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國外念書,周圍中國人好多,口語幾乎沒有什麼提高,怎麼辦?

謝謝大家回答 好多人讓我出去住或者和外國人住 但是剛來的時候我選的學校宿舍 然後有點悲催的是舍友都是中國人噗 現在錢也退不了了 不過感謝各位大神的回答我會努力的


前不久看了一個帖子,lz說她或是到國外讀大學幾年了,到現在上課還是很難聽懂,下面就有大量跟帖表示遇到知音的,說:大家都以為出了國英語就自然而然滾瓜爛熟了,而懷揣著三腳貓英語,羞愧滴不敢告訴他們:姐在這聽不懂老師講課,看電影只看畫面,姐只跟中國人來往……

大部分人可能會有和我一樣的想法----能出國的人,天天泡在英語環境中,英語肯定是聽說讀寫樣樣精通。

我抱著同樣美好的願望,期待著自己的英語水平出國之後呈冪次方成長。

一個月後,發現我錯了。

我的英語大概是這樣一個水平,大家可以做一下參考。應該把水平改說成我獲得過的英語相關成績,因為現在看來它們根本不能劃等號,大一公共四級考了598,大二六級考了620,大三上學期複習一個星期考過了BEC高級,大三下考GRE,英語專業的專四專八都一次性通過。

關於日常表達

我發現,我來英國一個月了,跟他人的對話中使用到的還是之前掌握的簡單又基本的辭彙,順暢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是很……,咳咳。

學過英語的都知道,英語同中文,不少單詞都有同義詞,或是表達相近意思的短語,此路不通,可走他道。

例如,那天,我們準備把堆滿碗碟的推車從客廳推到廚房去,因為擔心一移動摞在一起的碗碟會掉下來,所以提前取了幾個出來,一起幹活的德國義工就問我在幹嘛,我想說這些碗碟不穩定,會有掉下來的危險,但怎麼都想不起來「穩定」用英語怎麼說,只好換著告訴他,"These bowls ain"t in a balance." 雖然這是一個完全不正確的表達方式,但是說出來對方也能懂。

See?就是我們很多不會表達的辭彙,換一個簡單的辭彙,表達一個大概,他人也會理解的。

還有,我燙傷之後,有人關心我用藥了沒,我不知道"抹"用英語怎麼說,就用了put some cream,心想說我在皮膚上放上去點藥膏,跟塗的效果的也差不多嘛。後來查字典發現用put或apply表達塗抹還都是正確的呢。

印象深刻的一次,我們的houseparent,名叫K,一大家子的事她都要面面俱到,大到購買一切我們需要的東西,小到惦記著n個衛生間之一的廁紙快用完了。有次快臨近下班,她滿臉疲乏地告訴我她很累,那時我衝上心頭地想對她說,「你可真是太辛苦了!」

但是就不知道怎麼用英語表達,我微微轉過頭,雙眼充滿憐惜地看著她,希望能給她一絲絲安慰,其實心裡小人在咆哮啊:"你可真太辛苦了!"到底用英語怎麼說啊!!!!!!!!!

再舉例說,我們每天要在house里打掃衛生,幹活之前要分工,eg:表達掃地,擦桌子,拖地,收拾桌面,以上出現的動詞都可以用一個動詞do來代替,後面加上具體的對象,或者更簡單的直接說do the living room,就把一個屋子裡的活全都概括了。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真正出過國的人英語表達能力還是不上升的原因之一,自我表達時遇到不會說的辭彙換一些其他簡單的辭彙或短語就解決掉了,他人表達時聽到正宗地道的表達方法真恨不得手邊有紙有筆可以記下來,我就經常有這樣的衝動。可是只在耳朵過這麼一遍,除非印象十分十分深刻的,基本都從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了。

等到下次遇到相類似的場景,心頭一緊,哈哈,終於可以把那個前幾天才學到的地道表達派上用場啦,可還是要糾結下到底是以Did you…?開頭還是Have you…呢

哎,算了吧,最後脫口而出的還是原本就會的那個簡單辭彙。

我們需要怎樣的辭彙量

先講一個我犯的笑話。

在我們house里,每次吃飯都是大家圍坐餐桌,靜等houseparent K在一旁服務。我們早飯都是把切成小塊的不同水果混合穀類,再加酸奶或牛奶,穀類品種繁多,分別裝在大玻璃瓶,K會依次問每一個人想吃哪一種。

第一天,我完全不知道那些穀類的名字,只好用手指某一個別人已經要過的,說我要一樣的。

當天晚上我就決定學學這些穀類的名字,工作完我特意溜到儲藏室盯著大瓶子上的標籤看了一個遍,牢牢記住了我想吃的那一個。

第二天早上吃早飯,等啊等,終於輪到K問我了,我正襟危坐,以洪亮的嗓音飽滿的音色告訴K: May I have some rice,plz??

她,愣,住,了

What??她反問道 。

我難道說得不對么,我昨天晚上看得清清楚楚;瓶子標籤上寫的就是Rice啊,我發音不準嗎??

正準備調整狀態再次告訴她Rice時,她舉起了那個我念了一晚上的瓶子,說,Ah,Darling!it"s brownflake.

