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幫助人理性思考、不偏見、不盲從的書籍有哪些?
《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是一本很好的幫助你理性思考的書,這本書告訴你關於理性思考的結構,其中提供的方法可以作為你思考問題的工具。至於看問題是否能夠不偏不倚?我認為是很難做到的,人總是不知不覺地傾向於證明自己已經採信的東西,忽略相反的證據。但是在理性思考方面做不到100分,可以要求自己做到80分。------------------------------------------------------------------------
鬱悶,自從知乎ID暴露以後,我只能隱身了
不知道為什麼,這問題明明看起來很上進很積極,卻給我一種懶于思考的感覺。「能幫助人理性思考、不偏見、不盲從的書籍有哪些?」和「能幫助人提高情商,不走彎路,把握人脈,邁向成功的書籍有哪些?」的感覺,是否有些相似呢?讀書不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知識,而是為了獲得某種很高級的標籤和評價,不正是非常功利的想法么。書存在的意義,是為了表述作者的觀點,而作者作為一個自然人和你,肯定不是完全一樣的。當你自然而然的想去質疑書中的觀點的時候,你就獲得了你想要的答案。但是這個前提是,你有足夠的知識去質疑作者的觀點。在這方面,哪怕不讀書也可以形成獨立思考的人格。比如前些日子的昆明PX,如果你是在微博上關注公知大V,就會反對這個項目,如果你是看的果殼的話,那你說不定會支持。為什麼兩個網站的人會有不同的觀點?公知們在意的是公權侵犯私權,果殼在意的是PX項目的實際危害。整合到這一個事情上,就是兩個不同的觀點了。而如果你這兩個都看的話,對於這樣一個公共事件,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自然而然會形成自己的觀點。如果你只看其中一個,難免會被別人的觀點帶著走,而難以去有效的質疑某一方的觀點。畢竟哪怕是整天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也不能事事都做到完全的理性。有良知的媒體們要做出中肯的報道,就需要編輯記者們廣泛涉獵信息,這也使有些記者抱怨自己這行只有廣度沒有深度。然而也只有這吵雜的、多方面的、甚至彼此對立的信息,才會呈現一件事情的真實面貌。現在昆明又禁賣白襯衫了,你又如何看呢?——————————————————————
記住,大部分的書都可以能幫助人理性思考、不偏見、不盲從,但是首先你要是個這樣的人才行。
那要如何變成這樣的人呢?針對一個問題,看不同觀點的書,然後想想自己贊同的是什麼。什麼樣的書往往無關緊要,自己的思考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偷懶了,多看多想吧!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
一、無意識因素
勒龐在他的傳世名作《烏合之眾》中總結道:民眾缺乏理性,依賴於信仰與權威的引導,用想像來判斷,模仿他人行為,簡而言之,民眾是盲從的。
很不幸,我們也是烏合之眾,我們也會盲從。一個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大學時候,看到身邊人都去考證,由於從眾心理,我也跟著去考證了,在沒有理性分析和聽從他人的情況下,導致我去考證的原因僅僅是因為隨大流。
後來我也在反思,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絕大多數的日常行為,都是我們根本無法了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
二、群體的同質力量很強大
