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自由而無用究竟指什麼?

在哪裡體現出來呢?


「自由」並非散漫,而是自主地做出選擇,甘願為之付出艱苦的努力,並承擔其所有可預計與不可預計的後果;「無用」不是沒用處,而是追求非功利目標;最後,你要有一個靈魂,它要學會堅毅、隱忍、等待、抉擇和犧牲,也即那種人類的純粹意志向度。


自己的知乎時間線一直有這個問題的更新,作為老復旦人稍微說幾句。

這個所謂的「自由而無用」在我剛進校的時候實際上是「自由而無用的靈魂」的一種「縮寫」,至於後者是怎麼來的,估計和一些小資的傳聞有關,我個人是不承認這個是所謂校訓的。現在來看,要解釋這兩個形容詞的意義,得先從「靈魂」這個名詞入手。

已經有人貼出了2011年那時老楊給我們的講話,我那時也在現場,說實話,我覺得按照我那時的閱歷和對大學生活以及社會的理解,楊校長的這次演講我沒有完全理解,那時的我由於有點學渣,我會覺得校長是在給我們這些學渣台階下,讓我們這些讀了若干年大學而碌碌無為的人有點心理安慰。可我的父親在現場聽了後立即覺得說的很好,特別對校長在「自由和無用」部分的詮釋讚賞有佳。我也曾經和我父親在針對校長這段的發言進行過討論,父親只扔給我一句,「在你還沒有因為生活工作而苦惱的時候,你根本不會認識到心靈和思想的自由與純粹是多麼不易」。

現在時間已經過去有五年之久,我漸漸的意識到,那時剛畢業時的那種人的純粹和理想主義有多麼難得。人作為社會動物在這個藍星上生活,無法擺脫因社會性所帶來的掙扎和妥協,在掙扎和妥協間,人就會變得功利與自私,變得活在當下和得過且過,變得攀比拜金和渴望權力。我作為一個做了快六年學術而且以後極有可能以學術為生的人,我自本科畢業後的每一天都活在「學術沒有用,不賺錢也當不了官」這樣的言論中,也見過很多發生在我身邊的「學術無用」事例,這一度讓我十分痛苦,心理負擔極重。現在想來,這就是校長在演講中說的「無用之用」和「有用之用」的衝突。

無用在哪裡?我很不才的在復旦學了一個邊緣的公共衛生學專業,然後我碩士和博士期間做的研究,我和我的導師都明白絕大多數在以後都是沒用的,在大眾看來我們就是發了幾個等同於廢紙的學術論文。這有什麼用?僅僅為了畢業和糊口?一點用都沒有。

有用在哪裡?我經常和別人調侃,我應該去做個直播,直播唱歌和打遊戲,月入十萬買車買房。或者進個企業,每天過著白領的那種品質生活。我甚至去抱怨我選專業那時就應該去選個碼農專業或者做金融。

我曾經每天都活在這樣的糾結里,每天都期望著所謂的學術生活早點結束,每天都度日如年。直到我在某一天突然莫名的有點開竅,發現學術沒有那麼枯燥,而是開始用心去體驗學術的樂趣,也不再去考慮上面的問題。樂趣是什麼?當然我現在的認識可能依舊膚淺,學術的樂趣就在於可以自由的去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解決研究路上的障礙,最後發掘出新的知識。每一次學術的小成果都可以給我很強的正反饋,讓我開始找到了在這條路上行走的節奏。這不就是自由的心靈和看似無用的人生給我的樂趣么?這些樂趣真的比簡單的物質所得更有滋味。

此時此刻,我對「自由而無用的靈魂」有了點新的感悟。我一直認為只有自己個人找對了方向才可以做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如何找對自己的方向,正是要先抱著不受拘束的思想和對自己做的事可能絲毫「無用」的覺悟,這樣才能在不知不覺中走到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的那一刻。否則會越陷越深。因為心靈的自由不是變得自我,無用的覺悟不是暗示自己去變得無為。

正因為也許大家對這樣釋然的生活有著自己不同的理解,才會有人說「自由而無用的靈魂」,才會有人覺得這是超然物外和君子不器,才會有老楊說的「讓心靈和想像力展翅飛翔」,才會有我這樣的學術民工突然感覺自己有了對世俗的武裝和防備。

復旦潛移默化地把這樣的生活態度和人生觀教給了每一個復旦學子,誠然,有的人把它作為放縱的理由,有的人把它作為與人聊天的談資,有的人卻把它作為解放自己的鑰匙。

對於我來說,我的科研之路估計才剛開始吧……

不知不覺說的有點多了,就此打住吧。


自由指思想能在任意的時間與空間範圍內恣意遊走,不受羈絆;無用指個人對現實功名利祿的刻意疏離。

暫時沒看到比這更精準的解釋。


看不下去 @姜源 將「無用」偷換概念成「沒用」,然後以此為靶子在這裡大放厥詞。這不是見仁見智如何闡釋的問題。這句話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為有一大批複旦師生把它當回事,把它交口相傳以自勉或互勉。而這些真正把它當回事的人都不會如此淺陋地去理解它。

