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教育孩子正確理解死亡呢?

如題。


給女兒講《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女兒憂心忡忡地問我:「爸爸,你會死嗎?」

我說:「會,但是在很久以後。」


她確認了,那一天她早就長大了,不再像現在這樣需要我。儘管她難以想像那是什麼樣的情況,但她還是鬆了口氣。過了一會兒,她又擔心起來。


「爸爸,萬一我還沒長大呢?」


她的意思是,她害怕自己還沒有獨立能力的時候,我就離開了她。我的第一反應是告訴她:別瞎想,不可能的。但我轉念一想,這樣就夠了嗎?


我說:「你是不是擔心爸爸死了,會發生很不好的事。」


女兒點了點頭。

我說:「你最擔心的是什麼?」


女兒說:「沒人給我買好吃的,買玩具了。」


「媽媽會給你買。」


「可是你買的東西比較大。」


我不由得好笑,但還是鄭重其事地告訴她:「你還沒長大爸爸就死了,這個可能性很小很小很小。萬一發生了——記住,我說的是萬一哦——爸爸也會留下一些錢。這些錢可以一直給你買好吃的,買很多玩具,明白了嗎?」


她點點頭:「嗯!」


她開心起來了,跟我玩貼紙。玩了一會兒,又有新的擔心:「可是,那樣就沒人陪我玩了。」


我哭笑不得:「那你想想,爸爸出差的時候,你是跟誰一起玩的?」


這是我和女兒前幾天發生的一場對話。從傳統觀點來看,女兒的想像有一些「大逆不道」。了解精神分析的人,大概還會扯到「弒父情結」之類的潛意識。過得好好的,憑空設想這些壞事的發生,何必呢?但是這些黑色的想像,對女兒的內在世界,形成所謂的安全感和可控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女兒還想過,父母離婚她會怎麼辦,也是讓我們哭笑不得。總的來說,成人世界很避諱這樣的想像,即使有這樣的想法也不能公開說出來,最好能從腦子裡把它甩出去。所以遇到這些想法,很多人會讓自己的孩子閉嘴,或者簡單地回應他們:「不可能的」。有的人可能還要罵:「整天胡思亂想什麼!」


但,不是不可能,是可能的


只是我們不願意承認那微小的,百萬分之一的可能性罷了。


圖 |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插圖


這裡有一些文化上的迷信。有時候我們會擔心,思考這些事情會增加無端的噩運。逢年過節的時候,有人甚至忌諱聽到「死」,「病」這樣的字眼。而本質上是因為我們自己難以面對那些可能性,想到它們會心煩意亂。


但你不面對它,不等於它不存在。


越是心煩意亂,說明那些可能性越在暗暗地侵擾我們。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會死,每天都有可能發生意外,而今天恩愛的夫妻有很大比例走不到最後。這才是我們心煩意亂的根源。我們知道那些黑色的想像並非空穴來風。這是我們自己最無法面對的,我們只能甩甩腦袋:「別瞎想了,我的運氣不會那麼差!」

有時候,想一想它,跟別人談論它,也許反而是有幫助的,它會讓我們覺得有些事就算髮生了,不見得就是世界末日。生活還會繼續,而且常常沒那麼難。女兒在跟我談過之後就知道了,原來父母離婚了,還可以跟一個人住在一起,還可以去找另一個人玩(「萬一我不知道他住在哪呢?萬一他不歡迎我怎麼辦?」女兒問。「不會的。」我們告訴她,這一點是我們絕對能保證的)。


那些事雖然痛苦,但也不是不行。


換句話說,如果真的「不行」,那就必須設法應對。否則,帶著「一旦發生,後果不堪設想」的那些可能,人們沒有辦法踏踏實實地活下去。就像一個人如果不敢設想離婚之後的生活,TA往往就會受制於這段婚姻。只有當TA相信分開也是可以承受的,TA才可能以平等的姿態與對方相處,而這反而會讓一段關係更加安全。通過黑色的想像,我們改變的是一個人在現實中的心態。


《基督山伯爵》里,瓦倫蒂娜的爺爺預見到孫女會被繼母下毒,於是他花了很多年時間,讓孫女持續服用小劑量的毒藥,以培養耐葯的體質——這最終幫助瓦倫蒂娜扛住了致命的一擊。「黑色的想像」有時候就是小劑量的毒藥。它不是反反覆復的,沒有建設性的焦慮:「千萬不能這樣,千萬不能這樣……」而是通過想像,把焦慮的「後果」補完:「如果真的這樣了,我可以怎麼辦?」在想像的最壞的可能性之下,把故事繼續下去,並且最終相信:不過如此


我們的安全感並不來自於「糟糕的事永遠不發生」——雖然我們也希望如此,更現實的安全感,是我們相信糟糕的事就算髮生,我們也能應對。黑色的想像是一個友好的忠告,提醒我們有些事情要準備好。你有沒有想過它,並不會改變它未來出現的概率,而你有沒有做好準備,卻足以影響你當下的生活。

文丨李松蔚

圖 |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插圖

來源 | 公眾號:媽呀我呀(momself)


