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一輩人騎自行車總扶著車子滑兩步起步再跨上車?

老一輩人一般的起步方式是:站在車子一側(按左側描述),雙手握把,左腳先踩在蹬子上,右腳蹬地,滑行兩步,然後右腿從車座後跨上來;下車的方式也基本是這一過程的倒放。

年輕人一般是:先坐在車座上,單腳撐地,另一隻腳蹬一下蹬子起步;下車一般是先剎車停住,單腳撐地,然後下車。

這一現象比較普遍,而且比較有時代性。所以好奇這一現象的成因是什麼呢?是否有時代的原因(比如說不同時代的自行車的差異)?


這才多少年啊,這個小知識點都需要普及了。這麼做主要是因為當時自行車的橫樑太高了,腳夠不到地面。

如果像現在這樣直接上去開蹬,會出現啥情況呢?

很明顯,橫樑會把蛋給硌了。小小橫樑,承載著多少人蛋疼的記憶?尤其是需要急剎車的時候,來不及下車,就只好用腳點地,可橫樑又很高,就只好委屈蛋了。大人自然可以遛車上車,小孩就不行,即便是遛也沒辦法跨過去,所以就要練「掏襠」的本領:

掏襠騎法很危險的,可我村有個小逼崽子,才四五歲就學會了掏襠,自由自在地在鄉親們的注視下,小魚一樣,隨意在路上穿梭。我五年級才學會騎車,大梁車死活不會遛,要用硌蛋的方式強行直蹬,每回上下車都是我的恥辱!後來28大杠被淘汰了,我的恥辱感也隨之消失了。現在上車都不用遛了,可以直接飆起來,只是許多人,依舊保留著以往的習慣而已。


估計答題的很多80後,在下70後,當初以28橫樑車居多(斜梁車後期才有),當時的車受工藝限制比較重,而且齒輪不夠輕,所以啟動需要的力量較大(當年還有很多加重型永久大28、進口30自行車……)。如果你像今天先坐上去直接蹬起來,有很大幾率是動力不足導致一歪把栽到路邊。尤其在學車的小孩身高不足以用腳支到地的情況下。(我會告訴你小時候經常摔嗎)

所以溜車是一個滑行加速的過程。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學車的過程,不考慮如何控制重心(這個是學會騎車之後的本能了),「騎車」這個動作其實非常簡單,就是轉圈蹬。而「啟動車」的技術含量比「騎車」要高,在沒有慣性重心的前提下直接蹬車啟動,很容易一頭栽倒,所以當年很多人學騎車都先學溜車。

另外作為70年代人,再說一下當時的文化影響,在80年代的影視作品裡,「跨在車上單腿支地」、「直接跨上車騎走」……通常都是「不務正業的小青年」的動作。所以現實里不太叛逆的人還是老老實實溜車,而很多年輕人會直接啟動(我們上初中時就這樣,覺得溜車的特傻逼)。

另外補充一下 @豆子 關於「掏襠」的描述:很多小孩掏襠,關鍵在於那些小孩太小,坐在車上也無法兩腳同時踩到車蹬……


我中學的時候,成都市偷車賊十分瘋狂,我娘就曾被偷過一輛六百多塊錢的賽車——當時她月工資也不過那麼多。

所以後來我爹給我弄了一輛這種車,我十分開心,果然不上鎖都不會丟:

(圖片來自網路,但是是一模一樣的)

不過,當時在我們班,除了我之外,似乎沒有第二個人可以直接跨上這輛28永久……

而這種類似的車型,在中國流行了很多年,一方面是受製造工藝的限制需要加強穩定性,另一方面也是很多當爹的可以在前面加一個小座椅讓孩子坐上去。還有一點其他答主也補充了:26或28的車太重,力氣小的人直接起步可能會失去平衡。


前面說28大杠了,就說點別的,這種車坐在橫樑上面硌屁股,我爸就讓我坐在后座!!可這個上車習慣很不好!!!!我爸給我踹下去過兩三次!!!!後來換了我媽的坤車,沒有橫樑了,我爸也改了!!!但是!!我後腳跟絞進去的次數更多!!!!有次我爸讓我踩在後輪的也不什麼位置上,直接就卷進去了!!!我都覺得他是故意的!!!然後還用鹽水給我洗!!!!!!!!!哭得天昏地黑!!!!

