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評論是不是比較偏好文藝片,而比較鄙視商業片?
今年豆瓣評分最高的10部電影,只有一部湄公河行動是商業片,其它的基本都可以歸入文藝片裡面。我看到的各種年度十佳,也都是以文藝片為主。
其實各種電影節,包括香港金像獎、台灣金馬獎都算是偏好文藝片。當然文藝片是用來體現電影藝術性方面多一點的。文藝片和商業片是電影的兩個方向,相當於文學中的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一個代表雅,一個代表俗。相比較而言,文藝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能夠把電影帶入藝術領域,使之能夠登大雅之堂,自然是文藝片天生更受評論家喜歡,受電影節欣賞。所以,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電影人,周星馳,早期那麼多經典的喜劇片,就是拿不到一個獎項。提名金像獎5次毫無收穫。要不是2011年他的《少林足球》有救市之功,恐怕他還是拿不到金像獎影帝。但我覺得唐伯虎、逃學威龍、國產凌凌漆,經典程度遠超大多數文藝片。正如,中國文學歷史上,早期的詞,也是受人鄙視的,特別是花間派的艷詞,當時被士大夫階層認為難登大雅之堂。但是經過馮延巳、李煜等人的努力,加上柳永、蘇軾的開拓,詞最終得以和詩並列。當然,一些特別經典的電影是雅俗共賞的,比如《泰坦尼克號》就打破了學院派對商業片的固有成見。奧斯卡,以及金像獎金馬獎歷史上也頗有一些優秀商業電影得到了認可。但總的來說,除非一部商業電影的光芒無法掩蓋,否則在評論界總歸是比文藝片矮人一等的。不可否認,今年的商業片除了湄公河行動,都不是太出色。但是打破影史記錄的美人魚還是值得一說的,還有北西2也不錯的。另外個人覺得國產文藝片的毛病也很多,比國產商業片的表現也沒高到哪裡去。很多人評選年度十佳,全部都是文藝片,我覺得有點裝逼過度了。《追兇者也》不知道到底是歸入文藝片還是商業片的好,讓我選的話,這才是國產電影的努力方向。至少《驢得水》在觀賞性上也是不錯的。相比較而言,《百鳥朝鳳》、《長江圖》只能是豐富電影的一個選擇,不應該得到那麼多的讚譽。十幾年後,大家都會記得美人魚,今年的這些出現在年度十佳的文藝片,還能被觀眾記住的有幾部?
以我看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因為評判標準的不同。老百姓看電影,看得開心就覺得這電影好,給10分,看了覺得智商受侮辱,就給0分。從商業角度看,這也不能算錯。但是搞學術的,研究電影的人要是也這麼評,那就讓人恥笑了。因為外行看熱鬧,內行就得看門道。本來目的就不同的電影,就不該把它們放在一個榜單里來比較。省得互相都看不順眼。我們看電影就按照自己的審美能力去選擇即可。也沒必要去非要指著愛看某部電影的人罵個沒完。「我就是這個欣賞水平,我就喜歡這樣的電影。」對於普通人來說,抱著這種心態看電影就可以了。畢竟為了證明什麼而強行去誇一個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最後難受的還是自己。看電影,娛樂而已,犯不上上綱上線。這個影評人推薦的電影你不喜歡,你不看他就是了,自媒體多的是,不差這一個。
來回答你問題的,幾乎都是電影評論者(也包括我),所以其實你會很難得到比較客觀的回答。
事實上大部分華語影評人的確比較偏好文藝片(說藝術電影更精準),比較鄙視商業片(說類型電影更精準)而且,還不願意承認,也有人是沒有發覺
相對於電影好不好看,影評人更關注於電影表達了什麼,它的主題以及對主題的詮釋。事實上這個評判標準對於商業電影就是不公的,我拍出來就是為了娛樂大眾,你罵我膚淺,我:???
