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zzfeed 和 VICE 等媒體推行的「原生廣告」有什麼值得借鑒之處?

「原生廣告」是媒體為品牌定製的一種媒介形式,讓廣告成為內容的一部分。Buzzfeed 和 VICE 這幾年經營這種廣告都獲得了極大成功。如今國內的新媒體都在嚷嚷著學 Buzzfeed 和 VICE,結合國內的廣告業現狀,哪些是學得來的,哪些是學不來的?


自己提的問題,看完大家的回答,發現想的角度還不太一樣,因為職業習慣的關係,我想的主要是媒體應該怎麼做,我舉的兩個例子,也是媒體自有部門來生產廣告,而非廣告商或第三方提供,那我自己也答一下。

VICE 和 Buzzfeed 的原生廣告最大的特點就是,跟他們的內容氣質非常一致。我覺得這是國內媒體最該借鑒之處,也是最難借鑒之處。

VICE 其實確切地說,更多做的是贊助廣告,比較顯眼的是跟英特爾合作的 The Creators Project,是合作,而非廣告,因為內容主要是科技及藝術項目,跟英特爾無關。內容很酷炫,真心推薦。原生廣告有一個今年比較惹眼的本土例子,「VICE 中國」為 ZUCZUG 拍攝的「理髮店」系列照片和視頻,非常「VICE 中國」,雖然跟他們的母版比,「VICE 中國」一貫都顯得有點沒譜。

Buzzfeed 的原生廣告我認為比他們的常規內容還好看那麼一點點,有時候會專門上去撿帶 Promoted 標誌的看(最近歸入 Partner 了,標註為 Buzzfeed Promotion),可能因為我不是他們的典型用戶,從內容角度,覺得 Buzzfeed 上的東西真心太扯,但看廣告做得那麼扯還是很開心的。

在中國,媒體想要教育客戶適應他們的玩兒法……相當難。

客戶想要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一輛 XXXX 啊,它又能上刀山又能下火海定睛一看裡面還坐著一家人帶著只金毛每個人的臉上都笑開顏啊……還有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啊,逮著一頭牛哎我手裡還恰好有個玻璃杯擠出奶就直接喝啊……只要一看見 XXXX 你就情不自禁地一邊 Rap 一邊軋起舞來啊……我家 XXXX 高端大氣上檔次亮瞎你的鋁鈦合金狗眼啊……我隨便黑的,意會,不要對號入座。

所以為了拿到錢,媒體原本說好的以自己的生產方式為品牌定製的廣告,最終也很可能變成一場,跪舔。

我理解 @Lawrence Li 同學的諷刺,不能光看見別人吃著肉了就叫好,然後只想著我怎麼也能吃到肉。做原生廣告,關鍵在於誰來做規矩,誰來建標準,做什麼規矩,建什麼標準。這要媒體和客戶相互教育。而不是付錢的人教育拿錢的人(中國的品牌真的太厲害了,教育得大黃蜂都喝舒化奶了)。

一句話就是媒體把持住自己吧。當然首先你得有心做好內容,其次你知道怎麼把廣告也做成好內容,最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屬於你的錢……算了。


謝@Vas Brandon 邀

好冷門的問題。

廣告營銷界有個毛病,喜歡發明新概念,

包裝得花樣翻新一套一套的,卻往往不過是新瓶裝舊酒。

讓我們撕開什麼用戶語境、形式原生、內容化、用戶導向這些裝逼包裝,去掉buzzfeed、Sponsored Stories、promoted tweets這些國人不甚了解的洋玩意兒……

