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的歷史人物形象都很片面完全要麼好要麼壞呢?

譬如說曹操一提就是一個大奸臣 就好似他一輩子一件好事沒做過 還有秦檜史書上貌似全是記載他各種禍國殃民的行徑也是讓人 感覺一件好事沒做


題主,你所遇到的困惑,不是你眼前所看到的。換句話來說你所看到的只是經過無數人篩選過來的信息,彷彿某某某本來就該是這樣。

這就好比你說一提到曹操就是一個奸雄,一個人難道真的會只有一種形象嗎?

不是的,人性是複雜的,不可能這麼單一。不然古龍也不會說武俠要想創新,就必須從人性挖掘。我想,你之所以會有這種感覺,恐怕就是九年義務教育和小說綜合作用下的效果吧。

說了這麼多,似乎還沒有什麼具體例子,獻上曾經寫給我正在閱讀《三國演義》的弟弟的一篇文章,他那時和你也有同樣的問題。每次看到精彩處就會問我「諸葛亮為什麼可以這麼聰明」、「關羽太講義氣了,哎!」

全文不長,怕他沒什麼耐心看,可能也會有一些錯誤,還請補正,謝謝!

這歷史長河之中會上存在著一直以崇高或者卑鄙形象展現在世人眼前的人嗎?依我看來是不可能的,一個人如果長年披著一件崇高的外衣或者一直都是卑鄙的形象,那大都是被神話過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期開創了貞觀之治,為太平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基礎。並且以魏徵為鏡,造就了流芳千古的君臣佳話。這本是令人羨慕的一代明君,可他晚年卻將魏徵之墓挖出,且聽信長生不老的傳言,長期服用丹藥暴斃而死。

國父孫中山領導著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在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時,又多次領導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在臨時之際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憂思話語。可鮮為人知的是,孫中山也曾為了得到日本支援,竟以割讓東北為代價。

偉大的總理周恩來年輕時留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壯懷名言,並為此去日本留學。可誰也想不到的是,周恩來在日本期間,因為日語不好,因為功課不好,並沒有考取日本任何一所學校。

朦朧派的詩歌領袖顧城寫出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來尋找光明」的著名詩句,令無數人走過迷惘。可他本人卻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生活無法自理,做出許多荒唐之事,甚至殺害了自己的妻子。

由此可見,無論多麼偉大的人背後都會有一些令人詬病之處。他們之所以還能夠稱作偉人,只是因為在相關領域中有著極高的成就或是功勞遠遠大於過錯。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過錯,它們才真正貼近於生活,顯得更為真實,是一個「真人」,令人衷心敬佩的多。相反那些一輩子都是接受人們的讚揚似乎此生都沒有令人可評論過錯之人,例如古代的「堯舜禹湯」、「二十四孝子」就顯得神話了許多,也飄渺了許多。

倪寬曾經評論《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是一個「偽人」,因為他太過於俠義,太過於無私,反而不像是一個真正的人,這種人是不會存在的。所以,我們要保持著做一個「偽人」的態度,去做一個完美的真人。


先聊背景。

神話故事裡,古巴比倫神話里安努,伊師塔,埃阿神力不凡等等,還有希臘神話里宙斯,赫拉等眾神均是憑空而成。耶和華其人一直眾說紛紜,不過也是受盡苦難體現為神愛世人。

我國的就大不同,封神的基本都有名有姓有原型,如呂尚,老子,秦瓊,瘟神,包拯,財神爺就有四個,還有什麼謝必安范無救什麼的太多太多,造神精神源遠流長,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自古有之。

這樣就能理解了,創作需要嘛,神仙創造出來時要供人使用的,財神就得管招財進寶,關公就得管刀槍不入,要不供著幹嘛?

