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孩子偷父母或親戚錢財的行為?
相信每個人在孩童時期大多都做過這樣的事情:從家裡人口袋偷偷摸點錢出來,得手了還沾沾自喜。
行為算偷,但多少長大了也不見得因為有過這樣的"偷盜"行為變得多品性惡劣。為什麼幾乎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行為?當我們再面對這樣的事情的時候我們要如何面對?如何處理?
這種事蠻正常的,錢是好東西,小孩子也想要,又沒有更好的手段去獲得...遇到這種事不用上綱上線,孩子不會因此就走上犯罪道路的,當然,正確的觀念也要樹立:
1,跟孩子聊聊拿錢幹什麼,讓他們意識到對錢的需求是完全可以談論的;
2,給孩子提供一些掙錢的正當渠道,比如做家務換零花錢;3,不告而取是錯誤的行為,要接受懲罰;4,避免給孩子增加不必要的羞恥感,像什麼「小時偷針,大時偷金」之類……看到這個問題,頗有感觸。因為從小家裡管錢很嚴,所以有一次在同學家看到錢可以放在未上鎖的抽屜里隨時取用,就格外羨慕。從那時起,我就決定未來自己的家也這樣管錢,在固定的地方放錢,需要的時候隨時取。
為什麼小孩子要偷爸媽的錢?
1、需要錢,不能通過正常的途徑獲得。---- 曾經或者經常不能滿足訴求。2、他認為拿爸媽的錢是正常的行為。----- 父母默許這種行為,沒有在第一次發生時進行教育。第二種情況通過教育就可以改正。設定邊界,哪些東西在沒有經過允許的情況下是不能碰的,比如錢包、手機。如果情況緊急必須事後告知。
第一種情況:
1、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2、如果可能,在家長的陪伴下讓孩子自己付款。--- 培養控制錢的能力,去掉錢的神秘感。3、孩子上學之後每月有零花錢,給孩子一定的支配權。比如我並不鼓勵的小貼畫,女兒可以動自己的錢去買。4、在我發工資的時間給發零花錢。---- 讓孩子有時間預期和計劃著花,知道媽媽的錢是通過努力工作掙得的,不能無限制地供給。5、孩子的壓歲錢幫存起來,明確告訴她可以自己支配,銀行卡由家長代管。---- 培養攢錢的習慣。6、給她買漂亮的錢包和首飾箱。---- 培養她整理和管理財物的能力,好處是會愛惜不亂丟。7、通過改正不好的習慣,為大家服務,做家務可以賺零花錢。---- 錢不夠花時有正常的途徑賺錢。8、有借有還進行互動。比如有時我手裡沒有零錢,就問她借,事後及時還上。她沒帶錢的時候如果想買不被鼓勵的物品,我可以借給她。這麼做的好處是讓孩子感覺到被平等地對待,自己和大人一樣有責任管理好自己的錢。另外,有些不合適的做法要及時更正,比如有一次她跟我說送了好朋友一塊錢當作禮物,我哭笑不得。跟她說禮物要代表心意,最好是經過你的加工變成獨一無二的。錢髒兮兮的不衛生,送錢不合適。第二天那個小朋友就把一塊錢給退回來了,估計小朋友的家長也很詫異啊。
我現在正努力培養孩子這樣的金錢觀:錢多不等於就快樂和幸福。要把錢花對地方,幫助你實現想要的生活。如果為了錢做違背你本性的事,即使將來有了錢,你也洗刷不掉這些污點。要儘可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樣花錢更有價值。我對錢很淡泊,希望女兒也如此。小時候做過這事兒。一輩子都忘不了。
大概是四年級,同學們都有零花錢,下課有吃的,有玩兒的。我是從來沒有零花錢的。那時候也談不上羨慕,但是莫名其妙的就趁著媽媽午睡,從錢包里拿錢了。五塊,最大的是二十塊。那時候的購買力應該是差不多一百來塊錢吧。下課了,我也能去外面買小吃買玩具了——也沒覺得有什麼開心的。買的玩具也不敢帶回家裡,放在教室里還被一個壞孩子給偷去了。
忘記是怎麼被發現的了,只記得我爸抱著我,要把我從三樓扔下去。倒是嚇到我了。從此再也不想零花錢,也不問爸媽要錢。出門基本不帶錢。不敢要,不敢花。因為自己身世(我是領養的),所以特別小心翼翼。
一直到獨立去上大學。很小氣,很摳門,大一第一學期一個月250出頭的生活費(2003年,杭州,浙大的食堂算貴的),基本上就是早上一塊錢,中午五塊錢,晚上三塊錢,從不買水果和零食——每當看到有慈善宣傳「少吃一個雪糕xxxxx」,我就默默冷笑:我本來就不買。
