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食品對保護環境有利嗎?

很多人都覺得有機類的食品太貴了,吃不起,而且也不一定比普通的有營養,但是為了保護環境就選擇了有機類的食品,那麼有機食品對保護環境有利嗎?


這個問題很好,但是我覺得現階段在中國消費有機食品並不一定環保,原因如下。

首先,有機食品存在過渡包裝問題,有機食品因為其的高價往往設計精美並分裝成小包裝,有過度包裝的情況,並不環保。

其次,有機食品的肥料很難做到有機環保。有機食品要堆肥,嚴格意義上說需要純粹吃有機的人/動物糞便,這點很難去實現,現代人和動物的糞便因為成分複雜,所以並不能作為有機肥料,不論人為加工,還是從其他作物得來,比如用其他作物堆肥,但是問題又來了這些作物哪裡來,都是直接增加生產成本,造成浪費,並不環保。

再次,有機食品因為它的獨特性,需要強力的認證/監管體制,這點在當下還很難實現,結果往往是被普通食品鑽了空子,過渡包裝賣高價。

再次,生產有機食品效率低下,現代化農業生產早就用養結合了,可以發揮土地的最大效率,比有機農業高效得多,浪費土地的生產率,並不環保。

再次,有機食品會鼓勵過渡消費,人可能因為"有機食品環保"這個概念而買進比需求更多的東西,造成浪費,並不環保。

大概想到這麼多,總結一下,有機食品營養並不豐富,也沒有特殊功效,在環保和其他方面也沒有優勢,我覺得基本上等同於宗教概念,所以並不該大力推廣。

如果還有新的就回頭補充。


無。

受邀


環保的生活方式大體可分兩種類型。一種是「減少型」環保觀,即盡量減少能源和資源消耗,譬如不使用大排量汽車,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騎自行車出行,減少生活中一切不必要的浪費,盡量重複利用資源,減少肉食。這種環保觀相對溫和,實行起來比較容易且成本較低。另一種環保觀相對激進。他們認為現代工業、工業化生產及其組織方式才是現代環境問題的源頭,所以傾向於不直接使用或很少使用現代工業產品,而選擇更「自然」的替代型消費品。譬如蔬菜只吃有機蔬菜,因為普通農產品的種植需要化肥、農藥、除草劑、激素和抗生素;即使吃肉,也只選擇散養的禽畜,因為集約化養殖對動物不人道且離不開現代化工業;包裝器物只用牛皮紙袋或竹木製品,不用一次性塑料袋;穿衣不但拒絕動物皮草,而且只穿棉製服裝,拒絕化纖製品和人造革。

由於「替代型」的生活方式成本高昂,實際上只有較富裕的人群才能負擔得起。

環保生活都環保嗎

「減少型」的環保方式,不但易執行,在效能上也獲得一致公認,因為我們的消費行為會造成環境污染或環境壓力,減少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會直接減少碳排放和資源消耗。

相比之下,「替代型」的生活方式,通常並不會降低生活品質。

而且,「替代型」生活方式雖然直接減少了對現代工業的依賴——直觀上它毫無疑問是現代污染的源頭,但由於效率和間接原因,「替代型」生活方式並不一定符合我們的初衷。

最典型的是有機農業。從減少化工產品的污染看,有機農業無疑對環境有利。但由於其生產效率極為低下,產出等量的產品要比普通農業耗費更多的耕地、淡水、能源、人工、物流、倉儲成本,間接造成了更大的環境壓力。

有機生菜不使用除草劑和殺蟲劑,必須由人工拔草除蟲,制約了農田的種植密度,消耗了更多耕地、淡水和能源,但目前沒有任何數據表明有機產品更安全、更有營養。

種植有機西紅柿要比種植普通西紅柿消耗多10倍的土地和近一倍的能源,這意味著更多的碳排放。由於有機農業大多要等果實徹底成熟才能採摘,比一般農產品更難保鮮,所以不得不採用冷藏甚至航空等高耗能、高污染的運輸方式——一次洲際空運的尾氣碳排放量相當於普通貨運汽車一年的尾氣碳排放量。

