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期間強烈懷疑自己所在學科的價值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這裡的「價值」指的是一種主觀上的信念。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如果一件事情你覺得很有價值,技術上再怎麼困難,也會想方設法去攻克;反過來,如果這件事情對你而言沒什麼價值,即使是羅列一下數據也會十分不樂意。

當讀博前後對整個學科的信念都發生了劇烈的改變,並且無法通過學科內部的途徑解決時,內心就會開始產生痛苦。此時除了退學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入學半個月,我問導師,咱們研究這個有什麼意義(地下幾百公里的結構),老師給我說,你的這個問題很有意義,下次你聽院士報告的時候可以問問那些大師。

然後我信了,去問院士,院士說等我學的更深入的時候,我自然就明白了。

現在學了好幾年,我真的明白了,有時間想想怎麼才能不延期,誰還想什麼有沒有意義的事。。。


看了大家的回答,覺得好親切,原來這麼想的不止我一個人。唔,時態錯了,"曾經"這麼想的不止我一個人。我已經放棄尋找意義了,放棄的原因就是:

當終點是遙不可及的遠方,征途本身就是全部的意義。

博士項目培養的是什麼?培養的是可以獨立做研究的研究者。這句話大家都知道,但是如果拿來仔細琢磨其實大有深意。什麼叫獨立,什麼叫獨立做研究?

獨立從表面上來看是沒有人幫你選題,幫你規劃,幫你制定時間表,沒有人每天敲黑板告訴你,別睡了,快劃重點。其實更深一層的是,獨自一人仍可以屹立不倒。或許有前輩,或許有同行,但是每個人的項目都是不一樣的,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前面的路直行100米以後左拐,再直行150米道路正在施工請繞行,因為大家都在趟一條不同的路。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沒有導航圖,沒有本地人可以問路,迷路了也鮮有人hold your hands tell you it"s all gonna be okay,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經過科學訓練的直覺和「內心的小火苗」( @Deborah Lee 這個說法好棒)。

獨立做研究就是要學會做一個成功的失敗者。要做一個好的研究者,首先要學會面對失敗,又一次失敗,和雙叒叕一次失敗,與失敗共存且不能自暴自棄地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作為一個很功利的人,長期以來衡量自身價值的唯一度量衡就是我有多成功。實驗失敗了說明實驗設計不完美,實驗設計不完美說明自己之前的訓練還不夠完善,硬體更新不夠及時,紙讀得不夠多,或者是雖然讀了很多紙但是沒有敏銳地發現前人在試驗方法上的缺陷。更糟糕的可能性是,自己最開始的方法就錯了,以致於很長時間以來都在緣木求魚。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正確道路的開拓者,鮮有人希望自己成為錯誤道路的排除者。事實情況是,不是所有人,甚至不是絕大多數人可以成為那個開拓者,大多數人是在通常意義上的「失敗」中發掘下一次less失敗的可能性。好消息是,academia相對而言一個對失敗包容性更強的群體,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能不能放過自己,能不能和失敗達成和解。

就是在這樣不斷的失敗中,我們會產生懷疑。所謂的沒有意義,大概是沒有成功的另一種偽裝。或者說,如果我們的征途上是星辰大海,我們可以安慰自己死在半路上也是一種悲壯的意義。而如果我們的征途是村東頭的小賣部,踏上這條路彷彿都提不起精神。但是我這裡想把大家搖醒,人對遙遠的目標,再宏大,再熱血,也是提不起精神的。遙遠的意義沒有打雞血的療效,眼前的to-do list又過於卑微瑣碎,所以尋找意義根本就是死路一條。

那我們能怎麼辦呢,看看從最開始到現在我們走了有多遠。看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知識,自己的技能,自己充滿韌性的精神力,自己縝密而富有批判性的思維模式,自己在面對挑戰和危機時的鎮定自若,自己在籌劃和梳理繁瑣工程時的有條不紊,自己在應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或從天而降的獎賞時的平靜淡然。這些都說明自己一路走來並不徒勞。科研的核心是人,我們每一個早上把自己從床上拖起來去承受又一輪打擊的人就是我們所在領域的中堅力量。可能不是今天,可能不是下個星期,甚至可能不是三年以後,但是總有一天,總會有一天,我們會突然從迷霧中衝出來,看見長期以來不知所謂的堅持就是意義所在。

最後,意義從來都不是為了說服已經在路上的人的。因為你已經在路上了。


專業是材料學的,對學材料

課題未換之前,研究的是釺料(以錫為基的合金)的液態結構,Are you kidding me?? 液態有毛線結構,每次跟別人講的時候,別人就會問你研究液態結構啊???那液態是啥結構,,,我,我 我選擇狗帶

我作為一個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男青年,每天讀文獻的時候都忍不住想,研究這些東西的意義在哪裡?即使覺得沒有意義也可以,能讓人好好畢業也是好的啊,親。。

