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30和蘇34在航程及載彈量方面都很接近,俄羅斯為何還要額外開發蘇34戰機?

在載彈量方面兩者都達到8000kg的載彈量,航程方面蘇34略大,如果有空中加油,兩者區別就很小了。對地攻擊方面用蘇30搭配航程更遠的圖22改進型號更加經濟實用。感覺蘇34對俄羅斯空天軍來說意義不大。


謝邀。

首先要明確兩點:

蘇-30與蘇-34是兩種定位根本不同的戰機。

在俄軍體制下,蘇-30基本沒有取代蘇-34的可能性。

為什麼說定位不同?

看發展史,蘇-30最早是PVO主推的遠程截擊機,86年伊爾庫茨克廠在蘇-27UB上改的,一開始叫蘇-27PU,後來改叫蘇-30。然而,它還沒服役,蘇聯就解體了……

解體後形成的俄羅斯沒錢也沒力再裝備蘇-30,蘇霍伊只能將它改改拿出去賣(畢竟職工得要工資得吃飯),在搞出蘇-30K/KI/KN這幾個不大成功(沒幾個人真買)的型號後,1993年巴黎航展,俄羅斯人展出了一架「新」的蘇-30改型——蘇-30MK。

(其實這就是一架普通的蘇-27UB換了身衣服而已……)

然後這個玩意兒被印度人看上了,96年跟伊爾庫茨克廠簽了合同,開始了蘇-30MKI的歷史……

(不過按合同,印度蘇-30的前8架是早期的蘇-30K型(也就是基本出口型),其實就是裝了加油設備的蘇-27UB而已,只有空戰能力,對面攻擊……呵呵)

(結果因為MKI得重新設計機體,進度不行,印度在98年不得不又多買了10架蘇-30K……)

(最後這18架K在07年被一對一換成了MKI,換下來的蘇-30K被轉手賣給了安哥拉空軍……)

伊爾庫茨克廠的三翼面蘇-30系列由此開始。在蘇-30MKI的基礎上,伊爾庫茨克廠搞出了MKM(馬來西亞版)、MKA(阿爾及利亞版)和SM(自用版),區別主要在航電系統上。

這三型因為都脫胎於MKI,所以有不少共同點,比如說矢量噴管和相控陣雷達,還有重視空優作戰能力。

另一條大家更熟悉的發展線路就是共青城廠的蘇-30MKK系列。與MKI不同,MKK仍然是用蘇-27UB的機體基本結構,換裝新雷達和電子設備,更側重於對面攻擊能力(所以說沒有印度MKI的那一堆「高大上」設備)。當然並不是說MKK/MK2的空戰能力不行,關於這個空自的F-15J應該有比較深刻的體會。

MKK賣了76架而且用戶評價很好,把共青城廠樂壞了,又開發出MK2想著也能大賣,誰知中國買了24架後,直接停止採購了……這個失誤幾乎要了共青城廠的命,剩下的蘇-30MK2隻能讓俄羅斯空軍接盤,稱為蘇-30M2。此外,越南、印尼、委內瑞拉、烏干達也有購買蘇-30MK2。

而蘇-34發展路線就沒這麼複雜了,從最早的蘇-27IB到蘇-32FN和蘇-34,一直是非常明確的發展思路——對面攻擊第一,為此採用了並列雙座設計的全新加寬加固機體(裝甲都有了),代價是空戰能力低得要命,但是也帶來了巨大的載彈量優勢。

Armament

Guns: 1 × 30 mm Gryazev-Shipunov GSh-301 autocannon with 180 rounds

Hardpoints: 12 × wing and fuselage pylons with a capacity of 8,000–12,000 kg (17,600–26,500 lb) and provisions to carry combinations of:

Rockets:

B-8 rocket pods for 20 × S-8KOM/OM/BM

B-13 rocket pods for 5 × S-13T/OF

O-25 rocket pods for 1 × S-25OFM-PU

S-80FP

Missiles:

Air-to-air missiles:

2 × R-27R/ER/T/ET

2 × R-73E

2 × RVV-AE

Air-to-surface missiles:

Kh-29L/T/D

Kh-38MAE/MKE/MLE/MTE

Kh-25ML/MT

Kh-59ME/MK/MK2

Kh-58

Anti-ship missiles:

Kh-31A/AD

Kh-35U

P-800 Oniks weight of 1500 kg with a range of up to 300 km and a speed in the range of numbers M = 2.2–3.0. Officially not in service.