問題來了,一個幻想的無缺角色哪裡會需要凡人們的供奉,所以只能向有弱點的歷史真人動手,因為人總要求個功名利祿吧,成神仙了也要比較個香火高低啊。但是弱點有不能太明顯,也不能太乏味,不然憑什麼當神仙?必須戲劇化。

於是,創作者只能鼓吹神性,信奉者只能自我欺騙,一邊崇拜需要,一邊有求於仙,雙方都很樂意承認對方的無所不能。好比你託人辦事,一旦好處交於他人之手,你只能偏執認定此人是可用的,所謂深信不疑也是一種強大。

再從天上神仙回到歷史人物,思路還是一致的,也應了那一句從古以來黑粉有致。出於某些人的創作需要,某個人可用弄得很牛逼,也可以黑得用心。聽的人津津有味,自然樂於接受,而對於其歷史形象呢,自然傾向覺得有趣的那個,所謂喜聞樂見。

一人說於九人聽這個現象,亘古不變,在一代代歷史長河的口口相傳里,若是其中出了個段子手,歷史形象走偏了,還奇怪嗎?


因為你讀書太少


因為你讀書少,所以覺得他片面,多讀一些關於某人的研究,多角度的理解,形象自然會立體。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我以前也想過,一點心得拿出來探討一下。

評價歷史人物的一個障礙是客觀信息即史料是否齊全,樓上孔鯉說的主要是這個方面,我想說的是另一個方面。但現在太晚了,就簡單點說吧:我們在看待身邊的人時很多時候也是這樣進行概括性總結的,即使我們對他們了解很多(儘管仍不可能全面)。舉個極端點的例子:一個殺人犯,連續做了幾個案子殺了幾個人,我們通常都會將其認定為一個壞人,哪怕他在家孝順父母疼愛妻兒還會幫鄰居忙。

我懷疑這個事情在心理學上應該會有解釋,只是我不知道。我認為這個事情主要取決於我們所處的立場和進行主觀評價的出發點,以及人腦對無關緊要信息的簡化存儲。細說起來可能會很多,我既沒想好現在也沒時間,就先說這些好了,待續就隨緣吧。


別說是歷史人物了,就是現代的人物,一般人不也只貼一個標籤就扣帽子了。比如崔永元是文傻,方舟子是理呆,具體崔永元和方舟子說了啥,也沒多少人會真的關心。更別說那些幾千年前的歷史人物了,恰恰因為沒多少人了解他們,所以才更需要貼個標籤幫助理解,「哦他是個清官」、「哦他是個奸臣」、「哦他是個暴君」....於是最後形象就越來越極端了。


很簡單,大致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中國古代史是官修史為主,私史很少。很大一部分作用是給皇帝做教材的,摻雜了很多儒家的私貨在裡面,儒家眼中最好的皇帝大概是什麼樣呢,

賢臣:陛下XXX地方鬧災了/兵變。臣以為XXX這麼辦

上:善

有個專有名詞形容,垂拱而治。

而那些作死的皇帝,一般滅亡的情形都是

上不聽。。。。

古代那些大臣雖然看上去雖然對皇帝好像看的比天都大,實際就把皇帝當個小baby一樣看,不能打,不能直接罵,要哄。

作為一個要把皇帝教成小BABY教材你把一個人寫的那麼複雜.....

朱厚照你寫成一個人性的解放者。。。。你這是自找沒事,找來一堆熊孩子當皇帝,,,小心屁股。

第二個原因我國史書高估概括,以記敘為主。很少有西方那種打斷人物心理描寫,情景分析,要讀懂,不容易。造成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2.1生產力不發達

如果要說清楚這個國家當時面貌,皇帝你要寫吧,有名奸臣忠臣你要寫吧。一些大的事情你要寫吧,比如災荒,哪裡有人用七龍珠召喚神龍你要寫吧。

如果按照現在編寫個人傳記那樣寫,你TM要寫個幾十萬字吧。你這是要後面修史的國家把褲子當掉吧。古代沒有互聯網,沒有好的交通工具,從現在廣西到北京要走一年,編寫史書需要收集很多很多很多資料,修一部花費的資金和時間是難以想像的。四庫全書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

接近5000千人去編書這放到現在能想像嗎。。

盛世修書不是一句虛言,修書放到現在大概是就是戰爭吧,要修的好,國家有可能破產的。

這也導致了我國修書相對比較簡略。

2.2一開始是用竹簡的書寫

寫的太多你不累么。。。。

我認為這影響我國後面史書編寫,造成特比省字。看史書最蛋疼的一點,就是突然冒出個X說;xxxx。「你妹這誰啊。看了注釋哦,賈XX,老遠前提一句他哥,後面直接把他姓給省掉了。。。

