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股票市場差異?

投資香港股市的大陸人越來越多,有些人是沖著AH的價差或估值差去的,有些人是因為投資移民而被迫買的,也有人是沖著港股的 T+0、不設漲跌幅限制、買空賣空、衍生品等去的。投資港股的人大都滿懷希望進去,但多數人都交了慘重的學費。為什麼比A股整體估值更低、機制更健全、市場更成熟、選擇更多的港股市場,陷阱會更多、投資回報可能更差呢?


初了解:

投資香港股市的大陸人越來越多,有些人是沖著AH的價差或估值差去的,有些人是因為投資移民而被迫買的,也有人是沖著港股的 T+0、不設漲跌幅限制、買空賣空、衍生品等去的。投資港股的人大都滿懷希望進去,但多數人都交了慘重的學費。為什麼比A股整體估值更低、機制更健全、市場更成熟、選擇更多的港股市場,陷阱會更多、投資回報可能更差呢?

第一部分、投資港股與A 股的幾大不同點

一、估值結構不同,港股市場相對更有效

港股常常喜歡龍頭企業,龍頭股的市盈率通常比二、三線股市盈率要高,有些人看行業的龍頭企業市盈率為15倍,而二、三線企業只有8倍,就舍龍頭去追落後,結果是一直跑輸大市。同樣的,港股通常也喜歡成份股(恆指、國企、紅籌三大成份股),非成份股只有到了特定時期,比如重大事項或財報公布,機會才比成份股大。所以我們就能很好的解釋,為什麼香港股市的中國平安會比中國人壽受青睞,海螺水泥為什麼會一直AH倒掛,因為買港股要「成份股為先」。

而大盤股如騰訊,PE基本維持在40倍以上;恆安國際,PE基本維持在30倍以上;蒙牛乳業現在PE40倍,動態PE明顯比伊利還高;康師傅的PE也一直在30倍以上,這些大盤股無論是對比香港的中小盤股還是A股同行,長期以來估值都不低,並且在金融危機的08年大熊市和2011年的小熊市裡有相對較好的抗跌性,究其原因,筆者認為:

1、從概率上看,大盤的成份股本身抵禦風險的能力就比中小市值公司更強,有馬太效應,所以買大盤股長期會更穩健;

2、大盤股基本是歐美大行在研究、定價和買賣,由於歐美的經濟增長速度和投資回報率遠低於香港和大陸,所以他們的投資期望也要低些,倒過來就是PE能給得更高些。小盤股歐美機構不了解,難以覆蓋,也不經濟

3、中小市值公司,特別是民營企業或香港本土企業,出千、財報造假橫行,筆者估計至少佔了三分之一的比例,港交所是個盈利機構,根本不管這事,香港證監會則說自己忙不過來,所以最多就是抓個典型殺雞駭猴,由於廣大投資者難以區別老千和造假的公司,這就使得整個中小市值的非國企股估值明顯被打低。若是市場認同公司出千或造假,那股價很快就會被打趴下,並且長期「嚴重低估」無法翻身,這和A股被質疑造假後股價還持續創新高完全不同,所以港股真不能貪便宜,沒有金剛鑽就不能去攬瓷器活;

二、供求關係不同,大部分港股的流動性遠不如 A股

香港除了三大成份股外,很多股票的成交是非常稀少的,有時幾天也沒有一筆成交,這是港股與A股的重大不同點。A股你只要買進了,完全不用為賣出擔心,上億的股民盯著2500隻票,標的嚴重供不應求,隨便一隻票都有上萬的股東和多家機構覆蓋。

香港的衍生品成交額世界第一,比較活躍的是牛熊證和窩輪(權證),喜歡以小博大的人,對小市值公司就不感興趣了,這對投機資金的分流影響很大,一般能佔到大市成交額的一成以上。並且小市值公司本身估值就低,又經常出老千造假,不到中報年報股價往往也沒什麼波動,所以造成小市值股票成交金額極小,一萬塊錢就可以拉一個板來,筆者就多次碰到自己或朋友用幾萬塊錢搞了一二十個點漲跌的事。

三、港股股價波動大,市場相對更規範

由於港股實行T+0、不設漲跌幅限制、可以買空賣空等原因,導致股價的波動要比A股劇烈。在港股里,通常不存在A股普遍的「慢牛」與「陰跌」拉升或下跌形式,代之而起的是「瘋牛」與「崩盤」式上升或下跌。對於趨勢投資者來說,追漲殺跌可能是炒作港股的最佳方法。以10年為期限計算,個股的波動範圍普遍在50到80倍。國內普遍在5到10倍。

這其實給了研究基本面的人很好的研究環境,你可以因為足夠了解而選擇在股價低估時且報表未公告前潛伏買入(一般是中小市值股我們才有這種研究優勢),甚至也可以在利好信息公告後開盤從容買入賺確定的錢,而利空信息公開後及時出局。由於機構一般也沒有內幕消息,資金又大,進出肯定沒普通投資者方便。

