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琴會曲高和寡?
如題。
總是看見很多人說古琴曲高和寡知音難覓,然後各種高大上。古琴最初只是作為樂器被使用的,在歷史傳承中被文人們賦予了那麼多含義,到今天感覺會彈古琴就特別牛逼。我承認古琴的聲音很古樸,我也很喜歡。但是在最近的了解中看到了很多裝逼黨,對古琴的印象真的變得不好了。還有些彈古琴的人說「古琴悅己,古箏悅人」。感覺學一門樂器,只要自己喜歡就是悅己了,誰會一天到晚想著去悅人啊。只為了悅人而去學不是很痛苦么。
古琴悅己,古箏悅人一直是個扯淡,一般是神棍之言,甚至可以引申之古琴的高級黑者其次,如果真的是喜歡一門樂器,那麼自己彈奏出來的可以時刻到達「悅己」這種程度的,要麼是高手中的高手,要麼就是在騙自己古琴之所以曲高和寡,其實陽春白雪的故事就已經講的很清楚明白了——審美不同尤其,古琴藝術幾乎不去主動迎合大眾審美,時代審美。
其實任何一種事物的興盛衰敗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與當時社會統治階層的引導很有關係。特別是在中國古代以封建主義為主導的社會裡,這種特徵會更為明顯。如同出自《墨子·兼愛中》的典故: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所以,古琴的曲高和寡,在古琴的音色、演奏技法等專業性角度入手分析之前,從歷史朝代更迭,以及歷代統治階層的審美思想,也可以有一定的理解。
首先,在先秦時古琴作為普通樂器在民間各階層流傳,其美學思想相對自由。《詩經》中《甫田》等八首琴詩中也表達出,古琴發展初期在演奏形式、演奏場合、音樂審美等方面十分自由,琴樂在感情的表現旋律的變化等方面亦有一定的自由空間。另外,《武彝山古記》載秦始皇時古琴也曾與鞀鼓、箜篌等民間樂器一同演奏。這些實例說明當時古琴音樂的審美並無嚴格的限制,有一定的包容性,所以「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的命題可以同時存在於當時的古琴美學領域。
到了漢代,定儒家於一尊,當時儒家思想在古琴美學中得到較大發展,琴樂的教化和修身功能被突出強調。古琴作為「樂之統」,在演奏技巧和方法上開始受到限制,「琴者、禁也」的命題即禁古琴演奏的「煩手淫聲」,又禁琴樂對於情感的表達,甚至規定古琴的弦位、弦音也要合於禮法。這一切標明古琴自漢代開始受到各種人為的限制。
魏晉至唐,古琴美學的發展呈現出兩重性的特點。一方面,嵇康、陶淵明等人拋棄禮樂思想,提倡音樂的獨立意義,倡導音樂的天地自然之和,歌頌古琴的自然之美、音聲之美。另一方面,「聲正而不亂,足以禁邪止淫也」等命題也被親人提及,鄭聲、悲樂仍受到排斥。古琴的地位在此時得到突出強調,嵇康提出古琴盡顯天地之德,「豈笙龠之能倫」,所以「能盡雅琴,為至人兮」。
唐文人也視古琴為上層社會或文人的審美對象,稱其他樂器為雜音,並將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視為「俗韻」,加以排斥,力圖使古琴音樂變得越來越古雅、恬淡而逐漸脫離普通民眾,並開始對古琴的演奏對象、欣賞對象、演奏內容等進行限制。
宋元時期古琴美學的禁區更多,不僅排斥鄭聲、悲樂,甚至禁止任何美聲。宋周敦頤、二程、朱熹等人將儒學發展為理學,提出要以「天理」滅「人慾」,禁止人們的一切不合封建綱常的物質、精神欲求,並在音樂思想方面提出了「淡和」說。朱熹則從古琴的弦制、徽位、律制、宮調等方面來貫徹其君貴、臣賤的等級觀念和崇古思想。大量琴論顯示出宋元文人更加排斥民間音樂,甚至禁止俗人、女子彈琴。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就有「道人彈琴,琴不清亦清,俗人彈琴,琴不濁亦濁,而況婦人女子倡優下賤乎」之言。
