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錢文忠教授說「我不相信教育是快樂的,請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

復旦教授:我不相信教育是快樂的,請別再對孩子讓步


其實錢文忠說的這個問題本質很簡單,簡單到和教育本身都沒多大關係。一句話,對於整個世界不能用愛發電,包括教育。

我們說,工作應不應該是快樂的,勞動應不應該是光榮的,但是要是沒有規矩,誰也懶得幹活,歷史證明大鍋飯沒前途。當我們討論怎麼愛孩子愛生命,有沒有考慮這些都是建立在個體價值上的?

實際上,恰恰是中國製造了一批人類歷史上的獨生子女群體,使得一個孩子在家庭里佔到了獨一無二的價值,進一步讓人們潛意識裡覺得似乎可以有足夠的資源去支持每一個人有更好的成長——一家的資源圍著一個轉,但是中國依然人口基數很大,你來到社會,你還是九牛一毛,你必須參與競爭——只要你還依賴著社會的資源。

其實那些怎麼把人培養成道德健全身體健康志向遠大等等這些的想法,根本都依賴於足夠的資源,至少有合格的父母,良好的環境。但是這些都是建立在家庭以內。就是說,實際上素質教育不應該從學校教育發起,應該從家庭教育發起。一個很簡單的事實,我們往往生活中遇到那些熊孩子,背後都是不合格的家長、家庭。

所以,先說素質教育對不對?對,應該搞素質教育。如果我足夠有錢,我會讓孩子去學真正貴族精神,培養責任感犧牲精神。週遊世界,看足夠多的富貴與貧窮。而且事實上,刨除那些花幾千一個小時學什麼禮儀的偽貴族培養,家庭教養富而好禮,送好地方讀書出來的孩子里素質高的就是多。我沒錢的話,也會多花時間陪孩子說話,聊天,溝通,動手做東西,一起看書並討論。雖然我並不足夠優秀,但我可以盡我所有去培養。

素質教育錯就錯在一個本來小而精培養模式的東西,給上升到國家層面。

講個很簡單的道理,咱國家現在強大了,也還是第二大經濟體吧,還沒趕上美國吧,人口這麼多一平均每個人頭差的就更遠了。美國都沒實現全民什麼素質教育,沒錢就公立學校,有錢就私立。那些用愛發電的人把這歸結為萬惡的資本主義,其實什麼主義都是這個客觀事實啊。

對於國家而言,能給予你最基本的教育,是它的義務。但是它沒責任去給你提升所謂素質教育。其實說實話,中國現在基本掃除文盲,已經很大程度提升了人口素質了,這就是國家給予的素質教育。至於快樂學習,請問文盲里沒有快樂的文盲嗎?如果你更看重快樂,你完全可以選擇做個快樂的文盲嘛。

講到這裡,我可以說一下我的核心了。我認為那些快樂教育完全是擺錯地方的東西,應該放到家庭里去探索,而且即便家庭教育也不能光談快樂。對於學校教育,則完全是個經濟學的產物。

從個人而言,除去家庭條件好的,普通的工薪階層,孩子要走高考這條路,就得想辦法好好讀書,或者什麼藝術生體育生在專業上好好發展。高考就是一個不完全取決於家庭背景,可以更多靠個人努力來換取教育資源,甚至未來更多社會資源的一個大平台。在階層固化的今天,成為眾人看重的一個階層流動方式,繼承了學而優則仕隋唐以來科舉的優良傳統。。。額扯了扯了,總之因為爛但是找不到更好的,被譽為最公平的考試了。

所以你孩子從出生到十八的任務就是想辦法在那一分上下幾萬人幾十萬人的考試里,多得一分,就幹掉了一大票對手。是啊,比玩什麼遊戲都刺激。

說到這了,不得不再說,那些班裡倒數的,我真的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因為要快樂不學習,也不知道他們後來是不是真的快樂。

從國家而言,什麼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就不多說了。人口素質人才精英的重要性不必說。但是,既然是人才是精英了,就得是少數人才做到吧。

對於國家而言,有一批足夠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至於是10000個還是10001個裡才產生一個,國家根本不會在意分母里多不多出來那一個人。

也是,萬一人家就是個快樂的分母呢?

所以啊,好好掙錢,多做思考,少做春秋大夢。我不知道學校搞素質教育究竟有多快樂,但是你如果這樣做,你的孩子肯定會更快樂。


1、積極的情緒體驗可以加強學習動機。

對年幼的孩子,這種情緒的影響尤其嚴重。

因此教師及家長應當努力減少學習中不必要的負面體驗。

2、學習是向未知世界不斷發起的挑戰,有不那麼順利的時候是正常現象。

教師及家長應當在學生遇到少量困難時給予鼓勵,幫助他克服困難以及隨之而來的負面情緒。而不是一味躲避負面體驗。

3、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比如

對每天兇巴巴要求小孩去做題的家長,我只會說「學習一定要快樂」;

對只要我家孩子不開心我就跟你急的家長,或者反正我不開心我只想打遊戲不想學習的孩子,我會重點說「學習中有不開心是必經環節」。

想來錢先生也是如此,大約該演講的受眾偏向於「我學得很痛苦,我到底該不該繼續」。

考慮到大多數這樣的人並沒有「我想做**」的想法,只是在逃避,「我覺得很痛苦,能不能逃開」。我也更傾向於鼓勵他們面對困難,不要逃避。

尤其是無法為他們提供更輕鬆的途徑的情況下。

辛苦地做,雖然比不上愉快地做,但總比不做強。

p.s.這不妨礙我們面對後輩教師時,鼓勵大家努力減少孩子不必要的痛苦。

非得故意把學習搞得很辛苦,故意把環境搞得很惡劣,或者非得拿《弟子規》說事兒,一味要求學生必須服從教師否則就給孩子增加痛苦(體罰等),我是十分反對的。


演講的核心表達得太委婉了,多數人並沒有領會。

如果真的本著為孩子的未來負責的態度,就應該開誠布公地探討教育和階級流動的關係——不過有些話不加掩飾地說出來未免太殘酷了。

那些相信教育改變命運的家長,本來就不會接受什麼素質教育、快樂教育。

那麼素質教育、快樂教育是誰在提倡,誰在接受呢?


