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方法可以構建一個有內部生態系統的魚缸?

有沒有可能在魚缸內形成一個小的生態系統,比如可以依靠水草作為食物來源,而魚類排泄物有其他生物吸收或者成為水草肥料?另外這樣的魚缸如果有可能,怎麼做呢?應該是多大?養殖什麼樣的觀賞魚比較合適呢?金魚可以嗎?


結論是:實際是可行的。

現在魚缸觀賞魚行業已經發展出了很多凝聚高科技結晶,且經過大量實踐證明有效的【工(神)具(器)】,價格還很低廉,水缸邊上的插座至少有4-5個插頭,分別連接著過濾器、氧氣泵、餵食器、加熱棒……這些裝備可以使我們迅速地建立一個良好的生態基礎。另外水草種類和魚種類也非常豐富,南美和非洲的野生魚種經過人工繁殖變得很便宜,還有各種工具魚蝦螺,協助水缸內循環,比如有一種笠螺,可以清除水缸壁上的綠藻。所有這些,都可以很便捷地在淘寶一次性購齊,以前專業玩家才能實現的效果,現在大部分人都可以輕易做到,絕不可同日而語。

傳統養魚法要很勤快,定時定量換水餵食,養水培藻各種講究,時至今日,淘寶上買套一兩百塊錢的像樣的過濾桶(功率低至10-20瓦),配上培養生化細菌的濾材,已經足以創造一個比傳統老把式更優質的環境,,因為人再勤快,也不可能勤快過一個24小時開機的機器。

拋開這些,很多年以前,鄉下的小夥伴靠一個大水缸都可以長年不換水養魚。現在只要用心去研究,理論+實踐綜合,實現一個純粹的生態魚缸,不算是很難的事情。

最近我將宿舍窗台上的雜物清理掉之後,放置了一個1.2米的魚缸,但不想花時間去打理,所以採取生態循環的方式建缸,而我的養魚經驗主要是至少20年以前小學生時代養過一個水桶的金魚。

經過淘寶一站式採購了所需的全部部件,我發現今時今日,養魚可以說極其便利,以及成功概率很高。

第一張圖是剛開缸時的照片,水草還沒長起來:

第二張圖是三個月後,生態系統已經繁榮的狀態:

總的來說,整個魚缸的#生態平衡#由幾個平衡組成:

1、#氧氣平衡#,魚缸里的氧氣存量不能太低,溶氧的速度必須高於消耗氧氣的速度。

2、#溫度平衡#,溫度不能突然高突然低,溫差太大就像人一樣容易感冒。

3、#氨平衡#,其實就是#排泄物平衡#,大家想像一下,如果人像魚一樣生存在水裡,每天在水裡拉大便,時間久了就像泡在糞水裡,肯定活不久。所以要有一個生化循環,需要有微生物體系(不止一種微生物,包括各種腐化菌、硝化菌、壓氧菌組合組成)來分解排泄物,分解的速度得接近等於排泄的速度,才能保持水體潔凈。效果就是一個魚缸裡面死了小魚,不到兩天能夠給分解到不見蹤影,水體無味。

4、#水藻平衡#,水藻算是一種植物,種類特別多,本身魚和蝦螺也會把它當成食物,所以好的生態缸裡面需要有這個東西,但是如果量大了也不好,影響魚缸觀賞。所以水藻產生的速度,要跟魚缸裡面消耗的速度持平。

5、#動物平衡#,比如缸里會長很多螺(通過攜帶螺卵的水草帶入缸里),這些小動物沒有天敵就會瘋狂繁殖,影響魚缸生態和觀賞性,最好是有吃螺的生物投放。另外有些魚繁殖速度也快會生一窩窩的小魚,數量大了,整個缸的平衡就不好維持了,不過這不用刻意去控制,比如魚多水質不好,生存能力弱的魚會先掛掉(自然淘汰),最後活下來的數量就是這個缸的最優生存數量。

6、#過剩營養消除#,宏觀地看,水缸裡面每天都有食物投入,加上植物的光合作用,雖然部分營養會被魚和植物吸收,但長遠地看,營養會逐步積聚。不要以為魚食全部吃掉了就沒過剩營養,魚的排泄物裡面就有營養成分。消除過剩營養最簡單的就是物理方式(定期換水、蛋白質分離器),高級玩法是是生化方式(ATS藻過濾、硝酸鹽消除器),後者可以不換水消除過剩營養。

