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心傳》?

剛剛看完,覺得這期的主題比腳步更加清晰,敘事也很有條理,各種技巧的極致展現很意猶未盡。而且這次有溫馨的廣告提示!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只說這一集~


12點開始看真是折磨(就是想等超清嘛。。。)

這一集說實話不像第一集那麼打動我,但是最後10分鐘還是讓我眼角划過一滴淚

我更喜歡深刻點的 ╮ ( ╯ _ ╰ ) ╭

這一集名字叫 心傳 每一個人物的身邊都有一個人用心傳授技藝給他們。

挂面:

長輩最在意的莫過於給孩子留下點什麼,物質是有限的,手藝是自己的。

老去的一代掛挂面為了生存,但年輕人的思維卻變了。

我們會覺得我可以干其他我喜歡的事情啊!我為什麼要學這麼LOW的技能?

導演已經在裡面回答了我們:

就像那些動人的故事,聽過千遍也不厭煩。

就如那些美味的菜肴,吃過萬遍也會思戀。

老人往往不是讓子孫們學習如何學會以年輕人看來腐朽的一套東西。

而老人所望:希望子孫能繼承中國幾千年文化中最精髓的技藝:勤勞,堅韌,隱忍。

蘇式糕點:

從這一部分看得出,這一季的中心遠離舌尖偏向中國。

師徒關係與血緣關係一樣在美味的傳承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師徒中,有的就是嚴厲的教學,與刻苦的訓練。阿苗的師傅在每一個細節上精益求精,為的就是有人能將自己的技藝傳承下去。

說點題外話:為什麼選擇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孩,阿苗作為主角?在一開始的自述中:

像他們說的,女孩子嘛,不用那麼努力,然後找一個好點的婆家嫁了,我覺得還是自己掙的錢用的比較踏實。

這句話的語氣,沒有抱怨,沒有憤世嫉俗。有的只是對夢想的堅持,對自己人生的詮釋!!

在中國,男尊女卑的情況還是存在,女人為了家庭,為了孩子放棄了自己的夢想。而卻失去了自己去贏得人生價值的機會。

潮汕小吃:

2000多年前的生蚝傳承下來,在一家100年的老店裡面繼續傳承。

這一部分,重點在於改變。

高速發展的中國人們對新事物的追逐更加急迫。是堅守傳統?還是做出改變?

阿哲給了我們答案。

第一次改變:從一個大學生畢業,回到老家。開始第一次洗盤子,到廚藝增長。

第二次改變:改變了幾千年的耗烙固定做法,又讓大家眼前一亮。

就如提起,揚州的評書人,在結尾,師徒聚餐,兒子也能流利的來上一段。也許以後他不會從事這個職業但是他已經得到評書中最大的樂趣,也如父親,聽見兒子讀出自己背誦了一輩子的詞句

鏟刀幫:

這部分是畫龍點睛。

從整集看來,媽媽背著嬰兒採集蕨根,到孩子幫忙挂面,到阿苗的領悟中,再到二人的五代為廚,終成一代宗師。

技藝的傳承。

廚藝不是一蹴而就,是年復一年的刀工,火候的淬鍊。

————————————————————————————————————

心傳,傳承的不僅僅是中國的美食;傳承的也是中國在幾年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來的最美好的品德:

處事的修養,為人的境界

像李伯榮在廚房中說的那樣:我們這個本事一定要多練,不練,功夫不回來。

在中華土地上的每一廚房中,都有一些人,默默地傳承著中國最傳統的文化,也在默默隱忍地走放著成為大師的每一步。

到最後,廚房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和締造者。

而又豈只在廚房呢?