四、港股的投機性要比A股大,而且品種很多

港股市場以機構為主,參與正股投機的散戶不多,大多是買來做中長期持有的,那些投機者通常參與窩輪、牛熊證之類的品種。每隻正股的窩輪和牛熊證有很多隻,通常每個藍籌股都有幾十至一二百隻的窩輪。牛熊證更是實行「即時死亡」制度,即所謂的打靶,也就是說,你要是運氣不好,被點殺了,就算之後股價逆轉也與你無關,你可能一分錢都拿不回來。目前總計的渦輪和牛熊證是 4000多隻(黃老師買過的中信泰富渦輪26075,就是從這幾千隻衍生品 中挑出來的,當然我是全部分析和測算過的,才挑出來買)。

當然,衍生產品也並不全是毒藥,用得好確實是可以以小博大的,更多的時候它其實充當了一個套利的工具,所以關鍵在於你怎麼對待它。就象鴉片,它也是可以做為藥品的。

對於資金量大的機構投資者,投行甚至可以為你量身定做衍生產品,比如前些年馬化騰與投行簽的減持騰訊協議,史玉柱與投行簽的期權協議等等。

五、港股財報披露比A股差

香港市場是很奇怪的,除創業板外,大部分公司不披露季報,這既和A股不同,也和美股不同,比較規範的是台灣,它們要求上市公司按月披露營運信息。香港資料和訊息查詢必須去披露易里找,每個上市公司的最新消息公布地。

香港的會計年度劃分時間也很自由,不像A股必須以12月31日為年結日,這方面香港和美國比較類似,由上市公司自行定會計年度區間,港股多數是12月31號和3月31號為會計年度截止日。這裡有個好處,就是我們研究財報的工作可以適當分散。

六 港股的估值波動範圍和國內有巨大差別

在A股個股的波動範圍是95%的個股PB0.8到PB5之間。極端低PB0.4 港股400多隻的老千股的PB一般都低於1,平均數為0.3PB到0.4PB(整日融資 無盈利能力,長期下跌)

港股非老千股的 正常類的個股的 PB波動範圍 95%的個股在PB0.4到PB1.5 之間 極端低PB 0.2.港股有3%介於0.2到0.5PB之間。 A股目前的市場有1%個股介於0.4到0.7PB之間

長期市盈率波動區間在10到20倍之間

其中考慮到 港股的國內民營企業的財務造假因素,所以一般個股估值普遍 不會太高(港交所和香港證監會 無能力大面積監管造成)

股民需要自己去查分紅率來判斷企業業績的真實性。但從AH兩地上市的企業來說,港股確實比內地賣得便宜的多。

第二部分、港股花樣繁多的資本運作手段

一、買新股可能讓你破產

總體首日收盤價破發率為30%,2013年全年為28.9%。盈利和虧損的加總,總體個股收益率為3%

打新股進行孖展是很正常的事,但有時候因為你分析公司有誤,比如基本面並不好估值不便宜,市場申購的金額少,那就可能會讓你以自有資金幾倍的比例抽中新股,當開盤那天股價大跌時,你會損失慘重,所以在香港打新股是可能打到破產的。

新股開盤後,有經驗的投資者一般都是立即拋售套現,不論盈虧多少。因為據統計,香港的新股在一年半截內大部分會跌破發行價,不少公司股價會腰斬。

二、增發和配股比較隨意,股東大會通過一般都能通過,市場無監管(和國內巨大差別)

港股有一個慣例,就是每年年報後,董事會都會提請股東大會審議批准董事會在來年適當的時候可增發不超過20%的新股而不需要再開股東大會。這樣,大股東完全可以在股價低迷時再打個8折配售20%的新股給所謂的獨立第三方,實際上這些人是不是獨立的呢?

很多公司會再融資,這個就需要投資者自己分辨 企業到底是 有賺錢能力的,還是沒賺錢能力的 就知道騙錢

三、CB(即可轉換債券)要留意

CB一般是兩種,一是借殼上市時或老千股發行天量的低價CB,把股價拉抬上去後行權換股然後轉給代銷商,最後慢慢散貨給小股東,坑人無數;二是真實的融資需求,既有債券的保底收益又有可能轉股的超額利潤。但香港的CB似乎可以隨意修改行權價格,比如2331李寧向TPG發的CB,去年就趁著增發無恥的大幅下調了行權價格,這種行為就是出老千。基本上,港股凡有CB的,都不是什麼好現象。

首先00904是老千股的概率 蠻大(賬目作假)

(HK0904)的報表上,常年趴著上十億的現金,它除了CB外,並無銀行貸款,而且可轉債的利息率以前是很低的,所以看似不是大借大貸問題。

去年中它終於出公告說原本即將到期的13.5億人民幣可轉債無力償付,建議先付尾數,其餘10億展期3年,並大幅上浮利率,結果不但這個可轉債跌到50塊以下,股價更是從以前最高的10多塊錢跌到了現在的9毛錢。

