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做好古琴的發展與傳承(續2015.02 ) ? 怎樣看待中國的古琴,從他的優缺點方面?

中國的古琴,為中國大部分人所不理解,如何正確的去理解古琴看待古琴,以及他的定位。

——————————————————2015-02-26補充————————————————

因為畢業設計做的是古琴再設計。經過一段時間調查,對古琴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以下多是個人見解。

造成現今古琴冷落,鮮有人知最大的原因是清末「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政策的實行,改中式學堂為西式院校,將中國自古以來的最崇高的」樂教「(古代「六藝」之中,」樂「為最崇。」樂「也是古代歷代朝代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孔子把其作為對君子最終的考核,可見」樂「在古代是多麽的流行和重要。)改為小學課堂的唱歌,大學音樂專業也只有西方聲樂。

於是,古琴就隨著」樂教「的消失和西方音樂的衝擊下消失在國人的世界。這是最大的原因,也是歷史的客觀原因。這是大環境,想要改變大環境來促進古琴的發展,因素太多,留給知友來逐一解答。

去除客觀的歷史原因還有古琴本身的主觀原因。在現代看來,古琴的音色不易被接受、琴曲更不易被接受、音量小從而導致演出場地受到限制等等,對了還有一點,古琴文化的束縛。

這次補充,我想問的是,古琴有沒有必要大眾化和更進一步的發展?

這是大前提,如果答案是「沒必要」,像有些琴人說的一樣,」古琴本就是小眾樂器,就這樣挺好。"那就沒什麼說的了。如果答案是「有必要」,我希望各位知友給出一些具體詳細接地氣的方法、見解、想法等等,可以是靈光一閃出現的,或者是你實際做了的,也可以是你腦子裡醞釀很久的。從歷史原因或者本體的客觀原因來做改變也可以,方法不限,總之目的是為了古琴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中國有太多藝術文化因為停止更新而被時代淹沒,有些還在苦苦掙扎著。


巧的是,我畢業之前一門選修課也寫了一篇關於古琴的論文。文縐縐講話耗腦子,我現在酒飽飯足就隨便講點粗鄙之語。

題主提到了一點,古琴文化的束縛。

不只是現代,古代,琴也是非常小眾的東西。善於彈琴者歷來很少,(上面@張大引用了白居易的詩,早在一千二百年前的白先生就已經感嘆琴樂藥丸。)其中一個原因正是給琴附加了太多文化符號和儀式上的意義。君子之器,上可達天人之境。本身就不是那麼悅耳的音樂,一些琴人還要非常高傲,搞得跟秘傳修鍊似的,神神叨叨。那極少數人陶醉在小眾的快樂里睥睨眾生,正如當今一些人陶醉在XX小眾歌手裡,感慨那些俗人聽不懂這麼屌的音樂,結果哪天萬一這傢伙火了,開始到處開唱了,艹,這貨俗了,向市場低頭了,不聽了。

古琴本來聲音小,確實不是特別適合公開演出,更要命的是君子們往往還非常反感追求技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麼高格調的樂器,若是手速辣么快,彈成了「淫聲」成何體統?不求道卻求技,已是下乘。有位答主不是說么,現在技術好的人多了,但沒那股精神,不著道。

鋼弦好不好?有聲沒味兒。學院派好不好?有巧沒魂兒。

得,高手在民間。什麼武術啦中醫啦,都有這麼個說法不是?

