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盡職調查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盡職調查中你都遇到過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去一家大公司盡職調查又讓你有哪些別樣的體驗?


我來描述一下,一個典型財務盡調的項目中會計師的任務大概會如何安排:

  • 項目開始之前,會計師要先和作為委託人的投資方討論項目的大致背景情況,了解被調查企業的基本信息(當然此時僅限於非常粗淺的了解),聽投資方介紹一下該公司的業務,以及投資人初步注意到的、需要會計師之後進一步核查的問題和風險。
  • 不能偏聽偏信,會計師最好還能和被投資方的財務負責人或其他高管聊一次,從公司的角度聽聽他們的介紹,尤其關心一下現有的財務做賬方式、財務人員水平能力等將來可能影響盡職調查工作效果的問題。如果聽起來不大樂觀,先給投資人打好預防針。

  • 項目開工,會計師進駐公司後,先要找公司高管和各主要部門或業務環節的負責人訪談。有人要問不是之前已經聊過一次了嗎?那才哪兒到哪兒啊,僅僅是摸個底,為的是定方案時有個方向,真正開始工作後執行的訪談還要詳細得多的。通過面談、加上從倉庫到車間到實驗室到總裁辦公室上上下下的走訪觀察,會計師會對整個公司的業務閉環有更深一步的了解。通常而言,這會是現場工作頭幾天的重頭戲。

  • 理解了業務,再來看財務數字才有意義。接下去會計師的工作重心會移回財務部門,對公司現有的財務資料做各種複核和分析。分析出來的結果則要與之前了解到的業務層面的情況相印證,如果對不上,那總歸是有哪個環節的描述與實際情形不符,少不得還要返回去再找業務部門重新談話核實,二進宮三進宮都不稀奇(各位業務部門老總請別嫌煩)。但總體上這段工作與財務部打交道的時間會更多一些。

  • 如果看出了什麼比較重要的問題,會計師要第一時間和投資方溝通,讓投資方了解這些問題的存在。某些情況下,特別嚴重的問題可能直接導致這筆投資交易告吹,後面也沒有再繼續工作下去的必要了。即使不至於如此糟糕,某些問題也需要投資方早作準備,或者儘早和被投資企業坐下來商談後續處理。判斷哪些是重大問題,是考究會計師功底和經驗的重要一環。

  • 假如一切順利,現場工作終於完成,會計師們打道回府了。但此時留在會計師手中的還只是零碎的各種數據、文件、記錄和分析結果。為了讓投資人(很多時候是非財務背景的)既全面又快速地理解會計師的工作結果,需要把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整合成一份書面的盡職調查報告。盡職調查報告怎麼寫,怎麼組織篇章和語言,怎麼安排前後重點層次,怎麼穿插各種圖表,怎麼前後呼應勾稽,乃至於什麼字體什麼顏色能讓讀者更舒服一些,這些稱得起是會計師工作的半壁江山,我可以寫一本書專門討論這個問題。總之,現場工作幹得再到位,報告寫不好也是白搭。

  • 待到報告完成——通常我們稱之為初稿——因為這份初稿提交給投資人過目後,總會有需要進一步補充和修正的點點滴滴。會計師和投資人會就報告初稿先做一兩次討論,一方面確保投資人正確理解報告中揭示的各類事項,另一方面也聽取投資人的意見,看看哪些方面需要再深挖細耕。在此基礎上,會計師帶著這些進一步的要求,與公司方面又展開了新一輪(也許是幾輪)意見交換,幾易其稿,直到雙方對重大問題都不再有異議和新的需求,才形成盡調報告的終稿。

  • 出了終稿總可以萬事大吉了吧?有時候是的,有時候還不是。投資交易談判也會有瓶頸。可能當終於突破那個瓶頸時,回頭一看,也許離著之前那份盡調報告的截至時點又過去好幾個月,公司的經營形勢在這幾個月里有了重大突破(也有可能是重大滑坡),之前的財務數據已經不適合作為估值依據了。會計師們又要重新上陣,再更新一下報告中的內容(當然,是另外收錢的)。