我不能簡單評斷這個教授說的對不對。只是以我的經歷和觀察來看,至少在歐美國家,快樂教育實際上是一個表象。

我女兒現在在南半球小國讀書,我們剛去的時候,是小學2年級。當時我看到這邊的小學生真的非常快樂,課業輕鬆簡單,活動很多,德智體全面發展,孩子都喜歡上學。然後,這個國家雖然人少,但是也出過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一大批優秀人才。所以,一開始我是相信這世界上還真有優秀的快樂教育模板的。

但是隨著孩子年紀增大和接觸見識的增多,我現在覺得當初我所感受的這些,其實是表面現象。孩子大後,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差距就越來越大,有的孩子各方面都很出色,體育拔尖,成績優秀,積极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然而你觀察這些孩子的家庭,無一例外都有優秀的父母。普通家庭的孩子也許在某個方面不錯,但是全面發展的很少。

在進一步了解,原來這些家庭在課後都有刻意培養的。體育要好,需要訓練;學習,則有更多課後學習時間(家長素質高,不一定都是補習班,形式可以很靈活);各種社會活動,演講,選舉...,家長也是花大時間陪孩子。這些都是要花時間的,所以這些孩子課後絕不對無頭無腦的瘋玩。這邊一樣有各種補習班,各種體育,特長訓練班...跟中國沒有本質區別。只是說,因為福利好,一個人長大路很多,普通人也活得好,壓力小,所以很多家長也就沒有『被迫』去做這些(可能也不知道怎麼做好【自身水平限制】,或者沒條件)。而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家庭,因為站得高看得遠,接觸層面不一樣,所以會在學校之外用各種門路幫助孩子,為孩子未來發展鋪路。

而學校則以『最低要求』教育孩子,教的很淺,練習很少,孩子當然快樂了。如果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學校是不管的,這是家長的事情!但如果家長自己不努力,那麼孩子顯然就只有最低水平。大多數孩子長大,算個2位數加法都不會。但是下來家長有刻意培養的,水平跟中國孩子差別並不大。甚至包括每天15分鐘的家庭作業,有的家裡根本就不做的。老師會因為家長監督孩子做了15分鐘作業,感謝家長....

再加上學校在乎學生感受,不考試,不排名,開個家長會都是秘密的1對1,也不跟家長說你家孩子排名第幾....所以很多的父母就在這種對孩子真實水平一無所知,無意識的狀況下,帶著良好感覺到了初中。(有時候我都在想,這種故意迴避競爭的做法,是不是某種陰謀?)

這種差距可以多大呢?我家孩子數學是6年級,他們班上最差的是2年級。閱讀我家孩子是12歲水平,最差的是6歲...但是都很快樂,甚至可以說最差的一批恰恰是最開心的一批。

然後,考試就來了;然後,根據成績分班了(是的,跟中國一樣,只是不公開);然後區別對待了(老師有各種活動機會推薦權利);然後有錢的家長就直接送私立了....留下一群快樂教育出來的低能愣逼,根本搞不明白為什麼「一夜之間」小夥伴們比自己強這麼多,什麼時候發生的事情啊?有的小孩醒悟得早,還可以努力一下(所以他們高中時是很努力的);有的直接就認命,覺得可能別的小孩子聰明吧,更多是努力追求炫酷性感等各類青少年SB玩意去了....想想這幫孩子從小表揚到大,自信滿滿,如今總得找點借口安放這種自信把,呵呵,完全理解。

畢竟大學還是擇優錄取的嘛。又不是選會玩的錄取。

要說和國內不一樣,這邊好處

1,不做無用功,不讓孩子吃沒必要的苦而已。

2,全面發展,不光看成績。而體育啊, 特長啊,社會活動什麼的,是學習的補償和休息,孩子喜歡的話,可以很快樂。

我們的學校,雖然教學死板,壓力巨大,但是對於普通沒有什麼能力和意識的家長來說,某種意義上這其實是一種負責。你們應該感謝學校在你不管你的孩子的時候,他們沒有放縱你的孩子.(儘管可能方法不好,或者動機不純)。但事實是,越是沒門路的家長,越贊成快樂教育;越是底層的家長,越反對成績決定一切....想想真是奇怪。

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順著孩子意思,容忍其無頭無腦的瞎玩,自己喜歡才做,不喜歡不強求...這樣也指望成才?我不相信。我相信的是,一個人的初始狀態就是好吃懶做,孩子長得再萌,也是好吃懶做的。

有沒有真正的一直快樂,放羊也能長大長才的?有,那些有天賦的,同時又有強烈興趣驅動,同時又有自控力的,同時又能及時自省懂事孩子....。人有時候總是高估一些概率的....


首先,我更希望根據這位先生的意願,把該文的標題改為《某家長:我不相信教育是快樂的,請別再對孩子讓步》

其次,這篇演講中到處都是邏輯錯誤。簡單總結:

  • 快樂 = 娛樂活動 = 對孩子讓步 -&> 孩子們接不住中國未來的重擔
  • 懲罰 = 打罵和剝奪隱私權
  • 現有的獨生子女群體和原來情況不同 -&> 我們不能繼續使用現在的方式,而是轉而使用《弟子規》等傳統教育方式
  • 高考不能改變 -&> 我們的教育方式必須面向高考
  • 某種教育方式教出了張三李四王五等成功人士 在這種教育方式下教出來的人並沒有隨地吐痰 -&> 這種教育方式好 -&> 這樣是對孩子負責任
  • 搜索出一堆不孝和殺父的例子 -&> 這樣的教育(怎樣的教育?)是不對的

第三,這兒好像不能人身攻擊是吧。

==========

周筠的回答里提到一個觀點:

我反對的是拿『快樂』做幌子,遮擋自己的不肯用心的『假的快樂教育』。

同樣的,我也反對一切拿著「嚴格」做幌子,簡單粗暴不用心的所謂「教育」。我反對任何用意義寬泛的形容詞來「綁架」特定行為的說法。我認為每個家長必須首先有邏輯學、統計學以及發展心理學的基礎知識才能養育小孩,在此之前請主動射到牆上。如果作為家長的你甚至懶得去書店拿本育兒的書翻開來看一看,就不要拿著諸如」快樂「、」應試教育「、」素質教育「之類的半懂不懂的術語來丟人現眼。否則,不僅言論淪為」戰術核顯卡「之流,而且在不知不覺之間毀了你的孩子的一生。


有一些家長把「快樂教育」理解為幫他拒絕那些對孩子來說有難度的事,這種逃避的做法並不是快樂教育的意義。

知識是要學的,但是用更豐富的方式,小孩能接受的角度來教。這種方法對教育者(教師和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是把知識點都羅列出來,孩子先硬背然後自己想辦法消化吸收。現在要求我們在自己掌握的基礎上,選擇最好的方式,不知不覺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交給他。

舉例來說,跟孩子打撲克,某天很偶然地聊一聊怎麼把撲克牌以最快的方式排列好,插入排序,歸併排序等等就講完了。你以為我真的是跟孩子在打撲克么?

