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元朝以海運為主,明清以運河漕運為主呢?

元朝以海運為主,如果漕運好,為什麼南北大運河隋朝就形成了,元朝不用運河漕運。明初承的是元制以海運為主,如果說海運好,海運技術應該是更加發達了,尤其明朝鄭和下西洋,說明技術已經不是問題了,但明初之後及清朝反而以運河漕運為主呢?到近現代,運河漕運基本沒有了,海運卻依然大興。元朝和明朝的運輸方式轉變感覺逆歷史潮流。


支持陸地上內河漕運的各種理由事實上都是扯淡。

真正的原因:

1、官僚可以路上設卡,撈過路費。

2、漕運開支巨大,官僚可以雁過拔毛。

3、時間一長,靠漕運過活的普通民眾,縴夫、船戶等越來越多,他們的利益要照顧。

4、漕船一旦出事,官僚便於追究或推卸責任。

5、河運漕船不容易叛逃。

元朝么,蒙古人畢竟沒有讀過那麼多詩書,其中貓膩畢竟不懂,而且蒙古人都是大汗的奴才,不像漢官那樣鐵骨錚錚,敢於直(zhaung)諫(bi)。

絕大多數有責(lao)任(qian)心的漢官都會發自內心地支持河運,即使勞民傷財,即使妨礙黃淮行洪。


明代實行海禁政策,嚴格限制貿易,旨在將百姓變成植物,恢復原有的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模式。一個是為了便於統治,另外也是由於朱元璋本身出身農民階層的局限吧。

而所謂的倭寇無非也是因為海禁,靠海的省份沒飯吃,又嚴格的打擊走私,而造成的自己人打自己人吧。大的海盜汪直,徐海都是漢族人啊。倭寇裡面也沒有多少日本人,所以完全就是自己砸自己的腳。

中國天然的資源和土地優勢,使得自給自足成為了可能,延續了幾千年的農耕社會運作的很好,而漕運自大運河以來一直都是傳統,這種方式雖然僵化但是便於統治管理,對於統治者未必不是很好的選擇(海運造成的人口遷徙以及民間貿易帶來資本主義的繁榮的同時,對於統治者也是個威脅啊)。不能從今天講求經濟和效率這個角度來看問題,因為這可能根本不是人老朱家考慮的東西,如果用今天眼光來看就有點上帝視角了。

至於元朝,因為是外族統治,我覺得在今天的歷史書中有點抹黑這個朝代了,一般來說漢族人寫史往往喜歡將外族統治的朝代,元朝和滿清,描述的暗無天日,有的都是弊政和剝削。比如好多人都認為中國的落後是由於滿清的統治,而對於漢族政權的諸多弊政熟視無睹。明代的廷杖,詔獄,廠衛哪一件不是殘酷的弊政,而明代的皇帝也是出了名的懶。但是很多人之所以對這些事情輕描淡寫,我覺得還是一種華夷的心理在作祟。

說遠了,其實我覺得元代在貿易上做的事非常優秀而出色的。由於蒙古族受到本身文化的禁錮較少,而且在13世紀,幾乎統一了整個亞洲大陸,在軍力的保護下無論是海運還是陸運的貿易都做的有聲有色,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陸上貿易也有聲有色,例如馬可波羅遊記的記載也並非空穴來風。所以對元代的統治的印象停留在成吉思汗時代的屠殺是不恰當的。

明代之於元代,從今天的視角看,不由得說是一種倒退。從此我們在封建封閉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導致了近代的屈辱。說到這裡應該感謝日本,如果沒有侵華戰爭,一方面凝聚了中華民族,一方面讓日本丟掉了前幾十年在中國取得的一切領土和特權。中國的發展就會永遠的伴隨著日本的陰影。當然,民族英雄的作用也是不可少的。英武的主席一統河山,並且打贏了幾場關鍵戰爭,中國獨立自主的挺過了前面的道路,取得了今天這種話語權。如果老蔣的話,估計還是美國的附庸吧。。。沒必要說什麼暴君,沒有穩定的政局,說毛線的民主!


