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蕭何騙殺韓信?

自然此事主要是呂后出策,但這個問題主要想探討蕭何此人與韓信的關係,所以問題沒寫呂后。

想各位談談「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謝邀。蕭何月下追韓信,並沒有過多考慮韓信的前途,為的是劉邦啊。蕭何誘殺韓信,也沒有過多的考慮韓信的生死,為的也是劉邦啊。題主可能覺得蕭何不夠朋友,不講情義。好,那我們就不聊政治利害,只聊一聊情義。蕭何在隨劉邦起義豐沛之前就認識劉邦,多少年的交情,和他韓信幾年交情。蕭何幫助韓信封大將軍,韓信給過蕭何什麼?求立齊王,拖延不救的那些時候,考慮過蕭何這個保舉人的處境嗎?讓蕭何當丞相的是劉邦啊。如果蕭何向著韓信,那才是不忠不義。


作為一個新手,能被邀請,很榮幸。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古人形容韓信,用的一句話是,生死一知己(講的蕭何)存亡兩婦人(漂母跟呂后)。當年韓信落魄之極,是蕭何慧眼識英才,極力推薦劉邦,才有了韓信後來施展抱負的機會、韓信對此也是感激涕零。所以當蕭何誘騙他進長樂宮時,他並沒覺得有什麼不妥,蕭何是什麼人?那是對我韓信有知遇之恩的人,沒他有我韓信的今天嗎?然而後面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蕭何這個舉動,看似很矛盾,但其實也不難理解。

首先,蕭何所效忠的人是誰?是劉邦,所以雖然蕭何對韓信有大恩,但是對於蕭何本人而言,他做這一切,本質上不是為了韓信,而是為了劉邦。其次,韓信到底有無反心?有人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當初韓信兵強馬壯之時,尚沒有反,怎麼會在自己落魄時再去反?也有人說,早期劉邦對他有恩,但後來天下安定後,便對他沒之前那麼好,所以也很難說,韓信是不是因為心懷怨恨,又重燃反心?所以,當事人心態,你永遠猜不透。但對劉邦而言,關鍵不是你會不會反,而是你有無造反之實力,能否對他構成威脅?後人都說劉邦翻臉無情刻薄寡恩,大肆屠戮功臣很不厚道。但劉邦到底是不是一個嗜殺喜歡報復的人?答案也許並不是這樣。比如雍齒,蒯通這些人當初差點都讓他丟了性命,但是劉邦並未秋後算賬。

再看劉邦所殺之人,臧荼,陳豨,彭越、英布幾乎都是手握重兵,雄踞一方的異姓王。這些人嚴格意義上講,都不能算劉邦的臣子。當初純粹是為了對付項羽,不得已的情況之下,在許以利益的前提下,才歸為己用,(其中有時不免還被敲詐一番,比如項羽跟劉邦在滎陽對峙的關鍵時刻,韓信就是遲遲不發兵。在得到齊地封王的承諾後,才開始動身)劉邦本來對這些人本來就不是很放心,誰也不能保證這些人將來一定安分守己。只要他們存在的一天,永遠就是漢王朝的不安因素。

當是時,天下初定,人心浮動,加之劉邦遠征在外。倘若韓信果有反意,振臂一呼,跟外部勢力來個裡應外合,試問誰能抵擋?所以,韓信必須死了,因為,只有死了的韓信,對他們來說才是安全的。至於你到底有無反心,並不重要。試看高祖得知韓信死後,一句且喜且憐之,極為傳神的表達了,劉邦當時極為複雜的心態。

韓信的悲劇,來源他的志向只想當一方諸侯,裂土封王,其實已達他終極目標。但是歷史的車輪,不會往回走的。當秦始皇,一統天下後,這個世界已經不允許再有兩個王了,尤其是這種頗具實力的異姓王,永遠會是一個統一王朝的不安因素。在秦朝滅亡後,當初劉邦也曾是有類似的想法。說咱要不回到戰國七雄的局面,大家各過各的好了。是張良極力勸阻了他,說眼下要不就取代秦朝,要不被別人取代。後來才有了劉邦下定決心,剪滅群雄一統天下。當時春秋戰國,都打了幾百年,老百姓真的累了,沒人再想回到那種群雄紛爭的格局裡。而要消除這樣的現象,只有出現一個強者,統一全國。本來秦朝很好的完成了這一目標,可惜統一後,自己瞎折騰、斷送了大好局面。秦朝以法家而奪天下,但法家那套適用於戰時能收到奇效,放在天下統一後再來嚴刑峻法,就未免不合時宜。不好意思,一時興起,將話題扯遠了點。


