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中國沒有像西方那麼多偉大的音樂作品?
題主是西方古典音樂愛好者。
我當然知道十大名曲之類的。但一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音樂素養的原因,總感覺中國名曲在質量上比不上西方古典音樂。另外即使爭辯說東西藝術無法相比較,那在數量上中國名曲也連西方名曲的零頭都達不到。只歡迎了解東/西方古典音樂的知友回答。補:我已經明確寫明了「只歡迎了解東/西方古典音樂的知友回答」,就是為了防止有些跪了一百年的傻X看誰都覺得人家在跪,沒想到還是擋不住他們湧進來。如果有了解東西方音樂的人進來打臉說「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我無任歡迎。否則請出去。
這個可以說是博士論題了。以我目前的知識面,我大概說幾點:記譜法,宗教,藝術創新和樂器發展。
天主教對西方音樂的最偉大的貢獻之一就是記譜法(後來發展成現在的五線譜)。西方的記譜法是用特殊的符號來記錄音樂,最大的優勢就是跳出了語言的限制,為後面無國界的傳播打下最紮實的基礎。但我國的記譜法卻是用文字來記錄的。千萬別以為簡譜是古代的產物,那絕對是新中國的發明,想想什麼時候引用阿拉伯數字就知道了。那麼文字記錄的樂譜別說傳播無國界,我國那麼多個朝代那麼多方言還曾被外族(非漢族)統治過,還能保存多少優秀作品下來呢?!所以古代文字記譜法可以說是阻礙國樂傳承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個就不用說了,換一個朝代,前朝的文化藝術還被會被這朝的天子保留多少呢?但看西方皇室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是因為西方音樂最開始的傳播甚至規範化都是從教堂開始的。西方的政教合一,也是保存大量的優秀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天主教對西方音樂的發展可謂舉足輕重。
再來說藝術創新。還是得說天主教,因為一位教宗創立了新的聖詠(Gregorian chant)奠下西方多聲部音樂的基礎。從多聲部音樂的發展開始,符號記譜法的優點更加突出了。除了容易記錄還能讓在沒有印刷術的時代更快地傳播。因為有了多聲部,音樂的創新出現了無限性的發展,二部創意,三部創意,和聲發展漸漸發展到學術理論的研究(曲式)。當到了18世紀中後期,西方音樂已經在學術上非常科學邏輯地理論化了,也就是自成一套哲學體系。因為沒有認真研究過,不敢說我國古樂沒有。或許可以說,因為朝代的變遷,記譜法的落後可能導致這些都失傳了。因為失傳,再創新就變得很困難。我接觸過中央音樂學院的一個古琴教授,從他的講座中不難看出當今國樂學術界在儘力保存國樂傳統,但卻找不到創新的出路再發展。
最後要說的就是樂器進化。西方樂器是一步一步進化改良到今天的樣子。為什麼要改良,當然是為了更好更大膽的音樂創作。因為樂器的改良,西方作曲家又被帶出新的靈感和更大的創新空間。但看看我們的民樂,不難看到二胡琵琶古琴,基本和古代無異。每一樣樂器肯定是有限制的(例如音域,例如音律)樂器的發展同樣限制了古樂創新的空間了。
我是絕對不敢說我說的就全面了,因為我是學西方音樂的,對國樂接觸研究不多,肯定有片面之詞。但說實話,哪怕是現在音樂學術屆的泰斗都很難概全為何我國的優秀作品不如西方音樂流傳的多和更廣泛地被傳播。但從學術上來比較,我會認為西方音樂之所以能有那麼大產量的優秀作品保留下來,除了民間藝術以外,歐洲的宗教對政治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也是因為歐洲的宗教如此大的影響力,讓西方音樂繼續在傳播著。從西方音樂角度上定義「偉大作品」的話,我個人認為和漢語本身有關係。音樂本身就和語言息息相關。
中國傳統音樂在中國傳統音樂的眼睛裡一定是存在偉大的作品的。很多中國傳統音樂的東西不能簡單地用西方音樂的眼睛去看。比如那些地方劇種里的演唱,比如那些流傳得七零八落的琵琶曲和古琴曲,比如魏氏樂譜里的《詩經》組曲(組曲這個是我的命名……)不偉大嗎?
