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冉閔此人?

看見一些野史對他的描述說他對漢族的貢獻很大?應該如何評價他?


之前看慕容晨曦在本答案的回答,不贊同其觀點,卻也沒什麼想說。結合他最近在如何評價石勒? - 五胡十六國 下對石勒的回答,頗有選擇性失明和雙重標準的風範。

兩晉十六國時誰是正義誰屬反派,《晉書》就有定調。在八王之亂中司馬穎專權,司馬顒上表司馬穎為皇弟,即是皇位繼承人。司馬越、司馬騰兄弟與司馬穎抗爭,其評價居然都還算正面。

《晉書》:「東海糾合同盟,創為義舉,匡複之功未立,陵暴之釁已彰,罄彼車徒,固求出鎮。既而帝京寡弱,狡寇憑陵,遂令神器劫遷,宗社顛覆,數十萬眾並垂餌於豺狼,三十六王咸隕身於鋒刃。禍難之極,振古未聞。雖及焚如,猶為幸也。」

最終劉淵稱漢,加上司馬穎已死,劉淵作為他的支持者,繼而霸佔中原。石勒、王彌之輩順勢成為劉淵的支持者。東晉南渡以後,趙漢一系一直是東晉大敵,儘管劉曜和石勒分裂,卻並無向東晉稱臣之意。

相反,鮮卑族的段部和慕容部以晉臣身份對抗兩趙,段匹磾在當時評價很是正面,被拿去與蘇武相提並論。段文鴦更是一時悍將,只是沒有更多史料記載的事迹。慕容廆立場雖然飄忽不定,卻也曾斬殺石勒使臣,送往建鄴。

《晉書》史臣曰:段匹磾本自遐方,而繫心朝廷,始則盡忠國難,終乃抗節虜廷,自蘇子卿以來,一人而已。越石之見誅段氏,實以威名;匹磾之取戮世龍,亦由眾望:禍福之應,何其速哉!

那時還沒有民族國家的觀點,最重要是中央王朝正統觀,這是自秦漢影響至今的思想體制。司馬穎、劉淵、劉曜、石勒、冉閔的政權彼此相承,都是不承認中央王朝正統性的叛逆,這一點在《晉書》中是毫無疑問將他們定義為反派。儘管幽州刺史王浚和段匹磾彼此之間說不上行跡很好,可只要他們是抗擊二趙的將領,就毫無疑問是正面的。這邏輯放到兩宋、前明一樣說得通,在代表中央正統的宋朝和明朝還沒滅亡時,反與其為敵者皆為謀逆。放在後世卻也還是能說遼金元清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只不過正統性有待探討。

冉閔稱帝這一舉措不是因為戰略不明智,是他真的沒把東晉王朝放在眼裡,冉閔政權當時到底是個什麼情況?當時冉閔與石祗對持,是一場爭奪後趙政權的內戰,冉閔佔據鄴城以外,還掌控著後趙原有的兗州、豫州、徐州、洛陽等地,河北還處於交戰之中。冉魏南邊就是代表著中央正統的東晉,北邊是東晉官方認證的使持節、侍中、大都督、都督河北諸軍事、幽冀並平四州牧、大將軍、大單于、燕王慕容儁,西邊是東晉官方認證的使持節、征北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冀州刺史、廣川郡公、氐王符洪。

三方勢力戰略目標明確,就是剷除暴君石虎遺留下的餘孽勢力冉魏。如果冉閔真以消滅石趙政權為己任,他該做的不是屠胡以排擠潛在反對勢力,他只要直接向東晉投誠即可。東晉沒辦法不聯合前燕、前秦去討伐冉魏,不僅因為冉閔繼承著石虎政權的主導權。

誰是皇帝誰就代表中央正統,天底下只有一個皇帝,司馬越、司馬顒、司馬穎、司馬騰的內戰都環繞著誰主控中央政權而戰。慕容雋、符洪暫時稱王,示意著不與東晉爭奪天下主權,冉閔稱帝就意味著挑戰東晉王朝的權威,這樣的局勢下東晉除了以冉閔為主攻目標,沒有別的選擇。

下面這段記載讓東晉很為難,敢問東晉以什麼身份對待冉閔好?平等的國家?於是東晉只有默默派兵襲擊冉閔的領土合肥,繼而往北逼近。

閔遣使臨江告晉曰:「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朝廷不答。

這是所有吹捧「冉閔是漢族英雄」都喜歡繞開的重點,冉閔在永和七年五月大敗於石祗、姚襄、悅綰三路大軍,此時冉魏境內由青、雍、幽、荊各州遷徙百姓及諸氐、羌、胡、蠻共數百餘萬人各自逃回鄉土,途中相互殘殺,其中有大量流民跑回東晉勢力。要知道造成如此大規模流民死亡,受傷的不止是胡人,沿路都是對經濟與文明大規模破壞。

從七月份開始,冉魏境內的將領徐州刺史劉啟、新徐州刺史周成、兗州刺史魏統、豫州牧冉遇、荊州刺史樂弘皆以城歸順東晉。平南高崇、征虜呂護執洛州刺史鄭系,以三河歸順。冉魏另一位豫州牧張遇因東晉安撫不善,令張遇轉投前秦,以致洛陽落入前秦手中。在眾將歸晉的風潮之下,冉閔壓根就對東晉不理不睬。

也許正是因為冉閔屠胡,鮮卑人段龕帶著鮮卑、雜胡、羯族逃亡青州,利用黃河成為割據政權,向東晉稱臣。段龕叛逃後趙的時間與冉閔屠胡時間吻合,而鮮卑段氏歷來對抗二趙和前燕,被滅以後才併入後趙。段龕怒叱慕容儁稱帝,他替東晉與前燕交戰,怎耐東晉援軍不敢前進,導致段龕戰至糧絕乃降,史評段龕不失有段匹磾之風,冉閔在後趙政權已經崩潰的情況下比段龕還不如。

朱元璋在基本收復中原故地以後才稱帝。曹操雖有稱帝之心,可畢竟終生沒到那個地步。劉裕有兩度北伐,收復黃河以南故地之功。劉備乃見曹丕篡漢,漢室無主才稱帝。冉閔稱帝此舉有多大問題,倘若不是在胡漢矛盾激烈的年代,他就是奸臣逆賊。冉閔一是弒君作亂,對後趙不忠。二是對東晉王朝有不臣之心,如此不忠不義之人,豈有不受世人共誅的道理?敢問高舉華夏文明大旗討伐叛胡,是否可以連儒家推崇忠義的道理都能忘了?常言道的漢化不是血統漢化,是令胡人接受漢學文化,認同漢家政權的道德思想。連忠義的價值觀都立不起來的人,不配用民族大義來做遮羞布。

--------------------------------------------------------------------------------------------------------------------------------------------

冉閔的問題在知乎搜索都有各種視角的回答,我個人也就不多談了,下面比較一下雙重標準吧。狐狸晨曦對石勒的總結評價如下。

石勒寇掠中原,屠城坑俘如家常便飯,鮮有倖存,其麾下羯軍,實為當時亂華諸胡虜中行徑最兇殘、罪惡最大的一支。

另一方面對冉閔的評價如下。

石勒在戰場上幹掉十數萬晉軍是行跡最兇惡最的一支,冉閔在鄴城周圍屠殺二十餘萬老幼胡人,這二十餘萬中包含許多高鼻子大鬍子的漢人,但這是冉閔替北方漢人在漢胡矛盾的情況下發出的憤怒呼聲。

冉閔屠胡的評價如下。

石勒的評價如下。

石勒一個被晉人當作奴隸從山西賣到山東的下等雜胡,後來跟著漢人汲桑起兵征戰。在西晉政權崩潰時期,圖謀根據江漢之地,行非常人之事,最後開始拔高胡人身份為國人,但石勒就只是個罪行累累的胡酋,披著人皮的禽獸。石勒在受漢人指揮時犯下的惡行罪無可恕,冉閔就是因為受胡人養久了,學了胡人兇惡的個性,即便與李農一起殺降三萬人也是受石遵指使。但是跟石勒一起圍殺晉軍,製造烤人肉的王璋似從未被胡人養過。我還說劉淵讀漢籍多,於是才有效高祖爭天下的雄心呢。

冉閔在後趙政權崩潰之時,無視中央正統還在的情況下行帝業,不僅宣戰四方胡人,還宣戰中央正統。這麼看來冉閔身兼階級鬥爭與胡漢鬥爭兩大使命。

冉閔之父冉瞻前身所在是乞活軍,這隻乞活軍是由并州逃亡的百姓、官吏、將士所組成,主要成分是晉人。他們以難民的形式跟隨司馬騰東遷到太行山以東,逐漸形成武裝力量,以活命為口號。根據石勒的列傳記載,他就是司馬騰遷移中擄走的胡人之一,打算將這些胡人販賣以充當軍費。

乞活軍是後來石勒政權下重要組成部分,李農、張舉後來成了石虎麾下兩大重臣,加上冉閔,這一支勢力強壓著後趙其餘黨派,不知道狐狸晨曦口中後趙政權壓迫漢人重臣的說法能佔多大比例。

神段子登場,這段是他對石勒的一次批判。

這段是他對冉閔似是而非的洗白。

石勒這邊無論如何求賢納諫、如何勸課農桑、又如何減租廉政,他都是以下【害死千百萬漢人百姓】的衣冠禽獸。

冉閔這邊【屠殺幾百萬胡人】的事情要闢謠。在同樣沒考證的數據之下,冉閔害死的七位數要闢謠,石勒害死的八位數肯定是事實。也就是說太康年間全國恢復到可統計的五千萬人口,其中還包含著內遷的胡人在裡頭。石勒消滅了晉代五分之一人口,還全都是漢人,強!

再解釋一次冉閔的屠胡令是什麼個情況,那是因為石虎死後,冉閔與石遵爭權,怕胡人勢力反噬,藉機屠胡殺掉周邊潛在的反對勢力。有人認為屠殺二十萬胡人包含高鼻子、大鬍鬚漢人在裡頭還不夠,大概是想多拿些漢人來湊數。

樊坦失言說一句羯賊,這段史料本意是讓人覺得石勒有寬大的一面,到了狐狸晨曦眼裡就成了一句失言都是要死罪的種族迫害政策。為什麼雜胡在晉政權沒有相關的記載?雜胡也配當官?也配在君主面前失言?

這是石勒在西晉政權崩潰情況下,奉劉淵之命去掠奪魏郡壯丁,因【軍無私掠,百姓懷之】的記載,被稱為無良史官亂贊。

這是冉閔屠胡後,造成大量流民逃竄,導致全國各地人口嚴重損失的評價。這就成了史家的春秋筆法。

這是狐狸晨曦對石勒自評的嘲諷,認為石勒無能抑制養子石虎是石勒無能。

這是狐狸晨曦對冉閔謀殺君主石遵,扶持傀儡皇帝石鑒後又誅其全族,再謀殺乞活軍戰友李農的解釋。

下面截圖這段我可以補幾刀,梁犢軍隊的性質不是被壓迫的漢人起義軍,他原是石宣派系的將領,他這隻軍隊是由士兵與百姓構成,其中也是漢胡交雜,其次史載「犢等窮困思歸,相聚為盜,所過殘暴」。我看這梁犢若非是與冉閔大王為敵的話,他大有潛力被塑造成某些人口中的英雄。

冉閔不僅殺害晉將蔡懷,他也有份參與圍城,逼毛寶、樊峻以及六千將士投入水殉國,冉閔也有份。冉閔殺李農奪權算不了什麼大事,冉閔為【團結拉攏胡人】封兒子冉胤為大單于以後,冉魏的光祿大夫京兆人韋謏諫曰:「今降胡數千,接之如舊,誠是招誘之恩。然胡羯本為仇敵,今之款附,苟全性命耳。或有刺客,變起須臾,敗而悔之,何所及也!古人有言,一夫不可狃,而況千乎!願誅屏降胡,去單于之號,深思聖五苞桑之誡也。」閔志在綏撫,銳于澄定,聞其言,大怒,遂誅之,並殺其子伯陽。」

韋謏的意思是胡羯跟咱們是仇敵,這些人就愛惹事,乾脆直接屠了。於是冉閔為了胡漢民族和諧,把韋謏及其子給殺了。這件事要結合前事來看,發生在他頒布屠胡令第二年。

你說論史人之善惡道德,就好好就事論事,何必交雜這許多煽情言論。利用民族主義做主題來解釋歷史對錯才是變相給惡行洗白,在兩晉期間找出一個正面的政權也真是令人為難,皆無可贊之國就沒必要在矮子里抜高個,塑造太多英雄豪傑。我說就是那劉琨,他不配跟祖逖齊名。


多圖慎入!資料黨在此,基本可以解決關於冉閔的一切爭論。我並不贊同冉吹把他說成什麼漢民族的大救星,也不贊同冉黑說他一無是處;我只是從史實角度客觀地分析一下。冉閔和歷史上大多數人一樣,絕不是可以以一言而簡單定性的人物,如果歷史上只有好人和壞人,那這歷史也就沒什麼意思了。事實上,冉閔是一個複雜多面的人。我貼一些資料,免得大家說我鍵盤俠、網文帝。大家順便可以看一看史學家們對他的評價。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冉閔》

王仲犖的書點出了歷史大背景

註:349年移民南渡黃河不是冉魏滅亡時,這是王書中的錯誤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

呂思勉原著觀點:

1、冉閔之百戰百勝,頗似項籍孫策

2、冉閔非粗才(有政治才幹),惜乎其時敵人太多太逼,不及施展。

3、辛謐為冉閔所計深且遠。嘉許冉閔除胡羯以綏華夏

4、劉石凶暴無人理,故遭冉閔之殺戮 (呂思勉 中國民族史)

5、冉閔並非「種族主義者」。

呂師對冉閔的惋惜如「是亦其所遭之不幸也」。

呂思勉論述當時胡漢矛盾激化的客觀原因之一「當時五胡皆以漢族以外諸異族為鬥士,攻閔者所用多其人」,而冉閔「本非有民族內外之見,非有除去非種之心也」,並非種族主義者,不是因為這些人是胡人所以要殺他們。這和呂師的論述「五胡亂華時民族主義尚不發達」,但在胡人的壓迫殺戮下,卻「行於不自知之間」是一致的。
呂思勉為學一向以公正持重、獨立求實著稱。不屈從權威,不妄從流行。有些考證上的東西的確存在爭議性,但在學術界尚未得到統一的看法。

讀《兩晉南北朝史》時,發現歷史功底極其深厚,論述根據正史(不像現在所謂「著作」連史料都漏洞百出),即使對於一些冷門問題,都有非常精闢的見解。以為是偏見,多半是沒看懂罷了。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版——五胡十六國

第四節 十六國大亂

晉武帝死後,早已醞釀成熟的禍亂首先從宮廷里發作起來,接著爆發了八王混戰。黃河流域居民遭受禍亂特別沉重,戰爭以及因戰爭而引起和加重的天災,迫得居民無法生存,盲目地向著認為可能謀生的地區流亡。與八王混戰同時,出現大量的流民,說明西晉統治的社會基礎崩潰了。史傳所載大的流民群有如下列:

二九六年,關西一帶氐羌七萬人起兵反晉,推氐帥齊萬年為帝,駐梁山(山在陝西乾縣)。晉發兵擊齊萬年。關西連年大飢,再加兵禍,略陽(甘肅秦安縣東南)、天水(甘肅天水縣西南)等六郡流民數萬家十餘萬人經漢中入蜀求食,推巴族人李特為首領。

河東(山西永濟縣東南)、平陽、弘農(河南靈寶縣南)、上黨(山西潞城縣西北)諸郡流民散在潁川(河南許昌)、襄城(河南襄城)、汝南、南陽、河南一帶數萬家,被本地豪強虐待,流民燒城邑,殺官吏,響應漢國劉淵的部將王彌。

雍州流民多在南陽,三一○年,晉朝廷派兵迫令歸還鄉里。其時關西殘破,流民都不願意回去,流民中有武吏出身的王如,聚眾四五萬人擊敗晉兵,自號大將軍。

關西流民入蜀,發生戰爭,巴蜀人數萬家十餘萬人避亂流入荊湘二州。流民被當地豪強侵奪,聚眾自衛。荊州刺史王澄殺流民八千餘人。湘州刺史荀眺謀盡殺流民。流民被迫反抗,推杜弢為首領,攻據長沙。三一五年,被晉將陶侃擊敗,杜弢軍潰散。

三○六年,并州饑荒,又被劉淵攻掠,并州刺史司馬騰率諸將及吏民萬餘人到冀州求食,號為乞活。乞活分成許多部,各有首領稱將或稱帥,專事掠奪,被稱為「乞活賊。」其中如田禋(音因yīn)所部多至五萬人。

三○七年,苟晞(音希xī)為青州刺史,每天殺人,企圖立威,州人稱為屠伯。流民五六萬人推魏植為首領,反抗苟晞。

上述大群流民以外,《晉書·食貨志》說「人多飢乏,更相鬻賣(賣人為奴婢),奔迸流移,不可勝數」,這就是說,盲目逃命的小流民群是數不清的。事實上流移並不能免於死亡,特別是三一○年,整個黃河流域遭受大蝗災,草莖樹葉甚至牛馬毛都被吃光,接著發生大瘟疫,在廣大地區上,逃也無可逃了。餓死、疫死以及被殺死的人,「流屍滿河,白骨蔽野」,不再似人間世界。這種形勢,很可以爆發出大的農民起義,但除了李特率領的入蜀流民是農民起義,其餘如杜弢率領的巴蜀流民,還想「守善自衛」(杜弢《與晉南平太守應詹書》),不曾發展為聯合當地農民積極向晉統治者進攻的起義軍,至於北方流民大都加入八王和劉淵、石勒、王彌等人所發動的戰亂中,喪失農民起義的獨立性質,只能在野心家利用下,增加農民自身的災禍。

東漢末年大戰亂以後,黃河流域人口劇減,北邊和西北邊諸州郡地曠人稀,急需補充人力,漢魏以來,漢族統治階級對游牧族人的入境居住是寬容的,對他們的剝削和壓迫則是極殘酷的;入居諸族對游牧生活改進為農業定居生活,並吸收漢族文化是樂意的,對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則是難以忍受的。入居諸族所受痛苦比漢族人民更為嚴重。到了晉惠帝時,嚴重到無以復加了。八王之亂起,漢族人民還來不及從流亡發展為起義的時候,入境諸族以匈奴族劉姓貴族為首,發動了反晉戰爭。這樣,戰爭的性質成為各族統治階級間的爭奪戰,各族人民被利用來加強他們的爭奪戰,結果是歷史走的不是由農民戰爭取得統一的道路,而是長期分裂割據的道路。

魏晉時期游牧族分布在國境內的情形大致如下:

一 匈奴族

公元前五二年(漢宣帝甘露二年),匈奴呼韓邪單于率所部五千餘落來降。公元五○年,東漢光武帝使單于入居西河郡美稷縣(美稷西晉時改名左國城,山西離石縣東北)。匈奴人為漢守邊,分散在沿邊各郡縣,與漢人雜處,受漢官統治,並得免納賦稅的待遇。此後戶口繁殖,二一六年,曹操分匈奴人為左右南北中五部。立呼韓邪子孫(魏時改姓劉)為部帥,使右賢王去卑居平陽(山西臨汾縣),監護五部。晉武帝改部帥為都尉。左部所統約萬餘落居茲氏縣(山西汾陽縣),右部約六千餘落居祁縣(山西祁縣),南部約三千餘落居蒲子縣(山西隰縣),北部約四千餘落居新興縣(山西忻縣),中部約六千餘落居大陵縣(山西文水縣)。劉姓所統匈奴人不下三萬戶。再加其他內附的匈奴部落,總數當有數十萬人。

入塞匈奴凡十九種,每種自有部落,不相混雜。其中屠各族最為豪貴,得統率諸種。劉姓是屠各種中最貴的一姓,還有呼衍、卜、蘭、喬四貴姓為劉姓輔佐。雖然匈奴人與漢人雜處,從事農業,已經是晉的臣民,但劉姓為首的貴姓,仍擁有傳統的聲威,號召力很大,並有現成的五部組織,可以迅速變成軍事組織。劉淵首先起兵反晉,是很自然的。

匈奴人居塞內日久,接受漢文化也日深,匈奴人都改用漢姓,並採用漢語。劉淵師事上黨儒生崔游,習《易》、《詩》、《書》三經,尤好《春秋左氏傳》及孫、吳兵法,並博覽《史記》、《漢書》、諸子書,文學武事,無不精通。劉淵的兒子劉聰,通經史諸子書,工草書隸書,尤善作文,著《述懷詩》百餘篇,賦頌五十餘篇。劉淵的侄子劉曜好讀書,尤好讀兵書。劉淵的從祖劉宣是名儒孫炎的學生。陳元達少年時孤貧,親自種地,兼讀詩書。卜珝(音許xǔ)好談《易》,與郭璞為友。李景年家孤貧,為人牧羊,刻苦讀書。喬智明居父母喪,哀毀過禮。這些都說明貴族出身的匈奴人文化已達到晉士族的水平,但社會地位卻比晉中下級士族還低些,仕進的希望是沒有的。一般匈奴人給晉地主家作田客,有些地主役使匈奴田客多至數千人。匈奴失意的貴族和被奴役的勞苦群眾結合起來,成為一支反晉的主力軍。

