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開書店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知乎的第一次答題獻給你。關於這,年初寫過一篇文章,貼出來,一個書店就是一段歷史的見證,回過頭去看看,都是那些讓我們無盡感慨的歲月。

01 我曾經擁有讀不完的書,從早翻到晚

我曾經擁有讀不完的書,可以躺在書堆里,可以從早翻到晚,那是因為父親打造了一個小世界。

20多年前的一天,跟著父親去拜訪我們當地一位知名的書法家,拿到他的墨寶,上書「哲人書齋」四字,往後,這四個字便在那個城市中扎了根。在我們那個號稱「滿街都是文化人」的古城中,當時的民營書店隨處可見。從地委門口的第一家店開始,父親的書店一度擴張到了5家,這在我們那個小城市是絕無僅有的,尤其在老一輩的機關幹部以及文化人心中,父親的店還是一個烙印,即便是在今天,在街上偶遇老顧客,他們還會詢問父親近況,聊聊當年書店的點滴。

父親每隔幾周就會出城進貨,我總是兩眼放光期盼著他拉著一麻袋一麻袋的書歸來,因為我可以第一時間鑽進麻袋中挑選我中意的書。那時,正值股市瘋狂時期,我家書店擁有著當地唯一的證券報刊經銷權,記得一到周末,店門還沒開,門口就聚集了一大群從四面八方趕來等待購買證券資料的人們,貨一到,上午11點前便被搶購一空,那場面不亞於如今的iPhone上市。那時全班同學都知道我家擁有這樣一家書店,老師們也會經常去那兒逛逛。因為有她,我驕傲。

02 是堅守一種習慣,亦或是一種情懷

書店本身的定位是偏文化類的,2000年前後,由於武俠和言情小說的風靡,還專門開闢了一家店用來租借小說和漫畫,倒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進入新世紀後,書籍的定價越來越高,出貨速度開始放慢,父親便減緩了進貨的頻率,也加大了教輔類書籍、期刊、報紙、文具的佔比。而後,互聯網像洪水猛獸一般橫掃一切,直接擊碎了人類千百年來的閱讀習慣。進店買書的人每況愈下,那個城市中越來越多的書店開始消失,淡出人們的視野。徘徊良久,父親終於一點一點關閉了4家店,僅留下了一家,也不再定期去進書,而只賣報紙和期刊以及一些暢銷書。

這最後一家店,見證了民營書店盛極而衰的全過程,經歷過《三重門》、《幻城》、《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搶斷貨的場景,也遭遇過書本積壓泛黃的境況。書價越定越高,利潤越來越薄,亞馬遜、噹噹、淘寶、京東,輪番打擊著這本來就開始飄搖的產業,生活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不斷逼迫著這個產業的生存空間。

我曾不止一次提出讓父親將書店搬上互聯網以減輕成本,他卻說,這個城市有很多人已經習慣了在這裡駐足,沒有了實體店,他們便又少了一個停下腳步片刻歇息的場所了。沒有了實體店,他自己也便少了一個精神棲息地。十幾年來,他已經習慣了每天清晨開門迎接讀客,與老顧客坐而論道、天馬行空,他會在每天某些固定的時間點等待某些顧客的到來,甚至在結束營業前還會惦記著某位常客當天還沒過來閱讀最新報紙,會等著他的出現。大概每個開書店的人都有一顆單純的心,堅守,只為某些簡單的理由。

03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

書店終究還是抵不過那一波關店潮,幾年前也停止了營業,而今那招牌連同那些開始泛黃的書還在爺爺的一個宿舍里堆積著。今天,當我回到我的老家,滿街去尋找,除了新華書店卻再難找到一個像樣的書店,連曾經在全國開出幾百家連鎖的「席殊書屋」也難覓蹤影。是文化沒落了嗎?還是大家已經不再需要書店?

