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判斷一家書店是不是「好書店」?
一家書店是不是鶴立雞群,需要從哪些方面來評判呢?
看書,看細節。好書店,該有好書才行。
泉州是我挂念不已的一個城市。比起別的地方,她節奏慢很多。那些寬寬窄窄破破舊舊的老巷子,任意一個角落都能散出歷史的味道來。去的那幾天,經常下雨,自己打著傘,在老城裡穿來穿去,總有些恍惚不知所在。
還有這裡的書店,也讓人難以忘懷。一四年年底去了一回泉州。那天出門,發現住處旁邊就有家書店,太早,還沒開門。我轉身走了,沒太在意。晚上回去的時候,好奇,又過去了。店內裝修不大像個書店,倒是有些像飯店。店裡幾位阿姨在收拾,準備關門。我懇求了一下,自己就沿著貼牆的書架掃下去了。這一看,心裡忍不住狂跳。書架上幾乎都是十多年前的文史社科類書,品味相當不錯。這正是我期待的那種類型。順手開始在書架上挑書。阿姨在後面不住催我。我邊說抱歉,邊選書。因為第二天一早就得離開泉州,我只能賴著不走。不到半小時,選了兩大摞,擱在桌子上。值班的阿姨瞪大眼睛看我:「好久沒人買這麼多書了。」她哪裡知道我心中的激動。這兩包書,後來托我姐寄回天津,開心了很久。這家書店也深深地印在腦海里。可惜走得匆忙,連店名都沒記下來。這回南下,想著都去廣州了,那就再去一趟泉州吧。上次沒看過癮,這回可以慢慢選書了。天落著雨,整個城市漉的。記憶里的那條巷子清晰如昨。急匆匆地趕到了樓前。這一回認真看了一下店名「榮華書屋」,簡易地掛在旋轉樓梯口。不仔細看,很容易錯過。登上樓梯的時候,心裡還有些發抖,害怕整個書屋突然間空了。這年頭,實體書店的消散太容易。推玻璃門進去,屋內滿架的書依然在那裡靜靜地立著。屋內有個年輕人,懶散坐著看手機。我掃了掃書架,沒太多變化,還是一年前的老樣子。這回不趕,慢慢地看下去。書落灰比較重,估計很少人翻。摸得自己兩手黑黑的。後來聽店裡的人說,已經好多年沒更新書了。店主不打算再繼續做書店,現在基本是個飯店。這些書且就放著,一家有書的飯店,也不錯。許是因為下雨,一下午沒什麼人進來,就我們幾個慢慢地在看書。
蹲久了,腿酸腰疼。我貪戀書架上的書,一本本去摸著看,這成了整個旅程里,最開心的一段時間。臨走的前一天下午,有點時間,我又繞過去看了半天的書。明知行李太重,忍不住還是買了一些。再來又不知何時。說得感性。其實這家書屋並沒有現在很多書店那種明明亮亮的樣子,一派老舊。可書實在是讓人留戀。而且他們不準備繼續做書店的話,估計也保持不了太久。幸好在泉州這樣的城市,一切都慢得讓人驚奇,也就隨性地保留著原來的很多東西。一家書店,外表好,自然好,可是書不能太差,要不然,枉沾「書」之名。廣州?學而優前一個書店,寫那麼多字,後面可怎麼寫下去?任性一下,隨意寫吧。
學而優也好,不過,畢竟是專註於要做書店的,給人的驚奇感就少了一些。不知道諸位能不能理解我這種奇怪的心態。既然是一家老老實實在做書的書店,就不得不求全求新,也就難得從中獲得驚喜了。這次在廣州去了兩回。頭一回正好在中大,朋友有事,我自己轉過去看看書。又是下雨天,濕冷濕冷的,沒穿外套,人凍得發抖。店內人還不少。有幾個中學的孩子,趴在一堆書上,興高采烈地聊天,不知道看什麼書,那樣子讓人感動。我沿著書架慢慢掃過去。新書區有劉紹華老師的《我的涼山兄弟》。之前有一本,被朋友看上,就送她了,再買一本吧。這本書,讀來很喜歡。人類學一直是我特別喜歡的方向。不像書齋里的學問,要麼一股子霉氣,要麼一股子正經,沒意思。(早知道,這本後來也會送人,我當時就買兩本了,導致我後來又特意去書店買了一回。)匆匆忙忙挑了幾本書,著急和朋友會合,就離開了。回去的路上,看到一個媽媽邊哭邊拍打一個孩子,旁邊有人在勸,聽不懂在說什麼。繞過去的時候,突然心裡難過,也許是孩子自己胡亂跑,媽媽以為丟了。我現在是不是也在到處亂跑,可惜,長大了,腿長,可以跑得很遠,我媽打也打不著了。後來一次是和YX、ZX會面,約在學而優。書店總是會面的最佳場所。只是我一看書,就會忘事。她們到了給我打電話,自己都沒接到。好在二位懂我,直奔二樓,就看到我在書架前傻站著了。哦,忘了多說幾句學而優。就是那種正經的好書店,書全,二樓社科文史也不錯。(偷偷告訴大家,秦暉老師那本書,店裡有一大摞)。書店靠近中大南門,順路去走走總是應該的。還記得有個中大的朋友告訴我,他們老師說,只要自己的學生願意在學而優買書,可向他可以全額報銷。好老師一枚。