然後又涉及到中國影評人的另一個問題:相當一部分其實並不比普通觀眾更懂電影,因為說到底寫影評這回事是個文字工作,許多成功的「影評人」只是看了更多的書,文章寫的更好。他們對電影的評價也是基於文學批評的角度出發,對於普遍文學性不如藝術電影的商業片瞧不上眼,又無法賞析埋在專業知識背後的劇作技巧,於是自然形成了「鄙視」,這並不是偏見,而是在他們眼中那些大場面大特效的爆米花就是不好看。許多人甚至幾乎不看。
很多答案表示影評人大部分閱片量較高,對於類型片一些慣用的套路司空見慣,自然會覺得不好看。這是事實,但另一個事實則是,中國影評人每年都會對一些三大,奧系的獨立電影捧上天吹的天花亂墜彷彿影史神作。可你見過幾次像那樣去誇一部類型片?
反觀歐美影評界,每年都會有一些在metacritic上拿下八九十的高分。例如《它在身後》《環形使者》《瘋狂的麥克斯》。對於有突破的類型電影,他們也會認可。在中國影評界這些電影雖然也會獲得讚揚,但力度和熱度都降了個等級。一兩次是文化差異,次次如此就很說明問題了
說電影的意義就在於思想和深度的,希區柯克有什麼深度?梅爾維爾有什麼深度?佩金法有什麼深度?哪個不是靠商業片在影史立足。這和中國電影工業發展不健全沒關係,這和欣賞水平沒關係,中國影評人就是不太喜歡類型片。也不叫鄙視,只是文藝片探討的是更深刻的主題,商業片當然主要目的是為了賺錢,評論家肯定要從更高層次的思想上討論才會體現評論本身的文學性上,要不然跟普通觀眾一樣覺得商業片好看爽那評論家還有什麼獨特的存在價值呢?
因為啊。商業片和《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里追求的目標是比較一致的。真正的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而文藝片是自己嗨的作品。
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也是反覆觀看次數最多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放在任何一年,都不可能進入年度十佳影片,也是不可能被各種電影節肯定的。看電影這麼多年,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那麼多優秀喜劇片,優秀娛樂大片商業電影,總是無法讓學院派認同。除非是做到《泰坦尼克號》那樣的程度,做到了《少林足球》那樣的程度吧。
其實電影是一種大眾文化消費,既有藝術屬性,也有商業屬性,兩者對立而又統一。文藝片和商業片是電影的兩個方向,相當於文學中的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一個代表雅,一個代表俗。
文藝片的目標是追求思想性和藝術性,以能夠打動人心為最高標準;商業片則追求娛樂性和觀賞性,以觀眾看得爽票房大賣為最高標準。
客觀地說,是文藝性提高了電影的地位,否則電影無非就是一個「拉洋片」,學院派和電影節偏好文藝片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可以理解的。要想上升到藝術高度,是需要思想性和深度的。娛樂電影只是追求感官刺激,確實上不了大雅之堂。
但是既然電影有文藝和娛樂兩個方向,我想也不能太偏頗其中一方。比如說,你一年裡面的十佳影片,給7部文藝片,也要留3部用來鼓勵優秀的娛樂片吧?
十幾年過去後,當年的文藝片和娛樂片,哪一個會具有更久的生命力,還不好說呢。
因為口味這個東西其實非常主觀,吾之蜜糖,彼之砒霜,任何一個電影評論網站都只能代表一小部分人,所以電影評分並不是一個靠得住的東西。相比之下,票房卻是相對客觀的評價標準,數字是實打實的,它不會說謊。
我梳理了自有統計以來歷年中國電影年度票房冠軍。相信這個表上的每一部電影,大多數觀眾都耳熟能詳。但是這裡面的很多電影,尤其是國產片,評價都不是太高,能夠獲得主流電影節認同的,更是非常少。
1995-2016年中國電影年度票房冠軍統計表
上面的所有國產片,除了陳凱歌的《無極》我不甚認同以外,其它的都算是一時之選。
反過來說,最近二十多年的文藝片,大多數觀眾又能記得幾個?
