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古人很傻?
比如孔雀東南飛的焦仲卿和劉蘭芝,為什麼不私奔,而是「自掛東南枝」和「舉身赴清池」呢?還有課本上那個「唐雎不辱使命」,單單靠人身威脅,就能阻止戰爭嗎?
謝邀!
名正言順
我們每個人在降臨這個世界之前,社會上就已經形成一套「公共價值體系」。如果你要在這個共同社會上生存、工作、學習,那你就必須遵守這些「潛規則」。否則無立錐之地。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有時候仔細一想,我們很多人為什麼會「擁有理想」?為什麼拚命想「賺錢」?為什麼孜孜不倦「往上擠」。因為當你實現自己的「理想」;當你擁有足夠財富時;當你地位足夠高時。在一定程度上「你更自由」,更有力量「做自己」。人生或許就是一場永不停息的「反抗」之旅。
同樣,在古代社會也有一套必須遵守的「共同價值體系」。如果不遵守,你則被視為「僭禮」者。對待僭禮者,人人喊打,等同於全社會都拋棄你,沒有一個人願意與你交往。你想一想「天下之大竟無容身之處」的感覺,所有人避之不及。雖然你可能是「眾人皆醉我獨醒」!但是社會不是一個人的社會,是一群人的社會。違反規則的人,要麼被淘汰;要麼就是「敢為天下先」的反抗者。
古代最重要的一個潛規則就是——
名正言順。
要做到「名正言順」,就必須遵守相應的「禮法」制度。
鄭瞀(mào)是隨從秦國嬴姓女子陪嫁入楚的鄭國女子,楚成王的夫人。有一次,楚成王登上高台俯看後宮眾女,後宮眾人都爭著去看成王。只有一個人例外。鄭瞀行走如初,彷彿不知道這件事一樣。
於是成王便說:那個女子回過頭來!鄭瞀沒有回應。
成王又說:你回頭看我,我就娶你做我的夫人。鄭瞀還是不回頭。
成王接著說:你回頭看我,我就賞賜你千金,並且加封你的父兄。鄭瞀還是不回頭。
成王坐不住了,就下台走到鄭瞀面前,親自問她原因。
鄭瞀者,鄭女之嬴媵,楚成王之夫人也。初,成王登台,臨後宮,宮人皆傾觀。子瞀直行不顧,徐步不變。
王曰:「行者顧。」子瞀不顧;
王曰:「顧,吾以女為夫人。」子瞀復不顧;王曰:「顧,吾又與女千金而封若父兄。」子瞀遂行不顧。於是王下台而問曰:「夫人,重位也。封爵,厚祿也。壹顧可以得之,可得而遂不顧,何也?」子瞀曰:「妾聞婦人以端正和顏為容。今者大王在台上而妾顧,則是失儀節也。不顧,告以夫人之尊,示以封爵之重,而後顧,則是妾貪貴樂利以忘義理也。苟忘義理,何以事王?」王曰:「善。」遂立以為夫人。
代趙夫人,是趙簡子的女兒,趙襄子的姐姐,代王的夫人。不久,趙襄子利用奸計殺掉代王滅了代國。準備把自己的姐姐迎接回來。但是他的姐姐沒有回來,自殺了。
夫人曰:「吾受先君之命事代之王,今十有餘年矣。代無大故,而主君殘之。今代已亡,吾將奚歸?且吾聞之,婦人執義無二夫。吾豈有二夫哉?欲迎我何之?以弟慢夫,非義也。以夫怨弟,非仁也。吾不敢怨,然亦不歸。」
遂泣而呼天,自殺於靡笄之地。代人皆懷之。
貞姜,是齊國國君的女兒,楚昭王的夫人。有一次和昭王出去遊玩,昭王把她留在漸台之上,並約定會叫人拿著信物來接她走。可是貞姜不見信符,不願違背約定,最終被大水沖走而死。
貞姜者,齊侯之女,楚昭王之夫人也。王出遊,留夫人漸台之上而去。王聞江水大至,使使者迎夫人,忘持其符。使者至,請夫人出。
夫人曰:「王與宮人約,令召宮人必以符。今使者不持符,妾不敢從使者行。」使者曰:「今水方大至,還而取符,則恐後矣。」夫人曰:「妾聞之,貞女之義不犯約,勇者不畏死,守一節而已。妾知從使者必生,留必死。然棄約越義而求生,不若留而死耳。」於是使者反取符,還則水大至,台崩,夫人流而死。
鄭瞀因為婦女必須遵守的禮節,不看楚成王;
代趙夫人因為丈夫被弟弟殺死,不背叛丈夫也不願埋怨弟弟,最終為了保全自己的名節自殺;
貞姜為了守信,寧願被大水沖走淹死也不違約。
……
在古代這些「禮法」就是每個人都必須遵守的無形「法律」。違背了,名節不保,所有的人都會以此為恥!最終只能孤獨終老。如果你能忍受這種絕望的孤獨,也就可以不在乎這些「禮節」。但是有多少人能忍受父母親人的白眼、鄰里路人的指指點點、全國各地的流言蜚語?所以,惟有一死罷了!
