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為什麼沒做知道、百科、貼吧?
如果谷歌做了其中的某一項或幾項,會對百度有什麼樣的衝擊、影響?
谷歌確實都做了,但是確實都失敗了,谷歌做過問答,但是提問和回答都未經審查,三個月不到,便被和諧。谷歌也有做百科knol,但是UGC產品是要靠用戶運營的,谷歌顯然這方面沒有長處。谷歌也有做貼吧,完完全全抄襲百度貼吧,並且怕背上抄襲的帽子而和天涯合作,不過,就像搜狐微博戰新浪微博一樣,以己之短攻人之長,結果可想而知。谷歌不是不抄襲,而是抄襲都抄不成功。
我不反對崇拜,但是沒有十全十美的公司,也沒有不犯錯的公司。承認谷歌和百度的差距才會使兩家都有好的競爭和用戶體驗。數據不會撒謊,用戶是最聰明的,也是最會做比較的。谷歌要真是某些訴求的代表,幹嘛研究院副院長一干人等都跑人民搜索去了呢?難道是學郭美美?
在與新浪科技交流時,張智威證實谷歌中國已終止運營谷歌問答,儘管這一產品7月底才上線測試運營。http://tech.sina.com.cn/i/2010-10-15/01304747436.shtml
還有類似百度風雲榜的谷歌熱榜,也在2010年關閉:http://www.cnii.com.cn/icp/content/2010-07/20/content_780220.htm國內外的互聯網生態與理念存在一些差異,這裡我們僅分析Google和百度在各自的核心市場的情況。
- Google在美國:美國互聯網的內容生態非常健全,作為一個搜索引擎,只要做到能夠高效、公正地抓取並呈現那些優質站點提供的內容就好了。Google發展早期,內部確實也有過自己大包大攬的想法,因而有了Google Video、Google Knol、Orkut等能夠產生內容的產品,但是由於各個細分領域都有足夠優秀的玩家,所以後來這些產品基本上都折戟了。Google也認識到這個問題,所以在策略層面上也不再刻意追求事必躬親地參與到內容的創造中;
- 百度在中國:雖然中國的也有很多的互聯網內容站點,但是坦白講這些站點的內容和運營都存在不少問題,這就使得整個互聯網內容生態在很長時間沒能建立起來。當然了,早期還是湧現出不少優秀的內容站的,但畢竟只是少數,而且並沒有能夠確立在各自細分領域的絕對優勢。百度做知道、貼吧、百科、MP3、新聞、視頻等產品其實最初是為了搜索引擎服務的,一方面提供內容,另一方面沉澱流量。由於有著入口優勢,雖然在產品上並不是非常創新,但在當時的中國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已經為廣大的網民提供了一個快速獲取可靠內容的平台。而且,當時正趕上中國互聯網用戶的井噴式增長,這也成就了百度這幾款內容類產品的成功。
就像前面幾位知友提到的,谷歌(Google中國版)在產品策略上其實嘗試過針對中國互聯網的階段和需求做一些定製與調整,因而有了谷歌問答、谷歌音樂這樣的產品,谷歌音樂當時針對中國用戶需求推出的一些創新甚至被Google總部所借鑒。然而,正如大家看到的,這些內容的運營並非谷歌(Google中國版)的強項,所以當初的很多內容都是依賴第三方的合作夥伴。在面對百度已經確立的巨大優勢下,雖然頗有一些創新,但終究還是無法迅速突起。從這個意義上講,兩家公司的競爭重點,到不在於產品線上的重合與跟進,而在於各自核心能力的差異,以及對所在市場階段的理解以及用戶需求的迎合---從這個角度說,「百度更懂中文/中國」這句話還是頗值得琢磨的。
===========================
注.1.Knol當初是模仿Wikipedia的,而且在Google內部屬於一個實驗性質的產品,很快就放棄了;2.Google Groups和百度貼吧不是一種類型的產品,所以不具備可比性,具體可見我在這個問題下的回答---為什麼 Google Groups 沒有做起來,而百度貼吧做起來了? - Journals Tang 的回答
首先谷歌是又做問題的 曾經的天涯問答是谷歌合作的!