二 羯 族

羯族人高鼻深目多須,是入塞匈奴十九種中羌渠種的後裔,散居在上黨郡。石勒就是上黨郡武鄉縣(山 西武鄉縣)羯人。羯人漢化較淺;不識文字,姓用漢姓,名仍用本族名,如石勒父姓周名曷朱。羯人與漢人雜居,受漢族地主奴役。以石勒為例,可以類推羯人的一般生活,石勒家世代做部落小帥,算是一家小貴族。石勒十四歲跟本邑商人到洛陽販賣貨物。後來代父當小帥,在商人郭敬、地主寧驅家作田客,出力為主人耕種。晉惠帝末年,并州荒亂,石勒和本族人出外逃生,窮極無法又回來依靠寧驅。晉官吏想縛石勒去出賣,賴寧驅保護得免。石勒出外求食,路上遇到郭敬,哭拜訴說自己饑寒沒有生路,郭敬給他食物和衣服。石勒對郭敬說,現在羯人飢餓極了,可以誘騙他們去冀州(河北省南部)求食,到了那裡,把他們出賣,你得身價錢,羯人得活命,雙方都有益處。石勒想犧牲別人,自己分些利益,固然是陰險的想法,但也說明當時羯人實在窮苦到極點。郭敬很同意他的獻計,不料并州刺史司馬騰大規模地實行了這個計謀。司馬騰派兵大捉諸胡人,兩人一枷,押到冀州去出賣,石勒也被捉去,賣給茌平縣(山東茌平縣)地主師歡家為耕奴,石勒時年二十餘歲,善騎射,勇健而有謀略,師歡怕他鼓動家中諸耕奴反抗,把他釋放了。石勒沒有餓死,後來還獲得釋放,這種遭遇比一般羯人好些,但已是何等慘苦的遭遇。

三 鮮卑族

東胡鮮卑族世居遼東遼西塞外,東漢桓帝時,檀石槐建立起一個大國。檀石槐死後,部眾離散。魏晉時,諸部大人中宇文氏、慕容氏、拓跋氏相繼興起。宇文部居遼東塞外,大人邱不勤曾娶魏文帝女為妻,魏時宇文部最為強盛。慕容部興起後,宇文部和慕容部進行了多次的戰爭,終於被慕容部擊敗,部眾五萬餘落歸降慕容部。慕容部在宇文部西,魏初,入居遼西郡。大人莫護跋從司馬懿攻滅遼東割據者公孫氏,因功封率義王,開始建立國家。莫護跋的孫子慕容涉歸遷居遼東。晉武帝給涉歸子慕容廆(音委wěi)鮮卑都督名號,遷居大棘城(遼寧義縣西北),吸收大批晉士族和流民,經濟文化都達到漢族的水平。拓跋部居并州塞外,完全是游牧部落,文化最落後,西晉末大亂,始進入并州。宇文部言語與鮮卑語略異,剪髮,留頂上一部,打成髮辮與拓跋部相同,因此宇文拓跋兩部被稱為索頭或索虜。慕容部人皮膚潔白,晉士族多買慕容部婦女作婢妾。東晉明帝母荀氏是慕容部人,晉明帝鬚髮黃色。慕容部被稱為白虜或自賊。曹魏時鄧艾收容鮮卑數萬人,使居隴西(治襄武,甘肅隴西縣西南)等郡,與漢人雜處,稱為隴西鮮卑,大概因皮膚白色,又稱為白部鮮卑。

四 氐族

氐是一向居住在中國西部的舊族。魏晉時,氐人散居扶風(治池陽,陝西涇陽縣西北)、始平(陝西興平縣東南)、京兆(陝西西安)等地,加速了漢文化的吸收,漢語成了通用的語言。酋長苻洪的孫子苻堅,八歲便請求從師,苻洪很喜歡,說:我十三歲才從師讀書,大家還說我早慧速成,現在你八歲就知道求學,太好了!氐族酋長重視文化,後來苻堅統治黃河流域,對儒學佛學都予以提倡。

五 羌 族

羌也是一向居住在中國西部的舊族。東漢以來,散居關中諸郡,與漢族人雜處,過著農業定居生活,人口逐漸增加。照江統《徙戎論》所說,關中人口百餘萬,氐羌和鮮卑等族約佔半數,氐羌不象匈奴、鮮卑那樣強悍,被漢族地主看作微弱人,肆意壓迫。長期處於窮困無告的氐羌,對漢族地主恨入骨髓,但由於接觸漢文化較久,起兵反晉後,所表現的破壞性比匈奴輕得多。

匈奴、羯、慕容鮮卑、氐、羌都是居住在當時國境內的少數族,與漢族同是中國人。以江統《徙戎論》為代表的一些議論,承認晉統治者虐待他們,必然要引起他們的反抗,也承認軍備空虛,平陽上黨的匈奴騎兵三天內可以到達洛陽附近,可是,決不承認他們是中國人的一部分。這些議論強調「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主張用兵威驅逐他們出國境。所謂徙戎,就是迫使少數族人民流離死亡。晉統治階級不論主張徙戎與否,對少數族的極端歧視是一致的。因之少數族人民對晉統治階級發生極端怨恨的心情,也是很自然的。晉統治階級以所謂「非我族類」來掩飾殘酷的階級壓迫,各少數族的豪酋也以所謂「非我族類」來欺騙本族人民,結果各族間的相互仇殺,代替了農民起義,黃河流域遭受比東漢末年更嚴重的大破壞。

晉武帝為取得高級士族的擁護,允許中正官任意定品,禁止受屈的人申訴。那些沒有勢力的士族,稱為寒門或後門,即使有才能,也要被評為下品,永無富貴的希望。這種失意士人對高級士族懷著極深的仇恨,尋找報怨的機會。中下級士族一部分投靠諸王,助諸王爭奪權利。如孫秀助司馬倫作亂,殺了潘岳石崇張華裴頠等人,並且還滅他們的三族,和這些人有親友關係的官員也一概免官斥逐。依附司馬倫的士人都做了高官。八王混戰,忽勝忽敗,沒有一個能確實掌握中央政權,高級士族雖然受到很大的殺傷,但朝廷大官終究還是在以王衍為首的高級士族手中,中下級士族只能殺人泄忿,並不能改變自己的劣勢。另一部分投靠少數族豪酋,其中有些是為避亂,多數是為幫助他們反晉。晉武帝太康末年,命劉淵為北部都尉。劉淵輕財好施,招納黨徒,「幽冀名儒,後門秀士,不遠千里,亦皆游焉」。所謂名儒、秀士,就是那些失意的士人,不僅并州的士人來投,連幽冀兩州的士人也來了,他們對晉朝廷自然是懷有敵意的。晉惠帝初年,鮮卑拓跋部酋長猗 (音拖tūo)、猗盧擊破塞外匈奴、烏桓諸部,聲勢頗大,代郡士人衛操、箕澹等出塞投拓跋部,助猗 招納晉人,建立國家。其餘慕容廆、石勒等人建國,都得到晉中下級士族的幫助。高級士族正在高談虛無,盡情縱慾,中下級士族卻在借少數族豪酋之手,揮動屠刀,石勒的謀士張賓終於把以王衍為首的高級士族幾乎全部殺盡。

高級士族獨佔西晉朝政權,晉惠帝時,司馬氏集團內部首先破裂,出現賈氏滅楊氏、八王混戰的局面,統治機構解體了。黑暗的政治壓迫,殘酷的經濟剝削,迫使大量農民四散流亡,社會的基石崩壞了。司馬氏集團壓迫少數族,少數族豪酋利用本族人的困苦無告,發動種族戰爭,壓迫漢族人民,這當然得不到漢族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因而只能依靠軍事力量來維持自己的短期國家。晉高級士族壓迫中下級士族,這些失意士人懷著憤恨的心情和求取富貴的願望投靠少數族豪酋,助長了豪酋們的破壞力量。西晉司馬氏集團的腐朽和內亂,加上少數族豪酋與失意士人的報復和破壞,黃河流域長期陷入陰慘恐怖的絕境中,漢族人民固然受到無限的災禍,少數族人民也同樣做了本族豪酋的犧牲品。

少數族人民推翻西晉統治的願望是正義的,表現為行動卻是野蠻性的。這種野蠻性表現的強弱,和少數族豪酋及漢族失意士人野心的大小成正比例,所以社會遭受大破壞,應該由西晉統治者和這些野心家負主要責任。

下面按照破壞的不同程度,分黃河流域的混亂狀態為三期。涼州的前涼,蜀地的成國,性質與其他割據者不同,另作說明。

第一期三○四年——三五二年

在這一期里,黃河流域特別是中原地區遭受極其嚴重的破壞。破壞者是劉淵的漢國(三○四年——三一八年),劉曜的前趙國(三一八年——三二九年),石勒的後趙國(三一九年——三五○年),冉閔的魏國(三五○年——三五二年)。

漢——晉武帝時,劉淵為匈奴左部都尉。三○四年,劉淵起兵據左國城(山西離石縣),自稱漢王。劉淵首先建立以反晉為號召的漢國,一些勢力孤弱,在黃河下游一帶被晉兵擊敗的石勒、王彌等軍都來降附。劉淵得到這些降軍,聲勢漸盛,遣劉聰等十將據太行山,石勒等十將攻掠河北各州郡,劉曜、王彌等攻掠河南各州郡,三○八年,自稱皇帝,建都平陽(山西臨汾縣)。三○九年,晉八王中最後的一個東海王司馬越,正在大殺晉懷帝的親信大臣,斥逐保衛皇宮的武官,形成司馬越與晉朝官間尖銳的對立。晉將軍朱誕恨司馬越,叛降劉淵,勸出兵攻洛陽。劉淵遣劉景、朱誕等往攻洛陽,在延津(河南延津縣)擊敗晉兵,殺死晉民男女三萬餘人。劉景的官號是滅晉大將軍,晉民憎恨晉朝廷,但並不願意凶暴的匈奴人來滅它,沿途攻擊劉景軍,雖然被屠殺,卻使劉淵畏懼不敢再讓劉景進兵。就在這一年,劉淵兩次大舉進攻洛陽,都被晉守軍擊敗。特別是第二次進攻,劉淵傾全國兵力,令第四子劉聰,同族人劉曜、劉景和晉人王彌等率精騎五萬人為前軍,呼延翼率步兵騎兵為後繼,乘晉朝廷不備,突然襲擊洛陽。晉將賈胤等率勇士千餘人夜攻劉聰軍,劉聰軍潰散。呼延翼被部下殺死,兵士潰散還家鄉。劉聰無法取勝,親自到嵩岳山祈禱,令劉厲等留守大營。司馬越令部將孫誨等率精兵三千人出擊,大敗劉聰軍,號稱平晉將軍的劉厲投水自殺。劉淵只好召還劉聰軍。因為王彌是個漢族人,又出身晉高級士族,劉淵令王彌留在河南地區。王彌鼓動流民燒城邑殺晉官,響應自己,在保衛洛陽的乞活帥李惲等軍追擊下,也大敗逃還平陽。劉淵兩次進攻洛陽,都被晉軍擊敗,按兵力說,劉淵軍較強,可是劉淵的軍隊,很大的一部分是被迫作戰的漢族人,當晉軍認真進攻時,他們便潰散了。另方面,晉民為了反對劉淵的野蠻統治,寧願支援晉朝廷。晉兩次保衛洛陽,都用少數兵力戰勝強敵,劉淵的謀士鮮於修之所說「晉氣猶盛,大軍不歸必敗」,就是指晉民氣說的。司馬越為首的一群文武官,根本不知道民氣還可以利用,卻專心互相怨恨仇殺,內部人心離散,不可收拾。隨著愈益分裂,力量也就愈益削弱,三一一年,洛陽終於被劉曜攻陷。

三一○年,劉淵死。不久,劉聰做了漢皇帝,令劉粲、王彌、劉曜率兵四萬攻掠河南各州郡,使洛陽孤立。司馬越被朝官們反對,率精兵四萬出屯在項(河南項城縣),令王衍率領貴官名士,隨軍同行,讓乞活帥李惲等留守洛陽並監視晉懷帝。李惲縱兵士劫掠,洛陽大亂。三一一年,晉懷帝下詔,令苟晞攻司馬越,雙方又引起一次仇殺。司馬越病死,眾推王衍為首領。李惲等以奔喪為名,帶著大批王公官吏逃出洛陽。王衍等護司馬越柩回東海國(江蘇東海縣),正走到寧平城(河南鹿邑縣西南),被石勒軍包圍。石勒軍騎兵四面衝擊,殺死王衍所率十餘萬人。王公大臣被俘求免死,王衍向石勒獻媚,勸石勒做皇帝。這群無恥的懦夫,當夜全部被處死。石勒又擊潰李惲軍,殺死隨軍的晉宗室四十八個王和官吏們。劉聰令呼延晏率兵二萬七千會合劉曜、王彌、石勒等軍攻洛陽。呼延晏軍先到,晉守軍前後十二敗,死三萬餘人。王彌劉曜兩軍來會,攻陷洛陽城,俘晉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縱兵大掠,燒宮廟官府民房,東漢末董卓燒毀洛陽後,魏晉兩朝經營將近百年的洛陽,又一次化為灰燼。

關中自晉惠帝時起,屢遭戰禍,人民流亡,土地荒蕪。三一一年,劉曜攻陷長安。當時關中連年饑荒,屍骨遍地,生存的人不到百分之一二。三一二年,晉軍擊劉曜,劉曜擄走關中遺民八萬餘口,放棄長安。晉軍在長安擁立晉愍帝。三一六年,劉曜攻陷長安,西晉殘留下來的一些文武官,全被俘獲,晉愍帝繼晉懷帝做了降帝。他們都想投降求苟活,結果是受盡恥辱以後,在第二年都被殺死。

漢國推翻了西晉朝,西晉統治集團基本上消滅了。他們是自食其惡果,被消滅毫不足惜,可是無數農民也同樣食了他們所造的惡果。農民自東漢末遭受大戰亂以來,厭惡戰亂,希望在西晉的統一國家內獲得休息,因此給西晉統治集團以最大的容忍,這個容忍卻給自己帶來了惡果。

三一八年,劉聰死,劉粲繼位。靳准殺劉粲,自稱漢天王。劉曜自稱皇帝,攻靳准,石勒攻漢國都平陽,擄去巴氐、羌人七萬餘落(戶)。靳准死,石勒攻入平陽,靳明率平陽士女一萬五千人投奔劉曜。石勒燒宮室,劉淵劉聰積貯掠獲物的平陽城毀滅了。三一九年,劉曜建都長安,改國號為趙(前趙)。石勒自稱趙王(後趙),建都襄國(河北邢台縣)。石勒佔地比劉曜多,兵力也較強盛,從此劉曜石勒二人的交戰成為主要的戰亂。

西晉覆滅後,漢族與非漢族間的界限愈益顯著,漢族認繼承西晉朝的東晉是自己的朝廷,就是非漢族的豪酋也不敢否認南方朝廷是華夏正統。這種建立在南方的各朝,一直到隋統一,始終享有正統的威望,為居住北方的漢族所嚮往。當劉淵起兵反晉時,說得很明白。劉淵說,推翻混亂的晉朝並不困難,但漢族人未必肯同我一起干,必須取得民望,才能成大事。劉淵宣告匈奴劉氏是兩漢劉氏的外甥,立漢國繼承兩漢,祭漢高祖以下三祖(漢高帝、漢光武帝、漢昭烈帝)、五宗(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漢明帝、漢章帝)為自己的祖宗,不祭匈奴單于。他這樣做,自然是想減輕漢族人的反對,可是劉淵勢力在關東地區(黃河下游)的活動,主要還是依靠晉士族的野心家王彌。劉淵當作根據地的并州南部,也受到劉琨的嚴重威脅。三○六年,并州刺史司馬騰逃走,并州余戶不滿二萬,劉琨繼任為并州刺史,募得戰士千餘人,進據晉陽(并州州治,山西太原市),流亡的漢族人紛紛來歸,連劉淵部下的非漢族人也有一萬多落來歸附。劉琨是晉朝的忠臣,又是腐朽的高級士族。他的聲望招來了許多流亡人,他的腐朽統治,迫使來歸的流亡人再逃走作流亡人。雖然如此,他在漢族人支持下,加上鮮卑拓跋部的武力援助,以晉陽為根據地(三一二年,自晉陽徙治陽曲),與劉淵劉聰對峙交戰,牽制住漢國不少的兵力。這一事例說明漢族不願受非漢族的統治,潛伏著強烈的反抗力量。劉淵劉聰佔據并州一部分土地也並不穩固。劉琨昏淫無道,內部分裂,三一八年,陽曲被石勒攻陷,劉琨投奔佔據幽州的鮮卑段部酋長段匹 。段匹 擁護晉朝,尊信劉琨。劉琨的兒子劉群陰謀奪幽州,段匹 殺劉琨。劉琨被殺,引起漢族人和一些非漢族人的不滿,段匹 只好放棄幽州,投奔晉樂陵(治厭次,山東惠民縣)太守邵續。這又說明漢族人對劉琨那種腐朽人也還是愛戴的,因為他始終堅持對漢國鬥爭。其他事例還不少。如三一七年,東晉元帝封鮮卑慕容廆官號,慕容廆不受,魯昌勸慕容廆說,明公(指慕容廆)雄據一方,但還有許多鮮卑部不肯服從,因為明公的官號不是王命的緣故。高詡也勸慕容廆說,現在晉朝雖然衰微,但人心還是歸附它。如果接受封爵,奉王命征伐諸部,名正言順,誰敢反抗。慕容廆聽從這些謀士的話,向東晉稱臣,果然得到好處。三一八年,段叔軍勸段匹 殺劉琨,說,我們不過是些胡夷,漢族人受我們統治,只是因為怕我段部的武力,現在段部內部不和,如果有人奉劉琨起事,我段部就完了。三一八年,靳准殺劉粲後,對胡嵩說,從古沒有胡人做中國皇帝的,現在請你帶傳國璽(漢國破洛陽時取得晉傳國璽)回東晉。三一九年,慕容廆勸高瞻投降,說,晉朝喪亂,我要和諸君共除禍難,扶助帝室。你是中原大姓,定有同感,為什麼把華夷的界限分得那樣清楚,不肯和我合作呢!高瞻還是不投降,慕容廆也不敢殺他。這都說明北方漢族人民雖然亡了國,但並不順從非漢族的統治者,他們的心是嚮往南方漢族朝廷的。了解了這一點,才能了解十六國、南北朝長期分裂後,終歸全國統一的主要原因。

劉曜知道反晉的號召已經失去意義,劉淵劉聰祭兩漢三祖五宗也不能欺騙漢族人,滅靳准後,改國號為趙,改祭冒頓單于、劉淵為祖宗。石勒禁人說胡字,號胡人為國人,建立以羯人為首的胡人國。三二五年,劉曜石勒兩軍在洛陽大戰,劉曜軍駐金谷,夜中無故大驚,士卒潰散,劉曜退到澠池,夜中又驚潰,劉曜退回長安。石勒軍擊敗劉曜部將劉岳軍,俘氐羌三千餘人,坑死士卒九千餘人,又攻破佔據并州(并州屬石勒)投降劉曜的叛將王騰,坑死士卒七千餘人。石勒得氐羌人不殺,可以想見被坑死的士卒多是漢族和匈奴族人。劉曜軍兩次驚潰,也可以推想多是漢族人。劉曜敗後,想學石勒的方法,封愛子劉胤為大單于,立單于台,自最高官左右賢王以下,全用匈奴、羯、鮮卑、氐、羌的豪酋,建立起以匈奴人為首的胡人國。三二八年,劉曜石勒兩軍在洛陽大戰,劉曜大敗被擒,士卒死五萬餘人。三二九年,石勒滅劉曜前趙國,殺劉曜子劉熙劉胤及王公將校以下三千餘人,坑死屠各種人五千餘人,劉淵藉以起兵的屠各種人幾乎被石勒殺盡了。

後趙——石勒是受盡苦難的羯族小帥和農民。因為他受盡苦難,養成了強烈的破壞性和報復性,也養成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他對晉高級士族仇恨極深,凡俘獲二千石以上晉官,除去幾個不貪污的人,其餘全部殺死。他攻入城池,燒殺劫掠盡量破壞,俘獲敵軍,常坑死數千數萬人。他不識文字,叫人讀《左傳》、《史記》、《漢書》,聽了能懂得書中大意並且能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見解常常表現出他的才能。他不象劉淵那樣有五部匈奴作憑藉,他只是憑藉自己的兇悍和機智從戰爭中逐漸壯大起來,一直到暫時統一中國的北部(東北的燕除外)。

