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的融資能力在風投眼中的重要性是怎樣的?都有哪些維度能考量一個團隊的融資能力?


謝邀。我來答這個問題其實主要是為了修正(或者說是補充)一下題主的說法。

先回答問題,融資能力挺重要的,但不是核心要考核的能力。

然後來修正一下題主的說法,大家理解的企業融資能力(corporate finance)可能都只理解成企業增發拿投資人的錢的能力了,其實這個融資能力包括很多:發債的能力,從銀行獲得貸款的能力等等。這些都很重要的,一個融資能力強的公司首先得有個牛逼的CFO,能開拓各種融資渠道,同時了解公司的業績和發展以匹配相應的多種資金構成。

一個公司融資能力強,固然是好事。公司未來可以以更高的估值拿錢,可以增厚現有股東的價值;或者公司可以獲得更多銀行貸款來發展業務,減少了因為業務發展需求而導致的現有股東的股份攤薄。但是,融資能力不是一個投資的充分或者必要條件。


在我看來融資能力包含三個方面,人脈、視野外向度、換位思考能力。有重量級人物背書、認識眾多投資人,融資顯然略有優勢;對資本市場敏感、關注競爭對手情況、了解投資偏好,容易找到融資時機;能站在投資人角度思考項目特點,可增強說服力。當然,以上這些,都可以由非常優秀的CFO或FA來彌補。

第一條,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沒有辦法快速彌補;第二條,需要養成習慣,對於習慣抓內部業務的CEO不太容易迅速適應;第三條,是初次創業者往往缺乏的狀態。

從創業者角度往往會抱怨投資人對自己沒信心,或是不懂自己的商業模式。其實投資人也許並非看不懂我們的商業模式,甚至不一定是要求我們做到短期獲利績效。說到底,是沒用換位立場思考對方需求,只期望從結果來反推投資人「可能可以」投資我們,雙方立場並未交集,造成耗費龐大的時間尋找投資人,一組又一組談,談到最後都沒人願意投,其實是違反了銷售里最初級的原則:「設定正確的目標對象」。

投資不只是創業者的事,同時也是投資人的事,雙方立場沒有交集,商業模式再好,投資也難以成局。風投機構只是代替LP管理他們一起成立的基金,其目的是「產生投資報酬」。對於這種風險極高且流通性極差的資產,投資人期望的回報通常在三倍以上,年化至少30%。所以投資人必須要平衡創業團隊的利益 (更容易拿到錢、加速成長) 以及LP們的利益 (慎選投資機會、產生回報)。同時,尤其是互聯網項目,必須依靠健全的創投生態,能夠從各輪次跟進,所以如果資本市場較冷,創業者就更難融資。

投資人要的是回報與風險的統一,如果風險高,那麼就需要承載足夠的回報機會。因此,他們在找的當然也是一些足夠有特點的公司,所以,與其在融資時讓公司的每個部分都顯得不錯,還不如讓其中一個東西看起來像是「特例」。擁有一些驚人的東西,那才是讓風投願意投資你的重要因素。投資人並不是每天在守株待兔,相反,他們整天都在找好的機會,讓他們的錢能夠得到最好的回報。

當你開始和投資人接觸的時候,很可能已經是他們一段時間以來看到的第二個甚至更多個類似產品/服務了。所以最重要的並不是描述自己在做什麼,有什麼特色,而是向投資人證明自己為何「值得被投資」。一般來說融資都是由投資者先提出融資方案,所以創業家應該要先做好基本的功課,找資料來證明自己,並且不應漫天開價,讓對方直接搖頭走人。

具體操作是,先假設公司的人員規模初期保持每年線性成長,如果沒有收入,那假設到了第幾年開始達到損益平衡,然後往前保守估計收入成長的速度,可以用線性或是加速的方式。如此,可以得出整個公司每個月的現金流量等數字。如果你做的業務是可以快速規模化的,那麼你的公司規模不應該超過業務規模發展的一半。假設業務成長十倍,一般來說公司大約要成長一倍到三倍左右,如果公司成長超過五倍,商業模式必然有明顯的問題。

那麼,根據當前資本市場的熱度,一年到兩年之間你需要的現金便是你融資的底限。接著,用這個去反推增發的10%-20%股權(正常情況,不包括特殊情形)來融資,那麼隱含的估值大約是多少。如果這個價格相對你的團隊背景或者業務數據高得離譜,那這樣的交易幾乎是無法完成的,可能就需要先做一輪增資來把估值壓下來。

於是每一次融資到最後都服從於供給和需求的平衡。如果你能找到好幾個 投資方有興趣,那最後融資情況很有可能達到甚至超過你原先的目標。如果只有一個創投有興趣,那協商的過程你就比較弱勢。

在資本緊縮的年代裡,大部分投資人並不像創業者想像的那般充滿前瞻性和想像力的。當你跟他說一件尚不能論證的事情時,他很難想像這種事情怎麼可能會發生。所以對多數創業者而言,真正提高融資機會的辦法只有一條——湊錢去做出實際效果給他們看。同樣的商業邏輯和市場空間,能有可以驗證的內容時,投資人會非常容易說服他們自己。

