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實體書店有哪些看點?


1.線上線下同價 一直以來人們都說網上買書便宜是消費者放棄逛書店的一個主要理由,哪怕在書店看好了也會去網上購買,此次就能看看當線上線下同價時消費者會如何選擇了~

2.供應鏈 亞馬遜是掌握著用戶海量數據的,知道什麼書關注度高銷量好,由於在書籍這種產品上網站上的數據總是先於線下的,因此根據網站上的消費者評價、預購量、銷售量、受歡迎程度,亞馬遜可以選出適銷對路的書籍並且藉由自己高效的供應鏈進行配送。

3.陳列方式 據說亞馬遜書店裡書籍的陳列方式並非傳統的按政經、文學等方式分類,而是更為貼合消費者需求,有「讀者最喜歡的食譜」、「評分在4.5分以上的圖書」等等,簡化消費者篩選流程,將互聯網上所帶來的信息優勢遷移到線下。並且線下逛書店使讀者發現自己感性去的書的難度大大降低,因為可以輕易的在不同主題間切換,也可以隨時抽取一本略有興趣的書翻閱,這個過程中很有可能發現一些在網上不易發現的與自己原先興趣所屬板塊無關的書籍,比如在網上逛政經板塊的時候肯定不會突然被菜譜吸引過去,但是在書店裡這可能就是一個書架的正反面而已(只是舉個例子,我也沒見過把菜譜跟政經書籍放到正反面的)

4.書評 亞馬遜本身具有著海量書評信息,書架上有圖書的用戶評價,讀者也可以用Amazon APP掃描圖書封面或條形碼來獲取更多信息,這些線上積攢的信息(內容沉澱在幫助消費者決策時是具有極高價值的),通常在書店會將線上積累的信息同線下割裂開,使讀者對於該書不能在短時間內有完整的認識而無法做出理性的購買決策,但是亞馬遜書店充分利用了其線上優勢,在幫助消費者決策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而且由於它選的書都是好評較高的,因此可以契合不同用戶的需求而無需考慮因為書的質量不高而無法賣出的情況。

5. kindle及周邊硬體產品 這個有點像Apple store的模式,提供線下體驗服務,而不同的是亞馬遜的體驗店與書店結合在了一起,更加豐富了用戶的線下體驗。

6.提供咖啡、軟飲、沙龍 豐富線下讀書體驗

我認為最值得關注的一點就是亞馬遜是怎麼圍繞書把線上和線下資源協調調動起來豐富並優化讀者購書體驗的。


本文將分享一個亞馬遜員工在亞馬遜書店的深度體驗,以及橫向輕度對比這三家書店[誠品書店|MUJI BOOKS|AMZON BOOKS]

原文來源|Quaro用戶Andrew Hamada

翻譯及整理|象外

圖片|網路

免責聲明:我曾經在亞馬遜工作,我也一直深愛著它,但以下是我的愚見。

我上周末去了亞馬遜書店一探究竟。那裡真的擁擠,很擁擠——要排隊等待才能進入。(人與人摩肩接踵,我受到了肉體上的摧殘。這裡,我們排長隊等待著進亞馬遜書店,而西雅圖的其它獨立書店卻為客流量操碎了心。我也會對此作詳細論述。)

Vignesh Natarajan說了一些突出的優勢:書本正面朝上,按亞馬遜上有有影響力的推薦榜單分類,以及一些書評。作為一個推銷員,我知道客戶體驗的重要性,因此我對上述這些優點表示敬佩。

陳列

首先,能看見每本書的封面確確實實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瀏覽體驗。其它書店為了擴大書本放置空間,只會把書脊對著我們。我們也對此習以為常,因此,進入亞馬遜書店時,會覺得這是個驚喜的創舉,我發誓我沒有在誇大其詞。一本書的裝幀設計都能在封面上得到最好的詮釋,也是為了吸引起你的興趣。這是獨特的,就算和亞馬遜網站相比。

[誠品]誠品把書店開成了雜貨店。無印良品把雜貨店開成了書店。

台灣誠品以書店起家,虧損了15年後才開始盈利,而盈利的契機就是「書店」轉向「雜貨店」的銷售模式,慢慢從一家專門買書的店變成了買文創、買商品、買輕食的綜合性「雜貨店」。雖然經營模式發生改變,但是對於「書店」本職的運營還是保持很高的水準。

[MUJI BOOKS]無印良品把雜貨店開成了書店。

MUJI里的書是被翻開的。它把那些製作精良的書放在店裡,或平躺或立著。然後會翻開用心挑選的一頁。圖文書會讓你看到裡面用心的設計和美圖,文字作品則把最驚艷的語句挑選出來讓你讀到。他們用美麗的圖、美好的話吸引你去尋找書。

分類

接下來,我們談談分類和檢索。亞馬遜網站的分類搜尋做得非常棒,能在一個浩渺的分類下找到特定的項目。亞馬遜書店則充分利用了與此相反的方法,瀏覽。他們的營銷團隊肯定有捫心自問一些基本問題。我們為什麼會去買書?更具體一些… 我們為什麼在實體書店購書,而且是在一個亞馬遜網站提供各種圖書兩日內免費送達的時代下。

當我們不知道想要什麼的時候,當我們需要靈感激發的時候,當我們急需準備禮物的時候,或者是在旅途中,或者是為了消磨晚餐前的半個小時。

亞馬遜書店切中要害。他們在書架上陳列顧客所需的,而非單單是書的類型;你會看到「給遊戲迷的禮物」和「給孩子們的禮物」的標籤。他們呈現的是,高質量又備受推薦的書籍,以幫助你相信自己買的不是一本無用之書。這種分類,受「正面朝上」的限制,但的的確確幫助到了消費者。或許很多書店也可以做到這些,但沒有一家書店能像亞馬遜一樣,有自己強大的資料庫做後盾。

