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相機為什麼達不到膠片相機的寬容度和細膩度?

為什麼膠片相機拍出的照片那麼細膩柔和層次豐富寬容度又好,數碼相機難道永遠達不到膠片相機的程度嗎,技術上到底有什麼難點?

發出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翻到了家裡一張30年前拍的日落,看慣了現代數碼成像卻從沒看到這種等級的畫面,相機直接對著遠處的太陽拍,光線穿過雲層和樹木,大逆光卻沒有曝光暗處也充滿細節和層次,畫面無比的細膩柔和,太陽和朝霞就像油畫般凝固在遠方。。。。可以確定現代再頂級的單反也達不到這種畫質。


謝邀,以前所有答案都沒有說到點上啊。

數碼相機在做Gamma調整之前,對光強的相應曲線是醬紫的:

Gamma調整以後是醬紫的:

而膠片是醬紫的:

數碼相機現在的發展關鍵是讓斜著的那條儘可能長,其實現在已經比絕大多數膠片長出去太多了。但是,如果不發生原理上的變化,然並卵。只要場景光比超過寬容度範圍,依舊是一個死。

不過因為膠片無論如何,高光過爆得都不會像數碼那樣慘,所以給人造成了寬容度比數碼大的錯覺,其實只是肩部比較長而已。


這種問題不談畫幅不談膠捲種類不談沖洗不談暗房不談相紙或者掃描和顯示器都是耍流氓好嗎!

135數碼相機的感測供應商基本上有大法半導體(N多家),佳能(自用),意法半導體(Leica M Type240),同一廠家供應的同款感測器的基本性能參數基本相同,差別在於各家自己的演算法不同,省得麻煩的話可以當成基本一樣。

135膠捲刨去小清新愛用的那些十來塊的,專業用卷大致有柯達(Ektar,Portra,T-Max,Tri-X),富士(RVP,RDP),伊爾福(Delta,FP4+,HP5+)。柯達有反轉,富士有負片和黑白,但是似乎兩家達成了默契,柯達的反轉以及富士的負片和黑白越來越難買。伊爾福專攻黑白,產品線基本和柯達黑白有對應產品,並且基本不動了(Delta-T-Max,FP4+-買不到的Plus-X,HP5+-Tri-X)。

中幅似乎新的CMOS幾乎都是大法半導體供貨?還是同一型號?還都是645?120專業卷大致和上述相同。

45以及66以上中幅、612以上寬幅目前均只有膠片可以選擇。如有疏漏懇請指出。

只看結論的話,林林總總列了那麼多,很明顯可以看出來,不同膠捲之間的性能差異要遠大於不同數碼相機直接的性能差異。比如說,總有些人喜歡吹噓膠片寬容度好,這種話放在Tri-X或者Ektar可能是正確的,然而你看看RVP和RDP……大幅風光攝影能用的靠譜的反轉有且只有RDP或者RVP,然而這兩位/四位的寬容度運用在風光攝影中實在是頭疼。然而RDP和RVP依舊是風光攝影不可或缺的膠片,原因很簡單:發色傾向極其適合風光,而且大幅對135數碼的優勢是碾壓性的。各位去找個大大抱大腿看一眼大幅反轉就懂了。當然千萬不要用來拍人,豬肝色的膚色絕對此生難忘。

你說色彩好,的確比起數碼千篇一律的發色傾向以及大部分情況下不後期沒法看的直出水準,膠片的色彩能讓人過目難忘。但這僅僅指專業卷,而且不同的專業卷的發色傾向十分明顯,用錯卷後果感人。比如剛才的RDP和RVP。又比如Ektar,色彩艷麗,很飽和,在陽光充足的條件下表現喜人,然而天氣陰一點或者到室內,色彩就濃的化不開了。而且誰告訴你當年用膠片就可以不進暗房後期了,信不信客戶分分鐘打死你啊。

你說細膩度好,那邊是誰說數碼噪點控制的好,又是誰說膠片的顆粒倍兒有味兒,你們先去旁邊掐五百回合再來。如果你要說影調的話,Tri-X靠著半個世紀前的配方依然能在如今傲視群雄,口碑極好。Tri-X本身性能十分優越,但是據我忘記名字的某本書講,似乎按照柯達的官方說明的沖洗方法是發揮不出來全部性能的,然後接下來講了N久如何針對不同場景調整沖洗參數並且強烈建議大家回家多實驗。然而寫到這裡忽然想到各位不太有這個心思去折騰暗房,Tri-X這麼重口味的卷又騙不了小清新,算了你們數碼轉黑白吧。

