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覺得是只是普通的討論,別人卻免不了認為是爭論?

如題,感覺就是像兩個學生在討論一道數學題,討論的內容跟雙方都是沒有直接利益關聯的,並沒有任何激烈的措詞、猙獰的表情(是因為語氣不夠萌?),自己也會經常注意自己表露出來的情緒是否會讓人不舒服;最重要的,我覺得都是觀點的交流,理論和邏輯的推演啊,可為什麼還是有人覺得我不信任他、或者覺得我就是好挑別人的錯。


謝謝邀請。

從你自己的分析,可以看出你確實是個邏輯比較清楚、也意識到應該照顧別人感受的人。我也干過這種惹人不快的事情。所以一起琢磨琢磨。

出現這種情況,無非三個方面的原因。

1、討論的內容。表面上與對方(甚至與你)沒有直接利益關聯的話題,往往還是有關聯,或者,很容易在討論的時候暗自與個人的某些過往經歷、同類感受、未來打算相關聯。試想,如果一個事情真的和你們關聯都不大,你們又怎麼會有興緻一本正經討論起來呢?既然有了關聯,對方就有了難言之隱,你或許也有不能說的理由,所以,如果惹出不開心,可能還是內容背後有什麼。

2、討論的方式。痛苦的戲,未必呲牙咧嘴;搞笑的劇,未必上竄下跳;惹人不快的討論,未必激烈猙獰。很多看起來穿衣戴帽、可有可無的寒暄客氣,對於討論的氛圍來說卻往往不可或缺、意義重大。對方的論點,即使不同意,也要記得說「我明白你的意思」;對方的感受,即使不普遍,也最好可以說「我能體會/我可能沒法體會你的感受」;對方的邏輯,即使不嚴謹,也盡量不要說「你這個邏輯根本不成立」……道理歸道理,能不能讓對方接受一個道理,卻往往在於表達方式。即便沒有私心,沒有惡語,可是誰的論證又能是完美的呢,如果大家都把彼此每一個漏洞挑出來,即便說的都對,也註定是毫無共識,不歡而散。有效的討論往往不是一方對一方錯,而是存異求同,有多少妥協就有多少推進。

3、你和誰討論。我的體會是,這個世界上,很多人的日常生活是完全圍繞著個人情感利益轉的,他們買喜歡的東西,點想吃的晚餐,關心自己的成績和錢包,只看喜歡的電影和書,和親近的人一起罵不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事、不喜歡的新聞……除了考試、開會這種讓人討厭的場合,他們基本上不會遇到什麼情境,需要單純用「理論」「邏輯」去思考和表達一件事情。所以,他們的詞典里,根本就沒有就事論事的「討論」。所以,當你提起一件事,他們首先考慮的是他們的個人傾向,而不是與他(她)無關的是非道理。當你想開展一場「討論」,他們的反應是:你跟我說這些,你到底是想幹嘛?遇到不喜歡「討論」的人,你的「討論」永遠都是不必要出現的「爭論」。也有些人,未必符合我上面說的類型,但可能出於身份、性格、興趣等原因,他們不是不願「討論」,只是不大願意和「你」討論。所以,能真正找到幾個可以就事論事、不致誤會、不傷感情的朋友,也是一種幸福。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大陸與台灣的服務水平差異?
人怎樣才能發生真正的成長和改變呢?
讀書真的能使內心強大嗎?
如何減少內心空虛感?
內心陰暗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爭論 | 心態 | 內心 | 誤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