但最可氣的是,現在我跟他說!他說沒有這回事!!怎麼可能用鹽水呢,多疼啊!!!!!尼瑪!!!!!!

補充……

鹽水是他倆用食鹽跟熱水勾兌的,還讓我泡腳……

我是垃圾堆里撿來的,我媽一直讓我去找我親媽,微笑臉,要不是我跟他倆長的太像了我都信了!!

但是我爸要給我喝洗潔精,還好我見過世面,知道沒有藍色的可口可樂,再次微笑,沒有喝!

我媽因為我在電視劇後面揮手,說我是在她背後要打她,就拽過來打了一頓!!

但是他們都說,我是在做夢,沒發生過這種事兒!!我也很心累


因為那個時候自行車是用來承載一家三口的,所以前面需要放橫樑以及兒童座椅!而后座當然是坐大朋友的。

這樣的車,不可能用你現在的方法啟動的。

二八大杠淘汰,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如今的自行車沒必要帶一家三口了。如果僅僅單人使用,目前的架構就好。


關鍵問題:當年男士自行車為啥五通到上管立管連接處的長度,為什麼那麼長,不光是中國,全世界大部分都長。

我轉個圖,七十年代日本的花車

瑞典軍用自行車,大負載的需求和中國相同:

想來想去,兩個原因:

1 前三角要面積盡量大

2 方便扛車

不知道哪個是主要因素

------------------------------------------------------------------------

後來考慮了一陣,大致是這樣的理由:剎車管線不成熟導致後剎缺乏或乏力,剎車時后座負載會給後上叉-立管連接處帶來巨大衝量,所以需要盡量提高前三角的剛性。

//修正 應為給後貨架和立管或後上叉連接處帶來衝擊

如果降低上管-立管連接點,後上叉衝量會給上管立管連接點處帶來巨大扭矩,最惡劣情況就是折斷立管。

如果降低後上叉-立管連接點,則因為大輪導致後貨架無法降低,則後貨架需要增強很多才能承受衝量,這種設計的重量強度比會很差。

簡而言之,高上管是大負載且後剎車缺乏的情況下,最具重量強度比的方案


我爸跟我講過一笑話,他年輕那會村裡有個人新買了個大扛自行車,練了幾天後勉強能上路了,但是怎麼下車卻是個難題,因為前面有橫樑所以得把腿向後繞個圈才能下來,他的技術還不夠嫻熟,所以還無法做到這一點,可是他等不及要騎著車到老丈人家裡嘚瑟一番了,怎麼辦呢?

你知道的,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農村遍地可都是草垛,這不就為他實現生硬的「軟著陸」提供了條件了嗎?

試了幾次之後他覺得有把握了,於是就亟不可待的就揣了瓶酒就向著隔壁村騎去了……

既然是個笑話,肯定沒那麼順利啦,結果就是他騎到了地方卻沒發現合適的著陸點,於是在路上兜兜轉轉的繞起了圈來,最後無奈找了個不那麼理想的草堆蹭了過去。

結果呢?人沒事,送老丈人的酒瓶子裂了,他尋思著這酒不能浪費了,破瓶子又不好處理,於是坐在草堆上獨自喝了起來,一瓶酒喝完後暈暈乎乎就睡著了,醒來後已經是第二天了……


28不溜的都是腿長1米8.


看這麼的回答,就沒有把腿從前面跨過大樑上車的嗎?就不為坐在后座上的孩子想想嗎?

看到這麼多回復再說一個我僅見識過一次的快速騎車法:先推車快跑,在比較平坦的路面上達到一定速度後撒把雙手扶鞍座用跳馬動作騎上車同時雙手抓住車把,此動作適用被人威脅時快速撤退時使用。


我來補充個有意思的

因28大杠特殊的「掃堂腿」式起步方式,以及雙人質量更重,齒比又略大,腿力輸出不足,0速起步可能會「咣當」…….的原因,配套的有一種「側身飛躍式」乘客上車方式。可能說道這……..已經有小夥伴腦補出畫面了……

畫風是這樣的:

首先,駕駛員原地雙手扶把,左腳踩踏,右腳在後準備溜車….乘客員在車身後(需與前車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主要是「掃堂腿」式起步方式,可能會誤傷隊友)。