結果處理實驗數據的時候,要用的公式都是這樣子的

對於擬合液態結構可能需要是這樣子的

我要從理論計算的幾個參數,擬合其他五六個未知參數,未知參數相互關聯、相互影響。。

我曾經滿腦子不是妹子,滿腦子都是想著怎麼用傅立葉變換,反蒙特卡洛模擬,分子動力學來擬合模擬數據,怎麼修改晶體結構類型,空間點陣群,晶格中原子坐標位置,原子間的鍵長和鍵角等等等等信息。

每天就是面對成千上萬個數據點,不斷調參數擬合曲線。

真的是心力交瘁,心碎碎的每天

誰能告訴我研究這些東西有毛線的意義

後來,,,,我終於換了課題

我現在研究的課題是:「基於混合鍵合和TSV硅通孔的晶圓級三維晶元堆疊集成封裝」,加入了半導體行業。

怎麼樣,課題很有意義吧,走在中國半導體行業前沿

結果畢不了業了快,帶來實際切實利益的課題,學術上的意義可能不大,當然主要問題還是本人能力有限。。

現在經常有人問我說,博士你這麼忙你都研究啥啊

我說,研究「基於混合鍵合和TSV硅通孔的晶圓級三維晶元堆疊集成封裝」,

ta說,你能不能說人話,

我說,其實就是研究晶元的

ta說,哦哦,聽說過晶元,但不知道晶元是幹什麼的

我說,比較常見的,電子產品如相機,手機核心功能都是通過晶元實現的

ta說,哦哦,原來你是研究電子產片的啊,那你會修手機嗎

我說,。。。。。啊啊。。Are you kidding me??,,我不僅會修手機,我還會開挖掘機

其實呢,你覺得沒有意義的事情可能非常有意義,我就是這麼安慰自己的,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沒有意義的。

完成要比完美重要,所以好好的畢業比意義重要一些吧。


多出去開開會吧別太中二。


謝邀。

和自己的老闆、系主任、其他教授、學長學姐聊一聊,問問他們是怎麼看待這個學科的。如果還是找不到做學術的意義,那就果斷退出。

做學術最重要的是興趣、熱情和精神上的滿足感。如果沒有這些,又何必待在這個低薪行業混飯吃呢?人生可以走的路很多,不想走了完全可以換一條。如果你是在國外讀PhD,有些開明的老師在明確了解你的想法之後甚至會鼓勵你quit,因為他們本來也不需要沒有熱情、沒有自己的idea、只是機械做工的學術工匠。(我不是說國內沒有這樣的老師,只是國內這樣開明的老師比較少見)


歪個樓。

我讀博期間最大的痛苦是學會容忍雙低的人。

以及,應付老闆半夜發給我的賬單,告訴我花了他多少錢。。。

他從不提文章的事。恩。


很少有博士覺得自己研究的內容有意義

大家不過變著花樣出論文而已

意義這東西,跟畢業又沒關係


我也經歷過,我是計算機方向的,學校挺好的。不是學科不滿意,而是覺得導師的方向不靠譜。後來在導師所在的方向下面找了一個自己覺得還可以的點做了下去,掙扎著畢業了。去了一個大公司。

六年之後回頭看,導師的方向仍然不靠譜。

可以選的路有這麼幾個,第一,退學不讀。互聯網這幾年發展的很快,退學後工作還是比較好找的,如果發展的好,應該比現在的情況好很多。不過也有一直沒找到靠譜的公司的風險。第二,轉碩,這個應該是最好的了,在公司混,碩士足夠了。第三,換導師,找一個自己喜歡的方向非常重要。做出比較好的成果,才真正對的起讀博的苦。反過來說,喜歡自己的方向,做的也沒那麼苦逼。第四,在現有老闆下面,做一個自己比較喜歡的方向,現在回頭看,我當初選的方向也不是最合理的,還有更好一點的方向可以做。第五,強忍著做老闆讓做的方向,這個我實在做不下去,所以就沒選。


誰說你做的科研沒意義,至少對於賣試劑的賣儀器的賣機時的來說很有意義啊~


我這個ID就是當初入坑時候自己希望達到的高度...

