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塚治虫作為日本漫畫大師有什麼局限?

手塚是漫畫大師很多人知道,分鏡引入漫畫,題材科幼內容寫實,作法多元等等。但後來的漫畫技術日益精進,手塚有什麼地方有局限性而被突破了呢?

不少後起之秀都憑自己特色而成大師,達到了手塚未到的高度,如藤子F不二雄的精彩劇本安排,鳥山明教科書級的漫畫分鏡,富奸以畫面說故事技巧,高橋留美子的圖充滿的奇思妙想等等。這說明手塚開拓日本漫畫之餘,仍有不少局限嗎。


最明顯的兩點:首先,他對於「漫畫雜誌」,特別是「漫畫周刊」這種當年新起的連載方式早期重視度不夠,依然抱持著每部作品的讀者每兩三年就會變化流動一次的想法在創作。所以他其實並沒有真正專註於創作出足夠的長篇故事——《阿童木》,《黑傑克》是短篇集,《火鳥》是中篇集,正兒八經的長篇如《佛陀》,《向陽之樹》篇幅都不長,這對於他想描繪的內容是個很大限制。

比如《向陽之樹》,這部作品的主題幾乎可以看做村上紀香《仁醫》(20卷)+《龍》(42卷)的合體,而他居然在11卷里就讓故事結束了,即使以他的編劇能力也是捉襟見肘的。另外,他被人吐槽比較多的喜歡大開殺戒這點,除了本身的藝術追求和時代標準之外,不想拉長劇情所以果斷砍掉配角也是原因之一。

同時,他又習慣於同一時間連載多部作品來把剩餘時間填滿,具體到創作上就是他會用降低作品精度的方式來保證速度,比如他的絕技同時畫三部漫畫,這對單部作品的質量難免會有影響——他會在的作品在出單行本時進行大規模的加筆甚至重畫,而這又反過來佔用了他畫連載作品的時間。

第二,他大概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就無法掌握少年漫畫市場的流行了。那時正是運動漫畫和格鬥漫畫興起的時候,而手塚蟲師這輩子什麼題材都畫過,就是拿運動漫和格鬥漫沒轍。之後他雖然憑藉《黑傑克》又殺了回來,但他最開始是把《黑傑克》當少年漫畫在創作的,而這部漫畫當時在日本少年兒童中的反響並不好,主要讀者實際上是青年人群,這也看出他對當時少年兒童的閱讀喜好已經抓不準了。

借用蟲師自己的話來說

摘自《手塚治虫的漫畫之旅》


·

這個問題很大,我慢慢寫。

手塚確實有局限性。但局限並不完全等於缺點。

要談局限,先要說一下什麼算局限。

局限就是在當時的大框架下,做到完美的時候,仍然無法解決的問題。要突破局限只能破除大框架,大環境,建立新的框架。很多時候這個是無法以個人能力突破的,需要社會發展,坦白來說就是需要『時間』。

比如,你種了一棵樹,它會結出很多很多果實。你有了果實就可以干某些事情。但是樹結果的時候需要20年跨度,在這個跨度中你沒有果實,也就做不出什麼新的事情。這個就是局限性的本質,萬事萬物都有自己不可改變的一部分規律。而並不是說你更加聰明一點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手塚的作品,強大之處在於其文學性。和現在的漫畫相比,它更注重情節塑造。

觀察很多領域的發展,可以看到類似的脈絡。

比如早期的繪畫,傑羅姆的作品

可能你並不了解這幅畫,但是你能看出來其中包含的『故事』。

古典大師的作品很多都有這種特點。(這個作品時代大概是18XX年,並不是很老,但看起來比較「古典」)

隨著繪畫發展,後來的作品,就不是很明顯了。

比如薩金特的這張,和上面其實時代差不多。但是畫面感覺差別很大。

就算你不了解藝術史,也能看出來,這個充其量你會想一想這個女人是什麼身份,在想什麼。而不是有一個很明確的『故事』要推給你。

它只是利用了一個人某一時間的一種『狀態』,用狀態去表現作者想要的感覺。而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再往後,梵高,

這時候,我們發現,可以不局限於真實的造型,或者顏色,用這些更『自由』的顏色和造型去表現心中所想。

所以這時候的畫看起來更加不『寫實』。

再往後就是更抽象的那些鬼畫符了,不提。

——————————

手塚的時代,大致就像第一副圖。他的作品比較像『文學』。

文學是文字的藝術,文學中要表現一個角色,或者一個故事,它只能用文字。

而文字是一種抽象,所以很多時候只能用『情節』去輾轉側寫。

比如第二張畫裡面的女人,用文字去描述她,只能得到一些淺薄的感受。真正厲害的文字,你得給她編出驚世駭俗的經歷,一長串的時空與人性發展。最後讀者才能靠這些額外的信息量去想像、去體會這樣一個女子看盡人間榮華後躺在沙發上是怎樣一種容顏。