這種略微變態習慣的一直持續到大三。突然開始沒有節制,剋制不住自己想要買東西的慾望。不還價,想要就買,明顯貴的也買了,買了之後又懊悔好久;但同時也保持這個日常的吝嗇,從不請同學吃飯,也不跟他們出去玩——既不想出錢,也不想欠別人人情。
畢業快七年了,離小時候那件事情也有近二十年了。這個傷也就是到前兩年,遇到我生命中的另一半,他耐心的不厭其煩的糾正,才開始好些。我甚至有一段時間消費買東西都是他代勞的。終於好了些,開始和朋友一起出去了。但是自始至終,花錢的時候心裡還是很介意的,除非是明確講清楚AA的場合,很少和人一起出去。這個陰影應該會跟著我保留一輩子。
還好,我現在已經認識這是個問題,並且在積極的改正。僥倖沒有走上歪路。我不怪我的養父母,在我親生母親改嫁遺棄我的時候,是他們撫養我長大,送我讀完大學的,我只有感激和敬愛。只是如果那時候,不是那麼暴力的責罰,我會不會在消費和錢上,更放開一點。
如果真的有孩子遇到這樣的事情,求求家長們,別粗暴,更別冷暴力,請給予正確的疏導,不要給孩子帶來一生的陰影。說說我的經歷吧。
我的父母都是大學教授,所以無論我多麼優秀,周圍人都覺得是理所應當,而如果我的學習或者品行出現一點瑕疵,在周圍人看來都是不可接受的,因為我的父母都是教授。所以我從小就生長在周圍人「嚴苛」的評判下,我無論做得多麼好,周圍人都是以一句:「他父母都是教授,能做不好?」帶過,並沒有鼓勵。然而要是我某方面沒做好,比如和誰打架,考試沒考之類,周圍人又是一句:「看他父母還是教授呢!」
而大眾評判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懂事的孩子不應該隨便問家裡要錢。而我又理所應當應該是「懂事的孩子」,所以我不應該隨便問家裡要錢。
正是這樣,別人吃著一塊五的雪糕,在我看來是天價。別人買了兩塊錢的彈力球,我只能羨慕。別人買了一個新鉛筆盒,我忍不住一下課就要去看。我的小學時光幾乎大部分時間是用來羨慕別人的。有時候甚至聽見別的同學的父母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看人家XXX(就是我)什麼都不問家裡要,你看看你,什麼都要。」父母說完這句話就給他把玩具買了。也許是我一直問父母不要什麼東西,偶爾要一次就變成「不聽話」,「不是乖孩子」。那麼,我就只有從家裡偷錢了。第一次偷了五塊錢,這已經是我能獨自支配的最大數目了,我就去給我買了一支新自動鉛筆,一盒鉛,還有一根兩塊錢的冰淇淋。我突然發現花錢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我只要看上,我拿著錢就可以佔有。我終於可以不用只是羨慕別人了,我甚至可以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當然又一次差點被發現,我媽發現她少了10塊錢,來問我,我哭了,說:「你竟然不相信我。」我媽就沒有再深究。之後又一次我家來人,我爸誇我:「這孩子兜里從來不裝錢。」我下意識地摸了摸我兜里偷來的十塊錢,表面上不顯山不露水,帶著被表揚之後那得意地笑,這麼有心機這麼會演戲的小孩,是不是很驚悚。家長不給孩子零花錢的理由無外乎是:害怕孩子攀比。
其實小孩哪懂什麼「攀比」,單純的只是對喜歡的東西有所嚮往罷了。無論如何,不要讓孩子一直生活在對別的孩子「羨慕嫉妒恨」的情緒里,壓制的佔有慾,總有一天是要爆發的。去年我為了買一個iPhone5和父母大吵一架,他們認為我是攀比。實際上我只是覺得不公,為什麼家境比我差的人有我就不能有,為什麼學習比我差的人有我就不能有,為什麼家境成績都比我差的人可以有我不能有。
有時候,父母「害怕孩子攀比」只是自欺欺人罷了,我要是攀比iPhone5s出了我為什麼不換呢?將來我有孩子,我要在我能力範圍之內給ta提供最好的物質生活,我不會讓ta體會那種羨慕別人羨慕的要死的感覺,我還要告訴ta:「能力範圍要做到最好。」我相信這才是養育子女應有的眼光。
———————————————————————————————————————————
收到了一些贊,感覺很惶恐,在我沒有說清楚的地方做一些補充。
我為什麼要iPhone5?