石勒在師歡家為奴,釋免後,給人家當庸工,又被亂軍捉獲。石勒設法逃走,因為沒有生路可走,約集王陽等八騎為劫盜。後來又得呼延莫等十騎,號稱十八騎。石勒以十八騎為骨幹,招集山野亡命之徒,成立一支兇悍的軍隊。三○七年,從大盜汲桑等攻破鄴城,殺晉新蔡王司馬騰,燒鄴城宮室,殺士族和居民萬餘人,擄掠婦女珍寶無數,東漢末曹操建都的名城,被石勒等人破壞得乾淨。司馬越攻鄴,汲桑石勒戰敗,石勒投降劉淵,成為劉淵部下的一個大將。

三○八年,石勒攻掠冀州各郡縣,有兵五六萬人。三○九年,石勒攻陷冀州各郡縣的壁壘百餘個,兵增至十餘萬人。這時候,石勒開始有些政治性的措施。以失意士人張賓為謀主,又招集低級士族,別立一營,號稱君子營。劉淵也招引失意士人,但用人主要是用匈奴貴族,石勒用人主要是用這些失意士人。他們痛恨西晉統治集團,自然要為石勒儘力。石勒的善戰加上張賓這群人的智謀,在當時成為一個無故的力量。

三一一年,石勒消滅王衍所率司馬越軍,又殺死漢國大將王彌。王彌是石勒的勁敵,王彌軍被吞併,阻止 了漢國在黃河下游的活動。西晉遺留下的重鎮還有幽州王浚、并州劉琨。三一四年,石勒殺王浚。三一八年,石勒攻走劉琨,西晉朝在北方的殘餘勢力,全部被消滅。同年,石勒滅靳准,奪取平陽,對劉曜斷絕君臣關係,說,稱王稱帝,憑我自己,何必要你劉曜來封。三一九年,石勒自稱趙王。三二八年,石勒殺劉曜,滅趙國。三三○年,石勒稱皇帝。後趙與東晉以淮水為界,初次形成南北對峙的形勢。三三三年,石勒死。石勒自己評價說,我要是遇到漢高帝,該當做他的臣屬,要是遇到漢光武,我和他並驅中原,不知誰勝誰敗,我是在二劉之間的人物。曹操司馬懿從孤兒寡婦手裡取天下,不是大丈夫行事,我不能那樣干。他有意學漢高帝,在政治措施上有些也效法西漢。他出身羯族,對漢族是壓迫的,他出身窮苦農民,對農民的痛苦多少是知道的,因之漢族人民在石勒統治下,比在漢國要好一些。

石勒在戰爭中,逐漸建立起政治制度。三一二年,從張賓計,建都襄國。三一三年,立太學,選士人為教師,選將佐的子弟三百人入太學讀書。定租賦,令州郡官查實戶口,每戶出帛二匹,谷二斛。三一九年,石勒以所據河內(治懷縣,河南沁陽縣)等二十四郡為趙國,有民戶二十九萬。刪簡律令,選擇重要條款,造《辛亥制度》共五千字。任用續咸為律學祭酒,管理獄訟。任用支雄、王陽(八騎中人)為門臣祭酒,專管胡人的獄訟。任用裴憲等為經學祭酒,任播等為史學祭酒。任張賓為大執法,總管朝政。遣使官巡行州郡,督促農桑生產。石勒為鞏固自己的統治,特別重視士族,三二○年,下令諸將帥,此後俘獲士人,不得殺死,一定要送到襄國來。石虎出兵作戰,獲得做過西晉掾屬小官吏以上的低級士族三百家,送到襄國,石勒設公族大夫專管這些士人。石勒修改魏晉以來九品官人法,令群臣及州郡官每年保薦秀才、至孝、廉清、賢良、直言、武勇各一人,令張賓管理選舉,品定這些被保薦的人,給他們官做。石勒所立學校,有太學一所,小學十餘所。三二四年,親到太小學考試諸學生,按經學程度的高低各給賞賜。三二○年,用經學考試秀才、至孝,作為評定九品的標準。三二九年,石勒巡行冀州諸郡,引見高年、孝弟、力田、文學之士,賞給谷帛。三三一年,令群臣保薦賢良、方正、直言、秀異、至孝、廉清各一人,考試及格,分三等給官職。三三三年,就是石勒死的一年,還令各郡立學官,每郡置博士、祭酒各一人,學生一百五十人。石勒提倡經學,重視士族,在他的政治措施里最為突出。他利用低級士族與高級間的矛盾,大量殺死高級士族,藉以取得低級士族的擁護。他獎勵清廉,嚴刑懲罰貪污的官吏,藉以緩和漢族農民的反抗。這一點,石勒比起西晉和東晉的腐朽統治來,顯得有些新氣象。

石勒當作工具來使用的不僅是經學,而且還提倡佛教。天竺僧佛圖澄於三一○年到洛陽,自稱已四百餘歲,能聽鈴聲知吉凶,想在洛陽建立佛寺。這時候洛陽快要陷落,連昏愚的司馬越也知道不吉,逃出城去,佛圖澄還想立寺,這叫做能預知吉凶么!劉曜攻破洛陽,佛圖澄潛伏荒野中觀看風勢。大將郭黑略(十八騎之一)奉佛教,三一一年,佛圖澄投奔郭黑略。郭黑略使佛圖澄見石勒。佛圖澄對石勒玩了一套魔術,石勒覺得可以用來欺騙將士,鼓勵鬥志,表示尊信。因此,石勒軍中不論漢族人和非漢族人,都來奉事。佛圖澄又給將士們治病,信徒愈眾。石勒屢次試驗佛圖澄的法術,大概得到郭黑略等信徒的預先密報,佛圖澄都顯示出確能先知,石勒真正信服了。三一二年,石勒大興佛事,建立寺廟,把兒子們送到佛寺里撫養,石勒親自拜佛發願,求佛保佑兒子們。石勒死後,兒子都被石虎殺死,佛圖澄得到石虎更大的尊敬。

石勒提倡經學和佛教,但並不能消除漢族與非漢族間的矛盾。石勒嚴禁人說胡字,有一天,一個醉人騎馬突入石勒宮門。石勒大怒,召管門官斥責說,剛才跑馬入門的是什麼人,為什麼放他走。管門官害怕,忘了忌諱,答道,剛才有個醉胡跑馬進來,阻止他不了。俗話說:和胡人難說話。我一個小官怎能阻止他。石勒笑道,胡人正是難和他說話。管門官免罪,也不追究那個犯門禁的醉胡。石勒任用樊坦做地方官。樊坦進見,衣冠破爛。石勒驚問,你為什麼窮到這樣。樊坦忘了禁令,答說,羯賊無道,把我的財物都搶光了。石勒笑說,羯賊如此劫掠,我替他們賠償。樊坦想起禁令,連連叩頭求饒。石勒說,我禁的是普通人,你們老書生除外。石勒立門禁,胡人犯禁得免罪;禁止胡人欺壓士族,胡人劫掠士族得免罪。胡人仗勢橫行,可以想見普通漢族人受欺壓的嚴重。後趙稱羯族人為國人,稱漢族人為漢人。後趙的文武官,除了石氏一家人,其餘多是漢人。作為統治族的國人有權欺壓漢人,所以石勒雖然收羅士族,但還不能和士族真正結合在一起。

石虎是石勒的侄子,石勒死,石虎奪取了後趙國政權。石虎性同野獸,比石勒殘暴得多。三三五年,石虎遷都鄴,大造宮室,晝夜荒淫,窮奢極侈,人民的脂膏被石虎剝削得乾淨,餓死了十之六七。石虎似乎也感到危險,一方面親自執掌軍事和刑法,一方面加強對高級士族和佛教的依靠。三三六年,下令恢復西晉九品官人舊制,有權勢的人家,兒童多得好官,沒有權勢,即使有才德也被擯斥。這樣,士族又出現了高級低級間的矛盾,石虎得到高級士族的支持,卻招致低級士族的怨恨。石虎尊奉佛圖澄,人民為逃避賦役,投奔佛寺,削髮出家。東漢和曹魏只許胡僧在都邑立寺廟,漢人一概不得建寺出家。西晉時偶有漢人出家,為數極少。三三八年,石虎下令,准許漢人不論貧富和社會地位,都可以出家為僧。士族有免徭役兵役作官吏的權利,僧徒不得作官吏但可以免徭役、兵役和租稅,貧民被暴政驅迫,紛紛出家,寺廟主成為出家貧民的剝削者和統治者,在與世俗君主的關係上,成為對貧民的瓜分者和爭奪者。貧民出家得享受士族權利的一半,因此寧願給寺廟主充當奴役。從此佛教盛行,在蔭庇民戶的豪族大姓塢主壁帥一類封建主以外,又新添了一類性質相同的寺廟主。石虎失去這些貧民,自然要加緊對在家貧民的敲剝。漢族人民受盡石虎暴政和國人欺壓的痛苦,與後趙統治者間的矛盾達到了最高點。

三四九年,石虎死。次年,石虎養子漢族人冉閔滅後趙,下令道,和我同心的人留在城(鄴)內,不同心的人任便出城。周圍百里內漢族人全數入城,羯人紛紛出城。冉閔殺了石氏一家人,知道羯人是不同心的,下令殺羯人,不論男女老少,無人得免,一天內就殺死數萬人。前後共殺二十餘萬人。有些人僅僅因為鼻子高些鬍鬚多些,也被當作羯人殺死。冉閔的行動是野蠻的,但石勒石虎利用國人欺壓漢人,這次大慘殺的釀成也是勢所難免的。自劉淵起兵以來,漢族人與非漢族人進行鬥爭,總是匈奴人羯人佔優勢,冉閔這一野蠻行動,爆發了將近五十年中漢族人對匈奴人羯人的積忿,也引起了無以復加的大破壞,漢族和非漢族人民在這個大破壞中不知損失了多少生命。

魏——後趙大官四十八人推冉閔稱帝,國號魏。冉閔慘殺非漢族人,當然要引起猛烈的反抗。石虎庶子石只據襄國稱帝,非漢族人的州郡官和武將們都響應石只。冉閔遣使人告東晉朝廷說,胡人作亂中原,現在誅滅了,請派兵來共同討伐,掃清殘餘。東晉朝廷正在防止桓溫篡奪,不許桓溫出兵經略中原。冉閔率孤軍和石只大戰。三五一年,石只聯合鮮卑慕容雋(前燕)、羌姚弋仲(後秦)夾擊冉閔,冉閔大敗,文武官及士卒死亡十餘萬人。冉閔所屬徐州、豫州、兗州及洛陽守將降晉,東晉勢力又回到北方。當時冉閔軍與羌胡軍互攻,沒有一個月的停戰,歷來遷徒到冀州的漢人和氐羌胡蠻人,不下數百萬,苦於戰禍,各還本鄉,路上互相殺掠,飢疫死亡,能到達本鄉的不過十中二三,平原上只有屍骸,看不見耕者,生產幾乎完全停止。冉閔儘力作戰,殺石只。三五二年,冉閔攻破襄國。慕容雋奪取幽州,進軍至冀州,冉閔率精騎出擊,十戰十勝,後來陷入鮮卑大軍重圍中,冉閔戰敗被擒。

慕容雋殺冉閔,滅魏國,適逢大旱和蝗災,慕容雋害怕,祭冉閔,諡為武悼天王。冉閔逞勇殘殺,立國三年,死人無數,失敗是必然的。但是,他的野蠻行動反映著漢族對羯族匈奴族野蠻統治的反抗情緒,所以他的被殺,獲得漢族人的同情。慕容雋致祭贈諡,正是害怕漢族人給予冉閔的同情心。冉閔恃勇出擊慕容雋時,不少人預料必敗,大臣劉茂等人說,我主這次出去,一定不能回來了,我們豈可坐等敵人來戮辱,劉茂等人都自殺。鄴都被攻破,大臣王簡等人也都自殺。秦漢魏晉從來沒有亡國後自殺的大臣,因亡國而自殺,是從冉閔的魏國開始的,這也說明漢族與非漢族間鬥爭的極端尖銳。

簡短的結論

自二九一年,西晉賈后專權起,至四三九年,北魏統一中國北部止,前後一百五十年的長期戰亂,是中國經濟文化中心地區的黃河流域遭受幾乎徹底破壞的黑暗時期。二八○年至二八九年號稱天下安業的太康年間,恰恰成為長期大戰亂爆發前可怕的暫時寂靜。

晉武帝統一中國,是東漢末年以來的一個進步,他實行了一些有利於統一和人民的積極性措施,也應該予以肯定。但是,他至少做了兩件倒退的事伏下了大戰亂的引火線。第一是西漢景帝以後,皇子受封為國王,除在國內收取規定的租稅,並無其他權力。曹魏設禁尤為嚴厲,國王等於囚犯。晉武帝大封皇子和宗室為國王。國王有文武官有兵有民,在國內是實在的統治者。這種分封制度,倒退到西漢景帝以前的狀況。第二是曹魏嚴防外戚干預政權,糾正了東漢外戚宦官相互爭奪的慣例。晉武帝重用外戚,倒退到東漢的狀況。歷史是前進的,那怕是極遲緩的前進,倒退一定要受到歷史的懲罰。

司馬氏收買一部分高級士族,組成司馬氏集團,奪取曹氏政權。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對另一部分高級士族組成的曹氏集團充分使用了險詐殘忍的手段,對本集團則盡量縱容優待,換取這些人的擁護。統一中國後,朝廷上新氣象很少,相反,險詐殘忍貪污腐朽的氣氛更濃厚了。

執掌政權的高級士族由司馬氏諸王公、外戚、高門(大臣和名士)組成。這群人中間,外戚與諸王公、外戚與外戚、王公與王公有複雜的利害衝突,高門與諸王公外戚也有矛盾,但主要是高級士族和中下級士族間的利害衝突。

在高級士族的貪暴統治下,西晉社會間存在著三個亂源:第一,被高門壓抑的中下級士族投奔諸王公、外戚和少數族豪酋,企圖突破門閥限制,取得自己的富貴。高級士族和少數族豪酋(石勒是農民,但在羯族中是豪酋)是地主階級中作亂的階層,中下級士族是地主階級中助亂的階層。作亂者和助亂者都急於乘機動手,大戰亂就在這些人的活動里接連爆發了。第二,居住邊境上和內地的少數族,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從游牧轉化為農民,當然是願意安居樂業的,可是,西晉統治者的殘酷壓榨,迫使少數族農民不得不尋找生路,要求起兵反抗。這種合理的要求,被本族豪酋利用,從反晉戰爭引導到各族間混戰。第三,漢族農民被西晉統治者壓榨,大量流亡。在蜀地,流民發動了起義。在黃河流域,因為匈奴族起兵在先,流民有些附和匈奴族共同反晉,有些隨從乞活帥反抗匈奴軍,有些投靠塢主壁帥(豪強大姓)守地自衛,有些逃到邊境外依靠游牧族的豪酋。這種混亂分散的情況,使得農民不能組成龐大有力的起義軍,同時也就助長了非漢族豪酋和漢族豪強大姓的割據勢力。

二九○年外戚楊賈兩姓爭權之亂,促使各種矛盾開始爆發了。從而引起三○○年開始的諸王混戰,再從而引起三○四年開始的劉淵起兵反晉,到三一六年,西晉朝廷完全覆沒。從此,以反晉為名的戰亂轉入五個少數族豪酋相繼混戰的階段。

匈奴族羯族表現破壞性最為猛烈,鮮卑族(慕容部)、氐族、羌族政治比較良好,黃河流域人民得到暫時的喘息。前秦敗亡後,在前燕、前秦及前涼舊境內,紛紛出現許多割據小國,這時候鮮卑拓跋部強大起來,逐漸消滅這些小國,統一了中國北部。

在長期戰亂中,漢族人民鍛煉了堅固的民族性。冉閔對羯人的報復,苻堅的攻晉大敗,姚泓的戰敗被俘,都是漢族人民不願接受非漢族人的統治,有機會就要推翻它的顯例。

由於五個少數族的豪酋都曾取得中國土地上的統治地位,本來居住在偏僻山谷里和居住在邊境外的大批本族人,被吸引進入統治區內的較好地方,生活和文化都得到提高。本族豪酋失勢以後,他們也就逐漸和漢族融合了。

西晉高級士族過著極度腐朽的生活,極度腐朽的玄學思想得以發達起來。十六國時期,社會變成現實的地獄,宣揚天堂樂趣的佛教得以廣泛流傳。佛教能麻痹勞苦群眾的鬥爭性,因之從石勒石虎開始,統治者利用儒學以外,更著重地利用佛教。

高敏:試論兩晉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的演變過程

冉閔在史學界沒有什麼爭議

范文瀾、呂思勉、尚鉞、高敏、王仲犖都三七開,肯定了冉閔的功績,指出了石勒時期數百萬氐羌胡蠻遷居中原,冉閔殺胡令迫使其返遷的大背景,並指責了冉閔的殘暴

爭議只在於網路上冉吹和冉黑的三無網文和各種偽史

更多資料參見:【本吧導航】冉魏·歷史資料

轉一篇冉魏歷史吧吧主研究冉魏歷史的成果:【舊文】冉閔誅胡辨析

張豺謀誅李農不成。石遵僭位,李農得復司空位。此之前冉閔由於軍中的威名被石遵用為前鋒,從而掌握了後趙兵權。其餘重臣皆為石氏王室。遵罷苻洪都督,洪於是降晉,歸於汲郡之枋頭。

石遵欲誅冉閔不成,被誅,由是傀儡皇帝石鑒被立。石鑒既無勇亦無謀,只識利用兩派矛盾首鼠兩端,欲以這種手法除掉冉閔,無疑如石遵所說的『我尚如是,汝等立鑒,復能幾時!』 。石鑒所立大臣為:郎闓接替李農為司空,秦州刺史劉群為尚書左僕射,侍中盧諶為中書監(沿石虎所封官職)。李農則更升大司馬之職,他所擁有的勢力本就是不小的,廣宗上白乞活軍的餘眾便有數萬家 。張舉的宿衛軍名為圍剿李農,實則兩人素善,故相持不下。

  石鑒即位胡漢的矛盾趨於明顯化,如下:

  趙主鑒使樂平王苞、中書令李松、殿中將軍張才夜攻石閔、李農於琨華殿,不克,禁中擾亂;與此同時,虎之庶子祗鎮守襄國,襄國曾是後趙舊都,根基深厚,又與苻姚連兵。冉閔挾鑒,令『石琨為大都督,與張舉及侍中呼延盛率步騎七萬分討祗等』亦只是虛稱了。中領軍石成、侍中石啟、前河東太守石暉謀誅閔、農;龍驤將軍孫伏都、劉銖等帥羯士三千伏於胡天,亦欲誅閔、農。冉閔反擊,並宣令『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 !胡漢矛盾已根深蒂固,已為冉閔所知,既已禁胡人稱兵仗,又敕城門不復相禁者,蓋以瓦解其勢力。

  互聯網上的言論,向來是比較膚淺的,本不需要專門去辯。例如言稱「冉閔見胡人不為所用,故而屠之」。但之前冉閔便已宣令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以當時矛盾之尖銳,又如何冀望胡人留在城中?冉閔知胡人不為己用,為敕城門不復相禁之前,如何能解釋為一怒而殺之?同時可以看到胡漢的矛盾不僅存在於下級民眾,同時也存在於後趙政治人物中,由來已久。後面的事態發展也證明這一點。

  這段時期的形勢是:各方勢力都在覬覦中原。先是349年5月,慕容氏內部便發了一通長篇大討論,簡選「三輔」(輔弼輔義二將軍號,亦一時創置),選精兵二十餘萬,講武戒嚴,為進取之計。意味著鮮卑南下的開始。

氐酋苻洪則由於秦雍流民的西歸而勢力集於枋頭。咸和四年,後趙滅前趙劉胤,徙劉趙一干人至襄國;平秦隴,苻姚降於石虎,虎徙氐、羌十五萬落於司、冀州。洪勸石虎徙秦雍民夷以實關東,因趙之亂,得以為資。所謂風鴻項洞之時,奸雄伺機而動也。石鑒懼洪,賜予官爵,洪不受。洪怒曰:「吾不堪為天子邪,而雲列國乎!」遂斬程朴。苻洪之所以自大,原因之一是以氐族為主的枋頭集團有較強實力。此事也可以說明另外一件事,在殺胡令之前,苻洪的勢力已經對鄴城構成了威脅。當此之時,苻洪豈石氏所能駕馭?對於苻洪的謀劃和勢力,冉閔早先便意識到,而石虎終究禮待苻氏。石虎死後苻氏的頭銜經歷了一連串的變化。349年洪遣使降晉,350年2月晉以洪為氐王,封廣川郡公;苻健假節,監河北諸軍事、右將軍,封襄國縣公。旋勝姚弋仲來襲,遂自稱『三秦王』 。苻洪以為資本的,仍是「關中形勝之地」。洪死,苻健削去三秦王之號。敗杜洪,則詐稱趙官爵。入長安,以民心思晉,遣參軍詣建康,又修好於桓溫,擊敗趙涼州刺史。351年旋僭天王大單于位。亂世之中的頭銜,換得比衣服還快。

對於苻姚的性質,《讀通鑒論》有一段議論:夫健與襄而可收以為用也哉?健之請命,殺麻秋而懼;弋仲之使襄歸晉,勝冉閔而懼也。健孤而畏冉閔之勇,弋仲死,襄孤而畏慕容之強,中立而無寧居,睨晉之弱而可誘以為後圖,受其餌則為侯景,覺其機則引去而無傷。議者乃以拒健激襄為浩罪,何古今樂進豺虎以自衛者之多也!夫不見健一入關而即自王,浩北伐而襄伏甲于山桑以邀之乎?