請,不要笑俺;

Rice是大米,我知道的,但是看標籤上那麼寫,我就真相信裝在裡面的那種穀類也叫Rice,殊不知那瓶子以前是裝大米的,後來沒有換標籤,讓我鬧了個大笑話。

要知道,我背Gre辭彙之前可被告知,這是實用殿堂級別的。悲劇的是備考完沒多久我就把那些曾經機械背誦的單詞騰出大腦了。

因為不用,所以忘得快。

要說來這邊之後最大的進步,是名詞辭彙量的增加。

我從我照顧的孩子,其實也不算孩子,18歲。我從她身上學到的最多,她每天早上見到我,都會把我的髮型,以及身上穿的,戴的東西從頭到腳用英語描述一遍,形狀顏色質地巨細無遺,我因此知道劉海叫fringe。

之前總覺得衣服嘛,不就是clothes,現在知道jumper,top,jacket,blouse,dressing,suit,sweater,shirt來表達不同類別的衣服。

看見一個物品,能叫出來它特定名字,算是國內英語單詞學習上的雞肋,也難怪,我們多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各種形似,同義動詞的辨析還有一個動詞短語eg:pick up十幾個意思的記憶上面。

還記得,兩年前的一個晚上,那天還是我生日,我們全班為準備專四加晚課,我被分配講一個辭彙辨析題,選項是renew restore refresh rejuvenate,講完一遍同學還有疑問,後來我就搬著厚厚的牛津辭典上講台上辨析舉例子,說了大概半個小時。

想想那個夜晚的辭彙辨析留給我的唯一印象就是,我20歲生日的那個夜晚,我還在上課!!!!

那麼怎樣來記憶這些生活中常用單詞呢?

以前在國內住外國人的沙發,我遇到聽不懂的食物名稱,他們都會跟我說說食物的原料,製作工藝等,這樣也就抓得八九不離十了,但是到了大不列顛,我對一個食物pardon一下,他們給我把材料一解釋,我只能更迷糊。

所以,剛開始的一段時間,我每天吃的都是我不知道名字口味奇特的食物。我會問那些孩,"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小孩blahblah一說我才知道。

我們每天吃的cheese有七八種,給麵包上抹的各種spread有十幾種,天天見,頓頓吃,也就都記住了。

說到底了,也就是重複,要強調的是高效重複——建立實物與英語單詞之間的直接對應,而不是通過英語單詞記住其中文意思,然後看到實物反射到中文意思,再聯想到對應的英文單詞。

多聽就一定有效嗎

之前在備考BEC高級的時候,我有過一段猛練聽力的日子,基本上只要醒著的時候耳朵里都在聽BBC,效果讓我很驚喜。

前提是,我在反覆聽,一段新聞,從剛開始完全聽不懂,到聽了十幾二十遍大概能聽個大概,但還有個別單詞抓不住,直到看到對照文本聽清每一個單詞,我才會換下一段音頻。那段時間雖然不長,但讓我的聽力有了很明顯的提升。

再說前幾天,我們學校的幾個同事一起出去看電影,他們三個來自德國,一個匈牙利,都是英語非母語。

那天看的Bourne Legacy,我只能說:我最喜歡最後一段飆車的戲段,看得我好過癮吶,為嘛??

因為基本上沒有對話,都是動作戲。

在我提前查看網上內容簡介的情況下,看一場全英文的電影,我還是好掙扎。

而且,我前幾天查了下,才知道看的那場亂七八糟的電影叫諜影重重4,哎,我真的是把它當成無名小電影看的,要知道這麼有名,當時真不應該在電影院犯迷糊的。

我在國內看英文劇或電影時習慣性地會盯著中文字幕,無字幕電影簡直就是折磨,到了國外,又不是穿過了時空隧道或是吃了聰明藥丸,理所應當地還是對一場無字幕電影表示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

以上兩種都是在聽英語,且都是沒有字幕和提示的聽,為什麼前一種訓練會讓我提高,而後一種只是我花了9英鎊去看的一場熱鬧呢。

我自己,暫且把它們歸納成有效聽力和無效接收。

各國語言在表達時會發出不同的音域頻率,世界上能引起聽覺的聲波頻率主要在20~20000赫茲之間。世界各國的語言都有不同的頻率。據測定,中文,法文都是音域在2000赫茲以下的低頻率語言,而英語則是音域在2000赫茲以上的高頻率語言。從小我們聽慣了中文的低頻率語言,形成自己優先頻率帶,聽其他音域的能力則需要第二次形成。

而在反覆聽同一段音頻的時候,就像曾經一個美國著名的推銷大師在一次演講中,用一把小錘堅持不懈地敲打一個巨大的鐵球,剛開始會紋絲不動,但始終朝著一個點施力,鍥而不捨。就算前幾次聽完之後感覺沒有也沒任何進步,也請不要放棄,這是在一點點積累有效聽力。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就會產生累積效應。當一小錘、一小錘的力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讓鐵球動起來,這就是專註的力量。

前段時間在收拾房間的時候,我開著bbc radio,語速快,各種口音,再加上我沒有用心聽,所以就算聽一天,雖然有量是24小時,但是生詞各種多,聽一遍,嗖的過去,連生詞讀音都沒記住更別說去學習那些生詞了,故乘以質量0,收穫等於0。

我這兩天摸索出一個對我來說蠻有用的方法,想提高聽力的同學也許值得一試。

看bbc的短劇,一集大概二十多分鐘,條件是剛開始要無字幕,然後可以調出英文字幕,強調:不要中文字幕。

我在這邊可以用BBC 的iplayer在線看,好處在於可以設置字幕的顯示。我以前用過的射手播放器貌似是有這種設置字幕的功能.