那是去年寒假,我大二。當時我用的還是oppo的一個非智能直板機,紫色的那種。我高二的時候才有手機,那時候我們班上絕大多數同學都有手機。其實我也不是很需要,只是感覺很不公平,於是我問父母要手機,父母仍然覺得我有手機會影響學習,但是我父母見到的他們同事的兒子女兒比我小都有手機,也覺得應該給我買一個,於是就在回老家的時候沒在縣城給我買了一個山寨機。我非常不喜歡,我自認為我不僅成績好(高考全班第一),文學修養也不錯,看的書也很多,家庭條件也不錯,不能容忍我拿一個山寨機,於是我就把手機放在倒上開水的杯子上,用水蒸氣蒸,無外傷死亡。之後就買了那個oppo,最便宜的一款,記得價格是800人民幣。用了兩三年,直到去年寒假,我表姐來我家是為了在市裡買手機,我順便給我媽說了一句:「給我也買一個吧。」我媽當場把我罵了一頓,主要理由是我不掙錢,能用就行,不能隨便問家裡要東西,我一反駁,我媽就說:「你就是不能有,因為你不掙錢,你們同學那iphone都是不要臉的拿。」我為什麼不能有?於是就有了我那幾句感嘆。當然,拿iphone和成績是沒有什麼關係,但是我用物質上幾乎「一無所有」來換得一個「好孩子」的虛名,隱藏的那麼深,何苦又何必,那麼我就要要一個最好的,這也就是我觸底反彈了,我很少如此堅定的要什麼東西,我把我這二十年沒有得到過的全部押在這個iphone上,最後還是買了。當然,用了之後發現:「世界原來已經發展到這個程度了。」科斯科斯 同學的父親主動給你一個iphone,你父親在心裡還是覺得:「你可以有。」但是我母親:「你不能有。」這就是區別啊!馬櫻芸 同學困惑的一點卻是沒有什麼邏輯。但是我幾乎做到了我能力範圍內的最好,為什麼在物質上就不能讓我優越一點呢?我只是覺得不公平。謝謝大家的贊,更謝謝大家的評論。
以下我曾略微提及過一點我自己的消費觀,在這個問題里應該花200塊買一個星巴克的杯子嗎?我不會只把我的答案鏈接插入,就全文複製下來吧。
這裡面的錢也是偷的;-)多年以後,我仍然記得我花了25買了一個鉛筆盒
小學四年級,在距離我們學校一公里左右的菜市場門口開了一家藍貓專賣店,當時痴迷《藍貓淘氣3000問》不亞於現在的孩子痴迷《喜洋洋與灰太狼》。普通的一隻鉛筆在別的店買五毛錢,但是在藍貓專賣店包一層藍貓淘氣的卡通塑料紙就賣到一塊五。如果僅僅是看上了一直藍貓的鉛筆倒也無妨,可是我看上了店裡最貴的鉛筆盒。兩邊都能打開,還自帶鉛筆刀,可以調節日期。打開後,裡面給每一支筆都有凹槽,不像一次放一把進去那麼雜亂無章,左側還有一個專門放橡皮的小抽屜,按下頂上的開關就可以彈出來。最主要的是上下都有藍貓和淘氣的形象,而藍白搭配就好像看著藍天下漂浮的雲彩是我最喜歡的顏色。可是,標價要25塊錢,我一周的零花錢也不超過五元。 於是我攢啊攢,一塊五的巧樂茲我戒了,改吃五毛錢的老冰棍,兩塊五的可樂也戒了,改喝一大包沖調的橙汁。其實除了吃零食之外我再沒有什麼花銷。
一個多月之後,我終於攢夠了25塊。可是,當我攥著25塊零錢來到藍貓專賣店門口的時候,我卻猶豫了,一直在店門口東走到西又西走到動,我開始考慮:是不是太貴了?我攢了這麼久就為了買一個鉛筆盒值得嗎?我現在的鉛筆盒也沒壞啊,況且不買藍貓的只要不到10元就可以買一個也很好的鉛筆盒了。可是我既然已經攢了這麼久,就下定決心走進店裡,我想再看看那個鉛筆盒。當我再把鉛筆盒拿到手上的時候,這一個月來我日思夜想的東西就在我手上,和我想像中的完全一樣,甚至更漂亮,呆了一會,我彷彿無意識地走向櫃檯,把手裡攥得微潮的零錢全部放在櫃檯上,直到我走到教室同學們都圍觀上來的時候,我才回到了現實。之後的那一個月,我每天都過得無比開心,雖然我每天來學校之前要在樓道里把舊鉛筆盒裡的東西全都放在新筆盒裡,自然下午放學要再把新筆盒裡的東西全放回舊筆盒。當然不敢給父母說了。那個筆盒早就壞了,上下的蓋子都掉了,在一次搬家中,不知道丟到哪裡了。如今,每當看上一個什麼東西我由衷地喜歡,猶豫的原因僅僅是價格的話,那麼我會把它買下來。但是如果我猶豫要不要買這個東西的原因僅僅是因為價格好划算,我就不會去買了。因為這個時候,我總會想起小時候的那個鉛筆盒,幸虧我沒有買一個廉價但是我真的不怎麼喜歡的鉛筆盒,因為買一個真正喜歡的東西能帶來長久的快樂,而買一個僅僅是廉價的東西帶來的只有短暫的安慰,沒過多久,膩了,不喜歡了,又去找下一個,結果花費了很多,自己卻沒有真正的快樂過。
我相信,愛情也是一樣的。
謝邀。在看到這個問題之前我還以為世界上小時候偷拿錢的小孩紙只有我一個>。<不過,我和大家的經歷有一點不太一樣,因此我的爸爸媽媽當時對我的教育方式和解決方案也不太一樣。