像知道、百科和貼吧這樣的產品屬於信息生產社區,而Google的理念是信息整合與流動,讓信息流通更有效更流暢,其定位不是創造信息直接生產者,而是信息流通的整合者。
好比在經濟生產中的生產-流通-消費三個環節,Google扮演的是信息社會中的生產-流通-消費中的流通者這一角色,促進信息從生產者(源)更有效與更流暢地流到信息消費者(匯)。這樣子,Google掌握了資源與需求兩方的信息,同時還擁有最高效的物流體系,這樣子Google相當於一個強大的經銷商與零售商,它掌握了產品的銷售渠道與流通渠道。
你想一想,假如全世界的大部分企業生產的產品與服務都在沃爾瑪一家出售,而且大部分人又都信賴沃爾瑪,在沃爾瑪各分店中完成自己的消費,那麼Google為什麼要去自己建立幾家企業生產內容呢?生產這事投入多,不靈活,而且需求是變化的,遇到市場變化弄不好就會遭遇很大的損失,搞不好還會死掉(像近來式微的的Nokia)。而且作為生產者,你不能什麼都生產啊,最多就跨幾個行業。整合者則相對靈活,更多關心有什麼資源,有什麼資源的變化,我整合(索引)過來就是了,至於市場需求的變化那是消費者的事,他只管做好服務,賺點服務費。只要把持資源入口與需求出口並高效打通,那麼即使蕭條年代,也會活得很好。
像Google這樣的信息整合者最擔心的是互聯網的封閉。畢竟信息的生產者不是都願意免費給代理權(索引)的,比如Facebook與Twitter。所以Google會努力的應對Facebook,在社交網路方面努力推出自己的產品,與Facebook競爭,來緩解Facebook這個超級會員俱樂部對其封閉造成的資源短缺壓力。
所以根據Google的角色定位與理念以及由此產生的核心利益來看,Google不推出知道、百科、貼吧這樣的產品有兩個原因:- 以上三種產品與Google信息整合者的角色定位以及促進信息流動的理念不相符;
- 目前類似以上三種產品的信息生產者是開放的,Google對他們可以進行索引整合;
更正-2011年7月6日:從Wiki這個Google收購列表(http://goo.gl/3fQ7b)來看與最近新聞來看,Google本身也是有類似產品的。比如偏知識與問答的Knol、Aardvark、Prizes(Slide團隊),還有貼吧(論壇)類的Group,所以說沒有是不準確的。
當然做了類似的項目,名字叫 「問答」:http://wenda.google.com.hk/
這個國內很多人竟然不知道?奇怪!
不過也難怪,開放不久即光榮地河蟹啦!定位不同,google應該是不想做內容的生產都
因為已經有人做了,而且做得很好,沒有繼續發展的必要。如果你去做別人做得很好的東西,在美國是得不到政府的支持的。所以谷歌只需要安心做他的搜索,而且他的搜索也沒有達到別人不需要再改進的地步。
Google 喜歡以自己的方式 自己的技術 及呈現形式 來處理或運用某種層面的信息 即便做 也不會走別人的路(不包括谷歌)就好像社交這塊 儘管碰了很多壁 直到現在的google plus 它總在走自己的路 而不會選擇去模仿fb==不知道現在嚴格意義上的谷歌是個神馬情況
因為Google是搜索引擎,百度是門戶網站!
做這些的時候谷歌在國內還沒現在的名氣,失敗了都沒多少人知道。
好吧,其實谷歌都做過了。問答很早以前就做了一個answer,付費回答的。後來跟天涯也搞了個。貼吧,其實和谷歌論壇差不多。但是玩起來的用戶體驗不太一樣。谷歌論壇太厚重,用起來沒有貼吧門檻低。百科,谷歌還為這款產品發明了一個新的單詞,knol。
因為百度的這些產品的用戶量和市場價值,還不足以誘惑google們來模仿...
有Google groups啊,技術含量更高吧
它沒必要模仿百度吧………………好好的搜索引擎,整那麼多花邊做什麼。
推薦閱讀:
※谷歌的DeepMind團隊是否故意放水,讓Alphago在圍棋人機大戰的第四局輸給李世石?
※為什麼國內定製化 Android 不遵循谷歌 Android M 要求?
※Google Project Tango獲取深度信息的原理是什麼?
※在線表單工具 Wufoo、Google Form、簡道雲、金數據、麥客等各有什麼優缺點?
※Galaxy Nexus刷哪個ROM比較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