當然,亞馬遜書店也有很多書架按類型分類,如傳統書店。但是,在這些書架上,每本書都有書評摘要。這些書評都是從真實的讀者(增加了消費者的信任),教授,以及出版社中精挑細選出來的。每段書評似乎都在向消費者傳達這樣一種理念:是什麼讓這本書變的獨一無二的。比如,作者很有趣,人物少而情節複雜,會讓你感動,等等。所有的這些就像在告訴你——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你想知道的東西。

除了書評,你會看到標語上有貼條碼,但沒有標價。因為這裡的每本書,都和亞馬遜網站售價一致的。也正是由於亞馬遜網站的標價在時刻浮動,可能會出現些小問題。亞馬遜的解決辦法是,在書店內設置一些價格查詢機來查詢當下的價格。我驗證過,確實和網站是一樣的。和傳統的競爭者比,亞馬遜在價格上又有絕對優勢。即使是一些科技型的競爭者,比如Barnes Noble,他們的顧客常常吐槽,實體店的價格高於網店。

[Barnes Noble]

是美國最大的實體書店,全美擁有將近800家店面,公司亦是全球第二大網上書店,僅次於第一名Amazon。

[誠品]中規中矩分門別類

書店裡有專門的暢銷榜,據說一些比較冷門的好書也會上榜推薦給讀者。新書都做了專門的分類,讀者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自己喜歡的書。宗教類的書籍有專門的區域。

[MUJI BOOKS]無印良品的書不做標籤分類。

除了讀庫專櫃這種品牌推薦展示,大多數的書都按照內容自動聚合,店內的指引分類有著非常強烈的個性化推薦特色。比如「枕邊書」、「包中書」、「案頭書」、「院中書」、「椅邊書」這樣的分類,國內書店恐怕還沒有,而這些推薦完全來自一對夫婦十年讀書的私藏精選(他們是為無印良品翻譯圖書的)。在其他不同商品的展示區,則用「房間與書」、「微波爐與書」、「保溫瓶與書」等充滿生活趣味的標題來陳列。這種陳列本身就是創意,更是對消費者最貼心的服務。

價格

標語的下半部分,是邀請顧客用自己的手機來查看價格。這也是每本書後面貼上了二維碼的原因。這樣就可以不用離開書架查詢價格了。

然於我而言,這種標誌不僅僅是查看價格。亞馬遜的初衷是希望你對店裡的所有東西都掃描條碼,這恰恰是傳統書店所不喜的。一些書店明令禁止使用智能機,若被發現有買前比貨的嫌疑,甚至還會驅趕顧客。

亞馬遜書店完全不用擔心與線上價格進行對比,然而Barnes Noble書店則會,不僅擔心亞馬遜的網站還有他們自家官網。但是對顧客來說是一樣的。亞馬遜不會把顧客當成間諜來對待,相反,他們在培養顧客養成買前核價的習慣。

現在,我不會為自己只是閑逛而愧疚,也不會為自己想要最便宜的價格而羞愧。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對這兩方面有過擔憂,但我會的。不過,亞馬遜書店很好得解決了這個問題。

結賬

最後,結賬是相當迅速的。如果你是亞馬遜的顧客,只需要買一些東西就能得到一條龍服務。在亞馬遜書店,你帶著你的書去收銀台,櫃員會掃描你的書,然後你在一個觸摸屏終端刷卡支付就可以了。如果你是亞馬遜的客戶,你付款時使用賬戶綁定的卡,觸控終端會自動識別出你,也會立馬郵件你收據,然後你的訂單就可以被追蹤,和在網站下單一樣。從掃描到終端,都是迅速的。

速度和一些細節優化都有提升。我的整個付款流程不超過30秒。

即使你不是亞馬遜的客戶,和傳統書店比,不僅付款流程快,而且沒有過多打擾。沒有人會誘使添加購書清單,沒有人會說服你購買亞馬遜購物卡即使今天打9折,也沒有人會提醒你如果你用Amazon Visa付款可以有3%的回扣,更沒有人會要求你支付額外的5分包裝袋的錢。我有提到沒有人讓你用信用卡支付嗎?

經營模式

最後,我對亞馬遜的零售試驗是否解決沒有太多想法,特別是在規模上。他的經營模式肯定是獨特的,然而,亞馬遜是一個巨大的金庫,或許可以隨心面對赤字危機,所以投資了一個賠本的零售,或許我們從不知道。不過這樣的猜測並沒有多大意義。

有意義的是,商業人士需要注意,或許可以從亞馬遜上學習一些東西。在同行業里,商業核心優勢可以創造出一個獨特的機遇。就如亞馬遜卓越的電子商務,讓他在如今與傳統書店的競爭中贏得了獨一無二的優勢。無論是否解決,亞馬遜書店的興趣導向,顧客至上的理念,活躍了一個公司。

好了,不要再問這個愚蠢的問題了——電子書會不會取代紙質書。

轉載請註明出處

(首發於公眾號—象外)


顧客中心化模型的實體樣本反饋測試?


推薦閱讀:

亞馬遜優化listing的title和關鍵詞究竟怎麼優化?能否來些具體的乾貨?
傳亞馬遜將開實體店,你覺得賣書還是賣 Kindle 的可能性大?為什麼?理由呢?
亞馬遜產品關鍵詞怎麼找?
亞馬遜自營真的沒有假貨嗎?
為什麼亞馬遜不能看到賣家銷量?

TAG:亞馬遜Amazoncom | 獨立書店 | 實體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