筆者絕不是唯票房論。有一些爛片因為種種原因,也能取得可觀的票房,但要相信群眾的眼睛,比如像《爵跡》和《封神》,它們騙得了一部分人,騙得了一時,什麼時候騙到過年度票房冠軍?
除了每年的票房冠軍,那些獲得高票房的電影都不是沒有緣由。我也不喜歡今年的《澳門風雲3》和《盜墓筆記》,但是能拿到10億票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說明相當多的觀眾認同這種口味,其背後蘊藏的社會文化也值得探索。
與之對應的是,今年最有話題性的文藝片《百鳥朝鳳》,在「下跪營銷」之後一度拿到15%的高排片,但最後票房依然不能破億。如果其它文藝片難以獲得高票房,還可以說是缺少話題性,所以在院線悄無聲息上映,又默默下映。吳天明的這部遺作連這個借口都沒有,當時它引發的熱度和社會討論,連很多商業大片都望塵莫及,照樣沒有高票房,這說明了什麼?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筆者就不喜歡《百鳥朝鳳》,這部電影充滿了上世紀80年代的陳舊氣息,早就落後時代了。
然而很多電影評論往往推崇這樣的小眾電影,比如《樹大招風》、《踏血尋梅》這兩部沒有在大陸公映的電影,很多人列為年度十佳,我感覺這裡面,和有些人的逆反心理有一定關係。說得好聽點叫獨樹一幟,曲高和寡,說得難聽點就是擺出一副高冷姿態,好像他們最懂電影,其實無非是「裝逼」。
其實一部電影最好還是能兼顧文藝和商業,讓觀眾看得爽的同時,還能讓觀眾內心有所觸動,做到雅俗共賞,這也是所有電影人都夢寐以求的境界。
然而這種電影可遇而不可求,不論對導演而言,還是對觀眾而言,都需要運氣。想兼顧兩個不同審美口味的觀眾群,同時討好普通觀眾和文藝愛好者,就像是走鋼絲,需要極好的平衡能力,稍有不慎就會輸了里子也輸面子。姜文的《讓子彈飛》是中國電影史上少數獲得了口碑票房雙豐收的例子,
但不要忘了,他前一部作品《太陽照常升起》就只收穫了口碑輸了票房,後一部《一步之遙》試圖複製《讓子彈飛》奇蹟,結果弄巧成拙,兩邊不討好。
周星馳是中國電影史上最成功的電影人,甚至可以去掉之一,即使在文藝青年那裡,大話西遊也能封神。但是他拍電影二十多年來,只有《少林足球》和《功夫》兩部電影得到過主流獎項認可,獲得過一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拿到過兩次最佳影片。
姜文和周星馳尚且如此,其他導演就更不用說。所以大多數電影最好不要有那麼大的野心,要麼追求文藝性,努力獲得主流電影節認可,求個名;要麼老老實實承認就是為了多賣票房,求個利。無論哪一方面有所突破,都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都值得鼓勵。
總之,衡量一部電影,既不能唯票房,也不能唯文藝,最好兩者綜合考量。在我看來,基本上沒有什麼文藝片能夠兼顧到票房,但是有一些娛樂大片也能做到有思想性和深刻性。
另外還要考慮一部電影的開拓性和開創性。比如說1989年張藝謀的《紅高粱》首次獲得歐洲三大獎之一的金熊獎,這是讓世界認識中國電影的開創性;比如說趙薇的《致青春》開啟了校園青春片大賣序曲,引發後來無數效仿者,這也是一種開創性;比如說周星馳的《西遊降魔》重新開闢了春節檔,使之成為一年最重要的檔期,這更是一種開拓性。
電影需要創新,每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潮流,那些引領風氣之先的電影,哪怕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也都值得我們尊敬。
《英雄》拍攝於十幾年前,這麼多年過去了,不論詆毀也罷,讚譽也罷,它在中國電影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而今年出現的大多數文藝片,十幾年後還會有多少人記得呢?
如果再也沒有觀眾記得它,這些文藝片曾經進入年度十佳,而像《唐伯虎點秋香》這樣的優秀娛樂電影進入不了年度十佳。是不是我們的評價機制有一點問題呢?