你為什麼會覺得古人傻?
因為你是用現代人的價值體系來看待他們的行為。
同樣,一千年後的中國人看待我們,可能也會覺得我們「傻」!
甚至,現在某些外國人也覺得我們某些行為「傻」!
傻不傻全看你站在什麼角度!
在古代,人們最看重的一條就是「五倫」。這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基本。
五倫指的是古代中國的五種人倫關係和言行準則。即古人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係。用忠、孝、悌、忍、善為「五倫」關係準則。
為臣的,要忠於職守;為君的,要以禮給他們相應的待遇。
為父的,要慈愛;為子的,要孝順。
為夫的,要主外;為婦的,要主內。
為兄的,要照顧兄弟;為弟的,要敬重兄長。
為友的,要講信義。
如果你違背這些原則,就會被世所不容!
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憶昔在家為女時,人言舉動有殊姿。
嬋娟兩鬢秋蟬翼,宛轉雙蛾遠山色。笑隨戲伴後園中,此時與君未相識。妾弄青梅憑短牆,君騎白馬傍垂楊。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知君斷腸共君語,君指南山松柏樹。感君松柏化為心,暗合雙鬟逐君去。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頻有言。聘則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終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門無去處。豈無父母在高堂?亦有親情滿故鄉。
潛來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歸不得。為君一日恩,誤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白居易《井底引銀瓶》
這是白居易寫的一首樂府詩。這既是一首自由戀歌,也是一首勸誡之歌。白居易寫這首詩的目的則是:
止淫奔也!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在古代得不到父母祝福,得不到社會認可的婚姻,幾乎都是艱難而悲劇的。即便是現在,如果你的婚姻得不到雙方父母的認可,仍然是痛苦,或許也伴著甜蜜!只是現在不用考慮社會輿論。
《禮記》上記載:
奔者為妾,父母國人皆賤之!
和別人私奔,只能成為妾,不能成為妻。而且全社會的人都看不起你,甚至包括你的父母。除了自殺或隱居山林,你還有什麼去處?
君不見,歷朝歷代崩潰之時,都會湧現出許多「民族英雄」。有的人寧願從此隱居山林,絕不投降;有的人「義不食周粟」,寧願以死明志;有的人雖然擔任「偽職」,卻要做好成為「過街老鼠」的打算……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是全社會、全世界、全天下(古人心目中的世界)共同遵守的道德價值觀。
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
——司馬遷《史記·田單列傳》
君不見,陳勝吳廣起義之前,製造一些神異事件;
王莽代漢建新之前,製造一些「天命所歸」事件;
曹丕受漢獻帝禪讓登帝,昭告天下「是他自己讓給我的,不是我造反」;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卻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
他們為什麼做這些多餘且看起來沒有用的事情?
就是為了名正言順。
名正言順,天下人才信服你。
如果真傻!
還有四大發明?
還有幾千年歷史?
還有宮斗戲?
還有縱橫權謀之術?
還有……
……私奔了吃什麼喝什麼用什麼?
後面一堆寓言,寓言是真實的歷史嗎?伊索寓言裡面一堆動物說話之類的故事,哦!原來動物都會說話,重點是寓言想表達的意思,而非故事真實性與否。
還有不明白歷史社會背景去談古人,都是耍流氓。要用「理解之同情」去看。放文革期間,誰敢說誰會說黨有問題?放幼兒園,又有哪個小朋友敢或會指責老師?放中學,又有幾個學生敢或會舉報補課?同理。
謝邀⊙_⊙
謝大家的邀,,,同一個題被好多人邀請,,,,是多想讓我回答這個,,,
