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饒毅假設」?
「饒毅假設」,就是我們國家不走美國這條路,而是讓原創科技作為主導,金融為輔助,把美國的金融和科技的主次關係顛倒過來,也許我們就可以走出新的道路,甚至是可以超過美國的一條道路。
相關鏈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NDA2NTI4Mg==mid=400891105idx=2sn=f26db8d421607a29c353e48ee75ead3f#rd問的可能太籠統,所以想請問一下幾點:1.美國的發達,是否主要依靠科技的發達?
2.美國的發展史是否像饒毅先生所說:從科技主導變為金融主導?3.如果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4.理論上中國可否通過走科技主導、金融輔助的方式實現國家富強?5.如果可以,這條道路是否是最優解?5.如果是,中國的現實情況,能否走出一條這樣的路?更加歡迎大家依據自己的思路展開。
美國的經濟強勢,最根本在於美國科技的強勢。美國的資本雖然強大無匹,但如果自家科技不夠強勢,造血能力就不夠,那麼資本最終總會外流到造血能力更強的地方去。這就好比說,沙烏地阿拉伯極大比例的資本外流、投資歐美,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沙烏地阿拉伯自身的資本造血能力十分有限。
科技和金融是經濟不同的方面。科技決定了一個國家是不是能提升舊有產業,是不是能奪取其他國家的產業,是不是能創造新的產業。而金融則決定了資本力量的調配。
按照理想的情況,金融會吧資本向最具成長能力的領域調配。所以,好的金融體系,能夠提高資本使用的效率,極大地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金融只是一個乘數。如果經濟發展能力本身就很低,那麼乘得再大,也難以發展得快。而科技,恰恰是經濟增長的兩大核心動力之一(另一個是人口增長)。如果考慮人均收入的上升,那就更要倚重於科技了。而金融做得好,就能倍增科技的力量。
從這個意義上說,科技與金融都不可偏廢。
———————————————————————
其實現在談不上科技主導還是金融主導。資本主義社會,其實說白了,都是資本主導。資本有增值的本能。現在資本存量十分巨大,大資本的所有者很難有足夠的精力去把自己所有的資本都運用起來,讓它們都去生錢,而小資本所有者往往需要把很多人的資產集中起來才能有效投資。所以如今的金融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未來上百年以後,當發達國家每個人的資本都十分顯著的時候,可能金融業的重要性反而就越來越低了。金融在當前這個時期極端重要,也擁有著強大的影響力/話語權,這可能是讓人覺得金融在佔主導的一個重要原因。這隻能說是資本豐富(所以需要倚重一個調度體系)但又不高度豐富(所以無法輕易就能找到足夠的資本執行投資)的時候的一個現象。
而科技主導,實際上我並無法想像這是怎麼一種機制。究竟什麼科研值得投資,由誰來投資?難道是說科學家們決定哪個技術值得研發,然後政府或者金融機構就乖乖拿出錢來進行投資么?這是難以想像的。經濟是一個巨大的循環,投資獲得的回報必須要不低於投資額本身,這樣的投資才有可持續性。科研投入也是一種投資,這種投資同樣需要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科研投入產生科研成果刺激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又能為科研帶來更多的投入,這才具有可持續性。所以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必須服從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不簡簡單單是服從科學家的興趣。當然,有一些一時看不到應用前景的基礎學科研究也需要政府的長期大量投入,這是因為這種學科的研究時間周期很長(幾十年上百年),但一旦成功卻又是可能引發產業革命,與國家命運休戚相關,值得投入,但又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執行如此長周期的投入。再者,單純重視研發,而不重視利用資本力量對科研成果進行商業化,那很有可能就會便宜了別人,讓別國的資本把科研成果拿去商業化。這顯然不是什麼好選擇。