再往後還有沖洗和暗房。很多人吹起膠捲來搞得膠捲不要後期就是神作一樣的,又有很多人黑起來說膠捲後期太麻煩不適應現代社會,還是那句話,麻煩先去掐五百回合。你說要不要後期?要啊。你說後期煩不煩,像我這麼懶的人連打開PS都嫌煩,你說呢。數碼只是拉低了入門門檻而已,並不意味著你要爬到某個層次可以比原來容易很多,後期也一樣。

再是掃描,如果你要拿20塊錢的沖掃套餐來比我建議你右上角。怎麼著也得9000ED以上的掃描儀吧。以前試過Portra+9000ED,發揮出了相當驚人的效果,20塊錢的沖掃套餐簡直在毀卷好嗎……

說了那麼多,各位喜歡看的比參數一個都沒有,我就是不比。很多人都有個毛病,都喜歡比照片的參數多麼好,好像參數是加分項一樣的。然而要是這樣的話,某個構圖可以加分某個妹子的髮型也可以加分,統統模式化之後,我覺得還不如比誰皮夾子里錢多。都是愛好者,最關鍵的是享受攝影的樂趣,我推薦別人玩膠片也只是享受膠片的樂趣,而不是膠片多麼多麼好或者數碼多麼多麼差。享受膠片的樂趣的最終都會走上自己搭個暗房的路,無論這個暗房多簡陋就是自家廁所還只能沖個卷。我同學在CMU期間選了門公共的攝影課,老師扔給大家非常破的手動單反讓大家去拍。你想CMU個大技校哎,公共攝影課竟然用這輩子以後絕對不會再用的膠片機,還讓你自己沖自己放大。後來想了想就明白了,正如化學系會讓各位在教學實驗里用以後可能永遠用不到的滴定管和移液管(後來都用pH計和槍了),用膠片機也是攝影學習不可或缺的一環。好好學,享受其中的樂趣就行, 吵架何必呢。

非要我說啊,膠片技術都停滯了那麼多年了,鍵盤攝影師有多少是見過膠捲的都要打個問號,數碼技術還追不上的話,我要懷疑科技樹是不是點歪了,以及這裡的參數紛爭是不是要完全倒向另一邊了。

這麼說來大家都是數碼時代成長起來的人,如果不是刻意研究過膠捲方面的問題的話,對膠片的認識八成會是「怎麼還沒死啊」之類的吧。然而人家科班上課還要用到啊,難道各位要顛覆科班體系?那你行你上吧。我閉嘴。


只講寬容度。

數碼和膠片哪個更好其實很簡單,自己同場景拍下對比不就行了么?

我不玩膠片,但是類似的對比還是很容易找到的。

比如下面的一個比較科學的電影攝像機對比(注意是視頻功能對比,單反的RAW寬容度和電影攝像機的RAW視頻是基本類似的,此處的單反視頻寬容度差不代表照片的性能)

一共三集,詳細對比了幾種常見的拍電影會用到的攝像機的寬容度,細節,色彩等各方面性能,其中有電影膠片界旗艦Kodak 5219的參考對比(電影膠片寬容度完爆消費級負片沒什麼懸念,大部分消費級的更是差多了)

先上鏈接:

視頻封面The Great Camera Shootout 2011_ Episode 1-The Tipping Point—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視頻封面The Great Camera Shootout 2011_ Episode 2Sensors—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視頻封面TheGreatCamera Shootout 2011_ Episode 3 Not So Black—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關於寬容度部分,截取幾張圖片:

欠曝對比,5219噪控完敗於Red One MX,細節也未見超越

過曝對比,愛麗莎與5219打平手,視頻中還有Red的個人覺得也是基本接近:

該測試彙報的寬容度值,愛麗莎已經十分接近5219(該寬容度結果綜合欠曝過曝):

細分過曝和欠爆寬容度,可見5219對於欠曝的寬容有多差,甚至沒超過5D2(的視頻),膠片的寬容度其實都在過曝上:

另外說幾個:

這個測試是2011年的了,這兩年又出了好多新相機和攝像機了。

來看看Red Dragon的寬容度和高感,注意你的下巴:

視頻封面RED DRAGON 6K首部視頻樣片—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相機的照片RAW未必會比Red愛麗莎的視頻RAW差,甚至更好(像素高得多細節更好)。

還有不要忘記數碼的優勢體現在欠曝上,你要拍大光比你欠曝拍就是了,後期拉回來不一樣可以找回細節嗎?數碼和膠片是性能不同的工具,學會利用他們的優勢迴避劣勢就可以了(數碼還可以包圍曝光合成呵呵),爭辯到底哪個好哪個差根本沒意思。

色彩的問題,我接觸視頻方面不比照片少,我所知道的是,目前越來越多的好萊塢大片都開始使用數碼電影機了,而且我保證9成的人去電影院不會發現片子有什麼數碼味。不是數碼出不了膠片味,問題是你不會 後期,不會後期就承認,你覺得膠片簡單出效果誰也沒攔著。死咬著數碼不行做什麼?不會寫字怪筆嗎?

