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在不斷進步,為何工作時間不見縮短反而越來越長?

隨著生產力進步,人類利用現有科學技術已經可以代替很多人工,按道理工作時間應該減少

凱恩斯也預言,到21世紀初,人們平均每周的工作時數將縮減到每周15小時。

正常情況下應該是越富裕越想休閑,但是當今無論美國還是中國比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工作時間反而加長,這正常嗎?而且還有很多人失業,全世界還有更多人沒有加入工業化。為何生產力進步並沒有讓人有足夠的閑暇提升、娛樂、學習、進步?


說到工作時間要涉及到資本主義國家的科技進步與失業的關係。

一.私有產權制下技術進步的作用

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由於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和市場局限導致利潤率下降,解決問題的途徑是制度變革和技術進步。但是技術進步不僅僅表現為勞動分工和專業化, 而且凝結在廠房和機器設備等固定資本中, 這種技術進步或創新具有資本深化和勞動節約特徵, 因此會導致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比率的變化, 即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資本主義生產是在不斷佔有工人的剩餘價值中得到發展和擴大的。隨著資本積累和經濟的增長, 出現資本深化的技術進步, 有機構成不斷提高, 不變資本在總資本中占的比重c /(c+ v)提高,失業的勞動大軍增大。

二.生產力發展與失業的關係

資本主義社會失業的存在是一種必然趨勢, 與此同時, 也說明了資本家進行技術變遷不是為了這說明長期失業者往往與產業結構、技術結構調整有關, 由於分工的發展、大規模機器( 代表著先進的技術) 的運用, 使得一些勞動力被解僱, 這屬於結構性失業。增進社會福利和解放工人, 而是為了使得利潤最大化。資本有機構成具有不斷提高的總趨勢。這是因為, 資本家為了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和在競爭中保有一席之地,會不斷地進行技術的革新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本積累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密切聯繫、相互推動的。隨著資本的有機構成在資本規模不斷增大的同時不斷提高, 在這種情況下, 可變資本的增長落後於總資本增長。資本積累過程對工人階級命運最重要的影響就是造成相對過剩人口。生產力的發展, 就工作日來說, 表現為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 就人口來說, 表現為必要勞動人口的減少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資本家進行剝削的兩種主要方法。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的方法是資本家力圖延長工人的勞動時間, 並且力圖僱傭更多工人來擴大剝削範圍。

三.失業與工作時間的關係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方法又使資本家力圖縮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 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 與過去相比, 生產相同的剩餘價值所需要的勞動力數量將下降,從而減少必要勞動人口, 這勢必會使一部分人口變成過剩人口, 成為產業後備軍。資本有機構成具有不斷提高的趨勢,使得資本家投入的可變資本相對於不變資本來說不斷減少,這種相對減少隨著總資本的增長而加快, 而且比總資本本身的增長還要快, 使得總資本增加對勞動力的吸收少於可變資本減少引起的對勞動力的排擠, 從而僱傭勞動的數量也相對減少, 大量勞動者被排擠在資本主義生產之外, 成為失業者。過剩勞動力的存在也增加了在職工人的失業壓力,在壓低工人工資的同時工作時間也會延長。


從經濟的角度來給生產力下個定義,就是人類創造財富的能力。

而人類如何創造財富呢?

就是在工具的幫助下去改造自然。

工具要想發揮作用,必不可少的一個基本條件是:能源

然後你進而就會發現,目前人類的能源獲取渠道,真的非常原始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人類獲取能源的渠道本質上和原始人點把火沒有任何區別。

機器運轉?點把火;

輪船航行?點把火;

做飯取暖?點把火;

火箭上天?點把火;

......

本質上,就是把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

至於這個化學能的來源,真的更加可憐。

古人的代步工具是馬,馬吃的是草 ----- 草內的化學能經過馬轉化為機械能。

今人的代步工具是汽車,汽車吃的是油 ----- 被地球加工過的草經過汽車點把火轉化為機械能而且這裡的能源利用率還不到40%,即一多半能源轉化成熱能釋放到大氣中了,只有那麼一點點化學能轉化為了機械能。

說白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能量轉化的角度來說,基本是沒有進步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只是人類通過一些機械裝置,提供了一種獲取植物化學能的渠道而這個渠道就是「點把火」。這種進步,太渺小了......原始人就會「點把火」啦......