以前曾跟一位高手通過兩封信。他是林友仁先生的弟子,十分感激林先生的教誨。我就特別贊同他的態度。不卑不亢,不神化,不流俗。對於他自己而言,僅是一件隨身伴侶,日日相對,相看兩不厭。這就類似於自己的女盆友,別人喜不喜歡不要緊,我喜歡就夠了。

古琴本是一件普通樂器,而色彩獨特,俯仰皆音韻,音域廣,表現力強,樂器中實屬上品。剛買琴時就深夜靜靜撥弄幾聲都十分走心。歷代的故事講得高大上,估值就上去了。但泡沫也在其中了。創業團隊都懂。古琴在清末開始的短暫中斷可以說是必然的。改天換地新時代,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古琴能倖免?工業革命不只是一種生產方式,一切都在革命性地現代化。古琴那種小農時代的產物,必須以新的方式生存。

以前那些個神神叨叨的東西死掉,也是一件好事。四九年以後共產黨很快就組織了搶救民間傳統音樂的運動,學院派開始興起,推陳出新,按照新的路子搞音樂,像古箏就搞了《戰颱風》這樣技術要求特別高的作品。瞎子阿炳就是那時候救起來的。文人們老愛說土共是大老粗,不愛藝術,還是不夠準確,不然管平湖先生的曲子憑什麼代表中國上了衛星?

有人擔心古琴一大眾化就俗了。

以前,經常聽到媽媽們說,誰家的女兒學了鋼琴很有氣質。到現在鋼琴彈得好仍然體現了一個人的涵養,絕不至於俗。俗是品質不高,大眾化是大多數人都有機會接觸,兩碼事。

十年以後我也希望聽到媽媽們說誰家的孩子學了古琴很有氣質。挺好的。跟鋼琴學學。營銷古琴的概念,不停炒作古琴培養一個人的氣質,配合中國夢和三個自信,宣傳古琴是傳統音樂中的明珠,名家們出來開音樂會,音樂學院培養教師出來將培訓班開到一二三四五線城市。

那些擔心俗了的人,我佩服他們的想像力。

在那些想像力過分豐富的人的世界裡,

還沒有表白,就已和她分手。

還沒有硬起來,她就懷孕了。

古琴俗不了,除非古琴本來就是渣渣。喜歡的人還是會喜歡。但不要藏著掖著,那些本來可能愛上古琴的人,也許連聽說的機會都沒有。


謝楊老師邀~ @左岸右水

作為一個學古琴不到十年,斷斷續續水平也不怎麼樣的業餘選手,談點兒個人感受吧。

首先,個人彈古琴呢,不求別人理解。這和我玩兒京劇、相聲還不一樣。那些藝術,都是娛人耳目,需要與觀眾互動、交流的,古琴則不是,不求觀眾。琴者,文人之餘事也。自我修養的東西,和給別人表演的藝術狀態不同。所以古琴這樂器,設計得聲音就不大,頂多給三五知己彈彈。偶爾演演出也不為錯,但是本末倒置就不好。現在專業的很多琴人就是,技術非常好,內涵很差,沒明白這樂器是幹嘛的。

其次呢,實際古琴已經夠普及的了,我開始學的時候已經有這苗頭了,從評上聯合國那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古琴、學習古琴。儘管大部分人還是一提就要問我「古琴和古箏有什麼區別啊?」整體趨勢還是好的……缺點就是琴越來越貴了……買不起啊!!土豪不要再炒古琴了好嗎!

定位呢,我還是願意將其定位為自我娛樂的、文化含義豐富的樂器。自古就是走高端路線的,今天也不能走低了是不是。

這東西多麼高級,多麼使人心靜,甚至引人入道,這些高級好處我不想談,你玩兒到了自然就有,強求也沒用。起碼來說,這是一美。想這麼一個場景:

琴凳、琴桌,桌上有一張琴,一小香爐,小花瓶插一枝花。作一茶席,紫砂壺泡一壺凍頂烏龍,與一二知己飲畢,彈奏一曲,談笑一番,完美的日子不過如此……

我就不想再談什麼以琴把妹之類的事兒了……反正有時候彈琴也可以是談情……


前面的朋友說的真好,我也就是補充一下我的體會。

古琴是文人樂器,但歸根結底是個樂器,是可以認知的。然而和別的樂器之不同在於,流傳的人群不同。在古代,幾乎是文人專寵。所以,古琴承載了太多的文化內涵,所以導致了今天你不學文化,還就真彈不好古琴這樣的局面。琴也沒什麼神秘的,學琴是一輩子的事,慢慢學,慢慢練,慢慢體會,慢慢參悟。不急,反正一輩子都未必夠的。