在當前整體功利的社會環境下,「自由」與「無用」最強的現實意味皆是不汲汲於「功利」,也可以說是一種「清高」。從現實意義上說,【自由而無用的靈魂】這句話與【這個社會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適應,而是北大人的堅守】是相通的。

這與對社會沒用或者不負責任完全是兩回事,也不是有出息、有志向的人可以用來逃避問題的借口。【無論今後同學們從事何種職業,你們都不是一部適應社會的機器,而是引領社會、改造社會的創造性人物。復旦所給你們的最寶貴的東西就是一顆心靈,讓我們相互勉勵,守護好自己美麗的心靈,守護好我們復旦大學的心靈】這個才是楊校長對「自由而無用的靈魂」的期許(復旦自由而無用究竟指什麼? - BabySchumi 的回答)。回頭再看看@姜源的開篇詞:「坦白說,我當時坐在正大覺得非常丟臉,一個大學的校長,在學生們畢業的一刻,不要求學生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不勉勵學生做各行各業的骨幹和棟樑,反倒是沾沾自喜說些心靈家園之類的空話。」這種評論,說句不客氣的話,「低於批判水平」。邯鄲校區孫文所題的「努力前程」一直都立在那裡,腦子裡容不下兩種「相反」的觀點是缺乏思辨能力的體現。

--------------------------------------------------轉載的分割線-----------------------------------------------------------

最後分享一篇「哲學王子」Wonderful在2007年研究生畢業典禮上的演講,我覺得這是對「自由而無用」最好的闡釋之一:

http://note.youdao.com/share/?id=148aab08c19e696f28ed260064a0110eamp;type=note#/

  很想藉此機會跟各位同學講一講我內心的一些想法,有關對我們的時代的理解。

  我想說的第一個意思,就是想要提醒各位,不要急於求成。在市場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資本的邏輯,造成了一種進步強制,把每一個人都置入了不斷競比的軌道。這是一個堅硬的現實,幾乎無法躲避。但是,我們既然是從一所擁有深厚的精神傳統的大學畢業的學生,我們總還能對於這種外在的進步強制建立起一種比較自由的關係我們曾經在這裡做過學問,我們已經理解到學問進展的基本條件恰恰是內心的自由以及因為內心的自由而產生的持久不懈的努力。

  我想說的第二個意思是,我們不要害怕平凡。當然,每一個復旦的畢業生總是志存高遠,追求卓越。但是,我們的志向並非直接地就指向物質財富的擁有或較高職位的獲取。我們所追求的卓越,也不是某種外在的輝煌。我們通過研究生階段所掌握的學識,本來就與一切外在的成功沒有直接的聯繫。我們養成的才、學、識、德,乃是思想的視野和心靈的力量。在我看來,這才是我們獲得的學位所具有的真正涵義。碩士也罷,博士也罷,它們並不是標示一個未來的成功人士的符號。我們手中掌握的財富之多少,我們所獲職位之高低,都不足以充當衡量我們的人生是否成功的尺度。我們可能依舊平凡,但是,只要我們在平凡的社會角色中所從事的工作,正在真實地積累起我們民族的光明的未來,我們的心靈就是偉大的。我們可能沒有成為社會的精英,但我們應當成為民族的脊樑。真正的偉大屬於心靈。今天,也許有人會把這看作是一個弱者的自我安慰,但實在說來,這卻是信念之力量的體現。在財富、地位與信念這三者中間,真正難得的,也是真正重要的,是信念。唯有信念,才始終給我們以內心的充實和對於人生之沉浮的超然態度。

  得失交錯,禍福相倚,是人生的常態,我們的喜怒哀樂之情往往隨之起伏波動,這不是一種很好的人生狀態。比較好的人生,是建立在信念的基礎上的人生,在這樣的人生中,我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想說的第三個意思是,我們要敢於創造。唯有創造才是真正的青春所在的地方。創造是我們這個民族在今天最為需要的品質之一。我們處在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代,但也處在一個充滿了困難的時代。最大的困難來自傳統價值的解體和新價值的暫付闕如。在這樣的狀態中,心靈難以找到家園。沒有家園的心靈,是沒有創造力的。哲學因此在今天成了每一個人的事情。哲學在今天的主題可以形象地概括為這樣一句話:「懷著鄉愁尋找家園」鄉愁就是對故園的記憶,正是靠著這個記憶,我們才得以在現代性狀況中保持對真理的感悟和對未來的想像與籌劃。儘管對故園的記憶還不足以為我們開闢前進的道路,但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路標,讓我們始終記得那樣一些樸素的真理,屬於大地的真理,我們從中形成真實的理想和力量,並用自己的生命奮鬥讓它們在今天結出新的果實來。這就是我對傳統與創新之間關係的理解。