當我們處於一個群體的時候,我們作為獨立個體時候的普遍素質被群體的同質性所湮滅,不僅才智被弱化,個性也相應被弱化。
在群體中,所有人的素質都被趨向同一層次,科學家和鞋匠在這一群體里可能毫無區別,這就是群體的力量。
別懷疑這種本能的力量,當你處於群體里的時候,由於人數眾多的因素會導致你內心佔據優勢,形成群體的人會覺得自己獲得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從而隨心所欲,而當你獨自一人的時候,你會有所節制。
三、群體極易被暗示
群體是有弱點的,或者說是專屬的特徵,組成群體的個體與孤立的個體有很大的差異。在群體中每次情感和行動都有傳染性,所有刺激因素都對群體有支配作用,而且這一作用會不斷發生變化。
通過各種不同的程序,個體可以被帶入到一種完全失去人格意識的狀態,會做出一些與他性格和習慣完全矛盾的舉動,在某種暗示的影響下,他會因為難以抗拒的衝動而採取某種行動。
儒雅的人會變得暴躁,猶豫的人會變得堅決,這就是暗示的力量,暗示來至於幻覺,最開始的幻覺得到肯定後,就會引發相互感染。
神話之所以傳播力量那麼大,除了因為群體極度輕信外,還有就是事情經過群體的想像,出現了一系列的幻想。
四、但其實,群體心理是有跡可循的
a、用演講佔據群體的心智
一個演講者要想打動觀眾,必須學會強詞奪理,濫用斷言,而絕不採用推理的方式去證實任何事情
b、影響群眾的想像力
一件事情同時被數千個目擊者證實過,這常常是在告訴我們——公眾認定的描述和事情的真相遠不相符
c、學習領袖說服方式
領袖用觀念和信念來影響群體的思想時,其中有三種手段尤為重要,也十分明確,既斷言法、重複法、傳染法。
d、建立自己的「聲望」
利用斷言、重複和傳染進行普及的觀念,會產生神奇的力量,既所謂的「聲望」。聲望會麻痹我們的批判能力,讓我們心中充滿驚奇和敬畏,這種感覺像感情一樣無法理解。
五、信念的力量很強大
民眾為了追求幸福,會願意犧牲自由,追隨強力領袖,賦予他絕對權力,並為他所宣揚的理想犧牲一切。
在與理性永恆的衝突中,感情從來就沒有失過手。領袖給予群體以信念,他們願意跟隨意志堅定的領袖。
領袖用信念支配人們的行為,信念能影響到我們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事情,能支配起最不起眼的行動。
六、理解思考、不盲從
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心理學,了解是什麼讓我們盲從,如何克服盲從,從而確保一個穩定發展的幸福未來。
最後分享一句話值得記錄下來的的話:
自信是抑制催眠的良方,謹慎是把握從眾分寸的要領,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經常提醒自己,不盲從,不隨波逐流,做一個有獨立人格的自我。
-----------------------------分割線----------------------------
關於作者:愛讀書,愛學習的小包總。
公眾號: 【包總學習筆記】——分享成長記錄,每周一篇思維導圖讀書筆記。進步的前提是開啟心智,我會把我讀到的每一本書整理成思維導圖筆記,如果你希望和我一起成長,可以關注【包總學習筆記】
梁文道著:《常識》
擁有常識是理性思考、不偏見的基礎。推薦一本入門書籍
【書名】清醒思考的藝術【作者】羅爾夫?貝多里【理由】雖然一向不太喜歡中信門下各類「快速入門書籍」,不過這本書所舉例的52個思維誤區,每個單拿出來都可以長篇大論一番,畢竟有故事作為引入,還是很適合入門的。【脈絡】先講個小故事提出問題,然後得出一條常見思維誤區,之後分析問題原因,最後延伸擴展問題適用範圍。【部分書摘】關於思維偏誤:
「多貝里先生,你是怎麼做到在生活中不犯思維錯誤的呢?」 答案是:我做不到。 準確地說我根本不想這麼做。迴避思維錯誤是很麻煩的。」ps:截取內容,之後是有簡單建議的。規避損失:人們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要比獲得某種同等價值的東西的想法強烈。