說到大眾化,我覺得應該給這個「大眾化」一個定位,要大眾到什麼程度,如果只是大眾到大家都知道,那就沒有問題。如果要大眾到大家都會,那就不可能了。這個是古琴自身的性質決定的,寂寞孤高是古琴特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同時也阻礙了古琴的大眾化。一定要大家都接受喜歡,那就得損失一些重要的東西,這個是做不到的。不是我個人情感的問題,而是古琴自身審美決定了哪些東西是瞬間的,哪些東西是恆久的。熱鬧只是一時的,熱鬧完了,掙不到錢了,琴就回到了原來的樣子了。

說到發展,這是也一個哭點。發展意味著創新,然而文人對「新」是警惕的,所以文人熱愛的一切,都不是潮流尖端上的時尚,而是時間淘洗過的精華。琴的發展,歷年來也有無數琴家各種實驗,各種嘗試。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失敗的多,成功的少。為什麼?因為至少沒有廣為流傳,還不要說廣到大眾那裡去,就在琴界,也少見哪一個創新發展的內容被琴人們廣泛推崇。這個進程,相當緩慢。但是一定會發生,這是規律。只是在古琴身上,這個規律顯得不那麼明顯。我相信,至少50年之內,像《平沙落雁》《流水》這樣經典的曲子,仍然經典,仍然是琴人們的最愛。但是一首流行歌,別說50年,5年就會被險些忘記或者直接就忘記了。


感覺練習曲比較少,訓練體系不如一些更普及的樂器那麼完善,自學比較困難。


古琴改良真的是很大的命題,所以我就單純地從一個樂手的角度來討論。

我覺得題主想要改良樂器,首先古琴大體的形制絕對不能改變。首先是因為古琴樣子太美了,其次是光改形狀其實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改良。

我覺得最需要改的首先是古琴的上弦。

古琴要從頭上一次弦真的是費時費力的工程。

之所以費時費力首先有兩點。

其一在於所有弦都固定在兩個雁足上,所以有的時候明明只斷了一根弦卻必須把其它弦拆了。

其二在於古琴上弦的牽涉到的部件太多。吉他上個弦只要直接把弦網上擰就好,但是古琴需要搓絨扣,穿琴軫,打蠅頭,步驟實在繁瑣。

其三在於古琴最後將弦固定時,純靠手工。需要搞條小毛巾勒住弦,使出吃奶的力氣將弦捆在雁足上,對於十二三歲的小朋友來說,斷一次弦簡直想把古琴砸了改學口琴。

而且最關鍵的是,沒個懂行的老師教,自己是不可能琢磨出怎麼弄的。

題主要是能在不改變古琴大致外觀的情況下,把上弦步驟變得簡單輕鬆,那已經是功德無量了,而且絕對有利於古琴文化的傳播。

還有一點需要改良的就是古琴的重心。

一個樂器想便於傳播,能否輕鬆攜帶也是一個要素。(但是我到現在也沒想明白為什麼鋼琴那麼火)

現在但凡流行的樂器,都能便於攜帶,比如吉他。

古琴雖然也不沉,但是卻是個沒了桌子椅子就沒法彈的樂器。

雖然你看很多人會把琴放在膝蓋上彈,或者盤腿坐地上彈,但是這些姿勢都很彆扭。

原因在於,彈奏古琴時,演奏者是需要靠近古琴偏右的位置。這個時候如果放在膝蓋上彈,左邊就會一直感覺往下掉,導致左手按低音時不敢用力,右手一直要想辦法幫忙把琴按住。

如果有辦法在保證音色的情況下將古琴的重心從現在的位置右移,古琴演奏說不定就能擺脫桌椅板凳,我們廣大琴人也能到處裝b了。


樓主一心想著創新,傳承古琴文化,這種出發點絕對是好的,我絕無半點異議!