我特別喜歡《島上書店》里的這句話: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也許有過親身的體會,我讀那本書竟然還會流淚。

來杭州生活了12年,跨界經營,24小時全天運營,引入文創產品,開進企業、社區,等等,我見到了這個城市中民營書店的新轉型。「楓林晚」轉型做了書立方,不僅可以看書買書,還可以喝咖啡、聽講座、看話劇、看畫展,它還走進了馬雲的公司,做中國企業500強的文化管家。「曉風書屋」將書店開進了校園,開進了醫院,讓即便是遭遇了病患的人們也能夠尋求心靈庇護,讓閱讀與生命一樣美好。「純真年代」以它的故事和美景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人,成為西湖邊的文化客廳。

去年年底去了趟桐廬深奧古村,在那裡遇見了「雲夕·深奧里」書局,驚訝於一個現代感的書店可以與充滿厚重感的古村結合得這麼棒,「雲書局」、「雲會」、「雲料理」、「雲咖啡」、「雲造」、「雲客棧」等複合業態雲集,書店不再是一個買書的場所,幻化出無限可能。

在互聯網的衝擊下,仍然有那麼一茬一茬的閱讀場所汩汩冒出,藍獅子書屋、悅覽樹、麥家理想谷、芸台書社、庫布里克……它們讓城市中的人重新愛上閱讀。互聯網的發展狠狠地打破了書店業的傳統常態,卻又給了創新者更多的可能,跨界融合、混業經營,又重新培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

我將這一切講給父親聽,父親滿意地笑了笑:這個行業不會死的,這個世界終究還是需要書店的。

那你還會有可能重新開啟「哲人書齋」嗎?

開書店本是為尋找一片寧靜的心靈棲息地,如今我能釣釣小魚,喝喝小酒,閑來翻翻愛讀的書籍,如此,蠻好。


*

家裡開的書店叫做「丹鳳書店」。

查了下字典,「丹」有紅色的意思。書店招牌上的字,也確是硃紅色的,四隻方方正正的楷書——丹,鳳,書,店,掛在屋檐下。那是父親的書法,父親年輕時寫得一手好字,現在也是,卻已不多寫了。

聽說,父親一開始做的是殺豬的屠夫,每天在市井裡磨刀霍霍,渾身腥膻,為了迎娶母親,這才換了行當,開起了「體面」一點的書店,做起了「文化」一點的買賣。也許是父親運氣好,也許是他確有一點經濟頭腦,總之,書店在父母親的勉力經營下,穩定良好地經營了很多年,直到後來慢慢蕭條。

丹鳳書店就是我的家,我從小在這間小小的書店裡長大。店裡賣過許多書,包括文學著作、期刊雜誌和兒童繪本等,還有一些中小學教輔書。如果我曾經把每一期的書都收藏一本,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中國出版業的一些變化軌跡。在我的記憶里,店裡的「長青樹」可以說有兩本,就是《讀者》和《故事會》,其他的《家庭》《知音》《人之初》之類的女性雜誌,也都賣得還好。我還記得每次父親去進完貨,書攤上便擺滿了花花綠綠的封面,都是漂亮的女明星。

近水樓台先得月,我得以經常閱讀新的好書、好文,我經常會自己拿著好幾本到樓上慢慢看。我會把《讀者》和《故事會》的大部分內容看完。今天有些人會批評或調侃它們,覺得《讀者》粉飾了這個世界的單純與美好,太多矯揉造作的「心靈雞湯」類文章,又覺得《故事會》都是些雞毛蒜皮的俗人瑣事、或是荒誕不稽的「怪力亂神」。但我仍覺得,它們是那個年代很優秀的生活類期刊,為我認識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開了一扇小小的窗。

說到經典名著,類型就更多了,它們更是長盛不衰。儒家經典、先秦百家、唐詩宋詞、四大名著、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海底兩萬里、一千零一夜、小王子……我很幸運在小時候就囫圇吞棗、迷迷糊糊地讀了一些這樣的書。

父親很少看書,但他從不阻止我看這些「閑書」。一方面是他對我的教育一直是放養式的,很少束縛,另一方面是,我那時候成績還可以。唯一記得有一次,他把我抱在膝上,拿著一本書,給我念唐詩三百首,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後來,書店還賣過一種叫《茶餘飯後》的毛書。封面暴露,標題挑逗,一本售價十元,每次都能賣出去,基本不剩貨。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我班裡的同學發現了,有個女同學當著面說我家裡賣黃書,我說沒有,她說「有!我都看見了」,我感到臉紅耳赤,又心虛氣短。回家後就跟家裡人說,不要再賣這個了。他們口頭應允了。但後面又被我看到了,我坐在地上氣乎乎地說,不是說不賣了嗎。父親嘟囔著說沒有,我指著那書說,還說沒有!母親看著父親,父親這才面露難色地說,好吧,這錢以後只能讓別人賺了。