我家孩子很不幸,至今參加過五次葬禮三次臨終告別一次千里奔喪。

第一次去送某位親族長輩,還不到兩歲的他在殯儀館外瘋跑,我緊追不放,生怕他哈哈大笑著跑進肅穆的大廳。

幾個月後,孩子的外曾祖父、我外公臨終之際與孩子見了最後一面,老人伸出瘦骨嶙峋的手撫摸孩子的小臉時,他卻盯著心臟監護儀上微弱的信號,三歲的他並不懂這一刻即是永別。

不久,我們再次返回老家,已陷入昏迷的他的曾祖母在我們趕到醫院二十多分鐘後便離世了,追悼會上孩子一直很安靜。

再一次是去給病重的喵安樂,我向幼兒園請了假接孩子去診所,一針推完,喵眼中的光漸漸熄滅了,就在裝著喵的紙盒被拿走時,孩子突然甩開我的手叫道「不對!」轉身跑進去找,被醫生攔住了。

接著是前年,我帶孩子坐最快的飛機返鄉,進門只見黑色相框里外婆熟悉的笑容,孩子沒哭,只沉默地看著。

然後是今年暑假安葬我的爺爺奶奶,安放好骨灰盒後,人們開始填土,孩子說想去看看就靠了過去,小心地探頭瞧了瞧。

這些經歷促使他思考。

他問我:黑色代表死亡嗎?

我:為什麼?

他:西方的葬禮上要穿黑色。

我:黑色表示莊重,表示對死去的人的敬意。你知道死去的人去哪兒了?

他:我知道,去天堂了。

我:你怎麼知道?

他:《天藍色的彼岸》里說的。

那是一本講死去的小男孩的童話。

接著他又問:真的有天堂嗎?

我想了想,說:有人認為有,有人認為沒有,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死去的人不再回來了。

他:大家都會死嗎?

我:每個人都會死。

他不說話了。

我:如果你愛他,他也愛你,當你想他的時候他就在你心裡。總有一天媽媽也會死,你要記住我沒走遠,就在你身邊。

他一下子撲過來抱住我。

我不認為能向孩子解釋清楚死亡是什麼,何談正確理解,我自己都不知道。孩子看到的是死亡前後的具象,生病、衰老、葬禮,感覺到的是死亡帶來的痛苦,但死亡究竟是什麼,誰能說得清楚?我能做的是當死亡靠近的時候,和他一起去經歷、去感受,經歷過多次親人離世的孩子對愛深有體會,從這點看他又是個幸運的孩子。我無法告訴他死亡的確切定義,但可以幫他理解生的意義。

『媽媽,死亡是什麼?』

『身體消失但愛沒走遠。』


談不上經驗,只是經歷。

我家孩子四歲時候就問過我:「媽媽,什麼是死?」

太突然,沒準備,想了想指著天回答,「有個地方叫天堂,去那裡睡覺,睡很久。」

孩子問,多久能醒?

「嗯……太累了,所以會一直睡。」

「那你不是看不到我了?」

「不會,我會在天上看你」

「可是我看不到你」

「很久以後等你來天堂的時候就會再看到」

「那我太久沒見你,不認識了怎麼辦」

「不會,媽媽認識你,我來找你」

他還是哭了「每個人都會去天堂嗎?你們去了不是只有我一個人了」

"這的確是件難過的事,可是媽媽保證你不是一個人,你會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快樂生活,等你來天堂的時候,還有爸爸媽媽等你一起"

他抽泣漸漸小了,他說,「然後我們一起在那裡等我兒子,就又能在一起了」「是的,親愛的」

之後他還是會常常提起死這個話題。

有一天我追問,「為什麼你總是問這樣你會不會死,那樣你會不會死呢?」

「我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死」他說

哦,原來這樣。

「放心好了,會在很久很久以後,你看,媽媽都這麼大了,姥姥姥爺還很健康,媽媽爸爸也會好好活著,和你吃很多好吃的,去很多地方。」他似乎放心了很多,慢慢很少再問這個問題。