明清是封建社會的末期。為挽救搖搖欲墜的封建王朝,統治者加強對人們思想的控制,在音樂方面更加強調其「滅人慾」的作用,排斥其藝術性。名清時古琴美學思想的陳腐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以「平和」,「平淡」之審美觀排斥不平之樂,完全否定古琴音樂的藝術性,提倡古琴禁聲、禁變、禁情、禁慾。宋周敦頤「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的觀點在名清時期得到極度推崇和發揮。
其二,對古琴演奏者身份、演奏場合、演奏風格等規定諸多禁忌。明清時古琴的地位更加神聖化,被琴人奉為「至和之聲」、「大雅之器」。所謂的「五不彈」、「九不詳」、「十惡」之說。《琴書大全》把「伴笙簫」列為「十惡」之一,不允許古琴和笙簫一起演奏。琴人不但要在琴樂中杜絕民間之聲,對於民間之樂器也要避而遠之,古琴甚至不能與笙簫之類「俗器」為伍。
一件事物的受眾面會導致它流傳的廣泛性。古琴越來越集中在某一部分群體中,無法像其他民間樂器一般,擁有更為多數受眾群體的演奏和欣賞,所以也導致了古琴的內涵越來越集中於為當時的文人學士、或者顯貴之人服務的文化。這在一方面提升了古琴的文化高度,在另一方面難免造成了古琴曲高和寡的狀態。
古琴的曲高和寡,在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古代的文化知識群體相對於集中,並且範圍過小,但現在已經不是封建主義社會,受到高等教育的基數也越來越大,即使是古代文人學士的樂器,現在也能得到很好的發展的,曲高和寡也是一個相對的狀態。作為樂器的欣賞者,從音色、音律、曲調入耳,選取自己喜歡的去欣賞就是最好的狀態,並且一時的愛好也是可能會有轉變的。
幾年前拜訪一位古琴老師,問他學習古琴的感受。他告訴我一句話:
「得之於心,應之於器。心意既成,形骸俱忘。」
彼時我還未學古琴,聽到這句話雖然懂得字面含義,但並不理解。
一月前開始學習古琴,至今也剛學會幾個粗略的指法。但每天練琴的時候,覺得內心非常的平和安靜。特別是夜深人靜時,琴音繞樑,得心應器。想到古琴本身就具有天地人的寓意,指法坐姿皆有講究。不同於題主,我沒覺得因為這些寓意,會談古琴就是牛X,或者可以裝X。而是,了解更多以後,演奏時心中會有敬畏。至於悅人悅己,我覺得古琴不大適合在熱鬧的場合表演,畢竟是自身心境的體現,有一兩個知音足矣。別人怎麼看,管他呢~古琴為什麼曲高和寡?從根本上講,這不是樂器的問題,不是文化的問題,而是個市場經濟問題,是錢的問題。
古琴表現力不強不是根本問題,琴是死的,人是活的啊,可以像古箏一樣改嘛,古箏曾經就12根弦,現在就被改到了21根。
古琴老師清高也肯定不是根本問題,要是培訓能賺錢古琴老師清高個啥,人總不能為了逼格連錢都不要了吧。關鍵不在於琴,也不在於個人,而在於市場。
古琴和其他樂器最大的不同在於,其最大的價值不是在於演奏,也不是在於培訓,而是在於收藏。
收藏市場涉及的主要利益相關方是收藏家、中間商和製作者。
演奏市場涉及的主要利益相關方是演奏家、作曲家和觀眾。
培訓市場涉及的主要利益相關方是老師和學生。
古琴作為一樣古樂器,演奏並不是其強項,古琴聲音小 ,表現力有限,作曲量有限,很難符合滿足當代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需要。並且存在古箏這一替代品與其競爭,這導致古琴的演奏市場小得可憐,小到古琴人自己都說:古琴是彈給自己聽的,古箏是彈給別人聽的。
