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和《失孤》這類尋子影片傳遞出來的價值觀是否會有負面影響?
孩子丟了確實是一件非常悲痛的事情,可是像影片中的父母一樣,犧牲自己的全部去尋找孩子,真的有必要嗎?
感覺片中的父母都是帶著自虐的心態在尋找孩子的,完全失去了自己!好像不瘋魔就對不起自己的孩子一樣。影片的初衷必然是好的,但是,我覺得如果我是一個孩子走丟的父母,我沒有那麼費盡心力的尋找孩子,而是從新開始了生活,那麼看到這類的影片,貌似就在無聲的譴責我。
謝邀。
我看到的問題是:《親愛的》和《失孤》這類尋子影片傳遞出來的價值觀是否有問題?而我的觀點是:價值觀是應該自由表達的,你可以認同或者不認同一種價值觀,但你沒權利說它「有問題」。
這兩部影片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在情節和人物設定上有很多都是和真實情況相符的。
也就是說,你在電影裡面看到的,失去孩子的人的情感和經歷,他被拍出來的,至少在題主所關注的尋找孩子的價值觀上和他真實的情況相差不大。甚至,我們不難推斷出:正是因為這些原型的價值觀,所以他們才被拍成了電影:丟失孩子的人在中國有千千萬萬,如果他們不是如此堅持地尋找,那麼或許也就不會被拍成電影了。
一個人,孩子丟了,他可以選擇像電影中一樣去堅持尋找,也可以選擇開始新的生活,這是一個人對自己人生的負責,他必然要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去做出決定。別人的決定對你沒有指導意義,你的決定對別人也沒有指導意義,因為我們的人生是不同的。
這個世界有太多道德譴責,但是丟了孩子,不管去不去找,都不應該被譴責。
因為別人去找孩子,而你沒有找,從而覺得自己「受到了無聲的譴責」,從而認為別人去找孩子這個價值觀是「有問題的」。我覺得這背後的邏輯很蠢。
再往大了說一點,電影和所有文藝創作的審查,在天朝,並不僅僅是一種制度,同時也是民眾心中的一種習慣。從這點來看,我們離自由表達的社會還很遠,而根源卻不全是制度上的。
至於導演在故事的基礎上,夾雜了什麼私貨,表達了什麼自己的價值觀,並不是題主所關注的,我不展開了。先看看這個故事。
一個母親,很多年前,把年幼的兒子丟了。
18年後終於相遇時,母親激動地上前擁抱兒子,兒子也抬起了手,但是準備擁抱母親的手臂舉到半空卻無力地落了下來。他不能想像這樣的女人,竟是自己的生母,她看上去是那麼蒼老滄桑,就像是奶奶一樣。女人怎會不蒼老?自從孩子丟失,她就放下生活中的一切,根據路人提供的蛛絲馬跡,尋找人販子的去向。尋找的過程中,她又丟失了兩樣最珍貴的東西——丈夫和健康。她哭壞了自己的眼睛。丈夫受不了,亦離她而去。但母愛真能創造奇蹟,在本世紀初,女人找到了拐賣她兒子的人販子,報案後人販子被警方抓獲,卻拒絕交代孩子的去向。她只好動用各種手段繼續尋找兒子,包括網路,無果。直到時光又過去了10年,她才接到警方電話,兒子找到了。兒子離開媽媽是6歲,掐指算來,兒子已經長大成人。幼小的兒子也曾痛苦掙扎過,現在終於融入養父母家寧靜富裕的生活。而眼前女人的形象,與他記憶中的母親已經相距太遠,母子相見一個小時,整個過程,兒子沒有叫一聲媽媽。母親提出想找來丈夫與兒子仨拍張全家福,兒子沒答應。更讓母親接受不了的是,自己找兒子幾乎搭上了一生,可是母子相見後,兒子卻選擇了沉默與疏離,手機關機,QQ號碼刪除,整整消失了一個月。全媒體時代,任何事情只要進入公眾視線,都會被無限放大。母親苦尋兒子、兒子「離奇失蹤」的事件惱怒了大眾,網上對「不孝子」的譴責聲一片。母親深深後悔,不是後悔自己尋找所做的一切犧牲,而是後悔給原本平靜的兒子造成的困擾。