今年他八歲了。某日在遊樂場的餐廳,他和他的朋友熱烈討論遊樂場的各種刺激項目,他的朋友問「你最害怕的是什麼?」

他回答,什麼都不怕,除了死。

「為什麼怕死?」

「怕見不到她」 他指了指我說。聲音非常沉穩,但並不沉重,似乎有超越這個年紀的參悟。

倒是我,把自己埋在大堆披薩後面,假裝吃的十分投入,不敢抬頭。

我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死亡教育,只是覺得自己和他都應該明白,對於死亡,我們可以悲傷,可以害怕,但還是要面對。死亡其實是一份大禮,沒有死,生就毫無意義。

~~~~~~~~~~~~~~~~~~~~

這個答案最近突然比以前多了些關注,想增加一點內容。

正好前段時間,兒子心愛的倉鼠去世了,遂記錄了下來。下面鏈接就是。沒有更好的說教,覺得經曆本身就是教育。

https://www.meipian.cn/7ajqael


美劇《我們這一天》給了很暖心的示範。

這一段示範出自S01E05,這一段的故事背景是:

男主是個演員,他在家中陪2個侄女,老人。

但是他第二天得去排練,所以前一晚必須對著劇本演練台詞。

2個侄女又想和他玩別的,他想到一個主意,可以拉著2個侄女一起演練台詞,也算一起玩了。

於是演練了一會,其中一個侄女說,這個故事講啥的。

而後侄女們問到鬼魂,生病,以及生死......

男主說:

侄女問真的嗎,男主給予肯定。

侄女捂頭,表示有點難過。

男主見狀,開始辯解。

越說越粗暴。

越說越直接。

說到最後,侄女已經有點傷心了。

男主有點無措,開始趕她倆上床睡覺。

然後,男主和老人聊了一會演戲的事,他進房尋找侄女。

侄女沒有說話。男主表示,有個秘密要和你們分享哦。

那就是。

男主說,他每次拿到一個劇本,他都第一時間畫下來對這個劇本的感覺。

他走近侄女,並展示他的畫。

男主說,所有那些關於鬼魂和死亡的內容,我們讀的那些大人世界的東西......

男主接著說....

我想讓你們了解我如何看待我的工作表演.....

男主又說,我畫這個因為,我覺得這個劇本是關於人生的,人生是......

接下來,是戲中戲,男主說著自己的,畫面是演示他說的話。

(下面這個就是男主的爸年輕時)

回到現實,男主說,所以我當初在畫這幅畫時......

(以下,男主的爸爸媽媽年輕時)

(以下中間這個,就是男主小時候)

完。這是我看過最好的,跟孩子解釋死亡的回答。


我小時候在醫館裡面跑來跑去,三爺爺有時候會告訴我,那一天,他覺得哪個病人可能沒辦法堅持下去了。

我問他堅持不下去是什麼意思?

他總是摸著我的頭,對我說:「堅持不下去就是,他們就像你喜歡的孫悟空一樣,是變成現在的樣子的,等他們的法術消失了,就會變成一開始的樣子,一陣風或者一棵樹什麼的」

三爺爺年輕的時候見過父母兄嫂,妻子子侄的死去。

一生行醫又見過不少的病人死去或者正在死去。

現在年老了,常常跟我講「我也到了一道坎,熬不過去也要走了。」

我沒有問他走了是什麼意思。

我想我自己明白。

小時候參加長輩的葬禮,我問爺爺為什麼哭。

爺爺說他的朋友去世了。

我問為什麼去世了就要哭呢?

爺爺說:「你爸爸每次去濟南你都要哭,可是你爸爸會回來的啊。爺爺的朋友去了很遠的地方,也許再見面就是很多很多年後了,想到不能一起喝酒,一起吹牛,一起罵娘就覺得難過。」

後來又去了一場葬禮。

死者是一個85歲的老人。

他的母親103歲,依然健在。如今也在。

那天下午我去偏房,趴在床上看著那個老人。

老奶奶哭著,沒有聲音,念念叨叨:「才八十多的人,怎麼就沒了呢」

我問她「老奶奶(這邊稱呼爺爺的媽媽為老奶奶),為什麼說沒了呢,不是還在的嗎?」

老奶奶沒有回答我,一直哭一直哭。

我媽媽在後面摟著我,本家的大娘說。

:「昂昂你還小,長大了就明白了」

後來我一直沒有問。

我也一直不明白,死亡究竟是什麼。

後來我長大了很多。

那年我在海邊旅遊,在爸爸工地上,早上起來,剛插上遊戲光碟準備打遊戲。

爸爸把我揪起來說回家。

我奶奶不在了。

一個被牛皮癬折磨了三十年的老人,最後在全家人都不在的時候選擇了自殺。

家裡東西收拾的整整齊齊,堂屋裡面鋪了一張席子。

服了毒。

葬禮上我沒哭,跪在棚里我也沒哭。

爺爺從二叔家回來,在屋檐下一邊抽煙一邊講話,大娘摟著我不讓我過去。

所有的人後來都說,那個時候的我好像一匹狼,拿著一把刀會把所有的人都砍死。

我不否認。

一直沒有哭。

直到,直到屍骨要被拉去殯儀館,燒成骨灰。

盛夏的黃昏,棺材被架上了車,我們送出大門,送到路上。

那個時候突然哭出聲音,一直沒停下。

我媽媽總是說奶奶走了就走了吧,活著是要受苦的。

但是我們真的不確定天堂是否有疾病不是嗎。

死亡是什麼呢?

死亡大概是,要用另一種方式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死了的人知曉活著的人的一切,活著的人卻不知道死了的人是否平安。

後來我又在長大。

我的小姑娘在一次意外裡面走了。

然後我一臉冷靜的燒了房子,打了孩子,打了女人。

一直沒哭。

然後就是那個你們都知道的故事了。

我編織了一個個夢幻,一個個謊言,證明一件虛假的事情。

死亡是什麼呢?

