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於法語的「我想你」是「對我而言你是缺失的」,各國各地語言中還有哪些有意思的表達?

又比如粵語的「謝謝」是「唔該」。

就是直譯過來覺得很有趣的那種表達句,還有哪些你印象深刻的嗎?

感謝回答。


上面一些答主提到了一些羅曼語裡面「取悅,使……高興/喜歡」的特殊表達,拉丁語的這個單詞placeō, placēre, placuī, placitum的用法也是類似的。比如:

Mea sententia Antōniō placet. (我的觀點讓安東尼高興。)

這裡placet的主語是取悅他人的對象mea sententia(我的觀點),用主格;賓語Antōniō(安東尼)則是被取悅的對象,但是用了與格而非賓格,因為placeō是一個支配與格的「間接及物動詞」。

除此之外,諸如pāreō, pārēre, pāruī, pāritum(遵守,服從某人),imperō, imperāre, imperāvī, imperātum(命令某人,對某人下達命令),studeō, studēre, studuī, -(獻身於,專註於,學習)等動詞也是通常支配與格的。一般需要特別記憶這些間接及物動詞。

另外,世界語(Esperanto)的pla?i也採用了類似的結構,只是賓語採用介詞al引導。比如:

Al mi pla?as la libro.

那本書使我感到高興。/我喜歡那本書。

類似的設計還出現在manki(缺少)上,這些特殊的句法結構是受到了羅曼語的影響產生的,但是對於中國學習者來說歷來是世界語中級階段學習的一大難點,可以參考@路易·羅莎 前輩批判世界語句法設計的專欄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21877646,裡面有更詳細的論述。


形容某人「沒腦子」,西班牙人會說

Tiene la cabeza llena de viento

tiene:他有,la cabeza:腦袋,llena de viento:充滿了風,英文直譯即full of wind,中文就是:「他的腦子裡裝滿了風!」

想像一下,一個空洞洞的大腦。

這應該就是西式幽默吧。


禮拜一上完筆譯課就很想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英語專業的學生,二外日語初學,所以在此僅討論英語。

英漢翻譯中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就是兩種語言的主語選擇。

《英漢翻譯基礎教程》(2008)把這種英漢思維對比闡釋為「客體與主體」:

中華文化以人本為主,西方文化以物本為主體。

人本文化以人文為中心,以人生為本位。先賢們談論人生哲學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關心的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人生之理,而非自然之性。這種人本文化的長期積澱便形成了漢民族本體型的思維方式。而物本文化以物本為主體,以自然為本位。西方人偏重於對自然客體的觀察與研究。西方人以認知自然為視覺焦點,崇尚自然、認識自然、探索自然,最終征服自然,主宰宇宙。這種物本文化的長期積澱則形成了西方人客體型的思維模式。

兩種思維在語言上表現為:英語多用無生命的名詞作主語,主動和被動兩個範疇始終涇渭分明;而漢語常以有生命的名詞作主語(或潛在的主語),充分反映了漢民族重主體意識思維方式。

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這種句子:

American education owes a great debt to Thomas Jefferson.

[譯文] 托馬斯·傑弗遜為美國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就是一個非常標準的、書面化的無生命名詞作主語的句子,翻譯的時候就要根據漢語思維邏輯和表達習慣改換或增添主語。

除了書面化表達以外,無生命名詞作主語,即無靈主語,也有一些有趣的表達。比如:

If my memory serves me, he put the book on the desk.

[直譯] 如果我的記憶還服務於我的話,他把書放在了桌子上。

[譯文]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他把書放在了桌子上。

His name escaped me for the moment.

[直譯] 他的名字在那一刻避開了我。(由評論區@木IVAN白提供)

[譯文] 我一時想不起他的名字。

His courage suddenly deserted him.

[直譯] 他的勇氣突然遺棄了他。

[譯文] 他突然失去了勇氣。

還有比較常見的時間、地點作名詞,動詞用see,witness,find,etc.,屬於作文加分句系列:

1980 found him working in a small factory.

[直譯] 1980年發現他在一家小工廠工作。

[譯文] 1980年他在一家小工廠工作。

上課講到這句話的時候有同學提出海上鋼琴師的男主角叫1900,這個1980為什麼不能是個人……老師:= =

但有時候無靈主語如果直譯就會比較有譯製片的翻譯腔,如:

Well, Colonel Fitzwilliam, what do I play next? My fingers wait your order.