散養禽畜也是如此。以有機肉雞為例,雞雛出生兩天後就不再使用抗生素,為避免交叉感染,需要更大的生活空間,它們比普通肉雞的生長周期更長,能源消耗增加了25%,污染物排放也增加近一倍。再如有機牛奶,與普通生產方式相比,需要增加80%的土地,碳排放增加16%,生產過程中的廢物排放也增加了一倍。

避免使用化工產品,並非意味著真的擺脫了對化工業的依賴。如用棉花代替化學纖維和人造革。由於棉花是很易招惹病蟲害的作物,全球1/4的殺蟲劑都灑在棉田。除了農藥污染,每公斤棉花需要耗費7噸到29噸淡水,又因為純棉衣物更易臟、更易皺,使用時會耗費更多的洗滌用品和電能。

紙製品替代塑料製品與之相似。塑料製品是石油化工業的重要產品,生產過程會耗費大量水電,並造成大氣和水資源污染,但造紙廠和製革廠並不會更無辜。造紙需要大量的漂白劑、增白劑、熒光劑等,污水中含有氨態氮、磷化物和硫酸鹽,還富含多種有機鹵化物;後者在加工中需要使用甲醛、煤焦油、氰化物和多種染料,還常常使用鉻鹽等重金屬鞣製劑,產生的污水同樣毒害一方。

如果離開了工業文明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的影響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物種滅絕和環境變化足以在地質年代上構成一個全新的「人類紀」。

雖然工業給我們留下直觀而強烈的醜陋印象——佔據空間、焚燒燃料、污染排放,但工業其實一直都在保護環境,如果沒有工業,自然環境會面臨更加巨大的威脅。

今天環境污染真正的源頭是日益膨脹的人口:為養活70多億人,地球陸地面積的39%(5000萬平方公里)被闢為農業生產用地。如果沒有農藥、化肥、抗生素,即使將所有氣候適宜的森林、湖泊、草原都改為農地,也無法養活這麼多的人口。

現代工業大幅提高了單位時空內的物質產出,用更少的自然資源供養了更多的人。凡是能夠普及化肥、農藥、除草劑和現代化灌溉的地方,人類都不會遭遇饑荒,如此巨大的全球人口只佔用了地球上的少數土地。

合成氨工業通常被認為是化肥製造的起點,這直接導致了20世紀以來全球人口爆炸——化肥雖然對環境污染很大,但它的存亡直接決定了幾十億人口是否還能繼續活著。

而不能普及化肥和農藥的地區,單位土地的收成相當微薄,為滿足糧食需求就不得不砍伐森林、堰塞濕地,大面積的焚燒除蟲和施肥,這些舉措造成的污染遠大於提高其產量所導致的工業污染。

東南亞熱帶雨林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雨林,也不幸地聚集了大量的貧困人口——1997年,印度尼西亞農民焚燒雨林,恰逢當年雨季推遲,釀成重大火災,煙霾綿延3000萬平方公里,覆蓋了近半個印度洋。

現代工業的另一貢獻是:合金、陶瓷、塑料、橡膠、燃料、染料、香料……種種替代天然材料的工業材料,大大減少了對自然資源、農業佔地和更換養護的需求,這些都間接保護了環境,抵銷了相當一部分污染代價,並能讓如此眾多的人口不斷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

另外,現代工業和城市的集約化也大幅減少了人類對土地的佔用。城市容納了30億人口,但城市和工業用地只佔據了大約350萬平方公里,不足全球陸地的3%。

現代工業帶來的工業化生產方式,也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品質,降低了環保壓力。因為其高效,工業國家無論是農業還是畜牧業,都已被納入工業化和集約化的生產體系。但這些好處未必能讓人直接感受到。

美國擁有全世界集約化程度最高的食品加工業,美國人餐桌上的有些食物可能來自遙遠地區。一些選擇「替代型」環保生活方式的人發起了在家門口尋找替代物的「100英里飲食」運動,但替代食品並非價廉物美,響應者很快發現生活質量因此嚴重下降,生活成本大幅提高。