說說人話。

原生廣告,說白了就是把廣告做得讓人願意看,

這是百年來無數廣告人最古老的追求,絕不是什麼新發明新理念。

採用的手法也不新鮮,就是把廣告偽裝成環境色

比如說在微博上把廣告寫成段子,在微信上把廣告燉成雞湯,在垂直門戶上把廣告寫成軟文,在百度上把廣告搞成百度知道、百度百科……

然後讓用戶自願去傳播

這新鮮么?除了硬廣,所有的網路營銷都是這麼乾的

道理肯定沒錯,但知易行難

形式原生很容易,內容原生很難

打個比方,你要把廣告用微博形式發出來,給錢讓媒體和自媒體幫忙推廣,這很容易

但要讓你的廣告微博被用戶喜聞樂見,樂於傳播,這才是難點

如果做不到後者,價值僅限於增加了新的媒體觸點,不過是換了件馬甲的硬廣,

「融入用戶語境,用戶主動傳播」都成為不切實際的YY

而所謂「原生廣告」就只剩下個噱頭

所以,所謂原生廣告非常仰賴於內容的質量,

並不能成為一種易於複製的模式

而是一種對廣告內容創意的要求

讓人願意接受廣告,還有一條路,

就是給他看他感興趣的廣告

消費者並不討厭廣告,只是討厭與自己無關的廣告

如果你正準備學習慢跑又怕傷膝蓋,NB的全掌避震專業慢跑鞋廣告應該會讓你很感興趣

如果你正計劃十一休假行程,相信航空公司的機票打折信息會吸引你的目光

所以,讓合適的消費者在合適的時間看到合適的廣告,哪怕是硬得不能再硬的產品廣告

遠比把一個廣告偽裝成不像廣告更有價值

但這件事必須得基於真正的大數據(拿大數據忽悠人的實在太多,其實目前國內只有BAT有)

這個時候,廣告有沒有原生的形態已經不重要了

假如我要買慢跑鞋,而作為一個潛在消費者被鎖定,被推送NB的慢跑鞋廣告

我看到廣告信息是在跑步論壇上,還是在百度搜索中,或者在視頻網站看高胖子吹牛時……廣告信息本身是軟文、還是李宗盛演的品牌視頻、還是一條文字鏈……都已經是次要的

依託大數據實現的超精準廣告投放,這是未來原生廣告的必然歸宿

——如果這還算「原生廣告」的話


謝 @Vas Brandon邀請。我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但是自己知道的不多。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不管是BuzzFeed還是VICE,目前來說,他們的「原生廣告」的模式都是基於大數據以及我們在社區文化中感知到的信息,然後通過內容訂製和精準投放以及產品細分相結合的營銷。在投放廣告的過程中,二者都更為看重人際傳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對於營銷產品的力量。

在目前中國的營銷環境里,我們很容易把「原生廣告」(Native Advertising )理解為「軟文」(advertorial)。

他們的確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說文章都含有強烈的商業目的、文章的內容都一定程度上為商家服務,二者都通過在社交媒體上的廣泛傳播獲得收益,等等。

但二者的不同才是我們需要思考和借鑒的。

先不著急辨別二者,來看一下「原生廣告」的發展空間所在。

Nielsen 2012社交媒體報告出爐,我們可以看出不僅美國,全球的用戶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遊戲機、智能TV的時間一直在增加,美國用PC登陸互聯網的用戶減少4%,使用移動Web訪問的用戶上升了82%, 使用移動App訪問的上升了85%。

2012年訪問時間總體上升了21%,每個月上升到520分鐘,不過其中17%的時間花在了Fcebook上。(見下圖)

關於各品牌和廣告商發布在社交媒體上的廣告,尼爾森在一年半前的調查結果是1/3的用戶選擇忽視,超過1/4的用戶喜歡看朋友分享的廣告信息。個人認為,隨著社交需求的旺盛,樂於分享友人廣告信息的數字已經大於1/4的統計。

然而事實又證明,女性和年輕群體是社交傳媒(social media)革命的真正驅動力。

可以說,BF和VICE都準確地把握了以上信息,並且通過這些信息創造了一個合適的「語境」(context)。

從最簡單的頁面來看看。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sex?

How The Dogs Of Instagram Spent Their Summer?

流浪者VS凱爾特人

.......