昨天看了黃仁宇先生寫的「明代的漕運」這書(沒看完)

漕運是從江南收稅(糧米),然後送到北京,看起來很傻為什麼不錢來代替實物,保管也方便重量,體積也小,可明朝就是用這麼笨的方法來動作的。

1,漕運是個龐大的機構,保護運河,也方便駐軍,便於對江南及沿岸地區的控制;

2,閉關;

3,海上貿易容易受倭寇侵擾,特別是明中後期;

4,我認為是當政者的一種機械的執行,沒有用腦子思考;

水運在江南水網密布的地方有優勢,到了山東地面,因為黃河的泥沙量大還有改道,經常把運河也堵了。每年都要疏通運河,浪費人力,物力,財力。明代不稀浪費資源維護一條經常堵的河流,而不用更方便,更便捷的海運,更不會把資源用在其它地方促進更大的發展,就這樣還跑了260多年,這就是咱們 的先人。

歷史有時候,真叫人看不懂。


供需關係決定交通公交,元朝在大都的人口以及軍事上的糧食需求,估計連明清時期的五分之一都未必達得到,海運成本低但是效率也低,不足以支撐明朝整個長城防線一半以及京師人口的巨大消耗,漕運不受天氣技術的限制,才是國家經濟命脈。到了清末,技術突破加上貿易興起,已經不是海運與漕運之爭了,是一個生產方式的大變革,利益集團的阻礙自然被解除。在相當長的時期,中國明清航海技術並進步,漕運佔主流是合情合理的。


我大元朝可是最高峰才360萬石運糧量,這就讓S13吹上天了。河運明朝宣德年間曾達到過六百七十萬石。海禁,我大元可是頒布過4次海禁呢。這就讓逆民們吃掉了。


明成祖遷都北京,距蒙古近在咫尺;北方面臨空前的軍事壓力,兵力也隨之劇增。原來高風險的海運不足以支撐日益龐大的糧餉需求,所以永樂年間又重新整治大運河,新造一大批河船,重新恢復河運;到了明仁宗洪熙年間,河運基本取代了海運,成為漕運的主要方式。很多人對這個問題,首先會想到而海禁;但這只是次要原因,朱元璋時代就已經下令海禁了,只允許官營海運。


明清閉關鎖國……


我覺得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海運未必比漕運更合理。理由如下:

1、海運要繞行山東半島,路程長

2、當時船舶技術低下,沒有能力造適合海運的大型船舶,沒有規模優勢,海運就沒很大優勢

3、當時海運船舶動力依靠風力,風力不可靠(當時航海多數得靠季風,對出發、歸來的時間有比較高的要求),漕運可以拉縴,更可靠

4、漕運可以從產糧地直接裝船運到北京,點對點(江南內河航運發達);海運就得先從內河運到海港,運到天津再換船或馬車到北京,多一到兩次裝卸,增加很多成本。

5、維持一條產業鏈,普遍增加運河沿線地區就業,利於統治,海運只能增加港口的就業

6、便於運河沿線調配糧食,不光北京要吃飯,河北、山東、安徽、蘇北都要吃飯,即使它們是產糧地,但是遇上災年也需要調入糧食,海運只能到天津等少數幾個海港

所以我覺得以當時的技術條件,漕運未必不是合理的選擇。

當然官員中飽私囊現象是很多的,相關的腐敗也是很普遍的,不過海運也不能避免腐敗,體制的問題。

至於為什麼元代以海運為主,我覺得很大程度與元代對中原的統治力度不足有關,運河沿線不太平怎麼漕運?何況宋代黃河改道後對原有運河衝擊非常大,元朝也無心也無力去整治運河,只能海運。如果元朝有條件,難保它不漕運。


忽必烈也曲直了大運河,使之不經過洛陽了啊!


因為海運成本低:運輸成本低,維護成本低,人工成本也低

雖然風險高(船難),但是沒關係。。。我大元最不缺的就是漢兒的狗命。。。

說元朝不限制貿易的是在懷疑我大元的淳樸嗎。。。草市就是我大元取消的好咩。。。


推薦閱讀:

運輸險在啟運後投保,還能生效嗎?
集裝箱需要上鎖嗎?為什麼?

TAG:海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