不作為偏誤: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如果你不解決問題,那你等於就是在延續問題、加重問題,當然你就成了「問題的一部分」。
小tips:
在群體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獨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記住的只是那些在群體中保持獨立的人。
如果你想說服某人,請不要用可能的收益做論據,而要說他這樣做可以規避一種可能的損失。
推薦入門者來看。
更新:連書籍推薦你們也只收藏不點贊真是夠了,非要逼我答題結尾放個美少女才好嗎…
《思考的技術》——大前研一
用科學的方法去思考,去研究,用做科研的方法去分析事物。
《搗蛋鬼日記》
一個義大利人的作品,最著名的莫過於主角畫的蛇吞象,而大家都以為是帽子:
《魔鬼經濟學》
事情不一定像你理解的那樣
《Legal High》(這是電視劇)
用一次次的劇情翻轉告訴你為什麼不要做晨間劇女主角,的確可以養成不盲從,不片面的習慣(其實程序正義才是最大的點)……
最重要的我覺得是:養成相信證據+合理推測的習慣,時刻清楚哪些是事實,哪些是推知的事實,那些事猜測。
1、吳思 《潛規則》 都是有理有據的論證,和你感受的世界一樣真實,但是更深刻,因為揭示了根本原因。合法傷害權
身懷利器 吳思《潛規則》
張居正大概是明朝最能幹的大臣了。他深知官場上的種種弊端和權謀,圓熟地游刃其間,居然憑一己之力完成了明朝的中興大業。如此高明的先生講述大官怕小吏的官場故事,必定大有深意,不可不聽。 張居正說,軍隊將校陞官,論功行賞,取決於首級。一顆一級,規定得清清楚楚。從前有個兵部(國防部)的小吏,故意把報告上的一字洗去,再填上一字,然後拿著報告讓兵部的官員看,說字有塗改,按規定必須嚴查。等到將校們的賄賂上來了,這位吏又說,字雖然有塗改,仔細檢查貼黃,發現原是一字,並無作弊。於是兵部官員也就不再追究。張居正問道:將校們是升是降,權力全在這個小吏的手裡,你不賄賂他行嗎? 這個故事有個時代背景:當時將校們很少有不冒功的。號稱斬首多少多少,其中多有假冒。追究起來,他們砍下來的很可能是當地老百姓的腦袋,所謂濫殺無辜。如果沒人叫真,這些腦袋就是戰功,大家升官發財,萬事大吉。如果有人叫真,這些腦袋就可能成為罪證,這幫將校罪過不小。所以,將校的命運確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掌握在那位小吏的手裡,儘管他的官未必及得上人家手下的一個排長。 張居正總結說:人們怕那些吏,一定要賄賂那些吏,並不是指望從他們手裡撈點好處,而是怕他們禍害自己。合法地禍害別人的能力,乃是官吏們的看家本領。這是一門真正的藝術,種種資源和財富正要據此分肥並重新調整。 明朝小說《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就講了一個縣太爺運用這種藝術剝刮財主的故事。故事說,武進縣一位叫陳定的富戶,有一妻一妾。妻姓巢,妾姓丁,兩個人鬧氣,巢氏嘔氣生病死了。鄰里幾個平日看著他家眼紅的好事之徒,便攛掇死者的兄弟告官,宣稱人死得不明不白,要敲陳定一筆。死者的兄弟很樂意跟著敲一筆,便和那幾個潑皮講好了,由他們出面,他躲在暗處作手腳,敲出錢來對半分。 故事說:"武進縣知縣是個貪夫。其時正有個鄉親在這裡打抽豐,未得打發。見這張首狀是關著人命,且曉得陳定名字,是個富家,要在他身上設處些,打發鄉親起身。立時准狀,僉牌來拿陳定到官,不由分說,監在獄中。" 請注意這裡的選擇空間:首先,這狀子是可准可不準的;其次,准了之後拿來問訊,對陳定的申辯也是可聽可不聽的。在這兩個具有合法選擇空間的關口,那位知縣全選擇了最具傷害性的一頭:"立時准狀、不由分說",而且誰也不能說他這樣做出了格。我是法學方面的外行,不知道應該如何稱呼這種合法傷害別人的選擇權,姑且稱之為"合法傷害權"。 