從本科到研究生,一直在不斷得被安利「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物是21世紀最有發展潛力的學科」,開始深信不疑,後來慢慢懷疑,現在基本釋然了,人家說的沒錯,2099年也是21世紀。

前輩們已經告訴我們了,生物專業的人畢業之後分布在各行各業。

不說了,去刷試管。感覺還是改名學術狗要好一點…


同學,你能想到這一點非常好。

其實很多博士的博士課題在我看來都是沒什麼意義的,至少是現階段沒什麼意義。

有同學說,也許過個幾十年就會有用,我只能說,但願吧。

還有想了解關於博士更多的信息的同學,請參考我這篇回答:

有哪些東西是你讀研(讀博)以後才懂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題主,如果你已經主觀上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意義,我覺得混個畢業也不是不行,但如果你還有些抱負和追求,恐怕會活得很痛苦,人也會很壓抑。希望題主能仔細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究竟是博士學位,還是內心的充實和滿足。最後,引用一段話,祝題主好運。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一定會有一個最適合他的位子。如果能夠找到它,佔有它,那是人生的最幸。與此相反,一個人佔有的位子,若不能充分發揮他的全部才能,那是一種痛苦。具有同樣痛苦的是,一個人坐在其才力不逮卻又下不來的位子上,除非他每日只是混日子過。若他有強烈的責任感,結果事事與願望相違,那幾乎是一種人生的自我折磨。——茅海建《 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


我當時要報考博士的時候是懷著一腔熱血的,我想我會像我們學校的男神張伯禮院士一樣,為了中醫的現代化事業做出貢獻,我肩負著中醫繼承創新的任務,嗯,一定是這樣的。

但是,偶遇知乎後就像打開了一個新世界,這裡有很多人認為中醫只會害人,毫無用處,中醫理論就是大忽悠,在這些大忽悠下用一堆亂七八糟的草、樹皮、動物屍體來毒害人們身體,他們反對中醫,主張廢除中醫,中醫不除,中國就不會進步……………………

看的我很是恐慌,我已經學了八年的專業,難道就是他們說的那樣嗎?我將來的工作真的是在害人嗎?我還要繼續讀博學習如何害人的方法嗎?嚇的我趕緊把知乎關了。

關了之後似乎不那麼恐慌了,因為我認為中醫藥有很大的群眾基礎,中醫院的門診量和住院患者量也在持續增加,學習中醫藥的國際友人也在源源不斷的加入進來,中醫藥的現代化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男神還在講著中醫的偉大………………我又鎮定了。

但是,知乎是一個很好的平台,裡面囊括了很多高學歷、高素質、高眼界的優秀人才,這些人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捏,他們反對中醫的話是不是中醫真的是錯了?我又開始懷疑人生了。

但是(又是但是,我的思維真是山路十八彎)質疑歸質疑,反對歸反對,博士還得繼續讀,課題還得繼續做,論文還得努力發。我爭取盡量堅定不移的走在發展中醫的道路上,加油。


無非就是你最後成為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還是成為了巨人腳下的墊腳石。這兩者都是有意義的。

博士出成果固然好,沒有成果,接受了系統訓練,能掌握正確的科研思路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這個學位也是有價值的。

告訴別人此路不通難道就沒有意義了么...


如果我不是由於像功名利祿之類的外在原因,也不是或者至少也不完全是愛好鍛煉智力的遊戲作樂而從事一門科學,那麼作為這門科學的新手,我必定會急切地關心這樣的問題:我現在所獻身的這門科學將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他的一般結果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的?哪些是本質性的東西?哪些則只是發展中的偶然的東西?

—— 愛因斯坦



前兩天我還在想這個問題。就把我的知乎第一次,獻給這個near and dear to my heart的問題吧。

看下面/上面的這些樓大家都好消極。我覺得沒必要這麼抱怨,咱們還是理性點說吧。在這抱怨沒什麼意義(呃,其實在哪抱怨都沒什麼意義)。

首先,我覺得90%正在讀博士的人都應該立刻退學(跟我大聲說:「退博保平安」)。真的不要因為碩士畢業了不知道要幹嘛,或者碩士畢業找不到工作,或者你七大姑八大姨女朋友她媽或者你碩士導師覺得你應該讀博士,或者博士有一個月2000塊得不住餓不死人,等原因就讀博士。否則讀博士期間眼睛流的淚都是自己腦子進的水。退學沒什麼不好的,賺的更多,壓力更小。想好了就趕緊學學編程,學學怎麼做case(這些都比寫paper簡單),然後準備找面試找實習吧。秋季校招快開始了,別磨蹭了。

(以上是所有問我怎麼申請博士的人,我的默認回復。如果第二次還和我見面,還想讀,再談下面的。)

第二,私以為,讀博士的充分必要條件是想當教授。這個是在絕大多數專業成立的,尤其是社科。理工科就看專業了。有些專業博士也很有市場價值,但是社科比較難以兌現。我認識一個非牛校CS博士男生,出來去了推特,普通職位,立刻底薪17萬美金,加N多萬簽字費+股票。說回不好兌現的社科,我還在讀的原因就是想做教授。那做教授的意義什麼呢?你可能又想問我。對於我(顯然,這個對於每個人的答案不一樣),教學+科研+服務+生活的平衡,是個性價比不錯的選擇。拿到終生教職之後,進可攻退可守,繼續碼文、下海賺錢、服務學界多種選擇都是可以的(不需現在決定,就像屌絲不需要急著決定富貴時是娶范冰冰還是李冰冰一樣)。

