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凱湖的北部湖岸線為何如此平滑?
興凱湖北部湖岸線,除去小興凱湖的部分,為何如此平滑?查閱資料可知湖岸是天然形成的(興凱湖湖岸線的變遷及松阿察河古河源的發現--CNKI機構館在線)。
你問的是興凱湖北岸湖崗的形成吧!簡而言之,就是地殼運動、湖面盛行的西南偏南風造成的風浪、當地廣袤的植被、岸線北部的坡地地形和坡洪等因素共同塑造了弧形湖崗。
興凱湖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中俄邊界,是地殼陷落形成的構造湖,發育在烏蘇里江向斜谷內。現有湖崗的中方一側呈圓弧狀東西向分布,湖崗高程為海拔70-80m,而湖面一般為69.3m。湖崗北約4一10km處為長白山余脈,即蜂蜜山及其山前台地,呈西北高、東南低的一面坡。興凱湖弧形湖崗的形成至少要具備以下4個條件:1、比較穩定的湖水位,且湖水位逐漸增高(湖崗形成期而言);2、具有一定強度的季節性西南偏南風(根據湖崗走向判定);3、湖崗形成初期在現有湖崗帶上存在著茂密的帶狀次生林或草本植物帶;4、湖崗北部一面坡地形及坡水的輸砂作用和坡洪的頂托作用。而興凱湖湖崗就是在這四個因素共同作用下,特別是湖水和北部坡洪的移砂作用和湖崗帶植被的固砂作用下形成的。以下為詳細解釋:
(1)氣象條件。根據當地氣象資料,興凱湖地區在5一8月份多偏南風,風力在5一7級以內天數為40天左右。9月至次年4月以偏西風為主,風力在4一7級,1月末封凍,次年4月末解凍。可見,風向有利於興凱湖形成今天的湖崗走向。
(2)地形與土質條件。現有的興凱湖在形成之前應屬於平原區,這是現有湖崗弧度可塑性的一個重要地形因素。之所以推測為平原,主要因為湖中無任何島嶼,湖底平坦,且湖底盤大部分為泥砂質底。興凱湖是地殼緩慢陷落形成的構造湖,而湖崗是興凱湖水位接近現有水位時(69m左右)才逐漸形成的。其依據之一是湖崗的淤砂層是從70m高程開始的,湖崗主要成份是粒徑較均勻的中、細砂,而含泥量較低。這種土(砂)層和湖崗帶的形成是水砂運動和植物的固砂作用下形成的特殊標誌。依據之二是在現有湖崗中沒有發現岩石(或基岩)或礫子,故現有湖崗絕不是湖形成之前的山脈。
(3)植被條件。現有湖崗帶(中方)在湖形成初期植被茂密,主要植被應為次生林和林間草本植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興凱湖總排干,湖崗開挖時,在現有湖崗底部土層中發現木質節理的碳化物。
(4)湖崗的堆積。湖底陷落的初期,在興凱湖常年積水區域內,大量原生植物生態系統開始受到破壞,植物群落由草原植物被喜濕性植物取替。大量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腐爛、沉積,部分被風浪搬遷到現有湖崗帶,被茂密的次生林和植被所阻擋並沉積抬高。隨湖底盤的陷落加劇和水深的增加,湖水的風浪對湖岸地表砂土、植被的沖刷搬遷作用加劇。偏南風所形成的風浪,對湖岸低部的土壤長期進行沖刷,長期的自然風化作用和水流(風浪)的淘砂作用,使土壤中的砂粒變細,部分中、細砂和泥土源源不斷地隨水流(風浪)堆積到現有湖崗帶上,使湖崗帶逐步抬高。同時北部山區的坡洪還向湖崗進行輸砂(包括泥土),也促成了湖崗的形成。
湖崗帶逐步形成的同時湖底地殼的陷落,使湖水容積逐步增大;儘管湖底在下沉,但由於興凱湖現有的唯一泄水通道——松阿察河形成很晚,其形成之前匯入興凱湖的水無法有效排除,造成湖水水位一直在抬高的情況。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促使湖崗的形成過程繼續進行。這種作用直到湖水位達到相對穩定狀態或湖水位降落時停止(現階段已經停止)。之所以如此平滑,細節上塑造上而言,從上面那張圖可以看到,西南風掠過興凱湖面時,在湖面較寬的地方風力會較大,對北部中間段湖崗的堆積作用發揮的效用就較大;兩側(主要是北部湖崗的西段,東側並不窄)湖面較窄,風力影響就有限,堆積效果也就有限。而北部山區兩邊地勢高,中間地勢低,造成對湖崗兩側的堆積作用較強,中間段反而較弱,與風力的影響力位置恰好相反。在這樣兩種方向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一個略向東北凸起的弧形岸線就這樣形成了。PS.小興凱湖則是坡洪、(大)興凱湖湖崗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感謝第一個答案, 讓我對家鄉有了更充分的認識.
太湖的西半邊呢,一顆大隕石砸出來的?
推薦閱讀:
※藍色大海的傳說中女主從西班牙游到首爾難度有多大?
※利用洋流發電的可行性如何?
※如果真的有 77 級地震,是多大的威力?
※厄瓜多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有哪些地質學入門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