Kh-41

Anti-radiation missiles:

Kh-25MP

Kh-58

Kh-31P/PD

Cruise missiles:

Kh-36

Kh-65S/SE

Kh-SD

Bombs:

KAB-500KR TV-guided bomb

KAB-500L laser-guided bomb

KAB-500OD guided bomb

KAB-500S-E satellite-guided bomb

KAB-1500KR TV-guided bomb

KAB-1500L laser-guided bomb

OFAB-250-270 bomb

OFAB-100-120 bomb

FAB-500T general-purpose bomb

2 × BETAB-500SHP

P-50T bomb

ODAB-500PM bomb

RBK-500 cluster bomb

SPBE-D bomb

下面的是蘇-30系的武器配置:

Armament

Guns: 1 × 30 mm Gryazev-Shipunov GSh-301 autocannon with 150 rounds

Hardpoints: 12 hardpoints with a capacity of up to 8,000 kg (18,000 lb) and provisions to carry combinations of:

Rockets:

S-8KOM/BM/OM

S-13T/OF

S-25OFM-PU

Missiles:

Air-to-air missiles:

R-27R/ER/T/ET/P

R-73E

RVV-AE

Air-to-surface missiles:

Kh-29T/L

Kh-59M/ME

Anti-ship missiles:

Kh-31A

Anti-radiation missiles:

Kh-31P

Bombs:

KAB-500KR general-purpose bomb

KAB-500OD bomb

KAB-1500KR GP bomb

KAB-1500L laser-guided bomb

FAB-500T GP bomb

BETAB-500SHP bomb

ODAB-500PM bomb

OFAB-250-270 bomb

OFAB-100-120 bomb

P-50T bomb

RBK-500 cluster bombs

SPBE-D bomb

最大12噸的載彈量……比蘇-30MKI/MKK撐死8噸的載彈量大出整整4噸……這叫載彈量差不多?

再來看下美軍相對應戰機的數據:

這是F-15E的:

Armament

Guns: 1× 20 mm (0.787 in) M61A1 Vulcan 6-barreled Gatling cannon, 500 rounds of either M-56 or PGU-28 ammunition

Hardpoints: 2 wing pylons, fuselage pylons, bomb racks on CFTs with a capacity of 23,000 lb (10,400 kg) of external fuel and ordnance

Missiles:

Air-to-air missiles:

4× AIM-7 Sparrow

4× AIM-9 Sidewinder

8× AIM-120 AMRAAM

Air-to-surface missiles:

6× AGM-65 Maverick

2× AGM-84 Harpoon

2× AGM-84H/K SLAM-ER

AGM-130

AGM-154 JSOW

AGM-158 JASSM

Bombs:

Mark 82 bomb

Mark 84 bomb

GBU-15

GBU-10 Paveway II

GBU-12 Paveway II

GBU-24 Paveway III

GBU-27 Paveway III

GBU-28 (Bunker buster)

GBU-31 or GBU-38 {8 GBU-31"s or 16 GBU-38"s} (JDAM)

GBU-54 Laser JDAM (LJDAM)

GBU-39 Small Diameter Bomb (SDB)

B61 or B83 nuclear bomb

CBU-87 or CBU-103 (CEM)

CBU-89 or CBU-104 (GATOR)

CBU-97 or CBU-105 (SFW)

CBU-107 Passive Attack Weapon

Others:

up to 3× 600 US gallons (2,300 L) external drop tanks for ferry flight or extended range/loitering time.

1x 1,800 litres (480 US gal) Super cruise drop tank.

