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內著名合資車企為什麼都沒有進軍電動汽車,比如一汽大眾,上海通用,東風雪鐵龍標誌,等等……?


合資車廠只負責造車!

合資車廠要造純電動,首先要等到「母」公司成熟電動車批量上市,然後挑選出符合我們國慶的車型,然後再針對國情進行「優化」,才有可能,不過時間也不久了。


恰好回答了另外一個類似的問題(為什麼電動車都是國產品牌熱鬧,合資品牌都沒什麼動作?),順手也就轉貼一下,大家可以一起討論下。原答案可以點擊下方鏈接查看,也可以看下面轉貼的內容。

為什麼電動車都是國產品牌熱鬧,合資品牌都沒什麼動作?www.zhihu.com圖標


目前合資品牌推出的電動汽車產線較少,產品跟自主品牌比也略選單薄,我個人覺得可以歸結為以下4個因素,各位也可以一起探討下:

1、合資企業不捨得放棄自己在傳統汽車技術上巨大的競爭優勢,身子大了,轉身就比較困難。

大家都知道,在傳統汽車技術上,特別是核心技術,自主品牌跟外資品牌差距很大。1885年德國就誕生了第一輛汽油發動機車,1892年德國工程師魯道夫迪塞爾就研製出了壓縮式柴油機,1908年美國福特就量產了自己的車。而中國1936年才試製出中國第一台柴油機,1958年一汽才試製出中國第一款轎車-東風CA71型轎車,還是仿製的法國的西姆卡Vedetee。縱觀傳統汽車技術發展歷史,中國落後人家幾十年,這也是多少我們汽車行業從業者內心的痛。在傳統汽車技術上,特別是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上,我們還是玩不過老外。老外的技術積累豐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拖累了企業轉型的步伐。

2、政府對國內電動汽車發展的大力支持和補貼政策限制了外資品牌車型的競爭力。

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在一些戰略資源上還是比較稀缺,比如石油資源,一直很依賴進口。而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汽車保有量越來越大,所需消耗的石油資源越來越大,同時也伴隨著日益加重的環境污染,也加快促進了新能源市場的發展。而隨著化學技術的進步,電動汽車的成本降低,又能滿足多方面的訴求,政府自然而然加大推廣和扶持力度。這也是目前國內電動汽車市場異常火熱的非常關鍵的因素。

目前外資品牌在國內幾乎還沒有投放電動汽車生產線,直接投放產品價格高昂,又不一定能拿到補貼或者牌照;再者,很多合資企業在國內也沒有建立相對完善的電動車研發流程,技術的投放也比較保守。

3、在電動汽車核心部件電池電芯的技術和生產上外資品牌不具備優勢,不像發動機技術差距那麼大,基本可以認為大家的起跑線差不多。

電動汽車有三大核心:電池系統、電驅動系統和電控系統。我們來分別簡單說說。

(一)電池系統:在電池系統上的核心成本是電芯,不管自主品牌或者外資品牌,基本上都不具備自己生產電芯的技術和能力,不管上汽、吉利、通用、大眾還是特斯拉等,電芯都是由供應商供應。所以,大家坐在一起都差不多,雖然都具備電池集成技術,但是電芯上沒太大差別,唯一的差別就是選用的好一點或者差一點。

在這點上,不得不提一下比亞迪,比亞迪由電池企業轉型為汽車企業,一手握著電池技術,一手拿著汽車生產資質,就這麼輕輕鬆鬆的把兩個巴掌一拍,就成了電動車。雖然比亞迪的電動車技術一直飽受爭議,但是因為自己能生產電芯,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電池成本,這也給比亞迪帶來巨大的價格優勢。

(二)電驅動系統:從電機方面來講,從產品上看,我們基本覆蓋了200千瓦以下的新能源汽車車用電機動力的需求。驅動電機的功率密度、效率這些技術水平與國際水平基本相當,峰值功率大多在2.8-3kw/kg。很多企業現在也正在開發高轉速電機,而且也得到了應用,最高的轉速現在能夠達到12000轉的水平。從變速器來看,在今年6月,由中國汽車評價研究院主辦了世界十佳變速器評選活動中,上汽自主開發的運用在新能源SUV eRX5上的EDU智能電驅變速箱也位列其中。

(三)電控系統:基本上骨幹的整車企業現在都具備了開發的體系和開發的能力,特別從系統到軟體到硬體三個層級都具備了這樣的能力。特別在軟硬體開發模式中,也兼容了全球最先進的體系,基本掌握了純電動的整車集成控制、評價技術。據查,像上汽、北汽的電控開發體系都已滿足ISO 26262功能安全最高安全級別ASIL D等級。

總的來說,大家在電動汽車核心技術上,都差不多。

4、汽車行業自主品牌一直受到外資的壓制,自主品牌終於迎來翻身的機會,所以大家都有極強的野心和抱負。

情懷和野心這種東西,真的很難說。在汽車行業,特別是合資企業感受可能更明顯。很多在合資企業工作的朋友經常會跟我吐槽,老外對於核心技術的掌控太變態,基本上國人說了不算,人家給用就用,不給用一點辦法沒有。如果涉及到研發轉型,更是沒太多話語權,總的來說就是很憋屈。