如果剛開始覺得一下半個小時的信息量過大,可以用時間劃分,五或十分鐘為一段,把一段完全搞懂之後可以進行下一段。

我第一次這樣做的時候,看了10遍,懂了50%,然後點擊顯示字幕,對照著英文,我能懂75%,剩下的就是生詞和地道表達的問題了,兩者各佔一半,比如說我聽到train這個單詞,跟火車沒任何關係,後來查了英英辭典才知道它還有[裙子後擺]的意思,這也就回到剛說的第二點辭彙量的問題上了。有時熟語里每一個單詞都懂,但就是不理解,就像中國成語一樣,幾個簡單的單片語合在一起就有了另外一層意思。

想想看每次聽新聞學到的單詞都是爆炸,恐怖,槍擊,示威之類的生活中很少用到的單詞,看短劇的好處在於通過畫面和劇情的提示,我們可以猜測某些表達,更關鍵的是,其內容更接近生活,幫助建立更多生活場景的應對,而且是條件反射式的。

神奇的專註的力量,訓練幾天,我有感覺聽現實生活中的對話更清楚了。

我這麼笨,都可以進步,相信大家一定會比我做得更好。

爸媽一直認為我的英語很無敵,說我的英語到這邊簡直就是小菜一碟,我真的很羞愧,很難說出口告訴他們我以上所述的殘酷事實。得瞞著他們才不會把他們對我的期待擊落一地,

不,過,讓人值得欣慰的是,我現在堅持每天記單詞,練聽力,一點一滴微小的積累跟進步會讓我離那個完美的境地越來越靠近,或許半年或一年後,我可以把這個看似遙遠的目標一點一點變成現實。


---------------

我在悉尼,中國人同樣多。但是我想跟你分享一下我的親身經歷

2015年 10月 雅思一次通過,聽力8分

2016年 1底月 到達悉尼 到一家便利店買東西,我聽不懂店員說什麼。。8分聽力的我: WTF??

2016年2月初 正式開學 我聽不懂老師說什麼 跟外國同學交流很結巴,說話前要在腦子裡漢譯英

2016年3月 覺得這樣真不行 於是開始練英語

1:看劇,把不懂的表達記下來,並且模仿口音

2:朗讀,奧巴馬35分鐘的視頻我每天一小時讀了一個月,竟然全文背下來了 (真的可以的!信我!) 然後又開始了米歇爾的視頻

3:交朋友,加社團,認識了一些悉尼本地人,一起練拳,一起嗨皮 (這個傢伙叫Samuel,195 110kg,我180,75kg 站在他面前什麼樣可以看圖。真的很需要勇氣,哈哈。)

4:上課被印度人覺得我成績好跟我搭訕。後來發現我專業不錯,一直問我問題

我還記得第一通電話,他壁黎吧啦說了5分鐘我硬是沒聽懂 (電話真的比面對面難太多了)我很尬的說,你能給我發信息嗎?

後來。。 我們最長一次電話是一個小時!!而且都是專業問題。

他不止一次說我是他見過中國人里英語說的最好的 (別噴我,可能他見得少 )

5: 2017年10月 快要畢業了 兼職10多個初高中生的口語老師,說一口流利,沒有中式口音的英文

跟外國人聊天,10個有9個都會說我怎麼會有British Accent??? (WTF。。不知道生氣還是高興,我真的是跟奧巴馬練的口語啊!!)

6: 我想說,一切靠自己。我身邊很多中國同學來悉尼好幾年了,口語就跟沒出過國的人一樣,這樣能怪誰呢?

7: 為什麼上傳不了圖片?????終於可以上傳了

8:能點個贊嗎????手機碼字真的好累!!


其實我覺得作為學生,你比我的學習機會多得多。我是陪讀媽媽,性格又內向,日常生活中沒有什麼需要與人交流的活動。我只是去超市購物,去圖書館借書,基本就這兩件事。

我去超市的時候記各種食物名稱,嘗試各種國外的食品和調味品。從超市拿回來免費食譜,也從網上看做飯視頻,從中不僅學會做西方食品,還學會很多食品名稱。

學校有任何家長活動都去參加:參加學校圖書館活動,聽專家講育兒,還從圖書館借書,真正意義上讀完了一本英文書,關於青少年問題研究,既學了英語,又了解當地青少年的大致狀況。學校介紹新的教學內容,我也去聽,沒全聽懂,但有收穫。

給兒子報了當地的足球隊,兒子鍛煉了身體還學了英語,我其實應該跟隊友的父母多交流,但我性格真的就不擅長聊天,常常無話可說,所以也沒特別逼自己,等聽力再進一步,再跟他們聊天吧。

當地的各種活動,觀鳥、步行、觀星等,能學會不少當地動植物名稱。

我覺得既然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就要像當地人那樣生活,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學習。

我喜歡看電影學英語,前面說了,我性格內向,讓我主動跟別人聊天確實很難為我。其實我房東就是外國人,但我較少跟他們聊天,不想打擾他們。我還是更願意自己跟著電影學,目前學了五部電影。

我常常想,如果我是學生,我英語進步會很快,但看來,無論什麼身份,都需要自己努力才行。


朋友,如果你抱怨中國人太多,英語沒有提高,那麼你需要檢視一下自己的是不是符合以下的情況:

1. 你都跟中國人一起玩。

2. 從來不去學校/社團組織的各種活動,比如pub quiz/drink night/away days之類的。

3. Lecture光聽不討論

4. Group study從來不去/都是和中國人組團

5. seminar從不參加

6. 上街/旅遊都不太跟當地人交流

7. 沒有在學校找volunteer做

8. reading沒有好好讀

9. essay先用中文寫再翻譯成英文

10. presentation沒好好準備,尤其是group work基本不做那個呈現成果的人

——這只是一部分一部分——

你到一個英語主導的國家學習和生活,英語水平不可能止步不前。除非你自己還待在漢語環境里沒有走出來。

別抱怨太多環境如何,請先改變自己。


山不向你走來 你就向山走去

先把臉皮練的比城牆拐角還厚

然後主動和老外溝通 交朋友

口語 不就是說嘛 你的多說 並且經常出錯 在知道問題在哪裡

讓外國友人幫你糾正下 錯的多了就記住了

發音不好 語法錯誤 甚至鬧笑話 沒事

小事情 被笑話幾次就記住了

反正我當時 外語就不好 天天跟外國人聊天 沒話找話唄

說實話 我都不知道 那句算方言 反正說出來 不算他們普通話

然後他們就笑話我

我就發現 自從有了我 他們的生活快樂多了

我就說 你們幫我糾正一下啊 這樣我們能聊更多的話題

他們很樂意幫忙

老外一般知識層面沒我們那麼廣泛 天文地理 古玩字畫 咱們都懂點

他們不行 尤其小地方來的 知識面更少

不開玩笑的說 我告訴一個老外我從中國來的 她見到我之前沒聽過中國

小城市 一個村裡的 也能理解

我給她講很多東西 她覺得特別新奇 有意思 就願意溝通和我

簡單說 得會聊天

有那種一句話聊死的 大家都見過吧 可別這樣 不然沒朋友啦

每次都要有新話題

我記得有一次 遇到一個單詞 颶風

我發音就錯了 沒找好重音 就鬧笑話了

不過我都習慣了 隨便笑話我

然後讓他們給我解釋 是一種自然現象啊 風的一種 速度很快 巴拉巴拉的

我估計 不是龍捲風 就是颶風

他們又解釋 這倆區別

龍捲風就是帶氣旋的 在海里 還能玩個龍吸水的

然後我就明白了

順帶連 龍捲風啊 氣旋啊 這些單詞也懂了

比死記硬背強多了

而且有幾個外國朋友 在當地很多事情很好辦

有些老外可仗義了 有事真幫忙

出門靠朋友啊

各位加油


說些自己的經歷希望能幫到你。

看了下別的答案 什麼看劇練聽力 看什麼資料庫 什麼幾倍語速 這些都是學霸方式

出國留學有很大一部分這樣的學生 每天活動就是好好學習 宿舍圖書館兩點一線

我覺得這樣很棒 至少沒有虛度時光。但是 都來英國了 如果能多利用利用周圍的環境去提高口語 那樣會能更好的利用出國留學的機會。

哦對 再補充一點 如果是利用周圍環境學口語的話 還有一點bonus 可以潛移默化自帶英國口音 這點是後來我去了美國才意識到的 英國口音居然還幫我撩到了一個女朋友

———————正文————————

其實你已經能認識到這個問題了,這就很好了,因為你可能內心裡已經開始在尋求改變了。更多的中國學生 他們並不care自己口語好不好 反正上課用不著 下課了都是跟中國人玩。

我剛到利物浦的時候 去的早了兩周 沒開學就一個人在城裡轉悠。然後看到我住的學生公寓門口 有群像是修下水道的外國人 但有男有女 說說笑笑的。因為就在公寓門口 我就過去搭訕(1.說話別怯場,老外更多的是在意能不能明白你的意思,而並不care你口音對不對 用詞準不準)發現對方是個挖地道的志願者組織 隨後帶我下地道參觀了一圈 超級酷 我當時就問能不能加入他們 他們非常歡迎。 後來他們聊天說 這個公寓里百分之五十住的都是中國學生 每天都幾十個人路過他們 但我是三年裡面 唯一一個跟他們主動聊天的中國留學生。後來的兩年時間 我每個周末都加入他們的挖地道活動 學了一堆利物浦口音。 表演利物浦口音也成了以後我跟英國人聊天的時候的必備才藝表演 大家都會笑 覺得有意思。

後來離開英國了跟他們還有聯繫。他們還請我寫了自己的經歷 中英雙語 他們做成了大海報 貼在教堂門口 火車站 學生公寓 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人能了解他們。但很可惜 沒有人去。

首先 你不要有覺得自己口語差的那種自卑感?明白語言的第一功能是交流 這又不是考試 語法錯了 發音有偏差 先能交流起來就好。

2.做一個有趣的人 或者愛聊天的人。你想想 如果你本身在中國人裡面 就是不愛社交 不愛聊天 很難交新朋友的。 那換成英語模式 這不就更難了嗎。有時候性格就直接決定了很多。

後來去紐約讀研 那時候就很愛跟人聊天 然後被周圍中國人嫌棄 說我這是尬聊 老黑我。結果一到了有外國的場合 大家都不說話 集體靜默 就剩我一個人跟老外 「尬聊」。

其實有時候 厚臉皮也是必須的 到學期末了 我成班裡中美溝通的橋樑了 老外想追中國姑娘 來找我打聽 一個組裡中國人想跟老外交流teamwork 也派我當代表去交流。

提主加油!相信你肯定能做的很棒


我在英國讀書,日語倒是越來越好了。


我出國第一年 口語進步飛快 流利到不行 多次被local說聽我講話完全不能判斷我是哪裡人

我出國第二年 口語停滯不前甚至退化 與同學日常溝通都有時卡殼

那麼為什麼

第一年我認識了一堆外國人 每天都講大量英語 然後還在local店裡打工 每周10+小時 並且假期還獨自出去玩了一個多月 基本都是作為群體里唯一一個亞洲人

第二年我要考證 需要大量時間學習 每天都在家裡學習 更不可能出去打工 沒有認識新朋友

就是這麼簡單 英語好不好很大部分取決於你自己的行動

(以上僅為個人經驗 適用的普遍性見仁見智)