這是F-111F的:

Armament

Guns: 1× 20 mm (0.787 in) M61A1 Vulcan 6-barreled Gatling cannon in weapons bay (seldom fitted)

Hardpoints: 9 in total (8× under-wing, 1× under-fuselage between engines) plus 2 attach points in weapons bay with a capacity of 31,500 lb (14,300 kg) and provisions to carry combinations of:

Missiles:

AGM-69 SRAM thermonuclear air-to-surface missile (FB-111A only)

AGM-130 stand-off bomb

Bombs:

Free-fall general-purpose bombs including Mk 82 (500 lb/227 kg), Mk 83 (1,000 lb/454 kg), Mk 84 (2,000 lb/907 kg), and Mk 117 (750 lb/340 kg)

Cluster bombs

BLU-109 (2,000 lb/907 kg) hardened penetration bomb

Paveway laser-guided bombs, including 2,000 lb (907 kg) GBU-10, 500 lb (227 kg) GBU-12 and GBU-28, specialized 4,800 lb (2,200 kg) penetration bomb

BLU-107 Durandal runway-cratering bomb

GBU-15 electro-optical bomb

B61 or B43 nuclear bombs

(原諒我搬運下維基上的數據)

從上面的數據和分析可以看出,蘇-30系列本質上是一種雙重任務戰鬥機,定位與F-15E基本一致,空戰能力再怎麼改也不可能改得太差。更何況空天軍現在大量裝備的蘇-30SM本身就來自於重視空優的伊爾庫茨克系,而且從敘利亞戰爭實踐中看,蘇-30SM大多數時候也是被當作制空戰機使用,為蘇-24/34們護航,偶爾掛倆鐵炸彈練練手。

這是空天軍蘇-30SM在敘利亞戰場的典型配置之一,翼尖掛載「希比內」電子干擾吊艙,機翼最外側掛架掛載R-73格鬥彈,中間掛架掛載R-27半主動中距彈。

而蘇-34呢,一開始就是作為專業轟炸機設計的,在對面攻擊能力上比半路出家的蘇-30系高了好幾個華萊士。

這就比較直觀了。

再來說說蘇-34在體系中的位置。

一般我們把蘇-34稱為「殲擊轟炸機」或「戰鬥轟炸機」,但在蘇/俄空軍體系內,蘇-34實際上是前線轟炸機(фронтовой бомбардировщик),而不是殲擊轟炸機(истребитель-бомбардировщик)。蘇-34及其前輩蘇-24、伊爾-28乃至衛國戰爭時期的彼-2/圖-2,是要在作戰中實施針對敵戰役縱深乃至更遠距離上目標的突防的,打擊目標是敵方縱深內軍用機場、通訊結點、指揮中心這樣的高價值固定點狀目標。

在部隊隸屬和指揮上,以蘇-24為例,蘇24的指揮權在空軍集團軍,戰時由集團軍賦予任務後,由殲擊轟炸航空兵師負責飛行組織但不負責指揮,戰時指揮由集團軍指揮所統一組織集團軍直屬偵察航空兵團和蘇24團行動。

(感謝kgb1059大神的回答)

而蘇/俄體系下的「殲擊轟炸機」則是指蘇-7B/17、米格-27這樣的飛機,其打擊目標主要是戰線前沿及淺近縱深內的敵方據點、野戰機場、防空陣地、步兵/炮兵/裝甲兵集結地等價值相對較低的點狀目標和步兵/坦克集群這樣的面狀目標,執行空中遮斷任務。

在作戰指揮上,蘇-17與蘇-25一樣,指揮權歸屬陸軍集團軍配屬的航空兵前進指揮所。米格27的指揮權在混成航空兵師和殲擊轟炸航空兵師。

通俗一點說,蘇-24/34乾的是當年彼-2/圖-2深入德軍縱深轟炸的活,蘇-17/米格-27則是幹當年伊爾-2攻擊德軍前線部隊和工事的活。

對比一下,蘇-24/34大概與美軍F-111、歐洲帕那維亞「狂風」屬於一類,而蘇-17/米格-27則與美軍A-7、歐洲「美洲虎」、英國「掠奪者」定位近似。

而蘇-30系列呢?相當於美軍F-15E。

有人會說了,美軍都把A-7、F-111都退了,F-15E取代了它們的位置,為什麼俄羅斯不這麼做呢?

