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揮師伐吳,火燒連營,而是北出祁山伐魏,蜀國會不會一統天下?
感謝邀請
其實我想先說一下...關於「如果XXX沒發生,YYY會是怎麼樣」這樣的問題,提問者其實忽略了為什麼會發生XXX這樣的事情,比如本題,為什麼蜀國會揮師伐吳?因為丟了荊州(丟了關羽...借口),為什麼丟了荊州?關羽冒進,揮師北伐...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歷史走到某一步也絕非偶然,所以...對這樣的問題的討論,其實意義不大,個人認為。但是...黃繼新同學說:在知乎,認真你就贏了...我覺得也挺有道理的,那我們還是來討論一下...~~~~~~~~~~扯淡分割線
首先,既然問的是蜀國會不會一統天下,那我們就來看一下蜀國統一天下的障礙和優勢- 優勢一:蜀地沃野千里,糧草充足,人才輩出,這個就不多講了,蜀國後來的人才選拔出了問題,不能重用蜀地土著人才,是很大的失誤
- 優勢二:西川地理優勢,易守難攻,這個說是優勢也是劣勢,劉邦胸懷天下就能暗渡陳倉橫掃天下,劉禪胸無大志只能屈而降魏,但是不得不說,西川之地利對於蜀國政權的延續是有優勢的
- 優勢三:蜀國承襲漢室,名正言順,現在看來這一條似乎是個笑話,實際上這一條非常重要,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把袁紹調戲的一愣一愣的,袁術稱帝最先被滅,曹操不敢稱帝,荀彧最終自殺,說到底,都是這麼一個原因,而孫劉聯盟也是建立在「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這一名義基礎上的
- 障礙一:劉禪非創業之主亦非守成之主,當然也有說法是諸葛亮的大權獨攬使得他自暴自棄,不管如何,蜀國後期,諸葛亮死後,軍備廢弛,政治混亂,劉禪本人是有責任的
- 障礙二:盟友孫權搖擺不定,這個和吳國的既定戰略有關係,孫權本人也不是沒有野心,只是過於保守,待時而動,尤其是後來向魏國稱臣,對於蜀國是極其不利的
- 障礙三:蜀國內部矛盾重重,這個易中天老師有講過,蜀國和吳國其實都是外來勢力,但是吳國卻能很好的處理當地士族集團和自己原班人馬的利益,很好的合作,不斷有新的人才補充,而且不必為此費心勞神,蜀國卻做不到,蜀地原班人馬對於當地勢力的排斥相當嚴重,比如託孤重臣李嚴就是蜀地土著勢力,後來下場極慘。導致蜀國後期人才凋敝。
其次,丟失荊州,蜀國大勢已去,雖然在丟了荊州之後,蜀國還有益州漢中,但是這時的處境,比劉備一窮二白的時候更要險惡,因為群雄逐鹿的混亂時期已經過去,天下三分大局已定,三個國家互相牽制,都在尋找對方的漏洞,極小的失誤都有可能導致國滅身死。這個時候,關羽冒進北伐,使吳國有了可乘之機(赤壁之後,吳國一心要吞併荊州之地),荊州一失,蜀國出荊州向東,出漢中向北(可以參考三國勢力地圖,這是諸葛亮向劉備提出的滅魏戰略)的既定戰略宣告完全失敗,而荊州的丟失,又造成孫劉聯盟宣告破滅,局勢就對於魏國可謂極其有利,對於蜀國可謂極其危險。
再次,換個角度,來分析三國魏蜀吳之間的博弈,對於三個國家來說,都有滅掉對方的慾望,但是都不具備憑一己之力滅掉一國的實力,即使有,也會造成「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讓剩下的國家有機可乘,而其中魏國實力最強。對於對於吳國來說,劃江自立,有天塹可守,魏國又過於強大,對於它來說,最好的策略莫過於聯合蜀國,待時而動;對於蜀國也是一樣;對於魏國,也不能輕舉妄動,只能想方設法破壞孫劉聯盟,即使不能結盟,也得先穩住一方。而關羽北伐實在是過於激進,連戰連捷,對孫權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震懾,孫權此時也做出了極其不明智的決定:取荊州,這招實在太狠,沒有對蜀吳勢力進行均衡,而是完全打破平衡,蜀國損失極大,同時,聯盟宣告完全破裂。