我第一次偷拿爸爸媽媽錢大概是剛上小學的時候。可能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會受到高年級學生影響、學著大孩子在校門口買零食的緣故,讓我覺得每天5毛錢的零用錢「不夠花」了(那是大概2001年左右,五毛錢能買一包小浣熊乾脆面或者那種「三五麻辣小食品」? ? ?)。我爸是個粗神經的人,我幼兒園開始就發現他是把所有錢全部亂塞到褲子口袋裡的,於是我第一次偷拿錢就是從翻我爸褲子口袋開始的>。<一開始都是只拿1塊錢,數目比較小,雖然對我來說已經是「大額現金」、「今天放學可以買兩包小浣熊開開葷」了,但對大人來說還是很難發現的。就這樣我一直保持著每天拿1塊錢的程度,直到有一天我爸褲子口袋裡5塊這種「高額巨款」的零錢都被拿光了,我開始瞄上了更大面值的10塊錢、50塊錢甚至100塊錢(我爸就是這麼個不喜歡用錢包把所有錢都亂塞到一起的糊塗蛋=。=)。
其實我爸爸當時對我偷偷拿錢這件事早有aware到,不然腫么可能褲子口袋裡的零錢一直減少直到成功「釣到」我去拿更大面值鈔票。。。但他在一開始一直沒有任何錶露。。。
直到有一天。。我拿著100塊錢的「巨款」到賣零食的老奶奶面前買了5包小浣熊、並熟練運用100以內加減法要求老奶奶找我97塊5時。。。小賣部的老奶奶震驚了=。=(在01年左右當時100塊錢還算是蠻大的錢吧,更何況是看著一個這麼小的小屁孩拿著這麼大的錢=。=)然後在老奶奶震驚地審問我「你這孩子哪兒拿來這麼大的錢?!」之時,我老爸竟然瞬間就出現在了我旁邊???!原來:本來是每天放學阿姨接我回家的,結果那段時間我爸察覺到我偷偷拿錢不對勁了,於是那幾天每天都悄悄跟阿姨一起來接我,暗中觀察我買零食的全程動向=。=
那天後來爸爸很和顏悅色地問我為什麼要拿這麼多錢,單純如我啊!天真地回答「因為我想吃小浣熊…」
「小浣熊只要5毛錢一包啊~為什麼要拿100塊錢?」「因為沒有1塊錢可以拿了…」……???
簡單幾句問話之後我爸就明白了:其實只不過是那時我還太小,腦海中尚還沒有關於錢的大小數額的概念!1塊錢對我來說和100塊錢幾乎沒什麼區別,反正都只是要買小浣熊而已=。=!其實我相信不少人曾經年少無知時都有過亂花錢的經歷,多半也是因為那時候對錢沒概念所以才亂花吧~。
於是後來爸爸就給我舉了很多例子,讓我在小腦瓜里建立起「錢」的概念。比如,告訴我10塊錢只能買一個漢堡,但卻能買10個茶葉蛋;100塊錢只能吃一次哈根達斯,卻能吃50次冰工廠(一種便宜的冰淇淋,相信很多人以前都吃過吧~^_^)等等。小孩子雖小,對錢沒概念,但是對實際的吃的喝的玩的等等小朋友經常能接觸到的熟悉的東西是有概念的。因此,把錢的數額轉換成小朋友熟悉的東西,他/她就知道100塊錢代表著什麼了;他/她知道漢堡和茶葉蛋、哈根達斯和冰工廠的區別,自然也就有了「貴」和「便宜」的意識。
當然,那之後爸爸媽媽給我提高了零花錢水準^_^~每天一塊錢,但要求一周只能吃一次小浣熊(速食麵畢竟對身體不好>。<),平時一塊錢可以用來買綠豆糕或者冰淇淋~
自那之後我就再也沒偷拿過錢啦~?? ?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過這個經歷。小學從來沒有過零花錢。家裡情況雖然沒有很好,但是也不至於吝惜這幾毛錢,只是我爸很討厭小孩子吃零食。
然而說實話,小學中學的時候,幾個女孩子一起放學之後在路邊吃零食,簡直就是建立友情的絕佳方式。但我從來都是默默地回家。有一次不知道為什麼,好像也不是因為想吃零食,因為我從小到大都不是一個吃貨,但就是鬼使神差地拿了家裡一兩塊錢,很快被老爸發現。被一頓揍,記得很清楚我爸是用蒼蠅拍子抽我的。。我當時嚎的要死。但是有過了兩三天,不知道為什麼,看見抽屜里有10塊錢,我竟然又悄悄裝到兜里了!!(這情商=。=!)我正準備離開,迎面看見我媽來了,然後這次換皮帶了。。。從此再也不敢拿家裡一分錢。到現在20多歲了也很少吃零食。說起來,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我想從中反映出的是一個家庭的教育理念。比如,我爸是個老師,屬於非常傳統的家長(甚至於迂腐)。從小對我的教育非常嚴厲。比如,小學的時候,同學給了我半塊橡皮,我爸每天都要檢查我的書包,發現了他沒見過的東西,哪怕是半塊橡皮,都是一頓臭罵,讓我必須還給同學(真事)。或者有一次,上街買水果,看見賣棗子的人,我偷偷吃了一個,我爸又罵了我一頓。我爸也不允許我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覺得那是攀比。不允許我吃飯挑食,否則就罰我不吃飯。。等等,這樣許多許多的小事。。