我曾經回答過另一個歷史問題,看待歷史上的事件,永遠不要落在人性的選擇,一定要看勢力,不懂勢力兩個字就看不懂歷史。

劉邦打下江山,劉邦陣營里有幾股比較大的政治勢力。

首先就是沛縣出身的元老集團,蕭何,曹參,樊噲 ,盧綰 ,周勃 ,夏侯嬰等等都是沛縣集團的核心骨幹,這些人才是劉邦的政治班底。這裡唯一一個外人可能就是陳平。

第二種勢力是劉邦發展過程中投靠來的舊貴族,像張良,韓王信等等,這些人是核心圈外圍,他們想藉助劉邦的力量恢復故國,雖然軍事力量遠遠達不到,但是他們讀書多,有計謀,有眼光。

第三種勢力就是劉邦革命過程中逐漸壯大的軍事派系,以及後加入的軍事力量。前者以韓信為代表,後者以彭越,英布為代表。

劉邦打天下的時候,一定要聯合後兩者。順便說一句,項羽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只信任項家班底,江東子弟。雖然戰鬥力強,但是很難發展壯大,不像劉邦,打散了人馬很快又聚攏了一大堆,比小強還頑強。

革命勝利以後,江山初定,劉邦決定不走項羽分封諸侯的老路,這不是劉邦一個人的決定,而是沛縣集團所有人的共識。所以削弱舊貴族集團,消滅有軍事勢力的等著分封的異姓王就勢在必然。沛縣集團元老都很清楚,論武功他們都輪不上封王,只有抱緊劉邦這棵大樹,砍掉其他分營養的樹木,他們的利益才能最大化,他們的後代才能最安全。

所以結局很顯然,張良歸隱,閉門不出(張良多雞賊啊?哪能看不懂這裡面的兇險?他幫呂后出主意請商山四皓是為了人情嗎?那是給自己買了個大保險)。韓王信叛逃到匈奴,最後被殺。其他異姓王一概被斬殺。

這裡邊有個有意思的角色就是盧綰,他本來是劉邦發小,跟著劉邦一直幹革命,最後被封為燕王,一個是他平舊燕王臧荼有功,另外也是劉邦寵他,結果這廝以為自己有了跟劉邦一較短長的資歷和資本,自成勢力,主動脫離沛縣集團,勾結匈奴和叛逃的韓王信造反,最後成了喪家之犬,死在了匈奴。

所以,蕭何碼套收拾韓信,是國家安全需要,是沛縣政治集團需要,也是自身利益的需要,幹掉韓信他有什麼可手軟的?韓信一天不死,不但劉邦睡不好,他蕭何也睡不好。

對於政治,所有的人都是勢力中的人,脫離開勢力,脫離開集團,他們一樣狗屁不是。。。

說到盧綰,在我看來這涉及到一個很深層次的問題:政權合法性。

劉邦得天下的故事一直被大家拿來開玩笑的就是劉媼和蛇感應生了劉邦,劉邦後來又斬白蛇,號稱赤帝子斬了白帝子,最後得了天下。這些荒誕不經的故事其實圍繞的主題就是劉邦的執政合法性。劉邦天下在現代人看來就是一仗一仗打下來的,但是在劉邦那個時代,並不能以武力說事,拳頭大當大哥的邏輯不能當做國本,這就等於告訴所有人,你拳頭大了也可以當大哥。所以執政合法性要不訴諸血脈,要不訴諸神性。一開始項劉尊奉義帝就是訴諸血脈,後來劉邦大講神話,就是訴諸神性。神性是絕對而且不可逆的,所有的古代政權,從埃及到希臘到中世紀歐洲,血緣+神性=執政合法性,莫不如此。

那麼說回到盧綰,盧綰和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從小就和劉邦光屁股一起長大的發小,在盧綰眼裡,劉邦就是熟的不能再熟的劉老三,頂多是劉老三能力確實強,人脈確實廣,跟著混有肉吃,但是盧綰要認可劉邦的神性完全沒有可能。其實沛縣集團的那些人要相信劉邦有什麼神性也很難。這是所有開國皇帝都要面臨的問題,都是打江山的老弟兄,去年還在戰場上一個鍋里喝湯,今年讓我給你磕頭三呼萬歲?不相信神性也就不怎麼尊重劉老三的執政合法性,所以劉邦才要幹掉異姓王。

盧綰如果和蕭何他們一樣封個候也就算了,但是因為他平定了燕王叛亂,被封為燕王,那麼他就有覬覦帝位的資本了,在他眼裡,劉邦和呂雉沒啥了不起,有個毛線神性?就是一股軍事勢力而已,聯合匈奴也能滅掉。所以盧綰在封王前是劉邦沛縣集團的一分子,封王了就自成勢力了。