這對於文學故事,小說等等,是必須的。需要用特別複雜、轉折的劇情才能達到效果。

(什麼樣的文字才能讓讀者直接感受到這樣深邃的美感?那是不可能的。文字畢竟不是圖像)

手塚的漫畫就類似這個時期之前的那些作品。它塑造角色,塑造故事內核的時候,更多用的還是『情節』這個工具。所以他的故事劇情特別複雜,橫跨很多時代,千百個人物。這都讓他的作品更像『文學』。

手塚偉大的地方是,自己發明了一套嶄新的漫畫分鏡『語法』。並且故事劇情水平非常高。探討了很多深刻的母題。

但另一方的問題就是,他的東西太偏『文學』。可以『算是』漫畫,而不是真正用漫畫思維畫出來的東西。

其實包括電影、攝影、音樂、詩歌、舞蹈等等幾乎一切藝術,都有類似的發展過程。

一開始,大家都在『故事』的陰影下發展。畫的內容是各種神話,各種故事。詩歌就是『史詩』。音樂也叫『史詩篇章』,很長,有很強的故事畫面感。舞蹈也有很多模仿現實象徵情節的動作。把這些史詩故事,找舞蹈家或者演員表演出來,配合史詩般的音樂與美術布景,就是古典戲劇了。

到了後來,文學小說也開始追求自己獨特的語感,獨特的表現方法。而不是特定的故事情節。文字也不再是『故事』的奴隸。音樂變得追求感覺而不是篇章。舞蹈也可以用毫無意義但有趣的動作。攝影也不再是僅僅記錄現實。電影也不再是把戲劇拍攝下來……

可以說,藝術領域不斷變得更『自由』。不再局限於用『故事性』去表現每個領域,而是更加看重每個領域自己『獨特的表現方法』。比如電影的剪輯蒙太奇和拍攝技巧變得比電影本身的故事更加重要。就是說,幾乎每種藝術都變得更像『它自己』,而不是『講故事的工具』。

不得不說,現在我們的漫畫讀者,很多還只是停留在粗淺的認識。『唯故事論』還充斥在漫畫欣賞中。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的欣賞水平還不高,而『故事』則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對其他領域來說它更成熟。一個側重於『故事本身』的作品,很容易被欣賞。而側重於某個藝術類型『本質』的作品,就不那麼容易被大眾接受。

但是,要注意的是,潛移默化中,其實側重『講故事』的作品,也必然被影響。比如早期的電影,哪怕劇情非常好,放在現在來看,也已經顯得太像『故事』,而被普通觀眾嫌棄。原因就是不知不覺中你早就被各種大片的先進鏡頭語言電影技術轟炸過,你早就不是那種『看重故事的觀眾』了。他們嘴裡『劇情好就行』的電影,多半也是『故事情節非常牛逼同時拍攝水平也極其牛逼』的電影。否則那些《公民凱恩》之類的老電影怎麼那麼多人只聽不看呢。

說實話,現代的電影,不管你側重什麼,拍攝方法必須牛逼,已經是門檻一樣的標準了。達不到的作品根本活不了。

放在漫畫里也是一樣。手塚的分鏡比過去更先進,但作品本身還是太偏『文學』。其本質目的已經和現代的漫畫不同。

在手塚的時代,分鏡的目的只是為了更好地『描述故事』。而現代,分鏡很多時候更為了『追求形式感或美感』『表達微妙的感覺』等等。

比如,這組鏡頭,和手塚那時候就區別很大。

漫畫並不是電影,它有自己的特點。

電影是運動的,有的美感只有在運動中才能體現。比如簡單的一滴水滴落,超高速攝影下,也有很強的美感。

相反,有的美感就是只有在靜止中才能體現。

還有角度的問題,比如雕塑作品,你可以從任何角度去看,但有些角度就不太好看,如果換成繪畫,等於作者選取了他認為最完美的角度。間接表現了他想要的感覺。這個選取,就是一種差異。也是表現方法。

漫畫,我個人認為,是一種表現視覺定格美感的藝術。它可以表現故事,也可以淡化。可以表現現實美感,也可以抽象。並不是說表現故事的就一定比表現其他的更高級。

看過上面近年的,再回過來頭,看手塚的分鏡。

手塚的分鏡,基本的電影鏡頭感還是有的。

比如這個鏡頭,很有電影感。

但是畫法上,比較偏『卡通風格的寫實』,也就是 『早期歐美漫畫風格』 正朝 『真正寫實的漫畫風格』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狀態。