好,駕駛員開溜,乘客員在後保持距離跟上,駕駛員一道優美的弧線順利上車,(上車後不得搖車或暴力踩踏加速),保持平衡,放慢速度。乘客員小步加速,到達後架位置,與駕駛員進行言語溝通「上了啊上了啊!」上上上!「深吸氣,側身,彈跳,入座!完美,鼓掌!流程結束,談笑風生一路高歌遠去~

小時候每次看到這種畫面,心中都微微有點震撼,默默的念叨這6個字「藝高人膽大吶。」

此方法因群眾基礎廣大,耳濡目染小輩,直到後來,坤車,26小杠流行起來的時候,也延續到此,深受廣大群眾好評!


下穿料子褲,上穿的確良襯衫。戴個黑框眼鏡。騎個二八大踹自行車,橫樑上加個兒童座,坐個孩子。后座坐著媳婦。一個車把上掛著人造革公文包,另一個車把掛著一筐菜。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典型科級幹部形象


先感慨一下:我什麼時候成了「老一輩」了……嗚嗚嗚

好了,感慨完了,說正題。

看了一圈,只有一個回答是提到與載貨有關的,不得不說知乎真的好年輕啊……

其實「老一輩」的上車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題主說的後跨式,還有一種是前跨式,常見於後架載貨較多且高的人使用。就是蹬地滑行後右腳從橫杆上跨過。

決定「老一輩」的起步方式的因素個人認為有三個:道路、車輛設計、車輛使用。

先說道路。

其實也沒啥好說的,相對於我來說的那些「老一輩」們,他們的公路還是以夯實了的泥土路為主,好點的路面是石板路,但也只限於城市內。坑坑窪窪是當年的常態。

再說車輛設計。

大夥可以把28寸理解為那個時代的「越野車」。坑坑窪窪的道路必然要求通行車輛擁有比較高的「底盤」,加大輪胎的直徑是提高「底盤」的有效辦法。

最重要的是車輛使用。

當年的自行車可不像現在的共享單車啊~,它不僅僅只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一種生產工具!!!

小時候親眼見過一輛28雙桿載著兩頭豬啊~,見過左右各載著一摞超過兩米高的大塑料桶的~,見過載著數十件竹篾或木製品走街串巷叫賣的~,見過無數左右各綁著一個大竹筐,載滿各色農副產品的~。六七十年代生產的28寸自行車,拉個兩三百斤是很正常的事,四百斤往上也不是不行,只要能起步。(知乎上有誰見過在車後架上橫著兩支扁擔,右邊挑著竹筐載東西,左邊坐著老婆的?)

回到題主的疑問,為什麼要蹬著起步?為了獲得起步速度。

網上沒找到圖,看看這幾天在路上有沒有機會碰到綁著一個或兩個竹筐的。


題主是99年的,在他眼裡可能二十多歲往上的都是老一輩吧……

兩個原因:

1.當時的自行車有橫樑,不是現在這種斜梁。這個原因大家都說了。

2.以前的人身高較矮,腿短。

一米八的人騎橫樑自行車也可以不用溜直接跨上去。但50後、60後的中國男性平均身高還不到一米七。

那時候女性身高更矮,她們騎的是一種叫「坤車」的自行車,和橫樑是兩個極端……

我和我表姐年紀相仿,但她學自行車時是從溜車學起的,我卻沒學這個技能。

因為她學自行車時只有7歲、身高一米二。而我學自行車時已經11歲、身高一米六了。

此外:

我覺得這題目下面最有意思的是,竟然出現了一批「溜車是基本技能不會的都是垃圾」的優越黨。

我倒是覺得再過二十年(甚至更少的時間),別說溜車,連騎自行車本身都不會再是基本技能了。到那時候騎自行車會成為和騎馬、攀岩、滑雪一樣的運動愛好,而不是日常交通方式。


因為那時候自行車是家裡的一大件,而且是一用幾十年的大件,能傳代的大件,它的主要作用是上下班,帶女朋友出遊,帶老婆孩子,帶孩子們,冬天拉白菜,過年拉年貨,搬家拉除傢具以外的一切零碎…所以自行車都是28大梁為主流,26大梁為時尚品,26彎梁俗稱昆車,是時尚品里的小資派。這些車的特點是軸距長,重量重,對於學騎車的孩子來講必須從原地滑行學起,各個練就一身滑行上座的好本領。