就我個人理解,饒毅所倡導的,只是政府和企業應該加大對科技研發——尤其是基礎學科科研——的投資力度。畢竟我國的科研投入比例仍然較低。
另一方面,很可能是一些科研工作者看到很多出色的學生未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而被高薪吸引去了金融機構。這當然是令人遺憾的。但是人才在市場中就是依靠勞動力價格來進行調配的。幾十年前金融機構並沒有多少高收入的崗位。而近幾十年金融機構在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都不斷提升,開始能獲得大額利潤,產生了一大批高薪崗位,也就吸引到了大量的高水平的從業者。但這只是個暫時的趨勢。隨著資本的增殖、金融市場參與者的增多,金融業的高薪崗位並不會繼續增加,反而很有可能減少。畢竟勞動力供給因為價格的吸引力而源源不斷地投入到金融業之中,供給上升就會帶來價格下降或相對下降。而只要政府持續對科研進行高額投入,科研人員的工資也會上漲,相信會有很多優秀人才願意投身於科研事業。而金融業本身的發達,也會帶來科研成果轉化的便利,並進一步刺激人才和企業投入到科研中去。
總而言之,我不認為存在什麼金融主導還是科研主導的問題,但我國政府確實應該繼續提高科研投入佔GDP的比例,尤其是政府科研投入佔GDP的比例。畢竟我國這兩個比例相對於最先進的國家而言還有很大的距離。科學家要經費
饒大師還是專註於科技政策領域比較靠譜。遠的不說,隔壁鬼子就走的他說的這條路,結果現在如何了?
另外,樓上擺饒大師資歷的幾位請注意,郎咸平郎大師在自己方向的資歷可不比饒大師差,人還是金融口的。但是在郎大師瞎BB宏觀經濟問題的時候,我們該罵還是罵的。
1.美國的發達,是否主要依靠科技的發達?
我們從美國的歷史發展可以略窺一二。
我們都知道,美國是通過獨立戰爭而獲得自由的,但當時只是十三個邦聯,後來費城制憲成為聯邦。後來那麼多廣闊的土地從何而來?當然是買來的,很多英國法國在北美洲的殖民地賣給了美國。後來又走了南北戰爭什麼的,這段時間,可以說是依靠經濟緩慢發展的,雖然以經濟為主導,卻沒有在世界上領先。漸漸的,國泰民安,生活水平上來了。美國再次進入我們世人的眼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歷史書里說過,第二次工業革命走在前列的是美德,可以說這是美國科技發展的迅猛時期,諸多科學家都是美國的。之後的二戰導致一些科學家諸如愛因斯坦來到美國。直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由美國來主導,可以說一段時間是依靠科技的發達而發展起來的,哪怕現在也是如此。倘若美國沒有科技,那麼它還是什麼呢?它的金融體系不可能發展的那樣發達。所以,美國的發達,是因為科技的發達而有了今天的的經濟強盛。2.美國的發展史是否像饒毅先生所說:從科技主導變為金融主導?
關於這一點,我並不完全贊同。
美國也沒有完全由金融主導,怎麼說呢,我覺得是二者從主次關係變成了相互作用。
美國的科技如果不主導,那麼金融不可能發達,要知道,現在可是科技的時代,沒有科技,你怎麼做頭號強國?反過來,金融的發達,可以把資金投入到科技之中,促進科技的研究。科技最後肯定要用之於民,所以起到了經濟的作用,這是良性循環。所以,我覺得是關係的變化導致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美國。3.如果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
如果是,那麼,應該是社會與時代造成的。
很多科技最初都是為了軍事發展,軍事工業的一些東西逐漸變成了民用。冷戰結束後,總體而言比較和平,可以說全球大多數國家都在努力發展經濟。金融業的發展沒有和平可不行,天天打仗那保命是關鍵啊。如果是,那麼和平的時代和全球化的經濟為金融主導帶來了機會。畢竟中國也沒逃得過這個浪潮,誰也不想回到那個買東西有錢也沒有用的年代啊。4.理論上中國可否通過走科技主導、金融輔助的方式實現國家富強?