現代工業和城市化與環境的關係,有時會違背我們的直覺,譬如發達國家,往往會有更大面積的林地,環境更優美。以人口密度極高的日本為例,日本在戰國末期,本州島的森林幾乎被砍伐殆盡,成為發達國家後,雖然人口更多,森林面積卻大幅增加。

中國也是這樣的,過去30年是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雖然人口大幅增加,人均資源消費水平提升更是以10倍計,但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卻大幅提升,由於林地面積的增加,野生動物的數量也增加了。

最環保的方式是科技

其實,現代工業與環境保護並非勢同水火,而是相輔相成,技術更先進的現代工業不但能保護環境,還能讓我們擁有更加舒適的生活。

所以,減少環境破壞,只能依靠技術進步,提高能源、資源利用率,降低生產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及採用更清潔的能源,而不是減少甚至消滅工業本身。

任何踐行環保主義的主張都是值得肯定的,只要其主張的結果確實能減少環境污染和環保壓力。更重要的是,社會的環保壓力是促使企業不斷提升科技水平,減少環境污染的最直接因素。

作為個人生活方式,「減少型」的環保觀確實對環保有利。只是,「減少型」環保觀對改善環保的程度非常有限,畢竟適應了物質豐裕和便利生活方式後,大多數人很難不斷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

即使一個人持身甚嚴,經常使用自行車或公交工具,但異地旅行時,就無法避免乘坐高碳排放的飛機。常識告訴我們,自律性和社會責任意識較強的人,往往是受過高等教育和高收入的人群,他們的活動範圍也更大。

踐行「減少型」環保生活方式的人,雖然會在生活品質上做出局部減損與妥協,但並非意味著他們不追求生活品質,相反,他們可能是更靈敏的一群人,他們會本能地留意一切符合其生活哲學的技術進步,環保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生活品質的體驗,清心寡欲更像是生活哲學和美學。另一種環保觀相對激進。他們認為現代工業、工業化生產及其組織方式才是現代環境問題的源頭,所以傾向於不直接使用或很少使用現代工業產品,而選擇更「自然」的替代型消費品。譬如蔬菜只吃有機蔬菜,因為普通農產品的種植需要化肥、農藥、除草劑、激素和抗生素;即使吃肉,也只選擇散養的禽畜,因為集約化養殖對動物不人道且離不開現代化工業;包裝器物只用牛皮紙袋或竹木製品,不用一次性塑料袋;穿衣不但拒絕動物皮草,而且只穿棉製服裝,拒絕化纖製品和人造革。

由於「替代型」的生活方式成本高昂,實際上只有較富裕的人群才能負擔得起。

環保生活都環保嗎

「減少型」的環保方式,不但易執行,在效能上也獲得一致公認,因為我們的消費行為會造成環境污染或環境壓力,減少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會直接減少碳排放和資源消耗。

相比之下,「替代型」的生活方式,通常並不會降低生活品質。

而且,「替代型」生活方式雖然直接減少了對現代工業的依賴——直觀上它毫無疑問是現代污染的源頭,但由於效率和間接原因,「替代型」生活方式並不一定符合我們的初衷。

最典型的是有機農業。從減少化工產品的污染看,有機農業無疑對環境有利。但由於其生產效率極為低下,產出等量的產品要比普通農業耗費更多的耕地、淡水、能源、人工、物流、倉儲成本,間接造成了更大的環境壓力。

有機生菜不使用除草劑和殺蟲劑,必須由人工拔草除蟲,制約了農田的種植密度,消耗了更多耕地、淡水和能源,但目前沒有任何數據表明有機產品更安全、更有營養。

種植有機西紅柿要比種植普通西紅柿消耗多10倍的土地和近一倍的能源,這意味著更多的碳排放。由於有機農業大多要等果實徹底成熟才能採摘,比一般農產品更難保鮮,所以不得不採用冷藏甚至航空等高耗能、高污染的運輸方式——一次洲際空運的尾氣碳排放量相當於普通貨運汽車一年的尾氣碳排放量。