[直譯] 噢,菲茲威廉上校,接著彈個什麼曲子?我的手指在等著您的吩咐呢。

總的來說語言表達的背後是一種文化上約定俗成的思維模式,語言的學習也就是一種思維開拓的過程。

第一次正兒八經地答題就寫到這裡吧&>&<


義大利語是一樣的 原型mancare: Mi manchi=a me manchi=對我來說你是缺少的=我想你 馬上想到的還有piacere使喜歡 使高興:Mi piace... =a me piace... =...人/物是我喜歡=我喜歡... 同樣但是單復變位也是看後面跟著的這個名詞 而不是前面的人稱代詞的單復

都說意法西語相互間學起來相對容易 應該也是因為語法有挺多相似之處


29.01.2017 更新「開始」,「死亡」

13.04.2017 更新「公正」

——————————————更新分割線——————————
似乎沒有人答希臘語,那我來拋磚引玉吧。歡迎指錯
初衷是當作段子寫的,本在娛樂大家。不列不定式。

當然也是間接傳教,告訴大家,其實學某些語言背單詞並不枯燥。其構詞本身就有很多可以琢磨的東西,越想越好玩。

我們今天說的詞根,語言學上來說,是屬於不可再分的最小的語素。

Unter einer Wurzel (auch: Wortwurzel) wird in der Sprachwissenschaft ein morphologisch nicht weiter zerlegbarer Wortkern verstanden

Wurzel (Linguistik)

主動態和被動態

πε?θω 勸說,說服

πε?θομαι 順從(被說服了)

比較哲學的,「看」和「知道」是連著的,這是柏拉圖理念論哲學的梗

?ρ?ω 看,看到 詞根 eid 如Aorist ε?δον

然後就是著名的形式/理念Form:ε?δο?,原意是被看到的東西,外形

ο?δα 知道。嚴格來說是一個完成式形態,即看到了,所以這個動詞只有完成式和過去完成式,意思等同於現在時和未完成時的意思。

關於「缺乏」,只能說希臘語里這是個比較神奇的動詞
主動態δ?ω 缺乏,另一個義項是連結
第三人稱δε? 「這是必須的」
中/被動態:δ?ομαι 缺乏—需要,轉出了「請求,要求」的意思

存在,這個槽窩可以吐一年

ε?μ?,是,在。Aorist用的是其他動詞,而且是相反意思的γ?γνομαι,變動

?πιστ?μαι理解,也有知道的意思。這裡有個Deponent的梗,就是被動態形式,主動式的意思。
其名詞?πιστ?μη,就是epistemology認識論的認識,其原意是熟知,熟悉。
?ρ?ω 喜歡,愛 名詞就是?ρο?愛欲,慾望,記住,特指表愛神,要大寫首字母?ρω?

被海德格爾拿出來大做文章的真理-無蔽 ?λ?θεια,詞根是 λ?θ,是動詞λανθ?νω的詞根,遮蔽,掩蓋,當然海德格爾不少哲學結論是建立在錯誤的語言學知識上,這個算對吧。因為還是有爭議。

關於希臘語人名的意思,請參考雲豆卷的優秀答案
古希臘的人名有什麼含義? - 雲豆卷的回答 - 知乎

————————————第一次更新————————————————
句法學上要注意的,是一個動詞,後接不同的表達,意思可以完全不一樣,只能說希臘人有特殊的用法和世界感知方式。特彆強調動作某個點的狀態。
典型的是「開始」,「停止」?ρχω(主動態)+賓格(Acc):首先做某事
?ρχω(主動態)+屬格(Gen):開始做某件事

意思的區別是:接賓格表示ABC等事里,優先,首先做A(不一定現在開始做了)
接屬格則是,施事人開始做具體的A事了,比如「討論」。(說話者正在開始)

如果啥都不接,也就是不及物動詞,表示「統治」,即「作為領頭的」
如果接動詞分詞(Part),意思同接屬格,表示開始某個動作/過程
不過如果接不定式(Inf),意思是(打算)開始某個動作/過程,意思是「還沒具體開始著手」

另外一個比較神奇的詞是「死」,你們說,漢語的死,是主動還是被動呢?
先說名詞,比較沒有歧義? θ?νατο? 「死亡」

德語里區分出了兩種死:sterben,t?ten,前者是還有口氣在,在往黃泉的路上,後者是真掛了,比如
er stirbt,他在死去(表示還沒死透,還可以再搶救一下)
ich t?te ihn 我殺了他(貨真價實地掛了,至少說話者確信)

偏重於前者意思的:
θν?σκω 和 ?ποθν?σκω,主動態:慢慢死去(sterben),被殺死(get?tet werden)

偏重於後者,希臘語用一組殺和死的近義詞告訴我們死法是可以多樣理解的:
?ποσφ?ζω ,σφ?ζω屠殺,殺死,σφ?ζω也有獻祭的意思
κτε?νω, ?ποκτε?νω 殺死,詞根偏重於「傷害」
φονε?ω 這個側重於道德含義,「謀殺」,比如「謀殺」親夫阿伽們農,自己又被兒子殺死的__(填空題,2分)
?ναιρ?ω 側重於「毀滅」「抹除存在」的意思,這個詞也有「廢止」的意思。
τελευτ?ω 走到終點,終結,引申為「死」