所以,當我18歲的時候,我是個什麼樣的人?聽話,非常聽話,從不敢跟長輩頂嘴,不挑食,,節約,不吃零食,誠實,從不撒謊,一撒謊馬上會被識破,沉默,孤單,甚至沒有一個可以稱之為閨蜜的人,甚少做事的時候求助於別人, 而且自卑。
我父母,或者是大部分家長都喜歡這樣的小孩,我爸很得意常常告訴別人,我的女兒特別聽話。有同學說我是「家長殺手」。但是我自己,那時候開始,突然意識到多麼討厭這樣的自己。很多事情 我太怯懦,太無主見,就因為父母的不情願和我自己的不自信,痛失了很多機會。直到上了大學,見識到很多很厲害的朋友,我才真正開始成長。開始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開始變的陽光。
-----------------------------------------------------------------------------------------------------------------一個人的性格,是可以通過家庭和外界環境共同塑造的。但是如果父母引導正確的話,後天的掙扎就可以少很多,正如我的朋友所說: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努力克服家庭帶來的性格缺陷。你想讓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就用自己的行動去塑造他/她。小孩子其實想的很簡單:我需要錢,爸爸媽媽不給,其他小孩的爸爸媽媽都給,我認為他們也應該給,於是我就自己拿,而鄰居並沒有責任給我錢花,所以拿鄰居的錢是偷,拿爸爸媽媽的錢則是自取。因此,面對這種狀況需要了解小孩需要錢的動機,如果家長認為可以給,不要吝嗇,如果家長認為不該給,則應讓他明白為什麼他不應得到這筆錢,而不是扣一個偷的帽子斥責他。
我發現大家對偷錢這個事情,沒有分年齡來看,偷錢背後的需求,也沒有分析全面。
其實,一般上小學以前的孩子,對父母的東西和自己的東西根本沒有清晰的界限。
媽媽的車,他會說「我不讓你坐我的車」,根本沒考慮車子是媽媽的,他以為他可以支配。
所以拿了家裡的錢,他雖然是悄悄拿的,但那只是因為他覺得媽媽會不同意。和媽媽不同意他去游泳,對他來說是一樣的。
所以一般孩子七歲以前,比較夢幻的孩子,九歲以前,拿家裡的錢,根本不算偷。
解決方法也很簡單,給他準備一個小罐子,裝點他可以拿的錢就好。
孩子上小學以後,還偷錢,其實有兩種原因。
第一是真缺錢,上面的答案已經給出很多方法和建議,我就不重複了。
第二是,孩子可能不是缺錢,是缺乏關注,缺乏愛。
那種偷東西次數多的孩子,一般是大人重視不夠的孩子。
《夏山學校》的尼爾校長,講過一個故事。
有個小女孩老是偷別人錢,每偷一次,尼爾就獎勵她五塊錢。後來她就不再偷錢了。
獎勵的意思是,「寶貝,你想要什麼我都會給你,我愛你」。
化戾氣為柔情,孩子感覺到愛,就不用再求關注了。
陶行知也做過類似的事。有個小孩總是搞破壞,每弄出什麼事,陶行知就給他糖,他就不好意思做壞事了。
所以,怎麼處理孩子偷錢這個事,還是要根據孩子具體的情況來。小時候干過這事。
我這段時間有一個想法:當你想要教育一個人的時候,你要把它當成一個產品,你就是產品經理,而社會則是目標用戶。作為一個合格的產品經理,你需要做到兩點:
1. 明確用戶需求2. 根據需求修改產品定位明確用戶需求:知道孩子偷錢的原因/用處
原因一般有很多,比如說:大家都有零花錢,我沒有或者過少;我想買一樣東西,但是錢不夠。這些都是孩子所處的小社會對孩子的要求,家長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很難分析,所以一定要引導孩子自己說出來。(請不帶目的性地和孩子交朋友,不要為了套話而交流,不要威逼利誘,謝謝。)有些時候,孩子並沒有你想像的這麼壞。重申:請不要用大人的思維來理解小孩子。一旦孩子因為你的誤解而心理上受傷,很難發現,很難挽救。
就地舉個例子:如何看待小孩子偷爸爸媽媽(或生活在一起的至親)的錢(從抽屜、衣服口袋、包包)這樣的現象?匿名用戶的回答。修改產品定位:適當的教育方法
