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外軍隊的甲胄經歷了怎樣的演化?
渣一樣的歷史知識一 文提到宋朝士兵的負重是32KG,這個負重應該包括甲胄和武器。但32KG的負重對於冷兵器時代的步兵來說太重,行軍已是累贅,打仗的時候不會淪為刀俎下的魚肉嗎?
甲胄太輕便,防護水平差;甲胄太笨重,機動性能差;同時甲胄的發展還要受徵兵制度、國力水平、戰爭形態的影響,中外古代軍隊的甲胄差別很大,請專業人士給予解惑。
中國的樣式太多不太了解,就只說歐洲的概況
題主能不能把問題改一下?你把問題說那麼大是會死人的!!!!!!!!!
我想了想,還是就搞個概括的概括吧。。邁錫尼最常見的武士圈甲,很重而且很不靈活,但是在當時防禦力全球第一。
希臘經典的肌肉甲,這種鎧甲在古典時代早期很常見,因為當時希臘還是武士戰爭狀態,人數少,都是土豪過家家。到了波希戰爭和伯羅奔尼撒戰爭後,由於公民在戰爭中大規模破產,軍隊僱傭軍化,導致鎧甲縮水,於是亞麻甲就出現了,這種東西好做也便宜。適合手工作坊生產。亞麻甲分兩種,圖上這種是純亞麻的複製。還有一種是裡面包著一層鱗甲或者扎甲的布面甲。接下去就是亞歷山大和希臘化,馬甲要登場了,在這之前,先介紹下歐洲人的鱗甲這種鱗甲應該是從塞種人或者波斯人那裡傳過來的,時間應該是希波戰爭後。當然這張圖應該是羅馬人,因為這個紅色的盾牌是羅馬早期軍團的標準,而且,這特么是烏鴉船啊我操!不過防守方應該是希臘人。好了開始講馬甲
希臘化帝國進入西亞後,很快就接受了中亞草原上傳來的具甲騎兵和雙抽持槍衝鋒的戰術。這張圖是帕提亞帝國的鐵甲騎兵,因為懶得爬牆找圖,將就看吧。。。日後羅馬人的鐵甲聖騎兵之類的也是這種戰術思想,下面就不說了。接下去是羅馬軍團的常見鎧甲(他們的鎧甲種類實在太多,很多現在要我說我也說不清。。)沒錯,最常見的就是羅馬環甲!不知道環甲的基本等於不知道羅馬。這種鎧甲從共和國晚期一直用到了帝國晚期,最終因為技術退步和財政崩潰而淘汰。上圖是羅馬人的鐵制肌肉甲,貴族人的玩具,一般人用不起。古典時代主要的甲種介紹的差不多了,介紹幾款羅馬人早期的鎧甲
靠,找不到圖,算了,直接說好了。。
早期羅馬人用的主要是希臘式的胸甲,閹割版的小型前胸甲,還有四方形的護心甲,都是銅質的,防禦力一般,主要是防止一劍致命,主要遠程防禦力還是橢圓形的盾牌。然後是中古時代,中古時代由於蠻族入侵,歐洲制甲技術退步,導致只能製造鎖子甲,扎甲,而且是質量很差的那種。拜占庭依然保持能夠製造鱗甲這類昂貴而繁瑣的鎧甲。
圖就不來發了,直接發進化樹。感謝陳苟子的提醒。說一下羅馬軍團士兵的負重:
一般重裝步兵負重是很高的,我記得希臘方陣士兵負重能有40kg。我不是專業人士,我是材料專業,對於鋼材的重量深有體會,就算是一小塊鋼板也是很重的。
其實很好理解,重裝步兵的戰術比較單一,基本是正面對戰,我們老說以正合,以奇勝,重裝步兵就經常是「正」的那部分。
如果要看詳細的甲胄演變,我推薦ospery出版的Men-at-Arms系列。鐵血社區的搬運工
掀須笑
披堅抵銳 鐵騎如流-世界甲胄發展史文章提交者:掀須笑 加貼在 世界歷史 鐵血論壇 【世界歷史_世界史論壇】甲胄就是戰士的外衣,不禦寒、不避暑、沉重而冷酷,卻可以保住生命。皮甲,是人類最早使用的裝甲。最初是直接把動物的皮裹在身上,然後逐漸演化成為皮甲。