———————————————再割一次————————————————

最後一更,再下去估計就差不多等於講課了。

δ?κη 公正,這個詞大寫首字母就是正義女神Δ?κη

這是個比較神奇的詞,可以說它是「三位一體」,因為它自帶內容,形式及結果三個意義域。

最初的意思,指的是習俗,自然法意義上的法律和正義。

引申的意思就有法庭訴訟,也就是對簿公堂,爭辯誰有理,該判給誰的份額。

所以又意指法庭爭論,法律程序

最後就是訴訟結果——罰款和懲罰了。

所以就要巧妙地在各種片語和上下文里判斷,這裡到底是屬於哪個具體意思,比如

σ?ν δ?κ?,κατ? δ?κην第一層,在習俗意義上,在理說, 按照法規 注意,沒有定冠詞 ——屬於內容

而 δ?κην ε?πε?ν 就是(與訴訟有關的)自我辯護了,另παρε?ναι ?ν τ? δ?κ? 出席法庭(有定冠詞)這是形式意義上的

δ?κην διδ?ναι就是接受懲罰,交罰金的意思了。——結果意義

————————————————充值完成的分割線————————————

不再更新


這是個好問題,其實這個現象,陳用儀老先生在一篇文章《英語主語的多重功能》中就講過了。

其中有一條就是,在印歐諸語中,「餘缺之物」經常會作為主語,而佔有者只會佔據第三格(與格)的位置。

在此引用一下:

(九)餘缺
對於「餘缺」的主體是什麼,是佔有者還是被佔有之物,不同語文的心理認識也各有不同。英文同中文一樣,堅持以佔有者為主體,所以英文也就堅持以此為主語。但是在這一點上,英文在各種歐洲語文中是比較「孤立」的,其他語文傾向於把佔有者放在「與格」地位而不作主語,或是空著主語,或是以所餘缺的東西作主語。英文 He is lacking in courage. 他缺乏勇氣(德文:Ihm (= to him)fehlt es an Mut. 法文:Il lui (= to him) manque du courage. 西班牙文是:Le (= to him) falta valor. 俄文是:Ему (= to him) недостаёт смелости.)。

同理,

中文會說:

我喜歡它。

我們很想念她。

英語會說:

I like it.

We miss her very much.

而德文偏偏這麼說:

Es gef?llt mir. (逐字翻譯:It is pleasing to me./對我而言,它很討喜。)

Sie fehlt uns sehr. (逐字翻譯:She is lacked to us very much./對我們而言,她非常缺失。)


日語里常說的謝謝是「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但是其實日語里嚴格來說的感謝,有「感謝(かんしゃ)する」這樣的說法

嚴格地來說,「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並不是「謝謝」的意思,它是「ある」和「がたい」結合的形式,意思是「(你能這麼做)真是太難得了」

比起一句生硬的「謝謝」,感激之情躍然紙上了呢。


江西一個小縣城 我想你的方言是我欠到你


日語里的被動有一層用法在漢語里不怎麼見得到,舉個例子。

太郎は3歳の時、父に死なれた

太郎三歲的時候死了父親。

需要注意的是,日語原句使用的是動詞的被動式,「被父親死了」。

這種用法,其實是一個大類,自動詞的被動態。

所謂自動詞,簡單理解就像是英語里的不及物動詞,無法帶賓語。

那既然無法帶賓語,當然就意味著被動句沒有主體了啊。

所以這種用法,一般用於表示被動句主體受到了消極影響,或者,【被害】。

因為太郎的父親死了,太郎的童年過得很悲慘,老是被隔壁的小姐姐欺負什麼的。

這裡,施加動作的【父親】並不一定,或者經常沒有主觀意願去這麼做。

是啊誰想死呢【

但仍然因為其動作導致了對太郎的消極影響。

我也想要小姐姐TAT

再比如,因為今天要去遠足,所以昨晚本來打算早點睡來著。

結果來了幾個哥們兒在我家看片看到大半夜,搞得今天差點早上沒起來。

昨夜は友達に來られて、……

一樣的道理。

——————————

話又說回來,漢語里【死】這個動詞本身也不是能帶賓語的,那【死了父親】是什麼鬼?

請大家參照下面這篇文章。

? 「王冕死了父親」這句話有何特別之處?丨語言學午餐

評論區的這位知友舉的例子也很恰當。


抱歉之前動詞翻譯的不夠準確,修改了一下答案。歡迎討論,進一步完善答案!!

-------------

俄語里有一個關於年齡的表達:

Мне исполнилось 20 лет.