敬上


看完了我只是在想。

菜籽油的故事導演應該請昆汀,百公斤撞錘壓出油,師傅各各眼神堅毅,汗水在結實如鐵的肌肉線上遊走,應景的背景音樂應該是《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師傅們伴隨著「嘿、哈、嗬」的喊聲將撞錘打向楔子,這一個過程必定是慢速剪輯,油花四濺的聲音要突出來,如果允許的話動漫化處理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參考《殺死比爾1》)。

挂面的故事導演應該請張藝謀,來自黃土高原的藝術氣息在80年代是中國電影表現中國特色的主要元素(參考《黃土地》、《紅高粱》),狂野、粗獷、充滿了野性和生命,在挂面的老一輩工藝傳承與現代化年輕人生活多元化之間的矛盾,對張而言,設計一個小型的戲劇衝突再利用色彩的變化而娓娓道來。

潮汕小吃的故事導演應該請王家衛,港味電影獨有的普通話味,穿街入巷的素色鏡頭,幾句台詞、幾個眼神、幾段出彩的舊時流行音樂、一些憂鬱而神秘的人,也許阿哲在撬開牡蠣的時候的台詞應該是:「為什麼要笑的這麼開心呢?你馬上就要進別人的胃裡了。」接著,出現一段畫外音:「看見他笑的這麼開心,我很難過,說到底,他總歸不過是一個興高采烈的牡蠣。」


自己本身也是陝西人,所以印象最深的是「挂面爺爺」張世新,昨晚爺爺因病去世。

《心傳》導演陳磊寫下這篇文章,有人說這季舌尖偏離了食物的主題,其實除了美食,這些故事也會讓我們心頭一暖啊。

「希望爺爺走好,他的笑容會印刻在我們心底,給我們最溫暖的力量。」


我是在網上看的直播,基本上沒有什麼卡頓,蠻順暢的看完了~

自問自答,從普通的觀眾的角度說下~

相比起第一集的腳步,我覺得主題心傳更加的明確一些。算是一種用心的傳承。

無論是榨油的古法,還是各大菜系的製作,都是講那些當代的人如何將前輩們的傳承發揚光大的。

那些技巧的演示,都是年輕人在演練,老一輩的在旁指導,算是點出了「傳」這個主題。

年輕人回家繼承小店,學徒向師傅拜師學藝,雙生子從廚師世家那裡獲得手藝襲承家業,都是在說當代年輕人的選擇。

就我自己來說,那種極致的刀工和精美的手藝真是看得過癮啊~

也深深的感到沒一門技藝背後的付出是巨大的,看似華麗的技巧其實是經過無數次的辛苦訓練和學習,已經可以稱得上是一門藝術了~

不過不清楚榨油和後面的聯繫,如果只是為了引出之後做菜,感覺聯繫不大。

還有那個面是說明了什麼呢?看起來就是介紹了陝西的挂面,那個蕨根粉也是……

明天再去看一遍加深印象,看完了再來寫~


不請自來,貼上我在另一個問題下的回答~~

-------------我是更新線-------------

Update:第二季第二集「心傳」已更新

如果說第一集讓我眼前一亮的是超NB的文案的話,那第二集讓我震撼的絕逼是配樂啊。更新幾大看點:

第一個:菜籽油的製作環節,本人是安徽人,對於菜籽油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卻是如視頻所說,很香但是煙也卻是很大,每次廚房就像戰場,但這依然阻擋不了我對菜籽油的深深迷戀哇。

第二個:就是挂面的製作環節了。這個畫面美翻了好么。。

第三個:我要提一下蘇州公交了。哈哈哈,方言報站真的很好玩也很親切。。

第四:

這一段的配樂簡直了。有種黑雲壓城的感覺。。

還有這一段的二胡。。。。

還有。。這個鏡頭下蝦殼爆裂的聲音,真是讓我深深感到了攝製組的惡意

---------------------分割線-----------------------------

說個我最喜歡的鏡頭。絕對王家衛電影的即視感~~

上個對比圖~~

以上~~~等第三集出來接著更新。。。。


相比第一集有一個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講食物的部分更多了,內容紮實,作為一個吃貨真是看得很滿足