後來自行車跌下神壇,家家有閑錢買輛24甚至20的小車給孩子練習,自然可以直接坐上去起步了。


所以小時候被我媽一個橫掃腿踢下車的記憶到現在我還記得


因為年輕人車技不夠啊……

在上海這個叫盪車,是屬於自行車進階技能。沒練過的話你去試試看?不摔跤算我輸。

還有這樣上車下車快啊。你去找個會盪車的人跟你比比看上車加起步?你剛坐上坐墊,人家車子已經獲得初速度動起來了。下車也是,假設不要鎖車的話盪車下車腳一著地就能把車扔了。我現在騎摩拜這種小車都盪車上下為主,特別是下車滑進車位後啪嗒一鎖車,那瀟洒~

還有點就是盪車起步方便騎坐墊很高的車子。當年中學裡不都流行把坐墊能放多高放多高嘛。個個都是翹著屁股趴在車把上騎過女生面前來顯擺。


@豆子 提到那時候都是二八大杠了,但他還忽略了一點,就是那個時代的路。

路?路能有什麼奇怪的?不就是水泥路或柏油路嗎?

那您要求可有點太高了。直到2000年,我們這兒的縣級路都還是石子路。省級路嘛……年久失修、坑坑窪窪的柏油路。

甚至就連城區9x年新修的商業中心市場街,都還是……石子?你想多了。

泥濘路面。

沒錯,下雨兩腳泥,天晴一地坑。

至於自行車剛興起那會兒……

這叫大路:

這叫好路:

別大驚小怪。直到2000年甚至2005年前後,這種路都還到處都是。

當年蹬自行車上學,甚至縣城中心附近,家門口也就是上面那個「好」路。

再後來搞村村通,這種路才逐漸消失了。

這種路有什麼特點呢?

第一就是坑。遠看平,騎車蹦。那時候的小孩,最怕就是坐自行車后座上土路。屁股都能給你墩兩半。

第二是「浪」。因為路面軟,下一場雨一個樣。粗看起來挺平,實際上是大量1~10米的、起伏不平的波浪。

在這種路上騎車,你想像現在一樣直接跨車上,一蹬腳蹬瀟洒起行?

想多了。上一個這樣裝B的,不是壓上石子/小坑窪然後車把一歪進臭水溝了,就是咣當一個狗吃屎。

不僅如此。說不定你上車的地方,正好在路面一個大波浪的波谷里。上坡起步哦。

然後你臉紅脖子粗的蹬了半圈,腳蹬到豎直方向了,沒法發力;於是你眼疾腳快倒蹬四分之一圈然後一用力……就回家換衣服或者包紮傷口了。

想在這種路上瀟洒?

我教你。

先別著急上車,左腳踩腳蹬,右腳蹬地,車速夠了吧?不夠沒關係,左腳別離腳蹬,右腳落地再蹬兩下——現在車速夠了嗎?夠了就趁著右腳蹬地的勁兒翻身上車,走你~

尤其是,當年的自行車可經常是平民家庭唯一的載貨工具啊。

在你學會溜車起步之前,是絕不可能完成「自行車載貨」這樣的日常瑣事的。

換句話說,不會「溜車起步」和不會騎自行車基本上可以劃等號,在那個時代約等於「無生存能力」——唉呀那誰誰誰嬌生慣養的,自己也不知道操心。騎個自行車別說帶人了,就他自個都還得現找個大下坡溜,平地他都騎不上。

亦因此,哪怕彎梁的女式車,也沒人是先騎上再一蹬腳蹬走人的。那樣路不好或者需要載貨時沒法騎。都是溜兩下然後優雅的從前面上車——類似的,當二八大杠后座放了重物時,沒法翻身上車了,怎麼辦?溜兩下,從前面抬腳上車。

不是為了裝[嗶],也不是炫技。而是自行車大國普通民眾的基本生存技能:生存所迫,非會不可;一旦會了,不知不覺就成了習慣、甚至成了本能。

你說你腿長,先坐車上也可以雙腳蹬地獲得加速?