盡職調查分很多類,從個人經驗角度談一下股權投資盡職調查。按投資階段分做過極早期的基本沒什麼可調查的盡職調查,也做過較為普遍的ABC輪,晚一點的有MA類,還有打算從納斯達克退市私有化的;按行業分做過生物製藥、精準醫療、電商消費、企業軟體、智能硬體、清潔能源等(剛入門的時候什麼都要看一點,現在已經漸漸收窄);按地域分去過國內五線城市整個地區除了這家企業幾乎什麼產業都沒有的,也去過全國各重點城市,美國東西海岸等發達地區。

盡職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法律盡職調查、財務盡職調查和業務盡職調查。投資部門一般負責的都是業務盡職調查,會帶上公司內部負責法律風控和財務風控同事,組個團去調查(^_^)有時候項目不大,階段較早,就自己初步看一下法律和財務文件,如果可以的話再把材料帶回去給同事檢查,所以做投資要有基本的法律和財務知識,嗯,其實基本的已經不夠用了。比如涉外的項目,一開始就要從根本上明白其組織架構是什麼類別,法律和近期政策對此類架構的限制和允許是什麼,這樣才能知道一些業務是否可行,以及更重要的,投資方案和未來退出設計的選擇。沒有這些背景知識,就如同夜霧穿行,非常可怕。

題主問的是體驗,那就主要答幾點體驗-

1.學習,學習,再學習

永遠都不要停下來學習,停下來就是丟飯碗的節奏。雖然來知乎的童鞋都是愛學習的好孩子,但當你的學習動機跟錢包直接掛鉤並在短期內可以直接體現的時候,那真是一個策馬奔騰哦。很多親朋好友知道我學了化學和心理學去做投資,都覺得很奇怪,誤以為做投資的都是學經濟和金融出身,大霧啊!去生物製藥公司做盡職調查人家說這就是喏這就是我的核心技術服用了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反應式甩你一臉你看得懂么?翻出來競爭對手的專利搞得明白差距在哪裡么?當然很多投資公司對高精尖科技是會請諮詢顧問的,可是作為投資人還是要懂一些行業知識,我的同事們主要里都是高學位數理化背景。

尤其是新人,一定要有一種掉進知識的海洋里遨遊的精神……經驗豐富的投資人拿來一個case說,「這個行業我不太懂啊,妄言兩句。」人家只會覺得ta謙虛。如果你頂頭上司讓你調查一個項目,你推說這個行業我不懂——找死么,不懂就去學啊!一點研究精神都沒有。

這一工作特點帶來的生活體驗就是,沒有在怕陌生的領域,不會隨隨便便被幾個專有術語唬住,非常習慣於且樂於在全面獲取信息的基礎上獨立思考。

2.新鮮感

與不斷學習相關的,就是不斷的新鮮感。我是個很怕無聊的人,mundane(這個詞翻譯無能請大神幫忙指點)的工作會讓我很痛苦,一開始想做投資的好處之一就是覺得會很有樂趣,總能接觸到新鮮事物(後來被這個好處吊打)。

我從小就是喜歡亂看書的那種,說好聽了就是興趣廣泛,其實就是喜新厭舊。而做行業盡職調查的時候是需要把心紮下來認真翻報告、看文獻、查新聞、請教業內人士,外加自己系統地找到線索分析和整理,要熟練使用各種權威搜索工具。像網上流傳的「如何在短時間內搞懂一個行業」之類的攻略都是取巧,最重要的是平日的積累。所以新鮮感最後會變成新鮮點——隨著知識面的拓寬和知識層的加深,在對於一個行業一個領域的基本原理、發展歷史和角色關係都掌握了之後,只需要按時更新就好了。當然隨著時代車輪的進步,如今三五年誕生一個新的行業也不是什麼難事……(手動圍笑)

