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攜聽音樂,從總價1000的設備換到10000的設備,能否帶來更多感動?

如果你看到了這個問題感興趣了,點進來了,我真誠的請求各位瀏覽一下下文,隨便談幾句感受,那將是對我最大的幫助。

我從小喜歡音樂。

最開始的設備是「紐曼的MP3」加上「漫步者的平頭塞」。(總200元)

然後換到了「AKGq460」加上「某雜牌MP3」。(總600元)

現在是「創新live2」加上「七彩虹ck4」。(總1000)

每一次的更換我都重新感受了從前的音樂,有了更深的更完美的震撼和感動。

但是我仍然感覺差一點,感情或是震撼或是細節上。

隨著我最近試聽的物件越來越多,我發現高級的耳機或是前端他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這個差距又是那種若有若無的感覺,甚至是無法區分,於是我產生了一個疑問:

「便攜聽音樂,從總價1000的設備換成10000的設備,能否帶來更多的感動?」

我不是那種追求極限的數據和面子的人,我只想儘可能尋求音樂帶給我的那種感動。


感動是個主觀感受,有可能是因為懷舊,有可能是因為情感共鳴,或者是音質好到一定程度,或是什麼其他原因。

這是20年前我的第一台隨身聽,至今收音功能可以正常使用。aiwa這個牌子現在早已消失,而當時因為多數型號走性價比路線,是比SONY松下東芝更受學生黨歡迎的牌子,在大陸隨身聽市場如日中天。aiwa不走高保真道路,對聲音有自己的理解,其隨身聽的調音有一種溫暖軟厚的美感,而且我至今認為aiwa的同檔次機器音質比其他家好。如果拿出兩台同樣價格的隨身聽,aiwa的音質會明顯讓人覺得他們家更厚道,而SONY簡直是機器聲。

用現在的眼光回頭看,這應該是更好的策略,因為高保真在技術上太難,廠家無法在設計競爭越來越走向輕薄細小、照顧消費者對續航能力需索無度的需求之同時,還要兼顧音質這種麻煩的東西,從至今各種磚頭大小的播放器在隨身發燒友手中仍然有很大市場可見一斑。可惜市場無情,多數消費者不懂,也並不需要音質,只需要酷炫的外觀和易用的多功能。

話說回來,感動是可以建立在美感上的,不知題主有沒有這方面的體驗?

不過從提問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題主恰恰是個音質黨,希望能夠體驗更好的聲音。既然如此,我建議不如轉向台式系統,而且轉向音箱,特別是專業有源監聽箱子,10000足以買下一對性能極好的有源箱,自帶足夠好的放大電路,在多數方面碾壓耳機系統。就讓性能帶來震撼,震撼化為感動吧。


感動,是因為聽到了以前沒能夠注意到的地方,這跟價錢沒有太直接的關係,有時候換一根線就可以了。很多原來以為是很平淡的音樂,換了更合適的耳機/前端/線材等等,往往能聽到更多的細節、或更大的起伏,很多人就會有「以前的音樂/器材都是白聽了...」之類的感想。

音源中蘊含的信息量是極大的,哪怕是好的MP3格式。音響(包括便攜體系)中有太多的環節會影響音樂信息的還原,一般來說消費者更多的是關注各種器材的音色、聲音風格走向,而嚴格意義上的「發燒友」,更投入於怎麼樣去發掘、還原出更多的音樂細節,帶來更多的感動。這是我的理解。


其實這個問題沒啥意義,音樂在感動常在,這好像是個廣告語。

另外一方面我一直堅持認為器材和音樂是不分高低的,也就是說如果對器材沒有愛,那就很容易陷入很多虛無的看似十分正確的焦慮里,比如「被器材玩」「不是真的熱愛音樂」等等。器材真心不想背這個鍋。還是希望題主在燒器材的過程中找到把玩器材的樂趣…如果非要說感動,希望不同的器材可以給你帶來不同的感動…


既然有隨身需求......看了一下過往設備,覺得升級可以用國磚+頭戴的模式,國磚發展到現在,基本上都可以推推阻抗不那麼高的頭戴了,所以可以考慮類似於拜亞T5p之類的東西,除了低阻低敏的那幾個頭戴其他的都可以試試。

國磚這東西我再怎麼黑,同等價格下的音質確實是好.....