  姚氏則被石虎安置在清河灄頭,屬石趙冀州勃海郡廣川縣。苻洪、姚弋仲集團被遷往關東時,都沒有被拆散分離,而是各自作為一個完整的部族組織被分別安置在枋頭和灄頭,為後趙所用,同時使關西難以出現真正有威脅的地方力量。349年12月,石祗北連姚弋仲,南連苻洪,欲誅閔農。顯然在此之前姚氏便如同苻氏一樣,屯於冀州。或曰姚氏之抗冉閔,因盡忠石氏,趙亡,弋仲乃降晉。當是時,羌族勢力相對較弱,羌胡沆瀣一氣,兔死狐悲,趙亡則姚氏益處諸勢力夾縫中,懼而遣使歸晉。至襄國破,襄敗於秦,故帥眾歸晉。姚弋仲臨死的話說明五胡固然剽狡,但仍以漢人文化優勝。

  北方擾亂,東晉也試圖有所行動。但內部矛盾重重。

  綜上所述殺胡令前夕,各胡族勢力皆屯於一方,覬覦以鄴城為中心的河北河南一帶。石虎時期後趙的兵制,以六夷作為主要軍事力量。趙人或有作將帥者,但非掌握重兵者,李農為例外。羯士三千事件引起了矛盾的徹底爆發。鄴城和襄國是胡羯集中的地方。在鄴城附近,一日斬首數萬,偶有少數潛伏於溝瀆中的胡人逃得一命。一批胡人官員,也隨著鄴城出入的大流逃往襄國,較有勢力的則屯於一方:汝陰王琨奔冀州,撫軍將軍張沈據滏口,張賀度據石瀆,建義將軍段勤據黎陽,寧南將軍楊群據桑壁,劉國據陽城,段龕據陳留,姚弋仲據灄頭,蒲洪據枋頭,眾各數萬,皆不附於閔。對鄴城形成了四面包圍之勢。

  從整個過程可以看到各胡族和漢族將領的矛盾由隱到顯。一方面有民族的矛盾,另一方面兵權一直掌握在六夷尤其是胡羯手中。勢之所然,漢人必有敵愾之心。當漢族將領掌握兵權而胡人驚懼,也是必然之事。對這些胡人如何處置?如果不殺勢必讓他們成為將來一股不小的敵對勢力,如果殺則增強其敵愾之心。

本文寫於2006年,網上對於殺胡令的討論或者說掐架,MS仍然少有超越本文框架的……呵呵

我就科普到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冉閔是十六國時期的一個歷史人物。他建立了一個短命的政權魏(350-352),一般稱為冉魏。冉閔以349年頒行的殺胡令而廣為人知。目前在網上廣為流傳的對冉閔的過高評價中,存在一些諸如篡改史料和隱藏不利證據等問題。這樣描述出的人物與真實的冉閔有很大出入。本文從冉瞻冉閔父子史料的考證,殺胡令的考證,冉閔在胡漢之間的搖擺,冉閔與東晉的關係,及冉閔與同時代其他歷史人物的比較五個方面對冉閔及殺胡令的史料進行了考證和分析。

1、關於冉瞻冉閔父子的考證

  網上拔高冉閔的文章,將他描述為「十一二歲親人死盡後忍辱負重二十載,最終手刃仇敵,為所有親人和天下漢人報國讎雪家恨」的形象。這裡涉及到史料中一處矛盾的記載。在《資治通鑒》卷第九十六中稱,

  「………惟游擊將軍石閔一軍獨全。閔名瞻,內黃人,本姓冉,趙主勒破陳午,獲之,命虎養以為子。閔驍勇善戰,多策略。虎愛之,比於諸孫。」

  按照這個說法,石閔就是石瞻。但是在《資治通鑒卷第九十四》里則稱:

  「(328年,劉曜)與虎戰,大破之,斬石瞻。」

  如果328年石瞻就已經被匈奴人劉曜陣斬。那麼338年「一軍獨全」的就不可能是同一個人。而且這裡的記載也不合人之常情:如果石閔是石勒交給石虎撫養的孩子,而且石虎本人也喜愛這個孩子的話,那麼合理的舉動應當是把這個養子像親生兒子一樣養。沒道理為了表示喜愛而把養子降一輩當孫子對待。《資治通鑒》成書於宋,這個矛盾的記載很可能是年代久遠、記錄錯亂造成的。在成書於唐初的《晉書》里就沒有這個矛盾。《晉書載記第七》記載:

  「閔字永曾,小字棘奴,季龍之養孫也。父瞻,字弘武,本姓冉,名良,魏郡內黃人也。………勒破陳午,獲瞻,時年十二,命季龍子之。驍猛多力,攻戰無前。歷位左積射將軍、西華侯。閔幼而果銳,季龍撫之如孫。………季龍之敗於昌黎,閔軍獨全,由此功名大顯。」

  這樣我們可以歸納出事情的來龍去脈:被石勒俘虜的是十二歲的冉良。石勒命石虎收冉良為義子,改其名為石瞻。石瞻成年後有子石閔,深得石虎喜愛,「撫之如孫」。

  一個仍然存在的問題是,石勒破陳午是在310年,此時的石勒36歲,石虎只有15歲,讓一個15歲的人給12歲的孩子作義父有點不合情理。深入的考證只好等以後了。

  網上有的文章說冉閔從來沒有和漢人武裝打過仗。事實上,冉閔父子在後趙軍中時,都有過和東晉交手的記錄,而且攻城拔地,頗有戰功,沒有手下留情的跡象。 關於冉閔父子在後趙軍中的攻戰事略散見於各篇記載,茲整理如下:

  (324年)春正月,勒將兵都尉石瞻寇下邳,敗晉將軍劉長,遂寇蘭陵,又敗彭城內史劉續。(《晉書 載記第五》)

  (325年)夏四月,後趙將石瞻攻晉兗州刺史檀斌於鄒山,殺之。(《資治通鑒 卷第九十三》)

  (326年)十二月,石瞻攻河南太守王瞻於邾,拔之。彭城內史劉續復據蘭陵石城,石

瞻攻拔之。(《資治通鑒 卷第九十三》)

  (328年)七月,中山公石虎帥眾四萬……進攻蒲阪。趙主劉曜……自將中外精銳水陸諸軍以救蒲阪;虎懼,引退。曜追之。八月,劉曜軍追石虎軍及於高候,與虎戰,大破之,斬石瞻。(《資治通鑒 卷第九十四 》)

  (338年)五、六月,季龍之敗於昌黎,閔軍獨全,由此功名大顯。(《晉書 載記第六》)

  (339 年)八月,庾亮鎮武昌,卒使毛寶、樊峻戍邾城。趙王虎惡之,以夔安為大都督,帥石鑒、石閔、李農、張貉、李菟等五將軍、兵五萬人寇荊、揚北鄙,二萬騎攻邾城。毛寶求救於庾亮,亮以城固,不時遣兵。九月,石閔敗晉兵於沔陰,殺將軍蔡懷;夔安、李農陷沔南;朱保敗晉兵於白石,殺鄭豹等五將軍;張貉陷邾城,死者六千人,毛寶、樊峻突圍出走,赴江溺死。夔安進據胡亭,寇江夏;義陽將軍黃沖、義陽太守鄭進皆降於趙。安進圍石城,竟陵太守李陽拒戰,破之,斬首五千餘級,安乃退。遂掠漢東,擁七千餘戶遷於幽、冀。(《資治通鑒 卷第九十六》,《晉書 載記第六》)

  (349年)定陽梁犢反,攻拔長安、洛陽,石虎討之。此戰散見記載於《晉書載記第六》,稱此戰石閔有出色表現,「及敗梁犢之後,威聲彌振。胡夏宿將莫不憚之。」但具體經過又語焉不詳。參考《資治通鑒卷九十八》可將戰役經過整理如下:349年春正月,定陽梁犢率涼州戍卒反,眾十萬,攻長安,又東出潼關。石虎以李農為大都督、行大將軍事,統十萬討之。石閔以征虜將軍隨行出征。李農兩戰兩敗,退保成皋,梁犢軍占洛陽,東掠滎陽、陳留諸郡。石虎大懼,以燕王斌為大都督,督中外諸軍事,再討之。石閔仍隨行出征。戰犢於滎陽,大破之,斬犢首而還。班師途中傳來石虎病死的消息。於是石閔等會石遵於李城,說服石遵進鄴城奪位。

  綜合上面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冉瞻冉閔父子兩代人都是生長於胡人之中,未曾見有在石虎處受辱之記錄,相反是頗受親重,冉瞻還為了石氏後趙而殞命,而冉閔也屢次大敗代表漢人正朔的東晉,為石氏頗建功勛。看不出冉閔有多大的華夷之分和民族大義,也無從感覺到「忍辱負重」的意味。那麼,冉閔為什麼要頒行殺胡令呢?

2、關於殺胡令的考證

  網路上流傳的文章中,對殺胡令前後的史料描述多是這樣的:

  公元350年正月,石閔宣布複姓冉閔,殺死羯趙皇帝石鑒及石虎諸孫,遂滅羯趙。其後冉閔即皇帝位,國號魏。為了鞏固這個新生的漢人政權,冉閔頒布了殺胡令。並驅逐胡人出中土。

  這裡把幾件重要的史實次序顛倒了,在《資治通鑒 卷九十八》和同書《卷九十九》中,詳細記載了殺胡令頒行直到冉魏建立前後的史實,茲節略翻譯如下:

349 年石虎死後,諸子爭位,以殺戮為常。諸子之一的石遵對石閔(此時仍是石虎義孫)許願,得位後封其為儲。但是真的登位後卻沒有履行這個承諾,遂引起石閔怨恨。加上石閔自恃功高,欲專朝政。這引起石遵的猜忌。石遵聯繫石虎的另一個兒子石鑒和其他親信密謀殺石閔。石鑒卻去向石閔告密。於是石閔反殺石遵,並在 349年11月把石鑒扶上王位。此後兩個月間,後趙官員中多次有人密謀殺石閔,石鑒也參與其事。最後一次也是規模相當大的一次,孫伏都帶三千羯胡士兵挾持石鑒攻石閔。石閔追殺三千羯兵,鄴城內「橫屍相枕,流血成渠」。石閔判斷胡人不肯為他所用,這才頒行殺胡令。這是349年12月的事。殺胡之後一個月(350年正月),石閔去石姓,改姓李,並改國號衛。對石鑒仍保留了皇帝位。石

虎的其他子孫也並沒有殺掉。直到一個月後,石鑒又密謀殺石閔。這次終被察覺。石閔(此時該叫李閔)才廢殺石鑒,殺石虎三十八孫,盡滅石氏。此時,再也沒有可以擁立的傀儡了。李閔這才自稱帝,改國號魏。又過了一個月,李閔才恢復自己祖父和父親少年時的冉姓。

  這裡有兩點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殺胡令頒行時,冉閔的身份是「後趙大將軍,武德王,石虎義孫」。由此可知說冉閔殺胡是為了「維護新生的漢人政權」是不可能的。第二,殺胡令頒行時,冉閔「躬率趙人誅諸胡羯」,卻唯獨放過了鄴城內的石鑒和其他石虎子孫,並且,連石鑒的皇帝位都沒有廢去。這與「冉閔對石虎家人懷有深仇」的說法大為矛盾。試想,如果冉閔真的是在心底對石虎及其後人藏了二十年血海深仇,那麼在他頒行殺胡令後,第一要殺的就應當是石鑒和其他石虎子孫。沒道理拖到一個月後才殺,更不應該給石鑒保留皇帝的位置。一個更可能的解釋是,冉閔頒行殺胡令只是在權利鬥爭中自保的手段。出於同樣的理由他保留了石鑒的皇帝位,目的很可能是脅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後趙境內的其他諸王侯都不聽他的調遣,於是石鑒對石閔就不再有用。這才被廢殺。那麼,殺胡令是否在客觀上起到了保護漢人生存的作用呢?

  殺胡令本身針對的是「內外六夷」。也確有造成羯族滅族的記載。但是《晉書》和《資治通鑒》都記載了,殺胡令產生了極大的混亂,各地響應殺胡令所殺的人中多半是長了大鼻子大鬍鬚的漢人。《晉書》記載「於時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半」。《資治通鑒》里也說「或高鼻多須濫死者半。」可見,殺胡令在殺死大量胡人的同時殺死了幾乎相同數量的漢人。並不是有選擇地只殺胡人,或者多殺胡人少殺漢人。因此,說它「起到了保護漢人的作用」未免牽強。

  網文中常被引的一段說明殺胡令效果的文字是:

  青、雍、幽、荊州及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

  然後由此展開的論證,殺胡令間接殺了數百萬胡人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並驅逐胡蠻數百萬出中土,這必然根本上改變當時北方的胡漢人口比例。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向漢人尋求合作,漢人從事農耕,胡人則充軍打仗云云。

  而在《晉書載記第七 石季龍下》中的原文是:

  「青、雍、幽、荊州徙戶及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諸夏紛亂,無復農者。」

  在網上所有拔高冉閔的文章中,都沒有「徙戶」二字。這裡的徙戶可理解為「遷徙的編戶」。按萬繩楠整理的《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黃山書社出版)中的論述。胡族統治者實行胡漢分治,對胡人實行單于制度,編以部落;對漢人則實行編戶制度,將漢人以州郡為單位編入戶籍。如《晉書 載記第十二 符洪》云:

  「季龍滅石生,洪說季龍宜徙關中豪傑及羌戎內實京師。季龍從之,以洪為龍驤將軍、流人都督,處於枋頭。」

  這裡的「關中豪傑」是用地名稱呼的編戶漢人,「羌戎」則是胡人。又如在《晉書 載

記第七 石季龍下》中:

  「鎮遠王擢表雍、秦二州望族,自東徙已來,遂在戍役之例,既衣冠華胄,宜蒙優免,從之。」

  這裡的「雍、秦二州望族」是用州郡編戶的漢人中的世族。這樣我們再考察《晉書 載記第七 石季龍下》中的原文。就可以判斷「青、雍、幽、荊州徙戶」是從四州遷移到冀並編戶的漢人,「諸氐、羌、胡、蠻」則是胡人。就是說,《晉書》的原意是「從青、雍、幽、荊州徙於冀州的漢人和居住於冀州的諸氐、羌、胡、蠻等等胡人總共數百餘萬」。而網上所有拔高冉閔的文章都把徙戶兩字去掉,意思就變成了「散居於青、雍、幽、荊州的諸氐、羌、胡、蠻等等胡人總共數百餘萬」。如果我們籬清了這個史料,並考慮當時胡漢的人口比例,就可以知道這幾百萬人里還是漢人佔了多半。於是,一幅亂世之中黎民百姓流落四方、相互攻伐,生還者十之二三的人口大滅殺的慘景,就變成了諸胡狼狽逃竄、漢人高歌猛進恢復河山的振奮場面。

  《晉書》中最後的這句話同樣在網上拔高冉閔的文字中從不見引用:「諸夏紛亂,無復農者。」這說明,殺胡令引起了極大的混亂,漢人再沒有能安心種地的了。可見所謂殺胡令,其實結果是不分民族的混亂的人口大滅殺

  補充一點,胡夏遷徙的原因是「趙法禁不行」,造成石虎當政時被大規模遷徙的各族人

口紛紛「各還本土」,才有這樣大的人口損失。照這樣的說法,這種人口大滅殺與殺胡令更是沒什麼關係了。

3、冉閔在胡漢之間的搖擺

  一些歷史記載顯示,殺胡在冉閔的根據地鄴城執行了不過半年多就廢止了。而且,冉閔此後還一度走上「撫納諸胡」的道路。目的是安撫招徠境內的胡人,擴充軍事力量。在《資治通鑒》卷九十八和卷九十九里詳細記載了這樣一件事,350年11月,冉閔帶十萬大軍攻襄國,任命自己的兒子太原王冉胤為大單于,「以降胡一千配為麾下」。光祿大夫韋謏上書勸諫,言詞懇切。說胡兵不保險,將來難保不會出事,單于這樣的胡人的名號也應該去了才好。冉閔大怒,為了安撫招納胡人,把韋謏肢解,同處死的還有韋謏的兒子。第二年的三月,冉閔打了大敗仗,軍隊潰敗。有軍中降胡趁亂抓了他當大單于的兒子去胡人那裡邀功。冉閔為此頗為後悔,追贈韋謏大司徒。

  這個故事被所有頌揚冉閔的文章所忽略。它說明,最遲在350年11月,冉閔就廢止了殺胡令並停止了驅逐胡人的行為,考慮到招募胡人組織軍隊的時間,真正廢止殺胡令的時間肯定更早。

  一個可以說是公認的觀點是,350年前後中原地區胡漢民族矛盾是非常尖銳的。但是,冉閔是不是真的基於這樣的矛盾而高舉民族大義的旗幟。則是一個很值得商榷的問題。冉閔在350年初,恢復自己的漢姓,改國號。都表現出一定的民族大義。但同時,這樣的政策是搖擺不定的,冉閔同時還對漢人乞活軍表現出猜疑的態度,殺李農一事尤其表現出這一點。

  這說明,對於冉閔來說,殺胡或者撫胡,對於冉閔來說都是權宜之計,最終目的是擴充勢力。民族大義在冉閔那裡並不是被始終堅持的綱領。相比之下,祖逖的北伐,是主動地有意識地以民族大義為旗幟的。河西張駿,也是這樣的典型。(後面我們會詳細說到這兩位的事迹) 冉閔在胡漢之間的搖擺,說明他並不像現在網上許多文章所說的那樣,是堅定的堅

持民族大義。

4、關於冉閔與東晉的關係

  首先需要澄清的一點是,四世紀中葉時的中國,晉室是公認的正統。至少在當時諸夏之中,「人心思晉」是普遍的心態。如,354年桓溫北伐關中時,關中父老「持牛酒迎溫於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晉書列傳第六十八》)。又如當時河西的張駿,祖孫三代世守涼州四十多年,使河西成為中原大亂時漢人的避難之土。即使這樣,仍謹守臣節,不敢稱帝(《晉書列傳第五十六》)。網上有的文章提到冉閔和東晉的關係時,認為是冉閔邀東晉恢復中原,被偏安江左無心北伐的晉廷拒絕,才不得已稱帝的。這是把兩件事情的先後搞反了。冉閔先在350年閏正月稱帝,後在三月遣使赴晉。云:「逆胡

亂中原,今已誅之;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事實上,早在殺胡令造成北方大亂的消息傳到晉的350年正月,晉就已經在作北伐的軍事準備了(《資治通鑒卷九十八》)。這樣的情況下,晉廷對僭稱帝號且國主為石虎養孫的冉魏政權自然會有所戒備,不對冉魏的來使有任何回應也是正常的。

5、與同時代人物的比較

  客觀地說,冉閔能夠「悉散倉庫以樹私恩」,帶兵打仗的能力「胡夏宿將皆憚」。也可算是人傑。更且他在冉魏國內,保護了一些漢人,也算是功德一件。臨死前說的那句名言,「天下大亂,爾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更是擲地有聲。但是與十六國時期為了重建或復興華夏而有所作為的其他歷史人物相比,冉閔的功業並不出眾。網上拔高冉閔的文章稱「如果沒有冉閔殺胡,諸胡在中原繁衍之後,必然會南下,再殺光南方漢人。則中華文明就會滅亡」種種。抓住侯景之亂作文章,完全不考慮生在這個時代的其他漢軍將領如謝玄劉裕陳慶之等人對諸胡作戰時的輝煌戰績。畢竟歷史不容假設,如果可以設想諸胡的大舉南下,滅亡中華,那麼反過來也可以設想劉裕等人的成功北伐,勒石燕然,乃至橫掃西域,遠征羅馬等等。種種荒誕,已不是歷史研究的內容。

  還是讓我們回到確鑿的史料,看看與冉閔同時代的其他人物在做什麼:

  祖逖,以北伐為己任,收復淮北,使石勒不能南侵。中流擊楫的故事,中國人耳熟能詳。

  劉琨,與祖逖一同聞雞起舞的好友。一生以「立功河朔」為志,艱辛苦鬥,在當時就有忠臣之名。

  謝玄,淝水之戰率領北府兵打敗了氐秦的大規模進攻,保衛了華夏正統。

  劉裕,北伐盡復黃河南岸地方,一度收復關中。是歷次北伐中成果最大的一次,「氣吞

萬里如虎」。

  這些人物,以言勇氣毅力血性驍勇,都堪稱一時英雄,有些人的功業遠在冉閔之上。而且這些秉承華夏文化傳統的武裝力量都沒有類似殺胡令的主張和行為。所以,單單把製造了人口滅殺的冉閔稱為是「民族大英雄」、而且還拔高到「中華第一英雄,漢民族第一偉人」的位置,未免有失偏頗。希望大家在看到類似問題時,多一點思考和求證,少一些衝動和盲從。


「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


按照現在的官方論調,抗戰的時候就算是土匪也能當抗日英雄

那麼五胡亂華的時候,只要殺韃子就是民族英雄(對了,現在得叫少數民族同胞南下)

如果冉閔殺漢人就要被黑的話,那麼石勒、鐵木真、野豬皮,哪個沒殺過韃子?