而演奏市場是培訓市場的基石,沒有活躍的演奏市場,培訓市場也是活躍不起來的。沒有足夠基量的觀眾,就不會有足夠基量的學生。古琴的培訓市場自然也是打不開的。
如果是別的古樂器,這兩個市場走不通基本等於死路一條,而古琴則不是,在收藏市場里,其作為藏品,有非常多優勢:
第一,古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關於古琴的歷史故事很多很多。第二,古琴多為名貴木材製作,桐木、杉木,高檔點的就是老杉木(幾百年樹齡)、漢木(古代老房子的房梁、棺木),還有沉香木,中國人喜歡木頭,能演奏的木頭就更不用說了。第三,古琴的演奏市場和培訓市場小,供給側不可能批量製造古琴,這維護了其藏品的稀缺性。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別看古琴家、斫琴師一個個淡泊名利,兩袖清風,人家可是身經百戰了,見得多了,絕對的人精!為了維護琴的收藏價值長者們可是煞費苦心:
第一,不輕易收徒。不輕易收徒絕不是希望你漲課費,課費在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琴面前算個什麼。關鍵是培訓市場一旦打開供給側就會大批量做琴,劣幣驅逐良幣,好琴就貶值了。
第二,不準改進古琴。古琴就是古琴,要原汁原味的,琴一定要遵循古制,並且琴一定要手工製作,連譜子都要用減字譜 ,什麼五線譜、現代曲目,那統統是大逆不道,數典忘祖的!第三,給自己做的琴、收藏的琴貼牌子,什麼某某制,某某監製,某某演奏過,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維護正統及稀缺性,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第四,給古琴分流派,分座次,分等級,加典故。通過把原本就小的藏品市場劃成橫向縱向更小的幾個部分,從而增強其內部各個收藏區間的特殊性和稀缺性,繼而加大其藏品的價值。這個分等級的工作分著分著就分到別的樂器頭上去了,首當其衝的就是同為彈撥樂器的古箏。作為古箏學校的校長,我就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綜上所述,古琴壓根就沒想讓大多數人理解,也沒想讓大多數人學會,他就是得曲高和寡,他就是超凡脫俗,就是在以犧牲培訓市場、演奏市場的做法使收藏市場的利益最大化。
為什麼學古琴的人優越感極高?想想,你抱著床幾百萬的琴彈著沒優越感也是怪了。雖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買得起那麼貴的琴的,但這不妨礙這個風氣自上而下傳染著。
悶聲發大財,識得不識得?我覺得是這樣的: 因為古琴聲音小,三五個人安靜地聽是挺好,人一多沒有話筒或者擴音器那也就是彈棉花。 說什麼琴娛己箏悅人,我覺得是因為古箏音色更華麗俏皮,音量又大,移植現代的曲子還容易,更適合人多的場合。而古琴么,相較而言聲音古樸安靜,移植曲子也麻煩,而且彈出來感覺有時候也不太對。對不了解古琴的人來說,容易偏向古箏。
我一直覺得古琴不太適合太熱鬧的場合。之前我也去過元旦晚會彈曲子,彈完挺尷尬的。大家都想熱熱鬧鬧開開心心的,我會的都是比較安靜的曲子,我這不是去掃興嗎。大家也只是看看古琴怎麼彈而已,誰管你彈的有什麼意境什麼感情啊。 而且那些古曲背景大多都是人少,什麼陽關三疊什麼關山月感覺都是一個人在那裡長吁短嘆,而且是有閑階級的長吁短嘆,至少我學到現在的曲子大多是這樣。勞動人民誰沒事長吁短嘆啊,大家都忙著討生活呢。有閑階級人數又沒有勞動人民多,於是就曲高和寡了唄。
我現在覺得要是不懂古琴的人非我們要來一個,直接給他們彈豬八戒背媳婦啊葫蘆娃啊一休哥啊啥的,好玩還接地氣啊~為什麼古琴音樂「曲高和寡」?