最好的皮甲應該是出現在中國的戰國時期。 採用犀牛皮鞣製而成,再製作成小片葉,然後按一定的規律編列起來。甲葉的編列非常講究,在固定部分採取上排壓下排的方式,在活動部位採用下排壓上排的編列方式。非常的科學與實用。
[ 轉自鐵血社區 披堅抵銳 鐵騎如流 ]比較之下,羅馬人的皮甲用大塊整皮製成,就有幾大弱點:
一.浪費皮料,很多小塊的皮革將無法利用;
二.不利維修,一旦裝甲損壞,只有全部更換,而中國的皮甲由小甲葉組成,只需要更換幾片甲葉罷了。
皮甲對切削和揮砍有一定的防禦作用,不過對穿刺和重擊效果甚微。隨著鐵器的現,皮甲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戰爭需要更強的防護。鎖甲和鐵鎧,緊隨皮甲投入戰場。
首先,說鐵鎧!他可以說是皮甲的加強版本,而且更加完善!最普通的鐵鎧由三部分組成,身甲、披膊(筒袖)和膝裙。甲葉用鐵製成,固定部位用鉚釘連接,活動部位仍用皮繩或牛筋連接。重量超出了皮甲許多,但是防禦能力大為提高。特別是軍隊行進,甲葉摩擦震動「嘁嚓」作響,匯成一曲鋼鐵的戰歌。再配上獸紋裝飾的頭盔,威風得不得了。
筆者曾在軍事博物館看見一見漢代鐵制札甲的復原品,其精細程度令人驚訝。黑色的甲葉,密如蛛網的皮繩,在身甲連接部分還有獸蚊裝飾。
與此同時,歐洲出現了鎖甲,並且在以後的歲月里發揚光大。鎖甲顧命思義是用鐵環相鎖而成。根據連鎖的方式不同,鎖甲的樣式也會有所區別。一般鎖甲的外型很相現在的毛衣再加個風帽。說不定,歐洲人還真是受了鎖甲的啟發才學會織毛衣的。鎖甲耗鐵少,同時又能獲得鐵甲的防禦,實在是個聰明的創舉。不過因為鐵環連接的縫隙始終很大,造成鎖甲在防禦上仍有不少破綻。
不管怎麼樣,鎖甲和鎧甲終於將我們帶入了重裝甲時代。相比之下,鐵鎧比鎖甲要沉重和堅固,而鎖甲則以靈活便捷勝之。所以周亞夫才敢因為穿著鐵鎧而不行跪禮,牛X!隨著冶金技術的成熟,東西方的人都開始追求更好的防具。擁有一副好甲,簡直就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劉備不是送過黃忠一副黃金鎖子甲嗎?把老小子樂得呼天搶地。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國人開始穿著兩種新式裝甲,兩襠和光明鎧。
兩襠本來是塞北少數民族的為了方便騎馬的裝束。後來發展為一種前後分離用皮帶扣連的鎧甲樣式。這個時期出土的武士俑大都穿兩襠鎧。兩襠穿著方便,又適合運動,流行一時。但是它只能保護軀幹部位,所以當時有地位的將領都穿著光明鎧。光明鎧因為在前胸部位安裝了左右兩塊金屬胸護,每當陽光照射時閃閃發光而得名。這裡的胸護用整塊金屬鍛造而成,沒有縫隙很像歐洲後來的全金屬胸甲。光明鎧還配備了披膊(筒袖)和短膝裙,頭盔上披掛可以保護脖子的綴,已經是嚴格意義上的重甲。
可以說,南北朝時期中國已經進入完全的重裝時代。鐵騎也在這個時候橫空出世,成為戰爭的利器。那個時期的精銳騎兵,身穿兩鐺,執長槍大盾,戰馬披掛皮製或金屬的甲衣,盔甲還用鮮艷的羽毛和毛皮裝飾。此時,中國能大量配備鐵騎還有個原因是當時中國有大量來自西域甚至阿富汗的好馬。後來到了宋,西域已經為金、西夏等國控制,中國遂無鐵騎。