這裡站在西方音樂的角度上看,確實沒有牛逼的作品和牛逼的作曲家。一個沒有和聲沒有復調這兩個概念的東西,那就真心沒有西方概念上「偉大」的作品了。為什麼沒有和聲沒有復調呢?看看這個記譜法吧……
(明代樂譜,用古典音樂的話說,算聲樂套曲《詩經》里的《關雎》,單聲部。這種記譜法就是巴赫我想也寫不出賦格)中國人愛說明朝的某某某發明了十二平均律,然並卵,中國古代的音樂體系里沒辦法充分發揮其優越性。我也想,如果《聲無哀樂論》的作者是個德國人,那會是和超級前衛的音樂學家的。
所以,記譜法是問題很根源的一方面。
那麼,為什麼中國會有這種記譜法呢?
雖然說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但我們還是探討一下這種記譜法的原因≥﹏≤
為什麼西方會有那樣的譜子?因為五線譜本身就是他們拼音文字的一種體現。若干音符,組成色彩各異的和弦,這些和弦,又組成樂句——類比一下,若干字母,拼成意思各異的音節,這些音節,又組成一個表達完整意思的句子。不覺得很有關係嗎?
其實在學習音樂中,很多人發現西方人先天跟蹤聲音的能力,要比中國人強。因為漢語只要每個字都聽懂了(一個字只有一個音節),那麼就能聽懂。但對於西方人來說,他們需要很多個音節來表達一個詞語,這就意味著他們會習慣性地跟蹤這個聲音的走向。不得不說,這是中國人學習音樂的一個先天不足。
而漢語不是拼音文字。所以就誘導中國傳統音樂科技樹也就往工尺譜簡字譜這樣的發展了。
很困,說得有點混亂,大家有疑問的在評論區指出。感謝!
謝邀,因為中國沒有圭多達來佐。
卸腰。
因為古代中國的音樂創作和演出沒有商業化和市場化。
這個問題正好跟我的相關研究有一點關係,推薦你看這個https://read.douban.com/ebook/19673581/因為中國古代沒有「音樂作品」和專門創作音樂作品的「作曲家」的概念。
所以中國古代有很多很好的音樂,但沒有偉大的音樂作品。首先中國不重視音樂家,西方給音樂家做雕像,印在錢幣。其次呢,西方這麼多理論書籍,樂器不斷在發展,比如說以前的小號(貝多芬時期)很多音是不能吹或者是不方便吹的。經過工業革命技術越來越好,樂器也在完善。音最後音樂的複雜性。有和聲,復調這些理念加強了音樂的學術性。我覺得中國哪個朝代的把音樂當做學術性在研究?
中國古代音樂,受制於沒有五線譜。
工尺譜律呂字譜那些玩意信息量太小了。謝邀!題主完全不懂音樂呀!!就像你自己說的,你自己音樂素養有問題。
中國名曲在質量上比西方古典音樂高。另外即使爭辯說東西藝術無法相比較,那在數量上中國名曲也比西方名曲差不多。
西方音樂包括歐洲所有國家還包括美洲等,而中國音樂一個國家就可以輕挑眾多國家。
中國音樂數量多,質量高,風格多樣,品種豐富。。。文人音樂,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民間音樂組成一個龐大的系統。
西方音樂也有做的不錯的地方,不能瞧不起西方音樂,但就藝術性,境界,層次上來說無法和中國音樂相比,這是中國文化的優秀性決定的。
中國音樂並且不斷吸收各種音樂文化的優點,不斷發展成長。
沒有音樂人類學知識的網友就不要留言現眼了,好嗎?好的。
有的網友還貝多芬呢?丟人不丟人哪?
中國文化自古重實踐輕理論 沒有完善的理論系統如何發展出複雜的音樂呢
其實那麼多答案都嗎說中癥結所在,就是現在中國的音樂教育完全是西式的,就是聽到的國樂里除了最出名的幾個,基本上也是西化改造過的。所以從我們現在的角度反倒聽西方音樂更習慣。現在還在流傳的古樂已經很少,古琴,二胡,琵琶這些算是比較多的,個人覺得其實都很好聽。比較大型合奏的基本上很難聽到(流行的梁祝,春江花月夜都是改造過的),除開宮廷音樂,道教也有很多大型絲竹合奏,可惜都非主流了。這類音樂里我聽的最古的貌似是?金甌,其實也很有氣勢啊。另外戲劇里崑曲,京劇音樂一樣也有好的啊。還有民樂這些。總之我相信不是沒好的和偉大的作品,只是整個體系現在式微了。
詩經就是很偉大的作品,還有樂府詩,可惜現在的人都不會唱了,唐詩宋詞都是用來唱的,現在也都不會唱了,可能是中國只留下來詞,沒有留下曲子吧
廣陵散算不算偉大的音樂作品?梅花三弄算不算?離騷算不算?陽春算不算?幽蘭算不算?還要我數下去嗎?