散養禽畜也是如此。以有機肉雞為例,雞雛出生兩天後就不再使用抗生素,為避免交叉感染,需要更大的生活空間,它們比普通肉雞的生長周期更長,能源消耗增加了25%,污染物排放也增加近一倍。再如有機牛奶,與普通生產方式相比,需要增加80%的土地,碳排放增加16%,生產過程中的廢物排放也增加了一倍。

避免使用化工產品,並非意味著真的擺脫了對化工業的依賴。如用棉花代替化學纖維和人造革。由於棉花是很易招惹病蟲害的作物,全球1/4的殺蟲劑都灑在棉田。除了農藥污染,每公斤棉花需要耗費7噸到29噸淡水,又因為純棉衣物更易臟、更易皺,使用時會耗費更多的洗滌用品和電能。

紙製品替代塑料製品與之相似。塑料製品是石油化工業的重要產品,生產過程會耗費大量水電,並造成大氣和水資源污染,但造紙廠和製革廠並不會更無辜。造紙需要大量的漂白劑、增白劑、熒光劑等,污水中含有氨態氮、磷化物和硫酸鹽,還富含多種有機鹵化物;後者在加工中需要使用甲醛、煤焦油、氰化物和多種染料,還常常使用鉻鹽等重金屬鞣製劑,產生的污水同樣毒害一方。

如果離開了工業文明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的影響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物種滅絕和環境變化足以在地質年代上構成一個全新的「人類紀」。

雖然工業給我們留下直觀而強烈的醜陋印象——佔據空間、焚燒燃料、污染排放,但工業其實一直都在保護環境,如果沒有工業,自然環境會面臨更加巨大的威脅。

今天環境污染真正的源頭是日益膨脹的人口:為養活70多億人,地球陸地面積的39%(5000萬平方公里)被闢為農業生產用地。如果沒有農藥、化肥、抗生素,即使將所有氣候適宜的森林、湖泊、草原都改為農地,也無法養活這麼多的人口。

現代工業大幅提高了單位時空內的物質產出,用更少的自然資源供養了更多的人。凡是能夠普及化肥、農藥、除草劑和現代化灌溉的地方,人類都不會遭遇饑荒,如此巨大的全球人口只佔用了地球上的少數土地。

合成氨工業通常被認為是化肥製造的起點,這直接導致了20世紀以來全球人口爆炸——化肥雖然對環境污染很大,但它的存亡直接決定了幾十億人口是否還能繼續活著。

而不能普及化肥和農藥的地區,單位土地的收成相當微薄,為滿足糧食需求就不得不砍伐森林、堰塞濕地,大面積的焚燒除蟲和施肥,這些舉措造成的污染遠大於提高其產量所導致的工業污染。

東南亞熱帶雨林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雨林,也不幸地聚集了大量的貧困人口——1997年,印度尼西亞農民焚燒雨林,恰逢當年雨季推遲,釀成重大火災,煙霾綿延3000萬平方公里,覆蓋了近半個印度洋。

現代工業的另一貢獻是:合金、陶瓷、塑料、橡膠、燃料、染料、香料……種種替代天然材料的工業材料,大大減少了對自然資源、農業佔地和更換養護的需求,這些都間接保護了環境,抵銷了相當一部分污染代價,並能讓如此眾多的人口不斷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

另外,現代工業和城市的集約化也大幅減少了人類對土地的佔用。城市容納了30億人口,但城市和工業用地只佔據了大約350萬平方公里,不足全球陸地的3%。

現代工業帶來的工業化生產方式,也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品質,降低了環保壓力。因為其高效,工業國家無論是農業還是畜牧業,都已被納入工業化和集約化的生產體系。但這些好處未必能讓人直接感受到。

美國擁有全世界集約化程度最高的食品加工業,美國人餐桌上的有些食物可能來自遙遠地區。一些選擇「替代型」環保生活方式的人發起了在家門口尋找替代物的「100英里飲食」運動,但替代食品並非價廉物美,響應者很快發現生活質量因此嚴重下降,生活成本大幅提高。

現代工業和城市化與環境的關係,有時會違背我們的直覺,譬如發達國家,往往會有更大面積的林地,環境更優美。以人口密度極高的日本為例,日本在戰國末期,本州島的森林幾乎被砍伐殆盡,成為發達國家後,雖然人口更多,森林面積卻大幅增加。