古琴音樂是人創作的,也是人聽的,橫豎都是人,便都能去彈、去聽、去研究。相信不少認可所謂「『陽春白雪』不可及『下里巴人』」這句話的朋友,其實只是沒有找到能夠恰當形容傳統古琴音樂審美特點的語句而已,而並沒有特別的含義[1]。
可是,這句話在有時確是別樣的「正確」了——古琴這樣「君子」的器物怎可為大眾「凡人」所接觸呢?沒錯,它是正確的,但有一個前提,即它在嚮往古代文人士大夫情懷的前提下是正確的。人們若懷揣這樣的情懷把玩著古琴,大多也便不會從藝術的角度出發了。其最終目的,不過是在名稱、形狀、邏輯等地方摳一點趣味,將之延伸、延伸、再延伸,來闡述古人的「智慧」,宣揚天下的正「道」,祭拜「聖古」的湯成文武,破解「天地宇宙」的「奧秘」,抑或只抒發一些純粹文人般的矯情。是啊,「古人所作所說的事,沒一件不好,遵行還怕不及」呢。藝術在他們眼中,只是古琴的附屬品,可有可無。古琴的本質也不再是樂器,而光明正大地成為「道器」「法器」「德化之器」了。
作為古琴在古代的重要繼承群體,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是否也是如此,我不清楚,但古琴藝術在古代至少穩緩並不失亮點地發展著。可今天呢?復古排外、文人士大夫情懷的酸湯綠汁快要把古琴給泡透了。稍有人不合其意,便會被責背離「文人派」傳統的「學院派」。古琴「文人派」「學院派」這些出現在現代漢語中的辭彙是誰發明的,實在不值得去考證,這種分類也十分沒有意義。倘若較真起來,我則確信,被稱為「學院派」的人大概還沒有無趣到這等地步,而被視為「文人派」大師的古琴家大體也少有這樣的閑功夫[2]。的確,今天古琴專業的培養模式確有值得改進的地方,音樂專業也像其它專業的一樣,不免會出現在本專業學習上「莠」的學生。但把這種現象直接扣上「學院」的帽子,進而肆意指代的手法實在是懶得很。古琴藝術的深入發展與研究,既有純粹的音樂方面,也有人文方面,說到底,就是古琴音樂藝術方面而已。從這點來說,無所謂這個派那個派,只有真正的古琴音樂藝術。或許,「文人」稱詡古琴音樂——如果還可以稱作音樂的話——「曲高和寡」,只是因一些新入門的朋友同樣不遵「文人琴」,於是惱怒,便藉口排外了吧。
什麼陽春白雪,不如來場雨夾雪;
什麼你派我派,不如吃個蛋黃派。
[1]對於有關問題,歡迎移步我的回答《為什麼感覺古琴曲很難聽?》《怎樣欣賞古琴?》。
[2]我以為「文人派」這詞,不過是一些「文人」尊幾名合其意的古琴家為其「大師」而自封的「派別」罷了。
2016年2月8日 答
我媽最近迷上了古琴…天天不談個幾個小時渾身難受那種。然後我常年不在家,放假在家,我媽見我回來了把直接古琴扯我房間里放著,一回家就來我房間彈琴…然後作為唯一的活人的我也肩負了要幫她拍朋友圈小視頻,拍美照的職責…然後以下是我的日常「兒子,幫媽媽再去倒杯水。」
「兒子,媽媽這首談的怎麼樣,是不是很好聽。」
「兒子啊,說真的,媽媽四十多歲了還繼續學樂器,你啥時候重新練練你老愛好啊,看你這樣沒得救了。」……答主感覺每天被放棄治療那種…最後回到正題,我那天和我爹說了我媽怎麼那麼迷這玩意,又不好聽。我爹一邊幫我媽把她新買的一堆穿古琴那個素袍戴的各種土色土香的項鏈放好,一邊頭也不回地說:「你媽這個年紀想幹啥都對,她開心就好,不好聽你別聽,她搬你那去了我晚上有空在家都沒得聽呢,我一來你房間你就翻白眼。」……我也是服。可能不太對題。
深深來吐嘈一下「古箏悅人,古琴悅己」還有類似的「千日琵琶百日箏」這種說法。能別這麼狹隘嗎?民樂各種樂器各種流派各種地域各種撕,真是讓人沉醉不知歸路。學音樂是因為它帶給我喜悅,讓我感知到我和這個世界的聯繫,通俗點說就是我樂意,哪那麼多華山論劍不死不休的捧高踩低,真是踐踏荒唐。