第二次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電。

這次革命的進步比第一次的進步要大因為這一次人類發現了電能 ----- 終於不再是「點把火」了......

但是電能的獲取是個問題:其中包括點把火、河流、風等。

根據電,人類有了很多發明 -----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電燈。其實當時人類還發明了電動汽車(就像今天的特斯拉汽車),電動汽車的發明其實比後來出現的「點把火」燒汽油的汽車要更早,當時人類甚至發明了電力驅動的火車。

但是當時電能的獲取方式太單一,而且人類對電的使用率也很低,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電轉化為機械能」的設備幾乎都銷聲匿跡了。

現在又出現了特斯拉汽車、高鐵等,這是因為人類在其他領域獲得了技術突破,才讓這些吃電的裝置獲得了新生。然而從能源的角度上來說,這並不算是進步。

第三次工業革命,從能量的角度來說,其實只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延續。信息技術的能源本質就是電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從能源的角度上來說,人類的進步真的很小很小。你每天回家打開天然氣爐灶做飯,本質上和原始人點把火燒飯沒什麼區別;你每天開車上下班,本質上和原始人騎馬沒什麼區別。

能源,是驅動人類工具的力量之源;要想讓生產力發展就必須找到物美價廉的能源。否則就會像今天這樣,你似乎覺得人類已經很厲害了生產力很發達了但其實你只是被表象欺騙了。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的醫學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人的壽命長了、人類追求的生活質量標準也在不斷提高。本質上說,就是人類的需求的增長速度大於等於生產力的進步速度。所以,人類的工作時間不會變短,反而會變長。

生產力的要素不止能源一個,但目前生產力遇到的瓶頸就是能源問題。

目前來看比較有可能的能源突破點在核聚變發電上。如果人類真的可以找到可以長期穩定運行的核聚變發電設備(托卡馬克環流器等),那麼電能將代替「點把火」全面進入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這時候我們才能說:生產力又進步了一點了。

站在人類歷史的高度上來說,目前的人類,依舊非常落後,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依然難以應付人類的慾望。相較於幾千年前的原始人,我們現在所取得的進步依然是很渺小的。目前主宰人類社會的能源,一個是「點把火」,一個是電而且電還總不夠用,而「點把火」的污染問題也沒有很好地解決(西方發達國家沒有高污染是因為他們提高了生產成本 ---- 治理污染,同時將污染企業外移)。太原始、太可憐了。說多了都是淚......


先假設題主的說法是對的。

如果你去討飯吃(真正意義上的討飯),穿破爛衣服(比100年前的衣服好得多),孩子不上學(初中義務教育堪比以前的秀才)。那麼,你不工作也完全可以過得比100年前的大多數人好。

所以真實的原因是,人的慾望和需求比100年前是n次方增長。而我們的工作時間並不比從前更長。


第一,事情多了,工作量大了,以前就伺候皇家貴族就行了,現在平民的吃喝拉撒睡,醫療教育運輸都要搞。

第二,勞動強度低了,以前都是農田裡過勞死,現在是辦公室。


你信馬克思還是凱恩斯?

信馬克思的話,就不會困擾了。生產力越發達相對人口過剩的情況就越明顯。相對人口過剩越厲害單位時間內的工資就越低。

然後,想不加班?可以啊。雖然你可能因此會失業,但是你畢竟還有自由啊。

至於你那份工作,還有的是符合條件的人排隊等著你挪窩呢。


科技越發達,競爭越激烈,競爭越激烈,工作時間越長,時間不是消耗在生產,而是消耗在銷售上了。

到城中村看看,三千人的社區,小超市不會少於十間,每多一間相當於勞動時間增長一倍。


八小時工作制現在好歹是寫在法律里的,比起之前的十二小時十四小時工作制,是不是短多了?美國工作時間變長了嗎?沒有吧。至於中國,很多企業處於資本原始積累階段,這個階段發生些什麼,歐美歷史都明擺寫著呢。


生產力和工作時間有必然關係值得商榷。

生產力大大提高是真的,商品服務大大增加,同時每個人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滿足商品和服務需求,就得繼續勞動。純粹的公平原則,你想要越多,勞動就要越多。

現代人一般人使用的物品,享受的服務質量,真放在古代,那得是皇帝才能享受的。

生產力提高其實還可以表現在養活閑人數量上,現代失業率高,但是餓死人絕對比過往少,失業人群計算在內,整個社會的工作勞動時長應該是降低了。


時間變短了怎麼壓榨?