親人的死亡也許是。

沒了盔甲,多了軟肋。

但是死亡是什麼呢?

死亡是,再也無法用具體的事情描述,只能存在在意象裡面的一種狀態吧。

後來我還在長。

得過很多的病,瀕死過很多次。

有時候是被弄死的,有時候是被自己弄死的。

我記得在湖水裡面沉浮的時候的感覺。也知道一氧化碳充滿肺部的感覺。

我知道疼痛的昏厥的感覺,也知道沉浸在黑暗中像光明狂奔的感覺。

求死和求生我都經歷過了。

雖然沒有真的走過那扇門。但也許可以解答。

死亡是什麼呢?

死亡也許是

自己就要換一種方式繼續存在,或者不再存在。

死亡是告別這個世界的一切,擁抱另一個世界的一切,也有可能什麼都擁抱不到。

死亡是拋棄,拋棄一些。

拋棄過往的愛與罰,拋棄人間享有的美好與苦厄,拋棄對未來的嚮往。

所以,

21歲的我能給你的答案就是這些。

如果孩子問起。

你可以告訴他。

死亡是每個人的一條必經之路。

也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

但是我們一定要把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美好和苦厄都經歷過之後。

才能去越過那道門。

因為不能回頭。


1952年的兒童心理教育海報


我一直跟孩子講這麼個故事:

靈魂本來是一群在星際間流浪的微塵,經過地球時如果有合適的肉體出生,它們就會降臨在肉體上成為人類。等到因為意外,生病或者年老肉體無法再繼續承載靈魂了,它就會重新變為星塵繼續回到太空里流浪。等到大家都重返太空,一家人就團聚了,只是那時間就不是一家人了而已。而且不僅僅是家人,你遇到的朋友們,你錯過的戀人們,等重返星際間,都會重新相遇。

其實我編的這個故事,我自己也是有點相信的。


段落選自「阿狸 夢之城堡」

阿狸陪媽媽去山頂看夕陽。

夕陽把整個世界都塗上了金色,整個山脈散發著光輝。

山頂的風有點大。

但是媽媽身邊很溫暖。

媽媽忽然說,要是她有一天死了,就要埋葬在這兒,這樣就能每天看到這裡的夕陽了。

阿狸問:「死是什麼?」

媽媽說:「這可真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就是暫時離開的意思吧!」

阿狸說:「那多久回來呢?」

媽媽說:「嗯......也許很久......」

阿狸問:「我乖乖上床睡一個午覺,你就回來了吧?」

媽媽微笑著搖頭。

「我坐小鎮的火車,從第一站坐到最後一站,你就回來了吧?」

媽媽微笑著搖頭。

「那等到我乖乖聽你的話,把屋子收拾好,你就回來了吧?」

媽媽微笑著搖頭。

「那等到冬天下雪的時候,你就回來了吧?你說過每個冬天都要給我做新帽子的。」

媽媽微笑著搖頭。

「那等到我種的樹苗長成大樹,你肯定就回來了吧?」

媽媽依然微笑著搖頭。

「媽媽,那你什麼時候回來呢?」

媽媽笑著摸著阿狸的頭說:「我的傻孩子......」

「世界上睡得再久的午覺,也能等到醒來的時候......」

「再長的旅行,也能等到終點到達的時候......」

「再冷的冬天,也能等到過去的時候......」

「再嘈雜的世界,也能等到安靜的時候......」

「可是,只有死亡,卻是越等越遠啊......」

阿狸哭的很傷心。

「那我是不是就再也見不到你啦?我不要!」

「不會的,小阿狸。」

媽媽抱著阿狸微笑著說......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你儘管再也聽不到我的聲音......」

「再也看不到我......」

「但是你會感覺到,我在安靜地陪伴著你。

當你在後花園的時候,我從廚房的窗戶安靜地看著你。」

「當你在廚房的時候,我在卧室為你打著毛衣。」

「當你在卧室的時候,我在客廳看著報紙;當你在客廳的時候,我在後花園整理我的百合花。

你看不到我,我卻未曾遠離過你。」

「我的小阿狸,你要知道,我永遠愛你。」

於是,在那個黃昏,聽不太懂的小阿狸忽然覺得,有些悲傷和幸福。


我是幼兒園老師 帶的小班 平均年齡在三歲半左右

班上有一個小姑娘超級可愛的啊 懂事而且嘴巴特別能說

有一次她跑來跟我聊天~

「甜甜老師你知道嗎以後你的爸爸媽媽會死的。」

「啊?!!誰告訴你的呀」

「媽媽說的。媽媽說以後等我長大了,她就會死了。可是我不會哭我也不會難過,因為我會有我的孩子,我也會有我的老公。」

「嗯……你說的對」

「甜甜老師,那以後你媽媽死掉了你也不要哭,你也不要害怕。人都是會死的,年齡大了就死了。到時候你也有孩子了你的孩子就管你呢」

到現在我還記得她說這些話的時候眼睛一閃一閃的,亮晶晶。當時我有點震驚有點感動也有點驚奇,這些話是一個三歲多的小孩子告訴我的。她的媽媽傳遞給她了「不要怕不要難過」的思想,然後她用來安慰我。

以上。

最後配上她的照片吧,我的小梓涵。


手機打字,排版估計很酸爽。