這些平衡背後涉及到原理不少,但不代表實際操作很複雜,一個死水池子都能自行形成自凈系統。具體而言,我們需要用到以下材料/工具:

1、過濾桶,過濾桶裡面可以放各種濾材,關鍵起作用的就是這些濾材,這些濾材可以迅速地培養生化菌,負責分解缸里的雜物排泄物,找一個國外國內有名的牌子,具體上淘寶看即可。另外,桶里選擇可以內置加裝UV燈的,以便水缸爆發水藻時,可以人工開啟UV燈,消滅綠藻。

2、自動加熱棒,自溫度低了自動加熱,北方寒冷地方養熱帶魚,主要靠這個給魚兒保命。

3、底沙,鋪上10cm厚的底沙,可以在缸底營造一個生化環境,供厭氧菌生存,另外沙子吸熱,在夜晚沒有光照的時候釋放熱量,減緩對沖溫度下降。

4、各種水草,現在品種很多,啥都能買到,買一大捆把水底種滿,負責將#氨平衡#分解後的肥料吸收。

5、氧氣泵,給水裡打源源不絕的氧氣,保命啊保命啊。

6、工具生物,大和藻蝦,吸食水藻的清道夫魚(種類很多),吃螺的殺手螺。注意:不存在吃魚糞的清道夫,那只是錯覺。

7、自動餵食器,幾個月自動投食,這玩意省事。

8、熱帶魚:先買幾十一百條,幾毛錢一尾的那種通過淘寶活體運輸,投入缸中,讓它們適者生存。金魚不適合,因為#金魚吃水草#,#金魚的祖先是鯽魚#,鯽魚吃水草……

9、硝酸鹽去除:雖然水草會吸收部分,但常年累月魚缸的硝酸鹽還是會積累很多,消除方式,一是用ATS藻屏,二是用硝酸鹽去除器,三是定期換水,都可以降低甚至消除魚缸過剩的營養。營養過剩就會長綠藻。藻屏的實現思路來自於國外,經過親測非常有效,曾經有一天出差回家發現整缸水變綠,還長了很多絲藻,對於像我這種不換水流,優先考慮採用藻屏,在網上定製了亞克力板,自己DIY組裝了一個上濾式藻屏(因為魚缸在陽台天然採光),成功使絲藻絕跡。

也就這些玩意,裝好,魚進去幾個月後,最終活下來的,長年不換水,只需要添加補蒸發掉的水,因為這些魚蝦與水草、微生物、水藻已經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

如果是養金魚的話,個人比較喜歡用傳統的泥盆+過濾器+氧氣泵,因為金魚是冷水魚(水面結冰都可以冬眠過冬),所以不用控制溫度。網上有魚菜共生的一些教程,如果題主有足夠大的場地,可以將魚池的水循環進入水培菜池,那是什麼肥料都不用添加的,因為魚缸裡面的水一般硝酸鹽都爆表(是很好的蔬菜營業液)。


我最近幾個月又做了一個,來補圖了!!!

先上圖

這是我在宿舍做的,條件有限,右邊魚缸40cm,左邊23cm,缸子比較小。

右邊的大魚缸,是我的主缸,魚都在這裡面,左邊小魚缸當作沉澱倉用,簡單介紹下裡面的東西:

1、底砂鋪的是陶粒,8斤(水草專用,某寶幾塊一斤)

2、中間的沉木也是淘寶買的,主要用於纏moss草(沉木27,moss15)

3、若干水草,有石菖蒲,海藻面膜,綠菊,金魚藻等等(好多是都江堰那邊野採的,不知道名字)

4、魚若干(燕子,國斗,麥穗魚,蝦虎,珍珠鼠,泥鰍,食蚊魚,黃蚴,螺獅)

PS:這個魚缸右後方是潛水泵,通過那根藍管子把水抽到左邊魚缸上面的過濾盒子里(盒子裡面都是濾材),再經過小魚缸,利用液壓差,通過兩個魚缸之間的U型試管進入大魚缸,完成循環。

下圖是中間的U型管,利用液壓差原理

下面欣賞下整個演變發展過程

首先魚缸是這樣的(東西還沒到,所以看起來很low......還沒正式開始)

正式開始第一天:只用了一個魚缸,沒有左邊的沉澱倉,空間小,觀賞性不好,所以花了50塊網上買了個小魚缸放左邊,同時買了U型管。

與此同時可以看到沉木上的moss剛綁上,稀稀疏疏的,陶粒完全裸露,水草沒有長出來。

一個周左右:進展異常慢,水草剛從土裡冒出頭!