原因有很多,這裡只說個人認為比較重要的幾個。一個是BBC的專機專用傳統,另一個則是俄軍與美軍不同的作戰環境。美軍冷戰後沒了蘇聯鋼鐵洪流的威脅,對手多是伊拉克、阿富汗之流,縱深沒那麼大,也沒多少防衛嚴密的高價值目標值得去突擊,F-111的存在顯得多餘了。而重型武直的發展和航母艦載機對地攻擊力的進步也使A-7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同時,美軍的對手空軍和防空部隊實力基本都很貧弱,對美軍戰鬥機而言奪取制空權變得十分容易,自然可以要求下戰鬥機有比較好的對地攻擊能力。因此產生了F-15E這種「雙重任務戰鬥機」。

而俄軍面對的作戰環境比美軍要差很多。北約的威脅不但沒減少反倒還變本加厲,東方亞洲的新一代戰鬥機數量持續井噴式增長,俄軍數量有限的四代機在戰時幾乎必須都投入奪取制空權的任務,空戰能力顯然是比對地攻擊能力更重要的指標。並且不管是西線還是東線,俄軍在戰時都有大量防衛嚴密的高價值點狀目標需要去突擊(包括海上目標),俄軍的作戰縱深又比美軍面對的大很多,因此蘇-34存在的意義也就有了。

另外,不要以為專機專用一定是落後和低效的表現,別忘了蘇-30SM畢竟不是F-15E,脫胎於蘇-27UB、側重空戰的設計讓它對地攻擊時的作戰效率和戰場生存力都不會比專業的蘇-34高多少。而對俄軍來說,在戰時把空優戰鬥機投入對敵縱深目標打擊其實非常浪費。

只要俄軍的空中作戰體系和作戰環境不變,蘇-30這樣的戰鬥機取代蘇-34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事。

至於為什麼中國空軍能用殲-16取代殲轟-7系列……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為我指錯、討論。以上均為個人觀點。本人偽軍事愛好者一枚,輕噴。

評論區禁止人身攻擊、髒話粗話,謝謝。


首先要明確的事實是,雖然今天的蘇30(俄軍自用的蘇30SM也好還是其他國家購買的蘇30系列戰機也好)和蘇34看起來功能與性能有諸多重合之處,但是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相當程度上要歸因於一個超級大國的解體及其帶來的連鎖反應。倘若我們回到這兩個編號(或其前身)誕生的年代,我們會發現這兩種飛機在一開始並無交集。2018年蘇30與蘇34看似尷尬的定位重合,只是因為時滯效應而已。

A.

1986年,為滿足國土防空軍的需要,蘇霍伊設計局對一架蘇-27與一架蘇-27UB進行了改裝,測試後決定留下雙座的蘇-27UB繼續發展,改裝後的蘇-27UB被重新給予了蘇-27PU的編號,工程編號為T-10PU-2。

1988年,代號為「藍色05」、工程編號為T-10PU-5的首架原型機開始裝配,第二年首飛,1991年年初完成所有試飛工作後,部長會議軍事委員會和國土防空軍總司令部賦予其編號蘇-30

按照蘇軍原計劃,蘇-30是要裝備國土防空軍,與米格-31搭配使用,取代蘇-15/米格-25的

但是,蘇聯解體,一切崩塌,從零開始,沒錢買,自用轉出口,30跑航展。

這段時間之內俄羅斯空軍的作戰單位是沒有裝備蘇-30的,俄軍自用的具備多用途能力的蘇-30還沒影子吶。蘇-30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出口型號,用戶包括中國、印度等等。

注意上面這張蘇-30族譜,除去最初的少數幾架截擊型蘇-30,俄軍接收第一批用於測試的題主所指的、具備多用途能力的蘇-30SM和蘇-34正式服役的時間正好在同一年,換而言之,蘇-34比蘇-30SM更早。

B.

蘇-34最早型號為代號蘇-27IB試驗機,其試驗機在1990年4月首飛,預生產型於1993年12月18日首飛。原預計在2002年全面列裝,但是因為蘇聯解體導致的資金不足,直到2007年7月俄羅斯國防部才宣布正式接收蘇-34。

注意下圖中原型機的工程代號,不是蘇-30系列原型機的T-10PU系列。

1993年,蘇-34的第二架原型機首飛,同年,編號為蘇-30MK(K代表商貿)的戰鬥機出現在迪拜航展上

1994-2000年間,蘇-34後續原型機陸續試飛,期間,中國、印度陸續訂購蘇30MK系列飛機,俄軍未接收任何同型飛機。

2006年,俄羅斯空軍接收早期生產型進行測試,2012年蘇-34正式進入俄羅斯空軍服役,2013年接收19架,2014年接收18架,截止2015年底,俄羅斯空軍約裝備了87架蘇-34。

