假設的歷史究竟有沒有意義?

遇到很多次這種情況。

他們說,「歷史不能假設」「假設的歷史沒有意義」等等等等類似的話。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馬伯庸的一條微博,說如果重新來過,漢語的發展會不會還是這樣或者不一樣。又有人在下面嚷嚷「假設歷史無意義」。馬伯庸的微博|新浪微博

我最討厭這種說法,按這種思路我可以說假設任何事都無意義,我們還假設個什麼?不是要意淫什麼,只不過是探討一種可能性而已,整天拿無意義來說事。數學上的很多假設證明都沒實際用處呢,為什麼還有那麼多數學家嘗試去證明?因為在這過程中我們會學會一些東西,一些方法。

請大家說說自己的想法。


歷史當然是可以假設的。

假設的歷史至少有娛樂意義,如果往大了說,大部分跟真實歷史有關係的文學、影視、遊戲作品,都是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

假設,魏蜀吳的各個史上名將,都智勇雙全,臨戰場必先大喝一聲,然後單槍匹馬上前迎戰,於是就有了《三國演義》……

假設也可以讓我們更了解歷史。

任何錯誤的假設都是通向正確歷史知識的一道門,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的將領不可能單槍匹馬出去迎戰,但是這個假設給人們提供的引子,卻可以讓真正感興趣的人去尋找真正戰爭的樣子和這些將領真正的事迹,其實史書上關於三國名將的記載可能確實不適合講,但是精彩程度絲毫不差於《三國演義》。

親王博客中所做出的這個假設,就是這樣一個假設,這個假設有兩個錯誤的前提,第一個,他所提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是一個被大多數人誤解的史觀概念,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兩個概念,那麼談論偶然和必然是沒有什麼意義的。第二,無論現代我們使用的中文還是其他語言文字,都是已經經過非常久的發展變化而來的,忽略其中的發展過程而直接追求本源,這個假設就沒有可以立足的根基。

而且,我認為,就中國人的傳統史觀而言,假設歷史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讓人能夠超越自己的人性,向「聖人」的目標邁進。

《巴黎燒了么?》書中,德國大巴黎司令狄特里希·馮·肖爾鐵茨上將頂著希特勒數次命令,將全面破壞巴黎的計劃一再推遲,並促使盟軍快速進入巴黎,最終使這座城市能夠擺脫變為廢墟的命運。

值得注意的是,肖爾鐵茨上將並非心慈手軟之人,他曾經是納粹德國最鐵血的軍人之一,在進入巴黎之前身上就備著三個被毀滅的城市。

但他選擇了保住巴黎,哪怕是違抗直接來自於希特勒的命令。

我們不需要多少歷史知識就能夠假設,如果肖爾鐵茨服從命令會是什麼情況,當時的巴黎確實是一切條件都具備,只等他一聲令下就可以整個炸掉。我想,在肖爾鐵茨上將一生的後幾十年里,他也會一直不停的做這個假設。

在書中,他不斷的問自己「如果我做了這樣的選擇,歷史會怎麼看我呢?」

我們當然不能說,肖爾鐵茨上將因為這件事情就可以被認為是一個「聖人」,但是他在不同的選擇中,選擇了一個並不那麼輕鬆做到,但是卻明顯更加「好」的一條路。

歷史上有無數個這樣的選擇,面對他們所帶來的結果,我們或許可以說「偶然與必然」,但是也可以說,歷史的真正進步,難道不是人們在這樣的選擇中,一次次的選擇了那些更「好」的道路么?儘管這些道路看似比其他道路更加艱險。

「如果我做了這個選擇,歷史會怎麼看我呢?」


先寫我的觀點:大部分歷史問題不適合假設,只有滿足條件的少部分問題可以假設。

————————————————————————————

看到這個問題,立刻想起這個討論——如果 15 世紀不是歐洲人而是中國人發現了新大陸,歷史將會如何發展? 正好讓我以這個為例,說說歷史能否假設。

歐洲人發現新大陸,不是閑逛一下亂逛撞上的,而是地理大發現的結果。而歐洲之所以大力發展航海事業,和當時的經濟需求(香料、黃金)、拓展殖民地的渴望、航海技術的發展等等是分不開的。所以假設要中國人發現新大陸,就得假設當時中國的社會環境有支持發現新大陸的全部基礎。好比你假設了有一條龍,接著必須設定那是一個生物科技十分先進的社會,人們可以克隆恐龍,創造一個侏羅紀公園,或者是魔法的世界,有精靈、半人馬,霍比特人;亦或者是Dr Who用Tardis帶回來的。而這些設定就相當於一段架空的歷史,演繹的再棒也不過是小說罷了。