所以,不用多說了,拿出白紙,寫上我們需要從BF或者VICE的原生廣告里需要借鑒的:

1、為你的目標用戶創造一個從興趣愛好口味出發的便於在人際中傳播的並容易博得得他們關注「語境」

解釋一下:

  • 從興趣愛好的角度出發:也就是說,在定製「原生」廣告的過程中,要考慮到接收你廣告的人群。基於BF這種人際傳播特性,可以想見,假如A分享了某一篇文章,那麼以他為圓心再要把這篇文章進行擴散的話,類似的興趣愛好者分享的可能性更大,理由更充足。當然,這病是要完全忽視掉年齡、性別等其他因素,而是強調一個主次關係。年齡、性別的分類,是有利於信息的快速獲取的。

  • 便於在人際中傳播的:第一次登陸BF的時候,BF就會彈出頁面大字詢問你:是否要用Facebook賬號登陸?下面再寫一行小字,或者你也可以用比較陳舊的方式登陸。從語言措辭上,顯而易見,BF非常注重用戶的社交屬性,對於他們而言,每一則新聞、每一篇文章,都是可以投放「原生廣告」的,而如果要達到他們想要的效果,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標題」。儘管我個人是很不喜歡「標題黨」的,但是對於不得不說,在傳播過程中,一個好的標題勝過千言萬語,與之工整對應的「好」(不一定真的有價值,但是有可讀性)的內容將加速這種傳播。

  • 容易博得目標用戶的關註:如果目標用戶以年輕群體和女性群體為主的話,那麼就應該多選送一些知識性的、生活化的、娛樂性的內容。現在,BuzzFeed的專屬內容管理系統已成為BuzzFeed的核心競爭力。BuzzFeed不斷對這套系統進行重新設計、管理和升級,以鼓勵讀者在社交網路進行分享的行為。通過BuzzFeed的分析工具,斯托佩拉和BuzzFeed的早期員工已經把該網站與時下流行的內容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僅僅從BF和VICE的頁面來看,還可以獲得一些別的信息,比如說,整個頁面上幾乎沒有任何橫幅廣告,以至於頁面看上去整潔美觀。曾經就有人提出過,BF在做「原生廣告」的同時,其實可以不放棄貼面廣告,因為貼面廣告也同樣可以獲得一定的利潤,他們認為這樣做會贏得更多的收益。

其實未必。談到這裡,又不得不提一個詞語:體驗。

很多時候,用戶使用一個產品,尤其當它不是必需品的時候,「體驗」的重要性就變得格外突出。完全無貼面廣告的帶來的體驗是審美上的:乾淨。

在硬廣泛濫的互聯網時代,「乾淨」的頁面悄然變成了一種「競爭力」。

所以,我們可以從BF或者VICE的原生廣告里需要借鑒到:

2、閱讀頁面設計需要舒適和美觀,去為你的用戶提供潔凈的空氣

很多人要開始不滿了,說「原生廣告」是「欺騙」。但是事實上,BF上面從來都會直接告訴用戶:這是由XX贊助的廣告。

其實別說對「原生廣告」了,早在很久以前,人們對於「廣告」就存在著諸多質疑和批判。

溯源起來,最早在理論上對廣告做出批評的是法蘭克福學派。他們認為廣告總是力圖控制商品的文化意義,西奧多·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中說,「廣告與文化工業已經在技術和經濟上融為一體了。到處都是同樣的廣告,到處都是機械地宣傳同樣的文化工業產品,培養著一批又一批的單向度消費者。」

若單從法蘭克福學派的這番批評來看,「原生廣告」反倒是比傳統「廣告」進步了,它的傳播過程不再是單向的,短線條的,而是逐漸在進行一種網狀的、互動式的轉變,比如說通過讓人們分享空中美景的圖片,來為航空公司進行宣傳,這樣的做法,事實上拉近了人們和廣告的距離,有了參與感。

廣告用最經濟、快速的方式,去執行其他營銷方式無法完成的任務:幫助企業建立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

——丁俊傑(國家廣告研究院院長)

國內的橫幅廣告、貼面廣告,甚至包括一些視頻廣告,他們目前起到的作用更多是幫助企業建立知名度。而至於美譽度和忠誠度的建立,在廣告上總是表現得比較疲乏。

「原生廣告」在這一點上有不小的推進。

但是這一點若是要借鑒過來,難度並不小。這個難度是關於廣告內容創作上的:如何在不損害用戶體驗的情況下把廣告融入其中?