而在資本泡沫的年代裡,基本上屬於是非不明、良莠不清,講求的是融資的「效率」。基本上,你只需要─樣東西,那就是「案例」。一個明確的案例,別人做過的事。只要你舉得出來,無論那個案例是不是有關連、有邏輯、有道理,只要你舉得出一個案例,就可以大聲說:「他也是那樣做的」、「他也發展很快」、「他也融了這麼多錢」……

但融資能力強,有時候並不一定是好事。我遇到過一些「融資高手」的創業者,非常會寫商業計劃書,往往把自己的商業模式講得天花亂墜,甚至能幫其他創業者寫計劃書來融資,並作為顧問身份占股。如果想認真打造事業,卻發現自己很善於融資時,切勿濫用,這會無形之中消磨創業者寶貴的時間,也讓創業者偏離了當初創業的願景。我始終認為創業者應該不斷的實踐並改善自己的事業,如果把時間都浪費在融資上簡直本末倒置。

太早拿到錢,很容易讓團隊沖昏了頭,做出太大的產品。另外一方面,拿了投資人的錢,就必須背負著投資人的壓力與期待,對早期的團隊來說,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此外,融資也容易使創業者分心,無法專註在公司的核心業務上。從反面來看,創業初期的經濟拮据,往往反而能激發出創業者的潛力,幫助公司在經營過程中成長快速。

更極端的情況是少數創業者的融資能力實在太高,以至於陷自身於不利狀況,融了過多資金,使公司估值超越了公開市場可以接受的程度。比如當年的Foursquare,融了1億多美金,而營業額連8位數都不到。就算華爾街最不現實的分析師看到Foursquare的財務報表也會目瞪口呆的想「這是幾個意思?」那為什麼當初要融這麼多資金呢?答案就是因為他們融資能力太強了。

資金真正能發揮的作用是幫助一個好產品更快越過關鍵用戶數量門檻(通常是種子輪)、加速好的商業模式並更快取得規模優勢(通常是A、B輪),或是幫助一個公司跨越國境(通常是 B、C輪)。只有符合資金的使用目的並最大化利用效率,才是融資的好時機。

而公司引入資金的同時也就被賦與了新的責任,通過更長期、更靠股權的增值來為投資方獲得回報。這個責任是存在的,也是確實的。創業者越早能用健康的態度去擁抱這個責任,那麼他越容易找到優質的投資人,並且創造雙方正面而穩定的長期合作關係。

創業者必須花時間研究,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資本市場這個複雜體系,學會如何正確運用而不至於反噬其身。用成熟心態看待融資,投入適當精力,並根據每個階段的需求篩選合適的投資夥伴,才能從資本中獲取最大的價值。


1. 資本需求大,競爭激烈的市場,融資能力就非常重要,例如:視頻,電商,O2O

2. 商業模式還不清楚,需要摸索,或者必須有足夠大規模才能成為平台有規模效應的業務,團隊融資能力也很重要,例如:學生分期,打車

3. 併購驅動的業務,融資能力也很關鍵,決定了誰買誰。

4. 如果早期VC品牌和融資能力強,或者有BAT加持,團隊融資能力要求可降低

5. 產品、獨特業務模式驅動的業務,或者,規模化不易、資本催化能力弱的,融資能力沒那麼重要,如:搜索,社區,某些垂直應用


PE可能更注重企業的成長性,畢竟他是以企業上市為最終目標實現資本增值獲益的。但企業融資能力是實現企業擴大生產規模的有效途徑,是衡量一個企業成長的重要指標,因此PE對企業融資能力應該是比較看重的。不過融資能力的衡量是很難把控的,融資能力非常強,就意味著未來龐大的融資成本以及巨大的還款壓力,對企業不一定是好事。關鍵看你的資金缺口有多大,未來的收益是否能夠歸還融資。

企業剛開始進行銀行類債權融資是非常困難的,除非有強大的擔保能力,否則就算你有非常好的現金流或者極其優秀的產品和經營管理團隊,也是很難拿到融資的。

關於融資能力的指標應該會有很多,最簡單不過單位時間段融資額度。


參照馬雲背後的男人——蔡崇信


融資能力的核心在於如何讓投資者看到未來的潛在利益,無論是關係背景、技術資源還是萬事靠吹,都必須能讓投資者覺得你能行。融資也不光指風投,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一樣,都是融資手段。總的來說,融資和市場很像,市場推的是產品,融資推的是公司。


很重要,考核指標就是融資的時間,人家能一個月融到,你三個月才摸到門,玩個屁啊,我們就屬於產品不錯,但是融資能力有一些弱的團隊,目前產品在融天使輪,歡迎有興趣的投資同學騷擾,

場地管家-一個基於Aribnb模式的城市活動場地短租平台;


推薦閱讀:

如何制定投資項目的否決性指標?
對賭協議是否受到法律保護?
傲骨之戰The Good Fight中出現的litigation financing在美國是怎樣的?
為什麼風投願意投資喜茶 1 億?
從事風投行業對性格是否有相應的要求呢?風投從業者的性格一般都是怎樣的?

TAG:風險投資VC | 創業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