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土地流轉問題這麼火熱?


解放後,因為一定的歷史原因和政治考慮,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被確立了下來,並一直延續至今。在原來,大家都看不起農民的時代,擁有幾分薄田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最多也就是沒有生計的時候還有點本錢可以維持。

改革開放以後,農村大量勞動力開始湧向城市,帶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拉大了城鄉兩極差距,導致了種田的人越來越少,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裡,開始出現大量閑置土地。由於我國法律對土地用途,特別是農村集體土地的用途,規定的很詳細和嚴格,導致了地不種就只能閑置。

先說說我過現行的,也就是十八大提出的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化建設的政策出台之前,我國的土地政策(才疏學淺,如有紕漏,請不吝賜教)。

農村土地一般都屬於集體土地,所有權歸村集體所有(被征地後成為國有土地的除外)。我們一般把土地分為農用地和非農用地兩大類。農用地顧名思義是用於農業生產(包括種植、畜牧等)的土地,而非農用地範圍比較廣,但是通俗點說,就是可以用做農業生產以外的用途,特別是建設一類用途的土地。最常見的就是建設用地,其次是一些設施用地。

農村的一般在歷史上,就已經將本村所有農用地按戶分配過,並留下一個叫田畝冊的東西,同時也會給戶主辦法田畝證或者承包證一類的證明材料。對於建設用地,也就是農村一般說的地基、自留地等,一般也會造冊。在通過審批手續建房之後(90年代之前,建房審批手續都是有鄉鎮政府和村委會審批的,後來才將相關許可權給了土地,也就是現在的國土部門),即可向土地部門登記領取土地證。不過你領到的是集體土地使用權證,你只有使用權,所有權依然歸村集體所有。當然農村裡大家普遍的思維是,這塊地基村裡給了我,我建了房領了證,這塊地就是我的了。因為集體土地使用權沒有期限,所以在你的房子還存在的情況下,這塊地就一直是由你來使用的。

然後說說流轉,我只按我工作中所執行的政策來說明,可能地區差異會導致政策實施細節有所不同。現行流轉政策的第一原則就是只允許在本集體(也就是本村,有些允許本鄉鎮)內部,且受讓方必須為本集體農業戶口,繼承、析產的除外。其他還會有一些限制,主要是對建設用地的,比如對每戶房屋數量、面積等進行限制。正是因為有了這麼一條原則,一直以來農村土地流轉一直達不到形成市場的程度。

十八大提出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化建設,雖然沒有定下具體的調子,而且我在其他的回答中也強調過不會開放到之前網上大家熱議期盼的那種程度,但是也給土地市場帶來了一些希望。促進土地流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同時把大量閑置土地利用起來,同時能讓那些閑置土地不至於流失導致耕地存量減少。

最後,一些人看熱土地流轉,可能會覺得放開農村土地市場,能給政府嚴格控制土地而導致過熱的房市降溫,我倒不這麼認為。農村土地流轉,一定不會改變農用地嚴禁用於非農業用途的原則,和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原則,所以就算放開流轉,也不可能會有大量的農村土地投入商品房建設,這也是為什麼十八大之後,國土部和住建部等幾部委馬上發文要大力整治農村小產權房。


毛主席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土地曾經是神一般的存在,人們依賴它生存,世世代代,離不開對土地的眷戀。土地曾經屬於國王、屬於奴隸主、屬於地主,卻在很長的歷史階段不屬於依賴它生存的勞動群眾。土地還是那土地,它卻幾易其主。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從內心深處都是民以食為天的農耕文明的民族。新社會伴隨著土地革命的發展而發展。紅色政權正是通過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得到了底層勞動群眾的廣泛支持。建國後,土地由分到合,再到分,幾經折騰,中國的勞動群眾給予了這個國家最大犧牲和貢獻。土地問題在新中國幾十年的變遷見證了國家的發展脈絡,也給我們當下正在進行的土地流轉帶來了巨大思考空間。