謝邀。中國有句老話:「環境是人創造的」。雖然土氣,但是卻很實用。

最開始來英國的時候是跟學校項目出來的。參加過學校項目出國的人都知道,一群人出來更容易扎堆。所以剛出來那陣子,別的朋友沒有認識到,反倒是跟以前學校隔壁班的同學更熟悉,因為來到陌生的國度,哪怕只是點頭之交也會讓人有安全感。但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你沒有機會認識到新的朋友,更不要說外國朋友了。

最開始來英國的時候是跟著學校項目出來的。通過學校項目出國的人都知道,一起出來很容易扎堆。所以剛出來那陣子,對於同樣是項目出來的人很容易產生一種親切感。因為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哪怕只是點頭之交也會讓人有安全感。但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你可能更容易待在自己的舒適區,不願意或者也不需要走出去結交新的朋友,更不要說外國朋友了。

剛開始讀語言班的時候,語言班幾乎都是中國人,僅有的十幾二十個東南亞國家的人還被單獨分成了一個班。所以那時候整個班除了老師外,都是中國人。除了去超市購物的時候,需要講英文,其他時間幾乎沒有機會。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正課開始。雖然正課學校的外國人多了,但像我們這種top up的學生,班上的外國學生也是屈指可數的。

當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報名了學校一個叫Buddy up的活動,這個活動呢是學校給International student組織的,學校會匹配一個buddy給你陪你練英語的,一周大概碰面兩次,一次一小時。Buddy也會給你推薦一下練習英語的網站,給你介紹英國好吃好玩的東西。不知道您們學校有沒有類似的活動,您可以去了解下去參加。

如果學校沒有提供這樣的項目,其實也還有很多辦法能幫你提高口語。像是去做志願者就是其中一個方法。像是British Red Cross也會招volunteer,我當時是通過一個叫Do-it的網站找到的志願者工作,志願工作的單位叫Kids Run Free,在全英國大部分城市都有分點,是一個幫助小朋友鍛煉身體的機構。參加這個活動的好處就是可以跟很多小朋友一起玩,而且去多幾次小朋友們就會認識你了,會主動跟你說話,跟他們說話也不用擔心自己英文會不會說不好,從而導致不敢開口。畢竟我覺得自己跟小朋友溝通還是沒有障礙的,而且他們真的太太太可愛了啊!

除了做志願者外,你也可以選擇去打工,同樣可以練習口語。中餐廳的話說英語就只有跟客人說了,西餐廳的話機會就會更多,櫃檯的BA也可以,不要害羞覺得自己的英文不好,其實只要你放膽去問,總能找到一份工作的。

你還可以去Church。英國很多教會每周都會舉辦活動,幫助非英語母語的人練習口語。除了語言方面的幫助外,他們每周五和周日都會提供免費的食物和一些課程,幫你適應英國的文化。如果你有學習和交友方面的壓力和困難,他們也會非常有耐心地傾聽,介紹朋友給你。在教會裡,你是一定不會覺得孤單的,因為一定會有人主動過來和你打招呼,說話聊天。

如果你是個很害羞的人,或是不喜與人交流有個很笨但卻很有用的辦法可以給您推薦。那就是打電話。不要看小打電話,畢竟在英國電話的套餐里有免費的通話時間,既然錢都花了就不該浪費,我們完全可以利用起來。那麼該打給誰呢?推薦一個特別棒的對象,那就是蘋果客服!在英國很多公司的客服都是在阿三(並無種族歧視),口音很重,可能聽起來會很吃力。但是你的聽力會因此突飛猛進,相信我。我在一年的跟牙科客服抗戰過後,我的英語聽力真的是進步太多了,更加不要說聽課聽不懂了。扯遠了,說回為什麼招蘋果客服呢,因為蘋果的客服大部分都是找講純正英語的人,大部分都不太口音的,聽的可舒服了。你也許會覺得疑惑,你又不是想練聽力,但只有聽懂了,你才會敢說。而且蘋果客服沒事也可以找,你可以打過去說你的手機電腦或者IPAD哪裡哪裡壞了,電池不耐用了吧啦吧啦。其實就是給你一個機會去練習,去說。口語其實就是要多說,多說了自然膽子就會越大了,敢說了自然也在進步了。

其實哪怕你在國內也能練習,更何況你還在英國呢!

沒有人給你提供環境你就自己去創造,英國那麼大,你總能找到地方跟人嘮嗑。


作為一個已經回國工作的留學生,看到這種題忍不住就想答一下。出國以後的留學生英語渣確實不在少數,但是想從渣到霸還是有機會的。

以我的經歷來說,我剛去英國的時候,由於留學生宿舍住滿了,於是被學校甩到了和本地學生一起的宿舍里。同樓的英國朋友叫我一起去喝酒,我欣然接受。然後出現了十幾個英國人中間加了個黃種人的畫面,第一天出去的時候我很沉默,因為當時的英文水平比較渣1v1都很勉強的交流,我更多的時候只是努力去聽他們聊天,然後時不時配一句good。

我比較大方,也比較會做飯,同樓的英國朋友經常跟我這蹭飯,畢竟中華料理世界稱王。飯後就一起喝酒,公共廚房喝完接著酒吧喝。一個月周爾往複的夜夜酒醉。我從1v1困難到1vN都可以侃侃而談。

後來很多人問我英文是怎麼學好的,我總回答喝酒喝的。。。。


1-別想太多,心態放輕鬆,就當平時說中文一樣,自然而然說出口。說實話,等咱們考慮好最準確的語法用詞,黃花菜都涼了。

2-態度自然,也不用整天尬聊。

故意尬聊對於我這種人,真的是很痛苦的。就碰到同學或者見過的歪果仁朋友就閑聊幾句。千萬不能潛意識給自己設定尷尬人設。。

來村裡兩個月,一開始做鋸嘴葫蘆真的很痛苦。跟性格也有關係,我本來就不是外向的類型。問路買東西雖然沒有問題,但是人際交往對我來說真的不容易。而且剛來的時候上課的時候都聽不太懂,整個人完全沒有自信,怯怯的。