在媒體撮合下母子又見了一面。但從此時開始,母親切斷了與世界的聯繫,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她的全部努力,只是為了道一句:寶貝對不起。丟失了你,對不起!找到了你,更加對不起!其實我也不太清楚是什麼感受。但我想題主應該不是個父親或母親。因為經歷過的人會懂那種痛。《親愛的》價值觀和立場存在極為嚴重的問題,在當今社會法制不健全,打擊拐賣兒童犯罪的行為力度不夠的背景下,對收養來源不明,疑似被拐兒童的人予以美化和理解,是誅心之舉。在這個立場上,所有的聖母都應該去死,因為除了丟失孩子的父母家人,沒有任何人有資格站出來說「哦,我覺得你也不容易,也不是故意的,也是善良的母親」。影片里黃渤對趙薇說,我最多能做到不恨你。我覺得這句話,真是已經有了最高的忍耐和原諒了。導演選擇了一個最片面性的角度,去描述一個廣泛又敏感的社會問題,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價值觀完全不可取。如果是一名有社會責任感的影片,在現有的社會背景下,應該更真實,甚至誇張地表現人販子的醜惡與貪婪,與被拐家庭的絕望形成對比,來激起社會的同仇敵愾,促進打拐的相關法制建設完善。
我在2010到2011年間擔任貓撲人肉搜索高級管理員和版主。提到人肉搜索,早期的概念都是抓小三,查美女,揭露內幕,但從人肉搜索提出之時便有了專門的尋人(被拐,走失)帖。我做了高管後,專門又做了一個持續性的主題,就是打拐,發動mopper 尋找被拐兒童。
當時貓撲的流量還很大,我的想法是與其用來瞎扯淡,不如做點正經的。帖子作為官方頭條發出後,許多家長加我qq,希望我幫他們發出消息,尋找被拐的孩子。我一個大男人,看到那麼多無助的家長都忍不住想流淚,這種感受,除非是跟這些父母接觸過,真的無法理解。我能做的,只是幫他們把孩子的信息和照片放在帖子里,掛在頭條上,雖然訪問和跟貼都很多,但據我所知,真正通過網路找到的,應該是0。後來我思想更成熟了一些,我明白了這個道理,打拐這種事,利用輿論媒體,引起話題,全民動員,也許碰巧能找到一兩個,但永遠都解決不了根本。想打擊拐賣兒童的犯罪,必須靠國家法制建設的完善,和執法部門對人販子,買方打擊力度的提升。記得當年有一個叫楊偉鑫的小朋友,他的母親跟我聊的是最多的,直到2012我都離開貓撲了一段時間後,還會問我有沒有方法能幫幫她。而我除了安慰,做不了任何實質性的幫助。這麼多年過去了,楊偉鑫小朋友,你爸爸媽媽找到你了嗎?你找到家了嗎?「丟失孩子然後執著地找孩子」怎麼都成價值觀有問題了……我這麼左的人都沒說這種普世的傳統價值觀是該扔進茅坑裡的臭狗屎呀……退一萬步講,就算你比我還左,覺得自己會迅速move on,那你也不應該玻璃心地覺得自己是被譴責的呀。
做一個左派,最起碼的一個素質就是要為自己的洒脫不傳統的決定負責,對嗎?怎麼能被代表主流的親情觀的文藝作品疑似對你的譴責攻擊就慫了呢?不能夠呀。
然後我要多說兩句。《親愛的》的真正價值觀上的問題在於,無論編劇還是導演本人,都在用模糊的方式,將問題的真正元兇即人販子本身,排除出故事核心,然後將所謂的人性原罪降落到普通人身上,甚至混淆是非,為了煽情而無所不用其極的同時,還擴大攻擊面,將一個簡單的善惡是非觀的問題,擴大成全民性的惡,讓真相在對所有中國人的批判中消弭。
為了賺一點煽情的票房錢,而混淆是非將拐賣兒童這一併沒有那麼複雜的問題擴大化同時將元兇隱藏掉,即使這是審查的結果,也是不可原諒的惡行。
至於《失孤》,價值觀層面倒是很標準,某種程度上類似趙本山主演的《落葉歸根》。但它最大的問題是太難看了。《失孤》的電影里對這個問題已經有解答:
劉德華在渡船上趴在摩托車上打盹時候,兩個陌生的男人就劉德華是否應該繼續找孩子的問題,爭吵以至動手打架,劉德華沒有理會和勸止,從包里拿出尋子傳單,默默散發給同船上的人。——影片中的這一幕給我留下的印象極深,而爭吵、打架的兩個男人,就是你、是我。
另外補充,對於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中第六款,經《刑法修正案(九)》修正,「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對被買兒童沒有虐待行為,不阻礙對其進行解救的,可以從輕處罰;按照被買婦女的億元,不阻礙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以前法條規定是「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刑九改為「可以從輕處罰」,這也是該類影片正麵價值之一。
在失去孩子的父母眼中,大概沒什麼比找到孩子有價值的東西了。事到如此,這種價值觀念還有什麼對不對的呢?