如果這些設定沒有,只是上帝開了個玩笑,把鄭和的船隊搬到了北美大陸,那可能現在在中西部有中國人的保留區,或者當時隨船女士太少根本無法繁衍現在只留個遺迹,但這些可能宛如蝴蝶效應的結果,變數太大不能夠由此推演歷史的發展,即使討論意義不大。

正如你不能問假如蘋果不掉在牛頓頭上,歷史會怎樣發展,因為蘋果根本就不是關鍵因素,所以這類牽涉面很廣的問題不適合假設,因為假設的點不是重點。

個人覺得適合假設的歷史問題,應該是適合控制變數的問題。比如

  1. 歷史上選擇A未選擇B的,我們探討一下選擇B的結果。

  2. 歷史上某事未做成,我們討論一下做成的結果。
  3. 受天災等不可控因素導致的結果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想像力遠比知識重要,私以為很正確


你確定所看到的歷史都是真的?


凡是說歷史不能假設的人,都已經假設了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外帶他還很偷懶


假設歷史有意義!

意義不在於過去,在於未來

都知道一句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歷史只不過是過去了的今天,今天也就是昨天的延續

所以沒有明確的痕迹來確定歷史

任何時刻的前一秒鐘都己經成為了歷史

我們假設歷史是為了換位思考,為了身臨其境,為了比較,為了尋找一個兩全其美的處理辦法......

但是無論我們做什麼都無法改變歷史了

他已經發生過了

我們要做的是得到一個教訓,如何去面對明天


這個問題很有趣,很有價值。我就姑且以一個愛好者的身份來講講我的看法吧。我知道我肯定會有錯誤,請看官們不吝於輸出,而且我很希望有人能來輸出。

另外,我採用一些術語時也是憑愛好者的理解去表述的,因此難免會半壺水響叮噹。也請各位諒解了——當然有錯誤請指出。

———————————————————分割線——————————————————

其實,假設歷史的意義不在於真實的歷史本身。不管如何說,我們都知道歷史不可能再現了。

事實上,假設歷史往往和對歷史的研究是捆綁在一起的。舉個例子,比如你假設三國里關羽沒死,那就得給關羽沒死找一個合適的理由,進而就會牽扯出一大堆需要研究的歷史問題。所以,假設歷史,其實某種意義來說是給歷史找了一個可供研究的剖面。

如果僅僅到此為止,好像感覺還差了點味道。但是,我們通常質疑「假設」歷史的理由其實也不止「歷史不可能再現」這一個。對歷史做假設的時候,通常還會被質疑假設不夠具體,或者假設太片面。但顯然學者們並沒有在這個問題前停下腳步。那麼為什麼即便如此,還是會有對歷史的假設呢?

這就牽扯到歷史觀了。人類歷史觀的發展,其實也是一個「形而上學」破滅的過程。那什麼叫「形而上學」呢?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在我們感知、思想的外面,還有一個絕對真實的存在——落到歷史觀這個層面,就是在我們已有的研究外,一定存在一個絕對正確、沒有差錯的歷史。我們的任務就是從錯誤百出的歷史,慢慢發掘研究出絕對正確的歷史,這就是「形而上學」的歷史觀。

但是後來,人們慢慢覺得這是一個不可能存在的任務。大概來說,首先史料紛繁,視角多而且還存在偽造、錯誤和遺漏;其次研究者已有的史觀本身就會影響他的研究對象,比如會潛移默化地選擇對自己觀點有利的史料,比如對不利的史料有意或無意地忽視;然後現代的語言學研究表明,語言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它可以脫離我們想要指向的意義存在(打個比方,我們都知道電腦指什麼,但是如果有一天把「電腦」全部改叫做「computer」,也不會妨礙我們理解),於是語義的流變(也就是轉換過程中發生的緩慢的漂移的變化)就不可避免。這些因素夾雜在一起,就不是很難,而是不可能找出一個「形而上學」的歷史觀了。

好了,那麼我說了這麼長時間歷史觀的「形而上學」性質,究竟是為了表達什麼呢?