不能。

先正面回答問題:

建立到目前我這樣不完整的聽音觀,我用了快四年,花了其實也就一根k3錢。你所謂感動,我是在一次次能聽出改變的升級中,一次次感受到原有設備不能展現的音樂的細節中體會到的。這感覺在購買一個你已經感到貴到不合理的耳機,使用時卻體驗不到與之相符的提升時,你是不會體驗到的。

—————————雜談的分割線————————

但是優秀的設備能避免由於設備不佳帶來不好的使用體驗。

首先還是想說,如果你現在的設備只有一個且為千元左右,而且沒有開放式耳機沒有台式放大器,使用時間不超過兩年,不如說你的聽音觀很可能依然沒有建立。但是這種沒有必要去建立的東西,沒有必要去培養,因為沒用而且很浪費錢。並且聽音觀在你設備一次次換代的過程中,是很可能自然會出現的。耳機的好壞只有對比了才知道,沒有必要在聽不出區別的情況下就買上特別貴的設備,因為破千元級以後,一般在無對比的情況下使用,聲音已經不會特別惱人了,買了也不會浪費。

個人漸漸建立聽音觀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在我入手耳機的最初半年,我去試聽索尼家的h2,h3甚至無法感受到明顯的差距,認為耳機放大器可有可無。逐漸改變這些觀點的契機分別是:入手了第一個千元級耳塞ckr9改變了個人對音染和失真的看法,入手r2000db明確了前端設備對耳機、音響音質改變巨大,入手shp9500明確了開放式在交響、小編製方面方面的巨大優勢。

在之後我才能夠體驗出im03相比300ap不那麼自然的大聲場,我才感受到在手機上表現與1A無差的z5在pha3上釋放出的潛力,才感受到se846與w60明顯不同的人聲、器樂偏向。

而僅僅買一套萬元的耳機設備,只會給你帶來至少半年的「啊這東西這麼貴也沒什麼好我當初買它幹啥」的抱怨。

更何況你這種情況,萬一你買了846聽弦樂,回頭建立了聽音觀,卻發現w60更好聽的時候…(舉例舉例,現實中絕對沒有這樣的人!)

最後建議,按照試聽中,覺得聲音明顯提升的耳機中,最低價位的那個買即可。


一萬不要給我吧,包你感動


「感動」這個詞用在這不太恰當,感覺像是不吃不喝攢錢玩器材,太苦了!換成感覺或者感悟是不是更貼切一些呢?從1000到10000價格升了十倍,但從音響器材的性價比規律來說,品質整體提升的理論數據值不超過50%。題主自己也感覺到了,它們之間的品質差距確實越來越小,真正的差異就是個性化漸趨明顯,小眾化指向凸顯,這時的器材選擇在人、機相互契合度上就顯得十分重要和挑剔了。這時的選擇不再是誰比誰好,而是哪些器材怎樣搭配我才能聽到我想聽的音樂。

許多人認為是因為器材的升級,才引領自己進步,從而欣賞到更完美演繹的音樂,音樂因為器材的逐步高端使得欣賞者能夠逐步發現音樂中更多的細節,更深層次的去感悟。


上了千,感動就和音質關係不大。音響發燒友和音樂發燒友是不同的!

, 在乎音質的話,總投資超3000果斷轉向台機,便攜還往上投資意義不大了。

, 僅供參考。


能,並且中間可能就會找到,但彎路一定會走。


25塊錢的耳機和爸爸買的mp3有我高中時候美好的音樂回憶,3499的耳塞和磚是我現在專業需求的,現在我有現在的感動,過去我有過去的感動

不過我唯一確定的,是我戴上一副新耳機的時候,多半很難被感動,因為在注意聽高中低頻,在聽解析度,在聽齒音。在放下這些概念後,我就可以被感動了

感動你的,永遠是音樂本身


總價有十倍變化,只能給你帶來更好的體驗,感動什麼的很難說。

周杰倫的老歌,你哪怕是拿最差的mp3的附送耳機給我聽,64k的採樣率的音質,我也聽得一樣感動。但是聽某土嗨爆款,我可能就,,,,聽歌主要還是聽心情,沒有心情我聽毛線!


題主用了很重要的兩個字:感動。

人類的這種情感,跟錢的關係,似乎不大。所以,這個維度之內,聲音反倒無法討論了。

當然,如果再拿時間維度來說,曾經能給我們感動的,如今也很難再擊穿我們了。

為什麼?