以前讀的理科,歷史都沒怎麼學,MA讀了文學方向,上課只要講到歷史我就開始聽不懂,也不積極討論,老師注意到我狀態不好就很溫柔地問我有沒有什麼問題要問,怕我沒聽進去還寫了個小紙條。同學也很友好,看我進來都超熱情跟我打招呼,上課之前大家會一起講會兒閑話,半懂半不懂的,有時候挺搞笑的,這麼一笑也就不綳著那根弦了。

放鬆下來,徐徐圖之吧~


盡量多交外國朋友(不一定要是英國人),強迫自己說英文。英國人有點高冷,或者你覺得跟英國人講英語沒自信,那就和其他國家學生做朋友。我在英國7年多,還是沒有什麼英國朋友。我覺得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交朋友比和英國人交朋友容易得多,性格比英國人熱情,容易相處。

其實很多歐洲人的英文並沒有特別好,但人家比我們敢說,能表達自己。

還有要改變一種觀點,英文就是一種語言,語言就是為了表達自己。只要別人懂你在說什麼,並沒人糾結你發音不準或者語法有錯。所以不要沒自信開口。

中國人確實喜歡抱團,我上學的時候班上一半中國人。我刻意少與中國同學玩,好提高自己英文。事實證明很有效,但壞處是到最後中國同學都不帶我玩。過年過節也沒人帶我玩。所以,我覺得能做到兩邊兼顧的才厲害。


在中國,中國人更多,很多人沒出過國,英文口語也可以很不錯。

總之找到機會多交流多鍛煉就行,沒人陪練的時候就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思考的時候多用英語思維。


唯一辦法:多用英語。

如何才能多用英語?跨出自己的舒適區,和當地人及其他國際學生多多交流。

下面是我以前寫的相關文章,美國和英國文化很相似,所以可以有比較多的借鑒意義:如何更好的和美國人交流,如何更好融入美國人的朋友圈

首先,要抱著open mind開闊的思維,接受這邊的文化(至少是部分的接受)。要有好的心態:和別人接觸,是為了學習和交流,認識朋友,學習對方身上的優點,改善自己。

我在這邊學到一個詞,叫Comfort Zone,每個人都有自己的comfort zone舒適區域,一旦跨出這個comfort zone(CZ)就會感覺不舒服。這個CZ可以是和自己熟悉的朋友圈子,也可以是自己熟悉的城市,熟悉的區域。這也是為什麼跨文化交流可能會讓人有些不舒服,比如不是非常了解對方的文化,從而導致談話中自己說的一件事對方不能理解。另一方面,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男孩子主動跟女孩子(尤其是喜歡的女孩子)說話,會害羞甚至「害怕」。其實,CZ只是一個心理感覺而已。對於我來說我也有自己的CZ,但我也嘗試不停地跳出自己的CZ,這也是為什麼比周圍很多國際學生更能融入當地生活的原因。對於旅行也是,如果沒有合適的同伴,那就要敢於一個人旅行,一個人到陌生的城市,享受自由的感覺也很好。 如果覺得自己在這方面的起點比較低,可以嘗試從小事開始,比如上課主動問老師問題,就算自己心裡擔心別人會認為自己連這都不懂,那也要問;也可以在超市裡主動和售貨員多說幾句話,問問對方今天過得怎麼樣,說說街上剛剛發生的有趣的事,走時對對方說have a nice day。其實,我剛來美國的一兩年,都不和售貨員說太多話,但慢慢發現售貨員其實也在努力友好,我們這樣冷漠其實對他們不公平,在給別人的熱情潑冷水。

美國人聊天的方式的確有比我們更誇張的語氣表情和動作,這是他們表現對你的話題有興趣的方式,當然有時候也有那麼點虛偽。而且話題比較少觸及隱私,而且很多時候非常強調政治正確(這可能更多發生在研究生圈子裡,畢竟大部分研究生比大部分本科生更成熟些),這也是我們很不習慣的;由於這兩個文化的差異,我有時會觸犯這些規則,也是我覺得有時候和有些美國人聊天很累或者有點無聊的原因,也是為什麼我更喜歡和更成熟思想更開闊的人聊天,因為他們很sensible。如果你是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本科生,除了和自己同胞交流外,也更應該主動融入當地人的圈子,包括美國人和其他國際學生,因為你們具有很多優勢,比如學英語比年紀大些的人更快,更能學會語音語調,發言也更準確,其次你們有很多機會和時間和他們交流,尤其是生活上,到了研究生或者工作階段,這種機會和時間就會少很多。 就我自己的觀察來說,研究生和美國人的交流的平均參與水平是低於本科生的。我認識的大多數中國博士生,除了在科研項目上和外國同學必須交流,生活上基本沒有任何交集。其實,作為研究生,就算年級稍微大些,參加當地人的活動也可以讓你們學到很多東西。很多東西是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比如美國人的思維方式,他們相對更理性,看問題的角度很多時候和我們也不太一樣。在生活中多於他們接觸,可以幫助我們學到他們看問題的方法,這樣有了兩種思維方式,對自己的創造力和工作學習都會有所幫助,也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他們的文化。