我們可以知道,對歷史的假設,也同樣是一個不可能做到完美的事情。不可能把所有的條件都假設到無懈可擊——如果真能那樣,其實就是找到了一個「形而上學」的歷史。很久以前的人們沒有領悟到這點,所以他們對歷史的假設,更多地就是為了「致君堯舜上,但使風俗淳」,為了還原一個心目中完美的歷史。當然,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就可以扶一扶眼鏡,然後說「你們吶,真的是圖樣圖森破!」但是當時的人,很可能就是那樣想的。

然而,歷史觀的「形而上學」還是沒逃過被戳破的命運。在這之後,幻想破滅了。大家都不再關注還原一個心目中完美的歷史。反之,大家都發現了,對歷史的假設,與其說是為了還原心目中完美的歷史,不如說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歷史觀,哪怕這不是一個完美的歷史觀。也就是說,破滅之後,大家都變得現實了,至少不會給自己塗脂抹粉,硬點自己的假設就是完美的——至少不會去相信那些硬點自己的人。

於是,現在我們對歷史的假設,就呈現一個不再追求「宏大敘事」的趨勢。具體來說,就是不再相信假設能夠真正還原,而僅僅是出於一些具體的目的做出假設——因為「宏大敘事」某種程度來說就意味著一個完美的歷史,在這種敘事中一切都有清楚的目的,一切都被人完完全全地了解了。現在大家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做的假設僅僅是為了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那麼結果呢?有的時候研究確實會陷入了死胡同;但由於問題相較以前可以具體化得多(以前的態度傾向於把握整體),所以研究範圍極大地增加了,同時極大地擴展了原有不多的研究方法,增加了更多與過去不同的觀點,結果就是對事物本質的追尋也就反倒進了一步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進步下,「以史為鑒」變得更具有可行性。

事實上,在明白自己不可能真正領悟到本質後,人類的做法不是消極的,而是在以此為前提下,繼續努力,在追求本質的道路上實現自己可能的意義,哪怕註定無法追求到真正的本質也不會停止。所以最後我們發現,對歷史的假設本身其實都不重要了。這就呼應了我開頭所說的,「假設歷史的意義不在於真實的歷史本身」。


首先,歷史不能假設/歷史沒有如果 找不到此話的最早來源出處,也找不到歷史上很多風流人物的相關話語。(電影宋家皇朝張曼玉演的宋慶齡死前記者問他當年如果孫中山不早逝歷史會如何時說過歷史沒有如果,不過那更多的是一種推辭罷了,畢竟政治敏感), 民間戲說歷史自古更是主流。所以這只是相當少部人的唯歷史真偽,拒絕推演論的觀點.

對個人來說除了娛樂,對大腦思考邏輯推理也是有好處的。現在的很多遊戲不就是開放式結局。

對於國家層面來說,研究歷史的客觀性,也要研究歷史的正確發展觀,畢竟歷史發展也有其偶然性,但偶然性不能作為總結歷史發展規律的重要參考。比如對不發動文格的假設,更能讓國家層面清醒認識到一個國家要發展,穩定是前提。 但像秦始皇在沙丘的前幾天生了病然後偏偏是讓蒙毅去求神仙倒致趙高有了改聖旨的機會這種偶然事件你就無法從歷史大局觀去總結。

畢竟在假設下一段歷史前要準確分析上一段歷史。假設歷史和預測未來都是在為更好的未來發展服務。

在中國假設的歷史最有現實意義的就是出了很多演義嘛,三國里有多少是歷史假設的?(當然是大歷史過程假設和局部小歷史假設)。

而正史有很多因為來源無法證偽,不也有假設的嫌疑。就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歷史假設概率有多大!

你要是有能耐,說不定你假設的歷史就真的被後人當正史了。當然,這個跑題了,這是歷史的反假為真,不是歷史的推演

不管是對歷史的證偽,還是對歷史的推演,還是對歷史事件的分析,都是在為:前車之鑒,後車之師 ,服務,作為純娛樂,你也認識了一段歷史,思考了大腦。

個人認為存在可以不合理,但肯定是其意義的(這個是哲 學上的問題了,雖然黑格爾那句存在即合理相當流行,以及有意義和無意義的哲學討論。)。還有現在都什麼年代了,穿越劇和穿越類遊戲都拍了這麼多,還在糾結這個有沒有意義。題主OUT了。還有雖然有時光悖論,但此理論也並不是百分百絕對無解。 如果歷史假設沒意義,老祖宗會發明「悔「這個字嗎? 還有: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這個對項羽假設開篇的古詩和對後人的啟發你說有沒有意義。

對歷史的假設也是評價歷史事件/人物的一種方法,比如,你想想假如當時我們人類不直立,不掌握取火方法,那麼現在你我就是動物園裡的猴子,猩猩(神創論的當我沒說好了,在這個論題上,我不想水了),假設過後,你就知道,直立和取火種的重要性有多大,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最後,來個政治級的: 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中國人民很可能還要在黑暗中苦鬥更長的時間, 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這絲毫不是什麼誇張。毛澤東思想培育了我們整整一代人。我們在座的同志,可以說都是毛澤東思想教導出來的。沒有毛澤東思想,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共產黨,這絲毫不是什麼誇張----------------鄧小平。

中國如果沒有毛澤東就可能不會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沒有周恩來,就會燒成灰燼。------尼克松。

當然,我們人民群眾也不用拔的那麼高,就來句:如果當年你勇敢的向你喜歡的人表白了,那歷史會怎麼樣。有意義嗎,沒有意義嗎?