A.B.雙線匯總

1.蘇-30(蘇-27PU)與蘇-34(蘇-27IB)的研製基本同時開始,但是最初面向的用戶完全不同。

2.蘇-34(蘇-27IB)緩慢發展期間,蘇-30(蘇-27PU)轉向外銷,海外用戶需求促使多用途化。

3.俄軍於2007年開始接收蘇-34,2012年開始接收蘇-30SM,2012年前俄軍序列中無此型號。

4.蘇-27家族譜系簡圖

5.蘇-30SM將與蘇-35搭配作戰。

結論一 By Su-34

「是我,是我先,明明都是我先來的...承擔空對面任務設計目標也好,訂購也好,還是接收也好...」

(為什麼題主你就是要說我是被【額外】【額外】【額外】開發出來的呢)

結論二 By Военно-воздушные cилы России

「又一次,有了可靠的戰鬥轟炸機...有了可以和新一代空優戰機互為補充的多用途力量,兩份喜悅相互重疊,而這兩份喜悅又給我帶來更多的快樂。得到的,本該是像夢境一般幸福的時間...但是...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為什麼題主你會覺得我和Ta的共同存在似乎【沒有必要】【沒有必要】【沒有必要】啊)

——————正經一點的分割線——————

除去研製歷程,咱還可以找出兩個方面的直接證據可以回應題主的疑問。

先說簡單的,蘇-34入役之後的裝備配給情況。

在2016-2020年間,蘇-34將陸續替換如下一些部隊的蘇-24M:俄羅斯遠東地區胡爾巴的第277轟炸機團的兩個中隊、車裡雅賓斯克州沙戈爾的第2轟炸機團的兩個中隊,摩爾曼斯克州蒙切戈爾斯克的第98轟炸機團的一個中隊。

轟炸機團,轟炸機團,轟炸機團。

其次,蘇-34的一些基本數據

Empty weight: 22,500 kg (49,608 lb)

Loaded weight: 39,000 kg (85,980 lb)

Max. takeoff weight: 45,100 kg (99,425 lb)

Internal fuel: 12,100 kg (15,400 l)

Maximum speed:

At high altitude: Mach 1.8+ (≈2,000 km/h, 1,200 mph)

At sea level: Mach 1.2 (1,400 km/h, 870 mph)

Range: 1,100 km (680 mi; 590 nmi) at low altitude

Combat radius: 1,000 km (680 mi; 540 nmi)

Ferry range: 4,000 km (2,490 mi; 2,160 nmi)

蘇-30SM的一些基本數據,用蘇-30MKM做個參考

Empty weight: 18,400 kg[13] (40,565 lb)

Loaded weight: 26,090 kg (57,520 lb) typical mission weight[11]

Max. takeoff weight: 38,800 kg (85,600 lb)

Maximum speed:

At high altitude: Mach 2 (2,120 km/h; 1,320 mi)[11]

At low altitude: Mach 1.09 (1,350 km/h, 839 mph)

Range:

At high altitude: 3,000 km (1,860 mi; 1,620 nmi)

At low altitude: 1,270 km (790 mi; 690 mi)

唔...這個很接近是怎麼看出來的...


謝邀

蘇30是重型多用途戰鬥機,類似F15E

蘇34嚴格說是輕型轟炸機,替換蘇24,類似F111

毛子國土面積太大,打擊距離太遠,沒辦法……

當年燈塔發展F111這是為了不加油能橫跨大西洋,支援英國抗擊蘇聯。也是因為太遠……


蘇30定位仍是多用途戰鬥機,保留了單座側衛的空戰能力,因為多了一個飛行員及相應的設備,可能飛行性能略差於單座型,但由於第二個飛行員的存在,其在空戰中可能還能佔優,說白了就是兩個人不至於太手忙腳亂,后座多了一個360度人形光學雷達幫你搜索敵機和來襲導彈,因此很少有人會把蘇30當成專業的舔地機來用,像印度直接將蘇30mki當主力空優機來使用,中國海航的白頭海雕不光要對海,也要承擔奪取制空權任務,所以蘇30並不打算就專門干這個,攜帶反艦導彈,空地導彈等去對地對海打擊只是任務列表之一。