3.敏感

你將,也必須,成為一個敏感的人,神經大條的干不來盡職調查,你會調查得很不盡職的。

雖然經常拿到浩如煙海的資料,覺得欲哭無淚,但還是要保持神經的緊繃,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細節,譬如關鍵合同的騎縫章能不能對上這種奇怪的事情(我帶的新人真的有抓過某頁被替換掉)。其實很多時候關鍵發現不在資料里,你以為項目方是吃白飯的嗎,給你資料之前自然會慎之又慎自己核查過。如果你知道調查方向,一點對或者不對都能敏感地嗅出苗頭,(訪談時某人對某問題的迴避,項目方對提供某個文件的拖拉,近期不合理的部門調整,公司員工的工作狀態,公司決策流程是否順暢等等)就很派得上用場。還有很多早期項目是沒什麼資料給你查的,沒有財務報表,沒有重大合同,沒有魚丸也沒有粗面,只有founder的赤子之心,你怎麼調:第一,先看他們要做的事情有沒有市場,時機是不是已經到了,未來擴張的空間有多大,此為行業盡職調查。第二,看團隊的歷史背景,什麼學校專業,原來在哪裡從事什麼工作,專業知識和行業經驗水平如何,這個團隊是怎麼湊起來的,是革命友誼還是草台班子,還有,如果原來創過業,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是什麼,或者為什麼離開原有工作;如果可以,通過人脈了解一下對方做人做事的口碑。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有的人爭議真的是很大的,而最後跑出來的往往也是這樣的人,但並不表示這樣的人都會成功。

敏感還體現在於對機遇的敏感,在對市場動向和經濟發展的關注中積累起來的經驗告訴你這個項目有戲,甚至在還沒有見到這個項目的時候,你就隱隱地覺得該有這麼一個項目來做這件事,見到了之後確定團隊也是對的人,基本就水到渠成。

4.新聞和前沿動態

這是基本功,你需要在盡職調查之前,一提起這個項目,你就知道這個行業近期的大新聞,對業界大佬最近的言論有印象,能講出之前某某峰會叉叉論壇上出了什麼新鮮事兒;同時對宏觀經濟的走向要有所了解,如貨幣政策、貴金屬和大宗商品的價格動態、全球主要股市行情、乃至當前政治局勢對經濟的影響等。這些沒有訣竅,就是每天閱讀相關新聞,要每天。

5.見識和眼界

因為要東跑西顛,跟五湖四海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相對來說對見識和眼界的拓寬會比較快,倒不是說需要練就一身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本事,但至少人話和鬼話都聽得寵辱不驚。最重要的是理解一個事實: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什麼樣的生活都有,無需大驚小怪。對於政府機關和大國企來說,是由上到下的執行系統,需要什麼資料直接去跟領導打招呼,如果從下往上推會非常費勁,人家還要層層請示。有些童鞋做盡職調查時習慣錄音,在美國不同的州對於錄音的法律是不一樣的,有的必須雙方同意,有的一方同意就可以。我還遇見過律師坐鎮訪談現場,CEO每回答一個問題都要像小孩看大人臉色一樣去用目光徵詢律師的許可。

由於項目方所在地條件不等,也要習慣每次出差可能面臨的不同情況。五星級酒店也住得,長途麵包車也坐得,吃一般都不會太差,只是合不合口味的問題,所以最好是一個博愛的吃貨,每到一個地方在辛苦了一天後帶著團隊嘗嘗當地特色是非常其樂融融的事情,第二天大家會更有工作積極性。不過有時候是真的太忙了,可能會項目公司——酒店兩點一線直到打道回府,吃的都是客房服務和項目方提供的餐飲,完全沒得選。像開頭提到整個地區除了這家企業幾乎什麼產業都沒有的國內五線城市,我們一直吃的是企業食堂,很豐盛。據說當地只有兩種工作:在這個企業和不在這個企業,被稱為XX(企業名)人和「地方上的人」。最後一天喝酒,一位大叔問起我們畢業後找工作的經歷,轉頭跟旁邊同事感慨說:「哎他們地方上的孩子就是闖蕩啊,咱們XX的孩子都等著接班,一輩子都不愁。」語氣里是那種炫耀式的自嘲,我們默默地對了下眼,大叔您月工資兩千多,被我們翻個底朝天的人力資源成本報表裡寫得清清楚楚,又沒什麼業績,這樣自滿真的好嗎……

很多莫名的優越感,都來自於眼界不寬。

6.你只是在做一份工作而已

因為投資人總以一種財神爺駕到的姿態去項目方盡職調查,很容易自己誤以為掌握了人家的生殺大權,尤其是市場環境不好的時候,有些公司可能就差一口氣,融資成功這口氣就續上了。即使運轉有序的時候,一般項目方對來盡職調查的投資方也是客客氣氣的。有些小朋友剛畢業就被這麼捧著,有些飄飄然,又帶著一種「要替公司揪出他們的小辮子」的詭異使命感,會拋出一些很冒犯卻自以為敏銳的小聰明問題,其實不尊重別人也不尊重自己,非常不專業。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如果盡職調查之後確實不合適目前的投資計劃而準備擱置,也不需要有「扼殺了別人的夢想」的負疚感,你只是在做一份工作而已。