  我在此還要表達對同學們的深深的感謝之情。感謝同學們和我一起度過的美好的時光。我們已經把剛剛逝去的那一段時光凝結在了嚴肅認真而又饒有興味的學術探討之中,各位所完成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就是這種凝結的證明。這些學位論文代表了我們曾經共同身處其中的生存場,我們在其中領會存在,守護思想。思想是什麼?思想就其本源而言,並不是邏輯的推論、範疇的思維,而是感謝———對存在的感謝與銘記。或者說:懷著感激的心情銘記存在。 這種感謝與銘記,構成了我們大家今後的人生奮鬥與過去的時光之間的內在聯繫。也正是在這種聯繫中,我相信,我們每一個畢業生都能夠展開自己精彩的人生,這樣的人生與我們民族光明的未來相一致。


自由而無用不是一種世界觀,它不告訴你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不告訴你外在的東西是怎樣的,或者應該是怎樣的。

它是一種方法論,決定了當你去做一件事的時候,你應該怎麼去做,而不管你做的這件事情到底如何。

自由指的是,人應當成為一個個體,而不依附外物而存在:

你不應當依附權力而存在,那是權力遊戲的一顆棋子;

你不應當依附父輩而存在,那是羽翼庇護的脆弱雛鳥;

你不應當依附愛情而存在,那是為愛痴狂的殉情怨人;

你不應當依附宗教而存在,那是拋棄自我的無欲聖者;

包括錢財,包括科學,一切光鮮亮麗的外物。

自由不限制你擁有權力,享受愛情,但若是把這些外物從你身上剝離,你依舊本應該存在。

自由指,你應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某個一旦脫離整體就會失去自我的,整體的一部分。

你應當有自己的立場,不隨外物而搖擺不定,你也有自己的目標,不隨外物而改變方向。

你的所有選擇聽從自我而作出,並承擔責任,你的沉默也聽從自我而作出,也承擔責任。

你也傾聽外物的聲音,卻總是自己做自己的指路人,自己的划槳者,自己的審判官。

你也不斷的反思,抽絲剝繭自己的腐爛,辨認模糊的底線,因為自由是一種進程。

------

無用是更高層的警醒,它不告訴你該成為怎樣的人,只告訴你不該成為怎樣的人。

你不能成為一個工具。

你不能是錢財的工具,在銀行賬號上不停的累計一個數字;

你不能是家庭的工具,為了在外的丈夫和孩子痛苦的付出;

你不能是公司的工具,加班熬夜換得項目上線和上司讚賞;