這就導致了中國歷史選才精幹,大多以記敘為主。

想看心理描寫,情景分析,那真是緣木求魚。

2.3中國太大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地方發生地震概率是百年一遇,那麼從史書上的期望來說,一百年記一次就夠了。

但是中國那麼大。。。實際可能是每年會發生一次,在不同地方。,中國歷史比較省字,導致了逼格事件人物不夠完全不能上史書啊。看多了中國史書,看其他國家戰爭史都覺得不過縣長打架級別。每個人基本只能挑一些在有名的事件寫了。不然死在寫不下。比如高順同學,只能寫在呂布傳裡面。

第三個原因 現在中學教學時間不夠

隨便聚一下例子,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東漢,西漢,季漢,五胡十六國。尼瑪中國歷史上出現多少個國家了,1個漢朝,可以分成東西漢,季漢又是個什麼鬼。秦朝也不光只有戰國哪一個秦朝,還有前後秦。以中國歷史出場人物之多,歷史之長,你覺得以現在的歷史課時間能每個國家都說的清楚嗎?同學,就算一天把其他課程都霸佔了這也不夠啊。

第四個原因現在娛樂那麼多工作那麼忙,歷史,who care?

這點你即使去問歪果仁也差不多的,要想真對歷史有所較深入了解,不投入大量時間,也就只能得到片面的印象。

問題是歷史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只是打發時間的一種,打發時間有那麼多,動漫,game,電影等等哪項不比看史書更輕鬆,史書吸引力本來就比較小。。。2者的出發點都不一樣怎麼比,一個建設封建主義好皇子的教科書,一個專門針對人類,追求怎麼讓人愉悅的。2者戰鬥力本來就不是一個次元的。

歷史本來就是小眾愛好,大多數人們對其歷史人物印象片面這本來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好問題,我來添塊磚。歡迎指正提意見。

說題主讀書少的人兒啊,讀書多看歷史就不片面了嗎?研究歷史的人互掐多了,都認為對方片面呢,所以這是一個綜合的因素導致的。

我認為主要是三個因素影響的:歷史、時代、個人。

1.歷史因素。

①文獻不足、文獻遺失、記錄不足導致對人物的理解片面。這個不用多說。

②寫史書、筆記、雜談等文獻的人的主觀想法、記錄,本身就可能是片面的。司馬遷尚不能一點不誇大老劉家,筆記雜談更是個人主觀產物。

③前人對一件人、事的定性、認知一定會影響後代的,代代相傳影響根深蒂固。習俗就是如此。

④文學、藝術作品的影響。三國最典型了吧,不多說。

⑤史書必然挑重要的人、事記載。你喜歡吃什麼、扶老奶奶過馬路什麼的肯定沒你三歲能文五歲能武有寫頭,這就造成人物形象扁平化。

2.時代因素。

①現代通訊發達、信息渠道多導致我們更易受時代影響。別人的看法,群體性認知、認同,道德綁架等影響,相信都有過。

②用當代價值觀,道德觀去評判前代的人和事。樊噲是屠狗戶,你讓愛狗人士怎麼看? ③受當局宣傳引導。文字獄在古代可是要命的,這麼一看現在好歹好點……

3.個人因素。

①個人墨水多寡。認知問題。

②個人價值觀、道德觀,即主觀。貪官看和珅的貪,還能學幾招呢。

③個人經歷。溫室中的花朵怎知風雨中細草的堅韌與執著?

歡迎指正。


在當下這種翻案成風的時代,能有題主這種想法的人已經是少數了,題主要珍惜這種感覺啊。


為了政治宣傳需要,把歷史人物臉譜化,扁平化。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歷史人物那麼豐滿也是不正常的,也是政治需要嘛。

例如早期銀幕上的日本鬼子都是窮凶極惡死有餘辜,現在電視上日本鬼子總有一兩個反戰的。具體歷史上日本鬼子什麼情況,誰知道呢?


因為他們被寫的時候多半已經掛了,而寫他們的人分兩種,一種跟他們是好夥伴,另一種跟他們有仇。


大部分答案都把責任推給題主讀書少,但我想是不是有必要明確一下「歷史人物形象」?