卻說陳定入了獄,趕緊託人把妻弟請來,讓他各方打點。破費了幾百兩銀子,各方都打點到了,特別是縣太爺的那位打秋風的老鄉滿意了,替陳定說了好話,果然就放了陳定。這次釋放更充分地體現了"合法傷害權"或者倒過來叫"合法恩惠權"的橡皮筋一般的特性。 沒想到那位妻弟嫌自己賺得不足,又追上了那位知縣的老鄉,把賄賂他的四十兩銀子強討了回來。四十兩銀子折算為現在的人民幣,少說三四千,多說一兩萬,顯然也值得一追了。奈何他低估了合法傷害權的伸縮性。知縣聽說此事後,勃然大怒,出牌重新問案,並且以"私和人命"的罪狀捎上了陳定的妻弟。該妻弟立刻出逃。 故事說,陳定和妾丁氏被重新拿到官後,"不由分說,先是一頓狠打,發下監中。"然後下令挖墓驗屍,要查查那位亡妻的死因到底是什麼。同時召集當地各方人等,一邊驗屍,一邊調查了解情況。"知縣是有了成心的,只要從重坐罪,先吩咐仵作(法醫)報傷要重。仵作揣摩了意旨,將無作有,多報的是拳毆腳踢致命傷痕。巢氏幼時喜吃甜物,面前的牙齒落了一個,也做了硬物打落之傷。竟把陳定問了鬥毆殺人之律,妾丁氏威逼期親尊長致死之律,各問絞罪。陳定央了幾個分上來說,只是不聽。" 這案子本來已經算完了,如今,知縣要報復,竟可以把兩個人重新問成死罪。可見一位知縣合法地禍害他人的能力有多麼強。當時的人們對這種能力十分敬畏,把知縣稱為"滅門的知縣",又稱"破家縣令"。最後,這位知縣果然叫陳定破了家。丁氏見兩個人都活不成,乾脆把罪過全攬在自己身上,寫了供狀,然後在獄中上吊自殺,這才了結了這樁案子。 細品這個故事中的利害關係,我們發現當事雙方承擔的成本或風險極不對稱。 武進知縣的所作所為都是在執法的旗號下進行的,只要他發句話,國家的暴力機器就按照他的意願開動起來,並不用他個人破費一文錢。對付上邊的審核,他有法醫的證據的支持,應當說風險極小。他這種進退自如的處境,用古代民間諺語的話說,叫做"官斷十條路"--案情稍有模糊之處,官員的合法選擇就有十種之多。怎麼斷都不算錯。與進退自如的知縣相反,陳定的小命卻完全捏在人家的手心裡。他面臨著被絞死的風險。即使能僥倖保住性命,坐牢、喪妾、挨板子、耽誤生意,這些損失註定是逃不掉的。 這就好比美國人面對伊拉克。美國有巡航導彈,能夠隨心所欲地炸人家的總統府或任何找得到的地方。你隨時隨地可以打人家,人家卻打不著你。這正是"利器"的妙用。掌握了這樣的利器,誰還敢惹你生氣?你又怎麼能不牛氣衝天?中國民間有句老話,叫做"身懷利器,殺心自起"。在如此實力懸殊的戰爭中,自己最多不過蹭破點皮,俘獲的卻是眾多的金銀玉帛,這樣的仗自然就特別愛打,也特別能打。官吏們要頂住多打幾仗的誘惑,很有必要定力過人。
2、明朝那些事兒
如何評價《明朝那些事兒》的客觀性? - 張雨的回答表述方式不等於思考的方式。穿西裝打領帶,滿嘴跑火車也有人信,比如某些電視節目嬉笑怒罵,句句實話,反倒有人懷疑,比如本書那些正襟危坐的歷史不見得客觀,只是你認為客觀。要知道歷史從來都是人寫的,而人總是有立場的。當年明月不管是寫明朝,還是寫人物都是正面反面都記錄的,比如張居正,戚繼光的經濟問題。關於表述方式其實用易中天先生的話來回答就好:就在這一天,明王朝建立了,它將以自己獨特的生存方式延續二百七十六年,並將它的影響擴展到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
它的光輝,它的榮耀,是我們每個人共同擁有的。
它的陰暗,它的醜惡,是我們每個人共同承受的。
戚繼光終於功成名就了,因為在台州大捷中的優異表現,他升任都指揮使,從此,他開始被人稱為民族英雄,抗倭名將。但在這一切光輝的背後,是另一個戚繼光——一個善於搞關係,迎合領§導,請客送禮,拉幫結黨的人。
在臨死前,他寫下了人生最後時刻的忿怒與不平: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