你不能是國家的工具,死去活來的練習換來報道痛失金牌。

無用不限制你去賺錢,養家,為國爭光,但你不應當是為了一個外在的目標而生。

你作出選擇的動機來自於內心,而不是外在的強迫力。

社會要求你成為一個好丈夫,優秀職員,但是你並不是因為社會的要求才去愛自己的妻子,熱愛自己的事業。

法律要求你遵從規則,但是你並不是害怕受到懲罰而屈服,是因為你同意法律制度的合理性,並自願遵守。

任何你不願意做的事,都大可以拒絕,因為你不是工具。

------

自由而無用,其實是告訴你如何平等的看待他人,如何同樣平等的看待自己。告訴你當個體和外物發生分歧時,選擇的原則。

不得不說,在當下的環境,這是極高的訓誡。

補充:我只接受理性上的討論,不接受經驗上的討論,保有拉黑刪評不做解釋的權力


說說個人體會吧,和復旦無關,和自由無用有關。

最近看了一個數據,講中國的勞動量和勞動率已經是全世界第一了。

勞動率大概70%左右,70里不包括學生和老人。美國才60,日本才50。

在那個報道里提到了,中國的女性的勞動率是全世界第一。

真的不得不說,我們中國人的勤勞水平真的創造了財富。

可就是因為過度勤勞了。

會讓人活的很累,不僅僅是身體累,有時候是心理累。

我曾經也有一段時間迷失在功成名就的慾望里。

每天逼著自己干很多活,確實也有所成就,但都不大。

比如當時創業的時候,每天加班到10點,每周就休息半天。

最後,也就把自己給累趴了,而且也失敗,還抑鬱了。

後來做自媒體也是,以為要出名了,結果後來又是啪啪打臉。

又特么抑鬱了。

不說了,說多的都是淚。

思考了很多發現,原來,過度追求有用,並不能給我帶來快樂。

於是,後來做的事情,幾乎都是沒啥大用的。

比如學點佛學和心理學、聽聽音樂會、看看書、運動、冥想、旅遊、到處去交朋友、就隨便寫點想寫的文章、去泡泡妞、參加一些奇葩的活動、跑到北京來嘗試各種好玩的機會。

發現,做了這些我以前自認為很多沒用的事情,反而讓我自己感到了很多的快樂。

現在更是著魔。

比如每天早上慢慢的品嘗煎蛋,喝一些溫開水,做做衛生,去看看畫,看看動漫,晒晒太陽,找一些社會底層的人聊閑天。

慢慢地才發現,原來快樂就在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里。

只是以前被名利沖昏的頭腦,上了癮,卻忘了活著不就是為了生活本身么。

之前我也提到過,要給自己的人生划下限。

我自己也有下限,也沒啥好怕的,自己去做的事情,只要餓不死,那我就能取享受我想做的事情,哪怕賺的錢不

多。

錢可以買一定的快樂,但更多的快樂在與人的關係里,在生活的細節里,在這些看似無用的事情里。

從來沒想到,我又可以回歸到像小時候那樣享受生活的狀態。

雖然還沒有那麼快樂,但我知道,當我越發的活的無用,就越發的比於赤子。

如果有一天有人叫我去陪玩泥巴,躲貓貓,河邊捉螞蟻,我能夠毫不猶豫的狂喜而去。

說明,修行的也比較到位了。

人生若只如初見,回到兒時玩黃泥。


謝邀。

自由而無用里,自由比較好解釋,就是自己選擇自己的方向和道路。

「無用」可能是比較難理解的一個概念。我想,復旦的「無用」,大概可以分幾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不追求「有用」:學一種知識,考一個證書,做一次志願者,搞一個社團,不在於「有用」,而在於「好」——知識本身就是好的,歷練本身就是好的。

很多人喜歡問一句話:「你做這個有什麼用?」

你手指不夠長,學鋼琴有什麼用?

你身高一米七,打籃球有什麼用?

你一個文科生,學編程有什麼用?

你一個工科生,學古文有什麼用?

用「有用」來判斷一個人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很簡單,也很經濟實惠。但是,那些無用的事情,才組成了一個人的全部,甚至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那些部分。

一個完全有用的時代,是多麼無趣啊。

第二個層次,是不追求做「有用的人」:許多學校出來的學生,都會有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本身是好的,為此而付出努力,也很有價值。

而在復旦,復旦人不太喜歡考慮,如何獲得更大的權力,擁有更多的資源,去讓這個世界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變得更好——或者說,讓自己變成一個更有權重的、更「有用」的人。

第三個層次,是不願變成「被使用的人」:這是個不太好領會的概念,若是要解釋的話,用中文就是四個字「君子不器」,用英文則是一個生造的詞「untoolized」。

所謂君子不器,就是指一個人不該成為一種工具,在社會上扮演一個無需思想和靈魂就能生活下去的角色。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人都不應該被工具化。一個人立足於世間,有的不應該只是器物之型,而是無論環境如何,都不會改易彎折的靈魂。

不要按部就班,不要「程序是這樣那我就這麼辦」,而是更多考慮能否優化、能否改善,對於「器」來說,是不可能的。只有「君子」,方能如此。

自由而無用,大概就是這樣吧。


關於「自由而無用」,有傳統說法:

「所謂『自由』,是思想與學術、甚至生活觀念,能在無邊的時空中恣意遊走;『無用』,則是對身邊現實功利的有意疏離。」

以下是個人理解和看法:

我理解的自由,有三個層次

1 物質自由

不存在身體的、物質的、客觀的阻礙。

這應該是最常見的最實在的理解,也是大學能直接提供給學生的看得見、摸得著的自由。而復旦在這方面提供給學生的自由度較之其他學校高不少,無論是日常起居、學習,物質自由體現為種種安排里個人事前決定與事後責任在諸多因素中的決定性比重。

2 智力自由(思想自由)

「在無邊時空的恣意遊走」應指向自由的這一含義。在我們進行思想活動(判斷、推理、沉思等等)時,能夠不受物慾、私情、成見、情緒的蒙蔽,這樣的活動才有可能通向真理,才能印證自由在受教育者身上的價值。我們的智力能為真實地呈現出世界的本真而努力而非淪為謊言編造的工具,我覺得這才是思想的自由。

「學術獨立思想自由,政羅教網無羈絆。」

3 道德自由

(不敢侈談,因為尚未理解,但是我相信它的存在)

關於無用,純字面理解跟「有用」相對,沒有用處。評價一行為之有用或無用,當結果確定之後,問題有二:

1 行動者的目的

2 評判者的立場

目的。一個人的行為,不可能無目的,就算是百無聊賴,也是在追求舒適和滿意。捫心自問,事情的結果,是不負初心,還是南轅北轍?前者善始善終,可謂有用;後者自覺徒勞,可謂無用。在這裡看,無用並沒有積極的意義。

評判者。同一行為,不同人物,不同時代,都可能給出截然相反的評判,有的人畢生心血,當時被斥為無用而束之高閣,幾多年後被重新發現,成為經典,這些有點傷心的例子數不勝數,舉這個例子當然誇張了,但足以說明,對一人一行一物的評判,往往處於變化之中,這實際上是持不同意見者的實力(比如人數)對比在不斷變化。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對有用還是無用的爭執,這背後多是各個利益的爭鬥,這種利益不限於財富、名聲等外表利益,還包括優越、虛榮、愉悅、成就感等心理利益。我必然不能排斥一切利益,這樣情況下高唱「自由而無用」自相矛盾。如果我們是信仰自由的,我們所謂的「無用」的「用」又是針對哪些評判者的呢?我們是在抵制哪類利益對自由的侵害?所以這個無用的範圍指向的結果應是對自由的守護:

「對身邊現實功利的有意疏離。」

當「無用」針對躁進的現實功利,「無用」就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結合對思想自由的描述,這種無用是有益於思想自由的。這樣的自由和無用是和諧統一的。雖然這種無用不構成思想自由的充分條件,但必要無疑。