個人覺得多了「形象」這兩個字,這個問題就更接近一個文學問題而不是歷史問題。譬如曹操,題主覺得曹操就是一個奸臣的形象,這有錯嗎?白臉曹操,這說明曹操的人物形象早就臉譜了,這是一種藝術創作的需求,不是題主生造出來的。

這樣的話,這個問題就可以換成「為什麼文學作品中的歷史人物形象會臉譜化」。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必然會有衝突與對立,正必克邪、邪不勝正一直以來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橋段,試問還有什麼方法能比將人物形象臉譜化為正邪對立更容易實現衝突與對立嗎?


梁啟超的李鴻章傳第一句:夫唯庸人無咎無譽。

舉天下人而惡之,斯可謂非常之奸雄矣乎。

舉天下人而譽之,斯可謂非常之豪傑矣乎。

雖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論非常人,烏見其可?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


我們還說那麼遙遠的歷史人物因為我們需要他,因為我們需要他,他得是我們需要的樣子。


我分析這樣子主要有一下幾個原因。

第一,缺少令人信服的史料。我們現在讀到的歷史書,大多是官修歷史書。這樣的歷史書大多是後代為前朝修史,出於對自己統治的合法地位和神聖性的需要,對前朝的歷史肯定要有選擇性的遺忘,對於前朝個別人物要有選擇性的抹黑。我覺得這點被黑的比較多的是秦朝。秦雖短暫,但漢承秦制,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很多開創性的建設都為後世的封建王朝所效仿,秦朝的各項制度建設為漢朝再次一統奠定了基礎,然而我們在史書中看到的確只有暴秦這樣的評價,殊不知至今書同文,車同軌,一統度量衡為文化發展帶來的好處。

第二,缺少秉筆直書的史官。春秋以後,尤其唐朝之後,更是如此。春秋時期,齊國太史三兄弟以性命為代價,記錄下「崔杼弒其君」。然後自此以後,史官失去了獨立自主的寶貴精神。為尊者諱,反而成為主流。唐太宗開了非常不好的先例,就是修改「起居注」,導致唐朝歷史撲朔迷離,我們很多時候只能從字裡行間去尋找蛛絲馬跡。而且,即使在唐朝,也出現蘇定方這樣的功臣竟然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史料可查的情況。

第三,錯誤的治史觀點。歷史結論應該來自歷史事實。但是很多史家在治史的時候卻是從結論出發去尋找可以對自己結論進行有力支撐的歷史事實。導致很多片面性甚至錯誤的結論。明武宗朱厚照,因為個人言行與儒家所倡導的明君標準出入過大,加之無後,因此後人先把他定義為荒誕之君再加以大書特書。比如武宗與小王子,雙方十幾萬人對砍,一共傷亡幾十人,就是十幾萬人全拿板磚對砸,也能砸死個上千人吧。即使是現在,哪怕是一場十幾萬人蔘演的演習,組織再嚴密也會有十來個人傷亡,何況在真刀真槍的現場。而且,自那以後小王子消停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寇邊。


因為人喜歡定性,定一個清晰的性,所以要單一而絕對,故此。


易中天老師說 人物有 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 你說的應該是文學形象,不是歷史形象


人物形象分為: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

歷史形象,正史上對人物作的評價。追求真實,較為客觀。要知道多方面的人物形象就需多翻閱相關史料。

文學形象,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既是文學,對其真實性的要求不高,作者或多或少地帶著自己的喜好在寫,並非完全客觀,對自己傾向的角色在措辭上也會帶有渲染放大的成分。

民間形象,民間故事傳說中的人物形象。具有誇大,神化的成分,傳播範圍大,容易先入為主。


對於當時當世他是一個具體的詳盡的人。到後世,尤其是非歷史作品裡,不過就是個文學符號而已。一個符號,怎麼豐富得起來


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泰坦尼克號對船上的人來說是災難,對船上的龍蝦來說那不是生命的奇蹟嗎?宋人說:秦檜你個死漢奸;金人說:秦檜是個好同志


推薦閱讀:

林徽因到底是不是心機婊?林徽因的愛情觀?
為什麼唐朝出了這麼多思想開放的女性?
洞庭湖原貌是怎樣的 ?八百里洞庭到底有多大面積?
最近有好幾個同學被偷手機,我自己上學期手機也被偷了。就是想問問古代說的那種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是真的嗎?
宋朝沒有產馬地嗎?

TAG:歷史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