另外覺得有一個亮點是這一集的節奏相比之前的更加張馳有度,不像之前一直緩緩道來,這一集的節奏時而非常快,有幾個部分給人看武俠片的感覺,加上配樂相映成輝,酣暢淋漓


剛剛看完的第二集,趁著意猶未盡發表一下自己淺薄的看法。

在微博上看到了很多網友的批評,例如導演身為上海男人增加了本幫菜淮揚菜的比例,或把一些屬於淮揚菜系的菜加入到本幫菜,一些故事顯得毫無關聯(蕨根粉的故事)。

但我覺得第一個問題也恰恰反映了導演較為坦誠的態度。任何一個人最為了解的還是自己家鄉的美食。揚長避短自然是最為聰明妥當的做法,對於不了解的食物自然減少自己的看法。

第二個問題,應該是由於剪輯的失誤,旁白也沒解釋清楚,看之前的介紹這兩道菜肴是由淮揚菜大師周曉燕完成的。這段鏡頭之前是說兩兄弟練習刀工,之後直接接上了這一段,造成了比較嚴重的認知問題,連我自己也被他誤導了。

第三個問題,本集主講榨菜籽油,挂面,蘇式糕點,湖南瑤族蕨根粉,潮汕蚝烙,淮揚菜,上海本幫菜。其餘各類一閃而過的小菜就暫時不評價了。榨菜油,挂面,蘇式糕點,淮揚菜系以及本幫菜相對於其他兩個故事更為突出,導演花在他們身上的功夫也更多。(同樣一個親媽生的,待遇就是不一樣。。。)一部影片或一場晚會,倘若每個節目都是高潮那就等於沒有高潮,主次之分實在在所難免,那就乾脆集中優勢兵力把自己最擅長的干到最好。榨油,血肉與草木之間的對決,慢鏡頭所展示的力量;挂面,流傳在黃土高坡上的勤勞與堅守,長鏡頭從一家老小的溫馨到整個黃土高坡蒼茫;刀工,鏟刀幫刀光劍影的江湖,在老人的琵琶聲中熱血被撩動。

閉上雙眼感受了一下,《心傳》與《腳步》便如同官微所介紹的,一部看上去像刀光劍影的武俠片,一部像是充滿荒涼節奏快速的公路片。從類型上評價他們兩部的好壞是耍流氓,我只以他們有多少東西能在經歷時間之後留在我心中作為評判標準。於我而言,我偏愛江南溫柔綿軟的糕點帶來的精緻享受,陶醉濃油赤醬本幫菜肴帶來的溫馨感受,卻也同時被留守兒童一壇親手製作的魚醬打動。兩集舌尖二告訴了大家這部紀錄片包含了眾多的風格,每一集都有它獨特的味道。甭管它煽情也好,溝動口水也好,它在人文與美食的交叉路口走的風騷無比,撩動人心。

恩,回去繼續吃我的泡麵了。


看到前面兩個故事,我覺得這實在是比第一集好了太多,特別是第一個故事,它讓我懷疑我看的是否是武俠片。故事中那充滿力量的肌肉,那動感十足的動作,讓人整個都燃了起來;到了故事的最後,那幾個肌肉漢子閑適的坐在那裡,就好像剛剛與人大戰三百回合之後的寧靜。嗯,與最後那個鏡頭完美的呼應。也很喜歡最後那個鏡頭,那整齊的抬腿,用手輕彈一下褲子,然後把雙手用同樣的姿勢放在褲子上,那就是一幫宗師啊。

第二個故事也很喜歡,古老的土地,偏遠的村莊,年邁的老人,傳統的工藝,這些元素結合在一起,出來的是白如玉,細如絲的麵條。確實是深刻的體現了本集的主題:帶著時間的心傳。