韃子和左派們怎麼不黑石勒、鐵木真、野豬皮這三位迫害少數民族同胞的劊子手?

ps:冉閔與楊堅對比,無非就是成敗嘛


先說結論:冉閔是什麼人?冉閔是民族英雄。

我發現很多人居然都對冉閔同志產生了如此大的誤讀,我感到非常可惜。

冉閔同志,那是溫暖的太陽,不滅的燈塔,匈奴民族偉大的舵手。

沒錯,匈奴名族偉大的舵手。

還記得,他血戰東晉,那是為了繼承劉曜劉聰等先輩的遺志,不忘罪惡的封建主義與我偉大人民之間難以調和的階級鬥爭。

還記得,他誅殺李農,那是為了打破官員壟斷朝廷的惡習,避免再出現劉淵當年在狗晉慘遭迫害這樣的悲劇再次上演。

還記得,他屠戮羯胡,那是為了讓世人堅信正義,替大趙報仇,像石勒這樣的反叛狗賊,是不會有好報的。

還記得,他封太子單于、肢解韋謏,那是為了弘揚我匈奴禮儀,為本以衰弱的匈奴文化+1s。

啊,偉大的冉閔同志啊,沒有霹靂手段,怎懷菩薩心腸。你的光榮業績,正如我朝聖書《狼圖騰》所說的那樣,是為我華夏子民輸血啊。

啊,不朽的冉明同志啊,你雖然失敗了,但英特納雄耐爾,終將會有到來的一天。

我就這麼寫了,不服來打我呀(⊙v⊙)


最全面細緻的歷史研究

【本吧導航】冉魏·歷史資料【冉魏歷史吧】_百度貼吧

重量級乾貨:後趙國史研究 【圖片】學術論文:後趙國史研究【冉魏歷史吧】_百度貼吧

史學大家呂思勉主張將「求真」放在第一位。他公開講,當「意識形態」和「求真」兩者發生衝突時,將明確選擇後者。在下深以為然。

在討論「如何評價冉閔」之前,首先是釐清事實。

第一 冉黑經常流傳:「冉閔是網路皇漢吹出來的」。真相是這樣嗎?

歷史學者對冉魏的敘述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圖片】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冉閔》【冉魏歷史吧】_百度貼吧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冉閔誅胡:【圖片】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冉閔誅胡【冉魏歷史吧】_百度貼吧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及中國通史:【圖片】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版--五胡十六國【冉魏歷史吧】_百度貼吧

高敏《魏晉南北朝史發微》試論兩晉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的演變過程:【圖片】【放資料】高敏:試論兩晉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的演變過程【冉魏歷史吧】_百度貼吧

前面荊光裕已搬運圖文。

綜合呂思勉、范文瀾、尚鉞、高敏、王仲犖的晉史著作,扣掉部分細節錯誤和部分過高評價,他們:肯定了冉閔的歷史影響;指出石勒石虎時期數百萬氐羌胡蠻遷居中原,冉閔滅亡後趙使其返遷的大背景;指責了冉閔的殘暴。

這裡提一下網路論壇往事

早期那名冉吹什麼都抄,包括三無網文、網路小說,還有一兩分范文瀾和王仲犖的影子。此人是一個文化水平偏低、對文言文半懂不懂的憤青,加上抄的很雜,對晉書的翻譯錯誤百出。由於他連網路小說都抄,所以假料很多。

但有的點卻瞎貓碰到死老鼠,被他蒙對,甚至比民科冉黑還稍微靠譜點——驚訝嗎?不。只不過因為他抄了歷史學家的論述而已。

呂思勉、范文瀾、尚鉞、高敏、王仲犖對冉閔都有肯定之處,冉黑始終選擇性失明,並且糾住細節不放,罵「凡有肯定冉閔之處都是狗屁」,是「意識形態挂帥」。

那麼,究竟是學界大家還是網路民科「意識形態挂帥」?這隻能用乾貨來證明。

王仲犖:

「從永嘉以來,大死喪、大流徙的結果,「中原蕭條,千里無煙」。邊徼上各少數族的移居中原腹地,也更為頻繁

……黃河下游,一度布滿了氐羌部族

……冉閔在消滅石趙政權以後,欲驅逐各少數族的勢力於趙、魏地區之外。」

范文瀾:

閔驅逐諸氐羌胡蠻數百萬各還本土

可見,這根本不是冉吹的「歷史新發明」,只是史學家早已知道的事迹,最多只能算網路冉吹的抄襲罷了。

第二 鍵盤俠的一大爭議:後趙內遷人口

正史記載「趙所徙青、雍、幽、荊四州之民及氐、羌、胡、蠻數百萬口,以趙法禁不行,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其能達者什有二、三。」

鍵盤俠們的爭議在於青、雍、幽、荊四州之民及氐、羌、胡、蠻,民科冉吹把「青、雍、幽、荊四州之民」吞了,民科冉黑則把「氐、羌、胡、蠻」吞了。

論下作,論篡改史書,冉黑和冉吹可謂不相伯仲;但從《晉書》數據來說,對冉黑更不利。

冉黑們也不用你們綠豆大的腦門想想,你以為,王仲犖得出上述結論都是空穴來風?

何況王仲犖已經在書中給了史料,當然啦,冉黑不讀書,否則也不會說出「冉閔全是網路冉吹吹出來的」——冉吹確實造了假,但也抄過史書;冉黑在批判冉吹的玄幻小說時,竟然連史書記載也全盤否定,這同樣是造假。

後趙採取選擇性徙民政策,每一步徙民都有階級,人種,層次的安排。下面是我根據《晉書》《資治通鑒》的考證:

石趙向中原內徙胡族的數量記載:

1. 徙平原烏丸展廣、劉哆等部落【三萬餘戶】於襄國。

2. 勒進攻准於平陽,巴及羌、羯降者【十餘萬落】,勒皆徙之於所部郡縣。

3. 石勒遣石虎擊鮮卑日六延於朔方,大破之,斬首二萬級,俘虜【三萬餘人】。

4. 虎執趙太子熙、南陽王胤及其將王公卿校以下三千餘人,皆殺之,徙其台省文武、關東流民、秦雍大族九千餘人於襄國;又坑五郡屠各五千餘人於洛陽。進攻集木且羌於河西,克之,俘獲【數萬】,秦、隴悉平。氐王蒲洪、羌酋姚戈仲俱降於虎,虎表洪監六夷軍事,弋仲為六夷左都督。徙氐、羌【十五萬落】於司、冀州。

5. 初,丁零翟斌,世居康居,後【徙中國】,至是入朝於趙;趙以斌為句町王。

6. 洪帥戶二萬降於虎,虎迎拜洪光烈將軍、護氐校尉。(石虎)徙秦、雍民及氐、羌〔十餘萬戶〕於關東。以洪為龍驤將軍、流民都督,使居枋頭;以羌帥姚弋仲為奮武將軍、西羌大都督,使帥其眾數萬徙居清河之灄頭。

7. 虎入令支官,論功封賞各有差。徙段國民〔二萬餘戶〕於司、雍、兗、豫四州

以上遷入後趙中心地區的胡族約200多萬,由於永嘉之亂後羯胡就在趙魏一帶活動,後趙境內的胡人總數大於該值。

同樣列史料,石趙向中原內遷的青、雍、幽、荊四州之晉人不超過百萬。

因此,返遷者確實以胡人為主。王仲犖的論述有充分的依據。

關於人口數量,冉吹極力渲染北中原漢人數量之少,甚至發明出200萬,這當然是扯淡;冉黑如 @戴萬琦 之流則極力渲染北中原漢人數量之多,但它的發言同樣是滿篇意淫和自我腦補。您倆都是歷史發明家,冉黑五十步笑冉吹百步就很滑稽了。

葛劍雄認為:

以黃河流域戰禍的酷烈程度、規模和時間而言,加上種族對立引發的激烈衝突和殘酷屠殺,十六國期間人口下降的幅度應該大於兩漢之際,而與東漢末年至三國初期大致相同。將西晉最高的人口總數除去東晉部分的2000餘萬作為十六國的起點數,那麼在理論上說人口最低點應該降到五六百萬,僅及原來的四分之一左右。

我認為,600萬是偏低了,也只是理論值。

《中國人口通史》:

在黃河以北,在漢人大量死亡離散的情況下,少數民族人口可居半數左右。所以《晉書·虞預傳》說「華夏無冠帶之人」,意思是北方穿著漢族服裝的人大量耗減,已成了少數民族的天下了。

冉吹是扯淡,冉黑民科@戴萬琦 的2000萬同樣是扯淡,您倆還比拼誰胡扯得高明?

第三 冉黑常說「冉閔除了TU胡毫無能力」,事實是這樣嗎?

這可分為兩種冉黑

第一種是直接黑,逢冉必反;

第二種是黃納反串黑,代表言論:「雖然我不懂歷史,但我認為冉閔是沒能力的垃圾,我粉的不是冉閔,是殺胡令」

「黃納推崇的種族主義者哪怕是一頭豬,造謠支持它有理」,這就很噁心了。

講真第二種更噁心,它們把「肯定冉閔者」妖魔化,「凡肯定冉閔就是和它們一樣的黃納、民粹主義者、造假者」,但這種人根本不是冉粉,它們的意識形態也上不得檯面。

那麼,對冉閔有部分肯定評價,是否就是種族主義者?

當然不是。史學家呂思勉、范文瀾、尚鉞、高敏、王仲犖都對冉閔有過正面評價,難道他們都是種族主義的黃納?

百戰百勝、非粗才、惜乎、為閔所計深且遠、所遭不幸,對冉閔才華的稱讚和英年早逝的同情溢於紙面,只有不學無術的民科看不出來。難道呂思勉是種族主義者?這當然不可能。

冉閔僅戰場殲敵數超過多數北伐將領。例如蒼亭之戰為大規模殲滅戰:「戰於蒼亭。賀度等大敗,死者二萬八千,追斬靳豚於陰安鄉,盡俘其眾,振旅而歸」;

率千餘擊潰七萬,斬首2-3倍於己的敵軍,在歷史上都屬於戰鬥力極強。呂思勉師通讀24史, 《兩晉南北朝史》是其重量級作品,頗為肯定其作為戰將的能力。

《晉書》《資治通鑒》戰績一覽:

《晉書》《資治通鑒》冉閔戰績一覽【冉魏歷史吧】_百度貼吧

鄴城北之戰:鄴城北之戰_百度百科

廉台之戰詳解:廉台之戰【冉魏歷史吧】_百度貼吧

廉台之戰魏燕兵力對比分析:再次科普:廉台之戰的魏燕兵力【冉魏歷史吧】_百度貼吧

棘城之戰解讀:棘城之戰【冉魏歷史吧】_百度貼吧

知乎民粹化比天涯論壇更嚴重。我開了一個話題,答主很少拿出具體史料,要麼反覆糾結於不相干的道德和意識形態;要麼篡改正史造假;要麼滿篇抒情,灌意識形態的私貨迎合粉絲。

只要對冉閔有一點正面評價,冉黑便扣上莫名其妙的帽子,自行精神勝利。

《中國民族史》

這讓黃納種族主義者失望了:冉閔推翻了暴趙,但並非像黃納鍵盤俠所說「殺光異族」。

第四 冉閔的直接歷史影響

這是史實題,本身不難答,但冉黑民科連基本史實都說不清楚。

冉黑只會一味重複「冉閔沒影響力」,卻拿不出半點論據。

這裡,重申一個基本史實。

冉閔滅亡後趙。

——————只要識字,看歷史年表都應該知道這個大事件。

滅後趙,歷史影響力就超過多數北伐將領。

●上面王仲犖所述

在消滅石趙政權以後,欲驅逐各少數族的勢力於趙、魏地區之外。

也是滅後趙的影響之一。

●高敏提到:

冉魏政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本上摧毀了以「六夷」豪酋為核心建立起來的反動的民族統治的體系與制度。

總結:

又讓黃納種族主義者失望了:

冉閔最大的影響並非「TU胡」,肯定他的學者也絕非「肯定TS」。

他最主要影響力還是在戰場上和滅亡後趙。

第五 如何根據史實評價冉閔此人?

綜上所述:冉閔幾乎以一己之力滅亡暴趙,並使石勒石虎持續內遷氐羌胡蠻的趨勢發生逆轉,歷史因此出現重大轉折。

無論喜惡,他的歷史影響不能否認。

如何評價鄴城事件?

首先,無論民科們怎麼胡扯,鄴城事件不是冉閔最大的影響,他主要影響力是在戰場上和滅亡後趙。冉閔殺胡羯是不得已,胡羯屢次要他的性命,冉閔反趙理由比項羽殺義帝充分得多。當時無論上中下層民族矛盾都到達最高點,冉閔需要做出決斷。

事情要辯證來看:

二戰時期,米帝向日本投兩顆原子彈,從而加速日本軍國主義的滅亡。

面對日本人的怨言和請求致歉,米國將軍始終不肯道歉。

有沒有殺平民?有。

有沒有誤傷無辜?有。

是否全是平民?當然不是。

是否為了中國?不是。

是否種族滅絕?不屬於。

是否解除了中國的危機?很大程度上是。

冉閔在胡漢數量接近(《中國人口通史》認為胡人可居半數)的情形下,滅亡一個殘暴的北方大型政權,一定程度上逆轉諸胡內遷的趨勢,能說「拯救漢人」嗎?

首先,漢人不是任何一個人拯救,無論謝玄、桓溫、祖逖,某一個人不可能到「拯救漢人」的高度。當然,冉黑完全否定冉閔的歷史影響,就走到另一個極端。

第二,五胡不是鐵板一塊,他們之間有各種矛盾。

第三,漢族人口的減少主要在漢末混戰、三國內戰、八王之亂,中國歷代人口增長與土地紛爭【冉魏歷史吧】_百度貼吧,既人口增殖過度造成內戰。

超過了社會制度所能負荷的人口規模,社會資源分配即陷於失調,最終必會導致社會變亂。五胡之亂是最後一板斧。

最後,「消滅胡人」和救漢人之間沒有因果關係。除非是種族主義者,但種族主義者是不講論據、甚至編造論據的。和平年代當然要反對這種論調。

同時也要辯證來看,當時的現實是大爭之世,氐羌都是敵國,這時減少對方有生力量就具有戰略意義。


冉閔,冉魏政權首領,其父冉良,累世將門子弟,在五胡亂華的黑暗年代,十二歲時被石勒軍俘虜,成為石虎的養子,改名石瞻。石瞻長大後勇猛善戰,屢為先鋒,被封為羯趙的左積射將軍、西華侯。他的兒子冉閔自幼便果決驍勇,善戰多謀,長成後身長八尺,勇力絕倫。已是羯趙皇帝的石虎自然喜愛,給這個干孫子的待遇,比諸自己眾皇孫,給他封侯拜將,令領一軍。

羯趙政權統一了當時北方大部分地區,唯有涼州的張氏涼國,和遼西遼東的慕容氏燕國,仍尊奉東晉為正統,與之相抗。公元338年,石虎親率數十萬趙軍攻打慕容氏,勞師遠征,久圍不克,被迫撤軍。鮮卑燕國的王子慕容恪率二千騎奔襲撤退中的趙軍,石虎以下各軍棄甲潰逃,被燕軍斬首三萬餘級;只有冉閔治軍有方,一軍獨全,在幾十萬潰退的趙軍中鶴立雞群,因此功名大顯,和此戰年僅17歲的慕容恪同樣一舉成名。命運的齒輪也註定了這兩位少年名將,未來竟成命中注定的宿敵。

次年,冉閔受命率萬人,與石鑒、李農等五人分五路攻晉,在沔陰之戰中,冉閔擊敗晉軍,殺晉將蔡懷。公元349年,羯趙原東宮衛將梁犢起兵,擁眾十餘萬,連克長安、洛陽,石虎傾全國兵力方將其鎮壓,是役冉閔頗立戰功,威名更盛,趙國的一眾胡漢諸宿將對他亦多忌憚。同年石虎病死,其幼子石世即位。冉閔支持石虎另一子石遵起兵,奪得皇位,得以掌控帝國軍權,封武興公、都督中外諸軍事、輔國大將軍。

因石遵沒兌現起兵時立冉閔為儲君的承諾,冉閔甚為失望,為部下將士請封又不成,雙方矛盾激化。石遵欲殺冉閔,削奪兵權。冉閔得訊,先下手為強殺石遵,挾制石虎另一子石鑒為皇帝,自封大將軍、武德王。同時石虎另一子石祗在襄國,聯合羌人首領姚弋仲、氐人首領苻洪等,起兵討冉。

石鑒不甘為傀儡,先後與多人謀劃殺冉閔不成,又默許龍驤將軍孫伏都、劉銖等集結了三千羯兵,欲伏擊冉閔不勝。冉閔忍無可忍,闖宮囚禁石鑒,下令禁止胡人持有武器,違者斬。(「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

鄴城的眾多胡人情知大勢不妙,多有奪關逾城之舉,逃亡者不可勝數。冉閔下令大開城門,宣布城內民眾,願意和他同心的請留下,不願同心的聽任離開。於是城外百里之外的漢人紛紛進城,城內的胡人奔涌而出,堵塞了城門。冉閔看到此景,明白鬍人不可能為己所用,遂下令漢人斬胡人一首級,文官可進位三等,武職皆拜牙門將軍。(「內外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

冉閔更親自操刀帶隊,於是一日之間,便斬首數萬,統共殺掉羯人二十餘萬,屍積城外,為野狗豺狼所吃。而冉閔控制區域內的各地漢將也一齊動手,將轄區內的羯人趕盡殺絕,哪怕有些高鼻多須的漢人,也因此被濫殺近半。

之後,冉閔改國號為衛,廢棄石姓改姓李氏,以應讖文中「繼趙李」字樣。之前被石鑒派往討伐石祗的石琨部七萬趙軍,回師鄴城。冉閔手執兩刃矛,率千騎突陣將其擊潰,斬首三千。然後回宮廢殺石鑒,並殺盡石虎孫子三十八人,將其滅族,自立為帝,建國號大魏,恢復父祖的漢姓冉氏(亦作染氏)。

【閔字永曾,小字棘奴,季龍之養孫也。父瞻,字弘武,本姓冉,名良,魏郡內黃人也。其先漢黎陽騎都督,累世牙門。勒破陳午,獲瞻,時年十二,命季龍子之。驍猛多力,攻戰無前。歷位左積射將軍、西華侯。閔幼而果銳,季龍撫之如孫。及長,身長八尺,善謀策,勇力絕人。拜建節將軍,徙封修成侯,歷位北中郎將、游擊將軍。季龍之敗於昌黎,閔軍獨全,由此功名大顯。】——《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

【皝遣其子恪帥二千騎追擊之,趙兵大敗,斬獲三萬餘級。趙諸軍皆棄甲逃潰,惟游擊將軍石閔一軍獨全。閔父瞻,內黃人,本姓冉,趙主勒破陳午,獲之,命虎養以為子。閔驍勇善戰,多策略。虎愛之,比於諸孫。】——

《資治通鑒·卷九十六》

【及庾亮鎮武昌,卒使毛寶、樊峻戍邾城。趙王虎惡之,以夔安為大都督,帥石鑒、石閔、李農、張貉、李菟等五將軍、兵五萬人寇荊、揚北鄙,二萬騎攻邾城。毛寶求救於庾亮,亮以城固,不時遣兵。九月,石閔敗晉兵於沔陰,殺將軍蔡懷;夔安、李農陷沔南;朱保敗晉兵於白石,殺鄭豹等五將軍;張貉陷邾城,死者六千人,毛寶、樊峻突圍出走,赴江溺死。】——《資治通鑒·卷九十六》

【及敗梁犢之後,威聲彌振,胡夏宿將莫不憚之。】—— 《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

【初,遵之發李城也,謂石閔曰:「努力!事成,以爾為儲貳。」既而立衍,閔甚失望,自以勛高一時,規專朝政,遵忌而不能任。閔既為都督,總內外兵權……】

【(冉閔)宣令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胡人或斬關,或逾城而出者,不可勝數。使尚書王簡、少府王郁帥眾數千,守鑒於御龍觀,懸食給之。令城內曰:「與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敕城門不復相禁。於是趙人百里內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門。閔知胡之不為己用也,班令內外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一日之中,斬首數萬。閔躬率趙人誅諸胡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死者二十餘萬,屍諸城外,悉為野犬豺狼所食。屯據四方者,所在承閔書誅之,於時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半。】