(HK0904)的CB在新加坡交易,關注的人極少,基本是歐美機構在定價,由於歐美機構對中國的企業並不了解,很多時候只是因為看好中國或看好某個行業而分散配置一點,占基金倉位一般都很低,經常不到1%,所以一有風吹草動,這些基金往往都是無條件斬倉出局,這就導致CB的價格有時像股票一樣大幅波動。由於債券的受償權利在股票之前,所以實際風險是要小很多的。大陸人由於關注這些產品少,券商又沒有公開的報價和宣傳資料,同時單筆交易一般在100萬港幣以上,所以交投很不活躍,也因此存在投資的機會。

要留意一個要看CB的行權價格是否低於目前的每股凈資產,還有救是發行的可轉換的股數和當前的股本的比例是否高,如果低於20% 則可忽略不計。再考察這個公司的最近幾年 的融資情況和大股東套現情況、

四、回購也可能是象徵性的

每年年報後,董事會都會提請股東大會審議批准董事會在來年適當的時候回購不超過10%的股本而不需要再開股東大會。一般來說,回購股票都有利於提高老股東的每股收益,也是維持二級市場價格的利好行為。但很多時候,公司其實只是象徵性的回購一點股票,做市值維護,以便大股東之後減持套現或增發新股,所以這個也還得具體分析。

五:老千股比較多

香港的上市公司共計有1400多家,但是按照黃老師的統計 老千股的數量在400多家左右(具體名單可以像黃老師索要),老千股的特色就是 你買了他之後,他伸手問你拿錢

融資,如果你給了錢,他會通過關聯交易轉走,或者低價增發給「好友」攤薄你的權益,如果你不參與融資,則之間攤薄你的權益。讓你一次性虧損好多。然後他的股價會長期

下跌,跌了90% 再跌90%再繼續跌90%。永遠的下跌,但是他作為大股東他不怕跌,他可以自己給自己增發,增加權益,向大家配股,收集錢。只要控股權不丟失,他則可以一直把這個騙局玩下去。 此類的老千股 如何辨別呢?你需要通過觀察一個公司的 5年的 融資和分紅情況,還有ROE 是否保持10%平均。還有公司的背景,股本結構。國營的就從來沒有老千股這種事。股本結構比較均衡的(好多股東差不多比例)也不容易發生此事。

炒港股不要因為股價便宜 去買,或者以跌的多為理由去買,最終的代價是慘痛的。老千股正好 都 符合 便宜加 長期下跌

六、私有化會終止長期持股計劃

比如當年的阿里巴巴(HK1688),這個公司2007年以13.5港元,超過100倍的PE上市,上市時味道做得很足,就如同現在頻頻出手收購概念公司造勢一樣,當時市場關注的是它的高成長,所以開盤價高達30元,250倍的PE。5年過去了,儘管阿里巴巴的利潤翻了一倍,公司經營也很健康,但股價卻一路下滑到6塊多錢,投資者損失慘重。如果我們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持有,甚至越跌越買,以為業績增長最終會帶動股價上升,那你就錯了。為什麼呢?因為大股東並不怕股價下跌,它甚至喜歡下跌,去年2月,在股價極度低迷的情況下,大股東提出全盤私有化並退市。

香港市場經常會玩這種遊戲,市道好時高價IPO,市道差時低價私有化,上市公司被大股東玩波段遊戲。所以,就算是報表數據良好,價格低廉,小股東也是可能沒法將價值變現的。

A股儘管整體估值處於歷史低位,但還沒有私有化案例出現,這也證明了絕大部分A股的估值其實仍然不夠吸引力。未來A股在全面做空機制形成後,加上改為註冊制使得容量不斷擴大估值下降,可能會出現私有化案例。

很多人投資騰訊賺錢了,但是可否想過騰訊當初上市如果市場不受熱捧,一跌再跌從而私有化退市,購買者虧慘的結局呢。私有化是提出人及關聯方迴避,剩下的股東75%要通過,且剩下的股東不同意

的比例不得高於10%,才能最終通過。所以對於防止私有化來說,第一購入估值不宜太高,第二了解其股本結構。第三就算髮生了私有化,只要你當初購入的估值不是離譜的價格,最終私有化也不會特別的坑害你的,這個通過還是要大家散戶投票的。

私有化退市基本上年均五宗提案,3分之1會最終通過。


香港只是一個城市,散戶的數量能跟內地比嗎?就這麼點肉你還要跟市場上的實力機構去搶,能有多少勝算?!


推薦閱讀:

巴菲特會選誰來做接班人?
參加美國2017巴菲特股東大會是怎樣的體驗?
智能投顧通過大數據提供專業的投資建議,請問智能投顧給的建議是否靠譜?能否像巴菲特一樣成為理財高手呢?
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為什麼有BRK.A和BRK.B兩個股票?

TAG:投資 | 沃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 | 股票 | 股票市場 | 價值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