另外只用過Lightroom的同學建議再試試C1和DxO,全新的世界(什麼你不拍RAW?再見~)

上一張自己的圖,A7狗頭,單張RAW僅Lightroom後期,造詣不高,我只是覺得這樣的寬容度我是滿意了,同學借我拍著玩的膠片,去魔術手店掃出來的根本沒法比。

細節?呵呵,店掃過的同學都懂的,嚇死人的Grain。


先問是不是,然後再問為什麼。

我知道樓上有幾位在等我這個答案,所以我拿兩張飛思經銷商經常給客戶演(hu)示(you)時用的兩張樣片來裝X。

左邊的為原片,右邊的為調整之後的。我在Capture One裡面主要調整兩個參數:曝光和高動態範圍。

上面這兩張是飛思 XF系統80MP拍攝(CCD感光器).

將圖片放大到100%看細節:

再來兩張:

上面這兩張是飛思IQ250拍攝(cmos感光器)。

將圖片放大到100%看細節:


技術上的難點就是教不會所有人用raw格式用acr拉暗部高光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

膠片過爆拉回來的能力比數碼強

數碼欠爆拉回來的能力比膠片強

題主這是玄學


對於這一點,我一直是存疑的。

1、數碼和膠片的寬容度與細膩度對比,並非絕對。135膠片和全畫幅數碼(RAW)在實際比較上,我不認為膠片一定勝出,至少就我這一年多的使用感受而言,膠片這兩方面的優勢並不明顯,甚至沒有。

2、膠片沒有完全淘汰的原因,就我的理解在於:

(1)大畫幅下的成本問題,大中畫幅的膠片拍攝成本,和你上數碼後背的成本,明顯前者更具優勢,且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已有非常成熟的技術和器材供選擇;

(2)操作所帶來的一系列心理變化。這點比較玄學。類似於你花了10000塊報個線下班學英語,和你花100塊買了100G的視頻課程,兩者所產生的結果肯定不同。但你能說100G的課程價值就一定不如那個10000塊線下班老師所講的嗎?

綜上:

玩135,我不覺得膠片比數碼在參數上更勝一籌。當下絕大多數人所推崇的所謂膠片色,也只不過是掃描設備的預設所帶來的肉眼欺騙而已,不信你自己掃一回或者讓店家給你掃描源文件就好。

玩120及以上,膠片在參數上等於或優於數碼,但是性價比上完勝數碼。

所以,又繞回來了。——看你自己喜歡咯~


數碼早就超越膠片了好嗎?

都炒膠片好,其實就是因為膠片給了不會後期的人們一種不錯的、看起來很有感覺的色彩。不用後期,直出,完爆任何數碼相機。

但是呢,數碼的最大優勢就在於後期可調。你想要任何一款膠片的效果,RAW都能調出來,甚至還能調出膠片搞不出來的色彩。

最後,細膩?ISO25的膠片,都能看到顆粒感。但是ISO100的數字底片,根本沒顆粒。


因為矯情


那句話怎麼說的來著?不問是不是先問為什麼的都是耍流氓。


看到一個自己好有興趣和有能力回答的問題。

以下是我的愚見。

首先感覺題主的問題有點偏差。這裡說的寬容度

和細膩度應該對應的主體是照片而不是在相機上。而兩者拍出來的照片的差別又體現在不同的感光材料上。膠片相機用的感光材料也就是銀鹽感光膠片(先不說古典工藝),數碼相機使用的是cmos和ccd。而寬容度和細膩度應該體現在這個上面的不同。

首先要承認現代化信息時代數碼相機是已經全面替代膠片相機,因為當我們用膠片機拍完後還沒決定好用哪種葯來沖洗膠捲的時候,數碼相機已經連導帶p的出片了。 但是還有很多藝術類攝影師堅持使用膠片。

可能有很多人覺得當下的數碼技術已經全面超過傳統膠片了。但我還是想說,膠片有它獨特的魅力。 題主這樣說也不無道理。這裡我聊一下我所認識的膠片(情懷上來了手指停不住了)

膠片相機的出片的寬容度和細膩度其實體現在什麼樣的膠片和用什麼樣的相紙(可能連放大機都能影響)或許整個暗房工藝上都能影響。

1.膠捲型號。用ilford pan50(iso50)和ilford hp5(iso400)這不只連細膩度,整個反差顆粒度都不一樣。 而那麼多廠家那麼多型號的膠捲每種不同的反差、顆粒度、寬容度。不是數碼相機上撥一個iso50或400可以相提並論的。