術業有專攻,蘇34就不一樣了,定位不同於蘇30,本質上感覺算是轟炸機一類。所以其並列雙座等都是根據此類任務進行的優化,以便於更高效的執行此類任務。貌似其載彈量也高於蘇30吧。買單座側衛,就像你買了輛奧迪A6,天天開著美滋滋。但後來有時候也需要拉點東西啥的,所以你又買了輛A6旅行版,A6 avant,沒事接個朋友,後備箱里拉拉貨,依舊是個A6,兩全其美。不過真要是每趟都是拉貨為主,還是買輛五菱宏光吧,帶s的那種。

以上都是我瞎說的=_= 其實,採購蘇34最大的意義在於,解決了蘇30這種串列雙座戰機飛行過程中,毛子飛行員無法碰杯的問題。


扔塊磚?

二戰後紅軍前線航空兵的對地戰術飛機基本一直是兩種,一種是負責執行空中遮斷、在前沿或敵方淺近縱深活動的殲擊轟炸機,它們基本是從戰鬥機基礎上改進發展的,從蘇7蘇22一直到米格27;

擺地攤的蘇-7BMK

另一種則是用於遠距離突防和遮斷戰場的前線轟炸機,這條線從伊爾28開始一直延伸到蘇24;

伊爾28的中國版大家很熟悉啦

我覺得擊劍手比土豚漂亮多了

而蘇-34需要接的是蘇24的班,也即是說鴨嘴獸需要極強的低空高速突防能力來滿足替代擊劍手針對敵戰役縱深乃至更遠距離上目標突防,打擊敵防禦縱深內各軍用機場、通訊結點、指揮中心的需求

相對於機體結構與蘇27S沒有多大變化的蘇30MK,蘇34不僅強化了機翼結構,增加了重掛點;還在駕駛艙,發動機艙和油箱等部位增設了總重超過一噸的裝甲,同時為了低空高速突防時的飛行穩定性,蘇34還通過加強機體結構等方式大幅度增重提高翼載來克服低空複雜的氣流干擾,同時並列雙座的座艙布置也使得低空突防時蘇34的飛行員疲勞程度遠遜於蘇30mk,

炸彈卡車!

當然這些改進不是沒有代價的,和保持了相當空戰能力的蘇30mk不同,大幅度增強裝甲和機身結構的蘇34盤旋,加速性和爬升率等性能都明顯下降,已經變成了只具備最基本自衛空戰能力的專用戰術飛機而不是蘇30那樣的多用途飛機。

對於仍然有對敵戰役縱深突擊需求的俄聯邦空天軍來說,相對於更加多用途但無法利用低空高速突防來提高高強度地面防空火力下生存概率的的蘇30mk系列,專註於低空高速突防的蘇34仍然具有它無可取代的價值

毛子自用的蘇30SM,對地掛載很少見

水平所限,先扔塊磚,期待更好的回答


蘇34航程比30要大,在敘利亞轟炸IS時,美軍飛機過來干擾,蘇34進行伴飛,等美軍飛機沒油飛走了,蘇34飛回去繼續轟炸!呵呵。


謝邀,用手機說說吧

前面有前輩說過了,如果搞不清楚兩種機型現狀的原因,追本溯源就可以了。

下面說一下個人的看法。

主要是隨著科技的發展,飛機的多用途化成為可能,以前兩種機型的功能可以集中到一種機型上,最早的是F4鬼怪對地防空一肩挑但是,鬼怪在實際使用中反應出相當多問題,主要是相對冗餘的對地攻擊設計和設備拖累了空戰能力,而寄希望於電子設備和導彈導致準備不足,之後空軍新服役了F15和F16兩款新銳戰機,從內而外都是制空戰機的底子。