說他很卡通吧,不至於。透視和造型都是不誇張的。但說他很寫實吧,也談不上。因為裡面的細節描寫,充其量算是細節很多,很豐富。算不上『逼真』。

這一頁的處理方法,比上一頁更偏『逼真』。但是處理得並不是很理想。

因為這個時期的漫畫,畫面技巧還不發達,同期的寫實插畫你去看看,也就那麼回事。想要『很牛』的畫面效果,以現代人的視覺需求標準,差不多得找專業的『畫家』而不是漫畫家了。(這就是隨著時間門檻被拔高的例子)

想讓現在的人覺得『很牛』,可能得是這種水平,

當然在漫畫里,這種例子是極端的。

拿出來主要是為了說明差異性。也就是手塚那時候,他剛發明出來大小格等一系列借鑒電影分鏡的方法,算是很大進步。但畫面處理並沒有跟上。很多畫面還是以『內容』『情節性』為追求,並不像現在的漫畫以『質感』為重,表現細微的感覺(而不再是單一的情節功能)。

一樣的例子,右邊的船繪製很細緻了。但是處理方法仍然是介於卡通和寫實『之間』。既非卡通,又非寫實。(比如船上的人,畫得很卡通)

如果沿著寫實這條路下去,會發展成《浪客行》

如果更偏向形式感,可能是

或者偏向簡單明快的超扁平風格

或者人物造型更寫實一點 但一樣形式感強的

總之,並不是說風格就只能固定朝『電影』的方向去。

也就是說,在手塚的時代,漫畫早期,還只是『故事』的附屬,或者『卡通角色』的附屬。它的表現方法只是原始地把連續的圖和文字放在一起罷了。手塚在增加了大小格,靈活的鏡頭語言之後,它的發展吸收了電影的優勢,變得更好了。

但是由於視覺風格所限,手塚雖然借鑒了電影,但他的作品本身並不是電影風格很強烈的東西。而是更偏向『小說』『戲劇』。之前我在另一個答案里也提過他角色的表演方式和電影有所差異。

(知乎用戶:為什麼有人說富堅義博有著殿堂級的畫功?他的畫功體現在哪兒呢?

其他的一些小區別,你可以看我過去的答案。這裡就不貼了。)

後輩的漫畫家,從藝術風格上,遠比手塚那時候的漫畫家更豐富。

總結一下就是,手塚給漫畫帶來了巨大的改變,拓寬了漫畫的表現空間。但是他自己還是更擅長去用『情節』來表現自己想要的一切,如人性、角色性格、故事內核等等。

所以他表現東西的時候需要用曲折的故事,很多個側面,而且這些內容重在『結果』,或者說重在『發展』『因果性』『寓言式』的處理,這些都是傳統的小說技巧。是故事性、戲劇性的。

而新時代的漫畫,慢慢跳出了『故事』的陰影,可以去表現一些『美術趣味』,或者『視覺想像』。這時候的漫畫相比過去的來說,更像『漫畫』,而不是『小說的漫畫版』。

列舉一些例子,來幫助你感受區別。

首先是風之谷。

儘管宮崎郡不承認,實際上他的風之谷和手塚仍然是一路的。表現角色仍然是以『故事情節』作為最重要的工具,在視覺方面突破不多。當然他畫得很牛,但本質上仍然是沿用手塚那一套。很少有破格的地方。

分鏡方面,也更偏向『電影分鏡』而不是『漫畫分鏡』。

要說電影分鏡和漫畫分鏡有什麼區別,其實有很大區別。我講個小細節。

電影是以固定畫框為基準設計分鏡,這意味著電影的分鏡單位是單個鏡頭。轉移到漫畫來說,你設計一批數量的分鏡(分格)時,是沒有整體思維的。

表現在頁面上就是類似上圖,分得四平八穩,要說不好,也沒啥缺點。

但是如果和真正的漫畫式分鏡比,差異就很大了。

本質上講,一頁漫畫,它雖然分為很多『格』,但他實際上還是『一張單幅畫』。所以一個頁面是需要整體去設計的。

並不是說你把一個電影的畫面截取下來,按順序排好,再加上大小區別,就能是好的漫畫分鏡。

這裡提一下CMJ的條漫,有時候他會用適合條漫的分鏡方式,去烘托氛圍。這就是把握了漫畫的本質,而不是無腦把普通漫畫給改編成長條就算是條漫了。

Sina Visitor Systemweibo.com

CMJ的微博,可以去看看他新出的《書中戰爭》

這個問題比較大,以後有空我再細講。現在先專註於手塚和後繼者的區別上來。

——————

上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竹光侍》在畫面上有更多趣味性,而不是走著『電影化』的那條路。