有句俗語叫親人眼中無偉人,偉人也是人,非要裝神,那就得把有實力有資歷跟他一起裝神的都幹掉。


謝謝邀請,先說蕭何月下追韓信,民間傳說是兩次。

韓信:(?????)っ你來追我,如果你追上我,我就讓你嘿嘿嘿。

前一次,是讓韓信輔佐劉邦。

後一次,是讓呂后誅殺韓信。

無他,兩者都為大漢天下。

韓信是帥才,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就是說米飯很好蒸,下口的醬料很難得,嗯,我讀書多,不會騙你。

但是韓信做了一個一定會讓自己日後被殺的事。

劉邦被項羽圍攻甚急,請韓信出兵,韓信趁機要稱王。

劉邦:_(:_」∠)_想當年,老子滴隊伍剛開張,才有幾座城來幾萬桿槍,被項羽打的我躲也沒處躲,藏也沒處藏。

(蕭何:韓信,該你唱了!詞放你那了!)

韓信:(?&>ω&<*?)皮皮蝦,我們走,到了齊地找朋友。

劉邦,蕭何:我有句mmp將來一定要講。

這個時候的劉邦只能緩一步,讓他稱王。

等到大漢建國了,是不是可以找韓信下手了呢?還不行。

匈奴:_(:_」∠)_我是誰,我在哪?我為什麼真的多人圍著一座空城?

隨著外部穩定,內部矛盾逐漸凸顯,叛亂搞得劉邦精疲力竭,我們腹黑一點的推測,殺掉一些功勞沒有韓信那麼大的人已經讓劉邦耗盡了心血,他實在沒有精力去殺一個為他奪下整個天下的人了,更何況這個人孫子裝的太好。

但是也不能讓他惶惶不可終日,後必為禍。

於是許下了不殺的誓言,見光不殺,見鐵不殺,見男人不殺。

難道你能忘記他趁危稱王嗎?

劉邦死後,孤兒寡母萬一鎮不住天下,這個人能建立大漢天下,就不能把天下放在自己的兜里嗎?

連蕭何都要靠抹黑自己才能避免猜疑,你韓信自己都幹了什麼,你自己交代,你說和我們說性質不一樣。我們政策你是知道的,坦白從嚴,抗拒更嚴。(????ω????)

蕭何會不知道韓信回來就是死路一條嗎?

不會,但是為什麼還要追他回來,為了漢家江山。

劉邦大約已經想到了如何弄死韓信,只是這個活,他不能幹,必須要他死之後,由別人完成。

誰還不要個面子呢?

於是蕭何和呂后一起完成了擊殺韓信。

呂后:+300

蕭何:+150

韓信是個人才,但是在漢朝立國以後,他就是個禍害了。

考慮到蕭何和韓信的私人關係,蕭何未免不厚道,但是考慮到漢朝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發展初期階段,還是殺了的好。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絕,良弓藏。

功名雖好,可不要貪多喲。


明明可以合理合法的使用法律判決,最後卻搞成了騙殺,你確定蕭何是為了劉邦?

漢承秦制:韓信和那個叛國者密謀明明已經構成罪行了… 現在卻通過蕭何騙殺,只能說這樣的事情越少越好,明明合理合法之事搞成蕭何對劉邦的私人情義問題… 我有句髒話不知道該不該說?!!

首先,可以誘捕但是不能不通過法律就殺。實際而言,漢朝制度的崩潰的主要兩個時期就是劉邦和呂后,漢武帝兩個時期經過這兩個時期之後,法制徹底變成了人治… 即使是強者最好也是通過修正制度的方式來達到目的,盲目的摧毀制度得到的只是短期的利益和長期的崩盤…


不請自來,不服就走。

蕭何還是那個蕭何,韓信還是那個韓信,不同的是,時代變了。

韓信不是個想造反的人物,他也根本就不懂造反應該具備哪些充要條件,他只想回歸體制,成為別人眼中的牛逼人物。

這是市井之徒的正常心態。

蕭何不是個成心出賣別人的丞相,他只想自己能夠活下去。

這是政客的正常心態。

他們倆都很悲哀,因為沒有掌握絕對權力,所以他們都是別人手中的棋子。

蕭何也很不容易,劉邦不信任他,他只能用自污的方法以保全自己,侵佔別人家的墳地當自己的莊園,並且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前線給劉邦當人質。韓信的死是必然的,一個手裡沒兵沒將,甚至自由都可能受限的人物,怎麼可能最終不被擒獲,這個關鍵不在蕭何,而呂后向蕭何問計,實際上更多是讓蕭何表一表態,其實,想殺韓信還非得把韓信騙到鍾室嗎?派一百名士兵到韓信家裡,整一個莫須有的罪名韓信也是玩完了――他又不是楚霸王,就算他是項羽,他又能怎麼樣?項羽不也讓劉邦里三層外三層地給困死了嘛!

