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印象·國樂》?

印象國樂_百度百科

搬一段百度百科的介紹

《印象國樂》是中央民族樂團傾六年心血籌劃、三年時間磨鍊,由導演王潮歌傾力推出的「印象」系列演出宏篇巨制。

該劇目創意誕生自2008年,出品人、總策劃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希望創作一部能夠體現中國民族音樂厚重的文化歷史與創新的民族器樂表演劇目。終於,2013年,「印象」系列演出的總導演王潮歌也懷著一顆傳達真正中國音樂的理想以及讓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的心愿投入到了創作團隊,與中央民族樂團一道傾盡心力於2013年最終創造出首部進駐高雅藝術殿堂的非傳統劇目——《印象國樂》。

我沒有在現場看過他們的演出,只在網上看過視頻。個人感覺表演稍浮誇,但確實讓我對民樂有了一些新體驗。

另外貼吧有人質疑其中一個箜篌並非從敦煌壁畫中復原的,這讓我更加懷疑《印象·國樂》的性質。敦煌壁畫中復原的樂器終究只是用現代擁有的音樂理論製造的樂器,和畫上的樂器不是一樣的,這既不是中國傳統樂器,又不是常規民族樂器,以此作為「國樂」來宣傳是否就是為了一個噱頭呢?


作為中央民族樂團骨灰級粉和民樂圈裡混跡了十幾年的人…印象國樂、又見國樂絕對是中國民樂史上里程碑式的劇目…在民樂演出市場冷淡的當下…王潮歌導演的這兩部無疑是極其火爆的,一票難求,還登上了紐約卡耐基音樂廳…這兩部打破了音樂會和實景演出的隔閡…最頂級的民樂和最頂級的舞美設計…挖掘出來藝術家們的表演潛能…使得民樂更為群眾所接受…至於批評的人我一直強調you can you up,不了解民樂就不要妄議。


僅就現場觀感來答。(配合《又見國樂》)

有模仿,有抄襲,有各種槽點,但是我哭了四次。

奇奇怪怪的敦煌樂器並不如通常的那些好聽,令人敬佩的是態度,對待歷史對待文化,開闊、認真。如果中央民族樂團不去做這件事,就沒人能做了。

看完腦海里全是主旋和一位紅衣男子,一邊騎車一邊流淚,情感在黑夜中暢快的涌流。後來才知道那人是馮滿天,我覺得他是李白又是杜甫,他的琴有靈魂,貫通古今穿越三世,他只有自己,但無比動人。

到了《又見國樂》,馮滿天個人魅力遠遠凌駕整個團之上。以至於那場沒什麼亮點的演出仍舊極大的滿足了我。

舞美和服裝眼花繚亂,十足的扁平化到來之前的華麗審美,新中式沒有找到出路時的詭異嘗試,到《又見國樂》方有改善。

因為是大型樂劇,音樂已是頂級的情況下,觀眾將格外注意視覺和表演。這點我給七十分,進步空間很大(進步在又見時特別明顯)。很幸運「印象」看的劉沙指揮,「又見」是何建國,倆位各有特色,劉沙更現代,何老的怪味普通話有點齣戲。2013年的演出有不少團員都使用了怪味普通話,當然我的心情還是以感動為主,因為它第一次讓演奏家在舞台上用最直接的語言與觀眾對話,多少次音樂會上掌聲都爆掉了卻對藝術家一無所知。

復原敦煌是他們認認真真做的一件大事,也是這場演出的一大噱頭,不過精華並不在此,畢竟敦煌太遠了。他們的精髓還在國樂,在每一位與琴合一的演奏家,民樂的精神不在技巧,在情感。至於傳承啦情懷啦不需過多強調,共通的永恆之美在變化中萬古流芳。


《印象國樂》巡演的時候,我還在高三的一隅天地中自我陶醉,無緣至現場觀賞全部的演出,因此我對《印象國樂》的觀想,亦集中於《印象國樂·大麴》一隅。我曾做過一期以《大麴》為主題的廣播節目;我想,那些我用兩周時間搜刮腸胃翻倒出的酸水,也能推而廣之,寄託我對《印象國樂》的評價與觀想:

【47s】

宇宙洶湧,離我太久。正覺感兮,良渚東流。星攘芳兮,半燭未休。

【1m16s】

這是歷史深處的樣貌:改不了的大江東去,撼不動的山川搖移。意識到這一點的古典人類,往往狂嘯竹里、樵隱湖上;試圖以服帖於自然脈搏的姿態,將彼此黏合如一;並在此舉付炬後,年年歲歲、猶猶豫豫,發出曰歸與龍朔之外的拳拳哀啼。

【2m03s】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之間,那隻管子吹出的,已是第幾個千年?

【3m09s】

倘使我們把鏡頭再拉遠一些,觀察地圖尺度下的神州赤土,體會漸趨消湮的另一重敘事,便可觸碰到那結論性質的觀想。它指引我們,對這片土地上發出的每一種聲音,都有所感側;它指引我們,在悶熱里等待雷雨,在黑暗中守候愛情;它指引我們,思索對舊有史觀的每一個確信,並逼問一切的肇因。而所有的確信,深埋於血液之中的,即使在今天挖掘,仍會熱忱如新。

【4m37s】

恍兮惚兮,龜茲之影;惚兮恍兮,大麴之音。

我們曾諱言遠大和彙集,以為那是動亂和鄙陋的先兆,可當所有繁囂龐備的音樂記憶都被喚醒時,隔著迭起的薄霧濃雲,我們才回想起,宗廟、城牆、經史,所有因血液相合而歌的場合下,我們曾擁有過問題的答案。先祖們執此為戈,與春秋、長城和敦煌遙相對拜的那一刻,自然的軌跡與我們的脈搏,正如出一轍,協同難割。太久以來,這些時刻一次次地在記述中簡化、演繹和提起,以至於律呂移位、輔曾離心,變成了故紙堆外的成見與偏聽。而那本原中約微難言的旋宮之音,亦被我們自己埋藏於習慣的繭下,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6m29s】

我記得我曾有的樣子,記得海潮下的平和富庶,記得西域石窟內的般贍調,記得大明宮外的金歌鼓吹,記得庭院中相對無言的春江花月夜,記得所有的我們血液中深埋的呼吸共享的傳奇。宇宙縱是洶湧,一切固然太久,但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間,我們的記憶,正因果相生、代際相陳、環環相擁、由艷致趨;成為習慣之繭下,尚有亮光閃爍的那一部分——大麴。


看了兩遍,每次都哭著出來......


有幸看過一場《又見國樂》。當演出開始的那一刻,我的雞皮疙瘩就起來了。精美絕倫,恢弘、大氣、大寫意,絕對震撼。演出中好幾次被感動得流眼淚,尤其是牛建黨老師的嗩吶和樂隊《春節序曲》,對於我們這些離家上學,故鄉之有冬夏沒有春秋的孩子來說,真的是感同身受。

我加入了學校里的民樂團,小學一年級開始學二胡,到現在有快十四年了,一直沒斷過。我挺熱愛民樂的。說實話,我恰恰覺得這場演出真的不誇張,不論是從舞美、燈光,還是演奏家們的演出來講,都是特別特別優秀的。將中國許多古典文化和民族音樂結合,形式也十分新穎。

後悔沒有去看《印象》系列

當時看演出拍的一些皂片~


音樂批評是必要的。當然,不能只說這裡不好哪裡不好,要說清楚為什麼不好。

我就說一點不好。《大麴》過於冗長,後半段一波一波的聲浪太「滿」;旋律很長,每個音時值都比較長,氣口很少,聽起來感覺胸口悶。

翻譯一下,一是高中低和聲填得比較滿,個人喜歡先只高低音,再只中音,再只高低音,再只中音,最後高中低。

旋律上用很多相當於二分音符長音把每個小節都填得比較滿。雖然情感上是有了,但是覺得缺少變化。大片大片的長音,尤其是這麼長時間的劇目,到後面(《大麴後半段》)聽得累了,大片的長音和和聲,聽起來比較混。

