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為「大多數人」著想被普遍認為是高尚的?

人們往往把代表大多數人利益的人視為高尚的,為什麼大家會有這種想法?這裡的大多數人指窮人以及各種弱勢群體,這一群人並不一定是多數的,但往往是大多數的。


你的意思應該是問為何為弱勢群體著想被認為是高尚的——

我認為因為這是反動物性的

自然界講究優勝劣汰,老弱病殘就該被天敵吃掉或者因為無法獲取足夠的食物而死,這是大自然的調節機制,維持每個種族的相對數量平衡——從而使系統穩定。

人的偉大在於能夠改造工具進而改造自然,在尊重物理規律(注意,並不是所謂的自然生態規律——物理規律無法改變,但自然生態規律本質是一套系統維持穩定的模式,如果系統本身變了,模式自然也可能會改變)的前提下,使自然適應人類——人類是為維持新系統穩定的新模式的開發者與探索者,而非像動物一樣本身是舊系統模式的一部分。

如今的人類,只會不斷探尋如何在維持現代文明下,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維持生態系統穩定豐富,是為了人類更好更可持續的生活;而絕不會想著放棄一切,回歸過去原始時代老弱病殘要拋棄的狀態。

自然的,關懷弱勢群體這種反動物性行為被賦予了只屬於人類的「神性」。


為弱勢群體著想,才會被認為是高尚的。

不一定是多數。

在納粹德國,反猶的是多數,猶太人是少數。幫助猶太人才是高尚的。

只是有時候弱勢群體,正好是多數。有時,是少數。


因為文化中不包含這一條的文明都滅絕了。

文化與思想不能脫離物質載體(人類個體、以及人類群體)而存在。所以如果物質載體被生存競爭淘汰,則其承載的文化與思想也會消亡。

因此如果一種文化思想對其物質載體的生存不利,那麼它消亡的概率就會顯著增加。

在自然和社會中,孤立的人類個體的生存能力顯然低於人類群體;同時在同一個人類群體中,能夠獲取更大份額資源的人類個體有更大概率存活。通俗點說,上面這兩句話就是——團結才能活下去;同時自私才能活下去。

然而這兩者是矛盾的:個體的自私會破壞團體的團結,而離開團體後個體就會被其他團體擊敗。

這時候就需要文化的幫助了——文化可以告訴大多數人如何在個體生存所需的「自私」與團體生存所需的「無私」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一般來說人會本能地學會「自私」,而「無私」則需要仿效和學習其他人。

所以一個能存活下去的文化,都需要把為大多數人著想的「無私者」樹立成一個榜樣,並冠以「高尚」之名。

PS:

文化中的「自私」與「無私」是需要平衡的,過於偏向任何一邊都是災難性的。

過於自私,就會產生階層分化、內部矛盾激化,最後社會解體、矛盾付諸暴力;

過於無私,就會失去對外來侵害的免疫力,最後被其他團體吞併蠶食。


因為高尚的評價者是除你之外的人。

當你為大多數人著想的時候,他們對你的評價升高,導致除你之外的人這個整體對你的評價升高,於是你就更高尚了一點。


為多數人著想並不天生就是高尚的,而是因為多數人在一般情況下是強大的,因為強大,所以高尚。

至於少數人,有時固然是可憐的,但應當探究一下,他們是怎麼變成少數人的,


把弱勢群體這樣分為兩種:溫飽線上的和溫飽線下的。

溫飽線以上的嘛……「我們走後。他們會給你們修學校和醫院,會提高你們的工資,這不是因為他們良心發現,也不是因為他們變成了好人。而是因為我們來過。」

之前確實對工人階級這一最龐大的弱勢群體壓迫得很嚴重,之後嘛...emmmm...還是割點肉讓他們安靜下吧...

溫飽線以下的嘛……

不能讓他們死了啊,都是生產力和市場呀……取熊膽汁你得喂熊吃飯啊,否則就是竭澤而漁啦(笑


推薦閱讀:

貧富差距大是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嗎?
如果你有能即時讓全世界人人均富的能力(凈資產、一次性、不可逆),你會使用該能力嗎?
為什麼改革開放的原則里有共同富裕,但是改革反而造成了貧富差距?
印度與中國哪個貧富差距更大?
為什麼社會主義中國貧富差距反而比資本主義國家大?

TAG:精英主義 | 貧富差距 | 社會達爾文主義 | 共產主義communis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