這個還真不好說,不過既然是討論理論上,那麼實際就暫時拋開不談。理論上,有這個可能。
科技可以說是人類最大的能力,它讓人最大的長處——智慧的頭腦,這一天賦得以施展拳腳。科技主導,那麼可以發展國家啊。金融輔助,可以一切為科技鋪路啊。生活水平可以提高,經濟實力可以增強。尤其是中國還是一個政府有很大話語權的國度,那麼國家富強還真可以。當然了,只能是理論上,畢竟現實中考慮的因素更多。5.如果可以,這條道路是否是最優解?
最優解,這個不一定。就像一句話說的,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
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哪個是最好的?我不是政治家,也不是政治老師。我覺得最適合人類的就是最好的。所以,最優解未必,也許只是最優解中的一個。當然了,如果非要一個答案,我覺得最優解的道路,應該是人文化的科技國家。如果是科技狂人的時代,活體實驗什麼的,金融再好,那麼也太可怕了啊!5.如果是,中國的現實情況,能否走出一條這樣的路?
中國走科技道路,最大的問題在於人才與創新。人才流失,人才壓制,很多偏科人才得不到重用。創新源於社會環境,沒有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很難產生創新人才。
解決我們社會中過度功利化的風氣,重視人才,以人才為主導,改善當下的問題,這樣才能有良好的環境和氛圍。所以,如果是,現實情況而言,可以試試,但實在任重而道遠。PS:一個文科專業的大學生而已,如果金融和科技方面有一些謬誤,還請多多指正。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1、金融業產值佔美國GDP比例僅僅8%
說金融主導美國經濟這是不符合事實的,金融業產值佔美國GDP比例僅僅8%左右。中國是7%多一點,日本7%左右。任何一個大國,金融業產值佔GDP比例都有限,反而是被大眾忽視的製造業產值佔比大。
那麼是否可以說,製造業主導中美經濟?
2、拜金融教的興盛
金融業被高度神化了,中國尤其如此。一方面因為金融行業從業人數少人均產值和收入高的現實因素。中國幾百萬金融業從業者創造的產值相當於一兩億農民創造的產值。另一方面是媒體對投行華爾街等的過度神話。
當然與拜金融教一起崛起的還有拜科技教。我們每個現代人每天都被科技產品包圍,每個人都離不開科技。矽谷獨角獸馬雲馬化騰李彥宏的造富神話又刺激了大多數人的神經。
這是當今世界的兩大宗教。時光荏苒,拜農業教拜工業教逐漸式微,拜金融拜科技教取而代之。
3、互聯網經濟生產要素
工業經濟生產要素有土地廠房機器資本等,互聯網經濟就兩大生產要素:技術和資本。資本技術誰更重要的辯論也層出不窮,因為這是兩大最重要生產要素。對谷歌騰訊,你不會聽到上一個時代的廠房機器有多重要。
4、中國的發展趨勢
房地產和製造業依然是中國經濟的大頭,產值遠遠超過互聯網或金融業。短期內不會變。房地產和製造業同樣可以對外輸出,萬達綠地富士康海外都有布局。
金融科技當然也是發展重點,已湧現出大批企業。
所以不存在你選擇什麼主導產業,哪個產業主導其他產業,而是當今國內國際民眾有什麼需求,為滿足這種需求,催生什麼產業。如當前火爆的文化娛樂業對美女主播的需求。
美女主播產業也可以做到世界第一嘛,誰說只有造飛機寫程序才是競爭力,造明星同樣是競爭力。
人類這種動物,當他獲得一種新的力量,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拿這個力量去搶劫;只有當這種力量被推廣開,形成了制衡,人類才會無奈地想想,如何用新的力量去生產。
鐵器是這樣,核能也是這樣。
無財作力,少有鬥智,既饒爭時。這是兩千多年前的民諺了。
1851年,克里米亞戰爭兩年前,倫敦世博會上,山寨大國美利堅的各類機械已經令見過世面的英國老爺們刮目相看,勤勤懇懇的揚基佬這麼賣力氣,不就是因為沒錢要看人臉色么?