所以自由而無用,我的認識就是:

思想自由自然流露出的對現實功利的疏遠。

但是思想自由不僅僅會無用,還有更多的外延。

而無用在對待威脅自由的事物上是積極的,而其他一般事物,是未必該提倡的。

我是個啰嗦鬼,說了這麼多也想強調這樣一點:我不能隨意地認為「無用是積極的」,而對它的指向範圍不加檢查。否則某些無用會和思想自由矛盾或者毫不相干。有感於「無用」有淪為自我放縱玩世不恭的借口的危險,我不希望我的大學是「自由四年,無用一生」,讓物質自由在消極無用的態度下揮霍一番,我是不贊同這種「自由而無用」的。


諸君吐槽生動演繹了,一個超前的觀念無法根植現實被落地實踐,會被借題發揮吐槽曲解到何等地步。


在學校這麼久,其實最有感觸的就是這一句話!大部分的復旦學生可能記得最牢的也是這句話。

總的來說,就是指做任何事情都要拒絕功利化。這才是這句話的真正核心所在,而不是像有些人以為的去學那些沒用的通識課。

等遲些來好好更一下。


看了樓上某個匿名回答有感,就是看慣了不同的意見 對無知而又偏激的行為 一笑而過

我覺得自由而無用是一種不急功近利的支配精力,不隔岸觀火的度過青春的態度吧


以下提供官方解釋,不做評價,單純搬運:

楊玉良:在復旦大學2011屆本專科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復旦究竟給了你們什麼?——讓心靈和想像力展翅飛翔

作者:楊玉良發布時間:2011-07-04

(2011年7月2日)

楊 玉 良

同學們、老師們,各位家長:

上午好!

我相信,諸位同學此時此刻的情感是非常複雜的,我體會到了這種情感。我想,其中既有別離的傷感,也有依依不捨的眷戀,有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刻骨銘心的情感,有在默默無聞中品嘗到的甜酸苦辣,甚至有的同學可能還有幾分怨恨。當然,更多的是大家對未來的憧憬。這就是畢業典禮上所特有的、難以言表的一種滋味。有一點我可以肯定,無論你們藏有怎樣的感受,激動還是怨恨,這一切都將成為復旦歷史的一部分,並將永遠鐫刻在我們的記憶當中!

在此,我特別要感謝今天在場的和沒有在場的家長們以及中學的老師和校長們。四年前,他們懷著對復旦大學的信任,把你們送到復旦。今天,當你們走出這所學校,對於你們的未來充滿期待的,除了他們,還有你們在大學的老師們,還有你們的母校——復旦大學。

此時此刻,我不想努力地從網路上搜尋一些流行的辭彙來修飾我的講話。因為它們既不能讓你們對我增加一分尊敬,也不能增加一分親切,更加不能使我變得跟你們一樣的年輕。我想,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一顆可以互相溝通的心靈。

蘇格拉底在雅典準備接受死刑之前,還不忘告誡人們:「有一個真理我沒有時間來給你們闡述。但是我必須告訴你們,沒有經過反省和檢查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我相信許多學生最近都在反省自己四年的人生。我不知道是否有的同學在省察時感到自己在這四年當中虛度了光陰。即便是有,也不用過分地傷感,哲學家盧梭曾經說過:「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孩子比沒有受過教育的孩子離智慧更遠。」在希臘語當中,學校就是「閑暇」的意思。因此你只要在這四年當中體驗了,也思考了,那麼你的心智已經得到了自由的發展,你仍然是向著智慧的方向在努力地前進。我的期望是,但願復旦沒有因為生怕你們「虛度光陰」而使你們被迫地「誤用光陰」,而讓你們遠離智慧。

無論你們當初進入復旦的理由是什麼,我們現在更需要省察的嚴肅問題是:復旦在這四年中給了你們什麼!除了文憑以外,你們從復旦還得到了什麼!這個問題涉及到教育的本質問題。哲學家也是數學家的A. N. Whitehead說過,大意是:「拋開了教科書和聽課筆記,忘記了為考試所牢記、所背的一切,剩下的東西才是最有價值的,剩下的東西才真正能夠被稱為是教育的。」對於復旦,我們都認為這剩下的東西應該是一顆自由而嚴謹、真誠而脫俗的心靈。復旦校友李泓冰女士曾經將其稱為「自由而無用的靈魂」,並詮釋為:「所謂『自由』,是思想與學術、甚至生活觀念,能在無邊的時空中恣意遊走;『無用』,則是對身邊現實功利的有意疏離。」或許,乍一看來,你們在復旦學習的東西很多都看似「無用」,但我要說,很可能復旦給你們的這些貌似「無用」恰恰是最神聖的、最尊貴的精神價值。在本質上,「無用之用」常常勝於「有用之用」,因為精神價值永遠高於實用價值,因為它滿足人的心靈的需要,它將注入你們在座的每一位的終生。