此時的歐洲正處在黑暗時代,羅馬覆滅,許多科技與文化流失。歐洲人甚至沒有力量製造金屬的鎧甲。鎖甲仍然流行於歐洲。高盧、盎格魯、撒克遜、維京、居爾特等民族建立了眾多的小王國和城邦,日夜不休地進行著爭奪與廝殺。一直持續到查理曼大帝的出現。中國繼續前進著,漢人建立了唐朝。一個輝煌繁榮的皇朝。這個時期的盔甲,和當時的服裝一樣,華麗而鮮艷。在總結了光明鎧經驗的基礎上,開發了更實用的複合裝甲。在胸部仍然是整塊的胸護,手腳等部位也用鐵鎧保護,腰腹和關節則採用方便活動的皮革。威武的金屬獸面吞口出現在護肩位置。全套盔甲用色鮮艷,再加上羽毛裝飾就象赴宴的盛裝。
唐代甚至還出現了穿布制盔甲的儀仗隊。而此時的兩襠已經是普通士兵的裝備了。人們對甲葉的研究也更進一步,魚鱗、三棱、六角型的甲葉已經裝備在部分軍隊的盔甲上。到了唐末宋初,歐洲逐漸形成幾個大的國家,跨入了中世紀。這是個屬於城堡和騎士的時代。歐洲經濟的逐漸復甦,騎士們開始穿著簡單的鐵鎧,再把鎖甲作成褲子!雖然不倫不類,可是防禦的作用還是可觀的。但是歐洲人沒有在甲葉上大作文章,而是繼續向全具裝整體鎧甲走去。終於和亞洲的輕便盔甲分道揚鑣。在之後的歲月里,東西兩方都在盔甲的造詣上取得了不同的輝煌。如果說唐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軍事和外交的頂峰,那麼宋就是經濟和科技的頂峰。雖然,宋代的外辱不斷,可是他的富裕是其他朝代無法比擬的(這個問題,以後再專門論述)。科技的發展推動中國造甲技術登上了最高峰。經過五代十國戰亂的洗禮,最有中國特色的盔甲在宋代誕生。當時,人們已經在盔甲的防護和靈活之間找到一個平衡的結合點,當然介於亞洲人和馬的體格,盔甲仍然不會太重。
[ 轉自鐵血社區 披堅抵銳 鐵騎如流 ]宋代的盔甲分為若干個模塊:
1,兜盔(兩面加裝護耳,就像小人書中畫的一樣);
2.護肩披膊,在肩和膊之間的連接處有獸面吞口;
3.身甲(胸護簡化為護心鏡,並有護襠);膝裙,保護大腿部分。再加上護腕和護腿就是一套完整的盔甲。
同時宋代的盔甲放棄了唐代時期的艷麗,用漆將盔甲漆成黑色、暗藍或者銀灰。顏色莊重肅穆,但是在盔甲的邊角部位可以看見明快的裝飾。比如:橙色的束甲繩,大紅的盔纓甚至金黃的護心鏡。宋代最大成就體現在鱗甲技術的成熟運用。最好的鱗甲是柳葉甲和魚鱗甲。魚鱗甲的形狀自然是模仿魚鱗而來,柳葉甲像賓士的標誌(沒有外面的圓圈)。造甲的工匠最初從魚身上得到啟發,發現魚鱗的構造和排列既保護了身體又可以隨意活動,遂發明了魚鱗甲。而三叉型的柳葉甲是魚鱗甲的升級版本,防護更強,活動更自如。所以中國後期的武將盔甲多是用鱗甲,方型的鎧甲一般使用在士兵裝甲上。宋代曾對鱗甲進行過測試,在百步外用強努射擊。然後發現,箭矢雖然射入盔甲,但是在層疊交錯的鱗甲瓦解下,箭刃已經完全捲曲破損,喪失了殺傷力。而且鱗甲的排列決定了他可以任意彎曲和翻轉,幾乎和鎖甲一樣靈活。