心態平和、客觀地去做盡職調查,是寫出一份漂亮報告的必要條件。盡職調查短則兩三天,長則數周甚至數月,有時還要跑好幾趟,即使是那種不需要on-site直接dataroom的項目也需要郵件往來拉鋸戰,在期間可能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很多時候你以為自己胸有成竹了,問問題還是抓不住重點,甚至被反將一軍。還有可能泡在項目方的時候覺得已經調查得七七八八,回到公司寫報告才發現遺漏了環節,恨不得捶胸頓足。這些情況隨著經驗的積累,並不會變得更好(圍笑),但是老手對陌生路況不會那麼慌張。

7.誠信

長期做盡職調查下來,最大的體驗之一就是,做人要誠信,老話說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沒有那麼多可以瞞天過海的花招供你耍,財務報表注水是會被看出來的,活躍用戶造假是很容易被打臉的,銷售數據撒謊是無法自圓其說的,有什麼意思呢。做人不誠信,做事不老實,最後坑的永遠是自己,沒有了信譽是自斷後路,想改過自新都很難再有機會贏取別人的信任。Trust is a hard thing
to win back.

8.健康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個好!體!格!要做好隨時抓起個包就能飛的準備,也不能落地兩天了,高層訪談都已經結束,你時差還沒倒完。你要是個睡覺認床的頑固份子,那職業生涯基本可以結束了。 有一次第二天要有重要高層對話,頭一天晚上在酒店裡開三地(北京、美國西海岸和東海岸)電話會議討論修改提綱,半夜十二點我困得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東海岸已經凌晨三點,而那位同事依然精神抖擻思維活躍,開完會洗洗睡早上按時起床跑步去。這說明要儘可能遵守規律的作息時間,偶爾不規律一次也不會太難恢復。要飲食均衡,要健身,要保持心情愉悅,要定期體檢,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投資有忙季,忙起來項目往往都不是接踵而至,而是迎面砸來一片,要知道盡職調查理論上來說是可以無窮無盡刨根問底的,報告寫不完就寫短一點,或者同事們一起分擔,少寫一頁天不會塌,否則二十多歲開始謝頂就不好玩了。

題主還問了「去一家大公司盡職調查又讓你有哪些別樣的體驗?」這一點比較抱歉因為簽了NDA不能透露大公司的名字,只能說很大(&>_&<)別樣的體驗就是在高大上實驗室看了黑科技之後,意識到自己剛剛witness了即將改變人類世界的產品的誕生過程,想想就有些小激動呢,一種提前預知未來的莫名感動有沒有!


曾經做過很長一段的盡職調查,如果要說體驗,我更願意說說這份工作的附屬品:

一、公費去了好多地方,南邊的粵桂瓊,西陲的新疆,北境的蒙陝晉,在一個地方通常都是半年到一年,不像一個旅行的過客,而是參與著別人的生活。所謂一方水土一方人,在沒有涉身其中的時候是嚮往或偏見,當你真的跨越地域的藩籬,往往也推倒了你心中的藩籬,每一個地方或許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好也絕非你偏見中那麼壞,你終將學會欣賞和尊重。為什麼我強調這個,加入知乎這幾年,最近能感覺到知乎上越來越濃厚的暴戾與偏見,族群之間、地域之間…我不想去評判對錯,因為我的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我只是不太理解那些蹭蹭往上的贊,那麼多人願意用別人的偏見來代替自己的思考。不記得多少次去坐大巴去南疆,車上往往就是我一個漢人,下午出發的大巴總會在塔克拉瑪干邊緣的乾溝稍作停留,他們總是在路邊鋪上毯子做著乃麻子,而我總是習慣性爬上路邊幾乎寸草不生的山坡,夕陽下一望無際的還是乾溝;冬天的時候幾乎沒什麼事干,在水磨溝找一家維族的烤肉店,永遠是一層樓的矮房子裡面伸出一個大煙囪,以至於多少年後單曲循環趙雷的《吉姆餐廳》,唱到那句『雪把人們堵在家中』,我都會想起那年冬天老是冒著大雪和交好的同事開車到同一家口味極好的維族餐廳,整上一把饢坑肉就著抓飯,坐著他家的火爐旁,我那特能吹牛逼的東北朋友老是調侃老闆漂亮的女兒,我也常常看著窗外紛紛揚揚地大學發獃。