曾經的娛樂匱乏到如今的娛樂爆炸,無論從內容還是設備來說,我們都有了更多的渠道去覺得「有趣」——但,但是,我們不可能一直高潮迭起,只不過有可能更容易獲得快感而已。

而你我都知道,物以稀為貴。


感動是有的,但沒有最初的那種感動來的巨大。當初拿著幾十塊錢的地攤耳機和山寨機,聽著非主流歐美日韓,都不願意摘下耳機。

現在有錢了,買了好的設備後,更多的只是聽到了以前沒聽到的聲音,這並沒有帶來太多感動。感覺整個人都病態了,從原來聽音樂變成燒設備,原來可以循環一天現在聽一半就切歌了。

如果題主是真心喜歡聽歌就不應該在意耳機多少錢。燒了耳機就回不去了,但你也可以慢慢燒,不要一下燒到頂,而是價位慢慢提升,比起一步到位可以得到更多


我有一支三流樂隊,勉強算得上一個九流樂手,所以個人覺得對音樂還多少能有些自己的理解。音樂是一種語言,當然你可以對設備有一定的需求來更多更真實地展示出語句的細節和情感。但就好像讀印在紙上的書和印在絲綢上的書,真正讓人感動的不會是內容的載體而是內容本身。好設備需要追求,但不是追求的全部。聽音樂更重要的是去試著理解節奏旋律音色所蘊含的精神力量。如果說為了音質而感動,我們每天生活在百分之百還原度的聲場里,這還不夠嗎?

(毛頭小子,不喜輕噴)


推薦三個組合

08mp+exk

08mp+ex3pro+er4s

08mp+stax002mod

外加高錄音質量的資源(無損、dsd不一定錄音質量好,錄音質量好的無損轉成320k也比渣錄音無損好聽)

動態,飽滿度,高頻延伸上肯定比你現在設備高一個層次。

1000的系統跟地攤貨比,更多是好在聲場、和三頻的均衡性上,而瞬態肯定是比較差的。

還有,如果只聽流行口水歌的話,玩到2000、3000就打住吧,別再升級設備了。


音樂帶給了我們感動,而器材則延續這種感動。好的器材肯定是能給你更好的聽感和音樂表現力,但是不一定給你你所喜歡的表現方法。如果題主不是需要專業器材從事音樂有關的事,而是像我這種只是喜歡聽歌的發燒友的話,我建議你可以一步一步燒。

器材和音樂其實是相互影響的,不同的器材表現出不同的回放風格,1k開始的耳機就會有風格的變化了,越高端耳機的基本素質差距越小,但是風格還是很不相同。所以與其直接買1w的不如先從自己的風格入手慢慢培養,再綜合決定自己的需求。當然,最後一般還是會上1w。。。。

像我當時只是想聽Jay和麻衣,手機配塞壞了,就買了200的殭屍mk2加400的ck4。但是在貼吧混跡再加上網易,慢慢的對其他的音樂風格產生了興趣,於是開始了換耳機之旅。creative air、jvcfxh30讓我喜歡上了鋼琴曲,愛麗絲M1和sony1a讓我喜歡上了夜願海妖,mm400和esw9ltd讓我喜歡上了日系很多歌手(中島美嘉、aimer、kokia等等等無窮多),exk讓我喜歡上了後搖和吉他。現在用的t8ie則包容一切、平淡而耐聽。當然也走了很多彎路,比如dt235、w4r、ie80、im03、msr7、um30、se535等等一大堆不適合我的,都出二手了。

我覺得給每個耳機一定的培養使用時間是很重要的(一般我至少兩個月再決定它的去留),有時試聽一耳朵也並不能對一副耳機有很好的了解,而且隨著使用時間增長和音樂風格的改變,往往會有新的認識。很多之前買的我現在還留著,air、mm400、exk、ie60、t8ie,這幾個對於我來說並不是其他耳機能完全替代的。

還有,播放器我用的比較少所以不做評論了。。。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對於隨身來說,性價比肯定不如上台,但是像我這種大學喜歡到處跑,工作後又經常出差,也只能隨身了。至於這種經常換耳機的做法,如果家裡不富裕(像我這種窮燒)一般也就要經常出二手鹹魚了,我大學時是靠家教支撐的,每個月快3000的收入吧,勉強支撐吃喝玩樂燒耳機。。。。。量力而行