英語,咱們小時候起步都是靠背單詞表。但現在你完全可以給孩子看英語動畫片,重複看幾遍之後你偶爾用裡面的單詞句子跟他聊,加深他的印象,適度肯定他,增加他的自信。父母要在背後做的事情是不停根據他的水平挑選適合的題材,增加和他對話時遣詞用句的難度。

自由和放任是有本質的區別的,不要把快樂教育理解為大家都躺著不再前進了。而是用更好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前進。

如果家長有能力有時間的,自己來構思自己來實行;

如果家長沒能力或者沒時間的,要懂得挑選合適的機構,用錢換專業;

如果沒能力也沒錢的,那就只能逼孩子硬吞自己消化;

那些沒能力沒錢也沒想法的…您隨便吧…


我們要承認一個事實:教育本身就是不快樂的。「黃荊棍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才」的暴力教育固然不可取,但一味推崇「賞識教育」、「快樂教育」,孩子打不得、罵不得,讓教書育人變成了伺候大爺,可謂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看似全民關注重視教育的熱鬧錶象之下,起碼的教育常識仍是極度匱乏的。

快樂是教育的手段,絕非教育的目的。人的天性都是避苦趨樂的,孩子的天性更為如此。天性的驅使決定了積極的、快樂的學習體驗對孩子很重要。因此孩子越小,越是需要「寓教於樂」。通過形象直觀、生動活潑、輕鬆有趣的方式,幫助孩子培養學習興趣、建立學習習慣。比如幼兒園和小學往往通過兒歌、對話、猜謎、集體遊戲等方式教育孩子。但這只是孩子思維發育尚不成熟,為了達到更好教育效果所採取的輔助手段。一如苦口良藥外面那層薄薄的糖衣,本身並不是目的。

痛苦是成長的必須,絕對無法迴避。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可以通過輕鬆快樂的方式來完成教學。絕大多數學習都需要硬著頭皮克服困難,承受痛苦和競爭壓力,從而不斷超越自我。單純追求所謂「快樂」無疑是在迴避矛盾。即便是普遍踐行「快樂教育」的西方國家,也只是輕鬆在學校,辛苦在課後,同樣逃不出「若要人前顯貴,必得人後受罪」的古訓,指望輕輕鬆鬆成才、嘻嘻哈哈成功在哪裡都是痴人說夢。

苦難相隨是競爭的必然,不能掩蓋事實。一味強調「頭懸樑、錐刺股」固然讓人望而生畏,但片面追求快樂同樣不符合實際。我們不能迴避競爭無處不在,吃不了苦就必然會被淘汰的殘酷現實。強制性的持續重複、機械練習、刻苦背誦、題海戰術是絕大多數人掌握知識的最有效途徑,也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戰勝苦難後獲得的成長與成功,才是更高層次的快樂,遠非放羊式快樂所能比。學習本身就是痛苦的,因其痛苦才能承擔劃分階層、篩選淘汰的功能,教育的過程,就是不斷把人分為三六九等的過程。

教育要與現實環境契合,不能互相脫節。生活中有失敗、有委屈,需要接受懲罰,需要承擔責任,只有個體適應社會,不可能社會適應個體。可一味強調包容、鼓勵、快樂與尊重,且不說走入社會,哪怕是在校園,又有誰能一直遷就自己?尤其孩子在正常教育無效時,就該通過強制方式來糾正某些條件反射式的壞習慣,逼迫孩子走向正軌。否則自己捨不得打,以後孩子被別人打可就更不客氣。教育環境與現實環境反差太大,孩子一旦踏入社會,建立在大人縱容背後的胡作非為瞬間就會成為千夫所指。

台灣作家林清玄曾寫過一個故事:他在台灣農村老家,有位種樹人種下樹木後,給自己的樹木澆水毫無規律,不但時間隔三差五,水量也時多時少。問其原因,種樹人說,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幾天一次、一次多少根本無法預測。不能適應的樹木就會枯死,但能拚命紮根、找到水源的樹,長成百年大樹就不成問題。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種樹人的一番話,何嘗不是教育箴言?教育的終極目的是把孩子交給未來,交給社會,因此家庭教育有義務為孩子營造社會化的氛圍。只有讓教育充分貼近生活本身,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的人才。生活本來就是苦樂相隨、苦中作樂的,我們不僅要讓孩子獲得快樂,更要讓孩子懂得承受痛苦、戰勝痛苦,在痛苦中獲得鳳凰涅槃式的快樂與成長,如此才是最值得推崇的教育之道。


在這個文章里,可以看到錢文忠教授很多觀點是互相矛盾的,只有仔細看才能讀出他的真心話。

錢文忠教授說,他不相信教育是快樂的,問題來了,他真是這樣想的嗎?

矛盾之一,錢文忠教授其實相信快樂的學習很重要

當你意識到學習是快樂的時候,這位學生就很可能將來要成為俞校長了。如果一個人能夠在學習中感到快樂,那就很可能成為大師級人物。絕大多數人是不會的。絕大多數人是不得不學,是為了某種目的去學。

我們知道快樂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學習者自發的快樂,一種是外在環境獎勵的快樂。錢文忠教授非常認可自發的快樂,但他否定家長用外在的獎勵來討好學生讓他們快樂。

他認為,絕大多數人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不能讓這些不好好學習的學生過的很快樂,甚至應該使用懲戒等手段。

可是他沒有細說的是,為什麼大部分人在學習中感受不到快樂?

因為很多家長缺少現代教育的方法,只能用古代傳統社會常用的逼迫、懲罰手段來讓孩子學習,孩子怎麼會學習快樂?