兩個周左右:水草冒出了更多,moss也在長!仔細看魚的體型,還是很小的!

中途我去都江堰野采了一些水草還有moss

野采地點還有me(手動滑稽)

還有一些生物

還有這玩意兒

中間大概有一個月間隔期我只拍了局部照片23333

直接到兩個月左右:這個時候我覺得最美,空間大,水草綠。

開缸3個月左右:反正亂糟糟一團,但是畢竟ecosystem嘛!不能做太多修飾!

現在(四個月左右)除了moss瘋長外,水草變化不大,主要因為我清理了一些水草,不然魚兒沒空間了, )

PS:因為條件限制,我這不完全是生態缸,我這不完全是生態缸,我這不完全是生態缸!得撒點飼料。但是從不換水,只加水。

一來魚比較多,不可能不補充營養,

二來魚缸實在太小了,根本提供不了太多東西,我這個缸子放一兩條小魚進去倒是沒問題!

PPS:要做完全意義上的生態缸,缸子一定得大,得大,得大!魚一定要小而且少少少!

PPPS

我本來以為我能做出這樣熱帶雨林般的

或者至少是這樣小清新的

甚至這樣清新淡雅的

結果竟然是這樣的瘋狂原始的.....

淚奔ing

以下為原答案!

--------------//////////-----------------

小時候曾經嘗試著做過,我當時買了一個1m2的缸,鋼化玻璃的,最開始養了幾條銀鯊和七星刀,後來死了之後我家翻了一次缸,換成了草缸。

養的都是一些小型魚,月光 瑪麗 裙尾 虎皮之類的魚,這個生態缸堅持了幾個月呢.!

----------------------1-1-----------------------

好了進入正題,首先模擬了一個自然環境,買了很多底沙(海沙最好,不要嫌貴,不然後悔死你) ,鋪在下面,然後買了很多水草,moss之類的,還有沉木等等,這些就隨意了,建議多買些品種主要有叢生水草、有莖水草、椒草類水草、水榕類水草、皇冠類水草等五大類及其他部分種類,不要怕燒錢,不然效果不會好。

ps:曾經看到很多土豪開生態缸,那才是真的燒錢555566

大概造型如下,大概就是這樣。石頭可以河裡自己找,不過為了美觀我一般會買。

,這只是最開始,然後要模擬陽光,買個燈就是了,最好買好點的。

下面是最關鍵的了,就是過濾,不過也很簡單,過濾的基本道理就是下圖所示:簡單敘述就是:先是水泵把水抽起來,依次通過過濾綿等(吸附較大的雜質)然後通過生化球或者玻璃環等東西(推薦陶瓷環,買好點的,孔比較多,原生態一些。這步進行的是對水中的細小雜質的分解,由陶瓷環裡面的硝化細菌分解)

BTW:市面上很多賣硝化細菌的,沒必要買,又貴效果也一般般,我 都是自己培養的硝化細菌,只要把水泵一直開著就行了,大概一個周左右能培養好了,一定注意不能斷電哦!水流要一直循環著,不然硝化細菌會因缺氧而死亡的

(圖片是底濾,但是我不太推薦底濾,效果雖好,但是經常吸東西,堵。上濾也不喜歡,效果一般般。我喜歡側濾和背濾)

如果要做一個比較好的過濾系統的話可以自己diy或者訂做(訂做很燒錢-0-)

然後過濾的材料市面上都有賣,生化綿,白綿,當然還有最關鍵的陶瓷環或者玻璃環(過濾的核心啊) 然後買一個水泵來進行抽水(如圖)

過濾好了之後整個缸子基本上就沒什麼環境問題了,主要是選魚的問題,就買點小型魚類,金魚不行,熱帶魚比較好,市面上很多也不貴的,然後少買點就是了,基本上吃水草就夠了,但是千萬不要選觀賞蝦什麼的。

當時開了這個缸子之後,堅持了好一陣子,但是最後水藻爆缸了,囧 ,然後魚缸也長很多藻類,不適合觀賞,然後3個月後我又翻缸成了裸缸,養了一缸短鯛。

總而言之,這種生態循環缸嘛,自己嘗試下吧,理論上的東西都太不實際了(理論上什麼河蚌凈化水質,蝦吃屍體,清道夫吃糞便,青苔鼠吃青苔都是放屁的,過濾還是要靠生化的方法),多折騰折騰你就懂了(只要你不怕燒錢的話),不要純信理論,外界的干擾太多了!