到1900年,美國的產業大亨們已經敢叫板歐洲,愛迪生已經把電的生意做到落後的巴黎去了,順手撿了個鬼才特斯拉。
二戰之後,自由之燈塔招招制人死命,勢每爭先。倒是日德戰敗,別無他途,埋頭幹活,反成科技強國,然而試看今日,何嘗又不是靠金融苟延殘喘?
從安特衛普,到尼德蘭,到英格蘭,到法蘭西,到德意志和美利堅,再到俄羅斯,這種從技術的輝煌,到金融的落寞,我們叫做資本過剩、資本輸出。
馬克思主義包含三大方面: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人可以主觀決定自己國家的發展路徑,這種制度經濟學的藥丸是不是嗑多了?
分蛋糕,永遠都比做蛋糕有吸引力。然後,就吃出荷蘭病來。
主要回答一個問題:美國的發達,是否主要依靠科技的發達?答案是不清楚、不確定,或者說:未必。我們知道,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經濟高速發展,到一戰爆發時,美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一大工業國了。這段時期往往被成為美國的鍍金時代,我們就從這段時期入手,看看美國的科技水平到底如何。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科學和技術是兩碼事。雖然我們常常把兩者放在一起談論,但是兩者有很大的不同。明白了這一點,回過頭來再看這段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此時的美國,在技術上已經很發達了,否則它決對當不了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但在科學上它並不算強。愛迪生和特斯拉,這兩位都是典型的技術發明家,他們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技術發明領域而不是在自然科學領域。僅憑這兩個人說美國當時的科技非常強大,證據不足。事實上,一個更靠譜的方法是看諾貝爾獎。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閱一下歷年諾貝爾獎得主的國籍,在二戰爆發之前,美國人拿諾貝爾獎的人數可謂屈指可數,根本比不上德、法、英等歐陸強國。而二戰爆發後,大批歐洲科學家為了逃避戰爭和納粹的迫害而來到了美國,給美國科學界來了一次大輸血,這才奠定了美國作為世界科學中心的地位。回過頭來再看題主的問題,美國的發達是否依靠科技的發達?二戰之前,美國技術發達、經濟發達,二戰之後,美國科技發達,經濟發達。那麼,誰是因誰是果?搞科研是要錢的,所以經濟發達的國家相比經濟落後的國家在科技上領先絲毫不奇怪。反過來,研發出一款成功的新產品往往也能讓投資人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從而促進經濟發展。所以,科技發展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到底是「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這是個值得推敲的問題。當然有人會提蘇聯,不過蘇聯情況比較特殊,它的科研經費中很大一部分都投入到了軍工產品上而不是投入到民用品,所以我覺得蘇聯不具有代表性。
別的真的不敢說……我就想說……這裡指導整個國家的宏觀發展的諸君……有哪個認真學過經濟的?……也就只有少數人能認為可以只憑藉一兩個領域就能主導一個如此體量的大國的發展了吧……順帶出兩個題好了……金融業的發展對於國家經濟來說影響了哪些具體的指標,或者說金融業的發展是以什麼途徑幫助國家經濟發展的?……科技發展又是以什麼途徑幫助國家發展的?……(可以選擇索洛模型或者更新的內生增長模型中的任意一個予以解釋)……像是整個國家的發展路線什麼的,這問題太大,我不敢發言……但是如果一群連金融市場發揮了什麼作用,而科技又發揮了什麼作用都說不清楚的人出來指點江山……這也未免太小看我們經濟學人了吧……