所以《三字經》《弟子規》等古代傳統教育思想在中國還是極有市場需求的,看上去簡單易懂,讓孩子死記硬背就行了,學習的快樂並不重要。

眾所周知,錢文忠教授在《百家講壇》主講《錢文忠解讀〈三字經〉》《錢文忠解讀〈弟子規〉》等節目,是推廣《三字經》、《弟子規》的急先鋒。

所以,他只是在迎合那些還相信傳統教育思想的家長,說他們願意聽的話。

矛盾之二,但是他也坦白古代傳統教育在現代社會行不通

如果按照《弟子規》、《三字經》,按照出席今天論壇的名校的標準培養孩子,那麼,這些孩子到社會上90%要吃虧。你把按照《弟子規》那樣忠誠、守信、孝悌、守規矩的孩子放到社會上看看,很可能就吃虧!

為什麼?

因為所謂「忠誠、守信、孝悌、守規矩」,這些漂亮話的核心是服從、順從。

但是在現代社會,這種服從型人才是永遠處於底層的。那些有好奇心的人、敢於質疑權威的人、勇於挑戰的人、把常人認為的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人,這些人才是社會的精英。

而不是《弟子規》《三字經》里要培養的唯唯諾諾、愚忠愚孝的古人。

所以,他並不真的認為古代傳統教育在現代社會還能行得通。

錢文忠教授還否定了素質教育,他認為應試才是最基本的。

不要迎合社會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什麼素質教育、什麼應試教育。應試是最基本的素質。

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是最不壞的制度。

人類社會沒有絕對的公平,美國也不公平,中國也不公平。

這是矛盾之三,好像他很推崇中國的應試教育,但錢文忠教授的真心話是出國好

很多人問我,「錢老師,你的孩子怎麼辦?」

我的回答是,「聽真話還是假話?如果是真話,我就把他送出去,沒有辦法,沒有選擇。」

錢文忠給自己的孩子還是選了出國教育,而不是應試教育,因為他不是大部分家長,這些家長的子女才應該接受應試教育。

你不要太相信他宣揚什麼,那是他的傳播手段,他說的很多話只是為了吸引眼球,來迎合那些相信古代傳統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家長,不是他真實的想法。

他在用讓孩子出國教育的實際行動,來踐行自己真實的教育理念。所以我認為錢文忠是懂教育的,畢竟是北大畢業的精英。

大部分家長沒有條件出國,只能讓孩子接受應試教育,怎麼辦?

其實,在應試教育中勝出的秘訣,恰恰在應試教育之外。

很多考上一流高校的學生,並不是完全靠應試的,他們興趣廣泛、有愛好特長、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如果完全靠應試,無法教育出這樣的學生。

他們的家長一定在應試教育之外做了其他的教育,很多人看不到這個過程,還以為完全是應試教育的功勞。

應試教育的失敗者往往是完全依賴應試教育的人,因為他們沒有其他愛好、沒有學習的樂趣,家長也每天催逼和懲罰他們,讓他們每天的精力全用來學習,他們早早的就厭學和叛逆了。所以他們怨恨讀書,畢業的時候甚至要燒一把書,來發泄一下長期壓抑的情緒。

圖片出處:高考結束各種燒書_loli吧

而懂教育的家長會在學校之外,鼓勵孩子的愛好,發展孩子的特長,讓孩子成為興趣廣泛的人,這些愛好對學習很有幫助。而不是上輔導班,把學校里已經學過的東西再學一遍。

所以人和人的最大區別,其實是在8小時之外,而不是8小時之內。

我的推薦閱讀

如何在應試教育增強競爭力?

除了拚命刷題之外,還有什麼教育能讓孩子具備競爭力? - 自由心智 - 知乎專欄

作為家長如何做才能讓孩子自發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這一篇文章中的案例會給你啟發:

智商高低是因為思維習慣不同造成的嗎? - 張英鋒的回答

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原因之一是我們的教科書很無聊,怎樣才能有趣,可以閱讀這篇:

數學裡的 e 為什麼叫做自然底數?是不是自然界里什麼東西恰好是 e?


最近這話題突然又熱起來了,做些補充吧

6.18補充

不要把教育全都歸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要忽視。本身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兩大支柱。

應試教育不好所以給孩子補充各類興趣班作為素質教育的補充?中國教育不好所以把孩子送到國外?

我們說孩子的教育核心三個維度,知識增長、人格成長、親情發展。家庭教育在後二者起到的作用並不是學校教育能比擬的。

【原文】

不邀自來了

我覺得很有意思一點是,為什麼教育不是快樂就是痛苦的呢?

大家回憶一下,是否有花了很多時間終於獨立解了一道超級難題的成就感?

是否有因為考試成績不錯而帶來的喜悅感?

是否有過馬上開個新的化學實驗的好奇感?

是否有過跟同學比賽寫作業,交流答案的歸屬感?

這些感覺不快樂嗎?

同樣的

考試考差了,老師批父母罵的沮喪感

作業根本做不完不願做不懂做的挫敗感

下了課就是作業,放假還是作業的無趣感

馬上要考試,死逼自己頭懸樑錐刺骨的壓力感

這些不痛苦嗎?

(PPT畫個圖...不然全文字好dry的樣子)

你以為這個世界像代碼一般非0即1嗎?

還有0.2、0.3、0.31的好伐

我記得我小時候數學特別好,英語一直特別爛

所以呢每次寫英語作業的時候都特別特別難受,每次英語考試都特別緊張。

相反數學,喜歡去解那些奧數題,享受大量思考推理解題後的舒爽,期待每一次考試成績的公布。

所以我想說的是,有痛苦,有快樂。可能快樂還更多一點 ,如果說用0-10打分,0代表極度痛苦,10代表極度快樂,那我打6.5分吧, 你說是快樂呢還是痛苦?

教育到底是做什麼??

逼著孩子痛苦地學多點知識就是教育了?

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就跟「放養」相比也相差不多吧?