建國後,土地國有化、人民公社運動甚至聯產承包責任制之所以能夠順利實施,都是基於新中國人民群眾翻身當家做主優越感的存在,都是基於政府的群眾基礎堅實和牢固,都是基於上層建築設身處地地考慮到了勞動群眾的根本利益。這些政策在經歷了時代的浸洗之後,有的被推翻,有的被質疑,有的也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矛盾不停地變化,不變的是勞動群眾對於權益的需求。

土地流轉本質上是對土地國有基礎下聯產承包責任製做出的重大調整,通過土地流轉,加速了農村土地的確權登記,為集約式管理土地提供了政策支持,變相地削弱了農民對於土地的主動權,最終將中國土地政策置於私有化和國有化一牆之隔的尷尬之地,或者說為徹底實現土地私有化鋪平了道路。(敏感)

改革開放至今將近四十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也有三十餘年,同時,聯產承包責任制和一胎制計劃生育政策的施行也都過了而立之年。經濟就像洶湧的大潮,潮漲得時候誰也不在意誰在裸泳,潮落的時候許多羞恥想捂都捂不住。幾十年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光輝的成績,也埋藏了巨大的隱患。首當其衝的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混亂,由集體主義向個人主義的急速轉變,導致歷代領導人重建新的核心價值觀的努力都淹沒在拜金主義的狂潮之中。其次,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導致中國傳統城鄉二元體制弊端盡顯,城市迅速擴張,農村勞動力外流,城鄉相對生活水平的差距日益拉大,新農村建設被迫讓位給城鎮化建設。第三,中國的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政策導向性,投資和投機家們都能先於普通人捕捉最佳投資行業和時機,這也造成了官商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網,並最終將勞動群眾屏蔽在網路之外。第四,農村的凋零持續加劇,勞動力減少,老齡化加速,內在發展動力匱乏,導致土地的利用效率不斷下降,也為土地流轉政策的出台提供了客觀條件。( 文章閱讀網:中國散文網-經典散文詩歌精選,短篇文章閱讀網 )

面對經濟下行和諸多隱患,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從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施行「二孩制」,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到推進農村土地流轉落實等等。其中,農村土地流轉涉及到的問題最為棘手,它牽動的是無數人的根本利益。

農村土地流轉和農地確權、合作社經營等政策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實現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最終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農地確權先給農民吃一顆定心丸,合作社經營再給農民描繪一副藍圖,最兇險的一招卻是土地流轉,弄不好就要把農民的命根子給斬了。

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農業產業化,本質上是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的過程。產業化的商品只有通過流通才能實現盈利和增值,因此產業化從根本上動搖了農村或者區域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農業產業化不論通過什麼途徑實現,都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社會的產業格局,都將把全國的經濟綁在一起,都將與全球的命運緊密相連。

那麼,打破農村現有的經濟模式,實現產業化,誰擁有最大的動力呢?我認為是企業及其背後的資本集團。農業產業化一旦成為現實,掌握農業資源的方面將擁有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甚至定價的權力。農業產品作為商品出現,就可以尋求最可行的利益最大化方案。因此,農業資本將首先對農業資源尤其是土地虎視眈眈。掌握資源就是資本增值的基礎。

可見,土地流轉的背後還是利益的博弈。那麼政府、企業和農民這三者在土地流轉過程中都有什麼樣的行為和目的呢?他們各自需要達成怎樣的平衡才能促進土地流轉的順利進行呢?

首先是政府,政府作為土地流轉的主推者,同時肩負著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責任,對土地流轉從始至終的任何問題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從政府的角度來考慮,土地流轉是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改善民生、促進發展的必要條件,勢在必行。美國式的個人農場模式(土地流轉的預期後果)或者中國試行的合作社制度,都能促成產業結構的大調整。

無論從常規媒體的宣傳還是組織農民進行相關政策的宣講,都在為土地流轉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做足了準備。各級政府也都起草了相關的合同、法律文件,一定程度上聽取了群眾的意見,同時得到了同等程度的認同。但是,以依靠土地為生的弱勢群體為主,數量龐大的農民群眾以及從農民中走出來的工薪階層,其複雜程度遠遠超過目前政府的預估。許多工作不夠細緻,涉及到農民長期利益的問題,並不是簡單的幾句甜言蜜語所能解決。