沒有不良影響
獨生子女一代的父母已經以這種瘋魔的恐懼為潛台詞迷失自我的活了十幾年幾十年了,你才剛剛了解而已。
所以我們這代人小時候這麼沒自由,成年這麼迷失自我。
說實話拐賣相對於日常各種意外的概率只算冰山一角,所以體育課都被毀了。
這是誰的責任?我覺得題主的問題還是很有價值的,尤其是最後的假設。《親愛的》片中從張譯扮演的角色角度也在探討這個問題,就是會不會再生一個孩子。但這種事,確實不會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看待的角度和感受都會不一樣,我理解,不能因為一部分人(從本題內容看,應該是相當少的一部分人)產生負面的情緒,就否定或者拒絕這種探討。例如反法西斯影片(我都不敢寫抗日影片),也不能因為可能有很少一部分法西斯分子的後人看到有不舒服的感覺,而不拍了吧。但這種尋子的影片要是還能顧及到一些選擇放棄的家庭的感受,當然是最好的。因此只是建議題目最後幾個字可以改為「。。。價值觀是否會有負面影響」。
說實話,我不知道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麼樣,確實不敢想像。 自從有了孩子,每當看到那些被拐賣的孩子遭受虐待,被喂安眠藥,我總是很心痛,有時會流淚。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也有這樣的遭遇,那他會怎樣?他還那麼小,還沒有完全的意識,會不會有未來?一直遭受摧殘長大後會不會只是一具軀殼? 走失,拐賣,孩子的狀況都不容樂觀,想像一下,真正富裕的家庭如果不能生育又想要孩子會買賣孩子嗎?不說價值觀,單從法律這一條他們也不會冒這個險。絕大多數應該走正當領養的途徑。不富裕的家庭一般來說不滿足領養條件,孩子的教育就是問題,說不定會在哪個山裡呆一輩子。。 說完這些我仍然不知道遇到這種情況會不會像他們一樣瘋狂,說不定會更瘋狂,比如勤練技術把門戶網站黑了都掛上我小孩照片。這是一個人怎麼看待人和生活的問題。
價值觀沒有問題,你只是還沒有做父母。
當你做了父母后,你就永遠放不下了。
這種感覺,我做母親前也沒有,我做母親前也不會反對你的想法。
只要你看過自己的孩子哪怕只有一眼,他的樣子就會跟在你心裡一輩子。不做父母,是完全體會不到的。
是的,沒做父母前,我也覺得這樣聽上去好弱好沒用。等你有了孩子,然後親手帶大你就懂了。
題主沒有無論如何都想保護和珍惜的東西嗎
孩子丟了,不知道是被拐去賣給別人當孩子還是被拐去打斷手腳放街邊乞討,不知道他有沒有吃飽穿暖不被虐待,不知道他是不是每天都在想盡各種辦法回家或者每天都在等你來找他,你想想這些,如果覺得能安心開始新的生活,沒人攔你,但你說電影拍父母付出全部找孩子是在無聲譴責你的選擇,我感覺你這三觀有問題
沒什麼好爭論的,問出這樣的問題不過是因為沒孩子。為人父母絕對不會將這個如果套在自己身上。許多父母都經歷過公眾場合孩子忽然不在眼前的慌亂感,我也是,一剎那間巨大的恐懼感在腦海中炸開,即使只有兩三分鐘,劫後餘生的感覺無法形容,跟價值觀完全沒有關係,是人類的一種本能。
如果你是丟了孩子的觀眾,我想你會考慮很久,到底看不看這類影片。
很多東西都是擁有的時候不覺得珍貴,等到失去了才發現它的可貴之處。東西物件尚且如此,孩子呢?父母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啊,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血肉啊,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這個過程伴隨著父母五味雜陳的心理狀態,一個剛剛要成長的生命就這麼不明不白地消失了,生死未卜,做父母的即使是花費一生的時間和精力去尋找也是可以理解的,當然,如果選擇遺忘,從新開始生活,也無可厚非。價值觀這種東西向來就是沒有統一的標準的,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只有不同的價值觀,沒有正確和錯誤之分。。