但是,我想冒昧的問一下,您學過琴么?

創新是要奠定在對一件事物了解透徹的基礎上,不是靈光一現就能解決的。

比如你想著「古琴再設計」,我姑且認為你是想設計新的制式。那你知道不同的制式掏膛的時候是有區別的么?知道不同制式的琴音色會有細微的差異么?知道每一種制式後面蘊藏著怎麼一個故事么?

創新固然是好事,但是先靜下心來把古琴徹底研究透徹再探討這個也不遲。想管平湖先生也是習琴一生到晚年才開始整理打譜,對前人留下的琴譜進行整理和補充修復。

琴道漫漫,一代又一代的琴人面傳口授,將這門藝術傳承下來,他們都化作了這條漫漫長道上的一塊塊青石,為後人鋪路;而不思傳承只想創新的人可能會在琴道的某一點開出絢麗的花朵,但不過是過眼雲煙,終究會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那一塊塊鋪路石還在為後人引路。


剛好我的畢業設計也與古琴的普及和發展有關。同樣思考過古琴的文化特性和普及的必要性等問題,很高興能在這裡交流探討。
個人以為傳統文化的美不代表一味守舊復古,高雅藝術也不代表高不可攀只可遠觀,古琴作為一種能夠陶冶情操的古典文化藝術代表,並非與現代生活和技術進步格格不入。古琴藝術的創新可以是琴器的改良(如「璇璣琴軫」的發明),也可以是音樂風格的擴展(如不同風格樂曲的打譜或移植、與其他樂器或表演形式的配合、以巫娜為代表的實驗性藝術表演嘗試等),還可以是對其科普性展示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思考和改進。這個命題太寬泛,我主要從交互設計的角度談談如何對初學者在學習減字譜、了解琴律和練習琴曲中問題提出的改進方案。
---------------------------------------------------------------------------------------------------------------------------------
國內最早將計算機技術應用於古琴研究的當屬陳長林老先生。之後針對古琴的數字化保護研究(尤其是減字譜的輸入和存儲技術)也逐漸有所發展,如廈門大學藝術認知與計算實驗室 2005-2013 年對此專題有比較系統的研究。而在計算機輔助樂器學習領域(CAMIT),國外已有不少輔助西方樂器(如鋼琴、小提琴和吉它)學習的先例。對於古琴以及其他東方傳統樂器鮮有此類研究,但這並不代表古琴不該被普通音樂愛好者接受和學習。

網路資源的豐富,以及琴館和學生社團的發展為古琴藝術的傳播提供了便利。然而初學者在入門階段仍然會遇到一些困難,以至學習效率低、信心減退甚至放棄。這些困難主要表現在:
1. 記憶減字譜各部分的意義,並快速識讀和表現需要較大的學習成本;
2. 將音樂和減字譜對應起來較難,而且在忘記一段指法時不方便查找(因為古琴使用記錄演奏指法的減字譜,需要和簡譜或五線譜對應才能獲得準確的旋律節奏信息);
3. 音律複雜,不易自由發揮(不知道想表現的音在哪,或不知道演奏的位置和指法對應簡譜中的哪個音)。

古琴的學習在「弦與指和」的技術基礎和「音與意合」的上層境界間,存在一個重要的的過渡,即「指與音和」的音樂表現階段。也是最容易利用技術提供輔助的部分。於是在上述研究的啟發下,我針對古琴的特點和(初學者的)難點設計了一種以圖形和色彩表現減字譜中指法,以計算機程序將指法和聲音及其簡譜結合,以投影將指法直接顯示在琴面的方法,來輔助初學者建立音樂和指法間的直觀聯繫,減輕學習負擔。並且這種投影方法,同樣可以把複雜的琴律直接表現在琴上(展示效果如下),增進琴人對音律分布的了解,幫助他們拓寬表現範圍。

相關視頻和論文參見:http://www.yingxuetzt.com/#!project01/c1mqf
感興趣的琴友或設計師可以聯繫我獲取更多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另外補充幾個有關古琴的交互設計作品:

1. 電子化古琴的設計(德國 2007-2012)作者 Echo Ho 曾與巫娜合作:

Slow Qin

如今,類似的電子古琴已經出產品了。電子化樂器雖然少了古樸韻味,但除了新的音樂風格探索(例如: 古琴 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1-1),也許以後還會在演奏記錄(自動記譜)、演奏教學、甚至輔助打譜和創作的研究中有所應用:

電古琴 E-Guqin

水晶電子古琴 ,電子古琴,水晶古琴

2. 用以記錄古琴演奏動作數據的可穿戴設備(新加坡 2013-2015):

https://nime2015.lsu.edu/proceedings/184/0184-paper.pdf

3. 古琴意向和舞蹈結合的新媒體舞台表演形式(新加坡 2011):

http://www.idemployee.id.tue.nl/g.w.m.rauterberg/publications/CULTCOMP2011paper2.pdf

4. 光感古琴互動藝術裝置(廣州, 2017)用激光模擬琴弦,雖然聲音不像古琴

GeeksArt - 千核科技 官網

且不評價效果如何,至少是種大膽的嘗試。爭議必然存在,但希望能引起一些興趣和思考。

---------------------------------------------------------------------------------------------------------------------------------

為古琴傳承和發展做出的創新,既不應是為迎合市場而嘩眾取寵的庸俗化,也不應是為彰顯價值而故弄玄虛的神聖化,而是順應時代發展促進人們對傳統藝術的理解和享受。古琴不需要為了「大眾化」而違背自己的個性特質,但「悅己」和「娛人」沒有絕對界限,古琴的推廣可以作為一種文化導向為更多愛好者提供機會、減少障礙,也為古琴和她所代表的傳統文化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簡而言之,就是「包容的態度」「獨立的精神」吧。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古琴好靜,得靜下心來彈奏,得靜下心來聽。

現階段的國人哪裡靜得下來?

坐下來不到一分鐘,潛意識就在考慮下一頓飯的著落了,或是在想我剛才發的朋友圈有沒有人點贊了。為了生存和面子,大家都忙得很,哪有閑工夫聽這慢悠悠的琴聲?

所以現在的電視節目什麼的,都是「給你一分鐘,把你最好的展現出來」。古琴1分鐘能彈個什麼?

要想在這樣的時代受人歡迎,就得加速急進迎合浮躁,而古琴出身的設計定位就是沉靜深遠,如果強要去迎合,效果肯定不如那些出生就為快急躁而設計的樂器的。強去迎合,會讓古琴失去立足之本。

因此,最好的方法是等,等國人過了這段浮躁的時期,等大多數人重新認識生活的真諦,不再盲目奔忙。到那時候,你就是讓人們聽快急躁的音樂,他們也不愛聽了。


瀉藥

又是個很大的命題。所以建議題主先讀讀關於歷史哲學和當代西方民族音樂學的書籍。因為在當代討論琴,一定會涉及到傳統和當代的關係,西方與東方的關係,個人與群體的關係。所以不如曲線救國。我想應該比較好,完畢


首先我並不覺得其音色難以接受。曾撥過一位友人掛在空衣柜上的一把琴,渾厚深遠,只那一個音,便令我甚是動容。不知這是否能給題主一點啟示。 這個世代太過浮躁,這般靜好的東西,若是為了所謂的傳承而被"大眾化",引愚昧的庸人無數,跟風浮誇裝逼,毋寧讓她就這樣睡在琥珀里。 不過,聽說最近來挺流行的。呵呵。


人家題主想知道的是怎麼發展,你們給的答案是不適合發展……

你看,真這麼下去,是不是寫不好論文畢不了業?