政府在對待企業和農民的態度上也過於曖昧不清。對於企業,政府更像是形象代言人,凡是聽上去吸引人的企業項目,優先貸款、優先規劃、優先解決等等,提供了一切可以提供的便利條件。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媚氣十足,搶投資、搶彙報、搶政績,掩蓋了許多突出問題。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諸如流轉期限、土地補償款,尤其農民後續的生計問題,合同條文中往往缺乏足夠的重視程度,一筆帶過,增加了農民的後顧之憂。有些地方政府確實考慮到了農民利益,反過頭來以敲詐的手段狠宰企業,顧此失彼,得不償失。

因此,我認為土地流轉比較順利的地區,政府部門的工作比較踏實,既能充分考慮農民的需求,又能協調好企業或者合作社的利益。反之亦然。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做好群眾工作絕對不是威脅群眾,而是敬畏群眾。

一個有良知的企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企業背後的無良資本。企業家、政府職員和農民一樣,都是人民群眾的一員。脫離了人民群眾的企業,必然會被歷史淘汰。

企業作為土地流轉中使用土地的主體之一,其本身往往並不直接通過與具體土地擁有者(農民)進行接洽,而是通過政府得到流轉土地的使用權,再由政府負責與村民商議流轉土地的具體內容。當土地流轉完成後,得到土地的企業土地使用過程中,才會與當地村民產生僱傭、邊界糾紛等關係與矛盾。政府的橋樑作用在這個過程中相當重要,既要仔細考量企業給當地帶來利弊,又要全面衡量村民的利益得失。

因此,參與土地流轉的企業必須具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提出切實可行,真正符合當地發展的整體方案。這個方案不但要得到當地政府的審批,最好還要得到當地村民的認可。由於基層政府工作不細緻,往往導致後一步工作的缺失,造成村民對投資的懷疑與顧慮情緒。投資項目的投資規模、相關利益分配、透明度等,都影響這三者之間的關係。由於企業之間的競爭關係,導致許多敏感信息並不為基層群眾所了解,村民不了解收益率到底有多大,往往會漫天要價,阻礙土地流轉的進度。企業的方案足夠細緻,具有歷史責任感,才能通過政府向村民傳達正確的信息,獲得大多數人的支持。

企業想要經營好從村民手中流轉過來的土地,必須充分考慮當地村民的利益訴求。群眾訴求不僅是政府的工作,也是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不得不考慮的。當一個企業喪失了基本社會責任心,基層群眾不得不懷疑企業與政府狼狽為奸,利益尋租。失地村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是痛苦且漫長的,企業能否提供就業崗位、能否在利益分配中充分考慮當地的弱勢群體等等都是考量企業是否具備社會責任心的起碼條件。

需要重點關注的是農民。

作為土地流轉過程中的絕對核心,農民更像是被動地無奈地接受現實的一方。政府項目的出台往往沒有經過基層表決,其優惠政策的出台也不為農民所知,政府與企業簽訂流轉合同也缺乏村民的有效監督。當村委會通過大喇叭喊村民領取征地款的時候,村民的思想工作並沒有做通做透。政府與村民簽訂的勞動合同條文簡單、期限過長、補償款達不到村民的要求、法律法規方面缺乏對於政府或者企業的約束等等,通過細節可以看出土地流轉政策執行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一刀切、粗放,缺乏耐心等不符合群眾路線的做法。

農民本能地依賴土地,同時也要為穩定安康的生活積極謀劃。

第一,做好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的心理準備。即使不是土地流轉,農業生產也會最終走向產業化,許多農民不得不走出田間,走進工廠,從事第三產業等其它工作。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是商品化,農民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後,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產權意識和法律意識。作為農民,要重視土地的產權價值,同時也要學會靈活地利用土地進行投資生產。重視土地的產權價值就不會上當受騙,靈活地出租土地獲取投資回報就會獲得生活資本。