2.沖卷藥水。當你發現有這麼多不同型號的膠捲後還要選擇用什麼樣的葯來配合膠捲沖洗(這只是麻煩的開始)。 用柯達家的還是依爾福的沖洗方法還是各種獨家配方。 這都是能改變膠片呈現出怎樣細膩寬容影像的因素。

3.放大(暗房工藝)。當你處理好膠片是要把它放大給別人看時還需要用放大機把膠片上的負像放大成正像(不要說任性的反轉片)。不用種類的放大機,放大機的鏡頭,也會影響放出來的影像。這個我研究的不深。

4.相紙的選擇。這個在我看來真的很關鍵。當我們倖幸苦苦拍完照片沖完膠捲。因為一張不好的相紙而放大出失敗的影像而白費之前的努力。前兩禮拜使用樂凱和依爾夫相紙才發現差別有這麼大。 寬容度好比素描的色階吧最黑到最白分成0-10的層次,而我使用樂凱相紙放大影像應該只有3-7,依爾夫應該有2-8的寬度。

5.好像有點跑題。那麼膠片的寬容度和細膩度在135相機上體現的話應該是數碼略勝,120上現在又有數碼後背,我沒用過也不好說,但是大畫幅相機出來的照片應該碾壓數碼的不過分吧。

---------------------------------------------------------------

繼續膠片情懷一下。

數碼也有後期,但只需要滑鼠來拉動數值或曲線(可能說的過於輕描淡寫)。感覺在工藝上的確不如膠片。彷彿一個是手工製作一個是機械製作,在手工上我們體會的是每一個未知的期待,但數碼這種便捷性是時代進步的標誌。

不得不承認平時自己用數碼的更多但是更喜歡傳統膠片暗房工藝,感覺這樣才更接近攝影的本質。

ps.大概就這些吧。 想到哪寫到哪。 請大家湊合著看。


都什麼年代了,感覺和那些宣稱德產老鏡頭秒天秒地秒全世界的人木有區別。自己沒看過數碼相機拍的好的照片,不代表就沒有好的照片。你不是來問問題的,是來秀優越,找認同的。


關相機啥事,30年前沒有霧霾。

-----------------------------------------------

我相機顯示一直調到鮮艷檔再調到最鮮艷,標準和自然灰濛濛沒法看,時間久了就會忘記,

去青海或者出國,到沒有霧霾的地區玩的時候就會忘記調回標準,開始幾張都會思考一會:咋這麼艷?相機壞了?。。。。。。。。。。調回標準就正常了


外行論


好像我拍的逆光的也不多,要麼就是不大適合發的大圖。

首先,膠片寬容度遠遠不及數碼。上面說寬容度高的,可以洗洗睡了。紐攝基礎裡面都有講,不信的可以去自己嘗試。以前我自己用leica m7

你拍的細節啊,層次啊,為什麼差?因為色階過渡不好,因為RAW壓縮演算法的區別。還有輸出的時候色彩空間轉換的區別。

高光過渡好的相機,基本都集中在專業機的範圍。其實我這3張都是很普通的機器拍的。

電影機,還有中畫幅的CCD,是14或者16BIT的,色彩上來說,細節就更多。

並且在高光的特性和普通單反的CMOS有很大的區別。

普通單反拍的,只能說後期朝那個方向調。但是中畫幅的機器還有電影機已經在這方面完完全全的超過膠片的色彩還原能力了。這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


如果用低對比度負片就是這效果,感光度並不是嚴格線性的。

要說仿膠片調色確實難一些,不過就像大家說的,拉拉曲線,調對比度仿膠片很容易。有時候可能還需要調飽和,降個噪加個顆粒就更像了。。。我以前一直這麼玩兒來著直到現在直接拍膠片算了


你去看看500px的landscape標籤下的圖再回來說話


【炫富貼】鑒定完畢…

時至今日身邊大多數人的數碼相機(我可以說D800嘛?別告訴我你身邊找不到這個等級的機器)還無法拍出來超越大約80年代的效果,可想而知那一定是不錯的鏡頭和膠片。

那可是那個年代啊…我的天。


你以為簡單的沖曬可以發揮膠片全部的寬容度?誰這年頭還手動dodgeburn啊?數碼視頻機都到16-18ev了,沒有膠片比得上。


偽命題 ,題主還得多讀書


推薦閱讀:

這種80.90年代膠片感的照片是如何得到的,前期拍攝與後期調色有什麼技巧?
你所見過的最好的黑白照片是哪張?
底片顯影液原液和稀釋液的效果有和異同?
軍用相機為什麼依然大量使用手動膠片機?
求日本東京膠片機購買指南?

TAG:攝影 | 數碼相機 | 相機 | 膠片攝影 | 膠片相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