感覺是重農抑商的一脈相承
一些吃地溝油的人在思考國家怎麼才能強大
一些吃特供的人在考慮怎麼才能繼續掌握政權這個國家吃特供的人說了算第一生產力是什麼?問問小平同志。現在為什麼投入不夠?一是沒到不投就要死的地步,二是有人不想重新分蛋糕。
現在國內科技界的問題是,外行當道,拿美國的需要來規劃中國的科研,大錢投入跟蹤科研,而中國社會的實際問題,就像人口問題一樣政治化。如果不是最近的經濟危機問題,人口問題很難得到正視,這是政府強力壓制社會需要的結果,也是中國科技難以突圍的關鍵。什麼都被你政府規划了,政府的眼光決定了科研的高度,科學家浪費的錢不過是科技規劃浪費的錢的零頭,你規劃無方憑什麼說我科研無能?大哥不能笑二哥,半斤不能笑八兩。
所以,中國科研的問題不在科學家,而在管理層,讓學有所長的真專家(科學史家的四條標準:縱覽古今、兼治文理、橫參中外、匯通天人)走入管理層,才能制定出更好的科研政策,才有可能帶出一片新天空,才是解決「饒毅假設」的必由之路。一個大國的發展以金融為主這肯定是個笑話,估計老美也不是傻子。至少現在也在反思製造業的空心化。中國至少在國家戰略的口號上,從來都是發展科技為核心,至於做的如何另說。近幾年似乎中國有個不大好的觀點或趨勢,就是中低端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受待見,這就有點超前過了。中國最大的問題是人口就業問題,特別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需要大量就業崗位,過於倚重服務業,你為我洗車,我為你家政,多麼象過家家的玩笑啊。特別是南方製造業開始大規模推廣機器人,對於企業家來說,是提高效率與利潤的好方法,但如果從國家層面上向此方向引導,那就業的大問題,特別是低技能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如何解決呢,都念個本科嗎,大學生就業也不容易,或者全部進入城市的服務行業?過早地空心化製造業,這特別是南美諸國的教訓,包括歐美髮達國家都已在反思了。而中國在向中高端製造業前進的同時(其解決就業數量上並不佔優),中低端製造業過早撤出,是否恰當?另外,科技創新、萬眾創新似乎還需要一個強大的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體系為基礎,假設明天哪位中國天才也發明了中國式蘋果之類的東西,沒兩天華強電子市場一堆超A仿品,那創新與發明又如何能持續?
科學技術 一直是 第一生產力在美帝也一樣……
舉幾個例子: 1. 延年益壽葯,成本是一千萬元延長生命一年。這個葯符合不符合群眾根本利益?要不要開發?如果說這個葯成本太高,不是好技術,那麼換個角度,改為研發成本十塊錢延長生命一年的藥物。但是研發成本需要三萬億,需要培養十萬個比饒毅厲害的科學家。研發成功後由於專利保護不力,全球所有人都可以免費使用。這符合不符合群眾根本利益?那麼這三萬億和十萬個科學家要不要投入? 2. 海底採礦,海底生態非常脆弱,開採每噸礦產要破壞三噸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但是如果我們不開採也會有美帝,菲律賓之類的國家去開採。那麼海底採礦這個技術符合不符合群眾利益?要不要主導? 3. 馬斯克玩火星殖民地玩得不亦樂乎。殖民火星肯定是有利於擴大版圖的事情,去晚了火星都被白人佔了,會被後輩罵軟弱無能的。但是去的話初期肯定難贏利。那麼要不要用這個主導國家發展?
