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9歲女童定家規這件事?

最近大家都在瘋傳的一個關於9歲女童對於一家四口定的家規,針對爸爸媽媽自己和弟弟制定了讓我們這些大人看了,感覺很萌又很暖心的一些規矩。不知道大家都怎麼看這件事情?


謝邀~ (頭一次,還有點小激動)

故事背景:

於可欣要給家裡立家規,最初的動力是爸爸媽媽的一次爭吵。

家規如下:●爸爸的要求

每天晚上只能玩1小時手機

多幫媽媽做家務,不要惹媽媽生氣

到大伯家玩,只能3~4個小時

●媽媽的要求

多做點家務,少罵人

●自己的要求

一周可以兩天睡大房間,其餘5天睡小房間

不能和弟弟打架

●弟弟的要求

不能老是要吃的

不能尿床

9歲兒童的認知水平,已經學會了體察他人的需求,符合其成長規律。 而此事發生在當下的中國家庭,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當代小孩子,或者大家思想教育的轉變。

以前,多數聽到的,網上報道的,都是小孩子對於家庭尊嚴的絕對遵從。這與我們文化基因里的東西,不無關係。從小背三字經,學習孝悌之道,是給我們的孩子有了很好的「服從性」,然而剩下的就是「養不教,父之過」,而不是孩子的事情了。

父之過,在一個比自己人生經驗少許多的人,一般是很難提出質疑的。就算有獨立思辨能力的大學生,在課堂上能質疑老師的,也寥寥無幾。也可能是小孩子,初生牛犢不怕虎。

記得本人,小時候非常崇尚成長自由,曾經因為父母不讓我出去玩,在自己房門上,寫上大大的「鳥籠」二字,最後終於感動父母,放我出去和小夥伴們玩。

所以,一個孩子的思想,是由他受到的教育密切聯繫,可能來自於家庭,來自於學校,以及現在更普及的 移動終端,種種因素,都可能是埋下 孩子心中 所相信的東西的種子。

此孩子能提出這樣的規定,不一定反應了她真的理解「秩序」在社會中的作用,一個「組織一定要有清晰的規則管理,才運轉良好」。 而是隱隱約約,覺得什麼事情不對,情感上不接受,而敢於說出來,敢於立規矩,應該是家庭,社會,共同的「功勞」。

家庭:

若生於從小都專治的家庭,孩子自然沒太有獨立的思想,推測是,恰恰他爸爸沒有很強勢,「比如爸爸於業軍有個壞習慣,吃完晚飯就躺在床上看電視、玩手機。家裡人和他說話半天才回答,時間長了,其他家庭成員都有意見了。」

正是這種看似的「不負責任」,其實給了孩子表達思想,和建立世界觀的自由,讓她更多服從自己純潔的天性,而不是後天的教育。

亦或是社會:

比如種子是學校種下的,老師講的故事,同學分享的故事,或者,自己看手機,看到的故事,啟發了她,讓她這樣去做。 一個事情的成因是很偶然的,我只能推測一些可能性,絕無以偏概全的希望和自我認知。

然而這種偶然性,若是從統計學(概率)角度來講,也能反應著社會的變化,這是社會變化的一個體現,從無到有,從少到多。

還有就是教育上,若有這樣的女兒,我想我會是很驕傲的!教育的目的,並非讓後代成為我心中的誰,而是成為一個獨立思辨能力的——自己。 讓人在迷途中,能找到自己,才是對一個人最大的成就吧。因為現代心理學研究,人的性格,基因50%, 後天50%, 所以找到適合自己天性和社會的契合點,是我們對子孫的最大的「無私」吧。

身教的重要性,此事件已經表明地很明白。我想一個父親,被女兒這樣說,總歸是有點慚愧的,若決心改過,給子女做好榜樣,以後也是個好爸爸。

還有是,善根的培養。孩子心理有一個基本的道德判斷,認為家庭,是應該大家在一起,有交流,而非是 「最遙遠的距離——我在你面前而你在玩手機」, 和爸爸應該尊重媽媽,不要惹媽媽生氣。這些都是「善」念的體現,所以「正心」在幼兒教育里,我想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所謂「三歲看老」,也是古人強調早教的重要性吧。

第一次長回答,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感覺言傳身教還是更靠譜一些,金科律例寫出來想要記住已經是夠折騰了,更不要說每次做事情都要去默念一遍是不是符合家規律法,相對的,遇到一件需要小孩子懂的道理的事情的時候,就講這一條,並且讓他這麼做,效果會更明顯


謝邀。我理解的家規就是我們自己的所言所行,我們的言傳身教是最直觀也是最有效的家規,先做好自己,自成一派規範原則。祝好!


謝邀!對於一個9歲小女孩來說給家裡定這些個規定,首先我認為她是這些規定的直接受害者,她感受到了這裡問題的直接影響,導致她想通過這個規定來制止各種情況的發生。但不可否認她是個有獨立思想的小孩。敢於和她認為不正確的事情說不。


推薦閱讀:

四歲孩子,隨父母移民後怎樣適應國外生活?
小朋友為什麼喜歡看重複的動畫片?
兩歲兩個月記憶能記一輩子嗎?
如何與孩子談「死亡」話題?
孩子10歲,出現了一些心理問題,請問如何才能找到靠譜的心理醫生,是不是有專門的兒童心理醫生?

TAG:兒童心理 | 心理健康教育 | 幼兒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