←_←反正我不認為古人傻什麼的,,,
①首先對於春秋戰國時那些人的做法
那是一種純潔,是一種仁德,是一種容讓,是一種有禮,
反正我是欣賞這種所謂的「愚」的
現在人太奸詐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我可能受儒思想影響很深,一向以崇德尚禮為價值取向,寬仁克己為個人要求,所以總有種看到古代仁德先賢彬彬有禮就很感動,,,,
不喜歡所謂的「聰明」不喜歡縱橫家政客那種奸詐,
題主覺得這樣傻,我不敢苟同,我認為這是【禮】
②然後是劉蘭芝為代表的人們
那不是傻
是慘
慘無人道,令人髮指
那是封建糟粕對人性的摧殘,那是黑暗的世道創造的悲劇,
看這個題主覺得傻很正常
這叫
―― ――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這點我還是有同感的
但是更多的是惋惜
總之題主覺得古人有點傻也是正常的
首先是淺顯的道理
所謂「人心不古」時代價值觀不一樣,是一種正常的誤解還有一點就是
幾千年來,無數的古人用自己的經歷,自己的計謀,自己的機智,塑造著人類的智慧,比如我們可以總結歷史,總結辣么長的歷史,學習前人的機智,吸取前人的教訓,從而形成我們的智慧,我們的經驗,所謂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古人不見今時月,明月曾經照古人
我們的經驗與智慧,是隨著歷史的進程而不斷增長的,
還有生產力等因素的加成,
現代人當然比古人聰明的多,
未來的人也當然會比我們聰明
不管是計謀,是奸詐,還是智慧,是機智,都是後人前於前人的,
就像我們學古代文學史的經常這麼說說
先秦文學總論里
先秦文學有【獨創性】
因為這是文學剛剛成體系出現,之前沒有文學,所以所有東西都是獨創的,無章可循,沒有可借鑒的經驗,而後世的文學可以借鑒原有的文體,
比如漢賦來源於詩經與楚辭,五言詩脫胎於樂府,七言詩脫胎於五言,近體脫胎於古體,唐宋八大家借鑒的是孟子左傳和漢代應用文,宋詞很多詞牌都是六朝古詩體,清之彈詞脫胎於宋詞長短句……凡此種種
後代總是能借鑒先代的
同樣的
這只是個類比論據,,
總之,智慧也是這樣
古人確實沒有我們聰明,有時候值得惋惜與批判
但是有些也值得我們學習謝邀
首先我認為如果你覺得古人很傻,那古人還覺得你瘋呢。時代的不同必然導致觀念的不同,一切的一切都是歷史時期的必然產物,你不能拿現代的觀念去理解和要求古人。舉個例子,古代見官見父母要行跪拜之禮,放現在讓你半跪恐怕都不肯。再說二人不肯私奔,只要看看古代封建禮教就能明白,那種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已然根深蒂固,在古人的世界裡簡直是深入骨髓,他們很可能在潛意識中就已經否定了私奔等選擇,在不能在一起的情況下只好殉情,這是一個悲劇。古代說客之所以能存在就是因為古人具有中國的士大夫精神,很微妙但是可以左右想法。范雎那一部分是動之以理加曉之以情,畢竟光威脅是絕對沒用的。
個人觀點,如有不足,還請指點。古人很傻...嗯...每個時代總要有些奇葩的人來作為調料嘛,但不能一杆子打死全部古人啊。
我來說個梁啟超的事情,我聽起來不會覺得很傻,倒是覺得很萌。
梁啟超有三個兒子。
建築學家梁思成造房子;軍事學家梁思忠炸房子;等到房子炸光埋土裡,考古學家梁思永再去挖房子...
嗯...這一家子倒是挺其樂融融的嘛!
題主小朋友能有這種批判思維已經超過同齡人了。
《孔雀東南飛》是虛構文學,我不討論。
我討論的是歷史小說《唐雎不辱使命》,這部小說看似是歷史,實際上有可能是瞎編的,秦滅魏國是前225年,唐雎出使秦國估計就在前後,而荊軻刺秦是兩年前的前227年,此後殿上必定戒備森嚴,試問唐雎作為敵國使臣怎麼可能有機會帶劍上殿?
題主認為唐雎很傻,而實際上寫《唐雎不辱使命》的人很聰明,利用這個故事教育你的人很聰明:
士人/官僚時刻都在構築對抗君權/皇權的合法性。
士人出仕成為官僚,官僚是一個社會階層,有自己的利益,時刻要為自己的行為構築合法性。
看錶象以為天下是在皇帝的手中,實際上大部分時間掌握在抽象的官僚階層/士人手中,誰要敢得罪官僚階層,就等著身後的罵名吧,可別忘了歷史是誰書寫的。
大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崔杼想要掩蓋弒庄公的事,殺了3個史官,史官還是秉筆直書寫了下來。誰掌握了歷史,誰就掌握了未來。這對於文人來說是正面的案例,自然彪炳史冊。
但是你可曾聽說下面的例子?