第二、要學會理性地爭取合法權益。土地流轉中出現的問題和疑問,村民要要求政府做出合理解釋和解答。農村土地作為集體用地,屬於全體村民共同所有,並不屬於某個幹部,也不屬於某一級政府。在遇到重要政策出台的時候,全體村民要理性要求上級領導或者投資方的企業向全體村民進行政策宣講、項目介紹等。基層政府不作為的情況下,村民要團結,群策群力,不要貪小利、忘大義,起鬨搗亂。

第三、農民要勇於樹立自己的主人翁意識。幾十年來,人民群眾都習慣了在黨的領導下進行國家建設。近些年,黨的基層建設卻不盡人意,出現了太多的腐敗案件,一天天地耗損著黨曾經建立起來的深厚的群眾基礎,許多地方政府把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當做一紙空文。不堪重用的基層幹部,村民要堅決拒絕,不選不用。不堪忍受的錯誤政策,村民要敢於反對,責令政府糾正。

第四、農民作為整體上的弱勢群體,又要面臨著身份的巨大轉變,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也需要新的投資加速農業產業化的實現,更需要儘快學習知識、法律、技術以適應時代的需要。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經濟為目的的土地流轉政策有著多方利益博弈的複雜性,特殊性,甚至具體到地方還會衍生出千奇百怪的措施以不同的名義出現。不管其以什麼樣的面目出現,只有真正符合老百姓的利益才會最終得到落實和擁護。

中國社會龐大的農業人口基數決定中國的農業產業化道路必然不會一帆風順,這並不表明農民是天然要被消滅和壓制的群體,也不能說明農業產業化之路是百分之百順應時代趨勢的必由之路。龐大的農業人口基數說明針對土地流轉會有許多不同的意見,說明中國的農業產業化絕對不會是出台一個土地流轉政策就能完成的。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問題或許會因為土地流轉而峰迴路轉、柳暗花明,更大的可能卻是,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三農問題會被暴露無遺,從而導致更深刻徹底的解決三農問題的方案被討論出台。

在我考慮繼續分析各方利益在土地流轉博弈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結果的時候,遇到了一位令人尊敬的農民企業家。他深厚的專業功底和良好的企業氛圍實在讓我欽佩,但是他對於農民的態度卻和我完全不同。許多人也這樣認為,現在的農村惡習遍地、賭博、懶散、無賴之風泛濫,有出息的人外出進城,村裡剩下的人已經嚴重阻礙了社會的和諧進步,農民已經不是原來的羊,而是貪婪的狼。當我從另外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時,農民現在的問題被這樣刻畫也並非空穴來風。但是,農村民風的轉變到底是由所謂農民的劣根性引起的還是社會氛圍造成的?我認為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當前,中國的腐敗是從上到下,由表及裡的全方位的。基於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崩塌之後,價值觀混亂引起的浮躁氛圍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而日趨嚴重。拜金主義迅速蔓延,每個人都無法深刻地反省自己的內心。具有較好經濟條件的中產階層和富裕階層緊緊地握住財富帶來的安全感惶惶終日,人窮志短、馬瘦毛長的低收入者和基層勞動群眾無法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只好在人心浮躁的時代趨於形式上的墮落。

然而,真正能夠看透和認識這個世界的人永遠都是底層的人民群眾。他的命運就是社會的真實寫照,他不會在空中樓閣中忘我,也不會在墮落無助中停止對於生命的堅持。他們就是時代,而有的人只不過是浮雲!

政府和企業甚至文化人群對於基層勞動群眾的誤解將深深地影響其對於時代的判斷和認識,資本本身無好壞之分,但是資本在錯誤的指令下會犯下吃人的罪過。因此,國之大事,民為之本,慎之又慎,不可不察!