在生產力發展這部引擎中,人是引擎本體,科技是汽油,金融是潤滑油,生產組織方式是引擎驅動技術。人本身的普遍知識水平和認知方式,決定了這部引擎的最大功率(發展速度)。汽油的優劣,決定了能量輸出的大小、穩定性和持續性。潤滑油的品質和適量,保障了引擎更低磨損更小故障,也就是說保證了系統的長效運行。而不同的生產組織方式,首先對應於不同水準的人類,在同一水準的人群下,更優的組織方式帶來更高的效率。我們都知道把潤滑油當作汽油加進郵箱的結果,也大概明白引擎里潤滑油過量的後患。
我看了提供的報道, 只是沒搞清楚是饒毅本人的觀點還是小編也發揮了一下。
從提供的信息來看,問者的疑問實際上也是我看完這篇報道後的疑問。簡單地說,資本和科技都是無孔不入但是確從來沒有主導過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資本和科技僅僅是社會發展中兩個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已,他們只是從各自的角度使得發展更有效率,從而獲得收益。就對一個社會 的影響而言,在一定歷史時期,也許這兩者具有相對的優劣。但是整體而言,我個人的觀點是,他們都不主導社會發展。
樓上也有很多人批駁了這一觀點,我就不再多說了。
這裡面真正值得思考的恰恰是這樣的問題:相對於發達國家,中國的科研投入不足,導致發展滯後。但是為啥美國科研投入那麼多,饒毅卻看到越來越少的美國人從事科學研究呢?我恐怕是饒毅看到現在中國的情況也越來越接近美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從事科學事業了,才做了自己的思考。
實際上,我現在覺得有些事情既然是趨勢,你去解釋他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美國為啥在科技領域全球吸引人才,我覺得還是因為美國相對於其他國家有經濟優勢。很多窮國欠發達國家的人才去了之後,生活條件極大改善,就可以多搞搞科研。但是作為美國本國人,顯然搞科研不是一個改善生活的最好方法,並且又那麼苦逼。
中國今天也發展到這樣一個階段,對於本國人來說,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已經很不錯了,搞科研弄不好還因科致窮,那自然更多地人和更多優秀的人才就不再去做這個行當了。
文中作者呼籲年輕人要尊重自己的選擇,選一個對國家有利的事業。切不說這種事業多了去了,未必要去搞科研。更重要的是,這句話不是前後矛盾嗎?如果尊重自己的選擇,那其實有利不有利國家就不重要了!
很多事情啊,看看美國是啥樣,就知道我們未來是什麼樣子了。最後不懷好意地猜測,生物這個領域這幾年日子不太好過吧。饒毅的說法我是比較贊同,科技進步才是真進步。金融創新其實就是發明了一種新的賭博方式而已。
這話就等於在說,先發展上層建築,再發展經濟基礎。高中政治老師都看不下去了。
饒教授我一向是很佩服的,但這個話題可能就有些見仁見智了。西方的發展,與其說是金觸推動,不如說是利益驅動。西方人自下至上的,為著個人的發財而奮鬥,為了保住自己的財富,他們不光壞事做絕,連好事都做了不少,要不然世界已經一片紅了。扯這麼多,就是說西方的科研的驅動力也離不開這個框架,如果不是為了(沒有)壟斷利潤(他們資本家不敢說這個詞兒了),誰會(誰能)數十年如一日把大部分利潤砸進去搞開發?從這個角度來說,金融和資本驅動了科學發展是有一腚道理的。。。。蛋是。。。。現在技術創新不僅僅是資本完成自我增值的最必要條件,更是獲得壟斷利潤的唯一合法途徑。技術上落後的資本,很快都失去競爭力走向了末日,各領域頂級企業之間的競爭從來都是新技術的競爭。唯其如此,西方歐美國家才強大如斯。新技術作為一種極高效率的剝削手段,其創新促使財富集中,但它並不主動的驅動資本,更像是自然篩選的一個條件,不適應者,只有淘汰。西方的科學-資本體系經過兩三百年的發展,已經變成了一個自我增殖的怪物,它生長的養分來自於壟斷利潤,它摧枯拉朽的力量則因為它代表了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及二者的發展方向,它至今未被毀滅是它自詡代表了全人類的未來。此處我無意討論該體系根源上的缺陷和它最終導致的後果,只是想表述一下,這一體系對內表現為資本在推動科學的進步,對外則表現為科技促進了資本的增殖,但其核心思想還是帝國主義殖民擴張那一套。。。饒教授是在走洋務派的老路啊!!!
推薦閱讀:
※現在中國的年輕人面臨著一種集體無意識焦慮狀態嗎?大家如何看待這個中國式獨有的社會問題 ?
※如何評價萬達總部將遷離北京搬往上海?
※大家對於如今由於嚴查環保造成的失業有什麼看法?
※從鴉片戰爭到如今,我們中國是怎樣一步步獲得現在的國際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