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會覺得沒有理由的付出是一種很高尚的行為?

這其實是一個我想了很久的問題,像「做好事不留名」,"不求回報」這些思想觀念是書本和媒體一直若有若無的滲透的。

這裡有兩點,一個是為什麼有人宣傳這種觀念

二是人們是否被這種觀念說服,如果是,又為什麼會被說服


你聽誰說「做好事不留名」等於「無理由的付出」了?

你聽誰說「不求回報」等於「無理由的付出」了?

你聽誰說「無理由的付出」是「高尚的行為」了?

我就不這麼認為。

我就認為「無理由的付出」是「神經病」。

我就認為「沒法知道理由的付出」是別有用心。


因為人們都想沒有理由的獲得啊,自然要鼓勵沒有理由的付出咯。


因為人們總是希望得到別人善意的幫助,而又不願背負受助的道德壓力,於是稱這種行為叫做沒有理由的付出


這應該是一種利他行為,利他行為是親社會行為中的一中高級行為,利他行為不求回報,是由利他動機引起的。

利他的原因:

(1)社會生物學觀點:利他是動物以個體的「自我犧牲」換取物種存在和延續的一種本能。

(2)社會規範論的觀點:利他是一種社會交換,其收益是自我價值的提高和焦慮的減小。交互性規範是社會交換的基本原則。

利他行為的影響因素:

(1)自然環境:良好的氣候及環境使個體心情愉悅,往往會增加利他,而噪音等惡劣環境因素會減少利他。

(2)社會情境:他人在場對利他行為往往有負面的影響,在場人數越多,利他越少,獨自一個時個體利他的可能性反而增加。這是由於他人在場,導致去個性化,使個體責任意識喪失;或者導致責任擴散。如果情境中出現助人行為的榜樣,會產生示範效應,增加人們的利他行為。

(3)時間壓力:時間緊張時,難以利他。

(4)利他對象的特點:被幫助者與利他者態度與價值觀相似、未傷害過利他者或更有吸引力的人,更容易讓人產生利他。

利他行為的心理特徵:

(1)心境:個體心情愉悅時對他人及事物往往有積極的看法,容易出現利他行為。

(2)內疚:個體做錯了事感到內疚時,傾向於補償,以減少內疚造成的心理壓力。

(3)人格:社會責任感與利他行為呈正相關,移情能力與自我監控力也與利他呈正相關。


這樣說吧 在這個世界上是沒有人有義務對你付出的

如果有個人對你是沒有理由的付出 那他當然高尚啦

他又沒義務非得對你這樣 他完全可以不這樣啊

如果身邊有這樣的人 務必好好珍惜

----------------------------------------------------------

題主問了個【一個是為什麼有人宣傳這種觀念 二是人們是否被這種觀念說服,如果是,又為什麼會被說服】

第一點 我還沒有遇到過誰在宣傳這種觀念 第二點 我想 是因為在乎吧


「不求回報」和「沒有理由」是有區別的,即使只為了利他而損害自己的利益去幫助人,也是一種理由。這種人值得敬佩,當然是高尚的。可以的話,我們在生活中也應該努力嘗試去仿效。


這個世界的很多美好 都來自此。所以高尚!


無可厚非,這樣的行為使得所有自然人處在一個安全的更進一步的來說是可受益的境地。簡單來說就是這種行為給予人們一種安全感和可能的「非勞動所獲利益感」。「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那我將活的更輕鬆更歡快」,這樣表述雖然不是很恰當,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也能反映這樣的心理。


首先「做好事不留名」,"不求回報」不等於沒有理由的付出。

設想這樣一種情況,你班上的某某同學得了白血病,學校組織募捐,你跟他並不熟,學校也沒有強制,但你還是捐了100元,你當然也不求回報。這就出於同情,並不是沒有理由。人們做好事往往這樣,或許有些人圖的是報答,但更多人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同情心、正義感,或是僅僅想慰藉自己的心靈。

媒體對於做好事不留名的宣傳當然也是為了更多人去做好事,重點不在於留不留名,而是希望社會變得更好。


平日我們察覺到的感知到的都是自身的需要,一旦付出,便能稍微感知後續的結果,即他人需要被滿足的幸福感,自我價值的具體實施。想想都是很棒啊!所以,付出,還需要很特別的理由嗎。


樓上幾個人我都同意。

另外我想問問呢樓主,你是不是被黃聖X和楊X這兩個奇葩給震精了所以問出這樣的問題?多年默默付出不要名分義務生子再看著楊X身邊的人小女星一輪一輪走馬燈,真的是不求回報的付出好感人啊!但是再看看這兩天同步爆出的正面典型範爺和黑牛哥(好像岔輩了??),明明和baby(baby baby baby wooo),坦坦蕩蕩各取各求正大光明,曬恩愛同進出互相關心一起買房然後把幸福分享給所有粉絲,這才是真正的愛,愛當然是互相付出,並且期待回應。宣揚沒有理由的付出,就是因為人自私,想要無理由的得到,不願意劃清責任。在感情上碰上一個宣揚這個的人就算ta自己做到了你也別留個心眼因為他可能就是個傻缺如果ta做不到那就更得趁早白白吧。不好意思我太不純潔和高尚了


推薦閱讀:

面對強烈控制型的父母,到底該遷就還是反抗?
錯誤、失誤、失敗,三者的區別是什麼?
如何戒掉抖m屬性?
如何評價北京郵電大學的楊義先教授在發生跳樓事件後的言行?
怎樣和遠房親戚相處?

TAG:心理學 | 人際交往 | 社會心理學 | 道德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