中國也是這樣的,過去30年是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雖然人口大幅增加,人均資源消費水平提升更是以10倍計,但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卻大幅提升,由於林地面積的增加,野生動物的數量也增加了。

最環保的方式是科技

其實,現代工業與環境保護並非勢同水火,而是相輔相成,技術更先進的現代工業不但能保護環境,還能讓我們擁有更加舒適的生活。

所以,減少環境破壞,只能依靠技術進步,提高能源、資源利用率,降低生產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及採用更清潔的能源,而不是減少甚至消滅工業本身。

任何踐行環保主義的主張都是值得肯定的,只要其主張的結果確實能減少環境污染和環保壓力。更重要的是,社會的環保壓力是促使企業不斷提升科技水平,減少環境污染的最直接因素。

作為個人生活方式,「減少型」的環保觀確實對環保有利。只是,「減少型」環保觀對改善環保的程度非常有限,畢竟適應了物質豐裕和便利生活方式後,大多數人很難不斷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

即使一個人持身甚嚴,經常使用自行車或公交工具,但異地旅行時,就無法避免乘坐高碳排放的飛機。常識告訴我們,自律性和社會責任意識較強的人,往往是受過高等教育和高收入的人群,他們的活動範圍也更大。

踐行「減少型」環保生活方式的人,雖然會在生活品質上做出局部減損與妥協,但並非意味著他們不追求生活品質,相反,他們可能是更靈敏的一群人,他們會本能地留意一切符合其生活哲學的技術進步,環保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生活品質的體驗,清心寡欲更像是生活哲學和美學。


在目前我國的消費環境和生產環境下看,強制大規模推廣無利有害;滿足小部分較高收入人群的小規模、有規範性廢物處理的生產是可以起到一部分保護環境的作用的。


有機食品出現的初衷就是環境友好。最初有機食品概念也是環保部門引入的而不是農業部


我只從整體上考慮問題。想像一下要是把現有的非有機的生產方式替換成有機的要多佔用多少土地和資源,你還覺得有機農業環保嗎?


目前各種有機食品,非轉基因食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各種食品認證也非常多,很多中國消費者會在進口超市或網上購買德國進口食品,卻對食品外包裝上的很多認證標識不甚了解。面對各種各樣的認證標識,應該如何選擇與辨別幾乎成了每個購買德國進口食品的消費者的共同疑問。去過歐洲的人都知道,歐盟的食品安全標準非常嚴格,而德國又是歐洲最嚴謹的國家。走在德國各大超市裡,你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食品外包裝上,例如蔬菜、水果、海鮮、飲品等都會印有不同認證機構的標識。儘管這種經過認證的食品價格比普通食品高出一倍多,但深受德國當地消費者的青睞,因為他們覺得食用這樣的產品更加的安全放心。以下是我了解的德國最權威、最嚴格的幾種認證標識,可以帶大家參考一下:

1、非轉基因綠色食品標識

上面是德國REWE超市中售賣的雞蛋。外包裝上清晰地印有德國非轉基因綠色食品認證標識,以標明動物本身是非轉基因繁殖且在動物飼養過程中未使用含有轉基因物質或轉基因衍生物的飼料進行飼養。德國消費者非常崇尚綠色食品,對轉基因產品非常保守,一直持懷疑和抵觸的態度,寧願多花點錢買綠色食品,也不願意購買價格相對低廉的轉基因產品。根據德國的相關法律規定,標有非轉基因綠色食品標識需要符合歐盟的相關法律,即EGGenTDurchfG法律,並經過相關授權認證機構進行一系列嚴格的審批、檢測和實地考察等程序。非轉基因認證和有機食品認證都是德國具有權威性的認證,但很多消費者會把二者混為一談。有機農畜業生產中不允許使用任何化學物質,但並不代表產品本身(尤其是畜產品)是非轉基因繁殖(即轉基因物種),因此越來越多的商品包括肉類、蛋類、牛奶等飲品,即使獲得了有機認證但還是要申請非轉基因認證。 