真正的教育是:在孩子不喜歡的時候,學會如何紓解孩子的「痛苦」;在孩子喜歡的時候,如何強化他的正向感覺(好奇、喜悅、成就感等)並讓這種感覺保持並發酵。

這個問題比討論教育到底是痛苦還是快樂有效得多。

教育的根本目標:培養孩子終身幸福的能力(或許也是發展自己終身幸福的能力)

人的一輩子都在教育、被教育、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從小就對學習產生了痛苦,那這輩子估計再大成就也總有不少陰影需要被修復吧。

來自 遠見教育(教育讓更多人更幸福)


我不相信教育是快樂的,請別再對孩子讓步。為了孩子的未來,到我們的培訓學校補習上課吧。


寫這篇回答,一是為了支持 @陳琦 自由職業者的回答,二是給自己打氣。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家庭培養一個孩子成材,必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必定不可掉以輕心。但是,對錢文忠教授那篇文章中的種種觀點,我並非完全贊同,至少,我不會讓我的孩子背誦《三字經》和《弟子規》(推薦:楊早 : 要推行《弟子規》,請用邏輯說服我)。

在這篇回答里,我反對的是拿『快樂』做幌子,遮擋自己的不肯用心的『假的快樂教育』。但我無疑會堅定地支持那些願意長期用心為孩子付出,堅持循循善誘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善於且樂於激發孩子的求知熱情的家長和老師,自己也希望成為其中的一員。我和大家一樣,嚮往『真正的快樂教育』。

===================================================

昨天,為了幫助孩子按照老師的要求背誦8首古詩的賞析,寫了一條微信,吐槽孩子的惰性(學校已經進入期末複習階段,這些內容老師早就分單元考察過,這次不過是集中複習,讓孩子們回顧學過的知識)。結果,有個支持『快樂教育』的媽媽在我的微信下留言,認為這是在培養機器人。

而這是個什麼樣的媽媽呢?她是高校教師,對她的學生一直不敢嚴格要求,找很多借口為那些不交作業,不上課但又沒有多少自學能力的學生嘆息,她自己連開個博客都覺得費勁.......

她的學生『快樂』不?也許——不交作業也能混個及格,交了作業但作業是抄襲的,老師懶得查,還給高分,就像軟體工程講義 0 微博上的軟體工程給出的一幅截圖一樣——

(嚴肅臉:計算機專業大一新生如何確立人生目標? - 周筠的回答)女兒上初中之後,我就慢慢發現,現實正如 @陳琦 自由職業者 在答案中講的那樣——

孩子大後,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差距就越來越大,有的孩子各方面都很出色,體育拔尖,成績優秀,積极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然而你觀察這些孩子的家庭,無一例外都有優秀的父母。普通家庭的孩子也許在某個方面不錯,但是全面發展的很少。

再進一步了解,原來這些家庭在課後都有刻意培養的。體育要好,需要訓練;學習,則有更多課後學習時間(家長素質高,不一定都是補習班,形式可以很靈活);各種社會活動,演講,選舉...,家長也是花大時間陪孩子。這些都是要花時間的,所以這些孩子課後絕不無頭無腦的瘋玩這邊一樣有各種補習班,各種體育,特長訓練班.....跟中國沒有本質區別

我們的女兒在小學並不突出,我們從四年級下學期開始全面幫助孩子成長。原本她就在堅持練琴,五年級後,我們持續抓了她的體能訓練、乒乓球訓練、籃球訓練,數學原本就從三年級開始自己做奧數題,有外公這樣的數學教授輔導,英語則是我這個當了8年英語課代表的媽媽親自一點一滴抓。雖然從來不去外面上培優課,但是她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寒暑假時間我們都幫她充分利用了起來。寒暑假是拉開學生之間差距的關鍵時間,關於這一點,《異類 》里也有過詳細敘述。

到了初中,女兒各方面的表現都讓小學時的同學和同學家長吃了一驚。首先,個子長的那麼高(初一就1米7了),且體力很好,跑800米輕鬆勝過小學諸位女同學(小學時她只是勉強及格),乒乓球也能打贏班上大部分同學(是長期打乒乓球的爸爸找了專業隊退役的教練認真教了一年基本功,爸爸還經常陪練),籃球則堅持了兩年的基礎訓練,也打過一些比賽,每周都有在做籃球教練布置的家庭練習作業.....學習成績也是樣樣都開始冒尖,閱讀量也是領先於一般同學的。所以,小學同學看到女兒的種種變化,不禁會問『變化是什麼時候發生的』。正如 @陳琦 自由職業者 答案中寫的那樣——

這種差距可以多大呢?我家孩子數學是6年級,他們班上最差的是2年級。閱讀我家孩子是12歲水平,最差的是6歲...但是都很快樂,甚至可以說最差的一批恰恰是最開心的一批

然後,考試就來了;然後,根據成績分班了(是的,跟中國一樣,只是不公開);然後區別對待了(老師有各種活動機會推薦權利);然後有錢的家長就直接送私立了....留下一群快樂教育出來的孩子,根本搞不明白為什麼「一夜之間」小夥伴們比自己強這麼多,什麼時候發生的事情啊?有的小孩醒悟得早,還可以努力一下(所以他們高中時是很努力的);有的直接就認命,覺得可能別的小孩子聰明吧,更多是努力追求炫酷性感等各類青少年SB玩意去了....想想這幫孩子從小表揚到大,自信滿滿,如今總得找點借口安放這種自信吧,呵呵,完全理解。

同樣地,在女兒的中學裡,能夠看到『越是沒門路的家長,越贊成快樂教育;越是底層的家長,越反對成績決定一切.....』——就像下面兩幅圖,讓人百感交集:

在此,推薦這篇回答:

美國中學是否存在反智主義傾向?如是,它的根源是什麼? - 吳湘的回答

@吳湘在這篇回答里講——

即使在美國,到孩子長大了,就不一樣了,智力資源開始變得重要。成人社會是逐利的社會,能帶來利潤的人能獲得重視,這樣學習好的人就有了一定優勢。當然學習和人緣都好的優勢更大。而體育除了少數明星外,帶來的資源就很有限了。

BTW,我那條吐槽孩子惰性的微信下,除了有上述那位支持『快樂教育』的媽媽留言外,還有一位在美國養育了三個孩子,老大已經大學畢業的媽媽的留言,她寫道:

支持你!