歐洲人在封建後期也使用鱗甲來替代鎖甲,不過沒有廣泛流傳。大家可以在電影《猿猴星球》上看見鱗甲的影子。這個時候的歐洲,人們正在製造完全封閉的全具裝鎧甲。工匠需要在砧板上把整塊鐵皮敲擊成人類身體的形狀,然後再把各個部件組裝起來。固定部位全用整塊鐵皮製成,關節與活動部位用環狀鐵皮勾連。連頭盔都完全封閉,只留很小的縫隙觀察和換氣。那個時候的鎧甲必需量身定做,無法批量生產,而且還要立體裁減,搞得像現在定做西服一樣。當你看見愛德華一世不同時期的鎧甲,就會發現他從一個健美的小夥子變成一個大腹便便的老人。歐洲的鎧甲是非常昂貴的,甚至很多騎士是無法一次購置全套裝備,經常會有穿著殘缺盔甲上陣的騎士,顯然他也是同夥嘲笑的對象。那個時候國王賞賜你一面金屬胸甲,簡直就是最大的榮幸。不過國王越來越小氣,胸甲也就縮水成了勳章。盔甲是非常容易生鏽的,所以在東西方几乎都有要求士兵每天必須擦拭盔甲和武器的規定。後來中國人用漆保護盔甲,而歐洲人採用了鍍鉻和打蠟技術。鍍鉻後的鎧甲閃閃發光,明亮耀眼,特別是白天,一群騎士走來光芒四射,趕快帶上墨鏡保護眼睛吧!歐洲人起初也為自己漂亮的盔甲沾沾自喜。可是很快在實戰中,發現明亮的盔甲總是暴露自己,淪為眾矢之的。所以,後來的騎士都要穿上長袍,罩住鎧甲,不讓他反光。歐洲鎧甲的防禦能力是良好的,對各種遠近武器的攻擊都可以有效的化解。不過高防禦的代價是犧牲了機動力。儘管歐洲的盔甲已經裝備了大量的活動關節,但是仍然沉重笨拙,甚至有的騎士不能將胳臂抬起。每天穿戴或脫下盔甲需要幾個隨從的協作才可以完成。騎士上馬,更麻煩。勤快點的自己爬梯子上去,懶的要用吊車吊上去。一匹戰馬在披掛馬甲和一個穿戴完畢的騎士後負重高達四五百斤。好在,歐洲出產大型的馱馬,否則就不會有重裝騎士了。
歐洲騎士一直是戰場的霸主,直到那天,遙遠的天邊出現一隊蒙古騎兵。匈牙利,有名的條盾騎士發源地。歐洲的頭道屏障。面對西進的蒙古大軍,決戰不可避免。匈牙利已經得到了歐洲各國君王的支持,大量的糧食和優質的武器盔甲已經運到。甚至連尊貴的教皇也在為匈牙利祈禱。布達佩斯所有的教堂,鼓樂齊鳴。威武的騎士,在祝福的鐘聲中魚貫出城。堅固華麗的鎧甲、高大的駿馬、靛藍的戰袍,明亮的武器,他們要擊潰蒙古,驗證騎士的榮耀。此時的蒙古騎兵,已經脫胎換骨。騎著長毛的矮腳馬,手裡提著勾鐮槍,穿著南宋進貢的盔甲,腰間別著快斧,背上還是那張雕弓。他們是蒙古皇族的護衛「怯薛」(音譯)兵團。騎兵後面還有大量步兵,拉著回回炮。條盾騎士放下面罩,一起向蒙古軍隊衝擊。蒙古軍隊狡猾的分向兩翼,繞到騎士們的後面,跟著就是傾盆箭雨。弓箭只射裝甲薄弱的馬,不射人。很多騎士被馬掀了下來。蒙古軍隊開始反衝鋒,屠殺落馬的騎士。很多騎士剛從地上爬起來,就被快斧砍倒。有的斧頭根本不是砍來,而是扔過來的。條盾騎士很快掉了頭,挺槍執盾來營救同伴。在重甲的保護下,弓箭被擋住了。長槍將蒙古人撞下了馬,反在兩馬錯蹬時,用勾鐮槍勾住敵人,把敵人拉下馬。下馬的騎士,無疑就是羔羊。當他們費力拔出腰間的長劍,立足未穩時,蒙古的步兵又來了。雖然條盾騎士非常勇敢,面對已經吸收多個文明力量武裝起來的蒙古軍隊,最終慘敗。剩下的長戟步兵,死得更慘。被蒙古騎兵牽著鼻子走,追不上又跑不掉。多數死在箭下,生還無幾。數月後,怯薛兵團騎兵下馬執利斧堅盾從城牆的缺口穿鑿而入,滅亡了匈牙利。在以後的百年里,盔甲遭遇了多次考驗。尤其是歐洲的長槍重甲主義,開始走向末路。十字軍東征,名為奪回聖地耶路撒冷,實際是對所謂「黃禍」的東方各勢力的軍事打擊。適合集團正面作站的重甲騎士,剛開始還能節節告勝,攻城略地。湧現出聖堂騎士、聖教騎士、仁愛騎士等英雄騎士團。可是當回過神的東方各民族組織反撲時,他們的勝利果實又是那麼的脆弱。土耳人、阿拉伯人、貝都因人等紛紛利用地利和人和與歐洲遠征軍展開游擊戰。這是驗證各種武器威力的最好時機。許多好武器得到了肯定。諸如:大馬士革的刀劍、土耳其鱗甲、阿富汗的馬、中國的蹶張弩。中國的蹶張弩的破甲能力得到高度評價。據說使用它可以將箭矢射入岩石3寸之多。一時間,騎士的重甲成了破紙。哪怕騎士在重甲裡面再套鎖甲,都於事無補。無數英雄飲恨中東,巴巴羅剎、獅心王統統成為阿拉伯撒拉丁的陪襯。