2、德國天然牧場認證

奶製品是德國監管最嚴格的食品之一。雖然德國是乳製品加工和消費的大國,但牛奶品牌想要獲得德國「Bee
Friendly」的天然牧場認證是非常有難度的。獲得這種認證有兩個大的前提:1、必須已經獲得德國非轉基因綠色食品的認證2、所有的奶源牧場必須在德國自然保護區內。這個認證代表了奶源牧場中的奶牛是在天然的環境中成長,每個牧場都是有益於野生蜜蜂生存的天然牧場,不使用任何有害自然的化學物質和人工合成物質。德國sternenfair的所有奶源牧場均通過並獲得了天然牧場認證。

3、德國有機認證(BIO), 德國唯一官方有機認證標識。

左側是我從德國超市購買的新鮮蘑菇,獲得了德國有機認證。這種認證代表了原料成分來自有機農業。德國的有機農業主要在20世紀60~70年代開始興起,為了緩解由於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造成對農業環境嚴重污染的局面,德國開始倡導發展有機農業,採取了農地休耕,減少化肥和農藥施用量,提高農產品質量,保護生態環境等措施。常規農業轉為有機農業生產,必須經歷2-3年的過渡期,過渡期間及以後生產中不能使用任何化學肥料及藥品。農戶從事有機農業的一切活動,必須有詳細記錄,再由認定機構的檢查員審查認可。

4、歐盟有機認證

德國很多食品外包裝上都會印有歐盟有機認證,這是世界上具有代表性及權威性的有機農業認證機構,目前為全世界80多個國家提供獨立、嚴格和高效的有機審查、檢測與認證的服務。只有同時滿足以下3個條件1.食品中至少95%的含量是有機的2.生產中嚴禁使用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3.必須尊重自然的系統和循環,才有可能獲得歐盟有機認證。

5、德國Bioland有機認證

Bioland(碧歐蘭德),全稱「Bioland(碧歐蘭德)有機生物農業組織」,1971年設立,是德國最大的有機種植者協會,也是國際上公認權威的有機認證機構之一,要求產品原材料必須來自德國,是現代有機農業發展倡導者、踐行者和有機標準的標杆。

帶大家了解了以上幾個德國具有代表性的認證標識,現在是不是對德國進口食品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呢,現在市面上的德國進口食品不計其數,其品質卻參差不齊。因此具體選擇哪一款進口食品就需要消費者擦亮眼睛,辨別食品外包裝上是否清晰地印有德國具有權威性的非轉基因、天然牧場等認證標識。以上是我給消費者的一些建議,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絕對對環境有利。就農作物來說,國內耕地目前鹽鹼化嚴重,耕地面積越來越少,主要原因就是以為大量使用各種化學農藥和肥料用來提高產量,導致惡性循環。土壤質量越來越差,產量越來越低,就又需要用更多的化肥。有機農作物的要求是在種植過程中不能使用任何有化學成分的農藥或肥料。國內的有機農場認證其中一點就是要耕地需要有3年的轉換期,從普通耕地轉換成有機耕地,讓土壤中的化學成分自然分解掉,當然成本也是非常高的了。不使用化肥和農藥的農作物產量肯定沒有普通農作物高,再加上維護和種植的成本高,價格也就貴,但是換來的是食品衛生和安全。


毋庸置疑,農場如果不使用農藥的話,自然對環境有利。同樣,有機耕種的其他方面,如在同一塊田地上輪番換種不同作物,並讓土地階段性地休養生息等,也有利於保護環境。

有機食品確實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的,所以對保護環境絕對有非常大的好處,所以選擇有機食品絕對沒錯的,只要不被騙。


推薦閱讀:

人可以喝寵物羊奶嗎?
添加劑,防腐劑,色素有什麼區別嗎?
爲什麽我的買的沃爾瑪帶皮花生,水煮後,水都變紅色了?是不是被染色了,水泡洗的時候也會使水變紅。
檳榔是一級致癌物也能成癮,為何不禁止銷售?
吃烤魚,發現頭部有一坨放射狀帶鉤子的條狀物體,是寄生蟲嗎?

TAG:環境 | 有機食品 | 食品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