離開福州時,雨氣不散。
福州?曉風書屋在福州的時間很緊,沒想著能去什麼地方,書店卻是必選之一。下午在倉山看了半天老房子,意興索然。一則這種隨性地走,需要時間,我又趕,沒能看到什麼;再則,這片地區被萬科攬下來開發了,四周圍著,進不去。想想進去也危險,都成了危房,不知道將來還能開發成什麼樣,也許又是一個「保護性拆除」也未可知。畢竟修復老房子,比推了重建,要費勁很多很多。
天開始下雨,我準備直接去曉風。抖抖索索,在車站等了很久的公交,才盼來一輛。上車,晃蕩了一個多小時。人困,手裡握本書,沒看幾頁,就打盹,迷糊了兩回,都沒到站。燈光暈散在雨里,好看又傷感。「曉風」這個店名於我有些特殊的緣分。好多年前,第一次自己被真正的書店吸引到,就是在杭州的「曉風」。依稀記得是在之江校區的校園裡,也是一個傍晚。自己亂走,安靜的校園裡,暮色沉沉。眼前突然冒出一家書店,然後,就輕手輕腳地走進去。店裡安安靜靜,散著咖啡的香味。架上有很多自己想看的書,心裡發燙。有人輕聲招呼我要不要喝杯咖啡,我有些緊張,說來杯水吧。很多細節,現在早已模糊了,唯有書店的燈和咖啡的香味,始終恍恍惚惚地懸在記憶里。希望這樣的書店能多一些,不是在鬧市裡,而是在一個角落,突然出現,安安靜靜,讓人感動。去年在廈門也碰到一家曉風。店裡正在收拾,書堆得有些亂。聽店裡的人說,準備裝修一下,二樓咖啡,一樓做書,也不錯。那種地段,不這麼做,生存下去應該會比較難。只是周圍一路的咖啡館,這樣真能有什麼改善么?祝福。下了車,前後找了半天,沒看到書店。問路人,對方信誓旦旦地指了一個方向。我沿路走了半天,越走越疑惑,搜地圖,才發現方向徹底反了。忍不住發笑:「這種事,不能太依賴別人的。」
曉風屬於那種踏踏實實做書店的,店裡滿滿當當都是書,入門就有一分踏實感。店主埋頭在那裡做事。我順著書架看下去。門口多是新書,兩側的書架,按種類做了區分。想想,這次就不買了吧,中午剛寄走一些書,胳膊現在還酸。可是,買書的癮呀,稍不留意,就冒出來了。翻到劉浦江老師的一本書《松漠之間》,印數兩千,心裡酸痛,這等好書,卻印這麼少。(悲劇地是,最後割捨半天,還是把這本書放下了,太沉。想想自己也太搞笑了,把那本書故意放在明顯處,摸了摸,希望有緣人能帶走。在路上的時候,我曾發願把這些印數很少的書,搜羅回荒島,這次沒能做到。)看到張光直和他的師長的通信集《傳薪有斯人》,收下。一代一代的學者,就是這樣傳承著不息的學術之火。更有意思地是,時代之下,學者內心的那種掙扎很值得體味,尤以夏鼐為例。讀張光直給夏鼐的信,他那種熱意讓人動容,只可惜夏鼐師在大陸體制下,每一步決定都猶猶豫豫,引人嘆息。再絮叨下去,快成書單了,容我有時間,寫一個書單。有些很不錯的書,被我搜羅了回來。翻翻之後,一併列出來給大家。我知道實體書店買書,又累又費錢(人呀,吃喝幾百不算多,買書幾十就心疼),可是,那種在店裡翻書,不期而遇的快樂,是什麼都替代不了的。我就算不選書,一本本書脊看過去,也覺得很有意思,去胡亂猜猜每本書背後的故事。如果你走進書店,
一抬頭,
看到的第一本書是本教輔,
那麼你就該走了。店面漂亮沒什麼了不起,有錢都可以做得很漂亮。但是書店靈魂不可抄襲,看書店的選書質量,店員的面貌態度等。
推薦閱讀:
※如何經營一家書店?
※西西弗書店的盈利模式?
※後書店時代的概念,到底什麼是後書店時代,跟前書店時代是怎麼區分的?
※光合作用是一家怎樣的書店?
※未來的書店會是什麼樣子?
TAG: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