而美海軍投入巨大精力和財力整理出來的熊貓,著重於截擊防空,並沒有對地的要求。之後服役的F/A18戰機,是為了一統落後的A6和A7這類速度慢,無自衛能力的攻擊機,從F/A18的名字可以看出來,仔細翻翻大黃蜂的研製歷史,開始的想法是研製F18和A18兩款高度通用的戰機,全面更新甲板機群,但是由於技術的飛速進步,精確制導武器、新的火控雷達及計算機的改進,使得F/A18成功的可能,所以個人認為,F/A18是真正意義上第一款多用途戰鬥機,幾款三代機里出現時間也很晚。

但是F/A18由於上艦、對地攻擊、雙中推、控制成本要求的原因,機翼的展弦比太大,空戰性能方面,非常關鍵的加速性太差,超音速能力堪憂,靠著哥特式大邊條,外傾垂尾,大展弦比機翼,低空低速大迎角格鬥很強,良好的雷達計算機加一流的中距空空導彈勉強支撐,但是在爬升搶位等方面和F15及F14的差距很大,實戰中太容易吃虧,所以在熊貓當家時,就算熊貓沒集成AIM120,但防空重任仍然由熊貓擔當。至於後面的事,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前面啰哩啰嗦講了這麼多,想表達一個什麼思想呢,沒有空優戰機就沒有制空權,沒有制空權就談不得對地支援,所以在形勢嚴峻的70年代,美國投入巨資大幅向空優戰機傾斜,對地攻擊能力交給之前研製的二代戰機,F4鬼怪和F111。

個人認為,在當今相對和平環境中,多用途能力在日常使用中的確能減少軍隊規模,降低維護費用,通過加大產量降低單機成本和整體使用成本,但是對於正面長時間大規模衝突,戰機的專用化意義重大。

以美國講簡單兩個例子。

F15E型號雖然相對F16XL改動更少,氣動基本上沒變化,但是內在的改動更大,機翼重新設計,更換了一整套的電子設備,保型油箱隨機標備。而美軍宣傳為雙用途戰鬥機,就是在不降低F15戰機空戰能力上,集成了全套對地攻擊能力,但是縱觀接近三十年的使用過程中,F15E更加像專用的對地攻擊戰機,淘汰了老舊的F111和F4,攻擊鷹領銜,輔以F117、F16和A10,共同構成了現代美國空軍的對地攻擊力量。而F22猛禽和F15C空優見長,比較一個細節,F15C基本上很少帶保型油箱,而是帶三個可拋副油箱,F15E可拆卸副油箱基本不拆卸,外加兩個翼下副油箱。F15E型號的雙用途戰鬥機名號名不副實,F15C還是不可替代。

說明實際使用中,多用途戰鬥機並不是與預想中那樣,落地換武器就能擔當幾個方面任務,還不增加機隊規模,豈不美滋滋?但是由於對地攻擊和空優作戰畢竟有些方面南轅北轍,拿對地用的機體來空戰太過冒險,這兒再提一下大黃蜂,雖然多用途名號實至名歸,但是相互妥協了大量性能,最大的就是航程和速度問題。

其次,美國第四代戰鬥機研製計劃中,理想狀態下美空軍裝備F22,海軍A12上陸組成空優對地雙強,F22下水改變後掠翼加本家A12,空優對地雙強。如果能夠實現,美國空海軍無論是空戰能力和對地攻擊能力達到一個相當程度,但是隨著冷戰結束,各國壓縮裝備,F22進度最快但只是裝備180多架草草了事,而其他幾個型號全部被砍,A12超重幾百公斤連改進機會都沒有隻產出了個木製模型。再後來就是JSF聯合攻擊機項目強行上馬,通過名字和實際結果就表明,這款戰機更像是F/A18的重生,而不是高低搭配的F16一型。

前面啰哩啰嗦講了這麼多,就為了現在結論鋪路的。

蘇30一支直接來源是蘇聯防空軍的蘇30也就是蘇27PU,而最早的蘇27PU可以等似看是蘇27UB的防空軍版本外加空中加油系統。

正統的蘇30就是蘇27的雙座版本,血統純正的空優戰機,機體基本沒考慮過對地的問題(防空軍沒有對地需求)。但是隨著蘇聯解體,俄羅斯幾十年都沒裝備過多少戰機,所有的企業以外貿存活,賣相不好的米高揚草草重組被收購一蹶不振。而做生意相對於國家集中採購,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簡言之,採購方需要什麼,生產方研製生產什麼。這階段就出現了兩個分支,分別是共青城的蘇30MKK系列和伊廠的蘇30MKI系列。