這個問題的答案,你去問馮小剛。

他的植入式廣告(Product Placement)的概念,在我看來,是比「軟文」更接近於「原生廣告」的內含的。軟文往往並不告訴讀者「高亮:此處為廣告」,或多或少含有欺騙成分,但是「原生廣告」往往會標明。儘管這一點依然存在爭議。我們不去說它。

說道植入,不妨稍微了解一下「植入」的歷史。揀影視作品中的植入來說。

1980年的《摸頭對捕頭》(The Formula)中,馬龍·白蘭度給喬治·斯格特遞了一塊Milk Duds牌的糖果,後來,該糖果銷售得到明顯增長。1982年的《外星人》(E.T.:The Extra-Terrestrial)中,亨利·托馬斯給ET一塊Reese"s Pieces巧克力糖,該牌子當年多賣了65%。1983年的《乖仔也瘋狂》中,湯姆·克魯斯戴起雷朋的太陽眼鏡,結果這款太陽眼鏡立馬脫銷,到次年還是多賣50%。

這說明,恰到好處的「植入」(原生),會比生硬的宣傳,更加有力地建立美譽度和忠誠度。

呵呵呵呵,你肯定要問我,什麼叫「恰、到、好、處、」呢。這幾個聽起來真的像廢話似的。

其實很簡單的,一句話:

3、把廣告徹底融入產品,有機結合,以至於無法分割。

隨便舉個栗子,當年中國有部電影叫《命運呼叫轉移》,故事從一部手機展開來。事實上,那就是一個中國移動做的廣告。量身定製!= = 當然,我覺得那個廣告做得不夠好,但是要拿它來說明「有機結合」還是ok的,因為那部電影如果離開了「中移動」,劇情確實無法進展。

理論上說,現代生活人們的需求旺盛,不少原生廣告其實也是順水推舟,反正不管什麼娛樂產品,都是要「接地氣」,要與人們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的不是嘛。

說到這裡,又冒出來一個問題:是不是說,BF他們這樣的產品,都是碎片化的,一篇文章一個廣告,然後就完事了呢?

也就是說BF模式的持續性究竟怎麼樣呢?

目前來說,對於他們的廣告商來說,其各自的廣告的確還是相對零散的,由於無法長期重複投放,所以缺乏一個長效的機制。也因為他們的發展非常迅速,很多事情都還在斟酌和思考中,這些事情的解決也許已經有了方案。但是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三個方面是可以切入的:

  • 「免費」。
  • 「遊戲」。
  • 「美劇」。

講一個案例,在美國,有一個披薩店叫做「flying pie」,這家店很火,原因是他們的店有一個規定:每周會選擇一個名字公布到他們的網站上,然後邀請叫這個名字的人在他們的店不忙的時候來他們的店裡免費做一個披薩。做完披薩之後,店員會和製作披薩的人做有趣的動作進行合影,然後把定時把這些照片放到他們的網站上。然後讓製作披薩的人寫一個名字,店員由此決定下一周披薩製作者的名字,並公布到網路上。長此以往,這家店聲名遠揚,生意變得非常紅火。