歷史是個劇本,我們就只是演員罷了,人類可以根據以前的劇本模糊的,粗略的推測一下劇本的規律,短暫的,模糊的,粗略的推測一下未來的劇本,某些人通過這種推測給自己謀得了比較多的戲份跟台詞,甚至當上了謀一幕或者幾幕的主角,這種人叫""英雄人物"",但是這種人依舊還是演員,還是不自覺的按著既定的的劇本演出,,總而言之,演員是可以更換的,但劇本是既定的,不可更改的


假設很有意義,通過假設人們可以進一步推論某些事件的真假。《非議古人》這本書推薦一下。全靠假設和人們的正常思維來看待歷史問題


假設歷史是為了預見未來。

我們研究歷史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從中提取規律,以此預見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並做好相應的準備。


意義這個東西有一套社會定義 與自我定義

現在這個社會非常浮躁,浮誇,激進,一件事情的出現很多人第一考慮是這件事情的顯示意義,這樣的意義 依託實事求是的精神 與 務實求真的本質 改革開放後在黨和國家領導下 這樣的思想讓很多假設被否定

很多幻想被抹殺,一切本質求是顯示意義為核心準則

所以, 對於自我感覺無法改本 無法參與的事情 選擇默然與嘲諷

自我定義—— 很多人的選擇 旁人無法理解 比如 信仰 比如幻想 比如夢想

但是 個人自我感覺是有意義的是 這樣的意義來至於自我的三觀判斷

與社會大眾是有出入 只是天才與創新 奇蹟 成功 往往與這樣的事件聯繫在一起。

再來說歷史——歷史沒有假設 簡歷在過去無法改變的事實基礎之上

這是現代物理學 空間理論下的基礎認知

但是 誰能保證 空間無法交替 歷史又一定不能改變的

歷史——指過去發生的事情

假設——是一種可能性的判斷

兩者是沒有衝突的。

最後——要是我早知道雙色球開那幾個號,我他媽的就買幾組了!!!

相信我! 如果這個號碼如果被你買了 那就不會開這幾個號了!

這就是歷史的假設勃論。


1.歷史假設與科學實驗中的假設的不同之處在於,科學實驗可以在嚴格控制的環境下重複進行,而歷史事實基本是一次性的,因為它所涉及的變數無限多。在此意義上,歷史規律是一種詩意的說法。也因此歷史假設是無意義的,它不能被證實或證偽。

2.我們通常在假設歷史時,預設了我們可以掌握決定歷史進程的一個或一組關鍵因素,這就好像解一道數學題,我們只要改變題目中的某個數值就能根據算術規則演算出不同的結果。但實際上在歷史中我們並沒有這樣的算術規則。

3.那麼我們為什麼喜歡假設歷史?首先,它展示了我們解釋歷史的能力和慾望,也就是說假設歷史其實是我們運用不怎麼靠譜的歷史規律進行的思維遊戲,開發智力嘛。其次,所謂「荊軻刺孔子",嚴肅的歷史假設,總是在「如果」後面隱藏著「應該」,它似乎在講歷史,其實是在講未來。在此意義上,歷史假設是有意義的,它蘊含著變革現實的力量。

參見《蝴蝶效應》,《生活大爆炸》謝耳朵和艾米玩假設歷史那集,卡爾·波普爾《歷史決定論的貧困》,《政府論》、《契約論》等古典契約論著作。


關於這個話題,我覺得還是先舉個例子的好。

我曾經做過一個這樣的簡單實驗。以如下的圖為例。

這是一個網上很容易找到的打發時間的連連看小遊戲,我媽這樣的中年婦女經常玩,有的時候我玩她也會在旁邊說兩句,但是我發現,她根本不能認出上面畫的是什麼動物。比如左下角的那個應該是鴨子或者雞反正是某種禽類,但是包括我之後問過很多中年人,他們往往只能告訴你這張圖和某張圖是一樣的,但是無法告訴你這張圖畫的是什麼。但是同齡人卻能很好說出什麼是什麼,甚至,幼兒園的小孩也能輕鬆說出答案。雖然沒有什麼實際證據,但是當時我的猜想是因為在幼兒園中我們接受過一種擬人化的動物辨別課程。給你一張帶了帽子的小貓和一張別了個蝴蝶結的小貓,你肯定能告訴我,哪只是公的哪只是母的。但是父輩卻往往缺乏這種教育的課程。