本文原發於觀察者網 梁鵬飛:年度十佳幾乎全是文藝片,我要為商業大片叫叫屈
專註輸出優質影評過程中......既然來了,看看我的其它文章唄。
個人覺得目前寫得最好的影評:香港電影的港味為什麼越來越淡了?梁鵬飛:看著《寒戰2》,真懷念80年代香港電影
其它高質量影評:通向王者之路:周星馳的香港電影市場和內地電影市場登頂記 梁鵬飛:星爺的好時光--上半場在香港,下半場在內地
香港電影市場為什麼容不下內地電影?梁鵬飛:香港市場真的容不下內地電影?
題主把好幾個概念都混淆了。首先藝術電影不等於學院派電影。對於藝術電影的追捧在最初是基於其技術和藝術手法的先鋒性的。這類電影的最大特點是不受資本的驅使,可以更直接的表達作者(關於電影作者的歸屬權也是個需要討論的命題)的意圖。這顯然和學院派的概念沒有任何關係。其次商業電影可以並且通常非常的學院派。好萊塢學院派導演實在是太多了,能被叫大師的好萊塢導演基本都是學院派出生。所以學院派怎麼可能對商業電影有成見。《泰坦尼克號》很明顯是一部非常標準的學院派電影。有興趣可以看一下奧斯卡歷屆最佳電影,除了電影技術停滯的那幾年,其對大製作的電影還是青睞有佳的。畢竟大製作電影對主創的要求還是非常高的。關於周星馳的遭遇還是要單獨拿出來說一下。眾所周知卓別林一輩子也沒有拿過奧斯卡(榮譽獎和終身成就獎就算了吧)。這說明對於誇張的肢體表達和語言表達為主的喜劇電影,一直受到各路電影獎項的歧視(奧斯卡和金馬獎是兩個評選制度完全不同的兩個獎項)。這和他的商業屬性沒有關係。好像沒有答題,但是希望對題主的思考有所幫助。
答案:是 而且我們做了還不承認
看到電影評論四個字進來的,引申一下張小北老師的一個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55795/answer/12862844,看完了以後你就應該能感覺到我內心中的WTF有多大了
你倒是拍好看的啊,長城這種已經算國產特效高水平了,那種美式燒錢的無腦特效片你倒是學一個嘛,盡把錢花給那群偶像,想當群眾都是腦殘粉?
我覺得周星馳的好幾部電影評分偏低,都只有7.5分上下,比如說,濟公,我覺得可以得分更高一點
我覺得你對文藝片的定位有問題……你看到《刺客聶影娘》,《山河故人》上榜了嗎?可是那個才叫文藝片。文藝片是一類電影,不是說藝術手法豐富就叫文藝片,也不是表現人文關懷就是文藝片。其實王家衛的《花樣年華》《一代宗師》都稱不上文藝片的,只能說是高妙的商業藝術片(藝術電影),但是我們也不吝嗇給與鼓勵。過譽的問題的確存在,比如《百鳥朝鳳》,拍的稱不上頂尖,頂尖的話去看《三人行》啊,調度的真好。但我認為多年以後大家還是會欣賞含有情懷的作品,讓人沉浸和讓人回味是片子給我好看的感覺的必要條件。而《三人行》基本就是大家看懂都勉強,好多人認為是神邏輯的範疇了(其實《三人行》相當好看,各自有各自的觀點,拉過片的都知道。)。當然我個人也很欣賞《東成西就》這種喜劇,非常好看,這些喜劇片存在也有自己的價值。其實沒有必要帶著這是文藝片,這是商業片的角度去看電影,基本大多觀眾能看懂的電影都是商業片。我們對於商業片的褒美往往恰恰是大於文藝片的。
豆瓣電影評分的人有個毛病,就是評分的時候會參考平均分。比如,我覺得《長城》可以打四星,但是平均分是兩星半,那麼我就會為了拉高平均分,打五星。比如,我覺得《刺客聶隱娘》可以打二星,但是平均分是四星,那我索性打個一分,拉低一下平均分。由於總有這類人的存在,豆瓣評分早就不客觀了。