非資深琴人來怒答一記:

要想發展古琴,不外乎怎麼被外界接受的問題。

第一,是被廣大的受眾所接受。這個其實不難,本就是我國的文化精髓之一,國人天生就會有親切感,只要接受了足夠多的傳統文化熏陶,很難不對這玩意兒感興趣。所以你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橫向關聯其他傳統文化領域,如書、畫、棋,甚至你要是有實力,可以找學校去談,看怎麼開展傳統文化教學;

第二,你得讓琴人們接受。這個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大部分琴人都習慣了曲高和寡的清高,你真讓他們的心頭肉忽然滿大街都是,肯定又是什麼「靡靡之音」這類說辭了。不過這部分人畢竟是少數,你只要能提供足夠的經濟利益,讓更多的琴人乃至商人湧入這個行業,去開發它的經濟價值點,那麼古琴業必然會火起來。

所以,總結一下就是:擴展推廣面,增加曝光度,戒除裝逼習性,讓大家有錢賺。

以上拙見。


現在中國人開始有錢了,倉廩實知禮節,學古琴的孩子越來越多了。


脫下神秘面紗,不搞形式主義。這是空話,但確是原因。

我只想說說題主的個人見解,古琴冷落的的原因是清末「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政策的實行,我不見得是這樣。像我這個不彈琴的人也知道在清末經常有琴書出版(比如《琴譜正律》《玉鶴軒琴譜》《梅庵琴譜》這些的)那古琴何來冷落?然後古代歷代朝代科舉考試的科目有"樂"這一科嗎?求題主引用出處(在我看來"樂"這一科在春秋後已是一蹶不振,就算是考試也就只在教坊進行)

不過古琴就隨著西方音樂的衝擊下消失在國人的世界這倒是對了一半,"古琴的音色不易被接受、琴曲更不易被接受、音量小"那個不是因為聽慣了西方音樂的關係而想出來的?我們聽慣了西方樂器的聲音,所以聽不慣古琴的樂器;我們聽慣了和聲滿滿的西方音樂,所以聽不慣古琴的樂曲;我們聽慣了西方樂器的宏大,所以聽不慣古琴的幽靜。不過我要說的是,不是西方音樂不好,而是國人被西方音樂沖昏了頭腦。這是空話,但確是原因。

說了大堆空話,說說我的想法(其實也就是空話):古琴降價,弄個小兒用的古琴(大概是體積比古琴小,將雁足改為琴軸),向眾人介紹古琴的五十一種樣式,讓人們按自己的喜好買自己喜好的樣式。曲子方面盡量容許人們彈流行曲,再不行的彈曲牌。

就這樣


2月23日從湘湖坐地鐵到西湖文化廣場,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樓上的古琴藝術館拍的照片。其中有山東章丘出土的戰國彩色彈琴或彈瑟俑,有幾張圖片需要旋轉一下才能看。

我是正月初五去的,上午在新遠國際影城欣賞了 《天將雄師》I MAX 3D,9:30那一場的,成龍領銜好萊塢影星以及多國部隊在雁門關的視覺盛宴。下午去參觀了博物館,人多隻比影院多一點,也許很多人平時都沒空過來。相比電影,博物館的文物少了很多的生氣,雖然這已經是省級博物館了,彷彿是中學時代的課堂,我們只需要消化教材上規定的食材,

加上老師循循善誘地講解「調料」,然後從胃到腸的題海戰術中一輪一輪的吸收其精華,慢慢的形成思維定勢,然後等待省里來的試卷,如同一年一度的汽車年檢,檢測大學需要的工業產品,是金榜題名?還是明年復讀,決定你是俱往矣,成風流人物,抑或回去再讀。圖片上傳太慢了。


古音只為悅己心。


這東西好像普及率很低,我在的城市,一兩年前還沒有教古琴的地方。現在也只是幾個愛好者聚在一起,由一個老師教。這個普及率跟別的樂器比差遠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在中國走紅的外國網紅?
中國的少數民族如何看待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如何看待漢民族?
中國免除外國債務的原因是什麼?有何政治、外交抑或是「大國風範」方面的考慮?
中國在能源行業為什麼要實行國企的壟斷?
狹隘民族主義會阻礙中國發展嗎?

TAG:中國 | 古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