孩子們總要試著扛住越來越多的壓力,以越來越強的專註力來對抗。專註是更深的快樂,超越快樂。快樂比專註膚淺得多。快樂易求,專註難啊!達到越深的專註,人對自己的滿意度越高

昨天,給女兒讀了王鼎鈞先生的書《開放的人生》中的這篇短文《》,貼在這裡,與諸君共勉:

我們的女兒不是一個在家長和老師高壓下死讀書的娃,她愛讀各種課外書,愛做手工,會修自行車(跟工程師爸爸學的),愛聽歌愛唱歌,喜歡打籃球打乒乓球,一笑就露出可愛的小酒窩.....分享兩則微博,我不時會在微博上記錄她的生活點滴——為啥叫她玥總,因為她兩歲時經常拿個玩具手機學我們打電話,她小名叫玥玥,微博是個江湖,她就以玥總這個名號行走江湖啦——

推薦:

1.女兒晚上讓男朋友回家過夜,第二天發現避孕套我才知道,要怎麼和女兒談? - 周筠的回答

2.怎麼培養自己的女兒? - 周筠的回答

3.給孩子「自由」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那麼好? - 周筠的回答

4.「陪孩子做作業」能夠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嗎? - 周筠的回答

5.如何看待智商對學習理科的影響? - 周筠的回答

6.為什麼有些人很聰明?他們遇到問題時的思維方式與我們差別在哪呢? - 周筠的回答


其實講得一般,情緒化,也太散,他自己也說,有臨場發揮的成分。

中心思想很簡單,就是要對孩子嚴厲一點。

關鍵是要看他是什麼情況下說的,就很容易理解了。

他講這些話的場合,和立場,其實是站在教師的立場,對家長說的。

為什麼他要說這些話呢。

因為這二十多年來,整個中國的教育理念其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家裡人很多都是在教育口,二十年前他們常常聽到家長對他們說,我太忙,沒時間管好孩子,不成器,您就打,往死里打,我謝謝您。

做老師的私下裡聊天的時候,也常常抱著嘲諷的態度,畢竟您自己的孩子,自己不教育好,還要指望外人。

但嘲諷歸嘲諷,打也真是下得去手。

當時的學生們就這麼挨著,千萬別找家長,家長來了下手更重。

體罰對嗎?當然不對。

可是現在走向另外一個極端了,

莫說打,就是說重了,這孩子要鬧個情緒,家長回頭就找到學校來。離家出走幾天,告到教育局,想不開出個三長兩短,整個學校的老師一年白乾。

孩子成績好,是家教好基因好,出了點問題,絕對是學校的鍋。

教育局不是信訪辦,沒人給你撐腰。

那學校怎麼辦呢。

簡單

教不好,還哄不好嗎?

所以你看現在段子手老師越來越多,什麼春遊求秋遊運動會,有安全隱患的活動能不搞就不搞,體育課能停趁早停,體育成績身體素質愛咋地咋地。

錢的這段話,就是在這麼一個現實下,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上,對家長喊話。

那家長們有錯嗎?

錢自己站在家長的角度,要怎麼做呢?他說,我要把孩子送國外。

他自己勸別人嚴格一點,他自己在推弟子規,但他說,要把孩子送國外。

大家還一點都不覺得違和,為什麼?

因為絕大多數家長,都能理解並且的確理解以下這幾條,

1,應試教育是殘酷且違背人性的。一個成長期的人是不應該被一天十多個小時一年三百多天被禁錮在書桌前的,不論是毛坦廠拜佛的家長,但保定超級中學的老師。他們最多覺得這是必要的代價。但代價本身就意味著否定。

2,應試教育所佔用的絕大多數時間,對於學生本人是沒有意義的。學一學元素周期表,解一解方程是必要的也是有意義的,但像體操一般解決精心設計的三角函數,配平專門設計出來讓人困惑的化學反應則是另外一回事。他們本應該用這些時間學習如何發現和解決問題,如何表達自己,甚至如何利用網路和圖書館查找資料都能在日後救人一命。

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意義,那也僅僅是起到了篩選的作用。篩選出在智力和性格上具有某些特質的人,我們姑且不論這樣的應試特質是否值得篩選。篩選本身就意味著,教育的目的,並非教育本身。

3,然而高考改不了,也不能改。這是社會公平的底線。改不了的高考就意味著,以高考為目的教育本質上也是改不了的。

理解這些,就能理解家長的邏輯了。

如果我作為一個有能力的家長,那我希望孩子受到更全面更合理,也沒那麼殘忍的教育。我奮鬥不就是為了這個嘛!所以錢說,送到國外去,讓孩子解脫,大家能理解,不覺得奇怪。這裡邊潛台詞是不就是否定中國基礎教育嘛。

那麼能力差一些,怎麼辦呢,不好意思,只好看著自己的孩子在這個殘忍的角斗場上的奮戰。為了那個分數十年寒窗。但作為家長,我知道這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要補償我的孩子,溺愛,縱容,這都是補償。除了學習,最好不要再懲罰ta,因為任何一個人比較下自己的工作和孩子的學業,都不會覺得自己是更辛苦的那一個。推己及人,沒辦法再要求孩子更多了。

最後說一下弟子規這個東西。這幾年這麼火,可能也是很多家長認識到了,輔導班只能保證一個好分數,進而保證一個好大學,好工作和好生活,沒法保證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好人。所以家長們自己去努力的想辦法。

弟子規和類似的國學班,頗有點像中藥,我們看見一個人在吃中藥,這個葯有沒有療效不知道,但這人一定是有了毛病。


他說的話大概連概括百分之一的學生和家長都做不到。

但是很有趣同時也很諷刺的是,這百分之一都不到的學生和家長往往是中國最能承擔起快樂教育後果的學生和家長。

作為復旦教授,恐怕他接觸比較多的也是這些人。

中國教育的問題才不是啥快樂教育呢,教育資源分配,教師待遇,教學大綱的設計,入學制度的設計,學生家長的素質,同學間的霸凌現象,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等等等,快樂教育估計連前十都進不去。

大多數學生和家長其實也很清楚這一點,沒人會和自己的未來過不去,快樂教育是啥啊?

不過我和他有兩點是比較一致的。

不相信中國教育。

不相信快樂教育。

在我看來,快樂教育只能讓你更快入門,而要熟練,精通,更上一層樓的話,沒有讓絕大多數學生快樂的可能性,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別的國家。


錢文忠的這個說法體現了一種思想,即苦難可以培養人,可以造就人。

但問題是,苦難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摧毀人。你有什麼權力將苦難強加於人?強加於一個未成年的孩子?

在我看來,為了一個高尚的目標,忍受眼前苦難,無疑是一種高貴的行為,但這種行為只有真正發自自己的內心才有意義,你沒有權力去命令別人為了一個高尚的目標而去忍受目前的苦難。道理很簡單,你讓別人吃了苦,但高尚的目標沒有達成,你怎麼去補償別人經受過的苦難?