我認為,「flying pie」採取的方式是融合了「免費」、「遊戲」、「美劇」這三種成分的。用營銷中的說法是,他們採取了「兩段式的、強迫的口碑營銷」。

第一段:由人際關係中的朋友告訴你,你的名字出現在披薩店的網站上,你因為朋友介紹和被其趣味性吸引,來到店內。

第二段:為了回饋店主,你給店主提供一個朋友的名字,使得店主人的得到了營銷機製得以持續。二次傳播得以繼續。

若把這個機制放到BF上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打個比方,某一天,我們決定採取「flying pie」這家店的做法,於是,在網站上發出公告:為了回饋顧客,凡是投放了「原生廣告」的商家必須為網站的用戶提供一定數量的免費商品,這些商品被隱藏在頁面內品牌的超鏈接中,有一些超鏈接點擊進去看到的是該品牌的品牌介紹,有一些點進去則可以獲得免費的商品(完全免費,一定要包郵 = =!!!),但是沒有人知道哪些鏈接下有商品,哪些沒有。這時候,我投放了一個文具的廣告。某位美麗的姑娘無意中點擊了一下我們的鏈接並且無意中得到了免費的產品。我們將產品貼心地送給她之後,可以要求她曬照片到BF的某一個為此專門設置的版塊里。在這個版塊里,人們可以積分。也就是說,你要是連續中了十次五次的,又可以再度收穫獎品。這時候,獎品由網站提供。或者網站還可以在該版塊內設定「最佳人氣獎」,這個獎的獲得基本上靠PO照片和發言。

.......

一時半會又寫不完了..... 有空再寫 T^T


原生廣告不完全是軟文。比如某果汁產品植入某農場遊戲,玩家通過種菜生產果汁獲得遊戲金幣。這毫無疑問是原生廣告的一種形式,但這能叫做軟文嗎?

原生廣告種類繁多,文章、視頻欄目中有意識的推薦、電影或遊戲中的品牌植入,都叫原生廣告。事實上原生廣告這個翻譯不大好,我更願意叫它「內容關聯廣告」,即依附於媒體原有內容的品牌推廣傳播行為。

其實也可以用兩個字形容:私貨

更多的是媒體自有部門生產的原生廣告——那是當然。事實上原生廣告存在已久,根本不像是廣告行業提出的概念,而更像是媒體為自己包裝出來的盈利說辭。新瓶裝舊酒,對廣告本身缺乏實際意義。


深夜到家,回來第一件事兒就是看看這個問題是否有更有趣的答案出現:)

下面說說我的:

在我說之前請聽我隨便起的一個網路文章的標題:

「7款與Qphone配套完美無瑕的手機貼膜後蓋套裝,第六個簡直神作「

請根據自己的感覺猜猜哪裡是廣告,哪裡是軟文?

本人不是廣告專業的,所以直到今日刷出這個問題才知道我一直關注的「東西」原來是有大名的。

我一直管這個東西叫做「甜筒新聞」,這是我在做網站內容改版的時候給她起的一個名字。其中的道理很形象:

大家都很喜歡吃甜筒,在享受甜筒的同時,下面的脆皮也在不經意間吃掉了。

甜筒上面的冰淇淋,就是用戶喜歡看到的內容,而脆皮就是我們的廣告,顯然在用戶「消費」或者自願分享的同時,那些由麵粉、粗糧做成的用來承載冰淇淋的脆皮,也被順勢消費了。

原生廣告,本身是一件值得討論的內容,而BUZZFEED的原生廣告則顯得更有意思。

VICE由於看的太稀少我不做定論, The Creators Project我認為這並不能算作是INTEL的原生廣告,因為如果這個也算的話,紅牛豈不是在與極限運動上有著更優秀的廣告合作案例了么?

說回,好玩的,萌萌的,BUZZFEED。

看buzzfeed的排行榜和動物版簡直精神鴉片停不下來。但是在看的過程中作為一個內容產出者來說我也在暗自嫉妒,為啥人家的東西就這麼受歡迎?

後來我慢慢總結出道理了,一個毫不靠渠道推薦或是搜索引擎的網站,完完全全是在通過超有吸引力(至少是標題)的內容在吸引著讀者用戶。而對於用戶來說大部分內容的吸引點就在於,我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會對我乃至我的周遭生活有所改善。

這種改善來源於:1.自己受用;2.周遭受用;3.自己的談資

那這都是些什麼內容呢,

1.14 Things That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When You』re Left-Handed (搞懂左撇子 左撇子黨必看)

2.10 Teachers That Are Way Worse Than Yours (十種不如你的老師,趕緊看看是不是已經中槍)

3.Sanrio Reveals That Hello Kitty Is NOT ACTUALLY A CAT ( Hello Kitty 被證實不是貓,趕緊跟你的小夥伴崔牛逼去吧!)