隨著中國引進蘇27戰機,經過海灣戰爭和隨後科索沃戰爭的震撼,堅定了中國空軍建立攻勢空軍的想法。而在蘇27UB基礎上研發的長航程大載重的改進型蘇30MKK有研發底子,共青團給融合了部分蘇27M技術,不過分追求新技術,進度快質量穩定,中國採購了三批,由於最早集成了中距彈能力,很多時候空優使用。

所以說蘇30系列更像是F15E,空優對地雙用途。前期由於中國空軍機隊匱乏拿蘇30MKK空優頂數,後期也會逐漸轉為專用對地。

話說回來蘇30MKK和MKI只是代表了兩個生產廠各自的資源和改進成果,而印度空軍主要拿MKI空優使用,不採購對地武器也是很迷,估計是被忽悠瘸了外加回扣風波。

另外來看一下蘇34,前面有前輩介紹了,就不在重複了,一直以來,蘇24這種長航程的縱深打擊戰機在蘇聯空軍中就有相當意義,這類戰機由於速度快,航程遠,低空性能好,對地電子設備齊全,武器裝備齊整,都有相當意義。隨著蘇27的成功,在蘇27上集成蘇24的整套武器系統就是蘇34了。從蘇34上可以看到,雖然是T10的一支,但是已經從空重、機體大量加強、防彈裝甲、不可調進氣口、優化低空性能、增載入油量來說,已經和空優沒什麼關係了,屬於高度特化的機型,而其任務就是填補蘇24退役後圖22以下的空白,還是屬於早期蘇24和F111的自然延續,由於成熟度挺高,甚至比使用更多新技術的蘇30SM更快裝備部隊,後期裝備的蘇30SM很明顯是出口轉內銷的型號,在印度身上實驗多年後,填補下俄羅斯空軍羸弱的機隊規模。

最後說一下,實際使用中,可能蘇34更專用化更實用些,對地攻擊能力更完善,考慮更多,甚至有個尿壺和食物加熱器,低空突防穩定性也更好。

但話說回來,隨著整個世界大規模戰爭概率下降,各國都壓縮了機隊規模,專用化的機隊意味著規模更大,採購和維護成本更高,在美國全部F16都改用來扔炸彈,F22也開始集成小直徑炸彈,美國甲板全部被大黃蜂佔滿,新加入的F35C也從設計之初就叫聯合攻擊機

所以俄羅斯這種沒錢還心高的空軍有點病急亂投醫了,一方面,本身研製費用已經橋下流水,在俄羅斯最困難時都沒放棄這個項目,不裝備幾架太虧,另一方面,顯現出俄羅斯空軍的窘迫,多年未更新機隊,蘇24機隊更是急待更新,裝備合理性就拋之一邊了,手上有什麼就裝備什麼了,在國際市場上蘇34是一架都沒賣出去,反倒是蘇30各種型號大賣,也說明了大家對於未來空軍裝備的各種預期。


別的不說,串列雙座和並列雙座在執行對地任務時,沒有可比性。


蘇-34戰鬥轟炸機,蘇-30空優。


側重的任務和誕生之初的設計目標就不一樣,真算不得額外。由於地理和任務的需求與其他國家差別不小,毛子的要求有的時候別國視角來看很奇葩。


功能使用不同。

Su34前沿部署,對機場要求低,看那幾個輪子就知道了。

Su30在後方部署,兼具制空和對地攻擊。類似J16。


也就三哥能把手裡的蘇—30用出蘇—34的感覺。


推薦閱讀:

俄羅斯人如何解決九個時區給生活和工作帶來的麻煩?
9月12日FIFA公布的世界盃球票購票指南有哪些要點?
如果毛熊持續衰退下去,假設雙方都不使用核武器。未來兔子會奪回來例如海參崴這種失地嗎?
為什麼很多人支持俄羅斯侵略克里米亞,卻反對以色列打擊哈馬斯恐怖分子呢?
俄羅斯代購如何推廣?

TAG:俄羅斯 | 空軍 | 戰鬥機 | 轟炸機 | 蘇聯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