利益相關者:愛折騰的人


完全自然生態系統養金魚是可行的,也早有例證。問題關鍵在於至少需要多大的魚缸才能做到。

魚生存的關鍵在於水質。在不考慮補水,視為水體有能力自行得到補充的情況下,主要還是考慮水體的自我凈化。

養過金魚的都知道想要養好水,硝化菌是必不可少的。但若是要形成一個完全自然生態體系完成水體自然凈化,光靠硝化菌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各種不同類型菌群的共同配合。自然界中缺的並不是細菌孢子,缺的是其生長環境。不同類型菌群各有各的喜好,有喜氧的有厭氧的,有喜光的有厭光的,那麼我們必須要為這些細菌都提供足夠的生存環境,祼缸是沒有辦法做到的,怎麼辦,最簡單的辦法,那就是在缸底鋪上一層底砂和塘泥。淺了還不行,必須厚度在15公分上以至少要達到20公分厚度,為什麼要這麼厚,就是為了製造出一個從有氧有光到有氧無光,再到無氧無光各種梯度的環境條件。那麼底砂厚度20公分,再考慮金魚生長所需要的水深,同時兼顧盡量減小水溫變化速度,總缸深至少需要80公分。

魚要生長,水體需要氧氣,細菌是不會產生氧氣的,有的細菌甚至還要耗氧。水中氧氣來源主要由水與空氣接觸產生,另一部分由水生植物和藻類產生。後一部分來源並不可靠,晚間植物和藻類甚至還會耗氧,所以要保證水中含氧量就需要一個比較大的水與空氣接觸面。而需要多大的水面積這要看需要養多少條魚。我見過完全野生環境中的金魚,就是2平方大的小土坑,一汪綠水,三尾小魚,無人看管。所以我感覺這個面積大概要2平方左右,再小點可能也行,但沒試驗過不好講。

至於魚的食物反倒不是大問題。有底砂,就會有植物,就會有昆蟲,就會有其它小生物,從細菌到小生物都能成為金魚的食物。只要水能得到補充,魚就能生存下去。


我家後院有個天然泉眼,挖個坑,放了幾條金魚,簡直完美


一般的魚缸都有生態循環底砂,底肥,水草,魚,陽光,這些就構成了生態循環。往大了說,湖泊不就是一個超大的魚缸嗎?引申的想想就知道了,生態循環就是植物、動物、土壤、陽光,當然前提就是大、足夠大,水域面積越大,自循環功能越強,同理,魚缸造個幾百米大,一定可以循環好,甚至不需要你餵食、過濾干預。樓上說的美國科學家建造生態循環,那是人,需要的條件高的多,魚沒那麼多要求,在家裡弄個一兩米的大魚缸,一周甚至半個月打理一次也不差。


好酷,我也在學著建立一個,現在還是個裸缸,只有六隻金魚和一些水草,一個水葫蘆,燈、過濾和加氧


任何系統放任不管最終都是平衡,最終只要魚缸里還有生物就是生態系統


吃水草的觀賞魚,只有金魚,錦鯉了。而這兩個都比較大,胃口也比較大,那就得注意控制數量。

魚的食量,草生長速度以及光合效率,燈的功率,算出魚和草的最小比。再根據其他干擾,加上容錯量,應該能形成獨立生態。別的過濾和無機鹽氮平衡我就不說了


好像自己弄一個呀,


教科書有類似生態瓶的構建,我曾經按教科書的生態鏈做了生態瓶,過了一個月還是失敗了。還有一個是美國的例子。美國科學家建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玻璃房,裡面構建了生態圈,結果不到一星期他們被迫出來,實驗失敗。


有種魚叫清道夫魚,它能夠吃掉魚缸內壁上的藻類、如果你想讓魚缸形成一個生態系統、就要要用到這種魚了,代替人工清洗魚缸了!如果可以的話應該使魚缸能夠充分得到陽光的照射!


推薦閱讀:

請水草缸行家給看下這個魚缸的問題?

TAG:金魚 | 生態系統 | 水族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