更大的問題在於,對於未成年人來說,他們的心智發育本來就不成熟,他們完全無法理解成年人給他們許下的那些輝煌的諾言,卻被教育帶來的苦難給徹底打垮,終生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失去了對成為更高尚,更完整的人的追求——看一看在大學裡那些無所事事的大學生吧。

更為惡劣的是,太多的成年人讓未成年人吃苦,自己卻袖手旁觀。他們逼迫五歲的孩子背英語單詞,自己卻從來不拿起英語書看一眼,他們為孩子體育不達標頭痛不已,自己卻從不鍛煉身體,他們逼孩子琴棋書畫樣樣都學,自己的業餘生活卻只知道看電視——事實上,在大多數領域,成年人的學習能力和效率是完勝孩子的。

中國社會充滿了太多這種以成就人生為名的傷害。老闆對員工說,你要加班,你要奮鬥,吃過苦事業才能成功,家長對孩子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軍訓的教官對學生說吃苦是對你們的鍛煉,是磨練你們的意志,這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校長對學生說,你們寢室不通熱水,沒有空調,也也是對你們的鍛煉。

這種「吃苦越多,成功越大」的道理,實際上早已被事實所駁斥。大多數人都加過班,都經歷過痛苦的應試教育,都經歷過殘酷的軍訓,都住過條件糟糕的宿舍,但大多數人並沒有獲得別人所許諾過的成功,卻被種種苦難所摧毀,失去了成為更高尚,更完整的人動力。在生活中,我幾乎沒有看到人真正喜愛自己工作,支撐他們混下去的,是從小就培養的對痛苦的忍耐,是恐懼,對失去工作的恐懼,對上司責罵的恐懼,對失敗後被人唾棄的恐懼。

當你為了自己孩子的前途要讓孩子吃苦的時候,請你記住:苦難能夠成就一個人,更能摧毀一個人。吃苦並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擁有成為更高尚,更完整的人的動機才是。


小時候算成績好的,每次從老師手裡拿到獎狀和一堆本子獎品的時候蠻開心的

長大後在這個日益拼爹的社會也能靠被萬人批的應試教育中獲得的文憑在一線城市順利找到一份能養活自己的有尊嚴的工作。

至少在我的感知里,教育和快樂不是對立關係


錢文忠最近搞《弟子規》搞得太入迷了,走火入魔了。僅此而已。

而《弟子規》的流行,其實反映了很多父母的家庭教育思維的問題:那就是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方法不對,引發孩子反感和叛逆。但是他們往往會說,這不是我的錯,而是社會的錯!這種父母實際上也是個半大孩子而已。他們不從自己身上找問題,總是喜歡把問題推給社會,說社會逼的他們不得不這樣教育孩子。

總之,《弟子規》實際上就是這種Loser父母心理的典型表現,他不反思自己教育方式有問題,而是說社會就是這樣的!而這種loser心態實際上再常見不過了。於是他們不去想一下怎麼改變教育方式,怎麼更好地和孩子溝通。而是整天搜集各種資料恐嚇孩子。

比如家長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找一些玩電腦遊戲的孩子走向了犯罪道路的新聞,來證明電腦遊戲罪孽深重。以此來恐嚇孩子們玩電腦遊戲。

而錢先生顯然也擅長此道,比如錢先生說:

 我講《弟子規》講到「守孝悌」時,叫我的助手搜索一年以內的「不孝、殺父」的反面例子,然後列印出來,以備我選用作反面例子。不一會兒,助手告訴我:列印紙沒有了。我們對孩子沒有一些控制、抑制、約束,一味以愛的名義對他們讓步,這樣的教育是不對的。


整個演講我給9分,這個標題,1分不能再多了,簡直就是斷章取義,沒有抓住這篇演講的真正思想。

在我看來,錢文忠教授想要表達的核心內容是,「教育孩子應該嚴格一點,不能縱容溺愛,孩子有錯,要給予適當的懲罰」。

他說不相信教育是快樂的,只是為了反駁之前幾個校長的夸夸其談,什麼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全是假大空那一套,真不愧是體制內的。過來人都知道,「嚴師出高徒」。因為青少年大多沒什麼自覺性,正處在性格和心理的發育期,極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引導和監督。嚴格卻不苛刻的教育方式,雖然肯定不是最好的,但卻不失為一種省力有效的方法。


「快樂教育」應該是向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也就是說,教師、家長在進行教育的時候,應該嘗試以各種生動活潑的方式,能夠提高被教育者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和參與度。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快樂教育」的意義是打破以往僵化、刻板的教育方式。實際上絕大多數教育都是可以做到「快樂」並有意義、效率的,只是有些時間、精力成本太高,學校、家庭未必能夠提供得起。反過來,對被教育者來說,卻不能夠對教育者提出「快樂教育」的強制要求,不能以沒有接受快樂教育為由而放棄了學習。錢文忠此文將「快樂教育」等同於「讓步」「零懲罰」「零批評」,這是誤解了快樂教育理念。快樂教育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提升教育水準,它不是「放縱教育」。把「快樂」等同於「放縱」,這是偷換概念。真正講究民主平等、講究互相尊重,那麼「快樂」必須通盤考慮,教師、家長、學生在這裡面都應該是「快樂」的。當然,對理想主義者來說,對學生採用打罵的方式那是教育失敗的表現。也就是說,從一開始就進行合理的教育,根本輪不到打罵這種手段的出現。對學生的批評懲罰教育也有非常多的轉化方式,也就是所謂的「教育藝術」。但是非常顯然地,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家長和老師做到,因為大家時間精力都有限。我只能說,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快樂教育」沒有什麼問題,只是看怎麼理解。 話說回來,我為什麼會涉入家庭教育領域?就是因為我覺得自己受到的教育非常非常地不快樂。但是進來這專業以後又發現,其實家長和孩子都很苦。作為教育研究者不能只為其中一方說話,那是很不公正的。我現在能夠覺察到的最嚴重的「不快樂教育」的後果,就是孩子們的身心被嚴重壓抑,以至於身體普遍地非常不健康!我自己的身體已經足夠糟糕了(當然,18歲以前是家長有很大責任,成人以後就只能靠自己調節了)。如果「快樂教育」可以實現的話,那麼不僅學生個人可以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經歷,對家庭、學校、社會的和諧也非常有幫助。現在的孩子很多問題都是身心的不健康、不快樂(那是真的不快樂,不能以為整天打遊戲就是快樂)。