從徽州到大同,再從大同到浙江,從一個小小的御史,到東南數省的總督,再到階下囚,胡宗憲把他的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他的理想,卻有了這樣的下場。我相信,在他死前的那一刻,是絕望而又不甘的吧。 所以在這裡,我誠實地寫下了關於他的一切,他的貪狡背盟,他的陰謀機巧,他的堅韌無畏,他的盡忠報國,以及他所有的好與壞,是與非。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周枝羽稱之為一個流行文化研究的經典案例,這部書幾乎具備了流行文學傳播的一切因素。只是我沒有想到一部具備了這些因素的作品居然是一部歷史作品,而且是正史,完全不是戲說,我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把它稱為小說,因為它幾乎是完全忠實於《明史》的。(百度)
任何評說方法都有副作用
趣說的好處是栩栩如生,不再是冷冰冰的殭屍壞處是無法保證正確性。
這套書的人物對話很多都是作者的腦補,但都補的合情合理,而且都是基於事實嚴密i推理出來的。
比如朱棣找建文帝的那段魯迅:我獨不解中國人何以於舊狀況那麼心平氣和,於較新的機運就這麼疾首蹙額;於已成之局那麼委曲求全;於初興之事就這麼求全責備?詩人只有在吻到姑娘之前,才歌頌愛情。他們得到一個女人之後,就開始歌頌自由。只有王守仁的話 依舊振聾發聵:四方英傑,各有異同,議論紛紛,多言何意?想必當年明月也覺得: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所以如果懷疑真實性就去求證,不過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汲取正能量:成功只有一個--以自己的方式度過人生。有哪些「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的例子? - 張雨的回答「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
看到了嗎,「漏下四鼓乃出」!如果說一個人已經死掉,就算你是驗屍的,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講這麼長時間,胡濙為人沉穩寡言,身負絕密使命,絕對不是一個喜歡說廢話的人,所以我們可以認定,他告訴朱棣的絕對不是這些。 我們就此得出最後的結論C C: 我找到了建文帝,並和他交談過。 結論:很有可能
批評官員的尺度
我覺得現在看書,只要能看得進去,心裡都會有所感悟吧~只要內容你感興趣,書中某一句話引發了你的思考,他的見解不論你贊不贊同,都可以有助於你的思考的~我喜歡雜文,隨筆什麼的,什麼具體的書一下子也說不上來。就從你感興趣的書看起吧~
烏合之眾心理學的50大奧秘
少有人走的路
----------------------------------
2015.07.12更新這本書其實到現在我也沒看完,不過確實改變了我的一些想法。本人書讀得不多,而且近一兩年看得最多的還是東野圭吾的小說……(書讀得不多,還推薦個什麼勁~what are you 弄啥嘞!!!)首先,還是要確定什麼叫理性思考,不偏見,不盲從
我曾以為,我與大多數人不一樣,我的想法就是比他們高明。這是否也是一種非理性,一種偏見,一種對自己的盲從。黑格爾說過,所謂常識,往往不過是時代的偏見。
沒有人能完全客觀,每個人的判斷,都是基於自己掌握的信息和過往的經驗。也許,更重要的是一個開放的思維,一顆包容的心。藉此,推薦一部我很喜歡的劇:legal high,還有那個著名的公開課:公正以上(哦,對了,上個月看的國產電影「十二公民」也不錯)寫完之後,忽然覺得,要是這世界完全沒有了偏見,也挺無聊的有一本非常深入淺出的書:別做正常的傻瓜 (豆瓣)還有一本比較全面的概論性的書:社會心理學 (豆瓣)這個答案的序列太亂了。。。我覺得很壓抑。。。。
《論語》、《中庸》、《大學》
清醒思考的藝術明智行動的藝術
《對「偽心理學」說不》 對「偽心理學」說不 (豆瓣)
書名弱爆了,但它是難得的真正講述了「科學思維」的好書
另外它上一版書名更土……無奈《思考,快與慢》不得不讀,我寫過一個系列在:
你的「系統1」與「系統2」 | 投資哲學你覺得你很了解自己?聯想的神奇力量 | 投資哲學啟發法的大坑你不得不防 | 投資哲學繼續連載中……這是第一篇內容:
《你的「系統1」與「系統2」》
在「投資哲學」這個系列文章中我會為大家介紹一些投資經典書籍。首先,在接下來的幾周內分幾部分來為大家介紹一本書《思考,快與慢》,作者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憑藉著與阿莫斯·特維斯基對決策制定問題的開先河之研究,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可以說,卡尼曼的工作打開了人類對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對理性和幸福的研究以及行為經濟學研究的新局面,當前被大家越來越重視的行為經濟學正是建立在他的這些心理學研究之上的。另一個我很喜歡的作家,《黑天鵝》作者塔勒布評價這本書是社會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堪與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相媲美。
先讓我們做兩道題:
(1)球拍和球共花110元,球拍比球貴10元,球多少錢?
(2)所有的玫瑰都是花,有些花會很快凋謝,因此有些玫瑰也會很快凋謝?
是不是靠直覺就能回答的簡單問題?如果你的回答是Yes,那我相信你八成會回答錯誤。正確答案(1)球50元,(2)不一定會。這兩道題相信一般人都能答對,但問題是大多數人不喜歡思考,更喜歡用直覺。在回答問題時你會發現大腦中的2套系統在發生作用,一套是所謂的直覺、條件反射、感性之類,另一套則是控制、刻意、理性之類。心理學把它們稱為系統1與系統2:
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狀態。
系統2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比如複雜運算,系統2的運行通常與行為、選擇和專註等主觀體驗相關聯。
系統2運作多樣化,但有一個共同特徵,在各種需要系統2的場景中,你都必須集中注意力。然而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如果過度分散,然就會屏蔽掉一部分信息,彷彿失聰一般。《看不見的大猩猩》一書中,作者設計了一個心理學實驗,大概就是數白色球衣隊員的傳球次數而刻意忽略黑衣隊員的傳球次數,這需要高度的注意力才能完成,在期間一個套著大猩猩服裝的女人錘著胸穿越整個球場,結果竟然有一半的人沒有發覺,更讓人吃驚的是,他們很確定自己不可能錯過這樣吸引眼球的事發生。這說明,我們會忽視顯而易見的事,也會忽視自己屏蔽這些事的事實。正是因為注意力的有限,我們並不能時時刻刻都使用系統2,它只在特殊時刻被調用。
當系統1遇到麻煩的時候,系統2就會出面解決。系統1和系統2分工高效:大多數時候,系統1很善於完成自己的工作:它在熟悉情景中採取的模式是精確的,所作出的短期預測是準確的,遇到挑戰勢做出的反應也是迅速且基本恰當的。然而,系統1存在成見,在很多特定的情況下,這一系統易犯系統性錯誤。你會發現這個系統有時候會將原本較難的問題簡單化處理,對於邏輯學和統計學問題,它幾乎一無所知。系統1還有個更大的局限,即我們無法關閉它,比如當你看到一個單詞,你馬上就會讀出它。