中國人的圈子或許很多時候咬引薦才能進入。對於美國人熟人引薦的確有幫助能帶入圈子,但也有不全是。舉個例子,在學生會的野餐活動中,一些朋友和其他人(都是美國人)坐著聊天,我就坐旁邊,感覺到陌生人表情好像有點排斥的感覺。但隨著我慢慢加入他們的話題,慢慢的,大家聊得也很大膽,一個朋友是社工專業的,她的課題是兩性心理,她問到我在不在乎女孩子有n*ipple ring。我說不在乎。那些陌生人就驚奇的笑起來。然後氛圍也很好,還有小姑娘是不是「拋媚眼」。還有一次,學生會到法學院對新生做宣傳,旁邊坐著個比較高冷的法學院美國女孩子,我們一直沒說話,後來我嘗試著跟她搭訕,才發現對方是個熱情的女孩子。然後慢慢加入她們圈子的話題,而且越聊越開心。我們很多時候感覺到美國人抵觸外國人,或者其實東亞人,的確有,但不全是,有很多和我們一樣有心理防備,怕如果主動說話,被拒絕了很尷尬心裡不好受。

和美國人交流時首先要有自信,良好的身體姿態也可以增強自信(可以看看非常火的Amy Cuddy的TED talk: Your body language shapes who you are),有自信別人跟願意和你交流。最好能多微笑,對朋友,對陌生人都要保持善意的微笑。尤其是,走在路上,如果別人對你微笑,你可以也回應微笑。這樣自己心情也好,不是嗎? 其次,面對他們時,如果你能保持熱情,那就更好了。

多學習這邊的禮節,基礎是相互尊重。還比如比如騎車經過別人,你說on your left,別人就會讓你,你說句thank you表示感謝。有時候別人為了讓你走到草坪里,你說聲sorry表示抱歉,他們很可能會說no, you are good。

至於如何與美國人接觸,這類機會其實很多,比如學校周圍的教堂可能會有針對國際學生的活動。學校會有很多免費音樂會,學校健身房、地區藝術館、博物館很多都是免費的。我時常去聽學校的音樂會,好玩的是,有一次,學生合唱團還唱了台灣的阿里山的姑娘,阿里山的姑娘沒人愛啊,阿里山的騷年一大堆啊。。。有時候音樂會後面會有小party,提供食物蛋糕和酒水給觀看者,就是在這種場合我也認識了不少朋友。還有美國人組織的體育運動, 比如softball,flag football都是我非常喜歡的運動。這些地方都可以認識不少人。

下面是我這篇文章在其他網站上得到的很好的回應:

1. 同學C的回復:

說到和人聊天,最大的攔路虎就是各種cultural reference,也就是梗。我也是通過這幾年的積累慢慢開始適應。如果下決心要和美國朋友們打成一片,就得花時間做功課。熟悉歐美文化的同學自然不在話下,不怎麼熟悉的(比如我),該看的電影和美劇要去看,從經典的星球大戰系列到熱門的權利與遊戲。雖然不可能完全比得上人家20多年的背景,但經典的梗能接得住。更資深一點的,去研究Meme,搜集gif(美國表情包),泡reddit,如果你能在大家聊天的時候拋出一個on point的梗,保證別人對你另眼相看。如果遇到聽到不懂的梗就問,沒有人會覺得你傻,就像如果有外國人不懂郭德綱的笑話,我也絕對不會不耐煩。

(樓主註:不建議大家一定要學這位同學那樣那麼惡補電影和電視劇,當然如果喜歡那就做。但建議大家多抱著了解和學習心態去發現新世界,多嘗試才能發現自己喜歡啥。多了解一些當然就多一些話題。我慢慢發現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些人很難溝通的還是不要強求自己去接觸,但保持友好尊重的態度最好,發現自己適合哪個圈子的話題,那就多和這類人接觸。)

另外不限於美國文化,任何人都喜歡和有共同興趣的人聊天。所以培養幾個興趣,體育、政治、電影電視、音樂、哪怕是卡戴珊家族的八卦。這樣聊天的時候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讓人覺得你有趣。

不是說大家要把自己裝成美國佬,遺世獨立或者只混華人圈當然是一個選擇,但既然下定決心要交一些美國的狐朋狗友,至少要讓人覺得你懂一點行話,有那個意願。畢竟大家可以很nice地和你聊一聊校園生活,你的祖國文化,但畢竟不能長久。

語言,尤其是口音,真的沒有那麼重要。時間久了還得是性格決定命運。我的一些小夥伴,英語不是最好的,甚至經常鬧笑話,但是人家敢說,就能吸引到朋友。樓主說到美國的一些政治正確的雷,不熟悉的難免會踩到,但是也別為了刻意躲避而畏首畏尾,人家基本會念在你是外國人的份上一笑而過。寧可話多鬧點岔子,也別當個悶葫蘆徹底被人忽略。

說到心態,樓主說的沒錯:就留學生的圈子而言,大部分人是願意和其他文化的人打交道的,只不過開始難免畏首畏尾。我見有些同學比較敏感,覺得人家就是有意歧視,漠視中國人,搞得自己也不自信或者冷冰冰的。中國學生湊一起總愛吐槽外國同學,大家吐槽一下就好,別真的鑽到這負能量裡面無法自拔,從此斷了和歪果人交往的念頭。最後,最重要的是,融入不等於同化,大家盡可以和外國同學們安利我們的好東西,我們已經成功培養了一群火鍋和三國殺愛好者。另外謹記,在外難免有無知或者無禮的人曲解中國,該反擊的時候也不要手軟,尊重自己的文化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2. 同學 了 的回復:

會不會成為朋友都靠緣分,但是第一步你要先跟人家交流呀。這個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是一樣的。