我在這裡如此強調心靈,因為心靈的嚴肅和豐富是一切美德之源。1818年10月22日,黑格爾在受聘於柏林大學哲學教授職務時曾經說過:「世界精神太忙碌於現實,太馳騖於外界,而不遑回到內心,轉回自身,以徜徉自怡於自己原有的家園中。」這個「家園」就是我們的「心靈」。儘管已經過去了近兩百年,但我感覺似乎他的講話更適合於我們當今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我相信一顆沒有精神家園的心靈,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也就不可能對他人有真正的情感關切,對社會有真正的責任心。

我們如此強調心靈,也是因為這是一所大學所能夠給我們的學生最寶貴的東西。劍橋大學教授Alan Macfarlane曾經這樣評價劍橋:「一個地方能讓心靈和想像力展翅飛翔,則必能吸引我們。」在他看來,讓心靈和想像力展翅飛翔的恰恰是八百年來無數在劍橋學習、生活過的智慧的頭腦所形成的歷史,這個歷史包括哲學和思想、知識和經驗,音樂和建築,甚至是故事和傳奇。大學的精神是普世的,至少所有的大學之間的精神是相通的。因此,我希望每一個復旦人都知道復旦的追求就是要使復旦成為心靈和想像力展翅飛翔的地方,我們大家都要奉獻我們的心靈和想像力!

復旦的心靈在哪裡?

有一個故事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中文系的朱東潤老師在他的自傳中回憶:上世紀五十年代,他給學生講《詩經》,講到《採薇》的時候,有個學生站起來大膽地質疑書本上的解釋,問題正中要害,這位學生就是我們章培恆先生。朱東潤先生已經過世多年了,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他的著作、各種回憶文章甚至題詞中,感受到他在學術上的創新精神和強烈的文化使命感。非常遺憾,如今連他的學生章培恆先生也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我們同樣可以從章培恆先生的作品中得到啟迪和滋養,從那些親切雋永的小故事中感受前輩的心靈,並由此激發我們的想像力。在課堂上,你們聆聽著復旦名師們的侃侃而談;在圖書館,你們領略著復旦學術大師的風采;在茶餘飯後,你們談論著復旦的軼事趣聞,談論著陸老神仙(陸谷孫),談論著哲學王子王德峰、丁耘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復旦心靈的所在,以及在你們身上的進一步延續。

今年也是我們謝希德老校長誕辰九十周年。謝校長雖然離開我們十多年,但是教師和學生們一直在傳頌著她對學生的關愛、她對學校的民主管理、她對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有力推動。所以在紀念謝希德校長誕辰九十周年的座談會上,我說,謝校長會永遠影響復旦,因為謝校長以她無與倫比的人格和智慧告訴我們,一個優秀的校長才可以使一所學校品格高尚,風清氣正。作為校長,謝校長的風範將永遠激勵我前行,我也要讓謝校長的心靈在我的身上得以延續。

今年五月校慶期間,我和學生們座談,請總務處通報了寢室安裝空調的計劃。我們校領導向同學們表示了道歉。因為我認為我們復旦人都應該堅守誠信。在對話期間,同學們對學校的發展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許多批評,讓我印象深刻。前幾天,我和畢業生代表座談,聽聽畢業生給學校留下的「金點子」。我在會上說過,畢業生代表所提出的建議看似並不起眼,但實際上都觸及到了大學的根本。大學的根本就是學術。在大學的運行當中,無論是物質還是的精神的,都應該圍繞著學術開展,也就是學術優先的原則。所謂的學術,就是研究和教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一所大學的根本。對大學的維護和愛惜,應該是滲透在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教師在課堂上的全心投入,管理人員對學生的真心關懷,以及我們每一位復旦學子在社會上的一言一行,都將體現我們對復旦的珍惜。因此,我非常感謝同學們在復旦這幾年為學校所作的貢獻,你們用自己的心靈和想像力,認識了復旦、理解了復旦、愛上了復旦!

你們在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的同時,也對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復旦充滿期待。去年的畢業典禮上,我對同學們說,希望我們復旦學子走上社會,不要做高高在上、漠不關己的批評者,要努力做勇於擔當責任、解決問題的創造者。對2011屆的畢業生,我也懷著同樣的希望。我相信你們走上社會,一定會以自己的心靈和想像力,養護社會的心靈,使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並和以往不同。這也是復旦的心靈和想像力在全社會的延續!

然而,復旦還遠未完美!我昨天晚上在寫發言稿的時候,聽說了一件令復旦人感到羞愧、感到傷感的事情,讓我幾乎徹夜難眠。請原諒我在今天這樣一個場合來談論一件不怎麼愉快的事情。但是我覺得這件事情非常重要,如果我今天在這裡不談的話,那麼我剛才前面說的話將全都是謊言!