第三,如果真的一樣要問除了功利的講做教授需要這個訓練,讀博士本身有沒有什麼意義?我現在自己能部分接受的答案是(雖然聽起來很像共產主義接班人的官方回答,但是真的是):創造知識。我很喜歡的一個牛人說:It"s a drop in the bucket.我們每個人(除了大大牛)一生的學術產出、經濟產出都是滄海一粟。知識的海洋,作為一個整體價值無量。但是沒有每一滴水,就沒有海洋。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嘛。這個論調可能聽起來有點過於正派官方和常識,但是目前我能找到並接受的答案就是這個。

每天做的事情,還是要有點熱愛的,不然真有點空負此生。

題外話:說個看前面幾樓觸發的一個觀點。我覺得不要抱怨自己的老闆/導師。雖然這件事我也干過不少。但是真的沒有用,只有負面效果。雖然我以及我周圍的人經歷的極品老闆覺得不比你的極品。我就問一句話,你要是那麼屌,你要是都沒錯,你怎麼不上哈佛MIT呢,怎麼不找諾獎得主當你老闆呢。之所以真愛學術能力又強人又好的人不是你老闆,不是人加的錯,是你沒把自己的屁股移到人家的辦公室里。這個也用於我每次想抱怨環境的時候自勉。選擇環境,而不是抱怨環境。

謝謝這個提問給我帶來的反思。嗯,這個問題需要持續的反思。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huisilijessica


7月8號更新。然而最近讓我很順利拿到一個offer的還是之前我覺得比較偏的方向。華為某部長說,我們想招個這個方向的博士看了很多簡歷就你一個博士比較匹配 。然後又說我現在轉的那個很熱門的方向,他們也在招,但是有一堆大牛過來應聘,卻只招一個人,競爭異常激烈。所以熱門有熱門的好處,也有他的壞處。

分割線==========

之前一直在懷疑,感覺應用面很窄。而且實現起來難度非常大。對於我這種沒有太高學術追求的人來說,達到博士畢業要求後果斷轉到相近的更偏實際應用需求的方向了。


準備讀博。

因為懷疑這個行業可以被輕易的顛覆。實習另個行業發現所有行業都是如此。

要學的精靈活才行。這是我為什麼要讀博。

基礎的輕易的被替代。這是歷史這麼說的。

如果我讀博了,

估計我羨慕別人工資多少,生活如何瀟洒。


沒有讀博,以下或許太過主觀,但是我還是想說。

心理學。

基礎心理學。

理論心理學和心理學史。

全班就我一個選了這個方向(儘管全班只有四個人)。

這個偏哲學那一塊,覺得吧,倒不如哲學來研究吧。

做認知神經的吧,覺得吧,倒不如交給生物來研究吧。

做教育心理學的吧,覺得吧,倒不如交給教育學來研究吧。

做心理測量的吧,覺得吧,測量真的靠譜嗎?

做心理諮詢的吧,覺得吧,隔壁政治學院做的也挺厲害的。

也許這就是交叉學科的尷尬吧。


意義這個概念該如何定義呢?你覺得怎樣的才叫有意義?作為一個理性中兼有感性的人,我們也許時刻在思考,在刷新認知,時刻在作判斷。如果把這種抽象的感覺給物化了,可以算是你意識層面的小分子一直在外界的自然刺激下做著布朗運動,這些小分子之間的隨機碰撞產生化學反應引導著你的潛意識走向下一個級聯反應。你所思考所判斷的正是你長期級聯反應形成的價值體系的一種映射。在國內科研體系的大環境下,發文章似乎成了衡量學術成就的金標準,但一種現象越是趨向於唯一性和權威性的時候,我們越是要跳出框框來深度審視。在愛因斯坦時期的科學領域,科研可以說是最原初自由美好的,科學界尊重物質世界的客觀性,科學界里充滿審視哲學,最後才生出了這些可以延續幾個世紀都依然值得推敲的經典理論,誕生種種推進社會進化的新技術。不管你身處哪個學科,當初如果是帶著願景走上科研道路的話,心裡自然會有著自己的信仰,這種信仰就是你現在每一次奮戰的意義。在時間的巨輪之下你永遠對自己和你所處的世界難窺全貌,你所創造的東西卻又難以擺脫它的時效性,那麼在同時代下去篤定的判定什麼的意義又是否有意義呢?


推薦閱讀:

讀博士期間研究的問題在世界上只有幾個人關注,感到很孤獨,想明白這麼做的意義?
你在現實生活中見過最美的博士是什麼樣的?
PhD念得不愉快怎麼辦?
博士是精英嗎?
如何評價「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員的自白:我為什麼選擇離開」?

TAG:職業發展 | 科研 | 學術 | 博士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