最後,結論就是,丟失荊州,蜀國大勢已去,但是這個時候還有希望,偏偏遇上劉禪這樣的領導人和諸葛亮這樣的執行者,希望就極其渺茫了,而這個時候,孫權倒向魏國,魏吳已經認定可以先吞蜀國,劃江為界,再統一天下,蜀國已經完全沒有希望,即使想要休養生息,也已經晚了,諸葛亮後來為了緩解內部矛盾的被動進攻,又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因此不論如何,蜀國劣勢越來越明顯,優勢又不能夠利用,統一全國的希望基本上是沒有的不會,縱觀三國歷史,魏蜀實力相差太大,諸葛同學僅僅是勞命傷財完成自己的政治抱負罷了。和有沒有伐吳,沒有多大關係。但是如果沒有伐吳,諸葛同學會不會幹死司馬家族,晉國因此不存在,那就不好說了……
如果沒有伐吳的話蜀國會不會一統天下。其實這個問題要分很多方面來討論
首先是國力,當時丟掉荊州的蜀國應該是當時三國裡面GDP最少的,人口最少的了。這樣的小國如何能和當時國力強盛的魏國大呢?換句話說魏國只要和蜀國打消耗戰,蜀國就輸不起
第二看地形,我們打開地圖就可以看到,在丟掉了荊州之後劉備集團只剩下了蜀地這樣的地方。這個地方說白了易守難攻,就是別人打不進來。但是自己想出去也不容易,必須要走諸葛亮出祁山走的那條路。只有一條路可走,那要怎麼打?難道要走子午谷?幾百年後高闖王的例子擺在那裡。我不認為是個好選擇。
第三看將領能力,當時即使蜀國五虎上將都在。但是魏國有五子良將。按照正常來說,其實五虎將裡面趙雲是沒有統帥大兵團作戰能力,只有張飛,關羽,馬超有。而對方五子良將都是能夠率領大兵團作戰的人。所以蜀國仍然沒有多大勝算
---------------------------------- 其實,當時諸葛亮就跟劉備講過,佔領荊州,然後西川,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就是諸葛亮自己其實也沒有很明確的後招。或者說確實也沒有什麼後招。所以只能說待天下有動。其實這個道理劉備未必不懂,只是當時被人像趕鴨子一樣趕來趕去的劉備,能夠先三分天下已經很不錯了。其實當時如果站在蜀吳的角度來說,要想戰勝魏國,應該最好的辦法就是吳國不要動荊州。荊州對於劉備的重要性其實當時只有魯肅和曹操這兩個真正的三國戰略家看到了。當時曹操聽到魯肅把荊州讓給劉備驚得連筆都掉下來了。反而荀彧,周瑜,諸葛亮等人都沒有看到這一點,甚至很迷惑魯肅的決定。
如果劉備在擁有荊州和西蜀的情況下,應該會是曹魏的最好牽制。以諸葛亮的外交和政治能力,西蜀的強大並不是一個不能達成的傳說。但是孫權一直認為劉備才是自己切實的敵人而不是曹操所以孫權的短淺目光才是把這一切化成泡影。
另外不得不說,法正英年早逝也是西蜀的極大損失。法正的死是劉備丟了一個臂膀這個比喻我覺得才是正確的不會。伐魏才是漸漸耗盡蜀國精氣的最大原因。
北伐是政治性問題,涉及到政權的合法性。打只是個姿態,反正也打不贏~
戰術的勝利彌補不了戰略的劣勢,魏國只要堅壁清野,打持久戰,魏國必勝。就算丞相妙計百出,時間在魏國手裡,你無可奈何!PS:有荊州還可能有機會。赤壁之戰後的荊州人口和繁榮程度大不如前,但是好好發展還是有希望的。然而,魏國會看著你好好發展么!?NO,那麼古代,人口基本上就是國力的體現了