自主品牌也一樣,傳統汽車發展到現在,除了一些核心的東西,大家都差不太多,但是推到市場總是會低人一等,哪怕在國人眼中也一樣,對自主品牌產品還是帶有一些偏見。當然,這些都需要時間來一點點證明。但是憋屈啊,大家都是嘔心瀝血的開發產品,得到的待遇卻差別甚大。終於,汽車行業開始了革新和轉型,我們迎來了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大家都在一個起跑線上,我們又佔據著天時地利人和,自然奮發圖強。市場那麼大,誰都想往自己碗里多塞幾塊蛋糕,也就造就了當下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火熱現象。各家汽車不斷的壓縮產品研發周期,推出各種產品,企圖能打響自身品牌,搶佔市場先機。在這點上,自主品牌優勢明顯。

2017年1~10月全球電動汽車銷量排行(數據來自中國產業研究院)


結語:雷軍曾說過的一句話:只要站在風口山,豬也能飛起來。目前電動汽車行業就是一個很大的風口,每一次產業的革新和轉型都能成就一批英雄,關鍵是看誰把握得好,誰的基礎紮實牢靠。2018、19年合資品牌將大規模入侵,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將經歷更慘烈的血雨腥風。作為電動汽車高壓安全倡導者,希望大家在大步子往前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別扯著蛋。

安全,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

聽說,帥的人看完了都會順手點個贊。


合資的不用自己研發啊,技術上用的是母廠的技術,國內提供人,力,物!母廠弄好了技術直接上就可以了!!


其實這些合資大廠都制定了明確的電動話化路線。比如大眾計劃明年佛山工廠國產純電高爾夫和Q2,南京有投資了三電工廠,三年計劃十款車型上市。同樣通用也有類似的計劃。我們似乎感覺都是中國企業在搞純電,確實如此。中國企業依靠各種政府關係,善於利用政策而已。那些大企業早已布局,反應慢是因為企業太大不靈活。雙積分明年四月開始統計,後年生效,那時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動作了。


其他主機廠不知道,上汽通用目前正在開發首款純電動車,為什麼我會知道呢,因為我是汽車底盤某個部件的小小產品工程師而已


十佳變速器排名,是哪個腦子有屎的人排的,這得多少屎


茲事體大,轉型困難


1.對於這些合資廠商,確實不太需要跟風混動或者純電,品牌知名度在,現在用燃油車就能活,未來出新能源一樣有人買單,不需要像互聯網造車一樣靠刷存在感暫時活著

2.中國合資車企,還是國外主導,技術不在國人手上。按說各佔50%,基本都是外資研發合資生產,極少有國內研發合資生產的。剛剛經歷校招,除了通用這樣在中國有泛亞技術中心的車企,其他合資基本不需要搞技術的。說明中國哪怕有明顯風口,外資反應還是慢的,現階段肯定無法出新能源甚至純電的車。

3.我認為中國自主品牌必然會把大部分合資車企趕走,就像小米華為藍綠廠趕走三星htc摩托一樣。消費者得給自主品牌跟多信心,自主品牌也得多爭氣,對車輛方面的人才好點,研發出實在的產品。


雪佛蘭有啊 只不過是混動 還上了2017沃德十佳發動機


大眾有騰勢


汽車未來的趨勢肯定是新能源,目前能看到的也就是電動化,這些我們都能想到的問題,作為汽車製造高端企業怎麼可能想不到呢?

隨著中國雙積分政策施行,電動汽車勢必是每個車企都在考慮的方向!國內自主品牌在燃油車方面對合資車輛完全無壓力,而國家政策對新能源政策的補貼紅利那麼大,所以國內自主品牌無論是賺補貼也好博噱頭也好,都是笨鳥先飛。

合資企業目前也往新能源汽車方向發展,大眾與江淮合作,福特與眾泰合作,這些都是意圖在中國發展新能源車型!只能說目前新能源汽車技術方面還不太成熟,可能是這種因素才導致國外品牌未完全發力於新能源汽車


比亞迪在這方面確實做的不錯!


不算補貼,哪個做EV賺錢了?


我不知道你這個問題是哪裡來的?上汽通用,一汽大眾,東風標緻,這都是合資車啊,他們為什麼要出電動車?你告訴我為什麼?他們只用等著各自的外國爸比通用,大眾,標緻出了電動車,然後他們改造生產線投產就可以了。

什麼叫合資?合資就是我們出人出力出地方,老外出品牌出技術,然後一起生產一起賺錢,就這麼簡單,所以,你說的合資車是不會自己研發的,這就是扯淡。

另外,說到合資的中方,一汽也好,上汽也好,東風也好,那都是有自己的純電動汽車的,就不一一列出了,自己百度。

最後,按照我國目前的排放標準,以及這些合資車的外方企業電動車的研發進程來看,是一定會投產的。


推薦閱讀:

現實中車真的可以爬上 45° 坡嗎?
為什麼那麼多人開車回家,到樓下了不下車還要在車裡坐好久?
汽車工程師是如何煉成的?
為什麼大卡車的車門上好多都有貼變形金剛的貼紙,有什麼寓意嗎?
對於雪佛蘭探界者17.49-24.99萬元的價格怎麼看?

TAG: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