【鑒密遣宦者齎書召張沈等,使承虛襲鄴。宦者以告閔、農,閔、農馳還,廢鑒殺之,誅季龍孫三十八人,盡殪石氏。】

石祗在襄國聞訊,亦自稱趙帝,得到原趙國境內諸多胡酋的一致支持。冉閔遣使東晉,請求共謀討胡大計,但因為他已經自立為帝,東晉不肯答應。冉閔殺死乞活軍首領李農,以及尚書令王謨、侍中王衍等人,將這一北方漢人最大流民武裝切實掌控於手。

石祗派石琨率軍十萬來攻,冉閔在邯鄲之戰大敗石琨,斬首萬計;之後又在蒼亭之戰率二十萬大軍大破趙軍張賀度部,斬首二萬八千,並俘虜趙將靳豚部數萬,勝利回師鄴城後,、冉閔祭拜冉氏宗廟,行周禮中的「飲至之禮」,又施行九品中正制,給儒學名門後人授官,依據其各自才能分配職務,並盡散原趙國府庫給漢人百姓,因此頗收人心。

此時的冉魏政權,已將羯趙皇帝石祗圍困於襄國,眾多高門士族人才和漢人儒士加入政權,並得到河南各州歸附,擁兵三十餘萬,旌旗鐘鼓連綿百餘里,竟有魏晉開國時氣象。

【永和六年,殺石鑒,其司徒申鍾、司空郎闓等四十八人上尊號於閔,閔固讓李農,農以死固請,於是僣即皇帝位於南郊,大赦,改元曰永興,國號大魏,複姓冉氏。追尊其祖隆元皇帝,考瞻烈祖高皇帝,尊母王氏為皇太后,立妻董氏為皇后,子智為皇太子。以李農為太宰、領太尉、錄尚書事,封齊王,農諸子皆封為縣公。封其子胤、明、裕皆為王。文武進位三等,封爵有差。遣使者持節赦諸屯結,皆不從。】—— 《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

【石祗聞鑒死,僣稱尊號於襄國,諸六夷據州郡擁兵者皆應之。閔遣使臨江告晉曰:「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朝廷不答。閔誅李農及其三子,並尚書令王謨、侍中王衍、中常侍嚴震、趙升等。晉盧江太守袁真攻其合肥,執南蠻校尉桑坦,遷其百姓而還。】——《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

【石祗遣其相國石琨率眾十萬伐鄴,進據邯鄲。祗鎮南劉國自繁陽會琨。閔大敗琨於邯鄲,死者萬餘。劉國還屯繁陽。苻健自枋頭入關。張賀度、段勤與劉國、靳豚會於昌城,將攻鄴。閔遣尚書左僕射劉群為行台都督,使其將王泰、崔通、周成等帥步騎十二萬次於黃城,閔躬統精卒八萬繼之,戰於蒼亭。賀度等大敗,死者二萬八千,追斬勒豚於陰安鄉,盡俘其眾,振旅而歸。戎卒三十餘萬,旌旗鐘鼓綿亘百餘里,雖石氏之盛無以過之。閔至自蒼亭,行飲至之禮,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學後門多蒙顯進,於時翕然,方之為魏晉之初。】——《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

可惜這一度大好局面,卻僅僅如曇花一現。鮮卑燕王慕容儁率二十萬大軍南下,連敗後趙軍,奪取幽州。腹背受敵的石祗去帝號稱趙王,和慕容儁、羌人首領姚弋仲,組成三方反魏聯合軍。

冉閔親率十萬步騎,攻打襄國,燕將悅綰率領三萬燕軍甲兵南下,會同姚弋仲之子姚襄三萬八千騎,並會合了城外的趙軍石琨部,三方勁卒合十餘萬,一齊馳援襄國。冉閔先後派部將胡睦迎擊姚襄,部將孫威迎擊石琨,皆為敵軍所敗,數萬兵馬全軍覆沒,胡睦、孫威單騎逃還。在此腹背受敵之境,冉閔不納將軍王泰「固壘勿出」的諫言,聽信道士法饒之言,與諸胡聯軍決戰。姚襄、悅綰、石琨三面夾攻,襄國石祗守軍也開城而出,攻擊魏軍後路。冉閔大敗,僅剩十餘騎逃回鄴城。其子冉胤、司空石璞、尚書令徐機、車騎胡睦、侍中李琳、中書監盧諶、少府王郁、尚書劉欽、劉休等多名重臣、並將士十餘萬人死於是役。

而河南的徐、兗、豫、洛、荊各州,見冉閔實力大損,皆叛歸東晉,此時冉魏疆土僅僅剩下冀州一部。

【閔率步騎十萬攻石祗於襄國,署其子太原王胤為大單于、驃騎大將軍,以降胡一千配為麾下。光祿大夫韋謏啟諫甚切,閔覽之大怒,誅謏及其子孫。閔攻襄國百餘日,為土山地道,築室反耕。祗大懼,去皇帝之號,稱趙王,遣使詣慕容俊、姚弋仲以乞師。會石琨自冀州援祗,弋仲復遣其子襄率騎三萬八千至自滆頭,俊遣將軍悅綰率甲卒三萬自龍城,三方勁卒合十餘萬。閔遣車騎胡睦距襄下場長蘆,將軍孫威候琨於黃丘,皆為敵所敗,士卒略盡,睦、威單騎而還。琨等軍且至,閔將出擊之,衛將軍王泰諫曰:「窮寇固迷,希望外援。今強救雲集,欲吾出戰,腹背擊我。宜固壘勿出,觀勢而動,以挫其謀。今陛下親戎,如失萬全,大事去矣。請慎無出,臣請率諸將為陛下滅之。」閔將從之,道士法饒進曰:「太白經昴,當殺胡王,一戰百克,不可失也。」閔攘袂大言曰:「吾戰決矣,敢諫者斬!」於是盡眾出戰。姚襄、悅綰、石琨等三面攻之,祗沖其後,閔師大敗。閔潛於襄國行宮,與十餘騎奔鄴。降胡栗特康等執冉胤及左僕射劉琦等送於祗,盡殺之。司空石璞、尚書令徐機、車騎胡睦、侍中李琳、中書監盧諶、少府王郁、尚書劉欽、劉休等諸將士死者十餘萬人,於是人物殲矣。】——《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

之後冉閔於鄴城守衛戰中,七千騎兵逆擊破七萬趙軍,大敗趙將劉顯,斬首三萬餘級。劉顯假意請降,逃歸襄國,殺石祗自立為帝,後被冉閔率八千騎連續大敗,兵敗身死。羯趙殘餘勢力終被消滅。

而燕軍也同時南下,奪取了中山、渤海等河北重鎮,冉閔在國力、軍力亦折損慘重,尚未得休整喘息之機,便被迫僅率萬餘人與南下燕軍決戰。大將軍董閏、車騎將軍張溫建議冉閔,敵眾我寡,不如先避燕軍鋒銳,冉閔不聽。司徒劉茂、特進郎闓等認為冉閔必敗,不願坐待戮辱,雙雙絕望自殺。

公元352年的廉台之戰中,冉閔率步軍精銳初戰十戰十捷,連敗燕軍輕騎。燕將慕容恪遂選善射者五千人,以鐵鎖連戰馬結方陣而前,魏軍特長被克制,冉閔雖發揮個人神勇,左執兩刃矛,右執戟,斬殺燕軍三百餘,決死衝擊至燕軍中軍大幢。左右兩翼的燕軍按預定計劃從旁夾擊,魏軍終因眾寡不敵,全軍覆沒,冉閔勇力亦難回天,突圍東走二十餘里,坐騎朱龍寶馬馬力已盡,被燕軍生擒。是役燕軍斬首七千餘級,並斬殺魏僕射劉群,生擒魏重臣董閔、張溫等多人。

冉閔被執送至薊城,燕王慕容儁責其「汝奴僕下才,何得妄稱帝?」冉閔對曰:「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得不稱帝邪!」

慕容儁大怒,狠狠責打冉閔三百鞭,一邊分遣諸將攻略魏地,魏太子冉智閉鄴城拒守,城外疆土皆降於燕。冉智一邊假意投降,一邊又以傳國玉璽為質,向東晉求救。

慕容儁不久將冉閔斬首於燕舊都龍城,當地大旱、蝗災,慕容儁認為是冉閔鬼魂作祟,遣使祀之,謚號曰「武悼天王」。而困守鄴城的冉智則追謚冉閔為「魏平帝」。

ps1:對「冉天王神話」的否定和歷史真實冉閔的介紹:

論「冉天王神話」和歷史真實的冉閔。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

ps2:冉閔的最後華彩演出,此戰詳盡點評,亦可看出其不俗能力與用兵風格。

公元四世紀的名將對決:淺評燕魏廉台之戰 - 狐狸晨曦的文章 - 知乎專欄

@蘇沉船

————————————————————————

以上是你的初始回答,行文的明顯的史料硬傷,稱河南諸州郡叛投東晉,導致了冉閔和石祗相攻時缺乏補給,必須快速決戰,招致被三方胡軍夾攻而敗,這是無視基本史實,然後做出錯誤結論,謬之千里的大錯了,而不是偶爾筆誤。狐狸在行文中已經多次強調,是先有三月的襄國之戰損失十餘萬大軍的大敗,後有八月的河南各州投靠東晉。

這一時期史料,無論《晉書》還是《資治通鑒》皆做此說。根據通鑒:

三月,姚襄及趙汝陰王琨各引兵救襄國。冉閔遣車騎將軍胡睦拒襄於長蘆,將軍孫威拒琨於黃丘,皆敗還,士卒略盡。

閔攘袂大言曰:「吾戰決矣,敢沮眾者斬!」乃悉眾出,與襄、琨戰。悅綰適以燕兵至,去魏兵數里,疏布騎卒,曳柴揚塵,魏人望之洶懼,襄、琨、綰三面擊之,趙王祗自後沖之,魏兵大敗,閔與十餘騎走還鄴。降胡栗特康等執大單于胤及左僕射劉琦以降趙,趙王祗殺之。胡睦及司空石璞、尚書令徐機、中書監盧諶等並將士死者凡十餘萬人。閔潛還,人無知者。

七月,劉顯復引兵攻鄴,魏主閔擊敗之。顯還,稱帝於襄國。

八月,魏徐州刺史周成、兗州刺史魏統、荊州刺史樂弘、豫州牧張遇以廩丘、許昌等諸城來降;平南將軍高崇、征虜將軍呂護執洛州刺史鄭系,以其地來降。

當然,在狐狸特意指出,併到你回答下評論回復後,你已經刪除了這段,知錯能改本來很好。

只是連當時基本史事都掌握不過關的話,恐怕還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學習和了解,否則洋洋萬言也欠缺說服力。

ps2,了解項羽吧的人都知道,這些年那裡一直是堅決反冉閔的,當然有特別反感「冉天王」粉偽造史料,宣布冉閔為「項羽轉世」的捆綁宣傳的緣故。你如果稍微看過此問題下回答,就知道項羽吧的加菲貓吧主(知乎名@吐槽喵),還特別針對狐狸的答案做了反駁,並對冉閔持基本否定態度, 然則我們的討論都是就事論事的君子之爭。

重複一面:狐狸的理念,對加菲貓吧主也提過,對屠城坑俘者,無論他叫項羽、白起、還是曹操,狐狸都只肯定其能力和功業,而絕不可能視之為偶像。


我寫這個答案是對@慕容晨曦兄的答案有些異議,所以淺談幾句;因為使用手機答題,可能有錯漏,還望海涵。

一、慕容兄認為不管冉閔為人、功績如何,屠胡稱帝總算是在胡人統治時奮起反抗,因此值得肯定值得;但是:

1、冉閔屠胡的行為,最終漢人也被殺很多,他與胡人的戰爭,導致中原幾乎無人從事農業生產!儘管他引導、利用尖銳的民族矛盾,屠胡解決了自己隱患的同時為漢人報仇,但漢人也付出了慘重代價;所以這一行為從利益上不值得過度肯定。

2、說因為屠胡事件導致胡人政權改變策略拉攏漢人,這缺乏依據,胡人政權中欺壓漢人比較嚴重的是羯趙,像劉淵時期的漢、慕容家的前燕、李家兄弟的成漢、苻堅的前秦等胡人政權對待漢人都頗有善政;由於中原是農業文明,學習最為適合統治這一地區的漢人政治、經濟制度、文化肯定會成為大多數胡人政權的必然選擇;這與冉閔個人引導的行為關係並不大,以冉魏政權的影響力,也無法影響那麼多的胡人政權。

3、屠胡行為基於當時尖銳的胡漢矛盾,可以理解,但不值得肯定,因為無論何時、何地,屠殺平民的行為都是踐踏了人類的道德底限!這種行為和鬼子屠殺中國人沒有本質區別,也為中國傳統道德觀所不容:論仇恨,秦、楚之間的仇恨比胡漢仇恨只多不少,但武安君攻楚,水淹百姓數十萬、霸王新安殺降卒、咸陽大屠殺,也歷來為人詬病;若是冉閔像祖車騎、桓大司馬、謝玄、小寄奴那樣在戰場上堂堂正正消滅胡人,才算是英雄所為,屠殺平民,就和鬼子、恐怖分子一樣,永遠應該被唾棄。

二、慕容兄認為王景略是「鷹犬」,沒有掌握自己的武裝力量:

王景略在前秦地位之高、權力之大、受信任之深,中國古代歷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大概只有武侯可比;他沒有個人武裝並非因為他是「鷹犬」,而是因為他出身布衣,不像慕容垂、姚萇等人出身貴族;打個比方:趙雲早期曾為劉備招募了一些騎兵,算是有自己的部曲,但能說初出茅廬,沒有軍權的武侯不如趙雲受信任嗎?王景略和苻堅關係親密,並未見受到「敲打」,若說滅前燕時苻堅親自趕來軍前一事,那麼只要看看之後苻堅把整個關東地區的權力交給他就可知道倆人關係沒有任何改變;當時王景略甚至能自己做出任何人事任命,只須向苻堅打個招呼!這種信任,劉備時期的武侯也未必能比。

三、慕容兄認為清朝對漢人有防範、打壓,這確實有,但作為一個統治全中國267年的大帝國,其任用漢人的時間、漢人重臣的地位、對國家的影響力都非十六國、北朝可比;皇太極、多爾袞、順治時期的【四藩】漢人重臣開始參與地方重大軍政事務,康熙朝因為康熙從【議政王會議】手裡集權及重大軍事行動的需要,漢人從中樞到地方,逐漸開始發揮自己的作用;此後歷代程度不同,但比起之前的胡人政權來說,漢人重臣的地位、作用、影響力都是最高的;慕容兄可能要說【關隴集團】的作用和影響力,但晚清的【中興四名臣】、袁世凱等人的權力、功業、歷史影響力都要超過【關隴集團】:【四名臣】消滅【太平天國】這個邪教政權,挽救了中國文明沒有倒退,曾、李兩位興辦實業、派出留學生學習西方知識、左文襄收復新疆等功業,每件都是影響巨大、彪炳千秋的大事!是中國這個農業文明國家向近代工業文明國家轉型、升級的嘗試;袁世凱穩定朝鮮局勢、興辦教育、締造民國也是如此,這些功業,遠非【關隴集團】這個局限於農業文明的集團可比,就集團權力而言,能搞【東南互保】的淮系軍閥首領李少荃、建立民國、成為大總統的北洋系軍閥首領袁世凱也遠非【關隴集團】可比;當然,這是時代的進步,對比起來有些欺負【關隴集團】了,但說十六國、北朝的胡人政權在任用漢人方面比清朝要多,顯然是不準確的。

PS:我寫這個答案僅僅是表達一己之見,並非為清朝辯解、洗地,希望慕容兄不要誤會,昨天我就說過:任何一個古代的專制獨裁國家和現代民自製度國家對比都應該批判,沒什麼可洗地的。


十幾年來冉閔被搬出來宣傳,並不是因為他是道德完人,或者真的是漢族大救星大英雄。

而是因為他做了一件事:在危難時刻發動了屠胡運動,讓一個外來民族迅速消失。

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你們需要認清的是搬出這個人物的社會原因,而不是搞一堆黑材料把冉閔批判一番。沒有用的,只要他的屠胡是真的就足夠吸引人了。

民國時代流行武術大師對戰外國大力士的傳說,抗戰時代宣傳岳飛,都是和時代特徵緊密相連。

當代憂國憤青推崇冉閔。因為現代社會和冉閔時代有了共同點。

再強調一下,皇漢推崇冉閔僅僅是因為他屠胡。,皇漢推崇冉閔僅僅是因為他屠胡。你們如果無法改變歷史,怎麼都無法否認冉閔屠胡的史實。

無論怎麼論證,你們始終無法否認冉閔屠胡。只要冉閔屠胡是真的就會有大量粉絲。


冉閔——無須是聖人的漢族民族英雄

有種思想誤區:把「民族英雄」等同於聖人,好象只有岳武穆這樣聖人層次的才有資格稱為民族英雄。其實判定「民族英雄」的主要標準是實際作為、具體功績,而非強求其為道德完人。只要主觀動機有民族立場,為中國和漢族自立生存發展、樹立民族精神做出傑出貢獻,別說不算道德完人,即使有污點,只要掩蓋不了其主要貢獻,就還是民族英雄。

甚至有黑歷史的民族英雄,也仍然是民族英雄。借扣道德帽子以剝奪民族英雄稱號,並非真重道德,而是恐懼於民族英雄引領漢族民族精神的復興和高漲。以下達殺胡令,率漢滅胡的武悼天王冉閔為例,他是最飽受異類和軟體動物攻擊的中國民族英雄。

否定他的真正原因是他對異族的報復最血腥殘酷,代表了潛藏在漢族民族精神中,在反抗和報復異族奴役時最兇狠暴烈的一面,至今讓其心必異者心有餘悸,軟體動物惱羞成怒,欲使漢族徹底奴化家畜化,以任其宰割的既得利益者憂心忡忡。

黑冉閔的種種借口,充斥著三觀扭曲、理解能力低下、邏輯錯亂的現象。這也是必須要對此駁斥,為冉閔正名的原因,否則流毒深遠。

冉閔有私心,不是純而又純的民族大義,不配當民族英雄

對這種思想教育課的好學生,共產主義的合格接班人,滿是複雜人性的現實在配不上你們的存在。民族英雄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而民族英雄本就不需要是完人,只有完人才算漢族民族英雄,其實就是不想漢族有民族英雄。冉閔只要站在漢族立場,順應了漢族民意,大量消滅了入侵中國的異族,對亂華五胡之一造成滅絕性打擊,其功績就無可否認,民族英雄的身份就無可置疑。

冉閔最後失敗了,不配當民族英雄

事實上無論中外,民族英雄多數在現實中失敗了,這恰恰彰顯出他們選擇之可貴,奮鬥之艱難和犧牲之重大。但話說回來,所謂「失敗」,只是這些英烈當時個人的暫時的失敗,最終中國和漢族沒有失敗,他們的精神沒有失敗,民族英雄的稱號就是證明。冉黑提出這種論點,恰恰反證了他們自己的勢利心態:以他們的價值觀,那些善終的漢奸才是成功的榜樣。

冉閔曾為胡羯效力過,沒資格當民族英雄?

冉黑認定冉閔因為父親少年被俘虜,被羯胡收為養子,冉閔有這層關係,就必須當胡羯的孝子賢孫,不能再有民族意識。曾為胡羯效力,就必須當異族走狗賣命到底,永無資格站在漢人立場反胡,否則就是對胡羯不忠不義。先不提這種」老子反動兒混蛋「的劃黑五類手法怎麼那麼眼熟,前面不要私心的民族大義這麼快就忘光了?這種一朝當漢奸,必須終生當漢奸;一代當漢奸,世代都要當漢奸的理論,無恥程度夠上吉尼斯了,只有最無恥卑劣的漢奸和異類才有臉公然宣傳這一套理論。

浪子回頭金不換,只要不是十惡不赦之徒,都有悔過自新、改邪歸正的機會。中國歷史上如抗金的楊再興、抗元的張世傑,辛亥革命參加反清的新軍,抗日的張自忠,都曾有為異族效力和勾結的黑歷史,但不妨礙他們幡然醒悟,棄暗投明,最終為中國和漢族英勇戰鬥直至犧牲生命,也無礙於被稱為民族英雄。冉閔之父在十二歲成了胡羯養子時,冉閔尚未出生,這種身份完全不是他自己能選擇的。相比其它更有主動權,自主選擇為異族效力者,他在道德上更無可指責之處。

冉閔殺的胡漢一樣多,不算民族英雄?