那麼我為什麼要舉這樣的例子,簡單的說,在這個事情之後,在人生以後的經歷中,我對兩個原則的堅信程度不斷加深:人的認知上存在巨大的差異;人在處理問題時往往又受到主觀的認知影響。拿上面的例子來說,因為人生經驗的差異,父輩和我們這代人的認知風格、認知策略、甚至認知能力上都存在巨大的偏重。同樣的,為什麼教育小孩識別動物就需要將這些動物擬人化呢?從理性的角度來說,突出貓的OO和XX不是才是讓小孩進行性別分辨的更好的方法嗎?因為在制定這一教學策略的時候,人們不自覺的加上了許多社會倫理進去,但是實際上,對於兒童,社會倫理的影響力,本身就不大。

正是因為這樣,每個人在對待同一事物的看法和想法上存在各不相同。我不曉得諸君有沒有跟人爭論過所謂世界的起源或者萬物的本質。比如,假設我提出世界都是神創造的,神誕生於虛無之中又創造了萬物。當你不同意我的觀點時,你要如何反駁我呢?簡單來說,你是無法反駁我的,因為我提出的這個假設,本身就不存在科學性,是無法證實和無法證偽的。但是實際上在生活中,這樣的假設還是往往被人用各種所謂的理由反駁的,比如說「說不定這個世界就是像黑客帝國里的一樣,我們全部生活在幻覺中。」這樣的反駁看似合理,實際上是不行的,因為它否認了我們爭論的大前提,亦即世界的起源或萬物的本質,這是有一個「世界存在而且是有意義的」這樣一個假設前提的,你通過否認假設前提來否認我的假設,其實就跟考試作弊一樣,在邏輯上是違規的。而問題的關鍵在於,雖然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偏偏我還特別信,你要說服我當然可以,但是你是不可能拿得出理由的。這就是為什麼唯物唯心之爭無休無止,說白了,他們的假設前提不一樣,從不一樣的假設前提按照完美的邏輯,推出的結果也是不盡相同的。相較之下,科學其實也是有一些基本假設,而這些基本假設就被稱作公理。因為公理的存在,其實給人選擇的空間就不大了,甚至是唯一的。

好了說了這麼多廢話,終於可以言歸正傳了。因為每個人經歷不同,所以在前提的選擇上也不盡相同。而由於人文學科的獨特性,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公理,因此又給以人許多選擇空間。比如有的人相信歷史是偶然組成的,有的人相信歷史是必然組成的。前者必然相信歷史是能假設的,後者則必然相信歷史是不能被假設的。要說誰對說錯,或者說想去說服某一陣營轉向另一個陣營,還是省省吧,不然又會陷入不可證實和不可證偽的怪圈。

不過說到頭來,我個人還是偏向功利主義,能不能假設呢,其實也就是一些題主所設置的基本規則,我們答題的人無非就是把題目當成遊戲娛樂一般,題主說歷史有假如就有假如,說沒假如,我們就按照沒假如的邏輯一步一步去推好了。


研究歷史,或探討歷史情景,假設是沒有意義。發生了的是歷史,真正的歷史就是客觀的記錄,原本客觀就已經很不易了,因為記錄歷史的本就是人,而真正的歷史事實只有一種。一千個人可能有兩千個假設,而處在當下的我們,用不知被洗刷過多少次的大腦,回到數十年、數百年前去假設不同的結果、不同的選擇,會給現在帶來如何的影響,的確是毫無意義的。假設朱元璋沒有殺掉那麼多的大臣,明朝會怎樣?假設吳三桂是個同性戀,沒有放清入關會怎樣?假設雍正沒能繼承皇位、假設國民黨沒有戰敗會怎樣?仔細想想真的是毫無意義。同樣人得一生中也是沒有假設的,發生了的就是本該如此,偶然也是必然,要做的就是接受,不接受、不承認能改變什麼?事實就在那裡,歷史就在那裡,想假如是最空虛的寂寞。


推薦閱讀:

中國對能打贏殘陣的美國夢之隊嗎?
如果你是一所 211 大學的校長,你怎樣做才能使學校接近或達到中上 985 大學的水平?
如果你能提前七天預感到地震發生,如何最大化降低傷亡人數?
有什麼方法能用來避免古埃及文明的滅亡?
如果你是奧勒留皇帝,怎樣改革能讓羅馬在接下來的一千年保持強大和進步?

TAG:歷史 | 意義 | 歷史學 | 帶有假設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