事情是這樣的,某學院的一位女學生今年在拍畢業照的時候,因為帽子掉下來了,她回頭去撿帽子,但這個時候攝影師的快門按下了。照片當中就沒有這位同學在裡面,我覺得攝影師做得非常好,當場就補拍了照片。但是在昨天,她拿到這張畢業照的時候,卻是那張沒有她在上面的畢業照。她當然不希望同學們所拿到的畢業合照上沒有她,我想這樣的心情所有在場的同學都可以理解。所以,她希望學院讓照相館重新印那張重拍的照片,把這個新的照片發給學院的每一個同學。但是遺憾的是,我們有人說,這沒有學院的責任,是照相館的責任,學院沒有必要管。學院不僅沒有管,而且讓學生自己和照相館交涉,甚至還有的人認為這位同學在小題大做,認為只要照相館印一張有你在上面就行了,而其他同學拿到的照片沒有你的話也沒有關係。有這樣認為的,無論是我們的老師也好、學生管理工作者也好,我想他應該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這位女生只能詢問同學們是否願意一起分擔重印的費用。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是感到羞愧還是感到什麼?至少我作為校長,是感到羞愧的。我說這不是一件高興的事情,但是我今天必須在這裡講。

我為此十分難過,而且也感到憤怒。學生低頭撿帽子難道是她自己錯了嗎?希望同學們所拿到的照片上有自己,是小題大做嗎?試想,照片上缺的不是這位學生,而是我們某位學院的院長或者書記,又會怎麼樣?也許你們就會連夜找人印將出來!我不得不把我前面說過的話重複一遍:一顆沒有精神家園的心靈,不可能思考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因此也就不可能對他人有真正的情感關切,對社會有真正的責任心。一個人的冷漠引起了另一個人或者一批人的失望,心靈的底線一退再退,那麼最後也就退到校長這裡,然而校長無處可退。這樣,我們怎麼能夠期望所有的復旦人自覺地去守護復旦的心靈?在這裡,我唯一能做的是,我代表學校向那位女同學表示道歉!

這個不幸的現實,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促使我再一次思考,怎麼樣才能讓復旦的追求真正成為現實,讓我們不夠完美的地方變得更加完美。我想,這其實非常簡單,只要我們所有的有真才實學的教師能夠受到真正的尊重和尊敬;只要讓我們每一位學生,包括剛才我提到的那位女同學都能受到真誠的關注和呵護;我們的師生都能夠為學校的發展和改革,對學術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的理念充分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只有這樣,師生們才會感受到,這就是我們復旦,是能夠讓我們的心靈和想像力展翅飛翔的地方。這樣的復旦,才會吸引更多的心靈。即使你離開了她,你也將對她永遠眷戀,她將成為你畢生的精神家園!

一百年前,兩位復旦公學的同班同學分別留學歐美,年齡可能比我們在座的還要略小一點。一百年後,兩人分別作為中國的人文和科學的代表,其學術成就令人景仰,而高尚的道德品質更為我們世人所傳頌。這兩個人其中之一就是陳寅恪先生,他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言說成為溫家寶總理一生所崇尚的格言。他還說:「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應得以發揚。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另一位是竺可楨先生。他說:「大學是社會之光,不應隨波逐流。」

無論今後同學們從事何種職業,你們都不是一部適應社會的機器,而是引領社會、改造社會的創造性人物。復旦所給你們的最寶貴的東西就是一顆心靈,讓我們相互勉勵,守護好自己美麗的心靈,守護好我們復旦大學的心靈,讓我們的心靈和想像力展翅飛翔!

最後我想說,復旦萬歲!復旦的心靈將永遠高高地飛揚!

謝謝大家。


這是我旦一句民間校訓,我就說說我的個人理解。

自由指的是我們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發展。無用是指不去強求一些做不到的事,而不是不去作為。至於復旦學生是否真的沒志氣,凌晨看看我們的通宵自習室就知道了。


剛進學校的時候,某次課上談及教育,教授對「自由而無用」的態度讚不絕口。

當時一位思想深刻的學長在旁點醒:「自由不等於散漫,無用不等於無為。」

並說當我知道二者區別的時候,

就明白自由而無用的真正含義了。

現在可以勉強說我明白了?

大抵是學會選擇,有所專註,

而不強求結果吧。


自由而無用是一句完美的遁詞,掩飾的是不負責任的學校和更不認真學習的學生。之前有個答案貼了2011年楊玉良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我恰好就是那一年畢業的。坦白說,我當時坐在正大覺得非常丟臉,一個大學的校長,在學生們畢業的一刻,不要求學生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不勉勵學生做各行各業的骨幹和棟樑,反倒是沾沾自喜說些心靈家園之類的空話。我翻了一下剛畢業那會兒在人人寫的東西,五六年過去了,也不知道復旦有沒有變得好一些。

在復旦的任何場合,唱一句自由而無用的價值都是一件非常體面、光榮、討人喜歡的事情。復旦的學生和老師都喜歡說,我們不能功利、不能追逐物慾,所以我們自由而無用。任何稍微動一下腦子的人都會發現,把人生態度作功利物慾vs自由無用的兩分是非常愚蠢的事情,我們所熟悉的絕大多數人,無論是寫在書上、刻在牆上的偉人,還是天天見到的父母、老師既不是功利而物慾橫流的,也不是自由而無用的,相反他們每一個人在家是啰啰嗦嗦絮絮叨叨的好父親好母親,在社會上是擠地鐵趕公交的打工仔,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這個社會上平凡而有用的人 。