我覺得跟耳機沒關係,因為你是喜歡音樂才買的器材,而不能是去感受解析,聲場,人聲和調音之類的東西。

當然,如果想獲得更舒適的聽感,升級設備也是應該的。比如我很喜歡許巍,我用hd25amp+hm650+單晶銅線聽起來覺得很有味道(當然這個組合聽久了轟頭…),無論是溫暖的畫面感還是具有穿透力的低頻都讓我覺得很爽,很感動。只是側重點應該放在音樂本身。

器材嘛,自己喜歡就好。

玩HiFi,心態要端正。


看到題主的問題,我就手癢了。我特別喜歡音樂,當時一直想放棄美術去學音樂的0.0。

關於音樂的感動,我不得不說 這個是和生活緊密聯繫的,只是恰好在不同的時間,聽到了不同的歌曲,帶來了那份獨有的感動。我記得在我高中時,成績差又叛逆,但自己又不想這樣子,總之特別的煩躁,當時用的淘寶百元耳機在酷狗找歌,記得是聽到了hollywood undead 的 hear me now ,從前奏到副歌,我都是愣著的,簡直是特么天籟之音啊,感覺心跳與旋律就是一首交響曲,聽著聽著就眼紅了,完了還痛哭了一頓(無法直視0.0)因為那首歌,讓我徹底愛上了音樂,現在想想都覺得熱血,畢竟是音樂給我的第一份感動。我現在大二了,在用錄音師2和SOLO2,以及淘寶百元入耳式耳機,聽歌的一般用的ipod touch6,以及淘寶的百元MP3,喜歡魔音只是 長得帥而已0.0,我比較享受音樂的旋律,音樂的細節是不會太影響整首歌曲的感情的,但能加深這種感情,想想以前還沒有現在這些設備的時候,愛聽音樂的仍然深愛聽音樂,無論什麼音質,都能帶來感動。包裝住音樂的感動的,不是價格,是唱歌者與聽歌者那份共鳴,所以去用心的找音樂吧,總會有屬於自己的那一首,希望有用


我建議題主先在網上做一下那個金耳朵聽力測試,再根據結果做決定。設備升級帶來的效果提升有邊際遞減,300塊和2000塊的區別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聽得出來,2000塊和5000塊的區別就足夠難倒大部分人了。隨身設備的話,戶外聽音環境不是很好的時候耳朵聽力還要打折扣,真沒必要搞太貴,尤其是不要選那種聲音風格偏平淡的器材。

先搞清楚自己耳朵的能力再決定投資力度,省得浪費錢。


直接回答你,便攜耳機系統5k就差不多了,再往上沒必要。作為聽過從100元到2w的耳機系統的人,應該還是有發言權的。

發燒圈裡一直有句話:一分錢一分貨;一毛錢兩分貨;一塊錢三分貨;十塊錢三點一分貨。

對於便攜音樂來說,你的設備基本上到了兩分的水平了。想提升一下,就把耳機換成HD600或HD650,播放器換成3000元價位,差不多就到頭了。再往上提升很小,沒有必要了。

如果你想有明顯提升,有兩條路可以走(音源可以用電腦,也可以用專業音源):

1. 台式解碼器 + 台式耳放 + 耳機。耳機的話,建議HD600或HD650就可以。至於解碼器+耳放,不同的人看法太不一樣,強烈建議你多去試聽。我試聽了從1500到1w5的(解碼器+耳放總價),整整五個小時,多首曲目,最後出於性價比的考慮買了3200的。這條路,出於性價比的考慮,建議最多燒到5000左右(不含耳機)。

2. 台式解碼器 + 音箱。音箱的現場感和那種震撼的效果,是耳機遠不能比的。我現在很少聽耳機了,因為即使2w的耳機系統,只能說清晰度稍微好於我的音箱系統(6k左右),但是那種震撼的感覺遠不能比。這個上不封頂,但是個人意見,燒個1w左右就差不多了,最多1.5w。

3. 強烈建議試聽。音響店老闆說,曾經有人沒聽出來iPhone和2w設備的區別,想買5k左右的,老闆強烈建議他什麼都不要買。因為有人確實對聲音的區別不敏感,就像色盲對顏色不敏感,那樣就太浪費了。

生活有很多美好值得發現,單個領域燒錢適可而止。個人建議,三分貨,剛剛好。土豪的話當我沒說,錢越多,效果越好。


推薦閱讀:

求推薦一款頭戴式耳機,預算三千?
手機直推的2000元內耳機推薦?

TAG:耳機 | Hi-Fi | MP3播放器 | PMP便攜播放器 | 頭戴式耳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