看到這個問題情不自禁想答一答。 23歲單身汪當然不是從父母的角度看待,只是談下我小時候理解死亡的思索經歷。 那時候應該是小學四年級,小侄子降生三個月後,借住我家,霸佔了我的卧室不說,哭的驚天動地,隔著一層樓三道門還是吵得我腦仁疼,這就沒法睡了。於是我翻完了一本哆啦A夢海底冒險,接著開始背誦一篇課文(好像是講小興安嶺的景觀,過幾天要抽查),話說這些小細節我為什麼還記得。 時間消磨到凌晨兩點我就開始數深夜經過我家的車燈有多少,直到街道都黑下來後,我一個九歲的熊孩子開始思考死亡這個極具哲學性的問題。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扯淡的夜晚。思考了大半夜我得出了一個結論,人死亡後就會和睡覺一樣,滿目漆黑、無知無覺,就像當時連一輛車都不經過的夜晚。對於那時的我來說,漆黑是不可怕的,死亡像無夢的睡覺也是不可怕的,哪怕我聯想到深埋地下被蟲子啃光也不是很觸動我的神經(當時的理解就是蟲子吃屍體,不要和我扯微生物分解、生物循環)。但一想到以後的百年千年萬年都要陷入無意識的黑夜,我惶恐了,你可以理解為空虛寂寞冷。那時候開始害怕死亡,於是縮進被子開始算自己還有多少年好活。恩,應該還有七十年,好像挺長的?但是以後那十萬八千年要怎麼辦!那一夜答主是懷著對人森無限的眷念度過的,後來上課睡覺被罰站。 第二次的思考,好像是因為我口渴,於是臨睡前偷喝了我爸泡的茶。在經過了同樣漫長的黑夜後,想無可想的熊孩子又把目光投向了死亡這一命題,因為上一次還沒想明白。不同的是,我度過了疑惑階段直接步入驚悚的情緒中,因為這件破事真的是越想越害怕,答主都23了,現在設想那個場景還是很難坦然看待。嗯,那麼只好安慰自己咯,白求恩的課文里(應該是白求恩吧?)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重於其他山,什麼黃繼光、董存瑞走馬燈一樣的過了一遍。得出一個結論,人總是要死的,躲不過去。 然而,這並沒什麼卵用,我不想死啊! ~ 為了安慰自己小麻雀一樣的心靈,我告訴自己,死亡不是和睡覺一樣嗎,既然我每天都要睡兩次,那麼我應該是已經死習慣,沒什麼好怕的了。按道理講那個時候我應該開心的無憂無慮地滾去睡覺,然而呵呵,熊孩子之所以稱之為熊孩子就是因為他們見不得天下太平。我並沒有開心的睡去,因為冒出了一個新念頭,每次睡醒後感覺自己換了一幅精神狀態,尤其是午睡以後,那麼醒了的自己和睡前的自己還是一個人嗎,睡眠過程相當於一個記憶斷層,生物里說過克隆這一概念,那麼假如本體A和克隆體B,A在一天夜裡睡眠中死去,沒有任何人知道,把他的屍體運走換上睡眠中的B,B的記憶截至在A臨睡前的狀態,那麼這個人算死去還是活著。對於A來說,已經是妥妥的跪了,但對於周邊人來說,A並沒什麼區別。 我絞盡腦汁也想不明白,姑且得出一個結論:睡覺對一個人來說就是一次死亡。 於是我在凌晨不知幾時,滿懷恐懼的睡著了,因為我困了,那時我應該是初中。

第三次思考是在一次坐公交的途中,暈車想吐所以想琢磨點轉移注意力的問題,這一次是難得的完全沒有負面情緒,安靜的思索。隨著公交的晃動,我開始這麼想:雖然我為億年前自己的不存在而惋惜,也為將來億年的無知無覺而惶恐,然而我之所以思考生和死,正是因為我生於十年前,或死於百年後。這話有點拗口,簡單點來說,我在即我思,意思是我為自己的過去和將來的缺席而神傷,如果從始至終就沒有我這個人,那麼就不會思考這個問題,所以沒什麼好擔心的,純屬吃飽了撐的。這個想法有那麼點,「人類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這個世界為了人類存在而誕生」的自我感覺,當時一定是哲學看多了。

最近的一次思考,答主那時是高一,應該不算孩子吧,看《明朝的那些事兒》的時候,作者毫無徵兆的在講述王侯將相的小說結尾插入了一段徐霞客廣為人知的故事,結尾有這麼一段話:

------以下內容摘自該小說,知乎新人不懂規矩,標明出處應該沒問題吧------

正如徐霞客臨終前,所說的那句話:

「漢代的張騫,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們都曾遊歷天下,然而,他們都是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

「我只是個平民,沒有受命,只是穿著布衣,拿著拐杖,穿著草鞋,憑藉自己,遊歷天下,故雖死,無憾。」

說完了。

我要講的那樣東西,就在這個故事裡。

我相信,很多人會問,你講了什麼?

用如此之多的篇幅,講述一個王朝的興起和衰落,在終結的時候,卻說了這樣一個故事,你到底想說什麼?

我重複一遍,我要講的那樣東西,就在這個故事裡,已經講完了。

所以後面的話,是講給那些不明白的人,明白的人,就不用繼續看了。

此前,我講過很多東西,很多興衰起落、很多王侯將相、很多無奈更替、很多風雲變幻,但這件東西,我個人認為,是最重要的。

因為我要告訴你,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

現在你不明白,將來你會明白,將來不明白,就再等將來,如果一輩子都不明白,也行。

而最後講述的這件東西,它超越上述的一切,至少在我看來。

但這件東西,我想了很久,也無法用準確的語言,或是詞句來表達,用最欠揍的話說,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然而我終究是不欠揍的,在遍閱群書,卻無從開口之後,我終於從一本不起眼,且無甚價值的讀物上,找到了這句適合的話。