(寫得有些零碎了。謝謝閱讀。)

By @Leslie

*


首答,作為一個高中畢業狗,沒有較為成熟的心智也沒有豐富的社會經驗,一切都是以一個少不經事的孩子的目光來看待家裡開書店這種事。

家裡的書店是從1989年開的到現在已經近三十年,比我大了整整十歲。其實作為一個家裡開書店的人並沒有身邊的人所感受到的「啊,一定是一種很文藝的生活」「恩,一定是從早到晚都埋在書堆里,很幸福」我也看了看別人的回答,可能也是因為時代吧,每當遇到大家這種期待時都會有一些尷尬。

在很小很小的時候的確是可以一天到晚在家裡泡著,也沒有升學的壓力與對於未來的擔憂,但這種生活的確沒有太長久。後來呢,時代在變化,我也慢慢長大,受到的約束也越來越多了。

首先就是升學,因為本人是河北人,迫於某名牌高中與與之相仿的眾多學校,讀書的時間一點一點被壓榨,雖然很努力吧但成績一直也不是很理想。 其次的話可能是大家都沒有想到的一個問題,精裝本。可能對於一些大型書店的子女這種事並不成問題,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小型家庭書店的子女,的確,有些書就是那種不看內容很感興趣但看了一眼就不想翻的書,不對胃口,雖然對於看書家長一般是支持的,但是當只是匆匆翻一下就不管了,心裡總會有一些失落感,畢竟已經拆開了的書就已經無法再賣了,書也沒有盡到它本身的價值。 最後就是大家所共同面對的,互聯網,電子書之類。

在這些約束之外呢,還是要談一下書店所帶來的一些東西,萬物都有兩面性,有喜也有悲。作為喜的話當然是可以接觸到更多的自己喜歡的東西,作為一個文藝的青(er)年(bi),的確很喜歡那些詩詞啦,名著啦等等,我始終記得初中時我把整整一厚本的《飄》讀了不下十遍,那時候真的超級開心。 但是悲的話也有,甚至可以說很多。畢竟家中開書店這種事在班上總是很容易引起討論,總會遇到「誒 ,你們家開書店的,幫我拿本輔導書吧,便宜點半價吧」這樣的說辭,這種時候真的很尷尬,況且小時我並不擅長與人交談,這種事本想反駁的但終是沒有說出口,有些書進價比較高,半價的話根本賺不到甚至是賠錢,作為並不能自己養自己的廢人,還讓家裡賠錢,的確是很不情願的事,可能我也沒有那樣的肚量吧,就像很多書里寫的,「朋友的話,儘管拿去」。我沒有。還有就是不知道為什麼,想法總是與人不一樣。總會覺得「那個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儘管大家都覺得這件事很對。所以導致的,深交的朋友是比較少的。高三上學期有一段時間甚至有些抑鬱,現在已經沒事了。現在我已經很少在意他人的想法,「恩,關我屁事」我就這樣想。?(ˉ?ˉ?)

其他的事暫時也沒什麼想的起來的。但是開一家書店真的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的事,而且一旦夢想成為現實的話,至少是一些人,總會變的麻木厭煩。不要抱太大的幻想就不會有太大的失望了。

應該沒什麼人耐心看我這個高中畢業生在這瞎逼逼,可能有了一定社會閱歷的人會覺得有些話很好笑但的確這是我這個年齡段所能體會到的,惟願見者好運吧。

同時有若措辭不當的地方望見諒。


推薦閱讀:

女朋友擅長辯論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男孩子從小窮養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作為一名EVE泰坦駕駛員是一種什麼體驗?
在復旦大學就讀期間半路離開是怎麼樣的體驗?
辯論隊里有至少一個黃段子辯手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閱讀 | 書店 | 生活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