二、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高高在上地國企高管、工地捲起褲管和工人一起幹活的個體戶、酒量好的不行的地方官、帶著小蜜當配偶想矇混過去的民營企業家、當著我的面數網銀位數的房地產老闆...他們有些人氣場逼人,我也曾戰戰兢兢;有些人無法識字,但打拚的經歷讓人敬佩;有些人老奸巨猾,年輕地我一點點感受著那些世故人情;有些人試圖觸犯我的底線,氣得我當面撕碎所有資料扭頭走人;有些人仗義好客,老遠請來他的戰友只因知道我們都是來自千里之外的同鄉,然後一首又一首地唱著蒙語歌,直到我喝到斷片...千人千面,然後趁著深夜的寂靜把他們一個個寫入二十幾頁紙的報告。

三、見到了太多的灰暗面,我想我的同行們應該或多或少都在經歷過那些事,盡職調查地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信息地不對稱,但當更多地信息擺在你面前的時候,我不知道多少人心又能對稱。**此處省略一千字***,總之回頭看,我要感謝那段時光,因為不再憤世嫉俗,不再患得患失,終於可以平靜下來,痴痴地做一個碼農


資料不讓複印,不讓掃描,現場看資料,而且資料不全部提供,擠牙膏式的,每天開放八小時,到點收資料鎖門,只提供一個小會議室,財務法律技術擠在一起。


很爽,一種欲罷不能欲說還休的體驗。我之所以喜歡金融這個行業,就是因為能認識很多不同的人和做盡職調查。

1、每做一個盡調,基本能從一個行業摸到皮毛。

面上的事情你基本上都知道了,大致的運行你也了如指掌,但是你自己要去開一個企業,還是一樣不會:)

必須說的是一家養殖企業,做種豬的,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是地級市龍頭。但是當初我們做貸款過去的時候,做盡調有點懵,有點無從下手的感覺。因為主要資產是生物資產,然後幾大類是母豬、種豬精液(跟棒棒冰一樣的),母豬好說,一頭頭去數,雖然成百上千,這個精子怎麼估值……農業企業的成本、收入、資產很多都是不好估值的,外加這個行業天然的風險,盡調做的很頭大。

沒的辦法,找了華農的同學外加教授做支援,自己也花了好幾個夜晚熬夜學習,算是找到了幾個點,而且一問出來,對方老闆有種受到一萬點傷害的感覺,看到那種表情很爽,並不是你說什麼就信的階段了。到後來上會再到順利還貸,基本上對養豬的一些相關知識已經算小半個專家了,一些相關企業靠譜不靠譜還是能看一下的。

2、每做一個盡調,總有那麼一些奇葩的事情讓你茫然。

有那麼一個企業,自己董事長是機關財務出身,擺的一手好格局,尼瑪一年八千萬的銷售搞了十幾家分公司子公司,而且都是獨立建賬獨立核算,最絕的是找了一些退休大爺大媽老會計,全部天書一樣的手工帳,當時我們一組人兩個項目經理兩個注會都有點懵逼的感覺。你查吧,都提供,但是你基本上就是要慢慢搞上那麼大幾個月,才可能弄清楚。

還有一個企業,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有兩塊,一塊是自身經營,這個好查;另一個是自有物業的租金收入,這個就有點搞了,幾百戶的租戶,關鍵是我搭檔設計的個方案是所有租金簽訂封閉回款……一家家去聊,看到底有多少租金,一家家驗身份證,合同,簽合同,這個難度倒是不大,工作量搞死個人,而且去了幾次都是暴雨。事後我對這種設計方案不經過大腦的事情有天然抗性。

最近的一個故事,我純屬幫忙,也算部分盡調。最近一個律師朋友接了一些不良資產處置的案子,都是之前有些銀行小微貸款或者小貸公司的壞賬,已到法院訴訟執行階段,有房產抵押,有些是自住房,有些是門面。然後高潮就來了,律師拿著相關的證照去實地盡調,看了兩個項目後懵了。去的第一個,過去之後是一片廢墟,已拆。去的第二個,產權所有人已死亡,無相關親屬,相關部門怕鬧糾紛不敢直接辦理過戶,要求醫院死亡證明等相關文件,又是一個漫長的流程。據說他們所接了這樣的案子有個上千件,都是小額分散的,所以這個盡調相當夠嗆……