我也覺得音樂沒有曲高和寡這一說法,無非是時代不同影響著大部分人的口味偏好。不要因為一個東西喜歡的人少而喜歡,這樣未免也無趣。好的東西永遠有人欣賞,多少而已。
這一年開始彈古琴,所以來修改答案…準確的說,時代不同影響的是大部分人的審美。(下面的評論顯然比我理性)所以古時候我們愛古琴的雅,現在愛聽歐美說唱。即使前面的不懂意境,後面的聽不出來歌詞…
而曲高和寡不只是古琴,很多藝術對於觀眾是有要求的。要求越高,能欣賞的觀眾越少。這一點上古琴無疑是對觀眾要求最高的一個樂器,特殊的社會地位和歷史背景以及音樂特性,要求觀眾的文化素養,音樂審美,甚至個人閱歷,悟性以及當下心境都要良好。而回歸到音樂的本質,能悅己就是最好。2016.8.22
來實力打臉自稱古箏學校校長,說古琴曲高和寡是市場經濟的某匿名答主。古箏最初是13根弦;古琴是所有民族器樂中保留曲目最多的。沒記錯的話有上千首,你知道的少不要胡說八道;還有古琴用減字譜的問題,古琴非常講究氣息,五線譜這樣的記譜法對節奏是非常明確的,很不適合古琴的演奏。樂器終歸是表達個人情感的工具,只有承載的情感,思想之深淺,而無客觀的高低貴賤。對於不了解的事物保持基本的尊重,很難嗎?說古琴悅己不悅人的,要麼是不會彈的,要麼是彈得太差的,要麼就是彈得太差還出來忽悠的。古琴也談不上曲高和寡,真正的藝術都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古琴也一樣。沒有十年面壁苦練,把古琴彈得和彈梆子一樣,還出來欺負人家書讀的少,那就不對了。古琴過去很冷,現在很熱鬧,希望不要太熱鬧。
沒有勁爆帶感的節奏,沒有豐富和諧的配器,沒有朗朗上口的旋律。單聲部,節奏自由,演奏者還往往會加入自己的情感,所以這種比較高(zhuang)雅(bi)的抒情方式,一般很難引起別人的情感共鳴。
濫竽尤可充數,但古琴、塤、蕭這些屬性孤獨的樂器天生自帶性冷淡氣質,貌似跟誰都不搭——就是這麼裝逼(腦補大漠孤煙,一大俠執塤立於古城牆…)再想像一下,當年諸葛亮空城計上用的嗩吶而非古琴,司馬相如用琵琶來一曲鳳求凰……
所以,知音少,弦斷有誰聽。不是黑,單純來講講自己的親身體驗。
有個一起學古箏的箏友突然迷戀上古琴,買了6000的琴然後上了三個月的課之後果斷賣琴,我問她為什麼,她就說了一句太難聽了,像彈鋼絲一樣,關鍵是特么彈了還沒人知道你在彈什麼。有時候一曲彈一半停頓下就有人鼓掌,你真彈完了下面全睡著了!還記得有段時間,古琴全面絕跡,近幾年才因為一些用古箏聲音冒充古琴的電視劇大熱,一批想到就去做到的偽文青們終於找到了彈的外難聽也可以冷艷高傲藐視一切的裝逼神器。
這其實是一種文化的悲哀,如果古琴化身為人肯定覺得,如此復興,不如滅亡。悅己悅人之說,大概是因為古琴發出的聲音太小了,如果不靠現代技術的幫助,細微之處的變化只有演奏者自己,再加上幾個靠的比較近的知音才能明明白白感受到。至於古箏……小區門口有個古箏行,上課的時候相鄰的樓聽的清清楚楚。以上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 ̄)但是我實在想不出「古琴悅己,古箏悅人」這種明顯帶著濃濃優越感,踩別人抬自己的話,還有什麼友善的解釋。至於曲高和寡,是多年的文化積澱賦予了古琴文人風骨和通靈媒介的屬性,再加上古琴的普及程度不是很高,所以能夠精通這門藝術的人,在今天用手指都能數過來。私以為古琴演奏者應該做的是努力修鍊自身。尚古的人就去追求古人高尚的品行,爭取做到人琴合一,將傳統保存並延續下去。把古琴作為興趣愛好的人那麼開心就好,自己彈給自己聽能開心,去表演也能開心,偶爾在朋友面前露一手裝裝逼也能開心,總之虛心接受文化遺產的熏陶啦。只要不形成一個無聊的鄙視鏈。如果把自己和大眾區分開只是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威地位,享受優越感,這樣的人在任何行業都是敗類,哪怕他是彈古琴的。