這一驚人之論來源這段史料:

閔躬率趙人(漢人)誅諸胡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死者二十餘萬,屍諸城外,悉為野犬豺狼所食。屯據四方者,所在承閔書誅之,於時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半。 」—— 《晉書載記七》

把「於時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半」說成殺掉的胡羯和被誤殺的漢人各佔一半。聽到這種解讀,我不由陷入思考:究竟因文盲而黑冉,還是因黑冉成了文盲?這是一個問題。

首先,冉閔親率漢人在都城屠胡羯二十餘萬時,沒提有誤殺現象。濫殺是發生在各地漢人響應冉閔屠胡號召時,向胡羯復仇過於積極以致失控,造成了對外貌似胡者的濫殺,這責任很難算到冉閔頭上,畢竟冉閔是下令屠胡,並未要殺高鼻多須的漢人。

其次,漢人因高鼻多須被誤殺的會很多嗎?被當成胡羯而誤殺,顯然所謂的「高鼻多須」超出漢人正常相貌範圍之外。如同當今中國部分囗囗教馬瓦里也愛說自己如何相貌異於漢人,以自己屬「高貴」外來種族而為榮,可見歷史並不遠離我們。顯然此類異常相貌者,在漢人中只會是極少數,這種特例被濫殺者半固然是悲劇,但人數也絕不會太多。史書記了這筆,是表現各地漢人響應屠胡時積極熱烈到達頂點的狀況,反映出冉閔的殺胡令是何等得民心,何等受被異族奴役已久的漢人歡迎。

冉閔屠胡太殘忍,民族仇殺太可怕,不能立為民族英雄?

持這種觀點,與為日本挨原子彈叫屈,拿花園口和1942河南饑荒罵抗戰的國民政府,給鬼子收買漢奸表功,把寬恕侵略者掛在嘴上的是同類人。忽略加害方的罪行,把責任推到受害方反抗或報復過度,對加害受害方不加分別各打五十大板,甚至單方面指責受害方,這都是當代白左的固定套路。這種貌似聖母,實為幫凶的本質早被看穿,並激起公憤了。入侵中國的異族中,羯胡是最兇殘野蠻的種族之一,其罪惡髮指程度絕不亞於蒙元、滿清和日本。漢族是受侵略的一方,冉閔對胡羯報復雖酷烈,尚不足與胡羯對漢族犯下的罪行相當。懲罰無力,則正義無謂,對等報復是道德的基礎、法律的本源,社會合理秩序的保證,這是中國傳統儒學格外推崇復仇的原因,是中華文明的深邃偉大之處。

那種認為中國人對外來侵略激烈反抗和報復,導致敵我雙方死亡慘重就是錯;而應該中國人放棄抵抗和報復,任由異族單方面殺漢族殺到夠為止才是對的貨,既沒人性,也沒獸性,貨真價實的禽獸不如。

冉閔是三姓家奴,反覆小人,不應是民族英雄?

這是公然無視史實耍賴打滾了,前面說過,冉閔前期為胡羯效力過,但這是因無法自主決定的身世原因。而自冉閔歸漢屠胡後,直至身亡再無反覆。甚至門閥當道的東晉,在冉閔請求合作時,不僅不北上支援滅胡,反倒在冉閔背後捅刀,招降納叛佔領冉閔地盤時,冉閔也未與東晉大動干戈,而是繼續與胡羯奮戰。用曾身為明朝高官,後來主動選擇投清當漢奸,為異族賣力殘害同胞時窮凶極惡,不遺餘力,再因滿清兔死狗烹而反覆的吳三桂李成棟之流人渣來比附,完全是牛頭不對馬嘴,攪混水技能太陋,只能展示自己的無知無腦。與冉閔身世情形相似的,是《說岳全傳》中的陸文龍,因被金賊收養, 也曾為其效力,但當認清自己民族立場後,則棄暗投明成為抗金先鋒。有誰會指責陸文龍嗎?陸文龍甚至很可能是以參照冉閔塑造的文學形象(陸文龍使雙槍所向無敵,與冉閔與鮮卑最後一戰中「 左杖雙刃矛,右執鉤戟 ,順風擊之,斬鮮卑三百餘級。 」的英武形象非常相似)。

至於將冉閔後來也招攬過胡兵,立自己一個兒子為」大單于「,因大臣諫詞激烈而發怒殺諫臣,當成否定冉閔是民族英雄的理由,更是不知所謂。純粹又純粹,筆直又筆直的教條主義居然用到冉閔身上也是醉人。冉閔讓一個太子都不是的兒子當大單于統領胡人擊胡就成了「媚胡」?那李世民自己稱」天可汗「,是不是更要批判一番?以夷制夷的權謀歷朝皆有,只有冉閔做不得?屠胡不對,沒把胡屠光也不對,冉閔也是很為難吶。殺諫臣固然有錯,顯示了冉閔性情暴烈不冷靜的一面,但以最善納諫著稱的李世民尚有殺諫臣的事例,又沒人說冉閔是完人,何能以此全面否定冉閔的功績和民族英雄身份。

冉黑以各種」道德「借口苛責冉閔,誓要將其打倒批臭不可的同時,敢把自己的標準放之四海嗎?尤其對與中國有血海深仇的,異族」民族英雄「的評判是否不搞雙標逆民呢?他們最「深惡痛絕」的三姓家奴、反覆小人、認賊作父、殘殺同類還要冒認民族英雄的對象,下面倒是有兩個很吻合的。

鐵木真,禍害了大半個世界,自稱最大快樂就是殺人的屠夫。他未成年時就謀殺了異母弟,成年後認蒙古部異姓旁支扎答蘭氏(此氏族是蒙古人祖先搶來的孕婦所生之子的後人形成的氏族,所以與其它蒙古人不是同宗)首領扎木合為義兄弟依附之,再認異族的克烈部王汗為義父,借二人勢力征服了蒙古本部。後又與王汗合作打敗了義兄扎木合,再後來與義父王汗開戰,迫使其流亡喪命,又在消滅乃蠻部落時殺死了被俘的義兄扎木合。更臣服與蒙古部有世代血仇的女真人,合作打敗塔塔兒人,並下令殺絕塔塔兒比車輪高的男性。一度要殺掉同母弟合撒人,令其母憂鬱而亡。殺死了自己繼父和恩人蒙力克的兒子,同樣為其掌權立下大功的闊闊出。

如果說冉閔有身不由己之處,鐵木真的認義兄義父和向女真人稱臣則全是自主所為,相比之下,鐵木真才是貨真價實裡通外國(部族)的三姓家奴,反覆無常之輩,一系列頻繁對前主和親屬的背叛殺害更是遠超道德下限。

奴兒哈赤,忘恩負義且窮凶極惡的叛逆。十五歲時被其父趕出家門,投靠李成梁當奴僕為生。後來祖、父在給明朝鎮壓建州叛亂時當嚮導和內應,死於兵火之中,如果以異族立場論,奴兒哈赤就是出身滿奸世家。奴兒哈赤時年二十五,被李成梁扶植,得以繼承家業,獲得明朝厚賞,從此以李成梁代理人的身份乘機壯大。

澄清一點,奴兒哈赤祖、父之死按明朝早期記錄,都是在為明軍充當攻打建州叛亂的嚮導時死於兵火,所以奴兒哈赤才受到撫恤賞賜。而按滿清所編的偽史,奴之祖、父因去探親而被明誤殺,奴兒哈赤向明問罪而給予賠償完全是一派胡言。奴兒哈赤當時不過李成梁軍中一奴僕,毫無勢力,向主子問責,這是嫌命長?何況李成梁何至於扶植一個與自己有殺父祖之仇的異族人?奴兒哈赤三十五年李成梁死後,才在借」七大恨「叛亂的時候扯出明朝殺其祖、父的當借口。可如果殺祖、父為實,奴兒哈赤聽命於殺其祖、父的直接責任人李成梁幾十年,直至其死也不敢提報仇二字,還與李成梁之子李如柏結親,將侄女給其為妾。這種程度的認賊作父,腆面事仇實在讓人嘆為觀止。

奴兒哈赤征服通古斯人過程中,僅攻滅海西女真烏拉一部所殺男丁就有近兩萬人,整個征服戰爭中所殺僅女真男丁就不下四五萬人。這是什麼概念?後來滿清兩代千方百計招攬各通古斯種族歸附,最終組成的新老滿洲八旗男丁也不過十萬左右,後來入關後因中國的抵抗,更一度降至四萬多男丁。 奴兒哈赤更有殺弟、殺子、殺妻的惡行,下限比鐵木真猶有過之而無不及。

鐵木真、奴兒哈赤這些三姓家奴,反覆無常,認賊作父,勾結外敵,殘殺同類的貨色用批冉閔的標準應該如何評判?他們尚且沒被當成民族敗類打倒痛批,甚至反倒奉為民族英雄,不僅在本民族,而且在全中國範圍, 向深受其害的漢族和眾多其它民族宣揚。那人品功績遠在他們之上,罪惡遠在他們之下的冉閔,除了是漢族,還有什麼理由不是民族英雄?不該被宣傳歌頌?


「內外六夷,敢稱兵仗者斬。」

「天下大亂,夷蠻猶可稱帝,況我中土英雄呼?」

------------------------冉閔

以下內容完全站在純漢族角度,少民民族朋友請無視。。。

有些人評價歷史人物總是強加給他們特定的因,而刻意去迴避他們所帶來的果,張作霖不出賣國家利益在某些人眼裡無非就是一個軍閥頭子保護自己的地盤而已,談不上愛國。岳飛英勇抗金無非就是維護封建帝王統治奴性思想而已,咳)還和兄弟民族打(。同樣,冉閔的殺胡令也可以說無非是冉閔為了自己的權力,為了維護自己的篡位統治。。。

我想說,無論他們出於什麼樣的真實想法,評價一定要從結果上來看。

背景:

五胡亂華是漢民族的一個噩夢,尤其是北方的漢族。

外族(類似於今天日本對於我們)占我土地,掠我財物,吃我兄弟,奸我姊妹,漢人(中原人)被稱為四隻腳的羊,不如牲畜的地位(至少沒記載強姦母羊)。中原人口大幅度減少,外族(五胡)卻日益繁多。

冉閔的反抗是一個民族被壓抑到極限的反彈,至少在那個時代,他是符合要求的!

冉閔對胡人的血腥屠戮極大震懾了北方蠻夷對中原的野心,同時也給了東晉王朝一個苟延殘喘的機會,保全了漢民族最後的正統。冉閔的血腥也讓胡人認識到了溫順的羔羊反抗的可怕,他更讓我們認識到,一個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可能被滅亡的!他一生嗜血,以手中的長矛說話,他用胡人的鮮血證明了漢民族不僅能創造光輝的文明,更有強大的武力去捍衛這文明。

假設沒有冉閔,沒有冉閔的殺胡令,沒有類似冉閔的人物在歷史上出現。

結果:

1,最壞的不是沒有可能的結果,漢族被完全滅族滅種(南面的晉朝苟且不了多久),剩下少部分被外族融合,漢文化成為歷史。

2,樂觀點極有可能的結果,以漢文化及強大的儒家思想,結合外族游牧侵略性格,形成新的XX文化,也許是名字還叫漢文化,也許民族還叫中華民族。。但是與今天必大不相同。坐在電腦前討論中國歷史的你我,樣子也許如混血兒般,色發碧眼,高鼻樑。。

冉閔不被待見的原因:

1,歷史是勝利者書寫,在政治上,冉閔的帝國最後失敗了,無法自己書寫自己的歷史。

2,冉閔在正統合法政權晉還存在的情況下自立為帝,帶有謀反叛逆的性質,所以後世的政權不可能把冉閔抬到一個很高的位置。

3,後世朝代不少都是由少數民族創建,哪怕隋唐,雖奉行漢文化,楊廣李世民也是胡漢混血。

我們在看看今天的時代背景,56個民族組成中華民族,不少少數民族都是那時候胡人的後裔,為了維護團結,當局者美化弱化了古代的侵略,屠殺。一句促進民族大融合就給帶過了。

一切破壞民族團結的人物都要重新定義,比如把抗金名將岳飛剔除民族英雄就是例子、

這正是冉閔的尷尬和悲情所在,冉閔民族的的後人,對於自己民族的英雄,不敢正視或儘力迴避。

冉閔決不是沒有缺點和黑點,比如前期認賊作父,搞大屠殺,搞民族報復。

但是我也可以認為認賊作父是一種大背景下的隱忍圖謀,搞屠殺報復是一種民族自保。

如果按今天的觀點,把冉閔的屠殺胡人行為(民族自保)視為反人類,把冉閔視為劊子手,

那麼我不解的是,比起冉閔這種被動屠殺,更慘絕人寰的鐵木真及其子孫為什麼被後世所吹捧。

而吹捧的多的恰恰是被鐵木真征服過屠殺過的第四等人--漢人。

甚至還爭著鐵木真的國籍歸屬。

總結,

冉閔對漢族的貢獻很大,可以說在即將亡族滅種的時候,拯救了危在旦夕的漢族人以及漢族文化。他是外族眼裡的劊子手,殺人瘋子,屠夫,他是統治階級眼裡的叛亂自立的非法賊寇。

在我眼裡,他是我族的偉大英雄,反抗精神,和對敵人絕不心慈手軟值得後世敬仰和歌頌。

參雜了太多的個人感情寫的,很不客觀。


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的太猥瑣了,天王已經很黑了,黑起來完全沒有成就感。

總之拋開對皇漢和慕容恪吹們吹他的厭惡,這個人就是十六國完全不缺乏的各種一時爽炮灰之一,不過還是必須提一下天王對東晉南朝常被忽略的一點貢獻。

第一是被人忽悠走了傳國璽,而且是送給殷浩。這是牛晉坑爹榜前列的殷浩唯一一次從別人手中佔到大便宜,直接導致傳國璽回歸牛晉。

第二是他畢竟是直接顛覆了後趙的人,導致了北方又一次大規模戰亂以及永嘉之後的第二次流民南渡,很多大晉時「沒於劉聰」「沒於石勒」的中央官貴的後人在這一次戰亂中南渡,充實了牛晉統治階層的實力,促進了牛晉典章制度的完善,算是一次北方對南方的文化輸出了。


網上關於冉閔的文章多是編造,這沒錯,但是……

今日世界,被人稱頌為優秀民族的,比如盎格魯撒克遜,日耳曼這些,都曾經對別人進行過大規模種族滅絕,以此在世人面前證明了自己的強大,我這麼說在政治上可能不太正確,但人類社會歸根結底是崇拜強者的叢林社會,喜歡劊子手的人永遠多過喜歡窩囊廢的,這就是為什麼當今列強歷史上都是好戰分子,靠燒殺掠奪起家,被世人所傳頌,南亞那些崇尚消極對待紛爭的佛教國家則全部赤貧落後,在國際上被人蔑視。

所以你看,中國幾千年就出了這麼一個發起對異族的種族滅絕的人物,讚美一下也不為過。


還是老話,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站在當時的背景下去看待。

在冉閔那個時代,中國成了外國(異族)的殖民地,冉閔在殖民政府里有著很高的位置,他的行為始終是圍繞著權勢進行的,殺胡不過是調動群眾的一種手段而已,說他是民族英雄,有點過了。至於殺胡的結果反而不應當是作為給他一個好評的依據。

古話說:「有心為善善亦不賞」,何況冉閔還不算是為善。

綜上,冉閔是個政客,不是英雄,連梟雄都不是。

淺見,獻醜。


我也不懂歷史,但我懂得不懂就要問,所以我去學習了一下相關冉閔的歷史,基本資料如下(百度百科,此為基礎知識,有利於閱讀下面的歷史):

  • 逼格高的、不想看下面文言文史料的,可直接點這個看:冉閔-維基百科,也可直接看黑體部分。

一、將門虎子初長成

  • 1.《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閔字永曾,小字棘奴,季龍之養孫也。父瞻,字弘武,本姓冉,名良,魏郡內黃人也。其先漢黎陽騎都督,累世牙門。勒破陳午,獲瞻,時年十二,命季龍子之。驍猛多力,攻戰無前。歷位左積射將軍、西華侯。

  • 2.《資治通鑒·卷九十六》:皝遣其子恪帥二千騎追擊之,趙兵大敗,斬獲三萬餘級。趙諸軍皆棄甲逃潰,惟游擊將軍石閔一軍獨全。閔父瞻,內黃人,本姓冉,趙主勒破陳午,獲之,命虎養以為子。閔驍勇善戰,多策略。虎愛之,比於諸孫。

二、石虎手下驍將軍

  • 3.《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閔幼而果銳,季龍撫之如孫。及長,身長八尺,善謀策,勇力絕人。拜建節將軍,徙封修成侯,歷位北中郎將、游擊將軍。季龍之敗於昌黎,閔軍獨全,由此功名大顯。

  • 4.《資治通鑒·卷九十六》:虎還鄴,以劉群為中書令,盧諶為中書侍郎。蒲洪以功拜使持節、都督六夷諸軍事、冠軍大將軍,封西平郡公。石閔言於虎曰:「蒲洪雄俊,得將士死力,諸子皆有非常之才,且握強兵五萬,屯據近畿;宜密除之,以安社稷。」虎曰:「吾方倚其父子以取吳、蜀,奈何殺之!」待之愈厚。

  • 4.《資治通鑒·卷九十六》:及庾亮鎮武昌,卒使毛寶、樊峻戍邾城。趙王虎惡之,以夔安為大都督,帥石鑒、石閔、李農、張貉、李菟等五將軍、兵五萬人寇荊、揚北鄙,二萬騎攻邾城。毛寶求救於庾亮,亮以城固,不時遣兵。九月,石閔敗晉兵於沔陰,殺將軍蔡懷;夔安、李農陷沔南;朱保敗晉兵於白石,殺鄭豹等五將軍;張貉陷邾城,死者六千人,毛寶、樊峻突圍出走,赴江溺死。

  • 5.《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及敗梁犢之後,威聲彌振,胡夏宿將莫不憚之。

三、擁石遵為帝推翻石世,被坑,廢之

  • 6.《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初,遵之發李城也,謂石閔曰:「努力!事成,以爾為儲貳。」既而立衍,閔甚失望,自以勛高一時,規專朝政,遵忌而不能任。閔既為都督,總內外兵權,乃懷撫殿中將士及故東宮高力萬餘人,皆奏為殿中員外將軍,爵關外侯,賜以宮女,樹己之恩。遵弗之猜也,而更題名善惡以挫抑之,眾咸怨矣。而又納中書令孟准、左衛將軍王鸞之計,頗疑憚於閔,稍奪兵權。閔益有恨色,准等咸勸誅之。遵召石鑒等入,議於其太后鄭氏之前,皆請誅之。鄭氏曰:「李城回師,無棘奴豈有今日!小驕縱之,不可便殺也。」鑒出,遣宦者楊環馳以告閔,閔遂劫李農及右衛王基,密謀廢遵。使將軍蘇亥、周成率甲士三十執遵於如意觀………乃殺之於琨華殿………(反殺)

四、擁石鑒,再次上演反殺大戲

  • 7.《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鑒乃僣位………以石閔為大將軍,封武德王………鑒使石苞及中書令李松、殿中將軍張才等夜誅閔、農於琨華殿,不克,禁中擾亂。鑒恐閔為變,偽若不知者,夜斬松、才於西中華門,並誅石苞。

  • 8.《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時石祗在襄國,與姚弋仲、苻洪等通和,連兵檄誅閔、農。鑒遣石琨為大都督,與張舉及侍中呼延盛率步騎七萬分討祗等。中領軍石成、侍中石啟、前河東太守石暉謀誅閔、農,閔、農殺之(反殺)

  • 9.《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龍驤孫伏都、劉銖等結羯士三千伏於胡天,亦欲誅閔等。時鑒在中台,伏都率三十餘人將升台挾鑒以攻之。臨見伏都毀閣道,鑒問其故。伏都曰:「李農等反,巳在東掖門,臣嚴率衛士,謹先啟知。」鑒曰:「卿是功臣,好為官陳力。朕從台觀卿,勿慮無報也。」於是伏都及銖率眾攻閔、農,不克,屯於鳳陽門。閔、農率眾數千毀金明門而入。鑒懼閔之誅己也,馳招閔、農,開門內之,謂曰:「孫伏都反,卿宜速討之。」閔、農攻斬伏都等,自鳳陽至琨華,橫屍相枕,流血成渠。(反殺)

四、(番外篇),殺胡

  • 10. (接上段)宣令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胡人或斬關,或逾城而出者,不可勝數。使尚書王簡、少府王郁帥眾數千,守鑒於御龍觀,懸食給之。令城內曰:「與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敕城門不復相禁。於是趙人百里內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門。閔知胡之不為己用也,班令內外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一日之中,斬首數萬。閔躬率趙人誅諸胡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死者二十餘萬,屍諸城外,悉為野犬豺狼所食。屯據四方者,所在承閔書誅之,於時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半。

五、稱帝,殺石鑒,御駕親征,所向無敵

  • 11.《資治通鑒·卷九十八》:春,正月,趙大將軍閔欲滅去石氏之跡,托以讖文有「繼趙李」,更國號曰衛,易姓李氏,大赦,改元青龍。

  • 12.《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石琨及張舉、王朗率眾七萬伐鄴,石閔率騎千餘,距之城北。閔執兩刃矛,馳騎擊之,皆應鋒摧潰,斬級三千。