這是一本枱曆,一本放在我面前,不知過了多久,卻從未翻過,早已過期的枱曆。

我知道,是上天把這本枱曆放在了我的桌前,它看著幾年來我每天的努力,始終的堅持,它靜靜地,耐心地等待著終結。

它等待著,在即將結束的那一天,我將翻開這本陪伴我始終,卻始終未曾翻開的枱曆,在上面,有著最後的答案。

我翻開了它,在這本枱曆上,寫著一句連名人是誰都沒說明白的名人名言。

是的,這就是我想說的,這就是我想通過徐霞客所表達的,足以藐視所有王侯將相,最完美的結束語: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粉嫩可愛的分割線------

靜待長大成熟後刷新三觀,目前先這樣吧。

處女答,很開心可以耐下性子打這麼多字。


這是我最喜歡的故事。圖片摘自網路,侵刪~~還有就是《the Lion King》里辛巴跟爸爸的對話,也提到了死亡。

(前面還說了一些我將隨太陽落下,然後你隨著新的太陽升起之類的~)

Simba(辛巴,簡稱S):Dad, we are pals, right? 爸,我們是好夥伴,對嗎?
Mufasa(木法沙,簡稱M):Hnn, right. 恩,對
S:And we"ll always be together, right? 那麼我們會永遠在一起,對嗎?
M:Simba,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that my father told me. Look at the stars, the great kings of the past look down on us from those stars.
辛巴,我來告訴你一些我父親告訴我的事。看看那些星星,過去那些偉大的君王,正在上面俯視著我們。(這裡他爸爸並沒有迴避「有一天我會離開你」這個話題,只是用了比較委婉的說法)
S:Really? 真的?
M:Yes. So whenever you feel alone, just remember, that those kings will always be there to guide you. And so will I.
是的。所以,當你感到孤獨地時候,要記住,我們的先輩一直在指引著你。我也會。

也是摘自網路。侵刪。

這是我最喜歡的兩段關於死亡的解讀。

以後我兒子問我我就給他看獅子王~~

我覺得對待孩子,不用特意的想,他是孩子,我要怎樣。
你只要把他當做跟你一樣的大人就好啦~

我還喜歡的一段話是《這個殺手不太冷》里的,我打算以後也說給我兒子聽:

生活是一直如此艱辛還是只有小時候如此?
一直如此。


只有陪伴

沒有人能理解死亡

能理解死亡的人都已經死了

至今我如果深夜上床休息想到死亡還會莫名難過 傷感

雖然知道第二天起來看到太陽什麼都會好


來源網路,阿狸和媽媽關於死亡的對話、——————————————————————————————————————————————————————————

阿狸陪媽媽去山頂看夕陽。

夕陽把整個世界都塗上了金色,整個山脈散發著光輝。

山頂的風有點大。

但是媽媽身邊很溫暖。

媽媽忽然說,要是她有一天死了,就要埋葬在這兒,這樣就能每天看到這裡的夕陽了。

阿狸問:「死是什麼?」

媽媽說:「這可真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就是暫時離開的意思吧!」

阿狸說:「那多久回來呢?」

媽媽說:「嗯......也許很久......」

阿狸問:「我乖乖上床睡一個午覺,你就回來了吧?」

媽媽微笑著搖頭。

「我坐小鎮的火車,從第一站坐到最後一站,你就回來了吧?」

媽媽微笑著搖頭。

「那等到我乖乖聽你的話,把屋子收拾好,你就回來了吧?」

媽媽微笑著搖頭。

「那等到冬天下雪的時候,你就回來了吧?你說過每個冬天都要給我做新帽子的。」

媽媽微笑著搖頭。

「那等到我種的樹苗長成大樹,你肯定就回來了吧?」

媽媽依然微笑著搖頭。

「媽媽,那你什麼時候回來呢?」

媽媽笑著摸著阿狸的頭說:「我的傻孩子......」

「世界上睡得再久的午覺,也能等到醒來的時候......」

「再長的旅行,也能等到終點到達的時候......」

「再冷的冬天,也能等到過去的時候......」

「再嘈雜的世界,也能等到安靜的時候......」

「可是,只有死亡,卻是越等越遠啊......」

阿狸哭的很傷心。

「那我是不是就再也見不到你啦?我不要!」

「不會的,小阿狸。」

媽媽抱著阿狸微笑著說......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你儘管再也聽不到我的聲音......」

「再也看不到我......」

「但是你會感覺到,我在安靜地陪伴著你。

當你在後花園的時候,我從廚房的窗戶安靜地看著你。」

「當你在廚房的時候,我在卧室為你打著毛衣。」

「當你在卧室的時候,我在客廳看著報紙;當你在客廳的時候,我在後花園整理我的百合花。

你看不到我,我卻未曾遠離過你。」

「我的小阿 狸,你要知道,我永遠愛你。」

於是,在那個黃昏,聽不太懂的小阿狸忽然覺得,有些悲傷和幸福。