3、

慢慢講,待補完。2016-7-1更新


律師不請自來。

從盡調的步驟上,第一要要了解盡調目的,第二了解盡調對象的初步信息及所處的行業,第三發出盡調清單,第四收集盡調文件,第五根據盡調文件寫盡調報告,第六歸結盡調發現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

第一步,做盡職調查需要分清楚盡調的目的,目的不同盡調的手段和要求也不同。從非訴業務來看,主要分IPO、新三板、發債和併購幾種,IPO的要求比新三板和發債高一些。併購的話看具體項目情況,比如有些集團內重組的話盡調主要為定方案用,標的公司一般比較配合,業務比較簡單;上市公司的併購要符合上市公司的相關規定;商業上的併購就相對複雜一些。

第二步,盡調對象的基本信息可通過工商網站查詢。它所在的行業決定它受哪些法規監管,決定它是否需要取得特殊資質或者開展業務需要哪些審批。一個簡單的辦法是找到與標的公司同行業的上市公司或者新三板掛牌公司,從招股書或者公轉書上找到行業監管法規,了解該行業的特殊規定。

第三步,了解盡調對象所在行業及初步信息後,可以根據盡調目的有針對性地發出盡調清單,這一步非常重要,不是隨便找個清單模版就可以發的。很重要的一個細節是在清單上留下經辦律師的聯繫方式,並請文件提供人在清單回復處留下他的聯繫方式,這對於第四步很重要。

第四步,如果項目比較大,那麼建議有專人負責答疑,因為公司提供文件的人可能完全不理解清單所說的內容,或者有各種特殊的情況要詢問。我們有個大的上市項目就派了兩個律師守著兩台熱線電話,一整天都在接各子公司的電話。收集上來的文件可能還有問題,需要及時給公司發補充清單,補充收集文件。總之這個階段會讓公司和中介都非常抓狂,一定要穩住,冷靜,剋制,保持風度,堅守底線,對待客戶如春風般溫暖又如春雨般無情。

第五步,盡調報告不是必須要有的,除非客戶要求,否則一般僅供內部當底稿或者法律意見書初稿用。每個律所有自己的格式。

第六步,盡調非常重要的工作成果,發現問題,提示風險,找出解決方案。

盡調作為非訴律師最基礎的工作,期間各種酸甜苦辣樣樣嘗過。參加過的最大的一次盡職調查,所搜集回來的文件放在一個超級大房間里,豎著一個個書架,案卷像圖書館的圖書那樣擺放,非常壯觀。每個書架上標明子公司所屬的省份,比如要找貴州的某個子公司資料,就去貼了「貴州」那個標籤的書架上找。現在大部分項目已經實現無紙化辦公,提供的大部分是電子文檔。已經不怎麼需要到現場一頁頁翻複印件了。但是,證監會要求的工作底稿是要電子文檔和紙質文檔各一份的,最後歸檔的時候還是很壯觀。


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

無非就是與企業溝通講解準備什麼資料,怎麼準備,包括當面溝通和電話溝通以及QQ神馬的;

然後就是與企業準備資料的人員確認是否資料準備齊全;

然後就是收取資料查看企業的所有資料,包括紙質版的和電子版的。過去是紙質版為主,現在慢慢的電子版越來越多了;

然後記錄下你翻查資料得到的核心信息和必要記錄的信息,比如word文檔、EXCEL文檔等等;

然後就是根據翻查資料過程中的疑問與企業進行溝通和詢問,以解心中的疑惑;

還有就是在企業現場進行核對,根據企業提供的資料和你親眼見到的東西以及企業員工和你講到的東西進行匹配,看是否存在不一致或者有疑問的地方;

最後梳理你獲得的所有資料和信息,確保沒有其他的疑慮;

最後是出具你的盡職調查報告,當然了,為了節省時間和怕自己忘掉一些內容,會在盡調的過程中就開始盡職調查報告的部分內容的撰寫,最終進行仔細檢查。

有時候吧,你會覺得盡職調查其實也挺無聊的,尤其是你遇到一些沒有什麼獨特性的企業的時候;