不揮師伐吳也已經少了荊州這個跳板這隻拳頭阿。況且伐吳的損失也木有那麼大吧,先主40000?川兵對陸遜50000吳兵,不是啥七十多萬被燒得片甲不留好不。龐統關羽法正都死了,只能出一路軍馬了幹活。結論,打三國群英傳和三國志細節都可以的。
不會。在歷史上 由漢中北伐關中,唯一一次成功的戰例,是韓信取得的。秦末和三國的政治形勢不同,諸葛亮的軍事才華和韓信差幾個等級。
蜀國一定是選擇了當時最利於自己的選擇。如果伐魏更有益處的話蜀國會毫不猶豫選那個的。求摺疊
有
按照諸葛亮的戰略規劃:三國演義,老三拉老二先幹掉老大,然後再爭奪天下。當時天下實力一石,曹魏獨得6斗,東吳2斗,蜀漢2斗。有一爭之資。
然後荊州丟了,實力變成了6,2.5,1.5。並且因為荊州,吳漢有了間隙,一起伐魏可能性甚小——但只能走獨木橋了:不伐魏,試圖劃地為王,那是不可能的,是等死;伐魏,1:6,哪基本是找死。
咋辦?假伐唄。
所以魏延奇襲長安的奇謀不能用——不說10w打20w能不能打贏,即使能打贏,打痛了魏國,舉國來戰,能不能守得住;主力會不會耗盡,會不會讓東吳撿了便宜?
就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聲勢浩大,矢志不渝打魏國不清不癢的西涼。
關鍵是要矢志不渝,要耗時耗力……持則生變……東吳看在眼裡,所不定啥時候感覺是機會了就去背後插魏國一刀子。
這是大戰略。
勞師遠征,耗費無數,打一個西涼,關鍵是打給東吳看的。
這是唯一能取天下的機會。
我覺得主要還是經濟原因。曹魏佔有中原地區,歷來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吳國的江浙地區也是比較富庶的地區。蜀國雖有天府之國,所謂「沃野千里」,但是實際地域很有限制,其他地區都是山地。蜀國本來就地域狹小,卻要去進攻當時已經比較穩定的曹魏。三國志中形容後期的蜀國」
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有菜色 「。其中」
經其野民有菜色 「,顯示了在諸葛亮的窮兵黷武下,老百姓生活已經相當困苦了(似乎和朝鮮有的比)。其失敗也是必然的了。 再聯繫先前的失敗,當然是有影響的了。
蜀國人口糧食都處於下方,而且與魏國接壤地界就是漢中一帶,魏國可以很好地打起消耗戰,把蜀國磨死
不會吧,殺關羽取荊州,東吳已經徹底撕破臉了,這時候出祁山……且不說魏蜀國力差距,難保東吳不會從後面下手,徐圖後計還有周旋的餘地,但千百年來從西蜀打出去的好像只有劉邦……
終究是一場綜合國力的較量 曹魏不出昏招 終究是會取得天下的
諸葛亮在隆中給劉備提案時就表明了,對於曹魏「此誠不可與之爭鋒」,對於孫吳「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即便是在三足鼎立之後,而且是丟失荊州造成三者間實力懸殊再次加大,更不大可能先北上伐魏,那麼完成一統的可能性也極小。當然除此之外的時運、戰略方針等因素也會造成影響。
你還不如把前置條件改成荊州沒丟關羽沒死…………荊州丟了之後基本就_(:з」∠)_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裴松之對陸遜在襲石陽時,殺良冒功,殺害百姓的觀點?
※為什麼曹丕終制中說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
※關羽失荊州是必然還是偶然?
※赤壁戰後,孫權留備不遣的可行性如何?
※《三國志·吳書》里經常出現的「山越」一詞指的是哪個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