至於後面的故事,我看的有點困了。


但從片子的拍攝和剪輯來說,感覺這一集很講究節奏感氣勢。節奏感從很多地方體現,首先是在廚師的動作,脫骨魚、蓑衣刀法蘭花萵苣、切乾絲等等的製作過程,把師傅運刀的韻律和節奏表現出來了,同時還賦以很搭的背景音樂,相得益彰。另外紀錄片的最後幾個鏡頭,楊明坤師徒一起做作揖這個動作、還有三林本幫館的師傅們一起翹起兩郎腿(從側面看特別有衝擊力)都很好地把握了節奏感。有些動作本來看起來就很整齊協調,拍攝的角度又選得很特別,更突出了這種協調感,節奏和氣勢就出來了。另外還喜歡制油師傅用力敲打楔子的鏡頭,很多細節(腳步、面部表情)都抓得很到位,慢鏡頭的安排也特別能夠表現這種樸素的力與美。還有拍陝西做麵條那一家的時候,把鏡頭漸漸拉遠,整個山村的全貌出現了,這裡面不單單是一種氣勢的彰顯,也表現出萬千普通人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形成了有歷史有情趣的地方飲食特色。

另外,從內容講,「傳承」這一話題本身就足夠動人,特別喜歡那個學習廚藝的女孩在老師指導時緊張而認真的表情,喜歡孩子圍著桌子一起夾蕨根製成的餅子……(可能內容表述不夠準確)反正很多鏡頭都飽含著感情,也不奇怪觀眾都能為之所動了。


為什麼剛剛成功做出了一部優美的紀錄片就高大上起來,開始討論人文,把佐料做成主食,其實把美食拍好,讓觀者自己讀出的味道比那點煽情靠譜的多。


1.南方的飲食精緻講究

2.北方的飲食大氣豪爽

3.看似平凡的中國大地也有精彩之處

4.鄉村比城市更容易感受傳統和味道

5.我今天吃的都是什麼玩意


2014.04.29

首先要向大家表示道歉,我找到了我當年的課程設計的報告《營養保健食用油的市場調研、分析及產品設計》, 很遺憾我沒有在其中找到菜籽油的相關數據,當年並沒有把菜籽油作為營養保健食用油的備選。然後我找到了一張表格,裡面是設計的營養保健食用油里主要成分和橄欖油的配比,然後我又加上了菜籽油的數據。

參考文獻分別為

[7]姚雲遊.花生油與橄欖油營養價值的比較[J].中國油脂,2005,30(4):66-68.

[8]玉米油的組成和特性.澱粉與澱粉糖,2002年第4期:54-54,38.

[9]姜波
關紫烽 范聖弟 孫彥輝.葵花籽油脂肪酸含量的氣相色譜分析.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4,6(5):35-36.

[10]廖書娟
吉當玲 童華榮.茶油脂肪酸組成及其營養保健功能[J].糧食油脂,2005年第6期:7-9.

[11]王冰
宋鐵珊 沈珂. 紅花籽油中脂肪酸的GC -MS分析,第十三次全國色譜學術報告會論文集:158-159.

[12]陳文麟
楊春梅.基於開發潛力的油脂皇后——橄欖油[J].四川糧油科技,1998年第1期:25-27.

[13]油脂與健康 作者:孟橘(西安油科院)科學網—轉載:油脂與健康

[14] 德語維基百科

http://de.wikipedia.org/wiki/Raps%C3%B6l#cite_note-DGF-1

不同的油脂在不同文獻里的測量略有偏差,比如在[12]里花生油含量41.2%,亞油酸37,6% 。此外,相同數據在德國的版本也和中國的數據略有差異。從數據上看,茶油的成分是最和橄欖油相似的。

單從數據上看,如果誇張的說,菜籽油也可以認為是「媲美「橄欖油的。 但我依然認為,菜籽油可能不是營養保健食用油的選擇(跟地理無關,我也是安徽人),因為」菜籽油中含有大量芥酸和芥子甙等物質,一般認為這些物質對人體的生長發育不利「[13]。同時我認為,營養的攝入應該是多元化的,不要把某種食物極端化,有一點不好就全盤否認,有一點點好就捧上天。因為營養不僅僅是表面的營養,也不僅僅是單一的營養。表面的數據並不代表體內的吸收和體內複雜的新陳代謝,同時也應該多元化的攝取不同的食物。作為一名吃貨,我表示只要是好吃的,沒什麼不可以啊~~。