有人一定會對比提出質疑,殺韓信怎麼可能這麼簡單?其實韓信後來還能起什麼事呢?他在當楚王的時候,劉邦一來,他嚇得把鍾離眜都給殺了,更何況他此時不是楚王了,而是淮陰侯,地位降了兩級,權力一擼到底,他在最不該造反的時候想到了造反。他好像三國殺中的內奸,主公給這個內奸補了補牌,回了點血,他就覺得自己應該對這個主公盡心竭力,卻不考慮一旦反賊死了,主公一定會殺了他,也許他是沒來得及看自己的身份,或者是他根本不知道遊戲規則還有主公殺內奸這一說,在這裡我更傾向於後者。

呂后請韓信來鍾室慶功,說這是劉邦開的宴會,韓信為什麼還去了?其實這種詐騙伎倆和咱們今天的「您已經成為奔跑吧兄弟抽獎幸運用戶」含金量差不多,怎麼韓信還上套了呢?能在一些簡訊詐騙中被騙的往往是對錢迷戀的,韓信是對那個地位迷戀,他可能不愛權力,但是他愛地位,劉邦開宴邀請自己,就說明自己回歸體制了,劉邦認可自己了,他一點也不管這個宴會展開的名義是陳豨被打敗了而召開的,而陳豨是自己的老部將,陳豨的造反和自己有撇不清的關係,只要是劉邦邀請,就說自己回歸體制有望,豬油蒙了心,什麼事情都不管了。

韓信不知道劉邦要殺他的本質原因,所以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實,他的死,和蕭何有多大關係呢,蕭何也是砧板上的魚肉,不知道什麼時候死呢。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批評蕭何呢?如果我們是蕭何,應該做何選擇呢?

蕭何把韓信推薦給劉邦,推薦了就推薦了,蕭何從來沒說韓信是我推薦的,所以韓信的功勞我有50%的股份。在以後的工作中,一個搞後勤,一個搞前線,沒什麼太大的交集,蕭何是為了劉邦,也是為了自己。那出賣韓信呢?當然也是為了自己,蕭何會內疚嗎?我想應該不會,因為他知道韓信的死是必然,但是韓信會怨恨蕭何,從「成敗蕭何」這句話來看,韓信還一直覺得自己的栽倒是偶然呢,否則他應該說「成敗劉邦」。

那為什麼這種出賣別人的事不用張良陳平來出謀劃策呢?陳平是二號功臣,沒輪上他而已,輪上他了,他不僅能出賣韓信,只要你喜歡,他還能把戚夫人等一票鹹魚全打成重傷。至於張良,他是個正人君子,這種事情,他幹不了。並且我子房姐姐成天月經不調,假條比工資條還長,你們為什麼還要殺他,讓不讓人活了。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只能放棄韓信了。從用蕭何去誘騙說明經過了精心策劃,而蕭何也圓滿完成了任務說明,韓信記得蕭何的好,蕭何卻念起自己的利益來,自古土狗殺豬的講義氣,像蕭何這樣的文化人狡猾狡猾的。根本不需要談什麼人品,當初蕭何慫恿劉邦當老大做出頭鳥。出主意的陳平之流估計跟韓信關係一般,所以說韓信這個半路出家的人千萬要防止過河拆橋的行為。最好是做到范睢和秦王的關係,做不到的話還是跟個講義氣的人吧!


蕭何回憶錄

「我們正在得意,忽然之間,禮堂的門大開,好幾百人拿著棍子從裡面喊著衝出來,見人就打。我們雖然人比他們多,但沒有準備,也沒有組織,沒有指揮,在他們有組織、有準備的「突然襲擊」下,頓時成了烏合之眾。我們三人轉身就朝鎖車的地方跑,」

韓信不過一把刀而已。


蕭何忠於劉邦

黨指揮槍


瀉藥

無論在任何時候,蕭何都是站在劉邦的立場。

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講,蕭何也沒有理由站在韓信那一隊。


日常工作。


兔死狗烹,


維穩高於一切


推薦一下陸川導演的《王的盛宴》


推薦閱讀:

司馬遷寫《史記》時用的竹簡是公費還是自費?
《史記》中「彼可取而代之」和「大丈夫當如是也」,司馬遷是怎麼知道的?
西漢擊敗了匈奴,為什麼不把漠北納入版圖?
漢武帝削弱地方諸侯王權力後,中央對原諸侯王轄地如何進行治理?

TAG: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西漢 | 漢高祖劉邦 | 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