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亞風和波西米亞有什麼關係?

眾所周知,捷克前身就是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地區組成,捷克人和吉普賽人有什麼特殊關係?為何吉普賽風格要用捷克的名字?


媽蛋,這個問題我一定要來回答

當年文化社會學的期末論文我寫的就是這個,結果老師才給我六十五分,相當不爽,至少也值七十分么。

首先,波西米亞風格,簡單來說,主要是以流蘇褶皺大裙擺為特徵的裝飾風格。

後來就加上了拼貼荷葉邊之類的東東,亂七八糟的,簡單來說就是你們在國內各大古鎮看到的那種。

其次,波西米亞風格來自東歐的吉普賽人的穿衣風格,吉普賽人以流浪為主,由於沒啥主體國家,過去以馬戲團占卜妓女小偷之類的職業。(簡單來說就不是正經種地的職業)。

因此,吉普賽人的服飾(波西米亞風格)就和自由奔放熱情浪漫反傳統這些因素聯繫在了一起,恰好又和後現代主義社會的社會風氣相契合。搞得很火的樣子

第三,波西米亞是吉普賽人比較大的聚居區,但法國佬直接就產生了「波西米亞=吉普賽」的偏見,認為國內這些吉普賽人都來自波西米亞,因此就把吉普賽人稱作「波西米亞人」

因此吉普賽人穿衣風格=波西米亞人穿衣風格=波西米亞風格,這個等式就這樣成立了。

以上


我們現在說的「波西米亞」,作為一種裝飾風格鋪滿了消費社會。它給人呈現這樣一種畫面感:鬆鬆垮垮的裙子、層層疊疊的外套、牽牽絆絆的流蘇、大色塊的圖騰印花、叮噹作響的配飾,整個人看上去彷彿宿醉未醒。

這種風格流行於20世紀60年代,正經歷著越南戰爭的一代歐美青年掀起了反戰、反中產階級的浪潮,他們注重心靈上的自由,嚮往放浪不羈的生活方式。波西米亞風格的服飾受到他們的熱捧,生活在大都會,卻有一顆流浪者的心。他們是波西米亞主義者,他們也叫嬉皮士。

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身著波希米亞風格服飾的嬉皮士們

但是,波西米亞最早不是一種時尚風格,也不是一群人,而是一個地名。

波西米亞佔據了古代捷克西部大部分土地。羅馬帝國時代,凱爾特人的一個分支——波伊人(Boii)居住於此。所以,波西米亞(Bohemian) 一詞,最早代表的是「波伊人的家園」。日耳曼蠻族入侵西羅馬帝國之後,波西米亞成立了獨立的王國,附屬於神聖羅馬帝國。

波西米亞地區在捷克的分布

今天我們說的波西米亞人,其實是法國人對吉普賽人的誤讀。因為這裡聚集了很多流浪的吉普賽人,也即羅姆人(Roma),所以在法國人眼裡:波西米亞人=吉普賽人。

有一種觀點認為,吉普賽人最初起源於印度北部,梵文文獻稱他們為「多姆人」(Doma),意思是以歌舞為生的低等人。從公元5世紀開始,他們從中東進入巴爾幹半島,散居歐洲各地,曾一度取得神聖羅馬帝國的居留卡。但是到15世紀末,吉普賽人被污名化為小偷、巫師、間諜,傳染病源者,遭到歐洲各國驅逐。至今,仍有很大一部分吉普賽人沒有擺脫「難民」的身份。

《流浪者之歌》劇照 1988年埃米爾·庫斯圖裡卡執導的劇情電影,講述了一個吉普賽年輕人的成長故事,從純潔的少年到最後走上邪路。

那麼,這樣一個古老的、帶有悲苦色彩的東方民族,是如何與現代文化風尚聯繫起來的呢?

19世紀末,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賈科莫·普契尼結束年輕時的流浪生活,以自己的經歷和法國劇作家亨利·穆傑(Henri Murger)的小說《波希米亞人的生涯》(Scènes de la vie de Bohème)為創作靈感,寫了一部名為《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的歌劇,在都靈皇家歌劇院演出,獲得盛大成功。

亨利·穆傑(左);賈科莫·普契尼(右)

彼時的波希米亞人已經不局限於流浪的吉普賽人,正如這部劇的別名《藝術家的生涯》一樣,還用於表示那些生活拮据、不屈從於世俗之見的藝術家。波西米亞也由此逐漸演變為一種浪漫的藝術家風格。

隨著文藝作品對「波西米亞」的塑造,這個詞的外延逐漸擴大,從頹廢的青年生活方式到色彩濃烈、製作複雜的衣服風格。它的背後,先後涉及諸多現代文藝思潮,集合了現代西方藝術家們放蕩不羈的精神氣質,承載著一個時代的文化運動。

《美國大學辭典》將波西米亞定義為: 「一個具有藝術或思維傾向的人,他們生活和行動都不受傳統行為準則的影響」。

所以,波西米亞的「流浪」情節是悲苦的,但是也有著通透的自由。

那些追求自由的精神風格,絕不是靠一條大花裙子和繁瑣紋飾的手鐲就可以裝飾得出的。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侵刪)


我一直沒搞懂波西米亞風的命名來源,中世紀中歐地區的波希米亞王國是捷克的前身,人種是凱爾特人的分支波伊人,為什麼莫名其妙和吉卜賽人扯上關係,成為什麼波西米亞風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歷史上的波西米亞沒有被完全德意志化?
《Hey Jude》與《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之間是否有聯繫?布拉格之春前後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

TAG:文藝復興 | 捷克 | 中世紀 | 服飾文化 | 風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