國家鼓勵土地流轉的初衷是盤活農村閑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但目前土地流轉面臨較大阻礙,農村社會保障不到位,農民思想認識不到位,導致農民流轉意願較低,擔心失去土地的保障;農村土地流轉程序規則不完善,流轉雙方利益難以保障;農村土地是市場不完善,農村土地沒有顯化的市場價值,流轉中難以合理定價。這一些列問題都亟待解決。

因為制度還不完善,農村土地是市場並未建立,農村土地有著很大的價值空間,前景廣闊,很多人投身其中,希望在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中獲得相關利益。現在很多平台都提供土地流轉相關服務,為希望投資農村土地資產的提供便利,比如來買地網http://www.laimaidi.com,土地資源網等的服務都很專業,辦理效率也很高。


首先是農業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一方面,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市二、三產業的迅速發展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渠道,農民外出務工數量增加,有更多的耕地可以流轉;另一方面,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跳出以往發展的固定思路,發展新型農業和現代農業,這就要求集約土地發展生產,提高生產資料的利用率,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推進了土地流轉的發展。

其次是拓展農民就業空間、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

農村土地流轉,解除了農民對土地拋荒的顧慮,拓寬了農民的就業渠道。既可以通過轉入土地流轉,成為土地種植大戶,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械作業進行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而獲得更多的收益。也可以轉出土地進入到二、三產業,不僅可以獲得土地流轉費還可以外出務工獲得工資收入等。

最後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需要

一方面,通過土地流轉可以解放出更多的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就業,甚至轉移到城鎮定居生活,降低農業人口比例,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城市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流動,提高了農村經濟效益,這有助於城鄉差距的縮小,有助於城鄉一體化的實現。


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土地制度就一直不是很完善,而如今要想農村發展,就必須進行土地改革,使得土地這個經濟要素流轉起來,帶動財富流動。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

首先,從改革開放至今,許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謀求更好的生計。雖然錢是多賺了點,但是也導致了許多問題,如農村勞動力不足、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而我國法律對土地用途,特別是農村集體土地的用途,規定的很詳細和嚴格,導致了地不種就只能閑置。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

其次,城市發展趨於飽和,無地可用。那該怎麼辦?一開始肯定是像城市周圍的農村擴張,土地流轉因此也是有必要的。

第三,農村經濟開始發展起來,基礎設施也越加完善,更多人寧願來農村發展。

第四,現在農業不僅僅是傳統的種植業。可以集體流轉發展休閑農業、現代農業。帶動農村發展。

更多這方面的資訊你可以關注51找地網。裡面資訊非常豐富。


缺什麼想什麼


地主:「我胡漢三又回來了」

很現實,第一代革命家忙了一生,打土豪分田地,現在又回來了。


因為農地還沒有市場化,流轉的一個目的就是形成市場價格,當一種資源在完全達到市場價格之前,有巨大的尋租空間,所以大家都很關注土地流轉這個大蛋糕。


因為官老爺和官僚資產階級在城市中的人口膨脹得太快,已經沒有多少部門安插他們的子子孫孫,國企也被瓜分乾淨,改革開放的利益分配完畢,沒有更多的蛋糕切給他們的新成員了!

總不能安排他們去鄉下種地吧,於是開始考慮土地流轉了,回鄉下當地主還是挺不錯的,在城裡當趙老爺沒位置了,就回鄉下當黃老爺吧,把農民的土地搶過來!

優勢群體不斷擠壓弱勢群體的生存空間!這就是土地流轉的根本出發點!!土地一旦走向私有化,農民階層最後的基地就被摧毀,大量無產階級誕生(土地也算一種生產資料)!

要穩定大量的無產階級,不讓他們揭竿而起,有兩種方式:

~~經濟持續增長,就業得到保障~~比如中國眼下的局面

~~剝削全世界來養這些無產階級,有工作就工作,沒工作就領救濟也吃的肥腸大耳——比如美帝!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中央調減京津滬耕地保護指標?
怎樣才能讓人民合法擁有自己的土地?怎樣促成這件事?
為啥地產開發商不蓋同樣高的樓?
建築師、規劃師和城市設計師們有什麼方式能夠發現自己所做的地塊不是用強拆的辦法獲得的?
中國為何有那麼多梯田?建設用地大肆佔用平原耕地後,同時這麼多梯田沒人種,糧食不夠吃怎麼辦?

TAG:土地 | 土地流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