看完這些內容無非回答道三種效果, 1.中中中!都中! 2.漲姿勢了 3.我草?

然後就是無窮無盡的分享........

根據BF這樣的特質,他的原生廣告就很容易揉入到其中,我觀察了好一陣子發現這個和軟文可能會存在的一些細微差別:

軟文,多數情況下要麼開頭釣魚說一個事情,後面在最後讓想表達的廣告內容軟著陸,最後落在產品的推廣上。典型的例子如下:

孩子成績落後於其他同學應如何提高? 孩子對學習的興趣究竟要怎樣激發? 教輔讀物玲琅滿目到底哪本最可靠? 學校老濕良莠不齊對孩子有何影響? 校外輔導班魚龍混雜家長又該如何選擇?--------周大夫無痛人流,從根源上免除您的煩惱

再有就是另一種,就是用廣告中的產品和業界大牛的比。

「(前面超級信服的業界評論bla bla bla )像國內外如《美國末日》、《看門狗》,國內如《古劍奇譚1》、《老喬學雷鋒》這樣的良心作品,很少有機會在遊戲品牌上面實現變現……「

我認為原生廣告,或者我嘴裡的甜筒新聞,會是這樣。

他以一種可消費的內容形勢呈現,廣告中的產品是這個新聞、故事或者事件的承載介質。他提供了內容做展示的舞台,當然在二次創作的時候,他就會成為一個為了保持內容病毒性的限制,達到了悄無聲息傳播的目的。

舉例:《instagram上十張最贊的飛機窗外風景》

在這其中,投廣告的並不是instagram,並不是哪些不知名的漂亮小島,而是阿聯酋航空。文章照片中的很多地方都給航空公司做了露出,但這絲毫不影響用戶查看好照片的閱讀動機。甚至,在有些人不服來戰的時候,仍然會選擇乘坐阿聯酋航空公司飛機上的圖片進行傳播和二次創作。

為什麼說個風景就是阿聯酋花的錢呢?我想這是根據廣告主的特質來進行訂製的。阿聯酋的航向就有這種獨特性,如果他們的午餐更好,那我想標題就是《9歲男孩最期待飛機上提供的5種食物》然後圖裡放一個僅有阿聯酋航空公司才會提供的金沙巧克力。

顯然,在這篇文章之後,他們和阿聯酋航空公司的合作並沒有間斷的,隔三差五就會作一篇這樣的內容。我想這些就是他們的原生廣告,並以此創作拿到對方的費用養活了自己。

這就是我的心得體會,現在回過頭看最開始的問題:

「7款與Qphone配套完美無瑕的手機貼膜後蓋套裝,第六個簡直神作「中,

顯然,第六個手機殼的品牌是軟廣,Qphone是做了原生廣告。

不過能做原生廣告是有條件的,當企業足夠大,或者僅將廣告視為鞏固用戶心智的話,是可以產生原生廣告的。若產品本身認知度就低,那就不如做份刊例 ,讓他們要位置出錢做硬廣。

當然我也有一個問題,如果按照原生廣告尤其是BUZZFEED的原生廣告方式進行的話,該怎麼和那些習慣硬廣和刊例模式的廣告主改變思路願意將廣告投放到文章當中呢?