我爸媽在這方面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他們用一堆破爛電子元器件把我帶上了 IT 這條路,又不給我足夠的錢來跟上時代的腳步,我搞不到錢怎麼辦?偷。我媽常常跟我講,你要錢可以,跟媽媽講清楚,媽媽給你買。然後我就興高采烈地跟媽媽說我要買個啥,我媽甩下一句話:這東西又沒有用,又這麼貴,買它幹啥?(天地良心,我媽覺得 20 塊的東西就很貴了。)然後就是半小時的「你是不知道媽媽賺錢有多不容易啊……」,這樣試過兩次我就再也不去跟我媽說我要買啥了。所以最後只好偷,後果是養成了現在有點亂花錢的性格。我覺得,父母應該在孩子明白錢的作用以後就給孩子適量的零花錢(定時定量或者勞動取),讓孩子逐漸明白如何正確地使用和管理錢。同時可以引導孩子存錢買較貴的東西(相當於孩子的收入情況而言),讓孩子體會長期堅持帶來的成就和喜悅。同時,對於孩子提出的經濟上的要求,首先讓孩子陳述他的購買理由和買來以後帶來的好處(建議讓孩子學會寫書面報告,鍛煉其邏輯思維)而不是父母主觀判斷,其次如果購買的東西能夠作為生產力工具,讓孩子承諾創造一定的作品。是這樣的~
小孩子是沒有那麼強的「對」和「不對」的。
小孩子考慮的是這樣的:
1.我需要錢2.父母不給3.父母的錢是我們家的錢,我們家的錢也是我的錢。你看,這和大人們所說的「偷」的主要思想內涵是不一樣的。
千萬不要把成人思維代入孩子身上。給他錢,告訴他這玩意兒不用偷。
唉,我小時候可是「慣偷」,四年級到六年級,持續了3年多的時間。父母是又傷心又氣急。但打完罵又我還是照舊,控制不了,因為有錢的感覺實在是太好了,可以買書,買吃的。
隨之,我高分考上重點中學,要寄宿的那種,離家1小時車程呢。一個月只能回一趟家。父母每個月給我生活費。我偷東西的毛病就此自愈。
N年以後,我考了大學,又在大城市裡拿著高薪。家裡的親戚還嘖嘖稱奇,說當年我劣跡斑斑,絕計想不到我能這麼出息,用我的例子激勵了多少表弟表妹。寫到這兒,真是太理解小時候我犯錯時,媽媽為什麼會一邊打我一邊流淚了。我也當媽媽了,太理解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傷心了。
最後總結一下,如果孩子要通過偷來獲得某件東西,對付的方法一定是疏而不是堵。
就象現在總說看電視不好,玩IPAD不好。我覺得禁止都不是好方法,而是控制,因為小盆友的自控力差,所以,你可以限定時間或者限定次數。一味的禁,只會逼它他用別的方式去獲得。我現在也當了媽媽,我兒子一上小學,我就打算給他定零花錢,每個月固定,他有權自己決定怎麼花。夏天的時候帶四歲兒子在雲南旅行時曾在諾鄧住了一周,因為感覺村裡很安全,第二天起我和兒子就分頭各玩的,他餓了渴了會來找我要吃要喝,有時找都不找我就地在某小朋友家吃上了。於是某天他突然丟了一大把錢回來給我,我一數九十九元,趕緊捉小子回來審問哪兒來的錢?小子說爺爺給的,我問哪個爺爺,小子回答賣冰棍的爺爺,我買冰棍他給我的。這時我差不多明白了:"你是不是給了爺爺一張錢買冰棍,然後他給你找的?"小子說是。我又問他買冰棍的錢哪兒來的?小朋友哼哼唧唧不好好回答了,當時我表現很平靜、但堅持說出錢的來源才能出去玩兒,小子終於承認是從我包里拿的。從來我都教育兒子不能問別人要東西,沒有容許不能動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但兒子認為阿媽的就是我的,阿媽不是別人啊。弄明白原因,我便認真告訴他:需要買什麼一定要先告訴阿媽;阿媽阿爸的包包也不能翻、更不能動錢,要取什麼也要事先徵得同意;錢需要通過自己勞動換取。小朋友表示明白了。對於一個只知道錢能換取自己喜歡的東西的孩子來說(他還不能分辨面值、未建立面額、不會算數),根本沒有偷的概念,如果此時父母給孩子加個"小偷"的罪名甚至打罵孩子,對孩子的傷害巨大。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沒有給孩子建立一個正確的物質所有權概念,孩子知道別人的錢/東西不能拿,但並不清楚家裡的錢也不能動。另外也要給孩子自己使用、得到錢的機會:自己掙零花錢。在我家,小朋友可以通過收集用過的紙箱、礦泉水賣廢品,幫爸爸擦洗家裡的車掙錢(做家務沒錢,那是他該乾的)。然後、然後小朋友在當天幫忙旅舍澆花、擦桌大掃除後(他可喜歡主動幫忙別人幹活了),沖著我大喊:"阿媽,我勞動了,給我錢!"