雍正上台後,頒布了「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除去了士人免稅的特權,這意味著即使考了秀才,以後也要賦稅當差。這一政策實際上有利於平民百姓,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但是士人哪能容得下這種羞辱?嘴上不說,暗地裡搞小動作。於是雍正就被罵得狗血淋頭,文人暗地裡曆數了雍正的「十大惡」:一謀父,二逼母,三弒兄,四屠弟,五貪財,六好殺,七酗酒,八淫色,九誅忠,十任佞。害得雍正還要出書《大義覺迷錄》澄清這些事情。乾隆上台後,最先做的事情,就是恢復士人免稅特權,然後把《大義覺迷錄》這本越描越黑的自辯書列為禁書。
雍正為了國家社會利益損害了士人的利益。士人在自身利益受損的時候,也會毫不猶豫地撕下了面具維護自己的利益,以自己曾經鄙視的造謠方式對抗君權。
王立群老師在讀《史記》之漢武帝中說:中國古代政壇有四種力量:文官、宦官、武將、外戚,然後說文官掌權的時候政治比較清明社會穩定。
這也是文人階層自誇的話語,政壇還有種力量是皇權,古代社會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的社會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遇到了開明君主,開明君主不僅壓制宦官、武將、外戚,還壓制官僚。從這個角度上看,清朝是集中國封建制度之大成,沒有文官、宦官、武將、外戚弄權。
回到題主的問題,《唐雎不辱使命》這個故事中有個隱秘的邏輯,就是士人聲稱代表布衣的利益。
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唐雎認為自己是布衣。但是後面又說,布衣中分為庸夫和布衣之士。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唐雎口中的庸夫就是平頭百姓,他是看不起庸夫,但是又認為士人是布衣的一份子,庸夫也是布衣一份子,所以士人代表布衣、代表庸夫的利益。
可是皇權認為自己才是代表百姓的利益啊,這就是官僚和皇權的理論衝突。
唐雎故事的精彩之處就在於士人對抗君權,在於士人可以左右天下大勢,為了這個目的,儘管唐雎帶劍上殿有假——對抗君權是假,儘管安陵終究國滅——左右天下大勢是假,但是寫這個故事的人、用這個故事的教育你的人就是要用這個假的故事故事告訴你:我們士人很牛逼,做的事都是對的,我們就是正義。
說到這裡,其實受教育出來的人都是文人/士人,我也算,知乎里的大學生也是文人/士人,還自詡為精英,可是很多大學生參加個兩周的軍訓就嗷嗷叫,以「自由對抗規訓」的話語反對軍訓,貼子被刪掉就嗷嗷叫,無處申辯就引以為榮,都是自身利益的算盤打得啪啪響,卻要冠上一個好聽的名頭。
謝邀。題主沒有弄清文學語言和科學語言的區別,文學語言重在表達思想感情,未必講究邏輯(當然雜文例外),科學語言重在表述客觀事實。你所舉的例子以寓言居多,作者重要的是想通過這個故事說明一些道理,你要這麼較真就沒意思了。比如說伊索寓言吧,你覺得動物能說話可能嗎?
古人可絕不傻,首先回答你的兩個問題。第一唐雎不辱使命是個假故事,是漢朝人給自己人的教材。第二,劉焦二人都有自己的牽掛,並且他們私奔了在哪個時代他們的家人怎麼辦,會被人鄙視的。說回你的問題,古人聰明得很,他們在一些事情上的心理分析,利益權衡是很透徹的。
在古代戶籍管理十分嚴格的情況下,瞎雞巴亂跑會GG的。
道不同,不相為謀。大概就是我想說的意思,你這樣問就好比,如果現在在課堂上你喊一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你的同學估計會說是你個low貨。 說說古人 ,他們踐行自己那個時代的「禮」,遵循自己心中的道德標準,你覺得他們很奇怪是因為你生活在一個古禮喪失的時代。 而我們覺得奇怪的,也恰恰是我們所欠缺的。
古之人,愚而直;今之人,愚而詐
思想不同
因為很多記錄都不全面,只是拿出一兩個點出來。
你覺的造漢語的原始人傻嗎?
覺得古人很傻,是因為你不處在那個時代的文化背景下和那個事件情形下,你理解不了他們的行為,所以覺得傻。換成現代,不也經常有很多人說別人是傻嗎?比如傻子雷鋒。傲慢總是來自偏見
就現在都還有好多人有和自己父母親代溝的呢,有好多時候會想自己以前做的事都有好多自己都不能理解為什麼要那麼做呢,在很多事情面前只能說自己太年輕了。
很多時候他們不是傻,他們遵循的是那一套禮,以及自己的信仰
時代不同,觀念有異。今人視十年為瘋狂,當年人可是很以為然的。
因為境界不夠,眼界不夠。你就看到自掛東南枝了,你就看到不辱使命了。你沒看到孫子兵法,你沒看到商鞅書,你沒看到天下攘攘皆為利來等等等等現在的人依然奉行著的/為現在的人的行為做解釋的書籍。
順便多說一句,傻不傻和古今沒關係。你說現代人比古代人懂的多,那也是知識儲備的問題,也是前人到現在一點點完善的。和我們這些屌絲有和關係??萬有引力你提出來的還是咋的?推薦閱讀:
※應該如何看待三一八慘案和段祺瑞?
※應該怎樣解讀內聖而外王?歷史上又有哪些人物符合這五個字
※孔末亂孔故事可信么?
※如何評價辜振甫和辜家?
※林徽因和金岳霖到底有沒有肉體上的出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