原生廣告就是軟文、傳統媒體的銷售最會玩了。所以應該向傳統媒體的銷售學習。

Buzzfeed 和 VICE 是給小朋友看的啊。國內說要學他們的可都是大人、這是主要區別。比如單向街之前做的那個藝術電影彈幕、多麼成人的內容。


謝邀。

這個問題我一直在關心,並且在研究,所以我今天會詳細解答這個問題。

沒想到不到兩小時這個回答就被摺疊了。好吧,看來是非得及時說不可。原生廣告的一些內容,我給了如下鏈接。

原生廣告是未來

我要說的是,原生廣告現在內容的比重越占越大,已經不一定是廣告屬性優先了。最好的例子:耐克2014年世界盃宣傳動畫《終極對決,搏上一切》

Nike2014世界盃專題廣告片:終極對決,搏上一切!(中文字幕)

這是廣告嗎?是。從頭到尾都是耐克的球星和產品,但是內容屬性決定了它是一部耐看的動畫短片。就像《原生廣告是未來》裡面說到的:

它們存在於內容信息流中,如果做得好的話,它們還會因為這樣的品牌內容形式——推廣的視頻、被贊助的內容、相關的優惠券及受贊助的文章發表,而為網站的用戶體驗帶來新的價值。

至於「在微博上把廣告寫成段子,在微信上把廣告燉成雞湯,在垂直門戶上把廣告寫成軟文,在百度上把廣告搞成百度知道、百度百科」,嚴肅一點說,這不叫原生廣告。

原生廣告的內容是有價值的,內容本身的閱讀價值只是一個承載體,更重要的是內容符合「商業廣告」的特徵:滿足商品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之間傳遞信息的需要。

特別是在西方廣告學的角度來看,廣告是「付費的」、「大眾傳播」、「傳遞情報」、「改變受眾態度」、「誘消費」。

依然以耐克2014年世界盃宣傳動畫《終極對決,搏上一切》為例子。

裡面說到的內容是什麼?

球星的生涯和經歷、足球比賽、足球、球衣、球襪、球鞋。

有段子嗎?

有。內馬爾閃電過人的段子借鑒了電影《X-Man逆轉未來》中快銀的戲份。

有抖機靈嗎?

有。C羅在櫥窗當模特被扛走的橋段。

有雞湯嗎?

有。小處,羅納爾多說了「克隆人只是把足球當工作,而你們把它當遊戲」;大處,整個故事都是雞湯。

有軟文嗎?

有。最新的MAGISTA ONDA、MERCURIAL VICTORY V、HYPERVENOM PHELON、TIEMPO LEGEND V球鞋,穿在腳上能怎樣踢球;各國家隊球衣、俱樂部球衣,穿在身上多麼洋氣;這些都是軟文的內容。

甚至還有巴西里約熱內盧的風景,也可以說是旅行社的軟文(別是國旅就行了)。

有百度百科和百度知道嗎?

有。最新的球鞋是誰代言的,耐克贊助了哪幾位球星(包括退役的羅納爾多),贊助了哪幾支國家隊,哪幾個歐洲頂級俱樂部,都屬於常識性介紹。

但是為什麼它是原生廣告呢?

1.它告訴了你耐克是體育用品公司。

2.它告訴了你足球比賽、足球、球衣、球襪、球鞋的用途。

3.它告訴了你穿上10號巴西隊戰袍之後你像內馬爾,穿上巴薩8號戰袍之後像小白。

4.它告訴了你這些球星都喜歡用怎樣的動作踢球,習慣的過人方式是什麼。

5.它甚至告訴了你去巴西里約熱內盧要去遊覽聖耶穌山。

這些是這部廣告片傳遞的商品價值信息,或者說價值情報。

它的閱讀價值在哪裡呢?

1.它用(耐克認為)生動的方式講了3個勵志故事:自古英才出寒門;困難面前人人平等,跌倒了就要爬起來;愛拼才會贏。(長段子都難以看出中心思想的寫手好好學學吧)

2.它有精美的CG特效,不糊弄人。(賣弄奇技淫巧的創意師們,好好打打基礎)

3.巴西等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不糊弄人。(意淫各種細節合理性的側滑門,請用好度娘和谷歌)