評價標準並不相同。票房是衡量商業電影的標準,獎項口碑是衡量文藝電影的重要標準。從來沒有人要求文藝電影票房大賣。爆米花大片拿不到奧斯卡也沒人會替他們惋惜。電影獎本來就是頒發給那些對於電影發展有重要作用的電影。這作用可能是鏡頭語言的革新可能是敘事方法的轉變。代表著電影界最前沿努力研究的方向。有多少行業最前沿的東西是別的行業的人可以輕易看懂的?文藝作品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它要滿足大眾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文學電影藝術自身也要發展。總不能大家一樣的東西天天看吧!意識流小說我沒見過有多少非文學愛好者有興趣看,但是沒有意識流小說的影響可能就沒有eva,就沒有明日香和綾波麗就沒有傲嬌和三無的標籤就沒有現在這麼多垃圾後宮漫?有人會把尤利西斯和日本新番聯繫起來嗎?可能沒有,但實際上它們確實存在著聯繫。暴力美學電影大家都懂,但如果沒有後現代的解構思潮我也不知道吳宇森和昆汀們要晚生多少年。一部電影是否好看是每個人自己的看法,但一部電影是否在電影史上有意義那是需要列出客觀證據的。
首先題主要搞清楚概念,之前看過曹保平導演說文藝片是個中國特色的概念,國外電影分三類為作者電影,獨立電影和商業電影,國內的文藝片基本就是就是獨立電影和作者電影。影評人口味上其實沒有偏好,電影的本質是一門藝術,藝術性才是評判電影的標準。去年的mad max4按照題主的分類不應該是商業電影嗎?好評如潮,也進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題名。(我去年也蠻希望它能拿獎)奇異博士更加是商業得不能再商業的電影,但視效出色,也有yolfilm說的對於存在主義的討論,國內外也是一片好評。所以根本不是口味偏好的問題。而且十多年後美人魚之於我應該只是周星馳作品中一部就像長江圖是李屏賓的一部作品一樣,題主不要拿個人經驗凌駕於所有人。還是要學習一個提高自身的姿勢水平…
那是商業片普遍影片水準不高,這個水準跟影片類型無關,商業片拍的牛逼起來嚇都嚇死你,參考諾蘭的《黑暗騎士》系列,卡梅隆的泰坦尼克 阿凡達
你總該知道魯迅曾經在文章里寫過「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
你看這句話就有很多解讀嘛!你解讀的越多,不也就證明你更加懂電影嘛!至少一些人是這樣認為的。
所以那種追求畫面,劇情直白的電影也不需要去解讀嘛!久而久之,評委們也就有了同樣的趣味!
我對題主說的十年後大家都會記得美人魚存疑,商業片是在不斷進步且層出不窮的,比起文藝片它的時代性更強,我們現在看阿凡達的特效就不會有當時的震撼。而文藝片反而是更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十年前的文藝片拿到現在一樣能讓人共情。
電影票房是不是比較偏好商業片,而比較鄙視文藝片?
是。
先說豆瓣,豆瓣怎麼都不能說是很客觀的評分吧,凡是話題度高的影片,要麼有近百分之五十的人打五星,要麼有近百分之五十的人打一星,這就是一個老百姓發表發表心情的地方,不是什麼影評人的圈子(當然,中國沒有或者說幾乎沒有影評人)。然後我是沒怎麼用過豆瓣求問題主怎麼看的豆瓣十佳,如果是華語片十佳的話那今年華語商業片優秀的的確很少啊,確切地說這幾年都不多啊?
推薦閱讀:
※電影美人魚里的張雨綺對鄧超到底是怎麼樣的情感。?
※《美人魚》褒貶不一,爛片還是巔峰?
※假設《美人魚》不是周星馳導演的,將對票房有多大影響?對評分有啥影響?
※你會不會看鄧超參演的周星馳作品《美人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