一個人的消耗大於產生的貢獻


以前我覺得使用了信息化的系統之後工作會變得簡單,但是我低估了管理部門的管理水平,舉例來說,當系統可以在計算得出一個數據精確到百位,那管理部門會要求一個精確到十位的數據,當系統升級到可以精確到個位數了,管理部門就會要你加工到小數點後兩位,這多出來的一位兩位數,就是管理部門存在的理由,而且他會有充分的理由說服領導認識到這兩位數的重要性,那個領導也不會為了保護可愛的技術員不受壓榨而擔上數據不夠精確的風險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需要的多了。如果人們需要的不變,生產力提高一倍,那麼工作時間縮短一半。如果人們的需要翻倍,生產力提高一倍,那麼,工作時間不變。工作時間和需要量有相關關係。如果需要量增長量&<生產力增長,如果工作時間不變,就會產生失業。如果需要量增長&>生產力增長,如果工作時間不變,就需要更多地工作者,沒有多餘的工作者,則減少需求。

當然,這是理想情況,失業問題還受到政策等其它問題影響。


話說答主信凱恩斯的這些是行不通的。

在《資本論》開篇就點明了一個觀點:商品的價值是人類無差別勞動的體現(不記得原文了,但意思不會錯)。

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馬克思會這樣說呢。

假設自己做板凳,要鋸木頭、拼裝、打磨、等等一系列的工作,那麼原材料、工具都有了,那還需要什麼才能使板凳成其為板凳呢?

是勞動。

人類通過勞動創造出一切。

富士康的員工們是把一個個零件拼裝在一起,零件通過員工們的勞動成為了手機。

那麼也就是說人們購買商品也就相當於購買了勞動者的勞動。

而勞動的價值是由勞動時間決定的。

「可能會有人這樣認為,既然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來決定,那末一個人越懶,越不熟練,他的商品就越有價值,因為他製造商品需要花費的時間越多。但是,形成價值實體的勞動是相同的人類勞動,是同一的人類勞動力的耗費。體現在商品世界全部價值中的社會的全部勞動力,在這裡是當作一個同一的人類勞動力,雖然它是由無數單個勞動力構成的。每一個這種單個勞動力,同別一個勞動力一樣,都是同一的人類勞動力,只要它具有社會平均勞動力的性質,起著這種社會平均勞動力的作用,從而在商品的生產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例如,在英國採用蒸汽織布機以後,把一定量的紗織成布所需要的勞動可能比過去少一半。實際上,英國的手工織布工人把紗織成布仍舊要用以前那樣多的勞動時間,但這時他一小時的個人勞動的產品只代表半小時的社會勞動,因此價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

因此,如果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不變,商品的價值量也就不變。但是,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每一變動而變動。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例如,同一勞動量在豐收年表現為8蒲式耳小麥,在歉收年只表現為4蒲式耳。同一勞動量用在富礦比用在貧礦能提供更多的金屬等等。金剛石在地殼中是很稀少的,因而發現金剛石平均要花很多勞動時間。因此,很小一塊金剛石就代表很多勞動。傑科布曾經懷疑金是否按其全部價值支付過。[29]至於金剛石,就更可以這樣說了。厄什韋葛說過,到1823年,巴西金剛石礦八十年的總產量的價格還趕不上巴西甘蔗種植園或咖啡種植園一年半平均產量的價格,雖然前者代表的勞動多得多,從而價值也多得多。如果發現富礦,同一勞動量就會表現為更多的金剛石,而金剛石的價值就會降低。假如能用不多的勞動把煤變成金剛石,金剛石的價值就會低於磚的價值。總之,勞動生產力越高,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少,凝結在該物品中的勞動量就越小,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小。相反地,勞動生產力越低,生產一種物品的必要勞動時間就越多,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大。可見,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資本論》

那麼馬克思也就很好的回答了答主的問題——資本家要利用工人增加他們的勞動時間來獲取更多的利益。


推薦閱讀:

公有制是否違背了人的自私本性?
如果限制人的壽命為80歲?
為什麼投機行業不付出任何勞動力卻能收穫更多的回報?
怎樣將情懷、經歷、見識等轉化為生產力?
如何評價「博士後和民工的區別」這個故事?

TAG:生產力 | 工作時間 | 資本主義 | 剝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