進行一場嚴肅的父子對話,告訴他以後缺錢就管老子要。如果他20歲之前缺錢花算我沒本事,30歲的時候還缺錢花就是他沒出息了。
嗯,我拿過不少次,當然僅限爸媽。以我為樣本來說的話,我自己得出以下結論:
1,我小時候「偷爸媽錢」,但是長大後行為端正。2,我是十幾歲叛逆期的時候喜歡「偷錢」,那段時間剛好花錢也比較大手大腳,長大後依然不怎麼節制。孩子的問題大多都是父母的問題。
你給的零花錢足夠他這個年紀的社會一般標準了沒,是否根據年齡及時調整了?偷錢是為了滿足什麼需求,合理與否?是否有其他突髮狀況造成資金的短缺?為何孩子不能與你溝通申請借款,是你的標準太過苛責還是你根本不屑與他溝通?平時是否沒有給予足夠的金錢概念和理財教育,有無給與他部分獨立的財權?偷自家的錢,而且是部分的小額的款項,發現了之後當然要責罰,但是事後自己也應該檢討,各打五十大板為好。我給我女兒零用錢,絕對夠她花。但是,糖,零食等等很多東西我和她約定我有許可權制。
最後,我和我女兒經常說的一句話,錢是一種力量,你要小心使用。不要被自己傷害了。
以下是第一次更新:
對著這個問題我又再一次思考了一下,我覺得對於孩子來說。一方面是家裡要有個明確嚴格的兒童金錢管理體制。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需求。「盜竊」這個含義是父母給予的。是成人約定俗成的一種行為判別。但是如果撇開這些觀念,從第一次做這個事情的孩子的角度來看。這隻能說是他眾多嘗試的內容中的一個。對於孩子來說,她不可能對於做這個事情背後會帶來的各種長遠的後果有個完整正確的認識。以她的觀點來看的話,這只不過是一次違背父母意願的行為。最大的風險也就是被打罵一頓就就結束了。(這裡我又要強調為啥不能動不動就打孩子了。平時打太多了,這種時候也許真的要用的時候就顯不出層次關係了。)所以對於孩子來說。這件事情並沒有我們想得那樣的道德敗壞。
而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由幾方面來解決。
首先,就是這事情沒發生之前的這些年。家長和孩子的關係。坦誠平和的關係在處理這種事情的時候會變得相對好處理得多。首先,在發生這個事情之前。就應該讓孩子知道。如果需要錢,爸爸媽媽會給你,但是如果你打算購買的東西對你自己有傷害或者有不良影響的可能性。爸爸媽媽是有權利阻止你購買的。但是沒有通過爸爸媽媽許可或者謊報虛報來獲得錢物是錯誤的。
其次是不要讓孩子累積不必要的情緒。就根據上一條。其實你還是會拒絕她很多的需求。但是,對於她理應所得的。就要給予。特別是父母許諾過給她的或者親子條款裡面沒有規定到的部分(小朋友的確是會挖空心思的轉空子)。請給予孩子。這也是父母守信的身教和對於她敢於嘗試思考的獎賞。(當然,你可以事後給予附加條款把後門給堵上)。
另一方面。生活觀念的建立。多戶外活動,多做做手工。有意識的選擇一些家庭和孩子一起經常互動。這也是避免孩子有過於強烈的攀比心或者虛榮心(有總是會有的,沒有就不正常了。但是別是那種強烈到不正常的。經常集體活動就會讓孩子,感受社會角色,體驗共享,獨佔,領先,落後等各種感受,讓她知道她並不能處處都要得到最好的。而且有家長在身邊,家長也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狀況)。在前面兩個條件都滿足的背景條件下。我們就把兩種可能降到相當低的可能。一個是缺錢。一個是長期內心的缺乏累積(體現在強烈的佔有慾或者虛榮心)。那她相對來說更有可能是一種好奇(當然,也會伴有前二者的成分在內。)。這裡就要涉及到一個事後處理了。我相信相當一部父母會選擇懲罰。但是,我不是反對懲罰。如果懲罰能夠有效的阻止孩子繼續做這個事情的話,我是絕對贊同的。我想先跳過懲罰。想想家長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是停止孩子去做這件事情。
那麼基於這個目的,我們要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特別是孩子第一次做這個事情的時候:保護孩子的體驗安全。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不要把孩子直接當作賊來罵。不論是自己還是其他人。如果在外面發生這種事情,讓孩子儘快和其他當事人隔離。我不相信現在有人能夠意識到優先保護孩子的思想的程度。賠償當事人然後帶著孩子離開。找一個私密的環境開展下一步:溝通。 起先,孩子肯定會緊張。而且會以各種方式來表達他的緊張。有的會沉默,有的會撒謊,有的會嘴硬,有的是不停的哭。沒關係。這都是正常的心理防衛機制。讓他盡情做。你就當殺雞放血那樣。等著他軟下來的時候。 然後,等她過了這股子勁了以後,再來談,這裡也是一點要注意的。不要講大道理。不要你滔滔不絕,激發孩子自己說自己的想法。要讓她自己慢慢意識到自己在做了一些什麼。自己在說的時候慢慢的認清自己的行為。如果有對父母的情緒,對他人的情緒,對學業壓力的情緒等等。這都是一個聽到她坦白的好時候。在她能夠說明白自己是是被什麼樣的動機引導的情況下來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其實我們的目的已經達成大半了。然後,這個時候,我覺得應該給她一個責任,讓她給個許諾。這就夠了。因為,我想,打孩子的那一大票應也沒有辦法保證他們孩子下次一定不會不做這個事情了。但是,我覺得嚇的作用就像毒品。會越來越弱。而且往往會讓原先其實沒什麼的事情往有什麼上面帶。究其根源,還是一個動機。讓孩子學會自己控制住這個東西,勝過你幫她代管。依然記得小學一個美好的放學後 天氣特好 我蹦達到我媽面前 我媽在我額頭親一下(^?^)ノ我把書包丟給她 就去玩兒了?( ′θ`)ノ 然後母后拎我書包的時候聽到幾片硬幣碰撞的聲音 咦? 接著她把我叫(zhui)到房間 ...媽:說!你哪來的這些一塊硬幣! 我:...……… 媽:承認我就不打你! 我:……Σ(?д?lll) 媽:還不承認是不是! 我:……(T_T)555555你門後面的包里拿的55555555…… 媽:好啊我說怎麼最近錢包老是少錢呢!(衝過來揍我)還敢不敢了?! 我:((((;?Д?)))))))不敢了!!(不是說好承認就不揍我嘛?!)