而當你是去到了一個陌生並有趣的城市,面對的是一家你你過去比較少接觸的行業的企業,那麼你會發覺有些期待和新鮮;

如果企業的態度是非常配合且好溝通,在盡職調查中會事半功倍且有樂趣;反之則反之。

如果企業涉及到的東西很多,資料一大堆,企業很大很複雜,偶爾呢,你也會有些枯燥和煩惱;反之則反之。

在我認為,盡職調查就是:獲取企業資料和信息→核實企業資料和信息→得出結論並出具報告。


我是專門做大西洋地區盡職調查的。VC/PE,天使機構,或政府會給我們下達對特定項目的DD。

我們組的配置:

PitchBook Data 基本上可以解決所有商業信息披露問題。

剩下會從3所不同的大學購買的資料庫里尋找信息。

不同領域的20多個MBA和業內人士會在各自領域往深挖掘,和對相關人士進行暗訪,或訪談。

(我們組各類身披各類證書的MBA們都是各類國際比賽的第一,和VC業內人士。)

我們組的監管機構負責人例如律所合伙人和VC業內人士也會指導一下,如果需要的話。

目前做了兩位數的盡職調查,反饋基本都是讚揚。

什麼體驗?

  • 每次都要學習最新最酷最炫的的技術,每次都要保密。
  • 每次用PitchBook 時感覺自己是神。
  • 每次暗訪都扮成不同的角色,像個演員。
  • Excel節奏大師,不用滑鼠。
  • 報表看得頭暈,但每次要檢查兩次,確保不出錯。
  • 與各領域的專家教授建立了聯繫。
  • 每次新學很多商業模式,或新型材料, 但從來用不上。
  • 累。

歡迎各類VC/PE 和其他資本流向加拿大大西洋地區,海洋科學,ICT, 生命科學,醫療保健。


一種想要把企業扒光的體驗。

各種數據,資料,各種現場發現的細節,和各種公司的人交流獲取情報,總之就是,你說你的,我挖我的。

更甚者,在擔保公司的時候,和同事搭配,一個人和財務人員閑聊,一個人假裝看財務軟體的明細,其實是在默默的考取別人的電腦工作資料,因為工作底稿才是真實的...

至於寫報告什麼的,那都是千篇一律的流程而已了。能不能做從前期的各種細節和跡象就有差不多的判斷了。


看似光鮮的一面是預算足夠的時候出差可以一個人住五星級酒店的單間,完全秒殺奧迪特們,但忙起來根本連感受環境的時間也沒有,每天最放鬆的時候是稍微早起一點吃早餐的那一會兒。

被調查對象對交易很有興趣的時候會很周到,但往往也會不斷查出來很多亂七八糟的事然後底稿一改再改一改再改一改再改。不太配合的時候就更煩了子公司多的時候找各個分管會計收齊資料都很遭罪。

不過說實話寧可做dataroom畢竟不用旅途勞頓也不會碰到需要應酬喝酒的場合。

總體來說像我這樣身體弱精神不夠強大technical不夠好的臘雞就自動被淘汰啦。(手動再見


債權業務從業者來答一發~

盡調真是求知慾強者的理想工作啊,每次都能去不同的企業,接觸不同的行業,一點一點抽絲撥繭,漸漸看到企業的真實情況,真的是太開心了!而且因為從事的是債權業務,所以企業說企業的,我們查我們的,鬥智斗勇,還真的是挺開心的。


