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陸板塊始終保持盤古大陸的狀態,人類歷史會如何發展?
———————————————————————————————————————————原題為「如果大陸板塊沒有漂移,始終保持盤古大陸的狀態,人類歷史會如何發展?」,經過劉順陽提醒,改為「如果大陸板塊始終保持盤古大陸的狀態,人類歷史會如何發展?」
謝邀
地貌
盤古大陸的地貌,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南半球多大陸,北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海岸線比較平直,而北半球海岸線破碎。西伯利亞陸塊和華南陸塊的擠壓,使北半球東部地區以山地丘陵為主。整個大陸的西側,與大洋板塊的碰撞產生了綿延萬里的山脈(或島鏈)。大陸的其他地區,分離主義盛行,高原與夾雜其間的溝壑是最常見的景觀。
地殼運動之外,對地貌塑造能力最大的就是河流了。遺憾的是,河流流經哪些區域有很大的隨機性,不是很好預測。而河流形成的沖積平原,正是水草豐茂,交通便捷,適合耕作灌溉的文明誕生核心區。
對於這麼重大的問題宣布無能為力實在是很無奈的事,為了故事能進一步發展下去,只好硬著頭皮開啟「腦洞Turbo」模式了——自己編幾條河流!
注意,從這一刻開始,整個故事已經是發生在架空世界中了。
藍色是主要河流,綠色是沖積平原或濕地。不要問我有什麼依據,我也很糾結……氣候
只說一個關鍵詞:季風。巨大的海陸差異使季風氣候更顯著,雨熱同期的氣候適合農作物生長。額根據中國和印度地區的成功經驗,我們知道季風氣候養育了更多的人口,所以這個地球所能承載的人口數將大為增加。
更多的人口會帶來什麼,這個命題很開放嘛,大家可以盡情腦補。比方說集中力量辦大事,各種"世界奇蹟"會更尋常;比方說人力充足導致用機械代替人力的意願降低,工業革命的曙光來的會晚一些,等等。
人類的起源與遷徙
人類的起源地不會有太大變化,被趕下樹的猩猩嘛,當然還是在熱帶雨林的邊緣了。
有一個對人類歷史影響重大的問題,就是遷徙的方向。對於我們的世界,非洲是世界島的一個小角落,對於盤古大陸,非洲可是整個世界的中心。我們知道,人類曾兩次走出非洲,第二批擊敗了第一批,發展成了現代人。假如兩批人一個向北去,一個往南走,而他們之間的智力差異又不足以使一方徹底擊敗另一方,豈不出現了兩種(可能)相互不能交配產生後代的人類?如果還有第三批第四批……人類的多樣性就有如恐龍一般了……
暫時放下這個蛋疼的設定,認真地考慮一下人類的遷徙問題。為什麼考慮這個問題?人類的歷史之所以精彩,因為它是一部發展的歷史。發展的核心是科學與技術,科技發展離不開教育,而教育的一大重要內容就是語言與文字。我們注意到,地緣的破碎地帶,往往也是科技文化較為不發達的地帶,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地區的民族常常作為大帝國的少數民族存在,語言文字不為官方接受,故教育不興。另外,較少的人口也使創新的供給與需求略顯不足。
給出一張腦補的人類遷徙圖。基本原則就是,考察一個區域的環境承載能力,人口達到上限則選擇遷移,遷移方向的選擇:與原環境相似優先,環境較好優先。
語言問題太複雜就不展開了,而且語言的穩定性也是差的令人髮指。(瞅瞅漢語各方言的撕逼就知道了,這還是在使用同一種文字的情況下)
文化圈
昨天研究了好半天的人類遷徙問題,本來是想給人種和民族做鋪墊的。但是轉念一想,種族對人類歷史的影響真的那麼大嗎?