4.它告訴每個潛在用戶:物盡其用。

別的不敢說,國內的新媒體,能夠明白內容就是廣告的還不多呢,要做到「讓廣告成為內容的一部分」的人,就更是鳳毛麟角了。

最簡單的,一篇新品新聞,能把參數寫準確,詳略得當,對比鮮明,圖文並茂,我覺得就算是一次原生廣告的嘗試了。可惜的是,偏偏就有那麼一些網站,還要在「51點對焦」後面加上「連頭髮稍都美哭了」的語句。——套用一句強詞奪理的名言:「頭髮稍能證明嗎?」

複雜點兒的,一個視頻評測,優缺點說清楚,有理有據有節,音效畫質俱佳,結論有說服力,我也覺得算是一次嘗試,可是有人最後偏偏要來一句「不要太任性」——拜託,先做到有理有據有節有說服力吧。

頂級的,國內也不是沒有,把商業廣告拍成約炮大片,但那出現在1998年,不是現在。

1998年世界盃期間,「XX純生啤酒」的廣告,5個元素,一句廣告詞。

5個元素:酒吧、複雜而曖昧的氣氛、獨自一人的男主角、含×待×的女主角、女方對男方的觸碰和微笑(至今覺得那女主角的微笑果然是出淤泥而全染,濯清漣而最妖)。

一句廣告詞:「生活當中,有些東西是越純、越真、越好。」

傳遞的信息很明確嘛——酒是色媒人。多簡單!


競爭的結果


謝 @Vas Brandon 邀請。要不是您邀請,我都不知道又有兩個玩意兒火了。

認真學習了各位答主的論述,又百度了很多東西,最後的感受是,沒有事實在在地接觸,確實評論不出來個啥。

我不是媒體人,從來沒有研究過媒體和廣告。就一個普通老百姓而言,我覺得現在推動我國廣告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就是廣告越來越無孔不入地秀存在感與勞苦大眾日漸枯竭的忍耐力之間的矛盾。說白了,就是廣告要做得讓人接受。

我個人很喜歡看馮小剛的電影,裡邊很多段子、鏡頭,都是讓人舒服的植入廣告。可是這些年植入廣告有用爛了的趨勢,搞得看啥都覺得是看廣告。老實說,自打看過變形金剛里的王先生銷魂地吮吸舒化奶的吸管(那哥們舌頭真是靈活啊),我就再也無法直視伊利的任何一款產品了。同時我覺得邁克爾貝很可惡,差評!插了那麼多廣告居然電影票還那麼貴!

當然啦,我對新的廣告形式的出現不置可否,對於我來說,廣告換張臉見我,我可能會覺得很新鮮,可它終究是廣告,不是我所關注的內容。作為一個消費者,我看一個產品廣告越多,我就越覺得這個產品價格虛高。

至於國內的廣告現狀,我覺得能多學學西方也是好的。提高技巧,或者包裝得賞心悅目一點,就算被強姦,心裡大概也會好受一點。


高票答案說的都不錯,特別是題主自己回答的原生廣告普遍和內容製造者本身的氣質相同。因為影響廣告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廣告投放的場合和受眾群體,比如A場合B場合的原生廣告都足夠精彩,但A場合廣告交換到B場合可能就不靈了,因為AB受眾群體不同。
目前紐約時報的原生廣告團隊就源自於自己的內容團隊,他們拍攝出來的原生廣告除了具備好看易被接受外的一個重要優勢,就是他們懂得紐約時報受眾的品位,知道他們想看什麼能夠接受怎樣的內容。如果生生把這個團隊嫁接給VICE,估計就不靈了。。。有點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意思


推薦閱讀:

有哪些腦洞大開的跨界營銷案例?
不考慮宣傳與廣告,從口感味道出發,江小白到底怎麼樣?
如何評價 2018 年開始,MIUI 逐步移除「廣告關閉開關」並添加廣告的行為?
眾位廣告文案大神是怎麼寫出牛逼的slogan的呢?
如何在《星球大戰:原力覺醒》裡面植入中國公司廣告,比如什麼蒙牛牛奶、BYD汽車?

TAG:媒體 | 廣告 | 盈利模式 | 原生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