後來的英法百年戰爭,更是讓騎士吃盡了苦頭。英格蘭長弓手的飽和射擊簡直是騎士的噩夢。100多年的戰鬥,法國有1500多員名門騎士戰死(老外小氣,才1500人就做痛心疾首狀),被俘虜勒索贖金的騎士不記其數。聖女貞德也無法挽救法國敗亡的頹勢。直到戰爭後期,一群騎士用戰馬拖曳著火炮出現在前線,歷史的天平再度傾向法國。同樣是那天,厚重的裝甲註定要退出歷史的舞台。戰神需要新的外衣。火器的出現,推動了造甲思想的徹底革命。大炮,殺戮的終極武器改變了全世界的甲胄思想。中國的明朝,士兵開始新的換裝。士兵開始佩帶鋼製的寬沿帽取代以前的寬沿氈帽,脫下厚重的鎧甲穿著鐵網裙(也就是鎖甲)並在外面罩上緊身釘皮甲。釘皮甲有效的掩蓋了鎖甲的縫隙,鎖甲又增加了防禦,同時士兵得到了最大的機動力。鋼製寬沿頭盔更是有效防止了彈片對頭部的傷害。鄭成功在和荷蘭人作戰時,甚至用古老的藤甲裝備部隊。無不體現出,機動第一的戰術思想。那個時代人們總在爭論盔甲還有什麼作用。被炮火擊中的騎士,盔甲碎裂,形成更多的彈片刺進身體,眼看需要急救的戰士往往在沒有脫下費事的盔甲前就已經斷氣,笨重的盔甲不能防禦炮火,反而限制了人們躲避攻擊。在冷熱兵器交替最激烈的歐洲,封建騎士已經逐漸成為落伍的軍隊。不管騎士們多麼的不願意,輝煌已經成為歷史。
[ 轉自鐵血社區 鐵血論壇 鐵血社區 ]戰場上出現一種新的騎兵。歐洲人叫它「胸甲輕騎兵」。他們帶無面罩的鋼盔,穿皮衣,只有胸口保留一面重甲,閃電地奇襲敵人。輕騎兵的武器主要是馬刀和火銃,有時也會配髮長矛。輕騎兵移動快速,在突襲中還可以用火銃遠程射擊,成為坦克出現前的新陸地霸主。也就是這個時候,歐洲趕上並超越了東方文明。隨著熱兵器的廣泛使用,盔甲時代終於落下了帷幕。我們只有在博物館裡緬懷歷史。看著那寫或許精美或許殘缺的甲胄,請記住那不是工藝品,每具盔甲後面都有戰鬥的靈魂。
鐵血社區 &> 鐵血歷史論壇 &> 世界歷史 &> 披堅抵銳 鐵騎如流-世界甲胄發展史
- 網友回復
吾愛柯爾特
左箭頭-小圖標中國也曾經出現過甲騎具裝的重騎兵,但是很快就被淘汰了;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是數量龐大的騎射輕騎兵,就如同蘇德戰爭中的蘇聯特三四中型坦克,數量龐大,機動靈活,在任何環境中都可以作戰。其實從東西方甲胄的區別就可以看出戰爭思維的不同,以至於後來二戰太平洋戰爭,美軍的甲胄就是強大的火力覆蓋,用鋼鐵的威力擊敗敵人,日本還是倡導精神和戰術的作用。
推薦閱讀:
※周瑜的軍事能力,是否超越諸葛亮?
※簡述毛澤東軍事思想與我國古代軍事思想、近代軍事思想的聯繫與區別?
※明中期衛所制度已崩潰,為何中後期反而名將輩出?該時期明帝國軍事人才的遴選制度是怎樣的?
※如果讓現在的解放軍對戰二戰時的日本軍隊,能否做到零傷亡?
※中國古代的有名戰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