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漢字書寫方式(從上到下,從右到左)很容易讓墨跡弄髒衣袖,古人是如何解決的?

這種書寫方式存在了千年,一定是合理的;但是弄髒衣袖這個問題古人如何解的決?


一種姿勢叫提腕,如果還沾,就懸腕。

古人從小寫大字,越牛越寫小楷。而懸腕是最最開始的基本功。


使用毛筆書寫時不像現在使用鋼筆、圓珠筆、鉛筆等手掌和手臂直接在紙上摩擦,如果在書寫小字(比如書信類,非大號書法)時會一隻手拉住或挽起袖子(可以在影視作品中看到),或者有一些其他方法比如繃帶(此類未見過)解決。

補充:

有些人會用手肘作為「支點」,手抬高使手臂成「L」型(角度不限)書寫。


用臂擱http://baike.baidu.com/view/184960.htm


作為一個穿漢服而且也寫毛筆字的人告訴你,你說的問題全都不是問題。

坐著寫字的時候,不用懸腕,不用墊肘,把袖子往下一拉(不用拉太多),另一隻手壓著紙面的同時就可以擋住袖子。

站著寫就更不是問題了,窄袖根本不用管,廣袖的話把袖子稍微褪一褪,左手擋一擋就可以了。

還有,漢字確實是從上往下是最合理的,尤其行草書的字與字的銜接方式全部是爲從上而下研究出來的。在漢字文化圈中,豎排書出版比例最少的是大陸。在日本、臺灣都能買到豎排的日記本,豎排的報紙。

順便JJYY兩句,大陸的所謂規範字(就是簡化字)+從左往右的排版,幾乎徹底毀掉了漢字的美感。


從上往下,從右往左,這個書寫行為我認為可能是由於在紙張發明之前使用竹簡做書寫介質而形成的;第一:竹簡是豎狀的,所以在書寫從上往下比較方便。第二:竹簡面積比較大,一般在書寫書,沒有書寫的部分都是捲起,根據書寫的進度使用左手將竹簡逐漸展開,所以養成了從右向左寫的行為。


懸腕。左手不用扶紙,有鎮紙,所以可以幫助右手提袖子。



有種東西叫臂擱


寫大字的時候穿短袖?


我老師當時告訴我們,就是因為要逼著你懸腕,才這樣設計……雖然我現在覺得他是在騙我。


就我學習書法的經歷看,需要「懸肘提腕」特別原來還是站著練字,所以蹭到衣服上概率很少。


推薦閱讀:

請教諸位先生,「致」到底從「夊(讀若綏)」還是從「夂(讀若黹)」抑或從「攵(攴)」又或其他?
為何「姐、媽、妹」等稱謂都有女字旁,而「爸、弟、哥」沒有?
古代「迴」和「回」有何區別?
近代以來,關於漢字的「六書」說有哪些新的認識和發展?

TAG:書法 | 漢字 | 書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