此情此景 我記到現在 母上 你好成功(′?_?`)
1要讓小朋友知道你愛TA 2讓TA承認錯誤3不講道理揍一頓(*`へ′*)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偷竊成性,早上上學前趁爸爸還在睡覺,從口袋裡摸出10塊錢。若面額沒有小於10塊的,便會作罷下次再來「光顧」。每次偷完就假裝是撿到的,爸爸發現了也沒揍我,只是諷刺了我一陣子,後來就戒了-_-#諷刺事件如下:每年兒童節學校都會組織我們遊街,那年遊行完,我問爸爸剛剛看到我沒有,他一邊跟人下象棋一邊漠不關心的說「偷錢的人有啥好看」(大意如此,原文已經忘記)當即我就憋紅了臉淚流滿面,跟老爸相好的阿姨(對,沒錯,是相好)哄著我,還叱責老爸對我太嚴厲.....-----原因在於,老爸是個懶散的人,一直都不很顧家。平時跟老媽很熟、跟老爸比較隔閡。而老媽作為家庭主婦沒有收入來源,想買零食不敢跟老爸要錢,只有出此下策。所以據個人經歷認為,偷父母錢的孩子是父母親中有收入的那位對孩子關懷不夠。
我4歲的時候,住在鎮上農行營業點的辦公樓里。因為我爸要按時上下班的關係,我每天的例行活動就是站在樓前的小花園裡看街上人來人往。我最期待的是逢一三五的集市,因為街上的人會多出數十倍,這對4歲的小孩子來說是莫大的樂趣,我就在這樣的日子裡過著自己安靜美好的童年。 一個悠閑的夏日午後,正在小花園發獃的我忽然聞到一陣不知哪裡飄來的清香,如果人對於美食的需求可以按百分制計算的話,對4歲的我來說,那股清香的上限值至少到達了99分。於是順著那股香味我莫名其妙地來到了街上,眼前是一位年齡不詳的老爺爺和一個非常袖珍的小火爐,火爐上架著一隻亮蹭蹭的鐵鍋,香味就是從那裡發出來的。 鐵鍋里盛著一鍋清亮的湯,最上面浮著稍許癟癟的大米,看起來晶瑩剔透,好喝至極。隨著裊裊升起的不知道是煙霧還是水蒸氣,那股清甜中略帶點酸的氣味吞噬了我,只到現在想起來,那個味道依然是我人生中難以忘記的幾個味道之一(好些年之後爸媽才告訴我,那個東西叫醪糟)。 在仔細詢問了老爺爺價錢並思索過自己有沒有這些錢之後,我默默地離開了老爺爺的小攤,直奔樓上,沒有任何猶豫就像如今從自己口袋掏錢那樣從衣架上我爸的口袋了拿了2毛錢,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自主消費,雖然錢是偷拿的。 我爸媽知道已經是好幾個星期之後的事情了,因為他們開始發現我不像以前那樣每逢集市就站在小花園看人,而是從老爺爺出攤開始就伴隨在他的旁邊,圍觀+消費,有時1毛,有時2毛,就像守護自己發現的新大陸一般如此熱愛這項活動。 說回正事,知道這件事情後的我爸媽沒對我有任何責備,反而對我能夠自己找到錢去喝醪糟表示了極大的讚賞,並同時對我的品位表示了讚揚。接下來的每周,我爸都會留給我5毛錢自由分配,而且會親自把我送到老爺爺的攤前,看到我開開心心喝醪糟之後才離開。 而我也知道了,自己喜歡的東西是可以去自己爭取的,如果需要支付錢或者其他東西,不是自己的就要向別人求助,私自拿別人東西是不對的,即便東西是自家的或者父母的。
推薦閱讀:
※有哪些用來衡量 0~3 歲嬰幼兒發育狀況的指標,是家長應該注意的?
※孩子要怎麼面對直升機父母 (Helicopter Parents)?
※如果你全力教一個孩子,你會怎樣安排課程和教學順序?
※有一兒一女倆孩子是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