我自己大學四年畢業之時,捫心自問,我是一個做好準備進入社會的人么?我學到了有用於社會的本領了么?很遺憾,我不是一個做好了準備的人,我大學的四年間,除了聽到復旦唱了無數遍自由而無用的靈魂,還真沒從復旦學到多少有用的知識。我是學法律的,但是很不幸的,復旦沒有教我怎麼做一個好的律師、怎麼做一個好的法官。職業教育聽上去很庸俗,但是當律師當法官對職業倫理、職業素養都有很高的要求,我們的老師說實話還真沒有鄙視職業教育的資格。至於做學術其實也是一份工作,只不過對職業素養的要求恐怕更高更難罷了。

我可以厚顏無恥地承認我在過去的四年有了巨大的進步,但是一個人在其風華正茂的四年里沒有進步才是件令人稱奇的事情呢。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覺得自由而無用的靈魂是一句很可怕的話,不是因為這句話不好,也不是我刻意潑髒水,但是在自由而無用的靈魂這句話下,學校的老師可以逃避盡心儘力教導學生的職責,學校的學生可以逃避痛苦煎熬的學業重擔。我不是想聳人聽聞,但不負責任的老師和更不責任的學生大家都是看得到的。

有用是件很痛苦的事情,要積累,要付出、要努力,而且說出來很土;無用是句很好聽的話,任何場合說出來百試不爽,但一個整天將無用掛在嘴邊,當做一件光榮的學校,在我看來真的不如一所把學生認認真真培養成好公民、好職業人的學校。

順便說一句,官方版本復旦大學的精神是「團結、服務、犧牲」,比起「自由而無用」完全是兩個路子,只是不曉得現在還有多少人知道這個、相信這個。


睡前看到這個話題,用手機隨便寫點。

——————

「自由而無用的靈魂」這句話雖然經人考據出自是1999年的bbs,但真正廣為傳揚也是來自2011年楊玉良校長的畢業致辭,隱然成為新校訓。

我畢業十五年了,一直以「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這句話作為陪伴終身的真正校訓,光華大道盡頭那面校訓牆才是我對復旦最深刻的記憶。

我以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是用來操作的,「自由而無用的靈魂」是用來追求的。前者是因,後者為果,不經歷長時間人生社會歷練,單純以後者作為新校訓來操作,才是本末倒置的事情。

回到「自由而無用」這句話。

自由:追求財務自由的道路上,若靈魂被束縛著,也無法得到真自由。單純自由的靈魂,若肉體被凡塵的柴米油鹽困擾,也不長久。

無用:《列子》 中有「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於我而言就是人力有限,不求完美,量力而為,儘力無憾。

復旦自由的氛圍使得復旦人對於內心自由的追求勝於對外物的追求,但我還是希望學弟學妹們能以老校訓為準繩,那樣才能進入社會熔爐後真正鑄就「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小資產階級的無聊性和庸俗性口號。

倒未必一定就是錯的,但是它自己也說了,「無用」。那我們只能呵呵了。

如果讓王陽明和馬克思遇到這個口號,不知道會怎麼批判呢。

不如改叫 自由而理想 好點。


就是給所有的不承擔責任找了個冠冕堂皇的借口,然後把學生養成廢物。

我校也一樣,無非是比例多少。

不過我校還有另一個極端,叫憂國憂民的精趙。

仔細想想,這也算top2的榮光吧(笑

唯一的區別是隔壁精趙想著計劃委員會和星辰大海,我校想著修齊治平。


民間版的校訓,應該是某位很久以前的校友感慨出來的吧,但認同度普遍很高。自由是只有你自己能決定你的道路你的未來;無用是把握好自己的定位,做出正確的選擇,而不是盲目看重某一事物。很多自暴自棄的學生的確是抹黑了這句話,但反過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不也有學生因為其言行而被抹黑嗎?不必在乎冷嘲熱諷,雖然網上莫名其妙對復旦都不怎麼友好,但做好自己就夠了,復旦培養了一百多年的學生,有精英,有平民,也有墮落,這隻取決於一個人自己。


有一年,有18個復旦的學生逃票爬黃山,晚上被困,冷得受不了,遂報警。

當地政府以為復旦學生都是祖國棟樑,高度重視,於是下死命令要警方不惜一切代價把人救下來。

眾所周知,夜上野黃山異常危險,結果是,復旦學生安然無恙,一名警察不幸遇難。

史稱「復旦十八驢」事件。

如果復旦學生真的追求自由而無用,那何必打求助電話呢?國家尊重你們逃票的自由,但國家也沒有必要動用社會資源拯救一些無用的人渣啊。

又想約炮,又不想負責。

這就是復旦精神。


推薦閱讀:

為什麼童瑤選擇的偽造形象是復旦的女生而不是其他學校的?
如何評價復旦模聯2017唐中神龍朝會?
復旦投毒案中黃洋有沒有過錯?

TAG:復旦大學 | 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