一神教本是閃族人的宗教,卻在公元前後逐漸滲透入有多神教傳統的印歐人之中,並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形成今天的基督文化圈;藏族與蒙古族起源差異不可謂不大(漢藏語系諸民族從緬甸、雲貴高原遷入中國,而北方諸民族多為阿爾泰語系,從中亞遷入),而在蒙古帝國時期蒙古人相繼皈依藏傳佛教,組成了藏傳佛教文化圈。
從上面的例子看,似乎宗教對文化的影響超越了民族與語言,然而宗教又是一個十分不確定的因素。如果君士坦丁沒有成為基督徒,沒有頒布《米蘭赦令》會怎樣?如果是朮赤而不是忽必烈皈依了藏傳佛教又會怎樣?(個人好期待這種組合誒,戰鬥種族和佛教氣質太不搭了233333……)當然,很多人會去從政治、軍事,特別是統戰方面去論證這些君主接受某種宗教的必然性,但事關政治的問題本身已經是一個高階問題:作出這種政治妥協的文化背景是什麼?這種文化背景又是由哪些妥協造成的?……無窮匱也。面對如此複雜且混沌的問題,再堅定的決定論者如我也不免有些蒙圈……
回到最初的起點,探討文化的內涵是困難的,劃分文化的範圍卻又是容易的:幾乎只看地緣就夠了。在古代,沒有太平洋國的大片,島國的動漫&和AV&,想要在遠離本土的地方推廣自己的文化何其困難,玩過《歐陸風雲》的玩家應該都清楚。前往東方武力傳教的騎士團們拼了老命,也只把天主教的榮光向東推進了十分有限的距離——而東歐與中歐甚至沒有特別明顯的地理隔絕。
喜聞樂見腦洞繪圖儀時間:
交通(一)
上面那張圖一眼就看明白了對不對!南北半球一邊一條黃金文明分布帶誒!南北絲綢之路有木有!
一千年的人類交流活動就圍繞著這些商路進行。當然,沿途遠離海洋,氣候惡劣,兼有冰原、荒漠,但這隻會刺激商人以翻數十上百番的利潤從事風險極高的貿易活動。中間又會誕生一些像阿拉伯、花剌子模這樣以經商聞名於世的文明。
一個小問題。複習一下我設定的河流分布,會發現河流的流向以南北向為主。當初這麼設定的理由是讓河流發源於冰川,向降雨充沛之地進發。南北向的河流有什麼問題?我們知道,南北由於日照時間的不同,氣候差異比東西相等距離要大很多,因此人類的東西交流天然的比南北要方便許多。有了一條南北向的河流,相當於為南北間的交流活動加了一分,這會對人類的歷史進程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豆腐腦的甜咸分歧會不會不那麼尖銳?畢竟中國人還修建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如果運河的存在再早五千年,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形成都會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交通(二)
一千年過去了,人類開始走出陸地的搖籃,先是峽灣和近海島嶼,然後是遠洋。
在造船技術的發展和商業精神的創新中,全球貿易形成了,地球開始融為一體。隨後而來的就是社會思潮的轉向。贏家輸家
歷史是公平的,不會有永遠的贏家,也不會有永遠的輸家。昔奧斯曼土耳其者,虎踞三洲,歐亞之商路盡歸其手,課以重稅,而有百年之利;至於新航路開闢,則不免傾覆矣。西、葡恃大西洋航路之便,相約中分天下;大英更逞路礦而興工業,號「日不落帝國」,而今亦趨沒落者,何也?故曰,地利不足恃也。
然而,希望一窺歷史端倪的我們仍不免做出一些揣測。澳大利亞地區與最近的文化核心(東非、印度)距離適中,受其影響又保持獨立,天氣寒冷五穀不興,向東與南美沿岸相近,兼有盛行西風助力,而南美沿岸多山,難以統一,或可各個擊破。澳洲或為遠洋航運先驅?其地多產煤鐵,若能保持統一與和平,或為工業先聲?然地小民稀,供給消費無以為繼,勝利必不長久。
阿拉伯土地肥沃,國殷民富,人口眾多,更兼石油之資,若能及時轉向,開展雙元革命,承接新工業革命東風,或可制霸天下。然此地自古為農民之國,保守之風盛,未必計成;即使成功,不免流血。
南美地區核心文化見自己的沿海藩屬不保,必軍事干預;而山高路遠,勝敗在五五之數,短期內可能形成一種均衡,長期嘛,就要看各自的科技樹點成什麼樣了。
多元世界恐怕遙遙無期啊……
新世界
沉重的歷史翻過去,我們看看新世界裡會發生什麼意想不到的事:
「本月11日將發生罕見天文奇觀金星凌日,如果錯過這次機會,人們需要再等上105年才能見到。我國境內凌日現象於11:22開始,歷時約6小時。由於我國是僅有的幾個適宜觀測的地點之一,屆時將會有大量外國天文愛好者前來觀看,請相關部門做好準備。」 ——某大洋島國新聞
結果那天下雨了……那就是神作了……
首先,盤古大陸的地圖是這樣的,這是最近的猜想。上圖中,陰影地帶表示山脈地區。根據地球氣象資料分析和比對,下圖反映的是現代的氣候。參考這個圖,我大抵上繪製了一下盤古大陸的現代模擬想像圖。
只能說滅絕了或不再進化了也是有可能的。當然無法去推測,但人類發展到今天這樣確實與地理變化分不開的,沒了這個變化,真不知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