就好像剛才你做題的時候那樣,直接反應和控制這種反應之間存在衝突,每個人都有強忍著不罵人的經歷,系統2的眾多任務中就包括抑制系統1,它負責自我控制。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時刻保持警覺控制自我並不是一件好事,想要這樣做也並不現實,總是質疑自己會讓自己生活枯燥,系統2在決策日常抉擇時會耗時很長且低效。我們要學會區別常會出現重大錯誤的情景,在風險很高的時候,儘力避免這些錯誤。《黑天鵝》作者塔勒布也在這個問題上也做出了相似的論述,他認為人要在大部分的生活中使用系統1,並且可以大膽預測,而在少數關係到利害的問題時,要使用系統2,不要做出預測,塔勒布在卡尼曼的研究上,深入了自己所熟悉的概率學領域,他認為人即使使用系統2,在複雜系統面前也是沒有預測能力的,所以不但要在關鍵決策上使用懷疑,並且不要使用任何預測。我認為這是你在投資這件事上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之一。
我要再強調一遍,我們使用系統2和不做預測,不是因為遇到未知,而是遇到對你可能造成致命打擊的事件。在日常生活中同樣是充滿未知的,但是你可以靠直覺,可以預測,因為這樣做即使錯了風險也很小,你可以使用最省力法則,能少想就少想,讓自己更快樂。就好像在工作中要做一個理工男,而生活中你要做一個文藝青年,對人和事多一點感性,多欣賞文學藝術,這樣既不苦X也不會傻X,那就是牛X。接下來的文章會更具體的討論如何應對兩個系統的問題,讓自己更牛X。
人儘可能的執行最省力法則,與能量使用效率有關,不斷轉換任務和提高大腦運轉速度從本質上都不會讓人快樂,因為它消耗了太多能量。人的注意力資源是有限的,你在散步的時候是可以思考的,但是你爬山的時候大腦就不會想問題了,你散步的時候,突然讓你想一件事,你會不由自主停下來。人在自我控制和認知努力中也是有矛盾的,人在認知任務當中受到誘惑,很容易屈從,當你高度使用大腦的時候,你會選擇誘人的甜食。人的情感和慾望被抑制和損耗過後,會更沒有意志力,在認知任務中更容易選擇放棄。
注意力資源需要大腦的能量,神經系統消耗的能量比身體其他部位高很多,人在認知推理和自我控制時血糖會下降。選擇甜食誘惑是有道理的,人在注入葡萄糖後自我控制能力會提高。《美國科學院院報》的研究表明,每次用過餐後獲得保釋的申請有65%可以通過,用餐兩個小時後批准率開始穩步下降,用餐前達到零,疲勞和飢餓顯然影響了保釋官的決定。
與個人體質一樣,個體使用系統2的表現是有巨大差異的,如文章開頭所提出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脫口而出,不會對自己的直覺持懷疑態度。但也有少數人會更機警,思維更活躍,不會滿足於正確答案,更具有懷疑精神。
在自我控制上,差距也是很明顯的,這不得不提到上篇文章中的「棉花糖實驗」,在這篇文章中我深入的探討了自控力對成功的必要性,以及怎樣提高自控能力。
一系列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人在認知反應中的表現,理性比智力更為重要,智力高的人同樣會受成見影響作出錯誤判斷,而勤於懷疑的人則會更少犯錯。
看完文章,你理解了你的「系統1」與「系統2」的不同了嗎?好吧,我們再來做一道題:下面兩根水平線哪根更長?
答案是「一般長」,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會看錯?請用尺子量一量:)
作者:天恕
轉載請註明:本文由微信公眾號向毅海外投資(ID :xiangyitouzi)授權發布
《沉默的大多數》、《我的精神家園》、《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王小波是我最愛!!!!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全二卷) (豆瓣)歷史決定論的貧困 (豆瓣)沉默的大多數 (豆瓣)
《小王子》
《思考的藝術》李天命
推薦閱讀:
※聽不懂音樂怎麼辦?
※為什麼有些時候總覺得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在思考?
※想必下雨並非雨的本意,太陽也並非自己想要升起,那為何又有日升雨下之說?我又為什麼要思考這個的問題?
※做搜索引擎營銷的人每天主要琢磨什麼問題?
※如何抵禦「情緒溫差」對思考和決策的影響?