嗯……怎麼說呢,在你這樣嘗試之前,最好找個朋友——不玩朋友圈的——幫你拍兩張照片,然後自己看照片說話。

為什麼專門指定不玩朋友圈的朋友呢?因為建國後動物不準成精。

蛤蟆也不行。


二八大杠「掏襠」學車的90後這裡也默默舉個爪。

話說有多少人跟我一樣:個頭矮小的人,即使當年掏襠二八大杠,也只配掏1/4圈的襠

(┬_┬) 。。。臨了還被家裡大人追在後面罵~

你個敗家的混小子,這樣騎車,鏈子早晚被扯斷掉!
你個敗家的混小子,這樣騎車,鏈子早晚被扯斷掉!
你個敗家的混小子,這樣騎車,鏈子早晚被扯斷掉!

====憶苦思甜=分割線====

簡單說下我所知道的二八大杠。(以下內容都是一個孫子從爺爺那裡聽來的真實故事)

人民公社那會兒,我爺爺還是手拿喇叭,每天喊社員出工的大隊部隊長(兼民兵排長),當年他差不多二十小几歲(媽蛋,應該比我這個單身大齡男光棍還小)。

在那個凡事講究糧票、布票、家電電器票的計劃時代,聽他老人家說,村兒里的第一輛自行車,是一家境不錯的鄰居託人搞到自行車票,然後從縣裡供銷社買到的一輛上海鳳凰牌兒二八大杠。

這裡沒有地域歧視,但南方人相對於北方人,性格多少還是相對內斂,喜歡悶聲發大財。

買到第一輛自行車的鄰居,因擔心車被偷,所以在臨近家的好長一段泥道,就把車扛在肩膀上(像最上面那張圖)。生怕地上留下車轍,讓人知道自己家住哪裡似的……作為村裡唯一有二八大杠的人家,真不清楚他是怎麼想的。。。

而除了上面那個事情,心裡惦記被賊偷車的鄰居會有更加誇張的行為:每次騎車,鄰居總在自行車的後車軲轆上,捆紮一些稻草把。我爺爺給的解釋是,這樣一邊騎車就可以一邊將泥道上的車轍用稻草把刷掉。。。那個放衛星的時代,果真什麼鳥事都能發生!

其實,上面的故事,讓現在的我略微明白,為什麼小時候掏襠二八大杠,老被家裡大人罵的原因了,一個字:

如果不是窮,農村娃的自己其實也可以像城裡的孩子那樣,學車不用從二八大杠開始
如果不是窮,家裡大人也不會擔心車鏈子被扯斷掉而唯獨忘了孩子不掏襠就會蛋疼,甚至斷子絕孫 ╮(╯▽╰)╭ (手動攤手)

稍微介紹下我老家的背景,如今一座距離上海不到兩小時車程的小城,因為近水樓台先得月,地理位置上佔到的便宜,如今村裡一個小組,二十一戶人家,小汽車數量二十五輛,而且好的車小一百萬的也常見……但回到老一輩騎自行車的事情上來,似乎那時候整一輛自行車遠要比今天誰家買輛小汽車風光牛逼好多!

只是有第一輛二八大杠的鄰居,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奇怪的做法?!

除了擔心被陌生的賊偷走,原因可能真就還是在南北方人的性格差異:他一定是擔心被熟悉的鄰居借車。然後有類似我這樣掏襠扯蛋的傢伙扯鏈子!

一定是這樣的。


作為一個老一輩的90後中年大叔,我能說,我騎自行車的時候也是這樣么?

兩手抓把橫,先左腳蹬兩下,右腳從前面跨過,屁股一撅就上去了。


單腳放在車上滑行其實是一個公路越野中的常用動作

公路越野,顧名思義就是騎著公路車跑一些泥路、土路、石頭路,在這些複雜路段經常需要下車扛車通過。在公路越野比賽時,這樣溜車上下車是很快速、很常見的

可以較快的從騎行姿勢過渡到扛車跑步姿勢


推薦閱讀:

如何養成早晨自然早起(不需要鬧鐘)的習慣?
想知道寫那種畫畫綠綠的手帳心理什麼想法 個人性格 以及收穫?
對運動絲毫不感興趣的人,怎樣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
如何養成喝水的習慣?
為什麼中國的食品包裝印生產日期,而國外的食品包裝印過期日期?

TAG:生活 | 習慣 | 自行車 | 1980年代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