看了大部分回答我有一個疑問,你們在評判一個作品是否「偉大」是站在什麼角度上來看的?我看到的是大家都在用「西方」的標準來評判「中國」的音樂,沒有多聲部,就是不夠偉大,沒有復調,就是不夠偉大。多少覺得有點詭辯和不公平?首先我一直學的是西洋樂器,平時聽的音樂也是西方古典音樂居多,如果你問我,更喜歡中國傳統音樂(戲曲,古琴等……)還是西方古典音樂,毫不猶豫告訴你,西方。有一點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現在所接受的音樂體系(業餘還是專業)都是偏向西方的那一套,包括一些民樂其實也吸收了很多的西方理論,而作為音樂專業的學生,我們平時學的理論也是和聲,復調……這種環境下我們已經養成西方的審美標準了,最直觀的體驗就是聽覺。你們所說的西方音樂的「偉大」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由和聲復調等造成的震感的音響效果(當然這些理論也很偉大,隨便拿出一點都能說很多)這些都是中國音樂缺乏的,當你聽習慣這些豐富飽滿的音樂再去聽相對單調,平和的中國音樂,會十分不習慣。學過中國歷史的人都能知道自古以來樂是禮的附庸,並且歷代統治者都強調音樂要「平和」,要含蓄和平靜。過度的炫技或是或許複雜的音響效果都是被禁止和指責的!那些「鄭衛之音」「繁手淫聲」自然都被禁止了,就算有也流傳不到今天。中國音樂里包含著許多美學與哲學的東西在裡頭,了解之後再去聽會發現有不一樣的意韻在裡頭!我只想說每種文化都有他的獨特性,而獨特性也是文化的魅力所在!如果全世界的音樂都變成你們說的偉大的歐洲音樂那才可怕!
中國音樂有其獨特的地方,民族音樂的豐富程度世界上其他國家是不能所相比的,中國音樂有中和之美和意境之美,中國作品的複雜性你是看不讀懂的,在於歐洲傳統音樂有著巨大區別,要有文化自信啊
我國古代沒有五線譜,所以留存至今的曲子少的可憐,現代不提也罷
如果不是歐洲不是英國殖民世界,而是中國殖民世界,你一定不會問今天這個問題了。
之前聽過,西方建築有利於古典音樂的保留,街上隨便一個房子,都是天然的演湊廳,不需要收音設備啥的
我不是學音樂的,但想問下中國古代的宋詞詞牌算不算一首首樂曲,只不過沒傳承好吧。
很顯然是沒有留下來,沒有記普,沒有相傳。大多騷客都是自娛自樂。
題主,這個問題要分開看:
古代中國:曲不行,詞超級牛逼
這個結論不用做過多舉例大家應該有體會才對。至於為什麼是這樣?個人淺見如下:
1,現代中國全盤西化,討論音樂全部是按照西方的框架在談。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我們家世世代代賣包子,隔壁家世世代代賣饅頭,之前因為某些原因,我們也改賣饅頭,我們的饅頭技術當然沒有包子好,歷史上我們的饅頭技術也沒有值得吹噓的資本;
2,詞曲人在古代中國的社會地位懸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作詞人其實就是讀書人,他們的作品千古傳誦,代代膜拜;作曲人和表演者,則沒有這麼高的地位,他們更多的是類似下人的角色,比如家奴、伶人、青樓女,即使他們有高超的技藝,也僅是供人賞玩,並無地位,更無後代傳頌,千古紀念;
3,古代作曲人和表演者,他們的地位低下,也決定了一般人是絕不會主動從事這個職業的。高超的技藝和優秀的作品很難傳承下來,所以幾乎每一代音樂人都在孤軍奮戰,從零開始。沒有巨人的肩膀,沒有形成流派,也沒有音樂理論的延續和發展;
4,西方音樂的發展和宗教的崛起密不可分,一度時期,宗教的勢力非常強大,客觀上促進了音樂的發展,中國沒有類似的勢力;
5,當然還有一些技術上的原因,有些知友已經提到,我就不再贅述;
尤記讀書時候,老師教我們很多詞牌,也告訴我們,這些詞牌在古代是用來唱的,可是我們現在都不知道該怎麼唱。
當時是多麼惋惜,這麼多優秀的作品只是在人世間驚鴻一瞥,現在的我們只能想像:當年東坡居士《明月幾時有》《大江東去》的豪邁,柳永《寒蟬凄切》的凄婉。強調一下,某些原因並不是所有朝代都適合,比如先秦時期,音樂的地位就和後來的古代中國截然不同。另外,個人水平有限,難免錯漏,歡迎指正。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