另一方面,漫畫也不是必須要走小說那樣複雜的情節。使用短小精悍的情節,鬆散的大結構,只依靠畫面和角色本身的趣味性,也能形成好的故事。類似的各種日常或者四格很多,我就不舉例了。

甚至說,少數極端作品,連情節都很淡。但是一樣可以靠牛逼的視覺氛圍及概念吸引人。

比如BLAME!,劇情很鬆散,人物畫得一坨屎,場景有些時候也不夠嚴謹。但是它勾勒出來一個深邃的世界,也很好看。某些時候我感覺,它和《黑魂》有點像。

這些作品在手塚的時代都是不多見的。手塚如果活得夠久,也許他能夠轉變,進化。這樣就能突破他的一些局限。但是很可惜,沒有這樣的機會。

我個人來講,最遺憾的是他至少能把《火鳥》畫完再走。

·


我覺得有一點:手冢作品的結尾大多都是悲劇,或者說,他在下意識地讓故事變成悲劇。有些結局的確讓人感慨萬分,比如七色鸚哥啥的,但有的時候人物不斷的橫死對於讀者來事實在是過於沉重了。即使能Happy Ending的時候,製造機會也要死人。手冢作品大多深刻到無可挑剔,有的甚至像是渾然天成的寓言,但是我覺得大師心中陰鬱悲觀的傾向很多時候使得故事的走向有失偏頗。


火之鳥沒畫完


所謂局限性,是以當時的普遍性為標準來判斷。手冢大神在80年代以前都是領先時代的。等到鳥山明等新一代出來改天換地的時候,手冢大神的廉價動畫和簡筆漫畫的風格「古舊」了,手冢大神的局限性就是跟不上時代。


對我來說手冢唯一的局限,就是沒能在有生之年把《火鳥》的現代篇畫出來。

傳說中現代篇的舞台,是1940年代的上海。我真的做夢都想看看手冢會怎樣描繪那場改變了整個亞洲,至今仍如附骨之蛆般的戰爭。

除此之外,我是不覺得評價這樣一個人作品的缺點有多大意義…畢竟有誰又是十全十美的呢。


肯定是時代啊,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的,手冢畢竟是過去的人,局限性肯定限制在時代里啊。

就說分鏡,手冢當年的分鏡受電影啟發,但是當年的電影和現在的電影的鏡頭區別都已經很大了。

就比如,當年的電影因為各種原因用特寫鏡頭用的極其克制,都是非用不可的時候才用來一個強調內容,而現在的電影用的就很頻繁……等等等等演出的進化。而手冢的鏡頭也像當年電影那樣,雖然也有各種實驗性的作品,但大多數還是全景長鏡頭居多。

而且不僅鏡頭上,漫畫本身特有的演出表達也發展了很多,比如「視線引導」的演出。

手冢的漫畫對視線引導僅僅做到了能夠順暢的閱讀,而現在已經發展出各種利用【視線】和【構圖】來產生時間感,速度感的手段了。

具體不細講,發兩張圖感受一下


你可以說手塚治虫的某一部作品有局限性或者某一個時段有局限性。但如果你指的是一個完整的手塚治虫的話,那麼他唯一的局限性是「漫畫」這個概念本身(或許還多一個時間?但我覺得他已經超越了時間了)。在手塚治虫的時代,他的作品就是「漫畫」本身,每一次突破都是在改變「漫畫」這個概念了。


唯一的局限性就是缺乏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

他經曆日本二戰及戰後的人間百態,創立蟲project後幾起幾落,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的醜惡。

他的後期作品充滿了強烈的階級鬥爭意識。

他控訴資產階級,控訴武士階級,控訴奴隸主階級,他控訴宗教,他控訴民族主義。

他筆下總是充滿著被統治階級對統治階級的抗爭。

典型的例子就是阿童木,本來是個少年科幻冒險故事。在後期他思想轉變後又出了一本《小飛俠今昔物語》,描畫美軍對越南人民的暴行,人類對機器人的剝削和壓迫,對小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批判。

可惜他的批判總是感性而直觀的體驗,缺乏理論上的升華。


推薦閱讀:

手塚治虫是什麼樣的人?
為何手塚治虫被譽為日本最偉大的漫畫家?
如果沒有手塚治虫的動畫模式,日本動畫業的底層員工待遇會不會變高?
如何看待網文作家「流浪的蛤蟆」與手冢工作室對談手塚治虫作品理念,並有機會對接鐵臂阿童木創作故事?

TAG:漫畫 | 手塚治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