不同年齡對死亡的反應

0-4歲:對「死亡」沒有概念,也很難明白死亡的概念,可以用比喻的方法解釋「死亡」。

4-7歲: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這時父母應該培養好孩子的安全意識,讓他們知道死亡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7-13歲:他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性,這時,家長就不能拐彎抹角,用比喻舉例混過去,應該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用科學的角度,讓他們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可以帶他們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平靜地告訴他們,他們就不會害怕,反而會欣然接受。不過,家長們切記,和孩子們表達「死亡」的言論時,千萬不要去嚇孩子,不要讓他們對死亡產生過度恐懼感。

以尊重的心態去談

「尊重」是和孩子談死亡的重要前提,要尊重死亡的現實性和生命的有限性,也要尊重孩子對死亡的好奇心、對死亡的理解程度,尊重孩子在面對死亡時候的種種反應。

家長自己不要表現出對死亡的恐懼,否則孩子也會朦朦朧朧地害怕死亡。

挑選適當的時機

孩子的寵物死去,親人、朋友離世,新聞中天災人禍的傷亡情況,甚至是身邊花草樹木的凋零……這些都是跟孩子探討死亡的最好機會。

藉助繪本,幫助孩子理解死亡

生死學大師庫伯勒·羅斯在《關於兒童與死亡》的書里提到,透過繪畫、遊戲過程,有助於兒童理解或面對死亡。親愛的們在給孩子選繪本的時候,別迴避死亡題材的繪本哈。

《爺爺變成了幽靈》《活了100萬次的貓》《長大做個好爺爺》、 《我永遠愛你》《灌的禮物》


至今我自己都無法真正接受,怎麼教孩子呢。


如果那樣的話,我想把蘭亭集序講成故事念給她聽。


死亡是無法被理解的,死亡只能被接受。


我們每個人小時候大概都想過死亡,而我相信我們之中大多數,得到的答案都不太好。我也不例外。

我最早對死亡的印象來自於幼兒園,一個同學突然說:我們最後都會被燒掉。

他的話頓時嚇壞了大家,老師只好解釋說:是的,我們每一個人死後都要被火化,老師也會,大家也會。但是那時候已經沒有感覺了,所以不用緊張。

但是大家還是很害怕,包括我。雖然大家都會被燒掉可以一定程度上安撫我們,但是效果大概不會太好,畢竟,如果每個人都要去地獄,地獄還是很可怕的。

於是,我對死亡最初的印象就是一個大火爐,到處都燃燒著熊熊烈火。對烈火的恐懼大概是生物的本能,於是不知不覺中,我已經腦補出了一個死後的火化地獄。

之後再接觸死亡,是源自於我媽給我講的一個故事。那天我們坐在公園的長石凳上,我媽給我講了一個天使的故事。受傷的天使被一個女孩搭救了,於是天使想要找到女孩,就每天拔下自己的一根羽毛,給女孩寫信。而長大的女孩卻把信都賣掉了,於是可憐的天使失去羽毛死了。

我當然是無法接受這樣一個黑暗的故事的,於是我媽安慰我:但是天使上了天堂。我又問道:那女孩呢?我媽告訴我:她去了地獄,我們下次再講這個故事。當然,之後她當然沒有給我講過地獄---她畢竟不是基督徒,也不認為給小孩子講地獄是好事。

不過,這個結局我依舊是不滿意的。因為如果天使去了天堂,女孩去了地獄,那麼他們就永遠見不到了,而天使一定是期待著女孩的回信的。所以即使天使去了天堂,他也一定不快樂,而且是永遠的不快樂。

再後來,我對死亡的思考漸漸轉移到「永恆」上來。我覺得,死亡是永恆的結束。

要讓孩子理解死亡,首先要理解「永恆」。因為對於小朋友來說,時間是比較漫長的,所以相對來說,永恆要難理解一些。畢竟每個暑假開始的時候,我都覺得永遠不會開學,所以我總是交不上作業。

永恆,就是永遠。最容易理解的永遠:沒有寒暑假,所有的期末都成了期中,班主任一直都是班主任,一直長不大,零用錢總是只夠買每一天的辣條,知識點永無止境…

這幅可怕的圖像大概能讓99.99%的小朋友尖叫出來,不過確實是一種永恆,「永恆地當一個小朋友,爸爸媽媽永恆地不會老去」。

當然,上學能夠永恆,暑假也可以永恆。

不用寫作業,因為作業永遠不用交。一部動漫接著一部動漫的看,把每一個遊戲刷通關,和小夥伴嘗試每一種戶外遊戲,把城市裡每一個好玩的地方都玩一遍。然後呢?將刷過的動漫二刷三刷直到比課本上的必備科目還要爛熟於心。把遊戲的分刷到極限以至於每一個操作要領,每一個陷阱都一清二楚。把每一種戶外遊戲玩到再也不想玩,把城市的每個角落逛到和自己家一樣熟知而無趣。永恆可以讓你把能做的事情都做一遍,然後,繼續重複直到每一種喜歡的事情都變得毫無新意。

當寒假只有20天時,我們很不開心,因為還沒有開始玩就結束了。當暑假只有兩個月時,我們也不滿意,因為還沒有玩夠就結束了。當暑假永恆延長的時候,它把「玩」本身的意義---有趣抹去了。

結束只是暫停了美好,而永恆卻直接抹去美好。於是我們可以說,結束是美好存在的必要條件,若沒有結束,便也就沒有美好。

死亡便是生命的結束,於是死亡便也是生命中一切美好得以存在的條件之一,正如開學是暑假的一切歡樂得以存在的條件一樣。