說到橄欖油,我國並不盛產橄欖油,所以導致價格比較高。橄欖油的冒煙點比較高190-220度,所以很適合煎炸,但是請注意了,超過180度,裡面的抗氧化物質就會被破壞了(Oliven?l Wikipedia)。雖然橄欖油被譽為」液體黃金「,但是,就像我上面說的,不要把食物極端化了~橄欖油更適合生吃涼拌。

最後再啰嗦一句,茶油真的是很好的油。建議家裡多備幾種油,摻著吃~比單一吃某種油要好哦~~市場上的調和油見課程設計節選如下

」有不少商家推出了一些營養保健油的調和油,但是其中成分一般只有兩種,營養不全面,或者仍含有橄欖油而沒有在根本上解決價格高的問題,並且也沒能明確指出其成分和相應的功效,消費者面對較高的價格以及對功效的不明確,心理上仍然很難接受」

請勿轉載 謝謝。

======================================================================

我只是來吐槽「菜籽油可以媲美橄欖油的」

正在看《舌尖上的中國》 裡面說菜籽油可以媲美橄欖油純粹是瞎扯 唯一能媲美橄欖油的只有茶油好嗎?!菜籽油營養非常一般,甚至不及玉米油、葵花籽油。就一般的普通油,不要被誤導了~~營養大致是這樣的 茶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菜籽油。 記得當年做課程設計的時候,茶籽油只有一個指標不及橄欖油,但是橄欖油不適合中國的高溫炒菜。茶籽油營養價值高,所以也比較貴。另外玉米油也很不錯,對男性很好~~大家可以注意一下,一般調和油里豆油和菜籽油最多,為啥捏?當然因為便宜咯~突然又想起來,花生油其實也不錯~哦對了還有紅花籽油~反正都比菜籽油營養好~有空我找一下當年的課程設計報告吧~


這部武俠片看得我是一臉的口水和一嘴的眼淚啊


相比第一集用力過猛,濺我一臉眼淚相比,第二集美食雖然依舊不是主角,但與故事情節和人文情懷結合的絲絲入扣,正如樓上說的,傳承技藝的現象下是幾千年代代相傳的優秀品性,是每個老輩對子輩的殷殷之情。

略顯美中不足的是各個故事間的銜接略顯生硬,值得追。


有看大片的感覺,前面像一部好萊塢大片,後面又成了一部中國的武術片,跟一代宗師的感覺差不多。個人最喜歡的是榨油那一段,慢鏡頭配合跟搭的光線,把中國人的肌肉之美,勞動之美拍的很漂亮


這是每一集都要知乎評價一遍的節奏么?私以為第二集心傳比第一集腳步,在食物與人的聯繫上更加緊密,也更多講了食物,最後的刀工和本幫菜是亮點,令人驚嘆。我們無需糾結導演是上海人就多講了上海的美食,把自己擅長的東西拍成優秀的作品講給觀眾本身是一種職業的體現。


個人以為比第一集好了太多,據說最初的首集就是心傳,不知為何被放到了第二集…


舌尖二明顯比舌尖一更加輕美食重真情。。想解饞的看一,想感悟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化傳承的還是看二。

我看二的時候反正湧出了深深的愛國情,增強了我對祖國的歸屬感。。真是忍不住想高歌一曲,覺得這麼廣袤的土地我真該挨個走個遍~~~


說幾句題外話,心傳里介紹阿哲的背景音,有四個姐姐,從小打到沒洗過一隻碗,我當時心理冒出來的第一個想法是,這是必須生到有兒子為止啊。


三集看下來,《心傳》的思路最清晰。


推薦閱讀:

做麵包揉面時怎麼判斷麵糰的乾濕度是恰當的?
中國古代上流社會的吃貨到底能吃到些什麼?
如何定義一樣菜品是下飯菜?
蘭州牛肉麵在甘肅人心裡是一種怎樣的地位?
如何評價十二道鋒味這檔節目?

TAG:美食 | 影視評論 | 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