最直觀的感受:盡調出差基本隨便拷拷就是幾十個G的文檔。

有次出memo發現有個個人債權人的債權過了5億,不僅長得帥還是個93年的同齡人……而我卻在加班熬夜寫報告……


盡調小技巧

1.可拿著組織結構圖和崗位描述先與人力資源訪談,再抓主要部門負責人~防止簡單理解的財務採購銷售研發產品市場等等依次訪談,訪談不到位還得補漏。

2.私聊比單聊更靠譜~私聊能問出更多乾貨,如負責人對公司的不滿。私聊還能遮羞,諸如高新企業快到期了是否存在續辦風險這樣的問題就別當眾問了。

3.前期熟悉所有材料~不熟悉材料的前提下,上來就問的問題一般是低效且問不到點子上,影響整體盡調效率。


盡調,就是盡職調查,本人新人一枚,參與了幾次審計報告,(不過是一般性的企業年審或者股改,或者新三板,沒有參與過IPO),我所經歷的盡調其實簡單的要死,去企業複製一大堆資料,打幾個企業提供的客戶或者供應商電話,去企業的倉庫掃一眼存貨,拍兩個照片,然後大吃大喝。遇到企業的賬目混亂,還要支招教他怎麼解釋。總之一句話,機構是不是中紀委,你是企業請來幫助企業的,而不是請你來找茬的。所以只要是不觸及底線的情況下,機構應該是能幫企業就盡量幫的,當然,我不是簽字老師,不擔風險,但我傾耳聽到老闆說過,誰不簽字就滾,敢簽字的有的是。所以,不是一腔熱血就能成事的,現實就是這樣,至少我見到的是這樣。


帶投行來我司盡調。

遇上山路塌方,一路顛的沒邊,凌晨四點終於要到酒店了,結果還有一公里的地方在修路,只能下車拎著箱子到酒店。

四點半睡了。

八點半早餐。

九點鐘出發盡調。

盡調結束。

吃完飯立即返程。

正在山路上顛著。

但是風景真的還不錯。

回到成都晚上十點半。

睡覺。

六點45趕往機場。

八點坐上老闆的私人飛機。

給老闆帶了一碗泡麵。

十點到了目的地。

十幾度凍成狗。


是軍訓,是對自己知識結構的解構洗禮,是時間管理的極致,是對日常時間概念的模糊,是對人性的一場探知,是對未知的激動與恐懼


做dd有點像做偵探的感覺 尤其發現隱藏問題的時候 還是很有成就感的


今天剛做了Due Diligence…明天繼續

一個中國公司收購荷蘭公司…中國的公司大,但是荷蘭這個公司規模一般…是技術公司里算偏中等規模。然而體驗啊…簡而言之…

就是煩,太繁瑣,做Due diligence累的。相比之前談判…我覺得在MA里我最討厭的就是Due diligence了。

我們是在被收購公司做的due diligence。

一個checklist,上面有十七個方面(每個案件不一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每個方面下面平均七八項。差不多一百多項。

先根據checklist向被收購公司索要相關文件,然後拿到文件了,一個小項目小項目的過,這麼說,一般很有經驗的,簡單一看就知道問題出在哪兒。第一遍有個非常有經驗的帶著過checklist,查閱已經提供的文件,合格的項在list打勾,有疑問的,或者相關文件缺失的立馬提出…第一遍過了之後再跟被收購公司交涉,再次提供文件, 進行第二輪… 就這麼循環往複… 聽著不是很難,就是做Due diligence實在太費時間。而且…越有經驗的Due diligence做的越順… 比如說我老闆,過一遍…就知道哪裡有問題,總之經驗談… 特別帥不解釋。

我做的就是…跟著老闆過list,然後記下來他要求的更多文件,然後寫下他的疑問回去會跟處理一個案子的中方律師做溝通(他是荷蘭人,我們的客戶是中國公司,是買家),然後再跑去跟荷蘭公司的代表要文件,問問題。我們去了三個人,兩個荷蘭人加我一個中國人。

我回答的的特別通俗。Due diligence 說不難也不難,就一個個看,過了就打勾。但是說難也難,特別是收購併購的due diligence,需要經驗和能力,所有人都能看一遍但是看了一遍能不能發現問題就是本事了。誰不希望自己買的是個好東西,

我們並沒有不讓掃描不讓複印的情況。反而大部分文件我們是可以掃描留著電子版,原件不可帶走。


從我所在行業(國外銀行合規)用一句話概括先:就是無所不用其極地人肉該公司和相關負責人。


除了不斷的索取資料核查寫盡調重組報告書、就是長見識,最近的標的是黃金企業,2億黃金、和田玉、100公斤黃金的屏風工藝品,然並卵也只能流哈喇子


推薦閱讀:

沒有很深的金融知識,可能在美股里發大財嗎?
全球知名的大宗商品公司都有哪些?
問各路大神:用文華實現程序化很低級嗎?
徐翔被抓確認,那他的背景如何?
深交所的監管類函件有什麼區別?如監管函、問詢函、關注函之間的區別聯繫?

TAG:投資銀行 | 盡職調查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