跟人家講話不代表就是一定要跟他成為朋友,但是如果想要和當地人更融洽的相處的話,還是要blend in才行。當然,如果帶著『我是我,老外是老外』、「老外的文化好奇怪」、「老外果然都是XXX」這種心態,那就好像你和外國人中間有點分界線,你不願和他們交朋友。認識一個人之前就帶著刻板印象和偏見的話,那和地圖炮沒什麼區別。

說到底大家都是一樣的人,跟他們多說幾句話又不會掉幾斤肉。何況,像在中國的一些讓中國人有好感的外國人,都是在學習中國文化,認同中國文化,才和中國人打成一片的不是嗎。那麼想融入當地環境的留學生,如果不去試著理解當地文化,那就是始終在心裡覺得自己不屬於這裡,就很難融進去。如果有時心裡就算沒辦法去接受某些文化,不必強迫自己,不去提那個話題就行了。

文章來自我的專欄:跨文化交流


------2017.10.22更新------

題主說了近期換室友不太現實,那就再補充一下吧~

個人經驗來說,提高口語最快的方法就是練習。在國外,真人練習的機會太多了!當然,如果不好意思或者害怕,也可以繼續像在國內一樣背單詞看美劇聽廣播來提高。但講實話,國內也這樣練了不少年,最後能不能達到效果個人心裡清楚。

所以,好不容易出國啦!肯定要厚臉皮出去勾搭外國小夥伴啊。又能練口語,又能交朋友,又能向外國人民展示我們大天朝的熱情美麗大方自信優秀博學的一面?(? ? ??) 合住只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除了合住,也可以通過參加社團和活動來實現。實在不行找個兼職(不是和中國人一起的)都行啊。反正就是逼自己多跟外國人交流,買東西的時候也可以跟收銀員多聊幾句啊~很快就能感受到進步的,然後就會更有動力去交流了!

今天和小姐姐聊到這個話題,室友還說覺得我能和她們合租非常酷…我…⊙▽⊙…所以平時留學生得是多麼不願意和老外一起玩啊_(:3」∠)_

------原答案------

現在在悉尼,中國人也賊多。但來了只有一個多月,感覺英語水平簡直指數上升。

第一,我英語水平不咋地且華人太多語言環境真的不好_(:3」∠)_

我是雅思只有6.5 7.5 5.5 6的英語渣渣,寫作萬年5.5達不到學校要求跑來上語言班的那種。這個水平可以說是遠低於廣大留學生的標準線。而且班裡同學全部!都是!中國人!天天擺龍門陣(中文的),英語有提高就怪了。另外,語言班課程幫助最大的在於學術寫作,日常交流就沒啥幫助。而且剛來的時候很多日常單詞不會說,確實有點影響生活,但只要稍微熟悉一下,即使英語特別不好也可以順利生活,就失去了提升英語的動力。

第二,和外國人合租真心幫助很大?(? ? ??)

在悉尼中國人抱團合租還是比較多的,我也是在各種微信群苦苦找房無果後才到外國人的租房網站上去找房子。當時我才來到悉尼兩周,英語依然渣渣,硬著頭皮和房東約看房,簽合同,交訂金。最開始簡訊交流還好,不會的詞還能查唄。後來中介給我打了一個電話說申請表的相關事宜,我全程懵逼臉,港真這比雅思S4難多了!最後歷盡千辛萬苦收穫丹麥和本地小姐姐室友兩枚 (??????????????)

其實最開始也是很緊張的,我是那種很害怕給別人帶來麻煩的人。所以剛住進來和室友溝通的時候簡直戰戰兢兢!生怕聽不懂聽錯_(:3」∠)_但是小姐姐們人都超好!會耐心陪我聊天,說實話,聊到第二次就不緊張了!現在跟她們神侃一兩小時完全呆膠布!丹麥小姐姐是來讀research的,周圍也有挺多中國同學,大部分雅思應該比我厲害的多,畢竟research,但是小姐姐說我的英語絕對比他們好⊙▽⊙受寵若驚也許是安慰?

但總體來說我自己也是能感覺到的提高的,尤其是在搬出來住之後。雖然辭彙還是被學過GRE的同桌大佬完爆,但是出去浪和老外交流完全不虛好嘛!所以我覺得吧,既然都花了那麼多錢出國,天天光和中國人一起也太虧了!

好的不多說了,我話多起來自己都怕。去給我家小姐姐們煮火鍋啦ヽ(??▽?)ノ

還有補充一點!關於專業課的事情,和室友麻麻聊過,阿姨是丹麥長大然後去德國留學。她給的經驗是,雖然專業辭彙不熟悉,但是你其實是懂得的,所以不需要過度擔心。艱苦半個月就可以很好的處理它們啦~

祝大家英語都變得溜溜的!


想開點,中國人這麼多,某種意義上也說明越來越不需要學英語了。。


你聽說過加州大學嗎


課堂上主動點和老師互動 沒事就去參加各種workshop和講座 和老師meeting

找兼職....盡量找老外的需要用英語的,總而言之突破舒適圈,別老呆在中國人圈子就好啦


多練唄,先從高頻開始。聽力可以聽王陸語料庫。

不要對英國人本身抱有太高的期待。

昨天跟同組的本地人做小組作業,寫報告時我問他「How much words」還是「How many words」

他卡了五秒:我也不知道欸……


07年全班就我一個中國人的過來人告訴你, 有中國同學對學業是莫大的好處,要珍惜!

至於英語, 周圍英國人多並不會讓你多說幾句的,相信人性吧。 學什麼都得靠自己


推薦閱讀:

英文句子能不能以 but、and 開頭?
英語成績突然變差怎麼辦?

TAG:英語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