(我今年二十歲。)

Мне是我的第三格,即給格,表明我是時間的接受者。

字面上我的理解是: 二十年的時間施加在了我的身上。

人是光陰的載體呀。


日語

不細工(ぶさいく):細工=手工藝品,不細工=(臉)做工不精緻=長得丑

麵食い(めんくい):面=臉,食い=吃,麵食い=(挑)臉吃=顏控

//之前說成食い=上鉤,感謝知友@浮虛 指正

看Legal High的時候知道的這倆詞,根本忘不了……

截圖來自Legal High S02E03


英語:

豎版海報:portrait poster(直譯「肖像海報」)

橫版海報:landscape poster(直譯「風景畫海報」)


2017年2月6日更新

前幾天跟朋友提起來,是德語裡面我非常喜歡的表達。願與大家分享~

我愛你 Ich liebe dich

Ich 我

liebe 愛

dich 你

同時這句話還可以將你和我的位置互換,Dich liebe ich 依然表示我愛你??的意思。

這種互換頗有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味。

「秋白之華,秋之白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圖片選自電影《秋之白華》講述瞿秋白和楊之華的愛情故事。

………………………第一次回答分割線…………………………

德語除了上面有人提到的Du fehlst mir 我想你之外,

和第一名回答的意語的一樣類似的是Das Buch gef?llt mir.(書使我喜歡,我喜歡這本書)

其實還有蠻多的有趣的表達~

der L?wenzahn (獅子的牙齒) 意思是蒲公英

der Augenstern (眼中的星星) 意思是最心愛的人

Schmetterlinge im Bauch (肚子里有蝴蝶) 意思是小鹿亂撞,心中含情。

fremdgehen (去陌生人那裡)意思是外遇,出軌

das Fernweh(遠方的疼痛)意思是對於遠方的嚮往

與此相對是:das Heimweh (家鄉的疼痛) 意思是在遠方對家鄉的嚮往思念

die Waldeinsamkeit (森林寂寞)意思是臨泉孤獨,閑雲野鶴,有東方的那種幽靜修行的意境~

唔,想到再更新啦~


西語

La chaqueta conoce buenos tiempos.

這件夾克舊了,字面意思 「這件夾克知道好日子(是什麼樣的)」


閩南語的不好意思,寫作漢字是歹勢,讀(pai sei)。

本意其實是不走運,有點倒霉,時運不濟的意思。後來還引申出害羞之意。

在道歉場合使用的感覺:哎呀哎呀,我自己不走運,給您造成麻煩了,實在不好意思!

或者一不小心造成了什麼破壞(打碎杯子什麼的):實在是我運氣不好,我不是故意的。

有點甩鍋的感覺。哈哈哈!~o(〃"▽"〃)o


韓語中的我想你直譯為「我想見到你」,也是很有意思的表達。


西班牙語里的我想你

可以表達為Te echo de menos

te是你的意思

Echo最普遍的意思是添加 或者 放

做菜時放鹽就是用echo sal

de menos意思是缺少

至今還沒想到如何直譯句子

所有詞語放在一起就感覺到滿得溢出來的思念

Te echo de menos??


日語的「自分を殺す」,字面意思上是「殺自己」,但是並不是自殺的意思。看情況可以譯為「扼殺個性」「犧牲自己的前途」「控制自己的情緒」「忍受」等等。

「そこへいくと」,字面意思是「一去那裡就……」,但是真實意義是「相比之下……」。

為了更好地說明人類語言思維的多樣性和奇葩性,這裡舉一個澳大利亞土著語言的例子。資料來自於日本語義學學者「國廣哲爾」的著作『意味論の方法』第50頁。

據一個叫Hale在1971的論文報告,澳大利亞中部有一個叫Walbiri的土著語言,這個語言里有一個特殊的慣用語言形式,只有成年男性會用。它的特點是把句子中的一些詞語用反義詞來表達。比如要表達「我坐在地上」的時候,就要說「別人站在天上」。沒有反義詞的情況下,用接近反義詞的詞語來表達。比如要表達「生活在灌木林種類的袋鼠」就要說成「生活在沙漠種類的袋鼠」。這種奇葩的語言思維充分反映了語言思維的藝術性。


分享幾個吳語寧波話的表達,歡迎補充

表示可憐,用的是罪過這個詞。

表示吵架,用的是造孽這個詞。

表示畜生,用的是眾牲這個詞。

一股濃濃的佛教味道……


中國普通話,曬太陽,看醫生


推薦閱讀:

一句法語名言的翻譯?
二外是法語,用什麼語法書好?還有作為英語專業的學生,學好法語的關鍵是什麼?
西班牙語和法語哪個更易學?
為什麼阿爾及利亞的法語原名是Algérie,而西班牙語名是Argelia、葡萄牙語名是Argélia?
如果想做同傳,哪個小語種比較好?

TAG:語言 | 日語 | 法語 | 西班牙語 | 義大利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