彈古琴的人本來就不多,彈的好的更少,能彈到曲高和寡境界的更是寥寥無幾,所以曲高和寡不是古琴的問題,是人的問題。
我覺得是因為古琴真正的演奏技法已經要失傳了 物以稀為貴╮(╯▽╰)╭
【大霧 不要管我因為「難聽」,所以「曲高和寡」
不是裝逼,是古琴真的有一種與琴的對話感。
古琴聲音小,與人談話聲音大小相近。左手吟猱時的摩擦聲如同古琴的呼吸。
不知他人,但我彈古琴是為自我陶醉,自我排解,與琴對話,不同於彈吉他時那種表現欲。
而且古琴譜少有節奏,只有指法,所以一人一個彈法。
未必曲高,但大概因此和寡。
也接觸過古琴大師,確實曲中融入了道悟,此為曲高。請通讀、讀透《溪山琴況》,這個問題迎刃而解。
作為音樂愛好者,有些想法,答題主問。
從客觀角度理解:對語言的理解需要語境,語境會變化,人們對固定的語言音節的理解也會變化。音樂作為更抽象的一種「語言」,自然也會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試想,現在的大眾不讀古文,人們不常聽古曲。八零、九零、零零後各有自己的時興文化。而各不互相理解。兩隻蝴蝶那一句:親愛的~你慢慢飛~火遍大街的時候,我並不像現在這樣聽起來覺得土。回到琴曲上,那動輒千年的古曲被理解也是需要語境的。所以李祥霆教授常讓自己的弟子作為演奏者,要多讀古典文學,多聽傳統戲曲來培養「語境」。以便相對正確的理解並演奏出古曲的本意。作為古典音樂的琴曲,在當代受眾必然是極少數的。我覺得這不是取決於古琴有多難或者多神秘,而是一個公理一般的現象,在各個行業領域都會存在的。如同古玩、字畫、戲曲。這些離我們遠的文化,想要理解起來,所做的功課一定要多。樓主問的一直是為什麼古琴曲高和寡,不知道底下為什麼就古箏古琴開撕了呢,樓主也許一句話「古琴悅己,古箏悅人」說錯了,大家不要再撕了啦,樓主會傷心的。就我的理解,古琴的旋律並不是非常容易記住嗯,原理什麼的我給忘了,好像和音律有關,反正和西方的不同,所以和大家耳熟能詳的流行音樂從本質上來說就不一樣。然後古琴曲一直是用古琴特有的簡字譜傳承的,上面沒有節奏,所以需要師生一對一教學,這樣也導致形成了各個流派。因為每個老師理解不一樣,就會同一首曲子都有各種不同的彈法,那別說外行了,內行都常常雲里霧裡呢。暫時想到兩個原因嗯。
作為一個略會彈古箏的人,不管說不說實話我都認為古箏比古琴好聽。還分什麼悅人悅己簡直荒謬,如果彈奏者很享受彈奏樂器的過程自然已經是悅己了,什麼叫悅人呢?如果我彈古箏聽的人也很享受叫悅人么?還是說刻意彈什麼討好別人叫悅人?這就屬於人品範疇了好嘛,和樂器有什麼關係?讓古箏古琴反目成仇?真的有那個必要嗎?如果是以人數來劃分的話,學古箏的是比學古琴的人多些,這應該和古箏聲名遠揚不斷發展受眾廣泛有關,難道只是因為人少就覺得自己孤芳自賞曲高和寡?煩請說「彈古琴是悅己,彈古箏是悅人」的人詳細解釋一下?難道只有我一個人讀出了這句話其實是有抬高彈古琴者貶低彈古箏者的意思?
推薦閱讀:
※孩子學二胡,做為沒有音樂細胞的家長怎麼幫助孩子?
※有哪些聽著有殺氣的古箏曲子?
※古琴的聲音到底有多小?
※古箏的手指靈活性以及快速指法?
※為什麼古代中國沒有像西方那麼多偉大的音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