當然,我們還是討厭死亡,正如我們討厭開學。因為假期太短了,兩個月根本不夠我們浪的,開學總在我們浪到最開心的時候跑出來提醒我們:假期要結束了,你還沒有寫作業。如果能玩到想開學的時候再開學就好了,最好等看完了所有想看的番,通關了所有想通關的遊戲,去過了想去的地方,那時候我一定不討厭開學。

歸根結底,我們從不討厭結束,我們只討厭結束得太快而已。想做的還沒有做完,快樂時光就帶著遺憾結束了。而死亡則是最終的結束,它就像一個即將要被銷毀的遊戲碟,從此以後你再也無法玩這個遊戲了。對此最好的解決辦法是,通關它。

那麼對於死亡也是一樣,充實地活著,做想做的事,不留遺憾。等浪夠了,就可以開學了。


我就不雞湯了。

我兒子5歲,我兒子問我,爸爸你會死么?

我說會

兒子問,你怕么

我說不怕死,我怕疼

兒子一愣,哈哈大笑,說你真慫

我特膩味,怎麼叫孩子面對死亡,理解死亡,這個,那個,的雞湯讀多了?

你活這麼大了,你敢說你真正理解死亡么?

有幾個人敢說不怕死的,立馬暴斃就跟喝口水似的?

所以別扯犢子。


看回去以前的答案,woc,略矯情了,哈哈哈,雖然感覺是真的。我一直在思索著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有一種讓人很容易接受的說法:你的親人,也有ta曾經失去過的親人啊。

假定,你的兒子的。。爺爺。。去了(抱歉,這個說法不好,但是我們假設這個情況)兒子很傷心,但是我們要鼓勵他堅強起來,我們可以這樣子跟他說:「兒子,爺爺去了一個地方,那裡有他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爺爺一直很挂念他們呢,現在爺爺終於可以去和他們在一起了。雖然爺爺再也不會在這個世界醒來,再也不能和你一起玩,一起聊天,一起笑,但是在另一個世界裡,他跟自己的家人過得很開心,很快樂啊。如果你真的很想念爺爺,就不要再哭了,要努力學習,快高長大,做一個堅強的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業,等你也到了爺爺這個歲數,這個時候,再風風光光地去另一個世界見爺爺,告訴他這幾十年來你有多思念他,好嗎?」

這也是我對我自己說的話,當那一天到來的時候,我希望自己能夠挺過這撕心裂肺的傷痛,堅強地走下去,走到自己心愿已了,無悔這一生的那一天。

。。。。。。。泡泡一般的分割線。。。。。

偶爾在冰冷的夜裡,靜靜地躺在床上,就那樣直直地盯著那片深不見底的黑,思索著死亡究竟是什麼,思索著自己究竟在人間走一遭,能做些什麼,為了什麼。

我很愛我的奶奶,她很疼我,但是越是這樣我就越害怕,萬一她離開我了,萬一到了那一天,我應該怎樣去面對?以後我該怎麼辦?我想不出來,這份恐懼就像夜裡冰冷的空氣一樣,令我不禁顫慄起來。

我想像了很多,每一次想像,臉頰邊總會有些溫熱的觸感,輕輕滑落。

我覺得這樣很不孝,但是我很怕那一天的到來。我希望我的奶奶能夠平平安安,健康長壽,我不希望離開她。

但是我知道,總有一天。是的,總有一天,我總該去面對的。

但是我不捨得。

逃避不了的現實如洪流般洶湧襲來的時候,我想像到自己束手無策的樣子。

這是一種撕心裂肺的痛苦,但是每一秒,都會有生命的逝去,生命的誕生,飛快地更替,豈是我們這些凡人可以掌控的?

那麼,在生命枯萎那一刻之前,我又該做什麼呢?

我想到了很多,我覺得,人生是一場體驗,在僅有的一生中,我可以做到很多的事,也可以選擇只做很少的事,而決定權,在我手上。一步步地走,總會走到自己希望走到的仙境中,正如遊戲中,一個個任務做下去,總會激活新的地圖。

可是,這一切總會有終止的時刻,思索了很多次,我決定,既然死亡這一結局是不可控的,至少,讓我選擇個方式去終結自己的生命吧。

當我走到人生的巔峰時,喜悅吧,然後走下來,再好好體會生活的趣味。然後,在某一個美好的清晨,或是神秘的黃昏,微笑著死去。

想必那一定很不錯。

扯遠了,其實我對死亡,並不是畏懼,害怕,而是不舍,不甘。

我不怕死,我只是還不想死。

或許對於每一位孩子來說,死亡都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但是,我希望告訴他們:

死亡是不可怕的,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萬物都是有其對立面的,有生,就會有死;有善,就會有惡。

只是兩者之間的界限,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不一樣的解釋,不一樣的認識。

不過,我相信,人死之後,總會有什麼東西留存下來,那是屬於他的生命的印記。

最後祝我的奶奶,以及所以我所愛著的人們,你們要健康平安地活下去,活到自己滿意為止。


推薦閱讀:

六歲男孩在公眾場合說不雅辭彙,如何教育?
有哪些反轉的懸疑故事?
怎樣註冊一個edu教育郵箱?
有同學自殺了,家長記者為難老師,怎麼辦?
在實際生活中,中國教育在哪些方面不如美國?

TAG:教育 | 死亡 | 幼兒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