能提出這個問題來,大約你還沒有愛過一個人也還沒有養過小孩。有些時候有些人是我們生命中付出一切都要去保護的。這份感情也許會隨著時間沖淡也許不會。提問很理性,不過我們也要允許感性存在。這是不同人不同價值觀。但是如果因為自己價值觀與別人不同,所以覺得別人就一定有問題,要改!那就是你價值觀出問題了。————————做題和題主各自嘲諷了一輪,今天想來,題主實際上應該這樣來提問,也許更切合題主的想法:————————「如何走出走失掉小孩帶來的陰影?」————————找與不找,都是痛苦的失去小孩的家庭選擇;有的人,因尋找的希望支撐生存。失去希望,遠比我們看到的所謂生活帶給他們的傷害大。有的人,走出失去的痛苦,重新過上新的生活,這也是一種幸福。
你看很多言情的時候因為一個男人拋棄或者背叛了女人女人就接受不了去死的也有偏激報復的也有揮揮手再見重新開始的也有。同理,自虐去找的也有傷心一輩子的也有過幾年重新新生活的也有。個人性格問題和孩子在你生命中比重問題。還有,我沒結婚沒孩子,所以我覺得我的回答稍沒人情味甚至覺得問問題的也沒太人情味,如果我有孩子的話我就覺得樓主……的心太強大了吧……養只狗還要念想好久何況血脈相連的孩子?
從問題可以感覺到提問者內心有結,認為自己的價值觀正確,又不堅定;
試圖通過將「負面」標籤定位給影片價值觀,來彰顯自己的正確。
下面是我的分析過程。
劇情分析=========
片子核心:人口拐賣帶來的傷害,及父母的偉大。
1、從官方宣傳來看,兩步片子帶有的形式都是接近紀錄片的,而且取材於真實故事;
可以讓大家儘可能真實了解失孤群體,並在適當的事後為這些這些人提供幫助或者組織犯罪。
2、影片中的父母也不是每個都像主角一樣放棄生活去尋找孩子的;但是他們的生活,無一不是遭受重創。
3、失孤對於中國家庭的創傷一般情況下是大於國外的,因為兩點:
a、中國以「家」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危害大
b、「計劃生育」帶來的低抗風險能力;
所以這樣片子非常的必要,出現概率低,危害大,有被科普的必要性。
4、受到片中價值觀排斥的是「人口販賣」;並未探討如果父母不去尋找孩子怎麼辦。
問題分析========
1、普世價值觀具有排他性;排斥效應會讓違背者產生心理負擔,這種負擔因人而異。
2、良好的普世價值觀是有社會價值的,極端例子如:反社會人格。
3、惡性的普世價值觀會帶來迫害;最為經典的案例是「強姦受害者」。
4、所以提問者會有這樣的糾結,是基於內心的搖擺和對排斥的擔憂。
紓解方式========
1、堅定自我價值觀,如:回想下自己做的選擇原因;
2、是權衡兩者利弊,了解自己想要的和不想要的
3、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學會敬畏「美」。
你可能想多了
推薦閱讀:
※因為羨慕某種自己一生都得不到的事物而選擇自殺,是絕對錯誤的么?
※你們身邊有抑鬱症患者么?有沒有自殺傾向?你怎麼看待這個群體?
※我不喜歡看《感動中國》,覺得很彆扭,根本不會感動。我是不是有心理疾病?
※爸媽覺得住在孩子的宿舍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怎麼辦?
※為什麼我喜歡東西很多,想學的東西很多,卻沒有特別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