而且大片的長音斷句非常重要,氣口的數量可能還是少了一點,七口的長度可能不夠。

說了下自己的感受,希望有點用處。

========================

再說一點哪裡好。

演出前半段有嗩吶竹笛模仿山間鳥鳴的段落。可謂是民樂一大特色。民樂的五聲配上滑音,更有區別於三度和聲為主的西方音樂的特有美感。


題是我自己收的,為啥會收它呢?因為大早上來上班時,在馬路邊上碰到一個練嗩吶的大哥,我蹲在那兒聽了兩曲,和大哥抽了支煙,然後我想到了又見國樂。

怎麼評價我真的不敢評價,因為本人樂盲,但有幸父母給我生了耳朵,更幸的是巡演時的呼和浩特場我去聽了看了感受了……

我說靈魂的洗禮,你一定會說我裝逼,我說思想的升華,那我真的是在裝逼,但我真的有被感動到。

原來國樂可以這麼美,不再是出殯時的那種嘈雜凌亂,二胡不再凄涼,嗩吶不再荒蠻,大鼓也沒那麼鬧騰了

文采一般,網路不給力圖片傳不上,未完待續


在學校樂團排練過《印象國樂》的《大麴》,也上台表演了。每一次演奏時心裡都想,這大概會成為大學最美好的記憶吧。


不會演戲的音樂家不是好演員。哈哈哈哈哈,跟中央民族樂團的朋友們開玩笑,演技精湛啊,他們自己也開玩笑說他們已經是娛樂圈的人了。

對於《印象國樂》《又見國樂》《玄奘西行》這樣的。。。不能說音樂會。應該說舞台劇吧,還是不錯的,舞美花了很多心思,演員也花了很多功夫去學習表演。對於音樂來講,我沒有什麼特別深的印象,貌似大家都對《大麴》印象頗深,哦,《大麴》我們團也演過,九大指揮家頒獎,劉沙和我們團合作的就是這首《大麴》,旋律寫得還是比較美的。

第一次看《印象國樂》會比較新穎,曲目寫的也比較通俗易懂吧,但是又見和玄奘里除了少數民族風格的曲目之外,姜瑩寫的這些曲目都有點太像了。。。並不是說不好,只是聽覺疲勞了。

而且我個人,真真正正的還是喜歡真正的傳統形式的音樂會,優秀的大型民族管弦樂團+優秀的指揮+優秀的好作品。不受任何干擾,全身心的投入到音樂當中。其實很多中央民族樂團的朋友內心也是如此,我相信職業樂團的演奏者們都一樣,包括我們自己樂團,比起那些品牌音樂會,我也還是更喜歡我們音樂季里的一些真正高品質的音樂會,比如前段時間和彭家鵬合作的音樂會《秋江月夜》,台上每一個人能把自己的雞皮疙瘩演奏出來。完全的投入音樂,也能更好的去詮釋每一首作品。台下觀眾並不是聽不懂,很多來看這場音樂會的外行朋友都跟我說實在是太好聽了!讓他們感覺到有被音樂電到的感覺。

其實國外的頂級樂團。。都不會讓任何別的形式的東西去插足他們的音樂會。他們必須保證高品質的交響音樂會。所以每年票房和票價高都不是開玩笑的。但是在中國,民樂團以及民樂普及真的不容易,所以必須做一些改變去吸引觀眾,既然聽覺上不行,那就來視覺。總之從中央民族樂團的演出反響來說,效果還是不錯的。雖然大家都覺得這三場演出還是《印象國樂》最好。


今天有看這部紀錄片,感動到哭。尤其主旋律次次響起??


中央民族樂團,就是品質保證,從不質疑


能讓我哭,讓我(吹嗩吶吹得)大汗淋漓的網遊曲 ̄へ ̄


推薦閱讀:

瞎子阿炳二胡上的師父是誰?
為什麼古琴會曲高和寡?
孩子學二胡,做為沒有音樂細胞的家長怎麼幫助孩子?
有哪些聽著有殺氣的古箏曲子?
古琴的聲音到底有多小?

TAG:民樂中國 | 中國民族樂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