  • 13.《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閔與李農率騎三萬討張賀度於石瀆,鑒密遣宦者齎書召張沈等,使承虛襲鄴。宦者以告閔、農,閔、農馳還,廢鑒殺之,誅季龍孫三十八人,盡殪石氏。

  • 14.《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永和六年,殺石鑒,其司徒申鍾、司空郎闓等四十八人上尊號於閔,閔固讓李農,農以死固請,於是僣即皇帝位於南郊,大赦,改元曰永興,國號大魏,複姓冉氏。追尊其祖隆元皇帝,考瞻烈祖高皇帝,尊母王氏為皇太后,立妻董氏為皇后,子智為皇太子。以李農為太宰、領太尉、錄尚書事,封齊王,農諸子皆封為縣公。封其子胤、明、裕皆為王。文武進位三等,封爵有差。遣使者持節赦諸屯結,皆不從。

  • 15.《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石祗聞鑒死,僣稱尊號於襄國,諸六夷據州郡擁兵者皆應之。閔遣使臨江告晉曰:「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朝廷不答。閔誅李農及其三子,並尚書令王謨、侍中王衍、中常侍嚴震、趙升等。晉盧江太守袁真攻其合肥,執南蠻校尉桑坦,遷其百姓而還。

  • 16.《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石祗遣其相國石琨率眾十萬伐鄴,進據邯鄲。祗鎮南劉國自繁陽會琨。閔大敗琨於邯鄲,死者萬餘。劉國還屯繁陽。苻健自枋頭入關。張賀度、段勤與劉國、靳豚會於昌城,將攻鄴。閔遣尚書左僕射劉群為行台都督,使其將王泰、崔通、周成等帥步騎十二萬次於黃城,閔躬統精卒八萬繼之,戰於蒼亭。賀度等大敗,死者二萬八千,追斬勒豚於陰安鄉,盡俘其眾,振旅而歸。戎卒三十餘萬,旌旗鐘鼓綿亘百餘里,雖石氏之盛無以過之。閔至自蒼亭,行飲至之禮,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學後門多蒙顯進,於時翕然,方之為魏晉之初。

  • 17.《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閔率步騎十萬攻石祗於襄國,署其子太原王胤為大單于、驃騎大將軍,以降胡一千配為麾下。光祿大夫韋謏啟諫甚切,閔覽之大怒,誅謏及其子孫。閔攻襄國百餘日,為土山地道,築室反耕。祗大懼,去皇帝之號,稱趙王,遣使詣慕容俊、姚弋仲以乞師。

六、兵敗逃鄴、傷亡殆盡

  • 18. 接上段:(祗)會石琨自冀州援祗,弋仲復遣其子襄率騎三萬八千至自滆頭,俊遣將軍悅綰率甲卒三萬自龍城,三方勁卒合十餘萬。閔遣車騎胡睦距襄下場長蘆,將軍孫威候琨於黃丘,皆為敵所敗,士卒略盡,睦、威單騎而還。琨等軍且至,閔將出擊之,衛將軍王泰諫曰:「窮寇固迷,希望外援。今強救雲集,欲吾出戰,腹背擊我。宜固壘勿出,觀勢而動,以挫其謀。今陛下親戎,如失萬全,大事去矣。請慎無出,臣請率諸將為陛下滅之。」閔將從之,道士法饒進曰:「太白經昴,當殺胡王,一戰百克,不可失也。」閔攘袂大言曰:「吾戰決矣,敢諫者斬!」於是盡眾出戰。姚襄、悅綰、石琨等三面攻之,祗沖其後,閔師大敗。閔潛於襄國行宮,與十餘騎奔鄴。降胡栗特康等執冉胤及左僕射劉琦等送於祗,盡殺之。司空石璞、尚書令徐機、車騎胡睦、侍中李琳、中書監盧諶、少府王郁、尚書劉欽、劉休等諸將士死者十餘萬人,於是人物殲矣。賊盜蜂起,司、冀大飢,人相食。自季龍末年而閔盡散倉庫以樹私恩。與羌胡相攻,無月不戰。青、雍、幽、荊州徙戶及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諸夏紛亂,無復農者。閔悔之,誅法饒父子,支解之,贈韋謏大司徒。

七、大勢雖去,仍與胡戰,滅襄、後趙亡

  • 19.《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石祗使劉顯帥眾七萬攻鄴。時閔潛還,莫有知者,內外凶凶,皆謂閔已沒矣。射聲校尉張艾勸閔親郊,以安眾心,閔從之,訛言乃止。劉顯次於明光宮,去鄴二十三里,閔懼,召衛將軍王泰議之。泰恚其謀之不從,辭以瘡甚。閔親臨問之,固稱疾篤。閔怒,還宮,顧謂左右曰:「巴奴,乃公豈假汝為命邪!要將先滅群胡,卻斬王泰。」於是盡眾而戰,大敗顯軍,追奔及於陽平,斬首三萬餘級。顯懼,密使請降,求殺祗為效,閔振旅而歸。會有告王泰招集秦人,將奔關中,閔怒,誅泰,夷其三族。劉顯果殺祗及其太宰趙鹿等十餘人,傳首於鄴,送質請命。驃騎石寧奔於柏人。閔命焚祗首於通衢。

  • 20.《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閔徐州刺史劉啟以鄄城歸順。劉顯復率眾伐鄴,閔擊敗之。還,稱號於襄國。閔徐州刺史周成、兗州刺史魏統、豫州牧冉遇、荊州刺史樂弘皆以城歸順。平南高崇、征虜呂護執洛州刺史鄭系,以三河歸順。慕容彪攻陷中山,殺閔寧北白同、幽州刺史劉准,降於慕容俊。

  • 21.《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劉顯率眾伐常山,太守蘇亥告難於閔。閔留其大將軍蔣乾等輔其太子智守鄴,親率騎八千救之。顯所署大司馬、清河王寧以棗強降於閔,收其餘眾,擊顯,敗之,追奔及於襄國。顯大將曹伏駒開門為應,遂入襄國,誅顯及其公卿已下百餘人,焚襄國宮室,遷其百姓於鄴。顯領軍范路率眾千餘,斬關奔於枋頭。

八、十戰十勝慕容,中計陷入敵手

  • 22.《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時慕容俊已克幽、薊,略地至於冀州。閔帥騎距之,與慕容恪相遇於魏昌城。(背景)閔大將軍董閏、車騎張溫言於閔曰:「鮮卑乘勝氣勁,不可當也,請避之以溢其氣,然後濟師以擊之,可以捷也。」閔怒曰:「吾成師以出,將平幽州,斬慕容雋。今遇恪而避之,人將侮我矣。」乃與恪遇,十戰皆敗之。恪乃以鐵鎖連馬,簡善射鮮卑勇而無剛者五千,方陣而前。閔所乘赤馬曰朱龍,日行千里,左杖雙刃矛,右執鉤戟,順風擊之,斬鮮卑三百餘級。(霸氣無雙)俄而燕騎大至,圍之數周。閔眾寡不敵,躍馬潰圍東走,行二十餘里,馬無故而死,為恪所擒,及董閏、張溫等送之於薊。俊立閔而問之曰:「汝奴僕下才,何自妄稱天子?」閔曰:「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帝王邪!」俊怒,鞭之三百,送於龍城,告廆、皝廟。(好有氣勢的說)

九、國破家亡,死而後已

  • 23.《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遣慕容評率眾圍鄴。劉寧及弟崇帥胡騎三千奔於晉陽,蘇亥棄常山奔於新興。鄴中飢,人相食,季龍時宮人被食略盡。冉智尚幼,蔣干遣侍中繆嵩、詹事劉猗奉表歸順,且乞師於晉。濮陽太守戴施自倉垣次於棘津,止猗,不聽進,責其傳國璽。猗使嵩還鄴復命,干沈吟未決,施乃率壯士百餘人入鄴,助守三台,譎之曰:「且出璽付我。今凶寇在外,道路不通,未敢送也。須得璽,當馳白天子耳。天子聞璽已在吾處,信卿至誠,必遣軍糧厚相救餉。」干以為然,乃出璽付之。施宣言使督護何融迎糧,陰令懷璽送於京師。長水校尉馬願、龍驤田香開門降評。施、融、蔣干懸縋而下,奔於倉垣。評送閔妻董氏、太子智、太尉申鍾、司空條攸、中書監聶熊,司隸校尉籍羆、中書令李垣及諸王公卿士於薊。尚書令王簡、左僕射張乾、右僕射郎肅自殺。

  • 24.《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俊送閔既至龍城,斬於遏陘山……謚曰武悼天王…

  1. 25.《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俊送閔既至龍城,斬於遏陘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五月不雨,至於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謚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

故事講完了,我可以說幾句了嗎?

什麼英雄梟雄、胡人漢人,呵呵。身為男兒,我覺得冉閔這一生夠風光、夠霸氣,男兒當如此!站在漢人的角度,你說他是英雄吧,胡人說是屠夫,況且你又說他還殺了不少漢人。唉,那古代胡人的英雄就是以殺漢人為榮嘍,所以這之間有態度就說不清楚!你說成吉思汗是不是英雄?還是屠夫?梟雄?身為將軍男兒,戰場殺人有何不妥?哪個將軍不殺人?哪個帝王不殺人?總比莫名其妙的各種運動殺人來的光明磊落吧!

還有人說冉閔是三姓家奴,我也真是醉了,麻煩您稍微看看我的黑體字,人家那是流水的皇帝,不動的相國啊,皇帝是給人家當奴才還差不多,至於三易其姓的事情,了解一下前後過程,很難理解嗎?


回答這個問題,要讓道德帝滾蛋。

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你以為是什麼意思?


華夏的生死存亡之時,本身就不存在所謂的正義與非正義,我沒有深入了解這個人,所以也不好評價,但是想告訴那些聖母婊們,在非常必要的情況下,我願屠人千萬,遺臭萬年,保我民族安定!一個國家的安定,本身背後就存在了許多見不得人的黑暗


第一次看到《殺胡令》裡面的「我大漢」我笑了,這魚釣的

給大家解釋一下,但是沒有人會自稱自己漢人的,即便是在南方東晉地區也只會自稱"晉人"

還有後面的"而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容我去笑一會,你們都沒有看過歷史書嗎????????

這麼經典的名言都沒見過??


轉文

個人認為,對於冉閔,不應該盲目的崇拜,也不應該詆毀,應該就事論事,不要把他的處世為人用現代的眼光看待,也不要把殺胡令的好壞和冉閔個人聯繫起來。

1、 歷史的真相到底是如何

對於現有紀錄關於冉閔的歷史,很多彼此矛盾的地方,並不能夠一概而論,這也是網上為何能夠各自引史說明冉閔英雄或是屠夫的緣故。所以讓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冉閔的身份到底如何。

引用一位學者的文章所言:

「冉閔作石虎的「義孫」的事,很可能是冉閔滅亡後,他的「敵人」胡朝有意歪曲的。如他的幾個對手,慕容鮮卑(後人建立了幾個「燕」)、姚弋仲(後人建後後秦)、蒲洪(後人建立前秦)。

由於冉閔當年慘酷屠殺六夷,迫使百萬胡人各還本土,很多死於反遷徒中。以後重新入主中原建立的胡朝,恨他入骨還來不及,這些國家保留下來的史料自然不會冉閔「美名」。

當時到此後的南朝史料及佛教等民間史料中,提到冉閔,均無冉閔是「石閔」的記錄及冉閔當過胡人「義子」或「義孫」的記錄。

記錄冉閔做過石虎「義孫」的事,首見於「十六國」結束百年後,統一北方的鮮卑族北魏政權的官方史料——《十六果春秋??石閔》(十六國春秋的很多內容都散失了,但關於「石閔」的記錄確保存了下來)

「勒破陳午於河內,獲瞻,時年十二。長而勇悍,便弓馬,臨陣不顧。勒奇之,曰:「此兒壯健可嘉,命虎子之。」

——《十六果春秋??石閔》的這段記錄很讓人懷疑,石勒於河內之戰俘或冉瞻後就令石虎以子視之?石勒攻河內是在西元310年,而石虎回到石勒身邊是在西元312年後。

石勒(當時的石勒還是前趙大將)攻打河內,發生在西元310年七月,這場戰爭中,

凶奴前趙方:除了石勒軍外,還有劉聰、劉?(一下想不起名字)及前趙安北將軍趙固的軍隊。

與之對陣的晉朝方面:為河內守將裴整、帶各地軍援河內的將領宋抽及河內地區的各乞活流民軍。

戰爭結果以凶奴前趙的勝利而告終。在此之後,河內一直在石勒方面的控制中,直到陳午部乞活於向北投石趙的西元319年,相關晉史中,安定的河內無任何一場戰事記錄。

冉瞻被擒於310年的河內之戰,「石勒命虎子之」,就很讓人懷疑,因為此時石虎根本不在石勒身邊。直到312年後被并州刺吏劉琨幫石勒把石虎「找」回來(石虎出生有兩個記錄西元395年和西元398年,一般確認的是395年。按前,石虎回到石勒身邊十六七歲,冉瞻應該在十四五歲左右了,再者雙方年紀相差很小,為什麼要讓冉瞻做石虎的乾兒子,而不做其它人的?)。

(河內之戰以後。乞活的一支——流民陳午部,在此期間,於陳午的帶領下,堅守蓬關。311年,石勒兩次攻蓬關堡主陳午,都沒有攻打下來,陳午叫手下李頭,向石勒美言,並說「我曹鄉人,終當奉戴」,表示「稱潘」,石勒於是高興的回去。之後,雙方再無戰事。蓬關堡主陳午及其之後的陳川,一直和東晉及石趙保持「兩屬」關係。直到西元319年陳川降石勒。)

冉閔的對手丁零人還建立過「代國」,凶奴人跑回河套的後來加入了「夏」

正史中冉閔主要為胡朝史學家所記錄,綜上所述,冉閔當為胡人義子,疑點眾多!

一、記錄冉閔當過石虎義子或義孫的記錄都為十六國時到南北朝的北方官方史料。相反,南朝史料及佛教、及北朝漢人民間史料中,提到冉閔,均無冉閔是「石閔」的記錄及冉閔當過胡人「義子」或「義孫」的記錄。

二、按記錄冉閔父親被石虎收為義子的北魏鮮卑史料《十六國春秋》等記錄時間上不符合。很讓人懷疑是胡朝的有意歪曲。

三、石虎按史書記錄的最早出生年齡,也只比冉瞻大三歲,按398年則他與冉瞻同歲,和石虎年齡差不了多少的冉瞻認石虎為「義父」,讓人不可思議。而石勒為什麼偏偏「讓」冉瞻認和他年紀差不了多少的石虎為義父?而不是認別人?這點上也說不過去。

《晉書》中相互衝突的地方很多,其中冉閔部份主要根據《十六國春秋》過來的,不免有很多抵毀冉閔的地方!

如:1、冉閔下令,凡是殺一個胡人,都給官做,試相當地胡人遍地,他哪來的幾十萬官位賞給殺胡的漢人?

 明顯這是有意的歪曲,當時的漢人殺胡人,主要是出於「復仇」心理。

但《晉書》同時加入了一點民間一些《晉紀》(現存有一些殘卷)對冉閔好的評價:提選人才,清定九流,政治清明,時人謂其有開國氣象。

而民間人(現在別人找到的只有從宋到清)的一些《冉閔傳》,甚至於一地方史志,雖無冉閔是「石閔」的記錄,但記錄錯誤也較多,比如打仗雙方兵力。像三萬破三十萬之類不足以信,安丙等人記錄的冉閔率大軍征討羌、氐於混橋等地未見其它史書,所以不睬信。

冉閔是石虎的養孫這一說法,是很值得懷疑的:

(1)記錄冉閔為石虎養孫的說法,首見於胡朝的官方史料《十六國春秋》所收錄的《石季龍傳記》,以及後來的《魏書》《晉書》《資治通鑒》,而這些書都是大量引用十六國春秋,按《史通》《甲府丹冊》《十六國春秋》等書的說法,十六國國各國(不包括冉魏)都有自已的史學家,十六國春秋正是收錄他們的史料所作。冉閔作過石虎養子的事來自於他的敵人(胡朝)的史學家。

(2)在此同一時期及以後的幾百年間,南朝的史學家所作的諸多晉史,以及北朝民間和佛教方面的史料,大量提到冉閔,均無冉閔作過胡人養孫和當過「石閔」的記錄;

(3)按《十六國春秋》的說話,石勒破陳午於河內,捉住12歲的冉瞻(《十六國春秋》所說的冉閔之父),命石虎收為養子。在時間上說不過去,石勒破陳午於河內,發生在西元310年,在河內懷地。當時石虎還不在石勒身邊,真到二年以後,石虎才被劉琨送回到石勒身邊。

(4)再者310年,石虎十四五歲,冉瞻十二歲,歲數上只相差兩三歲,石勒為何讓只比冉瞻大一點的石虎讓冉瞻為兒子?

(5)冉閔滅胡以後,很多胡人走投無路,跑到了東北鮮卑慕容那裡,因此對冉閔恨之入骨,一一去說了冉閔很多壞話,冉閔的一個使臣去慕容俊那裡,慕容俊相信了很多胡羯講給他的的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一一被冉閔的使臣駁回,最後事實也證明是假的。其中有一段:慕容俊問常煒(冉閔使臣)聽說冉閔為石氏養息,最後確要忘恩復義,滅石羯。常煒征對這一回的回答是「魏武養於官宦,不知所出?」

----常煒在1653年前就否定了冉閔為石虎養子這種說話。」

還有一點有意思的東西

漢族是融合了很多民族而形成的新生民族這種錯誤的說法已經被現代基因學有力的證實是無稽之談。現代基因學證實漢族是最純正的民族,Y基因純度達95%。漢族的擴張是人口擴張自然形成的,而不是靠融合。東北滿族與漢族群體的遺傳距離是55個少數民族中最小的(0.0015),也就是說,Y基因的漢化率為35%---40%。 人類Y-DNA類型有: C—M130、D—YAP、F—M89, 它們下又有不同的子類型。 F—M89是現代人中佔壓倒性的類型,大概全世界80%以上的人都有這個變異點。F—M89有很多子類型,其中,K—M9是最重要的一個支系,亞歐大陸上,除了西亞地區和西伯利亞,世界島上絕大部分民族都由K—M9的子孫構成,今天中國人(漢族)中,96%的人都是K—M9類型。C-M130是棕種人基因,海洋居民,C—M130走的路線大概就是沿著海岸出發,從阿拉伯半島—伊朗—印度—中南半島,此後,這批M130的子孫分為兩支系,NO.1支系向北進入西伯利亞,並最終進入了北美地區;NO.2支系向南進入澳大利亞,並擴散到整個太平洋諸島。雖然我們的基因樹上C—M130畫的比較簡單,但實際上C—M130並不單一,他們類型眾多。今天C—M130的後代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北亞東部、日本、北美西部、澳大利亞、太平洋諸島。在東亞地區,外蒙地區比例非常高,達到58%,還有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布里亞特人、比例都在60%以上,這些人群的類型(包括北美地區)都是C3—M217;M130的其他類型還有,日本的阿伊努人90%以上是C1—M8,另外,現代日本人(6.5%)、朝鮮人、滿州人、阿穆爾人中,也有一定數量的C1。C2—M38,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和太平洋諸島嶼,C4、C5主要分布在南印度地區,在當地民族中能達到20%。 在漢族人中幾乎沒有C-M130基因的分布 。D—YAP又被稱為小黑矮人基因,是一支非常古老的基因。現在D—YAP類型主要分布在印度安答曼群島的安達曼人(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瑤族、日本(34.7%)、朝鮮、滿州人、緬甸人、克欽人。 在漢族人中,D—YAP在漢族人群中幾乎沒有發現 。

   有一些少數民族學者別有用心地散布漢族虛無論(也就是雜種論),加上一些無知記者的炒作,彷彿漢族真的只是一個文化意義上的群體。事實如何呢? 近來基因學研究突飛猛進,復旦、北大等學校學者的研究已經揭示漢族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純種民族之一,相關成果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上正式發表。但不知什麼原因,國內這方面的宣傳很少,也許政府是出於民族團結的考慮吧。但不管怎樣,科學研究已經推翻了漢族是融合而成的理論,而且恰恰相反,漢族的基因構成是一個非常單一純粹的民族。漢族的y染色體標誌是OM175,說明漢族來自於同一個父系,是同根同源的一家。帖木針的祖先和滿族的祖先是以C為標誌的棕色人種。

漢族基本上還是漢,可不是不知胡漢呀!


推薦閱讀:

有沒有什麼歷史人物,由於他的思想作為太超前而很多人懷疑他簡直是穿越過去的?
拿破崙的「玫瑰花懸案」 ,最後以什麼樣的結果告終?
人在精神上面達到高境界,那麼就對物質不再感興趣對不對?
中國從古至今能比得上曹操的有幾人?要求必須也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

TAG:歷史人物 | 冉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