「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這就是體制化。」——Red


這位沒寫講稿吧,話都講不順,顛三倒四完全沒有重點,我不知道大家都批判個啥。看看這段話

「我們今天講快樂教育,講我們的童年很快樂。可是,我們的童年快樂嗎?至少我一點都不快樂。回憶一般都是虛幻的、快樂的,「好了傷疤忘了疼」。在座的我們誰不是一路考試拼上來的?我們小時候也有那麼多作業,我們小時候還吃不飽飯,有時候還被老師揍兩下。

  憑什麼教育是快樂的?我實在想不通,教育怎麼一定是快樂的?教育裡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我們憑什麼對註定將要接替我們的子孫讓步,我想不明白。

  現在,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勵。那麼,懲戒呢?教育可以沒有懲戒手段嗎?單憑鼓勵就可以完成教育了?我也不相信。剛才鄭州外國語學校校長說,家長無論在任何情況都下不要看孩子的日記。我不敢苟同。為什麼不讓看?我從小的日記父母就看,也沒把我看傻了。」

這是---在「第三界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的演講

這麼亂七八糟的東西值得討論么?散了吧。

---------------6/16/16 補充 ----------------------

有人批評我光扣帽子沒有分析。好吧,我就粗粗分析一下這3段話的問題。

他講話問題:

第一段話.

1.沒有重點:

話題沒有重點,比如 「我們的童年快樂么」 不是要害話題,沒有必要提出來

論據沒有重點 「我們小時候還吃不飽飯,有時候還被老師揍兩下。」,這對「我們的童年快樂么」 這個問題的論證沒有幫助。也沒人會關心他小時候吃不吃得飽飯,有沒有挨揍。面對幾百幾千人,說這種沒邏輯沒意義沒營養的話合適么?

2. 上下文毫無次序

先提 「我們的童年快樂么」,什麼都沒講清楚,接下來就轉到「憑什麼教育是快樂的?」,這兩者有關係么?他對上者的論述對下面有幫助么?他把聽眾的注意力轉向了「憑什麼教育是快樂的?」,前面他完全沒講清楚的童年快樂的討論對聽眾帶來了什麼價值?

第二段話

斷言不斷的跳躍,看這句話,簡直是不斷跳躍不知所云的經典案例,混亂到這種程度:沒有任何兩句話之間有正確的,可以理解的關係。

憑什麼教育是快樂的?

----&> 我實在想不通,教育怎麼一定是快樂的?

----&> 教育裡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

----&> 我們憑什麼對註定將要接替我們的子孫讓步,我想不明白。

憑什麼教育是快樂的?

【註:敢這麼起頭的演講不是沒有,但後面必須跟隨堅實流暢的論述鏈。】

憑什麼教育是快樂的? ----&> 我實在想不通,教育怎麼一定是快樂的?

【註:1.教育是快樂的不等於教育「一定是」快樂的,把綜述推向極端的邏輯錯誤 2. 「我實在想不通」 廢話】

我實在想不通,教育怎麼一定是快樂的? ----&>教育裡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

【註:當然,愛情是快樂的,不意味著愛情沒痛苦的成分。復旦教授還能犯這種邏輯錯誤。】

教育裡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 ----&> 我們憑什麼對註定將要接替我們的子孫讓步,我想不明白。

【註:這句連話都沒說清楚,懶得討論了。】

連續使用 「我實在想不通。。我想不明白」,一般人用這種話,是為了表達反對的語氣,但下文一定是對反方論點的反駁,但這位不明白後就沒下文了 ---- 聽眾不是來聽你表達你多無知的,拜託。

第三段話 同樣經典

現在,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勵。

---&> 那麼,懲戒呢?教育可以沒有懲戒手段嗎?

----&> 單憑鼓勵就可以完成教育了?我也不相信。

----&> 剛才鄭州外國語學校校長說,家長無論在任何情況都下不要看孩子的日記。我不敢苟同。為什麼不讓看?

----&>我從小的日記父母就看,也沒把我看傻了。

現在,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勵。---&> 。。。單憑鼓勵就可以完成教育了?我也不相信。

【註:同樣把綜述推向極端的邏輯錯誤,「對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勵」不意味著「單憑鼓勵就可以完成教育」】

單憑鼓勵就可以完成教育了?我也不相信。----&> 剛才鄭州外國語學校校長說,家長無論在任何情況都下不要看孩子的日記。

【註:這是什麼樣的神轉折啊】

剛才鄭州外國語學校校長說,家長無論在任何情況都下不要看孩子的日記。我不敢苟同。為什麼不讓看? ----&>我從小的日記父母就看,也沒把我看傻了。

【註:這是什麼傻x論述啊。】

所以這些話犯了如下錯誤:看不到重點,各種跳躍和神轉折,邏輯錯誤,缺乏論證,各種廢話(我實在想不通 、我想不明白、我不相信),論據不支持論點(我從小的日記父母就看,也沒把我看傻了),不知所云(我們憑什麼對註定將要接替我們的子孫讓步)。短短三段話,沒有任何兩句話之間的聯繫是沒有問題的!

。。。。我要發一下火!這幾句話根本就是一灘又一灘的狗屎!抱歉。看不出這完全是狗屎的人我。。。不知道說什麼是好。我很遺憾說這些話的人是復旦教授,我很遺憾台下的聽眾不得不聽這些顯然沒有絲毫準備前言不搭後語的蠢話,而且,我很遺憾自己得坐在這裡分析這灘狗屎。

看了這幾句話,我已經不關心他的論點是什麼了,這幾句話足夠告訴我發言者對這個演講毫無準備,對聽眾不負責任。另外,估計水平有限。

不幸的是,他的論點是支持用《弟子規》教育孩子,而我也有同樣的觀點。。。。扶額。。。

我支持《弟子規》的觀點:

如何評價 《弟子規》? - Peng Lu 的回答 - 知乎

(對子女教育這個話題討論感興趣的人:我支持 @陳琦 自由職業者@周筠論點, @黑色光碟機 在這個問題下的討論我認為最有啟發性)


推薦閱讀:

為什麼窮人家的孩子天性涼薄?
怎樣教育女兒,或者說養女兒?
如何說服家裡的小孩子不去購買那些「沒有用」的東西?
喜歡說「謝謝」、「對不起」或「抱歉」是怎樣一種心理?
單親媽媽怎樣教育孩子比較好?有哪些經驗和技巧?

TAG:學習 | 育兒 | 家庭教育 | 中國教育 | 應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